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边缘》读后感:奇谭:前车之鉴
《峭壁边缘》读后感:奇谭:前车之鉴
奇谭:前车之鉴
——《峭壁边缘》读后感
齐越
《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之路》是亨利。保尔森在卸任美国财政部长后出的一部自传体著作,主要讲述了他作为财政部长组织参与拯救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经历。他不仅讲述了其中的过程,也对事件本身进行了经验教训的总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对金融界留下了一份珍贵遗产。
保尔森在出任财长前,曾担任过高盛的CEO,他也可以被称之为优秀的金融家。他在书中自述,他对危机的到来是有预感的,"回顾一下近年来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资本市场每过4-8年就会有一次动荡。""我最烦担心的就是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连续多年不出现严重的市场动荡是很少见的,而信贷泛滥的局面已经维持了太长时间,人们并没有对一场系统性的动荡做好准备。""这届政府从未关注过这些领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表面上都源自于美国的"金融工程师们"用资产证券化模式创造的结构性产品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就连老练的投资者们都难以理解,市场变得晦暗不清。投资者们没有能力去对这些证券背后的那些贷款的信用质量作出评估,只好依赖于评级机构作出的评级,而这些评级机构"只会作整体的统计学分析,而不是详细地研究每一个借款人。"导致造假成风,保尔森说"所有的泡沫都与投机行为、过度举债和冒险、疏忽大意、透明度缺乏和彻头彻尾的欺诈有关。"其实,这场危机的根源简单地说就是资本过剩造成的,其他都是成因而不是根源。
美国经济的发展的时期,也是制造泡沫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的科技泡沫就是例证,在科技泡沫破裂和9.11之后,带领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是房市泡沫,其源头就是金融创新下的次级信贷的膨胀,而美国金融业监管体系的落后,对造成重大金融危机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这个体系始创于大萧条时期,而历时数十年未变。
保尔森对于美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所以他始终不愿接受财政部长这一职务,因为他知道危机必将降临,只是不知道何时以何种方式降临,他对此有着深深地恐惧。"当我从头到尾思考自己的决定,才发现给我带来这么多烦恼的只不过是我的恐惧,那是我对失败的恐惧,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他说。
不管他是否恐惧,危机还是如期降临,但他对危机的认识局限在了金融系统内,他没有认识到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这也是他在后来处理危机过程中没能很好解决危机的根本所在。当然他也从侧面承认了这一点,他说"我的警惕是正确的,但我也误读了即将到来的那场大灾难的原因和规模。特别是,我的讲话中丝毫没有提到房市和房贷中存在的问题。"
保尔森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奉者,他对于发展与危机这一对矛盾关系的认识是,"我们不可能知道什么事情可能引发一场大风暴,打个比方,要应对森林火灾,更重要的不是知道起火的原因,而是作好防火和灭火的准备。"典型的法无禁止即可为。其实这个观点就是否定了全面监管的必要性,认为市场行为可以靠市场手段去解决。这无疑是错误的,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一个信用高于一切的领域。无论是他在救市中所用的手段,还是他事后在书中的总结,都能印证其思想性的错误,不管他是否承认。
"美国的经济危机被一种史无前例的房市繁荣掩盖了",这个教训无论如何是深刻和痛苦的。由于资本的泛滥导致的造假成风,使得许多人住进了错误的房子,伴之以"太多太多的房子是以很低的首付甚或零首付购买的,往往是带有投机目的,或是希望房价会持续上涨。太多太多的房贷是欺诈性的'。"所以,保尔森说"有一件事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后来却给了我们刻骨铭心的教训:那就是住宅抵押贷款的产生和销售方式的变化在当今的新型金融体系中已经令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受到的潜在威胁急剧放大。"这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当然,美国金融家们的贪婪所起到的催化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
美国金融危机是由购房者断供,使得抵押品不能赎回,造成房价下跌,导致银行资产缩水,由于违约率的上升致使不良资产率也随之上升,从而引发了各类投资机构收回投资,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枯竭,而无法兑现支付各种票据,最终倒闭。这种倒闭风潮是毁灭性的,所有的金融机构无一幸免,包括像花旗、美林、摩根斯坦利、AIG等,这种雪崩式的场面确实是极其恐怖的。最后不得不动用政府干预手段禁止做空,才使得岌岌可危的金融市场得以喘息。
对面这场危机,保尔森认为保证充足的市场流动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方式就是通过政府干预,用纳税人的钱向那些有影响的重要机构,如美利房、美地房、贝尔斯登等注资,并通过美联储以各种形式向市场放水。但"这些对金融系统有帮助的措施并不能阻止整个经济的持续下滑……美国经济很明显已经走投无路了。"而且形势一天比一天变得严峻。可以说拯救的力度越大,危机就变得越深。做空机构很疯狂,他们瞄准猎物,猛烈做空。卖空交易是价格发现和透明的一个关键因素,它能很敏锐的发现问题机构,这使得市场更加恐慌。
在处置危机中,保尔森始终现在华尔街的角度和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甚至有通过帮助重组而大鱼吃小鱼的嫌疑。比如贝尔斯登出现问题后,摩根大通介入了对它的收购,初次考虑报价为4或5美元一股,而保尔森却说价格至少应该是每股1到2美元。有他的发话,摩根大通当然愿意,可是当贝尔斯通的股东们得知这一价格时,全都被激怒了,认为这样的报价纯粹是趁火打劫。最终,摩根大通是以10美元一股的价格完成了对贝尔斯通的收购。
不过,保尔森救火队长式的处置,并没有平息危机,而是在根本性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美国面临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时候,他始终认为恢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是就可以度过危机,所以当两房、AIG和摩根斯坦利等大型机构出现危机时,他向国会提出了史无前例的高达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购买计划".所谓的"问题资产购买计划",其实就是用纳税人的预期税款做抵押,然后印钞,再以不追所为条件贷给需要救助的金融机构,把他们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
这一政策的问题在于,整个动荡是由房价下跌,投资机构看到资产及抵押品价值缩水引起的,并且由此导致很多买房人面临因还不上贷款而被轰出去,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应从稳定房价和稳定社会的各种情绪入手,稳定房价是遏制投资恐慌和市场挤兑的重要抓手。但保尔森表现得极其矛盾,一边用自由市场经济思维致房价下跌于不顾,另一边却动用政府干预手段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到后来他和他的同事都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各种救市的方法都用了,却依然止不住金融市场的崩溃。
为什么说保尔森始终保护华尔街的利益呢,举个例子。国会在审议问题资产购买计划的时候,曾向保尔森提出附加条件,就是关于金融家们的薪酬管理和向金融机构加税。其实这是无可厚非的,保尔森自己知道华尔街的那些人是怎样生活的,他在高盛时对合伙人就说过,"不要认为每个人都喜欢投资银行家,当你买了一栋15000平方英尺的房子,你是在给自己找麻烦。我想我可以很公平地说,投资银行家们的奢华之举正是富足时代中过度消费的一个极端例子。"虽然如此,但他却极端反对和抵触国会提出的薪酬管理制度,认为这将打击金融家们在挽救危机中的积极性。但后来的事情证明,华尔街的那些人是知道厉害深浅的,他们迫于自身的压力有条件地接受了政府提出的薪酬管理制度,保尔森的抵触反而显得多余了。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们及美国人民很多都反对政府的强力干预,但原因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这是对市场经济的背叛,有的人认为这是对华尔街的拯救,有的人认为这是走向社会主义的第一步,有的人认为美国人民根本不会在意金融界的倒塌。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因为美国的金融体系太过庞大太过复杂,它绑架了整个美国甚至国际社会,它吸纳了美国的养老金、保险金、退休金等关乎美国人民生计的救命钱,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资本。也裹挟了美国各大企业,一旦崩塌,则是资金上血本无归,生活上流离失所,必然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并且由于美国的影响力而波及全球。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更是一场巨大而又深刻的博弈,这场愈演愈烈的危机,在吞噬了巨额资金,甩掉了沉重包袱,且得到了美国政府向全世界保证,不会让任何一家具有系统性风险的银行倒闭的郑重承诺后趋于平静了。华尔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保障,其代价则是美国人民付出的,而且还将继续付出。
保尔森在《峭壁边缘》一书中,除了回顾了整个拯救过程之外,也在后记中对美国金融做了深刻反省,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说"资本主义在美国发展的历史一直寻求在追求利益的市场力量和出于共同利益对这些力量进行驾驭和规范的必要法律法规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近年来,我们的监管跟不上快速的市场创新——从日益复杂难懂的产品大量涌现到金融全球化加速,而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埋伏着灾难性后果。"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间建立一个必要的联系,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他也呼吁"找一条途径来改善政府的集体决策程序。不这么做,风险实在太大了。"经过这一次前所未有的,险些使现代金融体系覆灭的重大危机后,在应对重大危机时,政府的强力干预变得必不可少,这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奉者而言虽然是个莫大的讽刺,但也用有力的事实,证明了政府干预存在的必要性,自由市场经济原教旨可以休矣。但是,政府的强力干预必须实在科学的民主决策及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下完成,才能真正的摆脱危机。
他在思考中把众多教训概括为4点,其中第4点最为关键。他说"居于业界前列的那些金融机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对自身构成了巨大风险。如今,美国前10大金融机构拥有全美近60%的金融资产,而在1990年这一比率仅为10%.这种高度集中,加之更为密切的相互关联,意味着其中任何一家大机构的倒闭,都可能导致很大一部分体系瘫痪,伴随而来的多米诺效应,使其余都倒下。大到不能死这个概念已经从学术文献中转移到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这个太精彩了,金融的"大到不能死"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我们不反对资本,却一定要反对资本主义,其目的就是不能被资本所绑架,使所有人为它的不死而买单。更重要的是,不能为资本所驱使,最后被资本吞噬。
书中还讲述了许多保尔森和中国领导人及金融管理者的对话,很有意思,也很值得回味,有兴趣的自己读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