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故事
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故事7篇
在全国的革命圣地中,有一个名字与中国革命一样辉煌,这就是井冈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故事(篇1)
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攻下宁冈新城。在这次战斗中,击毙了敌营长王国桢,活捉了伪县长张开阳。这是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以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
新城战斗胜利后,有打扫战场的,有冲县衙门进行搜索的。县赤卫队队长蔡德华在县长张开阳的办公室翻抽屉时,突然掉下了一样东西,蔡德华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本土黄色的硬壳笔记本,他翻了翻,发现里面只有几页写了字。当时为了培养工农革命军和地方武装的指挥员,1927年12月,工农革命军就在龙江书院创办了第一期军官教导队,学员们由边界各县选派工农分子和部队中的干部参加,学习时间为三个月,毕业后,就回到部队或是地方上,担任红军的下级军官或赤卫队的指挥官。受中共宁冈县党组织的派遣,蔡德华参加了第一期军官教导队的培训。因为平常在教导队学习,想要有一张纸、一支笔,那可真是难上加难啊。所以,蔡德华向上级汇报并经过请求同意后,就把它留作自己做记录本了。
在往后的学习中,蔡德华更加地专心听讲,认真记录。从这本笔记本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蔡德华学习的内容。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蔡德华把自己保存的文件和资料装在竹筒里,藏在屋檐下,在坚持井冈山斗争的岁月里,蔡德华英勇牺牲了。1979年10月,他的儿子蔡菊妹拆除老屋翻盖新房时,工匠们见屋檐跌落一节用油纸封口的竹筒,以为里面装有值钱的东西,打开一看,全是些写了字的纸张,由于当时群众并不知其重要性,所以毫不在意,有的还用这些纸张卷生烟。当文物工作人员发现时,赶紧把剩下的这些散装的纸张拿回去整理之后加以收藏。
这是笔记本存有33张计66页,底页盖有蔡德华等人印章共17枚。其第1页至第12页为敌县长张开阳前往宁冈县赴任时的记事等,其余的就是蔡德华的笔记了。蔡德华是将笔记本反过来,由后往前使用的,有用钢笔写的,也有用铅笔写的。里面不仅记有蔡德华参加扩大会议,听取政纲报告和宣传分田分房屋的内容,以及抄写的国际歌、工农兵歌等内容,同时还记有毛泽东1928年2月24日为学员们讲政治课的十条内容。
毛泽东非常重视从思想上建党的问题,为了加强党的思想教育,特委举办了党团训练班,培训党的工作干部。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弥漫的血雨腥风环境下,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伟大成就,在这期间,富有成效的干部教育工作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故事(篇2)
曾宝华,1898年生于遂川县原横岭乡茂园村坛子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了穷人掌“印把子”献躯时只有32岁。
早年,曾宝华受当地土豪劣绅的欺压,父母被逼死,妻子被凌辱自缢身亡。胳膊拧不过大腿,曾宝华只得流落到万安等地,寻觅报仇雪恨的道路。
1925年,曾宝华在广东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当了一等兵。1926年秋季北伐军打到遂川,曾宝华报仇雪恨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他带兵征收土豪劣绅的军需款,横岭乡茂园村的地主豪绅冯久远、曾贞林、曾智水、曾信圭等都是被征对象,杀了他们的猪,清了他们谷仓,罚了他们的款,为穷人消了怒气。
大革命失败后,曾宝华回到万安乡下种田为生,但一直和万安地下党组织保持联系,在遂、万两县党的组织下参加了1927年遂万农民自卫军遂川劫牢战斗。1928年1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进驻遂川城,点燃了遂川的星星之火。横岭乡茂园村实现全坑一片红,被命名为“全安乡”。曾宝华听到音讯后带着妻子郭桂英回到了老家茂园。他带领穷苦农民冲进大土豪郭老会家杀猪、担谷、捡家产,积极投身到革命运动当中。
曾宝华从农协会主席李邦万那里得知全安乡苏维埃政府没有公章时,说:“得马上刊刻,公章就是印把子,不能没有。”李邦万说:“你读过书,断文认字,给起个图样吧!”曾宝华接受任务后,左描右绘,反复琢磨,终于拿出了清样,经主席认可,次日请最精的木匠刊刻好公章,乡亲们细心地抚摸着这颗大印,万分激动地说:“我们穷人的一切都和这颗大印联系在一起。”
1930年10月,陈毅、毛泽覃率红军再次打回遂川,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再兴高潮。原全安乡苏维埃政府改名为“遂川县第三区第十三乡苏维埃政府”。曾宝华被选为赤卫队长,其妻郭桂英被选为第三区妇女主任,曾宝华连夜设计政府公章图样,第二天就交付使用。人民的“印把子”行使神圣权利,大长了作田人的志气,煞了土豪劣绅威风。
1930年冬,红军走了,遂川重新陷入危险之中,茂园村也不例外。郭老会等地主武装在遂川对革命群众进行疯狂报复,他们得知全安乡苏维埃政府还保存着一枚印章,便瞄上了赤卫队队长曾宝华一家。敌人把曾宝华关进水牢,每天严刑拷打,要他说出大印的下落。最后曾宝华被敌人打死。然后敌人又抓来了曾宝华的妻子郭桂英和他的儿子曾长生,当着郭桂英的面用铁锤一下一下地砸孩子,孩子被活活砸死。最后敌人又将郭桂英活活打死。
更为残忍的是事隔不久,郭老会的人又将曾宝华三人尸体挖出来,碎尸后用箩筐挑到山上用柴火烧尸灭迹。
解放后,党和人民为怀念惨遭杀害的曾宝华、郭桂英和小生命曾长生,在烈士遇难的地方,挖土葬于烈士墓内。杀害曾宝华一家的凶手也得到应有的惩处。
在曾宝华一家人的眼里,这不是一枚普通的印章,更是人民政权的象征,他们用生命捍卫着对自由、平等、幸福的向往。今天,对理想信念的检验,不像战争年代那样要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但依然可以分出优劣高低。我们当今需要是一份坚持、一份承诺,是对本色的一种坚守。
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故事(篇3)
1928年的一天,周介甫和赤卫队长邝金山带领几十个赤卫队员到山下去打土豪。正在审问土豪之时,突然被一百多个挨户团团兵把赤卫队包围了。当时赤卫队员的武器是极其落后的,根本无法与挨户团的武器装备相抗衡。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由队长邝金山带大队先走,周介甫带小队断后,掩护大队往深山撤退。
在成功完成掩护任务的返回过程中,周介甫这一支小队几次与敌人相遇,激战中,有的战士被俘、有的战士被杀,最后只剩下了周介甫一人,他利用树木与草丛的掩护,与敌人周旋,把敌人拖得疲惫不堪。周介甫一路退却着,最后退到了一处无法再退的悬崖绝壁处。前有追兵,后无逃路,而且子弹也已打光,只有一把大刀,周介甫咬紧牙关,搬起身边的石头向敌人砸去,当即砸死了好几个敌军。石头扔完了,敌人像马蜂一样地包围上来,周介甫又挥舞着大刀,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左劈右砍,后面的敌人被他的勇猛给震慑住了,不敢上前。
这时,敌人把人员分成多个小队,四面包围他,与他前后来回拼刺,就是想把他拖得筋疲力尽之后再捉活的。周介甫虽也看出了他们的意图,但又不得不招架,一时间杀得性起……然而,因体力消耗太大,他的刀越来越慢,越来越无力了,最后大刀一下子被敌人击落在地上。敌人奸笑着围了上来。眼看着就有被活捉的危险,但周介甫毫不畏惧,他大义凛然地说,告诉你们,想活捉我,没门。说完他转过去纵身跳下悬崖。敌人被他这种宁死不屈的气魄给吓倒了,只好对着悬崖下面胡乱地放了几枪,就垂头丧气地走了。
然而,周介甫跳下悬崖后,被崖壁上的树枝挡了好几次,最后掉在崖底软软的沙滩上,他并未摔死,只是昏死过去了,后来被一个好心的山民发现而获救。
从此,周介甫跳崖不死的英雄事迹迅速在当地传开了。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志士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就是在斗争中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们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已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革命的英雄主义,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武器,必须不断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故事(篇4)
在井冈山茨坪西南面的荆竹山下有一块普普通通的花岗岩,长3米宽2米,顶端有裂纹,据说是雷击造成的,因此被称为“雷打石”。但这又是一块不普通的石头,因为它见证了一段历史,见证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军纪的诞生。
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荆竹山宿营,与王佐派来的代表朱持柳会谈,为上井冈山做准备。为了部队上山后能与王佐部搞好关系,防止违反群众纪律的事情发生,毛泽东在第二天出发前组织部队集合,登上“雷打石”,向大家训话并第一次提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毛泽东深知严明的群众纪律对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在领导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要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因为当时部队成分复杂,从旧军队过来参加革命的官兵还存在军阀作风,农军中相当一部分人小农意识严重,加之文盲占绝大多数,要把这样一支队伍改造成人民军队,仅凭说大道理是不行的。毛泽东实事求是,创造性地从日常行为入手,言语通俗,道理简单,易懂易行。部队上山后严守“三大纪律”,很快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三大纪律”不仅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很好地执行,也在其他红军部队得到广泛应用。鄂豫皖苏区创建初期,党代表吴焕先带领的红军部队被敌人围困在湖北黄安县紫云山区,已经断粮3天。最后突围时,吴焕先才准许每人从附近老乡的红薯地扒两个红薯充饥,在布上写明红军扒红薯吃的原因,包上5块银元,埋在红薯根下面。此事传开后,共产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迅速得到提升。
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故事(篇5)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大厅里,有一座油灯的雕塑,底座上镌刻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八角楼上毛泽东那狭窄的卧室兼办公室的书桌上,也摆放着一盏普通的油灯。按照当时的规定,毛泽东的级别是可以点三根灯芯的,但毛泽东拒绝了,坚持只用一根灯芯。为什么?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省油。
井冈山的物资供应极为有限,按照当时的说法,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红军部队的到来使物资供应更显紧张。就拿油来说,山上只出产少量的茶油,炒菜要用油,点灯也要油,在敌人封锁下,外面的油根本进不来,除了节约,没有更好的办法。大家熟悉的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既体现了生活的真实,也有艺术的想象,反映了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革命乐观精神。
实事求是地说,井冈山的红米饭不是那么好吃。一是产量低,亩产只有三四百斤;二是口感粗糙,难以下咽。今天的游客也只能是好奇的尝一尝,顿顿吃就够呛了。但是对当时的红军来说,这就是美味,不是能经常吃到的。南瓜能经常吃上吗?也不能。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说到:士兵中流传的谚语是“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可见,天天吃南瓜成了战士们的梦想和奢望。
毛泽东正是考虑到这些现实困难,在各方面率先垂范,精打细算。就是在这一根灯芯的微弱光亮下,他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文章的写作。
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故事(篇6)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_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_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故事(篇7)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根据地物资严重匮乏。为解决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根据地军民就以南瓜替代主粮。战士们想方设法收集南瓜籽,有的还跑到破屋、大陇、黄坳等很远的地方去收集。收到种子后大家满山遍野种南瓜。
小井红军医院的领导、医护人员和伤病员也积极行动起来种南瓜,任务是每人四株。一些重伤员无法完成任务,轻伤病员就帮着分担。
有个姓赵的排长,腿部负了重伤,护士不让他出来,但他硬拿着拐杖,一拐一拐地爬上山坡,帮别人点籽浇水。一位连长伤很重,躺在床上不能动,便把通信员叫到床边,郑重地交代:“我现在动不了,请你代我种好四株南瓜。”通信员笑着说:“我已经种了十株,算上连长的份,已超额完成任务。”
山上的老百姓看见红军种南瓜,称赞道:“只听说当兵吃粮,按月发饷,但没有听过当兵的种粮,这样的部队真是头一次见到。”不久,战士们种的南瓜开始长叶了,南瓜苗顺着山坡往上爬。
战士们经常去拔草、捉虫、浇肥,根本用不着领导吩咐。有时执行任务回来,也要到山坡上看看自己种的南瓜长得怎么样。如果部队下山执行任务,出去的时间比较久,当地暴动队员和儿童团员就主动帮忙管理南瓜。
秋天到了,战士们种的南瓜长得又大又好,有的一个就有四五十斤重。
有的连在丰收时,还专门开了庆丰大会,在最大的几个南瓜上贴上红纸,上面写上这个南瓜是哪个班、排和个人种的,以示表扬。当时在红军中传唱的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