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7篇
你听过哪些林巧稚事迹?我们不能只是了解事迹,而要深入学习事迹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7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精选篇1)
林巧稚,女,汉族,无党派人士,1901年生,福建厦门人,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长,著名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她不仅医术高明,医德医风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在半个多世纪里,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她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被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她是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从成为一名医生开始,她就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红医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
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灵魂。政治坚定,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即使不是共产党员,能够去实践红医精神,也必定是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任和热爱,没有“红”的思想和动力,就不能成为“红医”。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礼炮响彻北京城。林巧稚婉拒了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观礼的邀请,因为当天她需要去产房为新生儿接生。但是几年后,林巧稚很为当初没去参加开国大典而感到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她专门买回来一幅董希文的油画印刷品《开国大典》,配上画框,挂在客厅。从婉拒参加开国大典到为此感到遗憾,这中间她经历了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府接管了协和医院。和其他单位一样,协和医院也经历了“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思想改造等。这可以说是从旧中国过来的协和人的一次思想解放,开拓了协和人的眼界,让他们把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增扩为祖国、为人民作奉献。
林巧稚亲眼目睹了这个换了人间的过程,心潮澎湃。1952年,她用了两个星期的业余时间,写出了一篇流传至今的文章《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文中写道:“解放以后,我对人民政府也采取怀疑观望的态度,认为哪一个政府都是一样的,换换门面而已。我们学技术的干脆离开政治远一点好。但是,我从‘协和’窗里也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有高度的爱国精神,能吃苦耐劳;我看到短时间内物价平稳,交通迅速恢复,到处都在建设,人民事业不断发展。从这一连串的事实,我开始认识这个政府与从前的政府不同,是为人民做事的政府。”“过去,我总是藉口工作忙,逃避听所有的大课报告,不愿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在‘三反’运动中,在协和揭露出严重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我才体会到技术脱离不了政治。我开始从被动地参加学习到主动地参加运动。当时我阅读了不少文件。”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的威信最高的时期。林巧稚对此深有体会,她说:“中国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大家不要为暂时困难而愁眉苦脸,这样,林巧稚的心与党更贴近了,并逐渐萌发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林巧稚的这个良好愿望,很快就被周恩来知道了,于是在1960年特意请林巧稚到庐山叙谈。周恩来对她说:“你留在党外,还能起到在党内起不到的作用,党相信你是一直坚信共产党的!”因此,林巧稚的政治面貌一直是“无党派人士”。
1979年,林巧稚在当年第二期的全国妇联机关刊物《中国妇女》上发表了《我们要像蚕一样……》的文章,深情回忆了她亲耳聆听周恩来在一次妇产科学术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要像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在文章中,她重点谈到了她对上帝认识的变化过程:“信上帝是可笑的。现在连孩子们都知道,可我曾经笃信不疑。而上帝没有拯救众生,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做医生的也终日为出路惶恐不安,至于妇女的地位和解放,在上帝的眼里根本连影子都没有。“十几年过去了,有一次我在总理家做客。席间,我向周总理汇报思想和工作,邓大姐非常关心地问我:‘你愿意参加中国共产党吗?’我又怔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我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难以接受这个光荣称号。我把大姐的话当作巨大的鼓舞和奋斗目标。”
从信上帝到信共产党,林巧稚的思想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周总理身上所表现出来崇高的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她,不断勉励她为祖国多奉献一些、再奉献一些,林巧稚也不断用行动响应着周总理的殷殷嘱托。
(二)救死 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
救死扶伤是红医精神的核心价值,医者要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救助患者。敬畏生命、珍爱身体,追求健康,维护生命的尊严,理解患者的痛苦、尊重患者的权利,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关爱。
明代王绍隆在其著作《医灯续焰》中提出:“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医生的中心职责是救人性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这也是其最大的爱。医乃仁术原则规定了医术是一种爱人、救人性命的技术,所以“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林巧稚始终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患者,并且一视同仁,在她眼里,每一个患者都是平等的,“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林巧稚看门诊,从来不会三言两语打发病人。她常对下级医生说:“医生给病人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她们各自的生活背景、思想感情、致病原因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凭经验或检验报告就下诊断开处方”。她对病人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和关爱。不管什么时候,不管病人是谁,她都是不厌其烦地询问病史,细致检查,耐心打消病人的思想负担。她时时刻刻、全天候掌握病人的情况和变化,夜里如果不知晓情况,就会一夜不能入睡。当痛苦喊叫的产妇被年轻医生训斥,她批评道:“产妇把自己和孩子两条性命都交给了你,你是唯一能帮助她的人,你甚至没有权利说你饿你累你困了。”当产妇阵痛乱抓时,她用自己的手去温暖产妇的手,她说:“不能让产妇在这时去抓床头的铁栏杆,那样手关节要受凉,落下病的”。
“好大夫要考虑全面,要为患者的幸福想办法。”林巧稚认为生育孩子,是女人身体的自然机能,绝大多数产妇完全有能力自然分娩。她从不轻易为产妇做剖腹产手术,也反对轻易为病人做器官切除手术,在她看来,病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医生不能在治病时不顾病人的感受。医生所作的一切,不应该产生这样的效果——仅仅治好了病,而病人却失去了和谐完整的生活。特别是在妇产科,手术更应该慎之又慎。
对患者深切的爱,以患者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是林巧稚对医乃仁术思想的充分践行,这也是其赢得人们爱戴、尊重的根本原因。
(三)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
无私奉献是红医精神的底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法宝,是红医精神的生动体现。不畏战争的残酷,不惧环境的苛刻,将逆境转为顺境,从中培养出自力更生的勇气与能力。
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被迫关闭,住院的患者被迫出院,很多协和的医生也纷纷离开寻找出路,但林巧稚仍然没有离开沦陷的北平,她在东城区东堂子胡同里办起了私人诊所,为苦难中的同胞们服务。和到协和医院就诊的人不同,来这里看病的大多是花不起钱的穷苦人,于是林巧稚把门诊的挂号费从五角降至三角,而且在看病过程中替患者省着钱花,能敷药吃药的病绝不打针,而且为了看病方便,她还准备了一个特殊的出诊包。战乱中的一个雨夜,一名产妇难产,她顶着大雨赶到产妇家,炮火中母子平安,林巧稚默默打开自己的出诊包抽出几张钞票偷偷放在破衣烂衫的母亲床头。出诊时,她总在包里备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人家,她不但不收分文还予以资助。林巧稚高明的医术和善良的举动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林巧稚成了东城的“活菩萨”,而她的名字也就这样传遍了四九城。这样的医治,林巧稚坚持了整整六年,六年里,她留下了8887份病例档案。
在60年的从医生涯中,林巧稚亲手接生过的婴儿超过50000名,可自己却没有孩子一生未婚,她把一切都奉献给了病人。林巧稚考上协和时已近20岁,除了她其他女同学基本都结婚了。家人担心她的婚嫁问题曾进行劝阻,但她坚决去参加考试。毕业后因学业优异留校任职,然而聘书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在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的条件下,林巧稚没有犹豫,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她曾说:“我如果生了孩子,我就没有办法将自己的爱全部给予我的患者和其他孩子。”
这条违背人伦的规定很快就被废除了,但是林巧稚已经彻底投身到妇产科的工作中。从进入协和工作,每年生日,她都坚守在产房一线,“我到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
成为医生后,她对自己的定位,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在她的床头,始终有一部老式拨盘电话,休息时也随时听从召唤,她的狭小的办公室,就在产房对面,有情况可以立刻冲过去,所以她一辈子都守候着产程。没有成家的林大夫,让医院和病房成了她的家。她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即使到了晚年,已经不是住院医师的林巧稚仍然要求医生在病人有情况的时候,及时通过电话告知,以便及时处理。“如果上帝让我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那么我的住所便是医院,我存在的价值则是治病救人。”晚年的林巧稚曾说。她将自己的50年光阴都耗费在了妇产产房里,就连最后的遗嘱都心心念念的是自己的病人。她的一生就像南丁格尔说的那句话一样:“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林巧稚将自己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明明可以在战乱中归隐一方独善其身,她却选择在窄小的弄堂中继续帮助需要的人;在和平年代明明可以选择安享晚年,她却选择继续为医学事业散发余热。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精选篇2)
她曾工作多年的北京协和医院在其公众号上发文纪念,赞她是“协和之光”,写到:“1921年协和建院,怀揣医学理想的林巧稚便来到协和,踏上了她成为国之大医的传奇之路。百年来,林巧稚等医学前辈的言传身教构筑了协和医魂,塑造了协和精神。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林巧稚被民间赞为“万婴之母”,因为她曾给数万婴儿接生。被誉为是中国妇产科的“特蕾莎”,她在她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了她的信仰。
人物生平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同安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和医学科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
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鼓浪屿的一个家庭,是林家的第三个女儿。因第二天夜晚就是圣诞夜,作为父亲视这个女儿为上帝赐给林家的圣诞礼物,故给她取名叫“巧稚”,有“灵巧而又天真”之意。
一,失亲之痛成学医之路伏笔
林巧稚出生时,家中已有哥哥和姐姐,母亲看到又是一个女孩,非常失望。把刚出生的她放在床尾,幼小的婴儿冻到浑身发紫,父亲回来后,抱在怀里温暖起来。
那个时代,女性被看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女性的公共卫生和个人的地位不被重视,因此即便患病很久的母亲,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最后演变成不可挽回的癌症。1906年,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此事对林巧稚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坚定从医的志向,立志要消灭子宫颈瘤、子宫颈癌等妇科疾病。
1908年,林巧稚进入蒙学堂;之后,就读于鼓浪屿女子高中。1910年美国医疗传教士郁约翰为了救治病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感动了很多鼓浪屿人。早年的这些经历使她很早就树立了当一名医生,服务病人,解除他们痛苦的志向。
二,灵性成长的沃土与伯乐
1913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 她遇到了恩师——玛丽·卡琳小姐(Miss Mary Carling)。林巧稚在学校耳濡目染了卡琳虔诚的信仰,谦卑柔和、博学多才等品性。卡琳成为了林巧稚的良师益友。
她给林推荐了圣女小德兰的《心灵小史》以及圣方济各祷文等,这些关于信仰的书籍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她认识到用爱所作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林巧稚因此确立了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她笃信“爱人如己”的信条,也立志奉献自己,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主爱,彰显主耶稣基督的荣光。
三,立志学医,救死扶伤
1921年,高中毕业后,林巧稚想成为一名医生,像使徒保罗的同工路加一样,一面传福音拯救人的灵魂,一面医病救人,解除人肉体上的痛苦。不久,她从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虽然家里有不同的反对的声音,因为一读医学就是8年,会耽误婚姻大事。但是父亲依然支持女儿,在父亲和哥哥东拼西凑下,林巧稚踏上了去往上海的船,参加考试。
她顺利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可是最后一科英语考试时,考场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这位女生进行施救,直到她恢复正常为止。但她却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试卷未能完成。一个月后,林巧稚意外地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将她舍己为人的事迹写在英语试卷后面呈报上去,校方深受感动,结合此前的优秀成绩,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20岁的林巧稚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
四,中国妇产科医学的大成者
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林巧稚终于在1929年6月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北京协和医院所聘用,成为该院第一位女住院医生。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医院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尽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林巧稚曾经去美国留学一年,因为成绩和能力尤为突出,当地的医院多次挽留,但是她依旧选择回国为中国人服务一生。
五,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
“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她一生医治病人无数,经她手接生的婴儿超过五万名,可自己却终身未嫁,一生没有子女。老协和医院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 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
六,看似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
她虽然没有成为母亲,但却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她曾说:“我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豪,也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林巧稚只看病不看人,她没有因为一个人的贫苦而放弃任何一个病人。因为她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她立志学医从来就不是名和利。凭借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林巧稚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声望。很多新生儿父母为了感谢她的恩情,都把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七,坚持到最后的奉献
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可见,守护孕妇及婴幼儿这一使命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林巧稚的心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她在去世的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林巧稚在辞世时的遗嘱有3项内容:将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供医学解剖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在遗嘱里,她请求归葬故乡鼓浪屿,因为“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八,尊荣以前必有谦卑
林巧稚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妇科医生,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没有举世闻名的创造,也未荣获过国际大奖,她是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她说:“当你怀着基督的爱去做,就不会觉得每天的工作琐碎、无聊、没出息了”。林巧稚的爱跨越了种族、阶级及政治党派,是一种信仰的圣洁的爱。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医学道德与宗教信仰有相通之处。
作家冰心曾这样评价林巧稚:“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从来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关于她的医术、医德、她的嘉言懿行,受过她的医治、她的爱护、她的培养的人都会写出一篇很全面很动人的文章。……她不平凡的形象永远在我的心中闪光!”
九,一粒麦子的死,仁爱永不止息
笔者曾经去过厦门的鼓浪屿,当地人说30年前的鼓浪屿不知道要比现在的美多少倍。还记得当我离开那里的时候,到如今留在我心里不是美丽的风景和当地美食,而是参观过的传教士墓园。那里一个个古旧的墓碑,那一个个为了传递基督的爱而把生命奉献给这个地方的人,那些画面传递给我一份深刻而又温暖的力量。林巧稚的一生是在地上践行了基督那舍己之爱的福音精神。她活着的时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风向标,她离开的时候成为了中国几代人的精神财富。
她一生用牺牲自我的爱,更新了中国那个时代社会群体对女性的正确认知,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从刚出生的婴儿到养育孩子的父母都起到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此美丽的家乡鼓浪屿,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没有时间去享受的她,最后遗愿之一是把骨灰撒在鼓浪屿的海面上。她是为了新生命更好的出生,为了新中国妇女的卫生权益,切实地走了一条自我倒空,自我牺牲,自我谦卑之路,这是效法耶稣基督的福音生命的一条路。倘若今天你苦恼于信仰如何与职场生活合而为一时,我相信在林巧稚的一生中,你会找到令你感到平安的答案......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精选篇3)
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1929年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也是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她一生中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她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走上治病救人的道路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背景下,她得到了家里支持,拥有了学习的机会。1921年,林巧稚去参加北京协和医院的考试。在最后一场英语笔试时,一名同学突然中暑晕倒,林巧稚放下笔,将她扶到阴凉处祛暑。待同学无恙后,林巧稚才回到考场,可这时考试已经结束。林巧稚无奈之下只能将未完成的答卷交上去。她本以为这次考试没有希望了,但最终,协和医院的老师被林巧稚救人的义举打动,同意录取林巧稚。监考的考官还写了一段话附在卷子后面:(林巧稚)遇见事情不慌不忙,立刻有决断,还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后来,林巧稚入学协和医院并在妇产科实习,她深感妇产科对女大夫的需要,林巧稚坚定地选择了学习当时比较冷门的妇产科专业。1929年林巧稚毕业,进入协和医院工作。
不弃祖国,继续坚守
进入协和医院工作后,林巧稚常常投身在手术台上和产房中。有人感叹她辛苦,林巧稚却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还有一次,有人和她谈起婚姻之事,她答道:“唯一的那部伴侣就是床头的那部电话,我永远都是值班室医生。” 这也成为了林巧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诺言。后来,林巧稚不再担任住院医师,但她仍心系患者,让值班医生和护士第一时间通知她病人病情的不良转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受到影响而关闭。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麦克斯维尔邀请林巧稚前往英国避难,而林巧稚却谢绝了麦克斯维尔的邀请,留在北京继续救治伤病,因为她不想在国家危亡时离弃祖国。于是,她租了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继续迎接着一个个新生命的到来。一个雨夜,一位产妇难产,林巧稚冒着大雨赶到产妇家中,撒草木灰、铺被单、准备热水……她完全没有顾及自己被雨淋得湿透了。终于,产妇顺利生产,母子平安。林巧稚看着家中环境,家徒四壁,她再次谢绝了出诊费用。不仅如此,临走时她还拿出几张钞票放在炕头上,让产妇的丈夫给刚生产完的产妇补补身子。
大胆探索,治愈新生儿溶血病患者
1962年,林巧稚收到了一封让她犯难的信。这是一封从内蒙古寄来的求助信,信中说她目前怀了第五胎,前四胎都没活成,第二到第四胎都是出生后胎儿发黄而夭折的。这位孕妇在信中恳求林巧稚救救她腹中的孩子。根据信中的描述,林巧稚判断是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夭折。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母子之间因为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当时,这种疾病在国内尚无存活的先例,连国际上也罕有痊愈的记载。面对这位孕妇的情况,林巧稚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束手无策。于是,林巧稚回信建议这位孕妇就地生产、就地治疗为好。
这位不幸的母亲收到林巧稚的回信后,又不断地给林巧稚写信,请求她拯救这个生命。面对这一封封的来信,林巧稚彻夜难眠,她最终决定尝试拯救这对母子。她跑遍了全北京市的图书馆、查遍了世界最新的医学期刊,询问专家意见,搜寻有关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资料……了解清楚后,林巧稚决定采用婴儿脐带血换血的方法,她组织各科专家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要求亲自操刀。
万事俱备,终于迎来了生产的那天。当时,刚出生的男婴不到3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也越来越差。时间等不得,林巧稚大胆决定给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在林巧稚的指导下,医生按照每分钟抽出15毫升病血再滴入8毫升新鲜血液,外加补进钙液进行操作。5个小时后,400毫升的新鲜血液才慢慢全部输入婴儿体内,婴儿的肤色也由黄转红。为了避免再次发作,林巧稚又给婴儿连续做了两次换血。这时,孩子全身黄疸才明显消退。手术总算取得了成功。之后,林巧稚在病房守了整整七天,直到母子二人都性命无忧。
成为真正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曾对实习医生说:“当一个医生,首先要知道责任重大。产妇或者病人进了医院,就把她的整个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要把她们当作亲姐妹,从每件细微的小事上做起,体贴和关怀她们……”林巧稚给那些刚进妇产科的实习医生立下了一个不成文规矩:要做一个称职的妇产科大夫,首先得接生100个婴儿。她认为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敏锐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突然出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谁,都要先接生100个孩子并做好详细记录,然后才能去做其他技术更为复杂的工作。这个看似古板、机械、单调的规矩其实是想让实习医生明白: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促进才干的增长。
有一次,林巧稚看实习医生写的产妇分娩的观察记录,她对那些写着“阵痛,宫缩,宫颈口扩大,羊水流出,露胎盘,接胎盘……”的实习生都不满意,而给其中一个额外写着“产妇的额头冒出来豆粒大的汗珠”的实习生打了满分。学生大为不解,林巧稚说:“只有看到这一点,你才能学会怎样关心产妇、体贴产妇;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病痛中仍不忘工作
1978年,林巧稚在北欧访问时突然病倒,并被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本可以留在国外治疗的林巧稚却坚持回中国,她说:“我知道我病得不轻,但靠药物是治不好我的病的。我需要的是祖国的阳光、空气和水。”
1980年,林巧稚再次住進了医院。专家会诊时,林巧稚激动地说道:“把我一个人困在病房里,我受不了!我是离不开我的岗位的,没有工作,我一刻也活不下去。”她的嘴唇不停地颤抖,一只痉挛的手紧紧地抓住了床单。
1983年,林巧稚在昏睡中仍喃喃呓语:“快拿来,产钳,产钳……” 不久后,她便与世长辞。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精选篇4)
林巧稚,厦门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丧母,由大哥大嫂抚养。大哥大嫂为了她能读书,而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中途辍学。林巧稚就读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时,有次上手工编织课,老师夸奖她说:“手很灵啊,当个大夫挺合适。”这句话对林巧稚震动很大,她下决心当个外科医生。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192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被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她是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在协和医院里,林巧稚勤奋工作,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她都为治病救人而忙碌。不管是什么身份的患者,只要有人向她求诊,她都有求必应。1932年,林巧稚获得了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的机会。1933年,又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回国以后,林巧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妇产科事业。她解除妇女的痛苦,分享母子的欢乐,忙得连自己的婚姻与家庭都未顾及。1939年,她再次远渡重洋,到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1940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关门。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她有一个特殊的出诊包,包里总带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病人,不收分文药费,还予以资助。许多患者都感动得流下热泪。同时,她还应聘到中和医院为患者看病,到北京大学任教,整日忙个不停。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北平解放前夕,林巧稚拒绝接受离开祖国的机系。她认定:“我是中国人,我要和我的事业共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巧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感到欢欣鼓舞。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着祖国》中写道:“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星红旗……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
林巧稚在新中国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她经常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城镇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为了降低我国婴儿死亡率,防治妇女宫颈癌,她撰写了妇幼卫生科普通俗读物《家庭卫生顾问》等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为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邀集有关专家座谈,终于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她忘我地工作,实践着自己的誓言:“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用一双灵巧的手,迎接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许多父母感念她从死亡线上抢救出自己的婴儿,就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等。
林巧稚高明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1959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当时是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她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会妇产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她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为了发展祖国的医疗事业,林巧稚倾注全力为首都医院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妇产科专门人才。她和学生们对染色体的遗传学作了初步探讨,开拓该学科的研究,为后来她的学生攻下绒癌难关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65年,她主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1974年,赴日内瓦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医学顾问委员会会议。1978年12月,她和楚图南率领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时患脑血栓,回国后便长卧病榻,一病不起。
林巧稚不顾病魔缠身,仍抱病和学生们通力合作,经过4年努力,于1980年8月完成1部50万字的巨著《妇科肿瘤》。她虽身患重病不能行动,仍在病床上日夜筹划着成立妇产科研究所,时时刻刻惦记着她的临床医疗工作。她在临终前还一再嘱咐把她的遗体献给国家作医学研究。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终年82岁。她逝世后,人们为了永远纪念她,在她的家乡厦门鼓浪屿为她建立了纪念馆。
美国医师约翰·斯·鲍尔士在他的著作《西方医学在中国宫殿——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写道:“林巧稚在国民党时期的中国开始了优异的医学事业,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达到了顶峰。现在在中国,她被看做是一个医生女英雄……”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精选篇5)
鼓浪屿的女儿,万婴之母—纪念林巧稚大夫诞辰120周年
2021年12月23日,是“万婴之母”林巧稚诞辰120周年的重要日子,这位从厦门鼓浪屿走出来的杰出女性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1901年,林巧稚诞生在鼓浪屿。192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协和医学院任职。此后,林巧稚多次到国外进修深造,1940年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她在产房里度过50多个春秋,用一双灵巧的手,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
2009年9月,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精选篇6)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而且是首届中科院士中唯一的女院士,在战火时代的时候,林巧稚不仅保佑生命的降临,同时也完成了50万字的医学专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一生到底护佑了多少条生命?
林巧稚医生并没有结婚生育,因此没有留下后代,但是林巧稚的一生接生的婴儿共有5万多名,因此林巧稚还被众人尊称为“万婴之母 ”和“生命天使 ”,以及“中 国医学圣母 ”等称号。如果以此类推的话,林巧稚平均每天都可以迎接三名新生儿。接生5万多名小天使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因此林巧稚也是值得被别人尊敬的,同时也被人们说成坠入凡间的天使。
林巧稚不仅是现代妇产科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医者,是中国很多女性的榜样。林巧稚为中国妇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从小林巧稚就想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但是在林巧稚的年代中,如果想成为医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些困难都没有打倒林巧稚 ,林巧稚最终考进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林巧稚一直都是高居榜首,并且获得了文海奖学金。在毕业之后,林巧稚就一直处于医学事业中,并作出了很多伟大的贡献。
林巧稚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也想为国家的妇产科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林巧稚选择不结婚,因为结婚的话就肯定会面临着生育,这样的话就不得不分精力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想为更多的中国妇女创造更好的医学条件。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精选篇7)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成长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
1929年,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工作
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并在1932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年。
1942年,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不久,又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患病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研究成果
女性盆腔病症
20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子宫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职业妇女出血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较为多见的盆腔脏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细菌学和尿道细菌学。
从临床统计学中,她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她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新生儿溶血症
1950年代,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了三胎后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妇科肿瘤
1940年代末,她就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在她分析癌症发展变化的同时,北京市政府接受了她对妇科的普查建议,于1958年9月经她组织抽样83个机关单位、27所学校、22处居民地段的7万多29岁以上妇女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患有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瘤、子宫颈癌、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者都各占一定比例。60岁之后,她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未必能彻底征服癌症,便找来学生连利娟、宋鸿钊,把自己自1948年以来所积累下来的癌症追踪资料全部交给了他们。
所获荣誉
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精选篇8)
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开拓者
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她就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21年,林巧稚怀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北平协和医学堂,获医学博士学位,1929年毕业后成为协和医院的第一位中国医生。林巧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十分热情,对医术精益求精。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结核进行过深入研究;提出和主持了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使因此造成的死亡率迅速下降;在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条例等方面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妇女的围产保健,积极倡导优生优育等。60多年来,她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创造了脐静脉换血治愈新生儿溶血症的新方法。
在协和医院妇产科这个工作岗位上,林巧稚奉献了一生。1955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里,林巧稚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