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声乐与器乐的知识2022
有关声乐与器乐的知识2016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十分喜爱音乐,甚至有不乏视音乐高于生命者。但是他们言必称的所谓“音乐”,其实只是“歌曲”而已。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下面是介绍,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十分喜爱音乐,甚至有不乏视音乐高于生命者。但是他们言必称的所谓“音乐”,其实只是“歌曲”而已。一些公众传媒也颇不专业,节目主持人称一首交响曲为“歌曲”、网站以“歌”来指代全部“音乐作品”者已司空见惯。“歌”与“曲”不分,已经不仅是名词概念的含混,其对艺术作品格调差异的无视,否认艺术欣赏的层次、规模与程度,已经触及到国民文化艺术欣赏水准的底线。
众所周知,人声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音乐――尽管自然界里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同意这个说法。早期俄罗斯学派有一个重要观点,即认为“演奏者”(指演奏乐器的人)要像歌唱者“唱歌”一样具有流畅自然的“歌唱性”,而“唱歌者”的最高境界则是像“讲故事”那样清晰生动、娓娓道来。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就人类而言,“人声”之美是优于“器乐”的,其旋律中所包含的情绪与逻辑也是任何“器乐”所望尘莫及的。但是必须指出,这只是“欣赏论”的观点,即从欣赏者(观众或听众)的角度而得出的结论;如果用“方法论”来考察,则会得出相反的结果。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大序》)。很显然,糅合了“言”与“歌”的“舞”、“蹈”,实则是以音乐为核心的高级的综合艺术――戏剧、歌剧或舞剧。
既然“人声”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发明那么多的“器乐”?然“人声”虽美,却有诸多先天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不仅制约了其向更高级的.精神领域延伸,也为欣赏者更宽泛的意识形态的拓展所窠臼,无法取悦于高层面的情绪需求。
局限之一:音域狭窄。无论男声或女声,任何人的“有效音域”均不超过两个八度。我们所说的“有效音域”即指演唱中能够清晰可见、自然流畅的共鸣音区。一般而言,人的演唱分为三个区域,即“胸声区”(低音部分)、“混声区”(中音部分)以及“头声区”(高音部分)。低于“胸声区”或高于“头声区”,我们均视为“无效共鸣”。二个八度是人类体感最适宜的音区,却远远不是人类耳朵的极限,他们倾向于更大范围的、更加刺激的频响(很多家庭音响里的“低音炮”就很能说明这种倾向)。西洋乐器却能满足人类的这种奢求,因为绝大多数西洋乐器的音域都超过两个八度(“乐器之王”钢琴的音域超过七个八度)。
局限之二:音色单调。“人声”乃我们最熟知的声音,是人人都能够熟练利用的武器,因此不具备新奇感,容易遭致厌倦(宗教歌曲除外)。当我们歌唱时,除有完整的音乐旋律,还需有可供演唱的“歌词”。“歌词”不属于音乐,是“文学”中的一个门类。考虑到演唱者“咬字”的难度以及欣赏者耳朵的灵敏度,“歌词”不能过于书面化,尽量以“口语”为限。如此一来,那些极富文采的段落、佶屈聱牙的哲理以及别开生面的词句悉数被挡之门外,只剩下浅显通俗、千百年来反复组合的字与词,其“音色”之“丰富”也就可想而知了。更令人沮丧的是,加入了“歌词”的旋律(即“歌曲”)用文学的方法将歌曲的意境与内容表达得直白无误。换言之,音乐艺术原本抽象的属性被打破了,音乐意境中留待人们无穷的想象的空间被压缩了,音乐欣赏中独具个性的思维被“一元化”的语义涵盖了,相对于更高级、更复杂的艺术,这种“音色”也就失去了“丰富”的优势。
局限之三:缺乏和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世界上不会有人能够同时唱出两个以上的音。音乐艺术中“两个以上的音”(即“和声”)的同时响动是最基本的要求。组成音乐的所谓“六大要素”是音符、旋律、节奏、音色、和声(三个以上的音同时响动称为“和弦”)以及曲式,由此可见“和声”在音乐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事实上,“人声”之外,交响乐团里很多木管及铜管乐器自身亦“缺乏和声”,但却是“和声乐器”,亦即与其它乐器搭配而组成一个丰满的和声体系。而同样“缺乏和声”的“人声”则不是“和声乐器”,它惯常以“主角”的面目出现,反需要更多的“和声乐器”与之配合。一条严酷的“规律”是:“和声”越丰满,便越有机会成为“主奏”乐器;反之则较少有抛头露脸的机会――即便贵如“人声”者也不例外。
说到这里,相信聪明的读者已经为“器乐”的存在找到理由了,也为进一步欣赏更复杂、更具表现力的“器乐”做好了思想准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