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冬至大过年

为什么说冬至大过年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的日期,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古语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而经过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因此,冬至就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怎么样,我们的祖先是不是很聪明呢?

  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在冬至,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

  其实,说到精密的测量,还应该提一提理工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一位古代科学家祖冲之,他在数学领域的贡献广为人知,但是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天文专家。

  西汉以后,古代天文学家使用“八尺高表”来测定冬至的日期。但是这种方法过于简单,并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祖冲之想出一个新的方法,他不直接观测冬至那天日影的长度,而是观测冬至前后二十三四日的日影长度,再取它们的平均值,求出冬至发生的日期和时刻。由于离开冬至日远些,日影的变化就快些,所以这一方法提高了冬至时刻的测定精度,并为后人长久沿用。使用这种观测方法的,祖冲之是世界第一人。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大概是很多广州人自小听到大的谚语。相比北方,冬至在广东一带是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那么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广东人说”冬至大过年”是有根据的。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剑明向记者介绍到,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过新年是相差无几的。

  历史上确实是这样的,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这天设为“岁首”,汉朝开始定为节日“冬节”。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古代“冬至”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的“春节”,只不过随着历法的'变化,人们将一年中最重大的纪念日从“冬至”移到了“元旦”,最终定格“除夕”。广州人重视传统,从言语到习俗,都古风尚存。旧时的广州人过冬至,敬神明、拜祖先、饲耗、食汤圆、做腊味糯米饭、劏鸡杀鸭炖八珍。由于冬大过年,注重意头的老人会加多两条菱鱼(谐音:年年有余)。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还会围坐在一起用糯米粉做“冬至圆”,冬至所食汤圆要是咸的,叫“咸汤圆”,以沙葛、猪肉、虾米做馅,配鸡汤,味道“冇得弹”。

  潘剑明介绍说,以前家家户户很多都有个园子,都会种上一棵萍婆树,果子可以吃,叶子更可用来做团(tuan)。团——冬至节这天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你看它们,一个个圆乎乎、有点黏黏感觉的团,“手拉手”一排排摆在一起,“它们象征着家庭和谐、宗族团结,还有子孙满堂、长长久久之意呢!”潘建明介绍说,“现代人简化了很多传统习俗,但是在重大日子,特别是婚庆、冬至这样的日子里,团还是人们一直保留的传统食物。”

  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会自己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

  “从小看妈妈搓汤圆,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几乎都会自己做的。”家乡在潮汕地区的食品学院小陈同学,早早就和几个老乡约好一起过冬至,大家一起去超市买来糯米粉搓汤圆,再去学校饭堂,请厨师帮忙煮一下,尽管做起来费事,同学们能吃着家乡的美食过节,则是一件更开心的事情。

  “在家里吃饭的气氛好,而且我也喜欢自己煮给家人吃。”外国语学院石老师一家还像往年一样,在家里做几样好菜,请来老人一起过冬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几样家常美食,虽然没有热闹的礼俗,但也是节日带给我们的简单幸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