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长亭外古道边》歌词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歌词

  导语:《长亭外古道边》是一首儿歌,由小蓓蕾组合演唱。由李叔同作词,约翰·奥特威作曲。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歌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叔同版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丰子恺手抄本

  李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有人说此书在192

  1年出版,是错误的。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是手写体。书写之人正是编者丰子恺。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曾向人推荐,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

  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因某些人手上并没有《中文名歌五十曲》,不通四书,也不理解文人的情操,因此曾发生严重错讹,将“一瓢浊酒”之“瓢”,误作“觚" “壶”与“斛”, 「一瓢浊酒尽余欢」之典故出自《论语-雍也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加上《中文名歌五十曲》刊载的是丰子恺用毛笔以端正小楷抄录的, 歌词正是「一瓢浊酒尽余欢」, 因此应以《中文名歌五十曲》版作准。

  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林海音版和丰子恺版差别较大。有人认为这是林海音记忆错误或者对原词记忆不全,以杜撰填充。但是以林海音对童年往事的记忆能力,她断不会忘记她一生都非常喜爱的《送别》这首歌的歌词。我以为,林海音版的《送别》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曾经作为林海音在北京读书的那所小学在毕业典礼唱的仪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把它称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我想是这样的,那所小学采用《送别》作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但鉴于李叔同原词中“一瓢浊酒尽余欢”等句不适合儿童唱,就加以修改了。我只对“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中的“来”字有所怀疑,从意思上说此处用“还”似更为贴切,也避免和后面的“来”重复。而网上传抄本,也确有将“问君此去几时来”写为“问君此去几时还”的。

  陈哲甫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

  陈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贫儿院院长等职。1928年后居天津。陈哲甫与李叔同相识,并可能和李叔同有亲戚关系。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声歌集》中。该歌集1932年12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同的原词同刊在《送别》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续词中“此情谁与语”,也有写为“此情与谁语”的。两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见过《仁声歌集》原书者指正。还有人误以为是“此情谁与予”。另外,有些文章将“把袂牵衣”写为“把裤牵衣”、“把袖牵衣”,显然不对。

  陈哲甫的续词也不坏,但似乎写的是男女分别、儿女情肠,不如李叔同原词意义宽广。

  陈绮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有不少人说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没有人提供原始证据。有些人说,这也是一个续作。这段词突改第一段词意象联想、情景结合的风格,对光阴易逝、悲欢离合发表议论,味同嚼蜡,所作议论实际上是对第一段意思的重复,没有新意。作为歌词,它也不上口,几乎无法歌唱。因而有可能它不是李叔同手笔。从根本上说,《送别》原词内容完整,有始有终,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词。即使李叔同真的写了第二段歌词,那也是续貂之尾。

  这个版本的《送别》似乎是从港台传来。网上有一份“台中市立国中八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成绩考查一年级国文科”试卷,将它作为阅读测验题。香港也有文章认为它是李叔同《送别》全词。

  《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李叔同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影片在出现《送别》一歌时,没有字幕,我记录的两段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个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变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据。另外,“尽余欢”一句,我反复听,确定唱的是“瓢 ”。由于电影具有特别的传播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版本的《送别》传播最广。但不能不说,这个版本并不好。

  朴树版

  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片尾曲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里 酒一杯 声声喋喋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