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通用11篇)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通用11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篇1
或许,那样的年代只是永远尘封在了过去。我不愿提及,留下深深的叹惋。我放下书,将脑海放空,听窗外沙沙风声,什么都不想。
阳光下,我闭上眼睛。《黄油烙饼》中的萧胜与奶奶在那样一个饥荒的时代背景下相依为命,命运无法逃避,但也赋予他们浓厚的亲情关怀,使彼此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才会在关键时刻让出生的机会。
人间大爱莫过于此!
突然想起那一个离我远去的人——太奶奶。每次回老家,当我还欢笑着在巷子口跟熟人打招呼的时候,她就远远地站在门口笑眯眯地望着我招手。即便她背对着阳光,我也能感受到她那唇角上扬的弧度。我紧跟她身后,看她佝偻的身躯移动得飞快。她把我拉进她的房间,然后关上门坐在床沿,从枕头下摸索出一块手帕,颤巍巍地打开看着我笑,是薄荷糖,村口卖的,两元一袋,可能时间过长,糖已化开了一些,沾在手帕上。我迟疑了一下,看她一脸慈祥,我伸出两根手指小心地拈起一块放入嘴里,然后对她甜甜一笑,世界都是清新凉爽的。
午后,太奶奶总张罗着倒茶切瓜,每每遭到拒绝或阻拦时,她总低声地嘟囔着“孩子难得回来一次”,然后自己蹒跚着走向厨房。阳光的暖意充斥着我幼小的心灵,氤氲着每分每秒的幸福感,我贪婪地享受着。
太奶奶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心底静静地保存着,随着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她已离开多年,但那种舐犊情深的情景经常浮现。
风徐徐吹来,拂过脸颊的惬意挡不住心中些许歉意,我远远地望向窗外,似乎有个老人颤巍巍地在阳光下艰难地走着。面对那熟悉的佝偻身躯,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脸上却笑了,笑得很灿烂。
抬头看,天上的云飘啊飘,柔和的风一如往昔,那逝去的亲情也将永恒。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平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平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篇3
黄油烙饼的作家是汪曾祺,本文写了萧胜父亲与母亲的工作都不固定,萧胜进八岁了,这些年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那儿吃的好点,可最后也不行了,没吃的了,小米面饼也有糠了!
萧胜父亲去年冬天回来看奶奶,带来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萧胜父亲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吃。奶奶借了锅煮了土豆给萧胜吃,口蘑过年时打一次,黄油就放在躺柜上,时不时拿出来擦擦。
最后,奶奶身体不好了,还是早起去食堂打有糠的小米饼子,自己就掰半块吃了,其余的都给萧胜,每天这样,她最终因为把吃的都给萧胜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浑身都肿了,等萧胜父亲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
从中,我感受到奶奶对萧胜的关心和照顾,奶奶为了让萧胜吃饱睡好,自己省吃俭用,就是爸爸给她的黄油,都舍不得吃,留给了萧胜,奶奶对萧胜付出了全部,把营养的东西都留给了萧胜,最后奶奶自己饿死了。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当萧胜妈妈用奶奶的黄油做黄油烙饼给萧胜吃的时候,萧胜都会哭,一边吃一边哭。而文末结尾的这句话:“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的咸的。”更是令我落泪。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黄油烙饼》。
文中讲述了一个叫萧胜的男孩,从小很可怜,由于爸爸妈妈工作不固定,他三岁开始就跟奶奶在老家住。那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老家的食物很少,不够吃,奶奶怕孙子挨饿,便总是把大半的吃食让给萧胜,自己只吃很少的一点点,而当时,奶奶身患哮喘,也没有钱吃药治病。爸爸带给奶奶两罐黄油,用来改善生活,可是奶奶一直舍不得吃。后来,奶奶因为疾病和营养不良饿死了,萧胜就跟着爸爸妈妈到了马铃薯研究站生活,那里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萧胜每天快乐地在田野里玩耍,还学会了采蘑菇。开始的时候,食物还算不错,能吃饱,可是后来,粮食也越来越紧张,吃的越来越差了。有一次,研究站里接待干部们开会,做了黄油烙饼,萧胜闻着真香啊。回去后,妈妈用奶奶一直舍不得吃的黄油也烙了两张饼给萧胜,萧胜吃着吃着就哭了,他想起了奶奶。
文中有三次提到了萧胜的哭,一次是奶奶死后,萧胜穿着奶奶生前给他纳的新鞋,他哭了,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再也没有奶奶了。第二次是萧胜跟妈妈学会采蘑菇后,在用线穿蘑菇的时候,想起了奶奶,他才明白原来奶奶是饿死的。最后一次就是在吃着用奶奶一直舍不得的黄油做的烙饼时,想起了奶奶,他哭了。每次哭,都是因为想起了奶奶。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让人感觉到奶奶的朴实和伟大,也处处体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篇5
重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是由于星期天吃了一次黄油烙饼引发的。女儿的婆婆,我的亲家暑假回海拉尔给我带回一块黄油,一直没舍得动,星期天女儿、女婿、外孙及儿子都回来了,晚饭为了省事,煮馄饨,黄油烙饼。我把黄油在微波炉中化了一下,均匀地摸在面皮上、撒盐、打卷、揪髻、擀饼。放入高压锅一烙(烙饼我一向用高压锅),两面焦黄,十数层,层层如纸,黄油的乳香,弥漫了整个房间,连一向吃饭不省事的外孙也喝了一碗馄饨,吃了两块烙饼。一家人都说好吃,唯有女儿沉默不语。
饭后收拾桌子的空儿女儿问我:爸爸,还记得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吗?我说:“能忘吗?”女婿是搞软件的对文学不大在行,问起小说。女儿道来:小说写一个少年大约是六十年代和奶奶同住乡下,一次父亲从口外回来给奶奶带回一串蘑菇、两瓶黄油,黄油奶奶一直舍不得吃放在躺柜上,当时粮食已经十分困难,吃不饱,后来奶奶身体慢慢衰弱,久病不起,去世了。少年随着父亲回到口外,一次当队干部大吃黄油烙饼时,孩子问起什么是黄油烙饼,妈妈终于拿出那两瓶黄油给孩子烙了两张饼,当孩子吃着黄油烙饼时泪如雨下,明白了奶奶是饿死的,结尾是“黄油烙饼是甜得,眼泪是咸的。”……
说到此时,女儿的眼圈红了,我赶忙转过身去,掩饰我已经泪流满面。女儿三十六了,初中课外阅读的一篇小说读过之后能记二十多年,并能记住小说的结尾,不是女儿的记忆好,而是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魔力之大,影响之深。汪先生的小说语言直白,行文流畅,以情取胜,无论他的《受戒》、《大淖记事》还是他的《黄油烙饼》只要读者拿起来就一定放不下,有不读完决不罢休吸引力,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真正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读他的小说会误以为他是北京人,对北京语言熟悉至深,驾驭纯熟,其实他是江苏高邮人,他被誉为京派小说家,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注意是最后一个纯粹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有趣,幽默,特引用如下,供博友们一读: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夜深人静我独自重读《黄油烙饼》惭愧至深。犹对一段历史的问责和鞭笞。
写此短文以表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篇6
应老师假期阅读要求,我从书店买回汪先生的《人间小暖》。开始,我不以为然。不过后来,当我读这篇小说时,我不禁感概万分。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萧胜从三岁开始和奶奶一起过。主要写奶奶疼爱萧胜。第二部分写奶奶去世后,爸爸把他接回坝上,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主要写萧胜思念奶奶。
第一部分写了奶奶用一些零碎布头给萧胜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还给萧胜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每天给萧胜从食堂打饭。打回饭来,奶奶舍不得吃,也吃得不香,都给萧胜吃了。还有一年爸爸回老家看奶奶,给奶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蘑菇,和两瓶“很营养”的黄油。就这些,都很家常,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大事件。
第二部分写了萧胜在坝上的见闻。写萧胜“发了财了”——他采了好几串蘑菇,想给奶奶送去,可奶奶死了。写三级干部会。干部们吃了黄油烙饼。萧胜问爸爸:“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萧胜妈妈从柜子里取出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给萧胜烙了两张黄油烙饼,让萧胜吃。萧胜吃了两口,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文章虽只是平平淡淡地先略写了萧胜和奶奶生话,再详写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常生活,而且没有一点情感宣泄。另外本文做足了铺垫,这样才有了最后萧胜哭着高叫一声:“奶奶!”的感人效果。
先生为此一路铺垫过来,一笔接着一笔,甚是煞费苦心。通过奶奶老是找一些零碎的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做鞋,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绱等事突出了奶奶疼爱孙子。当然,这里也埋下伏笔,如后面写萧胜思念奶奶。本文也突出了人之常情,突出作者对五八批判的不满,当然也反应了作者最真实的情感。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篇7
“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这是我读汪曾祺先生这篇文章时,在文章扉页,看到的第一句话,给我的第一感受便是,这篇文章以描写黄油烙饼这一食物,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一些情感,许这黄油烙饼便是老先生抒发情感的窗口了。
老先生所书《黄油烙饼》一文,字数不多,只有寥寥几页文字。字里行间之中,讲述了一位名为“萧胜”的少年与其奶奶之间相处的点滴故事。也从侧面体现了那个年代下的人们,生活状况之窘境与艰难。
文章名为《黄油烙饼》,而真正描写黄油烙饼这一食物之处却着墨甚少,只是轻微地点了几处,而这几处老先生处理的十分巧妙。
文中讲述了萧胜与其奶奶之间的故事,从小萧胜就生活在奶奶家,吃住方面,奶奶也是照顾地十分妥帖。萧胜穿的衣服都是奶奶一针一线地亲手缝制,做衣服之前奶奶也会亲手绘制了图,然后再按照着所绘的图,上针线来缝制。小时候穿的衣服,一针一线都带着奶奶对孙儿的疼爱之心。读文至此,我便想起儿时在外婆家生活之景。
小时候,母亲在外工作,很是忙碌,带着我也不方便,外婆便让母亲把我留在家里。七岁开始,我便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那是个安静的小村子,坐落在大坝下面。坝坡儿又种了很多树,到了春夏季节,坡儿上会长了许多野生的花儿,还有青翠的小草,不能称作小草了,有的草长起来有半人高了,那个时候的我要是蹲在草丛里,保管那大人们是找不见的。也是因了靠近大坝,而这坝坡儿又多种树,还有天然形成的翠绿屏障,显得小村子格外地安静,若是没了孩子们的嬉戏打闹声儿,小村子便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下了。
儿时,我的棉衣棉裤也都是外婆亲手做的,和萧胜的奶奶一样,老辈儿人的手都很是巧的,看起来厚实黝黑的大手,外婆手的骨节儿很大,外婆说是常年干活儿的结果,但拿起针线来,灵巧极了。那五色的线在外婆的手中,就能绣出花儿来,看着那一堆棉花、线、布,感觉凌乱地很,在外婆的手中,两三天就能做成了一件棉衣,穿在身上暖暖的,一点儿不比商店买的差。
看到萧胜和奶奶的相处,便想起来自己在外婆家生活时的情景。其实对于写文来说,技巧掌握和词语积累,或许很重要,但是真情实感更为重要,若作者写的文字里没有情感寄托,只是用文字堆砌,确难以引起读者共鸣了。这也是我喜汪曾祺老先生这篇文章之原因,它引起了我的共鸣,令我读之便入了那故事之中。
萧胜所处的那个年代,应是较为难和苦的,人们尚且吃不饱。吃的是玉米饼子,小米饼子,而且饼子里掺了糠,玉米饼子里还有玉米核磨出来的疺子,吃着拉嗓子,奶奶吃起来很是费劲了,每次打饭回来,奶奶只吃一点儿,掰一小块儿,剩下的都是萧胜的。奶奶即使嗓子喝喽喝喽地,也去给萧胜打饭吃。
冬天时,萧胜的爸爸回来给带了些吃食,其中有两瓶黄油,这黄油奶奶一直没舍得吃,就放在柜子上,时不时地拿下来擦一擦,直到奶奶过世了。而后来很长时间以后,萧胜才知道奶奶是一点一点饿死的。这里也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生活之艰难困苦,吃得不饱,营养也不够,很是不易。若将现在比当初,真是幸福生活比蜜甜,若真得经常忆苦思甜,也便不会诸多抱怨和不满了。
萧胜跟着爸爸离开了从小住惯了的奶奶家,爸爸用网兜子把奶奶给萧胜做的鞋子,还有锅碗瓢盆,和那两瓶黄油都装了起来,带着萧胜去了“口外”。爸爸是学农的,在一个马铃薯研究基地工作,妈妈也在那里,后来萧胜就随着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萧胜和父母生活的故事,老先生描写的是较为详细的,包括萧胜采蘑菇,莳弄自家种的菜园子,去食堂打饭等等。
较为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描写萧胜在大队食堂看拉“羊砖”那部分,一日大队拉来了一车“羊砖”,还有十几只羊,似是要改善伙食了?
萧胜问爸爸这是要干啥呢,爸爸告诉他,要开三级干部会。后来萧胜知道了开三级干部会的意思。南北两个食堂,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北食堂吃的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南食堂是干部们,吃的是羊肉口蘑销子蘸筱面、炖肉大米饭、黄油烙饼。
萧胜吃着红高粱饼子问父母,南食堂的人为什么吃黄油烙饼,父母不知怎么回答了,妈妈站起身,从缸里倒了白面,拿了奶奶留下的黄油,做了两个发面饼,给萧胜吃,告诉他别问了。
萧胜拿着黄油烙饼,味道闻着和南食堂的一样儿,吃了两口说着“好吃”,却哭了,喊着“奶奶”,黄油烙饼是甜的,而眼泪是咸的。其实黄油烙饼这一食物只有在最后面这部分才描写了些,而这黄油烙饼却贯穿了整篇文章。虽未细写,却处处皆在,着实巧妙。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篇8
《黄油烙饼》这篇文章内容不多,只有几页文字,也没有说这黄油烙饼有多好吃。写文并非标题怎么写,文就要怎么去铺叙,有些东西未曾流于表却隐于内,关键在于写文想要表达些什么。汪曾祺老先生这篇文章又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一为萧胜与奶奶共同生活多年,感情深厚,他对奶奶的思念之情;一为奶奶待萧胜之亲厚,不曾亏待了他,为他做衣缝鞋,打饭留菜,在饥难之年,把这饭菜留给孙儿吃,自己最后却一点点饥饿至离世;一为对那一年代的描述,揭示那一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生存之难;南北食堂之两相对比,也揭示了些黑暗与腐朽,表达了些不满之情;从萧胜妈妈做黄油烙饼给孩子吃,让他别问了这段描述中,也可看出当时所处之时代背景。许还有更深之意,我却只能感悟到这些了。
这篇文章以平实普通而简单的语言,平铺直叙,将故事一点点铺开了,让读故事的人能够清晰地看到故事的脉络,感受故事的发展,故事开始到故事的转折再到收笔,每一处都刻画地平实而用心,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最真实的故事,引人共鸣,勾人心绪。
近来买了些书,我很喜欢读老先生们所书之文,每读之时,总能从中体会出一些东西,会有所感受,也会有所收获,于自己写文也是有所助益了。文字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看自己如何体会了。于苦难之中走过,人会更为坚强和勇敢。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篇9
一提到汪曾祺,不免令人想起《受戒》中的平和,冲淡。如诗般优美的文字,舒缓的笔调,极力为我们勾勒出乡风淳朴,人本善良的牧歌式的田园风情。可是又有谁尖锐地看穿粉饰过桃园般美好的生活的那一抹悲凉与哀伤。
《黄油烙饼》无疑是一个明证。在小说中,他以萧胜,一个八岁小孩的视角,平静地讲述自己与奶奶生活的经历以及在奶奶过世后,随父母去马铃薯研究所生活的种种。起初,我们会轻而易举地感动于奶奶身上折射出的无私之爱。可仅仅停留在表层人性美好的肤浅感悟,就会粗心忽略作者的良苦用心。奶奶为什么会死?自然有疾病的折磨,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汪曾祺借萧胜之口透露出来:“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原来,在那个时代,食物完全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由此,我们不难推测汪曾祺将“黄油烙饼”这一食物作为小说的标题的深意。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汪曾祺以食物为线索,用食物的反复来层层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小说一开篇就提到食物:
“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打饭回来吃。真不赖!大烙饼,卤虾炒豆腐,闷茄子,猪头肉。”
从这句话中,小说就明显已打上时代的印记,汪曾祺顿时把我们推置到那个时代的背景里,去体会小说人物的悲喜人生。一路写下来,从白面馒头到小米面饼子,再到玉米面饼子,到最后小米面饼子里有糠。透过食物的转变,巧妙地暗示出那一段历史波折的痕迹,所有的辛酸都不言而喻。而在小说后部分更是引人深思: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头一天中午羊肉口蘑销子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
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
一切都昭然若揭,干部与社员的差别不言而喻。作者刻意进行这样的写作,何尝没有饱含作者对强权下的不公所做的批评以及对强权话语下生存的卑微无力的人物的哀伤?汪曾祺未曾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创作者那般情绪激愤地批判,他反倒像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冷静地陈述这些故事。于是,我们被他表面的冲淡超脱洗炼的风格所吸引,看不到文字下面暗涌着对生活底层平凡人物卑微生活的悲悯和对那个时代的疯狂的叹息。就连他自己都解释:“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尚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对过去惨烈的回忆是要重新把早已结痂的伤口撕裂开来,而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忍受万般痛苦。正因如此,他才会对过去的伤害,一次又一次地淡化再淡化,找不到半点痕迹。
他用笔净化了整个世界,阴暗的,邪恶的东西活生生被筛掉了,留给我们的是对温暖和和谐的守望。与其说他欺骗了我们,不如说我们误读了他。散文般闲适的文字背后流淌的是深深浅浅的叹息与浓浓淡淡的哀痛,一如“哀莫大于心死”,真正的痛才会无声无息,但也是最伤人的。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篇10
一提到奶奶,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都是:一位年迈的老妇人,步履蹒跚的在灶头前忙碌,看见孙子来了,露出慈祥的笑容挥挥手说到:“饭马上好了”。
《黄油烙饼》是《受戒》中的一篇,读完整本《受戒》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篇。我和文中的萧胜一样,从小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不同的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萧胜和他奶奶的生活好过的多,相同的是我的奶奶和萧胜的奶奶一样爱她的孙子,一样勤劳与善良。
我从没穿过补丁的衣服和裤子,但萧神不同她奶奶经常找一些布料给他接衣服,虽然衣服都一道接一道的,但很干净。因为萧胜“脚上有牙,有嘴” 他奶奶都是自己给萧胜做鞋。可见萧胜的奶奶很勤劳。这让我想起了我勤劳的奶奶,我们一大家子人有十几口人都是奶奶一个人煮饭而且我们从不在外买汤菜 和鸡肉,她说自己种的放心自己养的健康又好吃,已经60多岁的她还是每天早起上街,下午还和爷爷去田里做农活有时人家还来请她去帮忙煮饭,奶奶的厨艺很好,她腌制的东西很好吃,每一个月奶奶就要腌一次因为我家人口太多吃东西快还有街坊邻居都来找她买。奶奶待人特好,所以人缘也很好总有人给她带好吃的东西,但她都舍不得吃总要留给我们。
萧胜的奶奶身体不好,但还是会早起去食堂给萧胜打饭。后来萧胜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最后死了也不知是病死的还是饿死的。萧胜的父亲给他奶奶带去的黄油,到死都没舍得吃一口。萧胜奶奶死后,他父亲带着两瓶黄油、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子和其他一些有用的东西回爸爸妈妈家了。
文章结尾萧胜吃着香喷喷的黄油烙饼痛哭高叫一声奶奶,看到这心里很难过,心疼萧胜的奶奶一位慈爱的老人。
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身边的人,有些人失去了就是一辈子不相见了。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篇11
第一次读汪曾祺的小说,是在《中学生阅读文逊上看到他的《黄油烙饼》。第一眼看这篇小说,我只觉得这篇小说的语言平淡得像白开水似的,里面一点儿感情也不带,而且没有一句抒情或者议论的话,几乎全篇都是在木然地叙述故事。我之所以硬着头皮把这篇小说读下去,只是因为以前久闻汪曾祺的大名。
不过,读着读着,我竟然也就慢慢地读进去了,眼前悄悄地展现出故事里所讲的一段段生活的场景。看到后来,我竟然觉得那些平淡而有没有感情的句子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压我的心,最后,我鼻子一酸,终于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了……痛哭之后,再回味这篇小说,才品出那些又短又淡的句子背后那浓浓的亲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