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窑瓷的特点有什么特征
北宋定窑瓷的特点有什么特征
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宋定窑瓷的特点有什么特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宋定窑瓷的特点
器型:以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为主,也为宫廷生产陈设瓷器,但是出土文物中没有见到。此期汝窑、官窑、均窑大量进入宫中,宫廷用的定窑大量减少,但是质量很高(竞争造成);
胎体:洁白细腻坚硬,很薄;
釉色:白中闪黄(象牙白),北定的典型色。还生产酱釉等品种;
釉质:色泽莹润。极薄,可以见到平行的竹丝刷纹。大部分器物釉面出现泪痕。覆烧工艺出现,出现芒口;
纹饰:刻花、划花装饰登峰造极,线条极为流畅。印花工艺已经成熟;
特色:刻划花通常先刻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的一侧划以较细的复线。印花通常在盘、碗等内侧。
北宋定窑瓷的装饰纹样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刻花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划花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印花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北宋定窑瓷的品种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学术界认可的定窑品种:白釉、黄釉、褐釉、黑釉、紫釉、红釉、绿釉、金花、鹧鸪斑、加彩、白釉刻划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绘黄花、内外刻花、内外划花、内外印花、外刻内印花、白釉酱口、黑釉酱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绘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绘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划白花、白釉黑花……
多年来,我在遗址考察发现的遗存还有:仿钧、绞胎、绞釉、素瓷、宋三彩陶器、仿辽三彩陶器等。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窑瓷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根据史料记载及出土实物来看,早在唐代晚期定窑就已经烧造白瓷。而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定窑的历史应细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唐早中。第二时期,晚唐。第三时期,北宋早中晚期。第四时期,金代元初。
第一期,初创期,唐早中期,定窑的创烧时间,主要产制粗胎黄釉,褐釉和白釉瓷,胎质粗松厚重,含有大量杂质。釉质粗劣,施釉不匀,呈色极不稳定。胎体厚重造型不规整,外黄釉内白釉浅腹是定窑早期特色。到唐中期,定窑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釉色从灰白,白中泛青,乳白到纯白都有。
第二时期,晚唐,五代。这个时期最重要特征就是模仿当时盛行金银器皿并结合瓷器特点,在器物口,圈足或流的部位镶金银或鎏金银扣,当时仿金银器一种朝流,仿金银也是代表当时贵族身份。
第三时期,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至真宗乾兴六年。此期以从博物馆出土瓷器来看,净瓶最流行,流器多样,龙头流,葫芦流,直流有的流上有盖。盖罐器身较矮,圈足,器盖有圆纽和瓜蒂纽两种,此期装饰以刻莲瓣汶为主。可能与五代及宋初吴越国频频向宋廷进贡,大量越器流入北方,定窑亦受影响。
宋仁宗天圣元年至神宗元丰八年。该时主要生产罐,壶,碗,净瓶等,罐有大盖罐和小盖罐两种,大罐器身丰满,小罐腹部浑圆,有素面有刻花。这个时期较流行装饰葵瓣口沿,而浮雕莲瓣纹饰明显减少。
北宋哲宗元祐元年至金海陵王正隆五年。这个时期印花兴起,由于宫廷用瓷兴起,龙凤纹大量使用,龙纹刻,印两种,在装烧方面也巳改变,窑工们首先在漏斗状匣钵正烧法的基础上发明了支圈仰烧法,但烧过程中器物易塌陷,又改为支圈覆烧法,但覆烧瓷器口沿无釉,常常镶上金银扣既美观,又时尚,弥补了口沿无釉缺陷。
第四时期,金代世宗大定元年至金未。这时期主要器型是各种各样盘碗等。此时流行碗为敞口,小底,碗身斜出,里心平坦,满印花卉。多与禽鸟与花卉组合,布局严谨,层次分明,讲究对称,线条清楚,密而不乱,器物给人留下端庄,釉色精美,纹饰洒脱而享有盛誉。
马未都曾介绍说,定窑的仿制品比较多,质量也很好,所以在五大名窑中,定窑的鉴定是最难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定窑的收藏热情,从另一方面来说,因为这个原因,定窑在市场中,也非常容易被捡漏。说到这里,有藏友问到,那么对于定窑的.鉴定应该从哪些地方去入手呢?
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五、要看铭文。定窑瓷器由于五代时期就是贡窑,北宋早期一度为宋,辽皇室说用,辽金时期由于北方民族尚白,定窑器物一直深受皇室喜爱,所以地位一直很高。五代到宋辽早期定窑,出土了数百件带有“官”“新官”款识的白瓷,还有尚食局,尚药局,易定,东宫,朝真,定州公用等款识。都是以竹刀刻在底足上的。书法流畅有力。
六、烧制要看装烧工艺。主要有支钉叠烧,正烧和覆烧,还有一种涩圈叠烧法,主要用在金代定窑产品上。支钉支烧,垫饼垫烧和托珠叠烧都属于定窑的烧制方法。定窑北宋产品已经使用了匣钵,常见有桶型和漏斗形。覆烧法则是定窑的发明,主要在北宋中后期,用环型组合支圈把碗倒过来口沿朝下,一个匣钵内可以放置多件,从而提高了窑的利用率和瓷器产量。唯一的缺点是口沿一圈无釉,俗称“有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