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元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元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有那些?“大元”在它短暂的97年生命历程中给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政治上:
1、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36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和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
这种大统一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也为它以后五、六百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据《元史地理志》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
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
正所谓“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随着吐蕃诸部归附元朝,西藏地区就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元政府在此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自此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开始确立。
也是在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
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所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极为巨大的。
2、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之同时,在地方推行了行省制,统管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
当时全国共分设了11个行省。
其中包括了唐时所谓的“羁縻之州”。
行省制度是元朝的一个创举,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代行政区划影响很大,这一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二)经济上:
经济方面仍以农业为主,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残暴和剥削,元朝整体生产力比宋朝低,但是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
攻打华北时,惨酷的屠杀和劫掠带来很大的破坏。
灭金国后,在耶律楚材劝谏下,成吉思汗同意复苏农业,鼓励汉人垦殖以期长治久安。
忽必烈即位之后,实行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
到元朝时,由于经济作物棉花不断推广种植,与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都比较兴盛。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国内经济的发展。
元代的农业生产从总的来说,不是倒退,而是有所前进,但各地区的发展却并不平衡。
由于蒙古贵族在西征,攻金和灭宋战争中,俘虏了大批工匠,都集中到官营手工业局、院。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手工业局、院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规模较大,分工很细,能工巧匠多,故而生产有了发展。
手工业空前发达,其规模和产量远在宋、金之上。
总之,元代的工商业保持着相当发展的趋势,在中国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均超过前代。
由于蒙古对商品交换依赖较大,同时受儒家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当富庶的国家。
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然而因滥发纸币也造成通货膨胀。
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
(三)民族关系上:
元明宗和王束本来就不是当皇帝的命,如果事情发展顺利,他本该在叔父元仁宗死后就能当上皇帝,当时,海山兄弟俩之间曾达成协议:兄终弟及、叔侄相承。即在仁宗死后,由海山的长子和世王束继承大统。然而,仁宗即位后,就背弃了当初的协议。公元1316年,元仁宗议立太子,当时的右丞相铁木迭儿建议立仁宗之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而仁宗早就将和兄长海山的约定抛之脑后,于是便顺水推舟,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将和世竦封为周王,令他到云南去居住。因此,和世王束第一次做皇帝的美梦就这样破灭了。
等到元仁宗的儿子元英宗死后,即位的又是泰定帝,泰定帝死后,上都和大都分别出了一个皇帝,因此还发生了内战。大都这边的皇帝是和世的弟弟图帖睦尔,图帖睦尔处心积虑,为打败上都军,将上都的皇帝弄下台,他不得不答应让位给拥有重兵的哥哥和世。上都的天顺帝被灭后,图帖睦尔没有食言,果然把帝位让给了和世。公元1329年,图帖睦尔遣使劝进,于是和世便在和林之北登基称帝,是为明宗。
明宗即位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巩固自己的帝位。他首先将自己的心腹大臣分别安插在元代中央三大要害部门,分别负责政务、军队和监察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随后又将一批亲信任命为全国各主要地区的地方官,这一行动又严重地影响了图帖睦尔在地方上的势力范围。
面对明宗咄咄逼人的姿态,图帖睦尔自知难以直接对抗,于是在表面上做足文章,将明宗稳住:公元1329年,明宗在图帖睦尔的屡次邀请下,率众到达了上都附近的王忽察都,并与图帖睦尔在此会面,于是设宴饮酒,结果被铤而走险的图帖睦尔用毒药害死在宴席上。明宗到最后虽然当上皇帝,但还是尝到当皇帝的滋味,就这样糊里糊涂地送了命。
(四)交通及对外联系上:
元朝的交通十分发达。
不仅陆路有完备的驿传制度,四通八达,(这种制度对国外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俄罗斯,沿用了数百年之久)而且注意发展漕运和海运。
元朝灭南宋后,为了南粮北运,开辟了南北海运线。
海运线自长江口的刘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东行,由成山转西至刘家岛、登州,于莱州大洋入界河口到直沽。
这条海运线成为元朝南粮北运的主要航道。
隋时开凿的大运河在宋、金时已不畅通,于是元世祖决定对运河进行疏浚与整修。
分别开挖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自此元代运河航线不必绕道洛阳,全程缩短了900余公里。
对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有元一代是对外开放的时代,进入了中国中外交通,经济文化大交流的活跃期。
陆路通波斯、叙利亚、斡罗思和欧洲其它国家。
海路通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以至非洲各地。
泉州、广州、明州成为当时三大对外贸易港口。
各国旅行家在元代交往频繁。
马可波罗的《行记》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及亚洲知识的重要来源,对欧洲人编制地图和哥伦布等人的远航产生了很大影响。
元朝时,中国的印刷术、火药等技术发明,先后辗转传入西欧,中医学及纸纱制度传入了中亚。
元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五)文化上:
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则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中国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
元朝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甚至能准须欧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
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
元代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由于国际文化的大交流,它大统一为文化发达提供保障。
经济发展为文人安心从事文化活动提供条件。
“兼容并包”的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空气促成了元代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元文化成了我国封建文化继汉唐以来的第三个文化高峰。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不同于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中华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义。
例如极力推崇藏传佛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元代前期长时间没有举办科举等。
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
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地位下降,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头。
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
当然,我们在肯定元代对中国历史作出贡献的同时,始终不能忘却,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征服,必然会对农业民族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对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元朝科举方面:
元朝虽然最先把程朱理学规定为考试取士的标准。
对明、清两代科举制有重大影响。
但是元朝本身对科举并不重视。
有例为证:有元一代,共开科16次,取士人数仅占文官总数的4%。
科举制可谓跌入了历史的最低深渊,这对文官的素质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之说。
因此元时大批文人受歧视,有的甚至被下放,社会地位极低,以致于不少文人才士隐匿山林。
拓展:关于元朝的经典故事
元朝的经典故事:李璮的叛变
由于忽必烈的封地在中国,他成为蒙古大汗后,统治中心也就自然地移到了中原地区。因此在他的统治中就必须依靠他的统治区域内人口占多数的汉人。也正是 这样,他用汉法,兴儒学,笼络儒士。但毫无疑问,忽必烈从来就没有完全信任过他的汉人幕僚。在他的周围,掌握实际权力的仍然是蒙古人与蒙古人所说的色目 人。
在忽必烈称汗不久,正当他与自己的亲弟弟阿里不哥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部下的一名汉族将领——李璮,发动了叛变。这场叛乱直接影响了忽必烈对汉族幕僚的态度,并更深远地影响到了蒙古人在华夏大地上近百年的统治策略。
李璮是金朝末年,趁蒙古人入侵金国时造反,割据在山东的地方势力,红袄军首领李全的养子。李全生长在金人的统治地区,也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的红袄军很 有点占山为王的土匪性质,所以很难说这样一个粗人会对汉族文化或对宋朝有什么很深的感情。李全不过是金朝末年在中原地区趁乱起兵的众多豪强地主中的一员而 已,因此他的处世之道就十分功利,反复无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从李全的履历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他先是在山东反金,蒙古人大军压境的时候他投靠了蒙古人。 李全对蒙古人的臣服并不可靠,只是在乱世中要取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后盾而已。
当忽必烈正与阿里不哥相持不下时,中统三年(1262)二月,山东爆发了军阀(当时称为世侯)李璮的武装叛乱。
蒙古人入侵中原时,把投靠他们且拥有重兵的豪强地主们封为世侯,所以李全的职位是世袭的。但李全没有亲生儿子,养子李璮便承袭父职,成为统治益都行省的 一股军阀势力。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加封他为江淮大都督,使他的身份更为显赫了。李璮虽然和李全没有血缘关系,可他却和李全一样野心勃勃,具有叛逆 “血统”。忽必烈北征阿里不哥时,拨给了李璮大批的军用物资,要求他出兵助战。然而李璮却借口防御南宋,拒不出兵。在李璮的心里有一个愚蠢的念头,认为忽 必烈无力两线作战,他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准备叛乱,跟忽必烈很多位高权重的汉族幕僚都取得了联系。当时他的岳父王文统,任中书平章政事,事后证明他是知道李 璮要发动叛变的。但这些汉族幕僚的态度十分暧昧,既没有说明要参加,也没有出面阻止的实际举动。这更使得李璮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一起兵,就会一呼百应。为 了使自己起兵后取得更多人的支持,他还派人与南宋进行了联系,承诺献出自己在苏北沿海的三座城池,以表诚意。不过还没有等到南宋政府的答复,李璮就已经起 兵了。
1262年2 月22日,李璮在自己的封地山东益都,正式发动叛乱。忽必烈此时正在蒙古南部的草原指挥军队攻打阿里不哥。叛乱 一开始,忽必烈请重臣姚枢分析目前的形势。姚枢对忽必烈说:“假如李璮趁我军现在与阿里不哥交战的机会,率部沿海岸直捣中都,封锁居庸关,将我军阻拦在关 外,使我军前后受敌,补给中断,以致人心惶惶,这是他的上策;而如果他先联合南宋,坚守山东,再出兵不断骚扰我方边境,使我军疲于奔命,这是中策;要是他 出兵济南,想等待山东各地汉族世侯响应支援的话,那必然无人追随,最后作茧自缚而已,这是下策。”忽必烈听后忧郁地问:“那李璮会选择哪一种方法呢?”姚 枢回答:“下策。”
为什么姚枢可以肯定地回答李璮会出“下策”呢?其实姚枢所说的上、中、下三策,是从忽必烈利益得失的角度说的。要 是从李璮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就很容易理解李璮为什么要“作茧自缚”了。出上策确实会给忽必烈以致命的打击,但同时李璮也会远离自己的根据地,陷入四面楚 歌的境地,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忽必烈先被阿里不哥击败;而不久以后,李璮或者也被阿里不哥消灭,或者被其他世侯从后面包抄。总之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李璮都 只在为他人做嫁衣而已。中策对李璮来说是最保险的,就算失败了也可以退到南宋境内,可惜他的性子太急,还没有等到南宋的答复就起兵了,这一条也就根本不可 能实行了。尽管后来南宋派出了由夏贵率领的军队北上,但双方没有达成默契,效果也就不大。很快南宋的军队被击溃,只留下李璮独自去面对元军了。这样看来, 出兵山东就成为李璮的必然选择。所以说李璮只能算是个枭雄,而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李璮叛乱后很快就占领了济南。他在济南坐等北方 汉族武装出兵支援,但很快就失望了。没多久,北方汉族武装就来了,但却是奉忽必烈的命令,来平定叛乱的。同年五月,史天泽等率蒙军将济南团团围住,李璮成 了瓮中之鳖。很快城中弹尽粮绝,最后士兵竟靠吃死人肉维持。济南叛军纷纷从城墙上爬下逃命。七月城破,李璮想投大明湖自尽,水浅没死成,被俘后,被史天泽 斩杀。
李璮之乱后,忽必烈发现了李璮与王文统的往来信件,于是处死了王文统。尽管这次叛乱只持续了五个月,却影响了元代近百年的统治,直接结果就是元朝民族歧视政策的形成。
元朝的民族歧视,也可以说是民族分化政策,其实并非开始于元朝。金人统治时期,统治者就规定了女真、渤海、契丹、汉人四种人的顺序。到了元朝,蒙古人则 把这种政策进一步完善扩大。元朝根据不同的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而元朝这一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就在忽必 烈统治后期。
点评:
不断征服的`蒙古人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停鞭勒马,止住了扩张的铁蹄。为什么不再继续他们征服世界的梦想了呢?是不愿,还是不能呢?答案是后者。
在忽必烈称汗前后,蒙古人的军队先后在西方的埃及与东方的日本被击败了。造成失败的原因并非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缘于内部的力量不足。这种不足,具体表现为帝国的分裂与帝国自身体制的不够完善。
对于帝国的分裂,这里就不再多说。忽必烈的大汗身份虽然被各大汗国认可,但他却没有实际的领导权。实际上各大汗国的各种行为已经不是忽必烈所能控制的 了。因此蒙古也就不可能再云集在一面旗帜下,集中力量去征服任何地方了。而当蒙古人本身落后的政治体制遇到比他们先进的政治体制时,就显得脆弱无比。这一 点在忽必烈远征日本的战役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蒙古人在这次战役中,组织得极为混乱。来自不同地区的将领们矛盾不断,不能协调作战,最终导致失败。尤其是 在第二次东征过程中,作为进攻主力的南军迟迟不到战场,这种贻误战机的举动和蒙古人对他们的不信任,与他们自身的反抗意识是分不开的。总之,当忽必烈坐在 一个拥有高度文明的地区进行统治时,他不能将这里的人们团结起来。尽管,这时的蒙古帝国依旧拥有强大的潜在力量,但蒙古人却无法发挥出来。
因此,蒙古帝国,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停止运行,也就是必然的了。
元朝的经典故事:武宗海山
成宗和忽必烈一样,他所册立的太子也先他而去。1305年6月,成宗在病中册立德寿为皇太子。只半年,德寿竟先成宗死去。跟着,仅一年多,成宗也去世 了。成宗去世前,并没有来得及再立皇太子。这就使忽必烈处心积虑初步解决的汗位问题重新显露了出来,一场觊觎汗位的激烈角逐不可避免。
成宗后期,卜鲁罕干政,与许多回回大臣深相结纳,打算临朝称制。他与手握重兵,欲以世祖嫡孙的身份争夺皇位的阿难答联手,为共同对付出镇漠北的海山和他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而结为联盟。当时人称这一冲突为“回邪诪张,势挟中闱”。
争夺大汗位的另一方——海山兄弟,长年统兵漠北,战功卓著,又是真金嫡孙,因此颇得漠北诸王将领的拥护。而海山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因喜好汉学,所以也得到了元朝大多士人的青睐。这样一来海山兄弟在这场争夺中就明显处于优势。
按蒙古旧俗,大汗死后,应由皇后摄政,主持选立新汗的忽里台。但为防止得到多数拥护的海山得势,卜鲁罕企图控制朝议以达到他的个人野心。而这种野心被右 丞相哈剌哈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遏制住了。成宗死后,哈剌哈孙立即秘密遣人通知漠北的海山。然后哈剌哈孙收回了京城百司的所有符印,封在府库内,自己称病在 家。卜鲁罕的内旨一天下达数次,但都被他装聋作哑搪塞过去,不下发任何公文。这样一来,就使卜鲁罕筹划临朝称制的计划,与皇后集团想以左丞相阿忽台取而代 之,控制中书省的目的破产了。
海山接到成宗去世的消息后,本准备立即回朝。这时他获悉答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已经回到大都,于是依仗手中握有重兵,对帝位志在必得,便决定先在和林观望动向。
爱育黎拔力八达到达中都后,得到了朝廷官僚中枢的支持和配合。他先派李孟装扮成医生与称病的哈剌哈孙取得了联系。不久,哈剌哈孙诈称海山遣使至京,要阿难答、卜鲁罕、阿忽台等入朝议事,最后将他们一网打尽,全部拘捕。
1307年5月,海山会答己、爱育黎拔力八达于上都,在忽里台大会上就任新汗,是为武宗。
武宗继位后,朝廷中枢用人,差不多都在西北从征的蒙古、色目将领中挑选。拥立他登基的哈剌哈孙也被调往和林任职,将乞台普济升为中书右丞相,被封为“安 吉王”。武宗感悟到,成宗后期以来,元代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正逐步恶化,所以他开始调整成宗时期的国策。对于武宗的施政,可以用“惟和惟新”四字概括。
武宗执政的各项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才能似乎有些不足。他的“惟和惟新”的政策,其实是想用大量赏赐笼络群臣,发行新钞,实行重利经济,以满足政 治上的需要。这种政策一施行就出现了问题。武宗主政不久,就开始对诸王大加赏赐,结果赏赐的朝臣还不到一半,两京府储就已用光了。以后,请赏者仍络绎不 绝,财赋不支,武宗只好用滥封爵位的办法作为补偿。忽必烈时非嫡系子孙从不封一字王。武宗时,晋封一字王位的人多达十五六人,甚至驸马也给封了一字王。这 一时期朝廷中官吏的数量增多,官职提高,朝纲混乱,名位不清。有记载说,“天子即位,加恩近臣,佩相印者以百数”。这一时期,什么道士、僧人、唱戏的名 角,只要武宗高兴,都被授予左丞、平章、参政一类的官职。一时间国公、司徒、丞相满朝都是。当时人评价说:“自有国以来,名器之轻,无甚今日。”选法的混 乱必然会促成吏治的紊乱。朝廷制诏变更无常,地方官吏往往擅自离职,去经营自己的买卖。朝中正在讨论未决的事情,也经常泄漏到民间,甚至到了诏书的稿子还 没写完,“奸民已复群然诵之”的地步。武宗通过各种途径开辟财源,增加国入。这一点与传统儒家中的注重节流的观点正好相悖。儒臣们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批评和 阻挠武宗错误的理财措施,但都毫无效果。1309年8月,因元钞贬值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武宗下诏立尚书省整顿财务,铸尚书省印,进行财政改革。可由于 尚书省乱发“大银钞”,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后来改发“至大通宝”,重新进行货币改革,才稳定住局势。
1311年1月,武宗因沉溺酒色,在位还不到四年就死去了,时年三十一岁。武宗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以武宗册立的储君身份入朝主政,罢尚书省。武宗的“惟新”政治在推行不到一年半后及时地废止了。
但武宗所遗留下的诸多问题,却给元朝日后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元朝的经典故事:成宗的“守成”
1273年,忽必烈依汉制册立真金为皇太子。但遗憾的是这位皇太子却没能活过他的父亲。1285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真金皇太子去世了。在这以后,忽 必烈这位苍老的国君再也没有册立太子。一直到1293年,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时日可能不多的时候,才把已故皇太子真金的旧印交到这位太子最小的儿子铁穆耳的 手上。但这种举动并不是一个合乎继承法的仪式,仅仅是一个象征着要将帝位授予此人的举动而已。
忽必烈这种不正规的册立方法,无论是在 蒙古人,还是在汉人的眼里都是无效的。按照蒙古人的旧俗,大汗去世后,则将由皇后临朝摄政,再择期举行忽里台大会,由宗室勋旧“协谋推戴”新汗登位。在这 样的过程中,皇后本人的意志就变得十分重要,甚至可以影响到新君的人选。当年贵由的登基就得到了其母乃马真后的全力支持,以至于撤消了窝阔台生前的已定人 选。
察必皇后逝世后,南必被立为皇后。忽必烈晚年,由于身体的衰老,她在朝中的权势日益增大,大臣们经常看不见大汗,各种事情多由南必皇后转奏。而南必有一个儿子,名叫铁蔑赤。因此她是不会轻易同意铁穆耳继承汗位的。
不过忽必烈逝世之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又派遣内侍对遗孀真金妃说:“张留孙是我的旧臣,他一定能好好侍奉太子的。”但忽必烈清楚只这样做是不够的, 必须要有一名强有力的大臣支持才行。1293年12月,他将驻守大同的大将伯颜召回,决心采用中原王朝以顾命大臣宣布遗诏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意志。伯颜 是平宋战争的主帅,这时又以知枢密院事掌天下兵权,所以他是在这关键时刻擎起帝国大旗的最佳人选。1234年1月,伯颜抵达大都。从这一天起,直到忽必烈 去世,他与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便始终不离忽必烈左右。伯颜回京十天后,忽必烈病逝。伯颜与不忽木于是便以顾命大臣的身份控制住了朝廷局势。伯颜“总百官以 定国论”;由不忽木主持引枢北葬等治丧事宜。后来,经过伯颜的一番努力后,最终将铁穆耳拥登汗位,完成了忽必烈的遗命。在中国的史书中称铁穆耳为成宗。
成宗朝的军国重臣,基本上全是忽必烈朝后期政府的原班人马,这就从人事方面保证了按忽必烈的遗规实施“持盈守成”的国策。成宗即位后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 的对外战争。1295年停止对安南的征伐,释放安南国陪臣陶子回国,遣使持诏抚慰,将1293年忽必烈任命到安南任平章的大将刘国杰调到了湖广做行枢密院 副使。1298年,成宗又拒绝了大臣们建议出兵日本的计划,并在这一时期将西北防线内移,减少了与西北藩王间的摩擦。成宗的这一系列维护安定的军事举措, 使饱受战争摧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世道清平,人获休息”。对长期用兵不断的元朝起到了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
成宗的守成政策使元朝摆脱了忽必烈统治后期长期陷于泥沼战的局面,但这并不是说成宗是一个毫无武功建树的帝王。成宗用兵的宗旨可以概括为“既不开疆,也无丧土”,安定国内政治局势,恢复经济生产,维护忽必烈统治时期的疆域,成为他的统治宗旨。
1298年,缅国发生内乱,阿散哥也兄弟势力增大,攻入缅都蒲甘,杀死缅王及世子宗室等百余人。缅王是经元政府册立的,被擅自废立杀戮的举动引起了成宗 的警觉。忠于缅王的地方官员和出逃的缅王王子,也都向成宗告发阿散哥也兄弟藐视元朝对缅的宗主权力。1300年元军一万二千人,取道永昌腾冲,10月入缅 作战,12月围困阿散哥也的木连城。元军围城两个月,1301年2月末,木连城中薪食俱尽。阿散哥也用重金贿赂元军将领高阿康、察罕不花等人。使元军以 “天热瘴发”为由,擅自引兵撤围。同时阿散哥也派人入朝请罪,承认元的宗主权。这一年秋天,成宗处死了高阿康、察罕不花,但也认可了阿散哥也统治缅国的事 实。
成宗即位后,并没有放弃对蒙古草原的控制。他从北边回朝继位后,任命叔父宁远王阔阔出镇守北方。1298年冬,阔阔出遭笃哇偷袭 兵败。第二年,成宗令皇侄海山出镇北边。1301年秋,元军与海都、笃哇于金山附近的铁坚古山会战,元军先胜海都。后与海都、笃哇联军再战,互有胜负,但 都受到了重创。海都在会战中负伤,不久死去。
海都死后,1303年,笃哇“先众请和”。接着,他以元廷支持为后盾,向察八儿要求归还 海都从察合台汗国夺去的草地,并胁迫他与元廷约和。同年秋,笃哇、察八儿约和使臣到达元廷。又过一年,笃哇、察八儿又联合伊利汗、钦察汗王廷与元朝约和。 自此,元西北边境战火基本平息,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以来的蒙古内部纷争告一段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