中国红色经典故事七篇

中国红色经典故事精选七篇

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都是源于先辈们的付出和努力,我们应该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红色经典故事七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红色经典故事篇1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这是当年留下来的一首脍炙人口歌谣。

1928 年初冬,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当年的井冈山上除了正规红军部队外,另有800多名伤病员,还有党、政、军等后勤机关的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大量的粮食。但山上“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要储备粮食只有从附近的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运粮上山。为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内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

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受,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德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白天挑粮上山,夜里还要批阅文件,和党代表毛泽东一起商议革命大计。战士们生怕他累坏了,都对他说:“你日夜操劳太吃力了,不要再下山挑粮了吧!我们大家每人多挑一点,就把你的这份补上了。”每当这时,朱军长就风趣地说:“吃饭有我的分,挑粮也有我的分!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办呢?有位战士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他对大伙说:“我们把朱军长的扁担藏起来,没有扁担,他就没有办法去挑粮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这天挑粮回来,战士们就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可是第二天,朱德又拿了一根新削好的扁担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中。战士都说:“他削多少,我们就藏多少,一直藏到他不再挑粮为止。”这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土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起来了。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赴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又新削了一根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朱德虽然是军长,但主动坚持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艰难困苦的环境仍然有,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示范带头,吃苦在前、干事在前、奉献在前。

中国红色经典故事篇2

话说1928年6月中旬,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联合会剿”,湖南国民党第八军吴尚部,由茶陵、酃县向宁冈推进;江西国民党军杨池生第九师、杨如轩第二十七师共5个团,由吉安向永新进攻。

为击破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攻势,毛泽东、朱德等决定对力量较强的湘军取守势,对力量较弱的赣军取攻势,采取声东击西,佯攻酃县、牵制湘敌、迷惑赣军之计。命令红军主力退出永新集结宁冈,只留下少量红军会同永新地方武装,在永新城郊骚扰。三十二团、特务营、三十一团特务连守山。主力部队分两路,毛泽东率三十一团从龙市出发经睦村到沔渡,朱德率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经十都、水口到酃县,佯攻酃县,击溃吴尚一个团,占领了酃县,在沔渡虎爪歼其一个营,然后退回宁冈稍事休整,进行战斗准备。

这天,部队在大陇的一个山村宿营,村上的人家少,房子又窄,部队住不下,战士们提议,让朱军长住屋里。朱德说:“大家跑了一天的路,都很累了,屋子里让给身体不好的同志们去住吧。”朱德不肯在屋里住。同志们没办法,就硬把他的行李搬到屋里去,朱德拦也拦不住。

那天晚上,天气很热,红军战士们都光着膀子睡得非常香,屋子里酣声四起,朱德从睡铺上起来,看了看光着膀子的战士们,他自言自语地说:“太不注意身体了,若是着了凉,明天就行不了军!”于上,他一个一个为他们盖上了线毯。

盖好了毯子,朱德看着战士们睡得太挤,心想:同志们跑了一天的路,都辛苦了,该让他们睡得舒服些,睡香甜些。于是他又悄悄地把自己的铺盖卷起来,拿到屋外去睡了。第二天早上,红军战士们一睁开眼,不见了朱军长。觉得奇怪,赶紧找起来。

“朱军长哪去了?”

“朱军长怎么不见了?”

“朱军长!朱军长!……”

大家惊慌了,都坐了起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一句我一句地问个不休。

“朱军长在这啊!”这是朱德的声音,从屋外传进来的,大伙都一窝蜂地跑出去,看见朱德正躺在屋檐的稻草堆里,大家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朱德军长以身作则,带头吃苦耐劳,他一直把自己放在一名普通士兵的天平上,其他人怎能不上行下效呢?因此,廉而洁之,勤而奋之,就成为了一种纪律,一种风尚,一种道德,成了中国共产党得民心而得天下的原因。

中国红色经典故事篇3

1928年6月22日,端午节到了,本来井冈山军民计划好好过上一个中国传统的节日,因为一来这是“朱毛”红军成立以来过的首个节日;二来为了建立红色政权、扩大割据区域,井冈山红军几乎日夜奋战在一线,十分疲劳,甚少休息。但越刮越猛的湘赣边界的红色风暴,早已让国民党当局坐立不安。当月中旬,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就奉蒋介石之命,重振旗鼓,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率九师3个团,加上惨败的杨如轩二十七师的2个团,共5团之众,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进剿”。与此同时,湘敌吴尚第八军的第二师也由平江调防攸县,加强对湘赣边红军的防堵。

为了抵御敌人的猖狂进攻,朱德、陈毅按毛泽东的来信指示,于端午节上午在宁冈新城召集有营以上干部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讨论并确定具体的作战方案。

拟定好作战方案后,就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了。朱德和陈毅、王尔琢等军政指挥员在三十二团团长袁文才的招呼下,一起吃饭。

朱德见桌面上有三、四个土钵子盛的南瓜、香菇、豆腐炒青椒等菜,另外还有一小碗腊肉,就风趣地笑着对袁文才说:“哈哈,菜真丰盛啊,该不是我们这桌才有这个待遇吧?”

袁文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因为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只给朱军长加了一小碗菜表示庆贺!”

“哦,今天是过节啊,你不说我还真忘了呢。几个月来,同志们都很辛苦,是该好好过一个节哟。今天咱们吃红米南瓜,等今后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我们一定要补上一个端午节!”

说着,他到厨房找来一个木盆,并洗净揩干,然后一手端起那一小碗腊肉,再回到餐桌旁,把小碗内的腊肉和桌上的其它菜一起倒进盆子里,并放置在桌上,然后笑着招呼警卫战士:“同志们,一起吃吧,这是我给大家做的团结菜!”

接着,他一再叮嘱:“以后凡是干部来开会,都要和战士们平常一样吃一个菜。”

席间,朱德又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我们的生活确实清苦,天天红米、南瓜,但这样一个菜,却把我们井冈山军民团结得像一个人,齐心协力地去对付敌人!”

一个战士接着说:“军长前几天还和毛委员一起吃了苦菜呢!”

朱德接过话头说:“野菜是很苦,实在是难吃,按照毛委员的话说可是有丰富的政治营养呀,吃了它,我们干革命就不怕苦了。”

袁文才一边吃饭,一边深有感触地说:“从古到今,都是将贵兵贱,像我们共产党的军队能这样真正做到官兵平等,是从来没有的事。难怪我们红军能天天打胜仗呢。”

朱德赞赏地说:“是啊,我们共产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始终把自己看作普通一兵,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才是我们干革命的任务和目的。以后日子好过了,我们还要一齐艰苦奋斗,去建设社会主义,为后代造福!”

一餐饭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餐厅中洋溢着的团结和欢乐的氛围却久久没有散去。

一份简单的饭菜,彰显了朱德严于律己,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的高尚品德。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传承革命先辈的崇高操守,严于律己,不搞特殊,与民同甘苦,不断凝聚民心与力量。

中国红色经典故事篇4

1927年11月下旬,朱德受党组织的委托,带着一个卫队从崇义的上堡出发,去汝城同第十六军四十七师师部驻地汝城与范石生的代表、该师师长曾曰唯谈判。在途经汝城县壕头圩后,天色很暗了,于是在一座祠堂里住了下来。朱德命令卫队布置岗哨,封锁消息,以免惊动附近的何其朗土匪武装。他和警卫员就住在祠堂后院伙房旁边的一间小屋里。

“叭!叭!”半夜间,两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随即便响起“捉拿朱德”的喊叫声。

刚进入梦乡不久的朱德已来不及隐蔽,于是,他急中生智,赶忙侧身走进厨房,随手拿起伙夫的围裙系在腰上,就往外走。待跨出大门,迎面就有七八个土匪举着火把站到他面前问:“你是什么人?”朱德指着旁边的厨房镇静地说:“我是伙夫头,现起床去烧饭。”匪徒们见朱德一副憨厚相,又见旁边真的有间厨房,认为他是伙夫头。可有个提着手枪的小头目,左看右看,满脸奸笑,还是不放心,还把朱德拉到油灯下,仔细瞧了一遍,只见他穿得破破烂烂的,满脸胡茬子,像有五六十岁,身上的旧军衣早已洗得发白,腰上围着条脏里吧叽的破围裙,脚上还穿着一双草鞋,也就信以为真的顺口问道:“你们的朱德呢?”朱德往楼上一指:“他住在楼上。”匪徒们一齐拥上楼去。朱德随即拔出手枪对准走在后面的敌军小头目,小头目脑袋立即开了花,栽倒在地。说时迟那时快,朱德同警卫员纵身从后窗跳出,赶到坪头,吹起了哨子集合卫队的其他战士。等集合一报数,却多出了七八个人。原来这七八个人就是要抓朱德的土匪。他们听到哨声,还以为是自己的的部队集合呢!因为天黑看不清楚,也就稀里糊涂地集合列队。等缴了他们的枪,土匪们才知道那个自称伙夫头的人就是朱德。

被打死的小头目,正是土匪何其朗的小舅子朱龙奴。他是奉其姐夫之命来捕捉朱德的。原来,当朱德带着小分队路经濠头圩附近的白村时,走漏了消息,被伪乡长何曾智知道了。这时,蒋介石悬赏通缉朱德的告示到处可见,他觉得这可是个领赏的机会,就给何其朗报信。何其朗便把这一能领赏的美差交给其小舅子朱龙奴,让他带200民团前往捕捉朱德,没想到……

这次经历后来传播很广,朱德因此遂得了一个“伙夫头”的称号。

在朱德的身上,“伙夫头”是一种底色,也可说是本色,它载明了一种土生土长的特性,在我们后人看来,朱德正是从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中成长起来的伟大军事家,朱德用他那普普通通的农民装束表过了他对农民的偏爱和认同,实践着寓伟大于平凡的诺言,我们从他的平凡无奇的农民打扮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伙夫头 ,而且还有一种根性 ,一种苟富贵勿相忘的寻根意识,一种终生不能摆脱也不愿遗弃的出生印迹。

中国红色经典故事篇5

,足智多谋,深受战士们的敬佩和喜爱。

1928年4月迎接朱德率部队到井冈山会师,指挥一团在酃县城北阻击敌人时,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左脚踝,子弹钻得很深,当时医院没有手术设备,也没麻药,连碘酒都少得可怜。在张子清的要求下,第三天,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医生给他开了刀,但还是没能取出子弹。后来,张子清从茅坪转移到小井红军医院。在这里,没有任何麻醉药品的情况下,他先后动了3次大手术,子弹终于被取了出来。可是由于3次开刀后流血过多,又没消炎药,伤口感染越来越严重,肌肤由外而内地深入溃烂,为了避免更大范围的感染,医生们只好不断地将腐肉除去,每次去腐肉的过程都会让张师长痛得满头大汗。来看望他的战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么希望张师长能早日康复。在一次战斗中,我们缴获到敌方的一批食盐,将其中一部分分发给严重缺盐的当地群众后,战士们首先想到的是病痛煎熬中的张师长,于是就用油纸包了一小包留给他。

张子清清楚地知道在目前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下,这一小包食盐的“金贵”程度。它可以是根据地内一户人家吃上几个月的量;也可以是整座医院所有伤员擦洗一遍伤口的量。他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一下自己的伤腿,将这包食盐塞到了枕头下面。

不久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又发起一轮猛攻,小井红军医院里的伤员骤然增加,而用于消炎的食盐严重缺乏,很多伤员因得伤口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恶化,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张子清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从枕头下取出了那一小包食盐,将医生叫到自己的病床边,说:“请你把这包食盐全部化成水,给所有的伤员擦洗一遍伤口。”医生听了连连摆手说:“不成,医院上下,就数你的伤情最严重,你是最需要这些食盐的。”但张子清执意要将这些食盐全部捐献出来。医生护士们都拗不过他,只好流着眼泪将这些食盐全部化成了水,为所有的伤员擦洗了一遍伤口。

1929年1月下旬,敌人大举围剿井冈山,张子清在当地军民的保护下,活了下来。8月,红五军返回湘赣边界,张子清被转移到永新,终因缺医少药,医治无效,于1930年春逝世,终年29岁,他的遗体安葬在永新城郊风景秀丽的东华岭上,那一天,上千军民群众前往送行。

张子清用生命诠释了官兵平等、大公无私,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他人、从不为自己的奉献精神。今天,时代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没有变。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宗旨意识,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

中国红色经典故事篇6

5月,不仅仅是红色的5月,对于井冈山人来说,更是幸福的5月。因为1965年的5月,毛泽东同志在阔别井冈山38年后,重上井冈山。

主席离开井冈山前,他的生活秘书吴连登带着钱和粮票到财务室找会计结伙食账。会计说什么也不肯收下这钱和粮票。吴秘书耐心地解释说:“你不知道,主席和我们工作人员外出都有严格规定,这是纪律,我们必须遵守。在我们的约法中有这样一条: ‘凡是首长需要的物品,托当地代办的,必须付清货款,如果地方不收钱,就不能拿东西’这钱和粮票你们一定得收下,不然我回去是要挨批的!”正当会计左右为难之际,吴秘书又说:“毛泽东最反对搞特殊化。前几年,主席身边的个别工作人员,利用跟随主席外出巡视的机会,向地方上索取了一些东西,毛泽东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立即将那名工作人员调离中南海。为了挽回影响,毛泽东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笔钱,派人分别到这些地方进行退赔并道歉。你说,今天这钱和粮票没交清,我能离开井冈山吗?”听了他的话,会计只好拿出发票,但却不知如何填写这张发票,最后还是吴秘书提醒说:“交款人就写首长吧!”会计又紧张又激动,在发票的交款人一栏中写下“首长”二字,然后依次开出了三张发票收据,票证为“江西省井冈山管理局交际处”。毛泽东住宿时间7天,每天伙食费2.5元,共计17.5元。交粮票23斤,购大米款每斤0.12元,计2.76元。发票开具时间为1965年5月29日。

在井冈山逗留的7天时间里,主席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凌晨两三点钟主席房间的灯还亮着。他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他还特别嘱咐随行工作人员分别到大小五井、黄洋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自己留在宾馆审批文件。晚饭后,他经常由汪东兴、张平化、刘俊秀等陪同外出散步。散步的时候,毛泽东一边听取参观人员的汇报,一边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一次,毛泽东深情地说,我离开井冈山已经 38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心情非常激动,为了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早想回井冈山看一看,没想到一别就是38年。对这次重上井冈山的生活安排,主席说:“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38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楼房,吃饭是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我相信井冈山将来还会变得更好,更神气。但是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期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高尚操守。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我们要传承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强化自律,清正廉洁,自觉以纪律规矩约束自己,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中国红色经典故事篇7

1927年冬天,毛泽东住在步云山白云寺的时候,一有空闲,他就叫住在洋桥湖村的谢慈俚教他打草鞋。谢慈俚连忙拿出工具和稻草。他一边打,一边讲,毛泽东坐在一旁仔细地听,仔细地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默默地记在心里.

不一会儿,一只草鞋打好了。毛泽东拾起地上的稻草,对谢慈俚说:“让我来试试吧!”说着接过谢慈俚递上的工具。就这样,毛泽东这双拿过笔,握过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大手,又在白云寺的厅堂里打起了草鞋。他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他学着谢慈俚的样子,细细琢磨着他讲的每一个要领,有时还问上几句,很快一只草鞋打成了。

谢慈俚看着毛泽东打的草鞋惊讶地说:“毛委员,没想到你草鞋打得还真不错啊!”

一天清晨,厅堂来了一群工农革命军的战士,拿着一双新打的草鞋在议论,有的说这草鞋打得真好,有的称赞谢慈俚的手艺真高。这时,谢慈俚生怕他们会吵醒工作了一夜的毛委员,就压低嗓门对大家说:这不是我的手艺,是毛委员昨天夜里打的。

说话间,毛泽东从外面走了进来,原来他早早地就起来了。大家围上去,毛泽东拿出他打的另一双草鞋对大家说,国民党一方面派重兵进剿井冈山,一方面又在生活上卡我们的脖子,对我们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想把我们困死、饿死、冻死在井冈山,但是我们不怕困难,我们要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刚才找了几个干部商量好了,我们没有鞋子穿,大家就动手向群众学打草鞋。

面对重重困难,毛泽东向红军指战员发出号召:没有粮,我们自己种;没有菜,我们自己栽;没有布,我们自己织;没有鞋,我们自己动手编草鞋!

部队的干部和战士们当天就立即行动起来开始学习打草鞋。

久而久之,战士们打草鞋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后来也不用打草鞋的专门工具,只要在木头上钉两个钉子或在树上找个叉,就可以打草鞋了。

毛泽东不仅带头打草鞋,还教会了战士们打草鞋,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勤劳俭朴的好榜样,这就是一种精神,就是干部带头吃苦,带头做苦事的精神,就是官兵一致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精神,井冈山军民才能够团结一条心,井冈山才会在优势敌人的围攻、封锁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并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