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实验目的: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3、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活动设想: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四个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主要活动内容或步骤: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2、交流资料:
(1)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你读过《三国演义》吗?你知道其中的哪些故事?你喜欢其中的哪些人物?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诸葛亮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是崇敬和赞美的,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
3、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4、齐读课题,释题。
活动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交流《三国演义》的同时检验学生的预习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检查预习
1、简介故事背景(先让学生交流资料,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认读生字词语。
妒忌 都督 曹操 推却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活动意图: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促进学生落实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 瑜 妒忌亮)
2、课文主要写( )由于妒忌( )的才干,要( )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 )“借箭”,挫败了( )的暗算,顺利的借得十万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
活动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在初读中把握文本内容,教会了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四、细读课文,梳理脉络。
1、指名读课文,完成问题。
(1)课文的哪几段落分别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原因?
(2)哪几自然段写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
(3)“借箭”的结果是怎样的?
2、读后汇报。
3、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活动意图:学生再读后交流问题,梳理了文章脉络,也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在谈话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
活动反思:
本节是教学的第一课时,在课前,我布置了一些基础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字词的学习,这样的预习作业学生易于操作,且具有趣味性,学生对名著资料的搜集和了解,为他们打开了更广阔视野,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字词的学生为扫清课文障碍提供了保障,这样的课前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在组织教学时,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促进学生落实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交流背景资料,互相质疑,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在谈话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知道了诸葛亮用怎样巧妙的方式来“造出”了十万支箭。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忆神机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在本文,诸葛亮的什么计策是巧妙地?那些机智是惊人的?(回忆课文内容)
好,那么,我们换个词: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我这比不上他。这样换行不行?
(可能有结果。如果有结果,就是:足智多谋,没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机妙算高。如果学生有结果,那就顺着学生的结果往下进行:好,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写出来的。
如果没结果: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机妙算”的特点表达出来的,看看换了到底行不行。)
一、研读本文相互照应的特点,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诸葛亮的计谋的“神妙”所在。
1、教师布置任务:本文写作上很有特点,那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产生一些疑惑,一直读下去,疑惑解开,一直读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开。
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笔勾画出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地方,表上序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出疑惑解开了的地方,标上上同样的序号,看看我们能够找出多少这样的地方。
2、学生自己读书,做对应性勾画。
3、学生相互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不采用)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书,感受文章伏笔照应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笔照应)。
相关要点:(1)周瑜要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并且说只要三天,还立了军令状(——为什么答应人们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军令状?能完成吗?为诸葛亮担忧),结果:草船借箭,借来了十万多支。
(2)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只、草把、军士,能够造箭吗?(——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才明白。
(3)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准备船只草把军士的事情。(万一告诉了怎么办?)鲁肃果然“没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没动静。诸葛亮不用做准备(因为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发才明白,诸葛亮要等大雾。
(5)到曹营阵前擂鼓呐喊,(曹兵出来怎么办——才二十条船,六百军士啊,鲁肃替我们提出了担忧),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出来,(真的吗?)曹操果然没出来,只是射箭。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提出来:为什么不到这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担忧了。
3、讨论,认识诸葛亮对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们不明白的这些事情,鲁肃明白吗?周瑜明白吗?曹操明白吗?他们分别不明白什么?
但是,诸葛亮明白吗?他都明白什么?(对应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条一条的体会)
周瑜肯定不会给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须另想办法(教师总结: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后有大雾,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师总结: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鲁肃这次一定不告诉他借船的事情(教师总结:知鲁肃)。
教师引导思考:这么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诸葛亮的设计,顺利发展、实施,最终成功。你们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谋”怎么样?
神机妙算!
用足智多谋行不行?
不行!
诸葛亮太神奇了,说是什么事情都聊得到——这叫料事如神!
正因为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事情吗,对诸葛亮来讲,可以立军令状吗?既然可以,说明诸葛亮觉得这事情怎么样(提示:他是刘备的丞相,军师,还得帮助刘备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
所以,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得非常轻松,用一个词语来讲叫举重若轻。
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言行、语言中,哪些词语突出了诸葛亮的举重若轻。
学生读书,再勾画。
(只要三天!原立军令状。甘愿受罚。自有妙用。保管。曹操一定不敢出来,只管饮酒作乐!),指导学生朗读有关部分,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4、认识对比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回忆第一课时,文中人物的官职:(顺便介绍鲁肃的官职:参军校尉,相当于部队的参谋长),想象:这些人都是傻瓜吗?
但是,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显得怎么样?(弱智一般)
介绍小说的特点:很多情节为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在《三国志》(介绍《三国志》),其实是没有“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情节是虚构(介绍虚构的概念)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将周瑜、曹操、鲁肃这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写成这个样子呢?(为了表现诸葛亮,诸葛亮做事,这些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诸葛亮却知道他们所思所想,实在太神奇了!)
老师总结:这就叫做对比衬托,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诸葛亮的神奇啊!
5、研究开头结尾的特点:首尾照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开头写了周瑜,结尾又写了周瑜。我们看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结合全文来思考,这一叹,叹出了周瑜当时怎样的情感态度?
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无可奈何!朗读这段话!读出周瑜的感叹中的“无奈、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来!
二、布置拓展阅读:本次诸葛亮给了要加害诸葛亮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怎么气的?气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去读三国演义,找到有关章节,一睹为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