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联考综合复习重要知识点

管理类联考综合复习重要知识点

  我们在进行管理类联考的复习时,需要把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把握好。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考研管理学综合复习资料,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管理类联考综合复习重要知识点 篇1

  管理学考研激发功能正常冲突的方法要点

  近些年来,组织行为专家普遍认为,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组织应当保持功能正常的冲突,或者说能使冲突保持在适当水平的组织才是一个健康而有生命力的组织。这就需要,当冲突水平过高时,组织要设法降低冲突;当冲突水平过低时,组织要设法激发或加强冲突。长期以来,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解决冲突,控制破坏性冲突,而对如何“激发冲突”,发展建设性冲突却缺少深入的研究。下面是常见的激发功能正常冲突的方法。

  ①改变组织文化来激发冲突。即在组织文化中容纳合理的冲突,给予功能正常冲突以合法地位,摈弃视冲突为“洪水猛兽”,完全否定一切冲突的传统观念。通过正面信息传播、示范加薪、晋升等强化手段,倡导敢于向现状挑战,倡议革新观念,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进行独创性思考的组织文化,从而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

  ②强调差别和利害比较来激发冲突。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竞争,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人比人急死人”。通过在设计绩效考评、激励制度等工作中,强调个人或群体的差别和利害比较,可以提高冲突水平。

  ③改革组织结构,打破现状来激发冲突。重新建构组织,重新组合工作群体,改变原有组织关系和规章制度,变革组织、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等类组织变革,都会因为打破了组织原有平衡和利益格局而提高冲突水平。

  ④利用信息和信息沟通渠道来激发冲突。一般而言,具有威胁性或模棱两可的信息可以用来促进人们积极思维,减少漠然态度,提高冲突水平。

  比如,某些组织的领导者在任命重要职位干部时,先把可能的人选信息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散布为“小道消息”,试探和激发公众的不同反映与冲突,当导致的负面反应强烈,冲突水平过高时,即可正式否认或消除信息源;若冲突水平适当,正面反应占主导时,则可正式推出任命。

  ⑤利用“鲶鱼效应”激发冲突。

  常见方法之一是引进外人来激发冲突。引进外人是指从外界招聘或内部调动方式引进一个或一些在背景、态度、价值观和管理风格方面与目前群体成员不相同的个体,来增加群体中的新思想、新看法、新做法,造成新与旧的碰撞、刺激、互动,从而激发有益的冲突即人们提高群体或组织的活力。常见方法之二是任命一名“批评者”来激发冲突,即人们所说的“任命一名吹毛求疵者”,给组织或群体中安排或任命一位总是具有“与众不同的看法”的角色,让其专挑毛病,专唱对台戏,从而打破定向思维、从众效应、“过去惯例”,激发必要的冲突。

  ⑥强调群体间界限,倡导“内和外争”来激发群体间冲突。即在群体态度、行为和文化上,强调群体内部的团结与和谐,强调与外部群体差别和界限意识,将外部群体树为竞争对手,从而激发群体间的冲突。

  管理学考研管理方法四大类型要点

  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法是作为对任务管理法的革新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法和任务管理法的重大区别在于:任务管理法要求工作人员的活动标准化,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自由度是很小的,但对完成组织规定的任务较有保证。而行为管理法则有较大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在组织中有相当的自由度,较能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但这样一来,组织内的变动也较大,组织规定的任务有时却无法完成。为了吸取两种方法的长处和克服短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提出来了,这就是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各级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领导,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干,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职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

  目标管理通过诱导启发职工自觉地去干,其最大特征是通过激发员工的生产潜能,提高员工的效率来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系统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如何解决复杂大企业的管理问题。为了解决复杂大企业的效率问题,系统方法产生了。

  系统方法属于一般科学方法论,它以认识、研究和探讨结构复杂的客体确立必要的方法论原则。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认识和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部分(要素)与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考察对象,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方法是一种满足整体、统筹全局、把整体与部分辨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和综合有机地结合并运用数学语言定量地、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它为运用数理逻辑和电子计算机来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开辟了道路,为认识、研究和探讨结构复杂的整体确立了必要的方法论原则。

  了解与掌握管理环境因素,采取适宜的管理方法。由于管理环境是影响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在选择与运用管理方法时,一定要认真了解与掌握环境变量,包括时机的把握,使管理方法与所处环境相协调,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注意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各自在不同领域发挥其优势,没有哪种方法是绝对适用于一切场合的,也没有哪种场合是只可以靠一种方法的。因此,要科学有效地运用管理方法,就必须依目标和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多种方法,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各种管理方法,以求实现管理方法的整体功效。

  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它的作用是一切管理理论、原理本身所无法替代的。

  管理学考研人类的管理活动要点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的一切活动都经过了大脑的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管理的定义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

  2、管理是指通过其他人来完成的工作。——福莱特

  3、管理是一种实践的综合艺术。——德鲁克

  4、管理就是决策。——赫伯特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管理就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斯蒂芬罗宾斯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a、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c、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d、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三、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管理类联考综合复习重要知识点 篇2

  第一章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一、管理概念:管理就是管理这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六点基本含义:

  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2.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3.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具有基本职能;

  6.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具有两重性

  1.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艺术性即实践性,管理活动对于“度”的把握)

  (二)目标性

  1.组织的共同目标;

  2.目标具有大小层次性;

  3.具有时间跨度;4.多元价值性(盈利、地位等)

  (三)组织性

  (四)创新性

  第二节 管理职能与类型

  一、管理职能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

  (一)计划(做什么)活动条件研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二)组织(怎么做)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三)领导(靠什么做)  (四)控制(如何做得更好及做得如何)

  二、管理职能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决策、创新、协调职能受重视。

  三、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一)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1.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2.以公共组织为依托;3.公共管理是公共权力运用过程;

  4.独占性(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由一个部门承担);5.接受公众监督。

  在中国,把非政府组织分为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性中介组织。

  (二)企业管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服务的组织,以企业法人身份活动注重个体利益。

  特点:1.目标单一即盈利;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3.典型的经济理性;4.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及委托经营权。

  第三节 管理者职责与技能

  一、角色类型: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三方面角色。

  层次:高层、中层、低层管理者。

  领域分类: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如人事、销售)

  二、具备技能  (一)技术职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工作程序、技术知识能力。

  (二)人际技能。沟通协调能力。

  (三)概念技能。概括洞察决策判断能力。

  第四节 管理环境

  一、环境变化为组织生存发展提供想的机会;又对生存环境造成某种不利威胁。

  环境三大类:(一)一般、宏观环境: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环境五方面。

  (二)具体微观环境:现有竞争对手研究、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厂家、用户、供应商。

  (三)组织内部环境

  两种环境分析方法:

  1.识别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方法(美.邓肯),从两个方面确定组织环境因素:稳定(静态)---不稳定(动态);二是复杂程度:简单---复杂层面得出评价模型。

  2.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外部:机会(O)、威胁(T);内部:优势(S)、劣势(W)。

  第二章 决策

  第一节 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本质

  决策时决策者为了达到某种决策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对此做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简单的说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从系统的观点看,管理决策是由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信息和决策结果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目标营销程度不同,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2.按决策问题重复度不同,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划分,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此外,按目标多寡,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根据所要解决问题性质,原始/追踪决策;时间长短:长期/中期/短期决策;决策者的层次:高层/中层/基层决策;思维方法:经验/推理决策;可选方案数量:开关式/旋钮式决策。

  决策原则:满意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比较优选原则、反馈、效益原则。

  三、决策基本步骤

  1.问题发现和诊断;2.确定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选择方案

  四、决策主要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

  根据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的综合分析,用来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一种数学分析法。以盈亏平衡点为界限,销量大于平衡点为盈利,小于则亏损。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面临两种以上自然状态,估计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而采取决策。估计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出现的概率不清楚时,包括保守法(悲观、小中取大)、冒险法(乐观、大中取大)、折中法。

  第二节 预测

  一、含义:即立足于过去和现在,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

  预测与决策关系:1.预测的发展首先来自于决策的需要,其目标就是为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2.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预测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内容会随着决策不同需要而变动。  预测程序:

  1.预定预测目标;

  2.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

  3.选择预测方法;

  4.评价预测结果;

  5.编写预测报告。

  二、预测的主要方法

  按预测本身的性质分,可以将预测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一)定性预测法,也称定性判断法

  专家调查法(专家个人调查法、专家会议调查法)

  德尔菲法:根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专家之间不得讨论,经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反复征询修改,得出较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结果。

  (二)定量预测法,又称分析计算法或统计预测法

  时间序列法。将一经济变量如历史销售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延伸,预计未来变化趋势。

  因果预测法。根据历史资料,找出预测因素和其他因素之间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预测。

  第三节 决策与心理

  一、决策中常见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多表现为认识事物的偏见,具有消极作用,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决策。

  心理效应包括:光环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先头效应);近因效应;从众效应;定型效应;反衬效应;投射效应;还包括乐队效应、黄灯效应、新闻效应、颂歌效应。

  二、决策中的心理压力

  (一)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趋避冲突(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某种代价,但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而内心矛盾的情况)

  双趋冲突(两个甚至更多好处都想要,而不可同时兼得的矛盾心理)  双避冲突(两种选择都不喜欢却必须选择其一的矛盾心理)

  (二)逆反心理:受信者态度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对说服心理进行积极地阻扰

  1超限反应。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劝导影响到自我价值的时候,人们会进行自我价值保护而逆反。

  3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心理压力持续时间

  1惊恐阶段、压力来时还不适应产生焦虑、恐慌和抑郁情绪。

  2抗拒阶段、心理慢慢平静,逐渐适应。

  3力竭阶段、如压力没有缓解,适应能力消耗殆尽,出现沮丧、无助、绝望情绪。

  (四)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  1.实现决策目标的`难易程度;2.问题复杂程度;3.决策后果对决策者个人的利害关系;

  4.决策风险的大小;5.时间压力大小;6.决策如达不到目标回旋余地的大小;7.决策目标的多少及相互冲突程度;

  8.决策环境变化程度;9.决策者经验多少;10.群体决策中责任的分散程度。

  第四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含义及其利弊

  含义:又称集体决策,指由两个以上的人完成的决策。

  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

  利弊:优点:1.提供完整的信息;2.产生更多的方案;

  3.增加决策可接受性;4.提高决策合法性。

  缺点:1.消耗时间长;2.不能避免少数人统治;3.屈从压力;4.责任不清。

  二、参与决策是指组织的一般成员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参与决策影响决策。

  优点:1.员工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2.员工能从公司或者部门那里直接获得准确信息。3员工会把决策当作自己的切身责任;

  4.员工会培养自己的远景能力;5.决策推动工作。

  缺点:每个群体成员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经验不同,则积极性大小不同,事不关己。

  要防止领导独断和小集团意识,防止出现失误大家都不负责。

  三、群体决策中基本择案规则

  择案规则就是决策群体选定最终决策方案的程序和方法。典型的有:完全一致、商议一致、多数通过、等级决定(最高等级者定夺)。还有孔多塞标准(两两对比)、博尔达计数(每个备选方案依次排列打分,高者胜出)、赞成投票制、正负表决法(每个方案投一票正多胜出)

  第五节 计划的编制

  一、计划:就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过程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

  二、计划的类型和作用

  (一)计划类型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程序型计划和非程序型计划。

  (二)计划的作用与意义

  1.计划是一种协调过程;2.计划可减小不确定性;3.可以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活动;4.计划设立目标和标准以便进行控制。

  三、计划的编制程序:估量机会→→设定目标→→确定计划前提条件→→拟定备选方案→→评价与选择方案→→拟定备用计划或者应急计划→→拟定派生计划→→预算。

  四、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事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后移动,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更切合实际,长中短期计划相互衔接,加大计划弹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

  第三章 组织

  第一节 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组织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的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有机整体或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动态意义上的组织是指围绕一定目标,设置并建立组织机构,安排群体成员的职位,确定其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其具有较高效率的群体的管理行为或者管理过程。因此,从组织的内在本质和基本属性上来看,组织是静态意义的有机整体或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和动态意义的组织行为或组织过程的有机统一。

  组织特征有:目标的一致性;原则的统一性;资源的整合性;活动的协作性;结构的系统性。

  二、组织的类型

  按建立和正规化程度,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按灵活性和适应性程度,机械式组织(官僚行政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适应性组织)。

  三、组织的功能

  组织具有整合、凝聚、服务、管理、激励等功能。

  第二节 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师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进行设计的活动。

  五个原则: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精简高效,权责对等,动态适应原则。

  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战略、技术和组织结构等四项因素。

  二、组织设计的内容

  职能与职位的分析与设计;部门化和部门设计;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分析设计;决策系统的设计;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组织行为规范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规划。

  第三节 组织结构

  一、常见组织结构类型有:

  1.直线型组织结构:每个管理人员对其直接下属有直接管理权;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级报告;主管人员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有绝对的管理权或完全管理权。

  2.职能型组织结构:也叫多线型组织结构,是当参谋部门有权向直线型经理直接下达指令时所形成的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参谋型:取两者优点建立起来的,绝大多数组织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4.事业部制组织机构:指在总部下面设立有独立经营自主权的事业部来进行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5.矩阵组织结构: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同按项目或任务划分的小组结合成矩阵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6.虚拟网络型组织结构:由一个精干的核心组织通过建立以合同为基础的业务关系网络而形成的组织结构类型。

  二、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1.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幅度扩大、管理层次减少趋势,利于信息传递。

  2.虚拟化。仅保留组织中最关键、最具竞争力的功能,将其他功能虚拟化。

  3.网络化。联盟、连锁、内部网络化、信息传递网络化。

  4.柔性化。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

  5.多元化。根据具体环境和目标构建不同类型组织结构。

  6.结构分立化。大组织里分出若干小组织。

  第四节 人员配备

  一、人员配备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职务的数量和要求,对所需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考评和培训,并创造条件推动其发展的管理活动。  配备过程:1.根据内外环境制定组织目标和过程;2.确定管理人员数量、类型;3.招聘选拔培训,业绩考评。

  配备原则:经济效益、任人唯贤、因事择人、量才适用、制度规范、促进发展原则。

  二、管理人员选聘

  (一)选聘标准

  1.较高政治素质;

  2.良好道德品质;

  3.相应业务知识水平;

  4.良好决策能力;

  5.较强组织协调能力;

  6.富于创新精神;7.健康身心素质

  (二)选聘程序

  1.制定选聘计划;

  2.进行职务分析;

  3.发布招聘信息;4.搜集相关信息;

  5.测试与筛选;

  6.正式聘用人员

  三、管理人员考评:

  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特征五方面予以考评。

  四、管理人员培训的作用

  1.可以转变管理者管理观念,植入管理新思想。

  2.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3.增强组织运作效率。

  4.增强组织竞争力。

  5.可以增加潜在管理者管理知识和经验。

  6.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

  培训内容:业务技能、管理理论、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

  第五节 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得概念和特征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文化的特性:无形性;实践性;独特性;传承性;可塑性。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指构成组织文化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它由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与精神层文化的三元结构构成。

  物质:组织名称标志建筑环境旗帜生活设施纪念品等。制度:一般规章制度组织风俗如典礼仪式等。精神:组织目标、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

  类型:学院型(为新人准备);俱乐部型(适应、忠诚、资历);棒球队型(鼓励冒险革新);堡垒型(着眼生存)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  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功能。

  四、组织文化内容  显性内容:组织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

  隐性内容: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组织素养。美学意识、组织心理、管理思维方式等。

  影响因素: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行业技术经济特点、组织所在地理位置、组织基本员工的特点、组织的历史传统。另外,外来文化、领导风格、组织规模也会影响组织文化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 领导

  第一节 领导和领导者

  一、领导及领导者的含义

  管理学家关于领导定义的论述。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做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者是正式组织中的各级主管人员,他们对自己主管部门或单位负责。管理者是被任命的,具有法定权利去进行奖励和惩罚。而领导者则可能是被正式组织任命的,也可能只是群体内自然产生的。领导者影响下属行为的能力要大大超过正式职权所富于他们的范围。当然,有效的管理者也是有效的领导者。

  二、领导的构成要素

  领导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权力或 影响力;对人的理解和激励;营造组织气氛,建构组织文化。

  三、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与权术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目的、试试标准、活动方式和实际效果不同。

  四、领导者素质

  领导者素质的含义及特征

  素质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

  所谓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先天禀赋的胜利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逐渐形成的德智体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估。

  领导者素质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动态性、层次性的特征。

  管理史上有代表性的素质理论

  (1)英国学者厄威克认为,领导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自信心、个性、活力、潜力、判断力。

  (2)斯托根蒂通过调查,总结出领导者的品质包括:

  ①5种身体特征,如精力、外貌、身体、年龄、体重。

  ②4种智力特征,如果断性、说话流利、知识广博等。

  ③16种个性特征,如适应性、进取心、特新、自信、独立性、外向、见解独到等。

  ④6种与工作有关的特征,如责任感、事业心、毅力、首创性、坚持、对人的关心等。

  ⑤9种社交特征,如能力、合作、正直、诚实、与人共事的技巧等。

  (3)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包莫尔提出了领导者 应具备的10个条件,颇具代表性。

  这10个条件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精于授权、善于应变、敢于求新、勇于负责、敢担风险、尊重他们、品德高尚。

  公共管理部门领导着的基本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

  2、业务素质;

  3、身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