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妾成群》读后感(精选24篇)
《妻妾成群》读后感(精选2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妻妾成群》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1
当我还在考虑一个华美开篇的时候,结局却早已悄悄上演。由恬静到喧闹再到死寂,看多了这种悲凉——个人的,家族的,国家的。这个无情的轮回,终结了太多,依旧猜不透:生命到底有多脆弱,走不出高高的围墙;生命到底有多坚强,足以经历数不尽的沧桑。
颂莲的出场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原以为一个女大学生是羸弱纤巧的,在她洗脸时我想到了种种未来,唯独没有想到她是强悍的,精灵的。从被抬进院子的那刻,她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好在这个拥挤的环境里争夺一丝自由的空气。梧桐深院锁住了她的韶华,她的骄傲,她的灵魂;四季的更迭凋落了她的容颜,她的温贤,她的生命。她被绳索紧紧抓牢,无意中走入一个再也走不出的圈牢。
一口古井悠悠地透着杀气,它与一个女人的命运戏剧性地联系在一起。爱情没有土壤,背叛的人只能消失。这似乎是一种魔力,不知不觉地将人带入迷途。可曾知道,不被提起的隐秘后面是不曾被忘记的真相,那才是人的本性。真实的并没有任何掺杂,像是刚刚落到地上的薄薄的一层雪花。
男人的拥有其实最是虚无,掠夺来的半生不熟的爱情在渐渐的冷落里溃不成军,用一辈子打拼的天下伴着衰老的身体终于熬不过岁月,看似光鲜的表面读不出背后里那些琐琐碎碎途惹得人心力交瘁。拥有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和不曾拥有其实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可怕的占有。
可怜的女子终其一生也未能走出无情的诅咒。
痴了,疯了,嗔了,其实真正清醒着,人生得意须尽欢,何必区区仆仆。绵里藏针,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根针刺痛这么多人,背后的笑容写满了得意。困顿着,迷茫着,明争暗斗里也没有了方向。也许命运本该如此,若不是这番模样又能怎样?
人的眼睛能看到多少,人的耳朵能听到多少,人的鼻子能闻到多少,没有人给出答案。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人又相信了多少,也没有人回答。紫藤萝迎风招摇的时刻,古井已经开始发出微微的叹息。深谙于此的人冷冷地笑着,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在雪地里深情款款地唱着。不解的风情在一团迷雾中渐行渐远,滑向早早在一方等候的深渊。
心动的时刻犹如初次相见,被娇惯的心在放肆地欢笑,美丽的牡丹映衬着妖冶。到最后心死的时候,不见了翩翩少年,凄凉的箫声在夜里悱恻,空荡荡的院子遗失了昨日的笙歌。终于明白匆匆的岁月从来不会给人喘息的机会,踏入的沼泽只会越陷越深。
美丽的女子在封建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尊严,在深宅大院里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天方夜谭吗?命运的玩笑留不下一丝破绽,只在夜深人静不经意地打一个盹,残酷的现实不会因此而改变。
没有眼泪的地方,只懂得哭泣的人根本无法在这里生存。强势地抓住任何一棵稻草,对方或啼或笑都是假意。真正本心的东西无需伪装,自然地流露看似猖狂,却最是耐人寻味。唱一出戏,戏里的故事你自己听,自己品,也许不只为你,更为自己。
还是回到最初的美好,清秀的面庞透着单纯的高傲,简单的刘海遮住了眉毛,素衣包裹的身姿是唯美的曼妙,阳光下那一个微笑……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2
大家都说苏童是先锋小说家。但是读罢《妻妾成群》并没有感受到先锋的味道,在我看来这非常好理解,一个先锋的小说家未必总是写先锋的小说。《妻妾成群》曾被改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是张艺谋,而女主角则由巩俐饰演。很可惜,此电影由于描述了过多的男女关系,当年母亲严禁我观看,然而至今再也没有机会可看到大红灯笼是如何高挂的。
《妻妾成群》讲的是同侍一夫的四个女人,她们明争暗斗、争风吃醋,而这四个女人当中又以名叫颂莲的四太太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可以说整个故事都围绕她展开,从她一开始进入陈家受宠到最后失宠疯掉,也就是说颂莲此人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线索。另一条暗线是陈家那口神秘的井,它与各位太太的命运大有相关,它是情节发展的重要部分。
读这篇小说有一个感觉自始至终伴随着我,那就是《妻妾成群》有那么一点红楼梦的味道,尽管我只是在多年前读过《红楼梦》的开头。两者相似的地方有:它们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封建家庭,而且所讲的两个家庭在小说中都不约而同地走向衰落,而《妻妾成群》中陈家的衰败更直接体现为老爷陈佐千性的能力的下降,作为下一代代表的陈家大少更是会害怕女人(不知这是小说捉弄人还是命运捉弄人);在小说中,都出现了一种开始走与祖辈不同道路的后来人,不过也有小小的不同,就是贾宝玉在红楼梦中被认为是于国于家无用的败家子,而陈家大少爷则是陈家经济的顶梁柱——只是以他一人之力已无法扭转陈家的颓势;无论是《红楼梦》还是《妻妾成群》,故事的发展都始终伴随着不少的男女情感纠葛,可以说没有这些纠葛就没有这两部小说。
《妻妾成群》虽然跟《红楼梦》有些相似之处,但所要表达的却是另一个思想主题——旧中国妇女的命运。小说讲述了三类女人的命运:一种是得到了男人的宠爱,而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长久的;一种是因背叛男人而被杀害的,这种女人大概是前一种女人命运的延续——女人终有一天失去了这个男人的宠爱,但是有的女人会不甘寂寞,所以她终有一天背叛了原来的男人,终有一天又为背叛付出了代价;最后一种则变成了疯子,这种女人失去了宠爱,又缺乏勇气背叛男人,结果发现前途无望,于是疯掉了。无论是哪一类女人,命运都不掌握在她们自己手中,她们所作的争取最多也只是为男人的宠爱而互相争斗——而这又恰恰是束缚她们的枷锁。对于当时那些女人,被男人宠爱是她们生存的基本保证。这些女人没有好坏之分,她们都不过是为了生存下去而已。不过令人悲哀的是,她们要争取生存权利就需要不一般的手段,就难免损害到另一个女人的生存权利,于是她们的争风吃醋就像战争一样,充满了血腥。另外,传统道德对男女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男人可以妻妾成群,而女人要是偷汉子就逃不掉小说中三太太一样的下场——被扔到井里活活淹死。
在故事的结尾,三太太由于偷汉子而被陈家家奴抛入井中,本来要跳井的颂莲则变得痴痴呆呆、疯疯癫癫,而陈佐千虽然功能已有下降趋势却依然很快又纳了年轻的五太太。结尾告诉我们故事并未结束,还有人在继续扮演颂莲的角色。女人的争风吃醋还将继续下去。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3
前几天我从朋友那借了苏童的书来看,因为之前就听说了苏童的大名,但是一直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便急切地抽空看完几篇他的代表作。印象最深刻的是《妻妾成群》,颂莲这个女子,不断地在我的梦境里出现,梦中的那口井老旧而阴森,我总是看见颂莲坐在井边,眼神空洞。像是被一种力量牵引着,渐渐,靠近了陈家精致且黯淡的宅院。沉重的大门洞开,朦胧间,又看到那口井,那口诉说着无尽哀怨的宿命的古井!
又是那口井,那口如宿命般挥之不去的沉沉的井!有紫藤花摇曳,清淡地感觉不到花香,蝴蝶飞过去,跌入井边丛生的杂草。井水深蓝,落叶古旧,只有那井边的女子,温润清秀地让人眩晕。纯白色裙摆扬起如飞鸟般安然。“我不跳井,我不跳井…”醒来,颂莲幽幽的声音依然清晰深刻,仿佛从心的最深处传来,轻轻地,震颤着灵魂的弧度。
苏童的《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妻妾成群》读起来感觉总有些像张爱玲的风格,只是在语言方面,却不如张爱玲的语言来得深刻细腻。优点在于他从女性的视角切入,把女人细微的感情都表达了出来。他的目的又与张爱玲不同,张是在表现一种生活,叙述一个时代,而这部作品则是在说明一种道理,作者说“痛苦常常酿成悲剧”,或许他想说明的不只是这些。他想读者把作品理解为“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也许作者本身并不是想去描述现实,去对社会人生做什么深刻的思考,而仅仅是在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一个自己编织出来的梦一般的故事,一个让人伤感的故事!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遭不幸、无奈嫁人为妾的“新知识青年”女子颂莲,在带有浓厚封建宗法制度的陈家大院、在这尔虞我诈的、压抑窒息人性的封建家庭中,如何步步为险,挣扎求存,但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妻妾者悲惨命运的故事。
读罢苏童的《妻妾成群》,人们都不禁悲叹旧社会妇女的命苦,对四太太颂莲给予深切的同情、无限的叹惜。然而,颂莲让我们悲,她悲在哪儿?到底小说里面的真正悲剧在哪里?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这不能不成为我们读者思考的问题。
苏童显然不是在重复讲述封建婚姻悲剧的故事,对于苏童的叙事来说,“故事”似乎并不特别重要,主题甚至也无须深究。某种意义上,这篇小说表达了苏童乃至一代青年作家奇怪的历史观。除佐千作为一种古旧文化的历史记忆,他试困从年轻女性身上获得生机,他的企图的失败不过象征性地表示古旧的中国历史已经彻底丧失了延续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这篇小说无意中写出一种历史颓败的情境,一种文化失败的历史命运。
但愿“颂莲”的悲剧不再重演!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4
刚刚看完苏童的《妻妾成群》,这本书曾经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书很短半天就看完了,从颂莲嫁入陈家做四太太开始,到最后的疯癫,主调还是和电影一样的压抑。
以前看的时候觉得封建社会简直吃人,这个家几个女人的死亡悲剧都要怪时代,还有三妻四妾都是糟粕等等。
不过这次看完我觉得颂莲的悲剧,不能完全怪时代,和她自己也有一些关系。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5
如果颂莲的悲剧都是时代的错,这样对其他努力活着的人来说并不公平。
以前看的时候是拿颂莲的时代来对比我们的时代,确实这样她们很可怜,可是颂莲和同时代的雁儿、陈妈比呢?
她是做四太太的,有丫鬟雁儿伺候,比起颂莲觉得日子难过,那雁儿,宋妈她们又算什么?
原文有段:颂莲捂嘴一笑,她说,宋妈要是说的真心话,那这世上当真就有奴才命了。宋妈说,那还有假?人一生下来就有富贵命奴才命,你不信也得信呀,你看我天天伺候你,有一天即使天塌下来地陷下去,只要我们活着,就是我伺候你,不会是你伺候我的。
宋妈伺候别人一辈子,起早贪黑的洗衣做饭,整日里让人使唤来使唤去的,难道日子过的比颂莲还舒服吗?
颂莲一边享受着做四太太的日子,十指不沾阳春水,整日里伤春悲秋,一边又觉得无聊痛苦,可是同样的时代下,伺候她的宋妈、雁儿她们岂不是更痛苦。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6
确实那个时代对女人不公平,可是那时候人人不都是怎么过的么,颂莲是享受着时代的好的一面,却不愿意接受不好的一面。
书开头时继母问她嫁人还是做工,她选择嫁人,又问嫁穷人还是富人,颂莲说富人。
这些选择可以说明颂莲是希望靠嫁人来改变生活的人,她不愿意过苦日子。
她也知道嫁富人的条件就是做妾,这是颂莲自己选的生活,和现在的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给富人做外室其实是一样的。
可是做了有钱人家的妾,有人伺候衣食无忧,她又和陈佐千耍脾气,怪他有一堆老婆,怪他年纪大了,怪他不能只陪着自己。
这难道不是自己选的吗?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当时明知道要嫁有钱人就只能做妾,也见了陈佐千知道他快50了。
人不能只想要好东西,却不想付出代价的,命运给你的礼物,背后早就标好了价格,不想付出代价是会受到反噬的。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7
颂莲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却渐渐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在陈家住的越久,就觉得越痛苦,感觉日子像死水一潭。
可是有时候人的生活不就是这样,每天不就是重复再重复么,似乎可以一眼望到头。
颂莲的日子是吃饭睡觉和家里的鸡毛蒜皮,雁儿和陈妈她们是吃饭睡觉洗衣做饭忙忙碌碌,而我们每天的日子是吃饭睡觉工作。
似乎生活就是这样,每天都是重复着昨天,对比颂莲们的无聊,普通人没有衣食无忧,还要为生计奔波劳碌,每天要工作要带孩子,就像陈妈她们一样。
颂莲和雁儿陈妈相比谁更苦呢?她觉得生活无聊难以忍受,觉得人生没有意义。那被她逼死的雁儿又算什么?
其实颂莲有时间有钱,完全可以找点事情做,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你要说生活无聊,如果自己不找乐子,天天就这么吃饭睡觉工作谁不无聊。
世界上东西那么多,为什么只盯着一个男人呢?这是多好的时间,可以用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呀。
她可以学习乐器、画画、学烹饪,或者是做手工,总是能找到事情打发时间的呀?
而且陈家也是可以出门的,可以出去听戏,那个时代的娱乐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可是那个时候的人,不都是那么消遣的么。
想想很多人是被生活所迫活着,每天忙于生计都累的不行了,根本没有功夫伤春悲秋,好不容易能休息休息就开心的不行。
而有的人生活无忧,什么都不用干,反而被无所事事给折磨的不行。
就像叔本华说的人生两大困难,一是痛苦,一是无聊。
艰苦和贫乏的生活导致了痛苦,而富足安逸的生活导致了无聊。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8
近日我读了苏童创作的一些作品,比如《妻妾成群》、《红粉》,现就《妻妾成群》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妻妾成群》是一篇新历史小说,改变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形态,生成了一种新的历史哲学意识。这部作品将人物置于特别又极端的情境中,颠覆了历史小说在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产生的模式化“阶级叙事”和“革命叙事”模式,绝非再现和阐释历史,但又对旧式中国家庭生活进行了惊人的精细刻画。通篇作品都包含着苏童对想象中的旧式生活场景的认识,散发着一种浓浓的伤感颓废、怀旧凄清的气息。
这部小说后来拍成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是张艺谋,本片荣获过奥斯卡提名奖。我高中时看了这部电影后写了一篇影评,分析的是雁儿的人物形象,影评题目为《飞走的雁儿,飞不走的心》。山东艺术学院的老师看完这篇影评后,说这篇影评题目起得很好,分析的人物也很深刻到位。小说中陈佐千这个人物在电影中一直处于影子状态,根本没让观众看清人物的真实相貌。女性命运才是小说和电影的主题。
苏童的小说中的女性命运都是悲剧性的,不仅在《妻妾成群》中如此,在他描写的其它妇女故事中也是如此。无论作品中的妇女个性是怎样的,始终逃脱不了“惨”这个字。《妻妾成群》中的四太太颂莲被逼疯、三太太梅姗被扔进井里、二太太卓云整日酝酿着阴谋诡计,连小丫鬟雁儿也死于非命、含恨而终。她们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又无法自由地张扬生命力,也无法消除情欲困惑。在这里,“对女性的伤害已经不仅仅是社会体制的问题,而且是人本身、女性自身的问题。这里深藏着人性深处的许多奥秘”。
从知识谱系来看,苏童的创作属于南方的江南士风和文人文化。苏童本就是苏州人,他笔下的苏绣、评弹、园林、昆曲、二泉映月和六朝以来形成的“丽辞”传统,在伤感流丽的意象文字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迥异于北方的江南格调和审美风尚。如《妻妾成群》中对颂莲所看到的后花园景物的描写——“颂莲从她的窗口看见那些紫色的絮状花朵在秋风中摇曳,一天天地清淡……蝴蝶飞过去,蝉也在紫藤枝上唱,颂莲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她是坐在学校的紫藤架下读书的,一切都恍若惊梦。”女性的形象在江南美丽抒情的古雅境界中凸现,作者运用南宋长调一般绮丽流转的语言,覆盖着令人窒息的悲剧和死亡气息。苏童说:“我从来不认为我对南方的记忆是愉快的、充满阳光与幸福的。我对南方抱有的情绪很奇怪,可能是对立的。所有的人与故乡之间都是有亲和力的,而我感到的则是我与故乡之间一种对立的情绪,很尖锐。在我的笔下,所谓的南方并不是多么美好,我对它怀有敌意。”
《杜十娘》和京戏中的戏词可以表现苏童笔下的女性的命运——“形吊影影吊形我加倍伤情细思量啊真是个红颜薄命可怜我数年来含羞忍泪枉落个娼妓之名到如今退难退我进又难进倒不如葬身鱼腹了此残生杜十娘啊拼一个香消玉殒纵要死也死一个朗朗清清”“叹红颜薄命前生就美满姻缘付东流薄幸冤家音信无有啼花泣月在镜里添愁枕边泪呀共那阶前雨隔着窗儿点滴不休山上复有山何日里大刀环那欲化望夫石一片要寄回只字难总有这角枕锦衾明似绮只怕那孤眠不抵半床寒”。
我写了一首七律《葬玉吟》,就当是对死去的女子的悼念吧——“红消香断实可怜,桃花乱落鬓云残。风华绝代今何在?百种柔情天不眷,鸳枕空幽孤魂冷,良宵苦短泪无眠。一曲葬花焚香祭,从此天人各两边。”愿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希望每位女孩都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永远健康平安…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9
看完了苏童的《妻妾成群》我的心是复杂的。比起以往看得任意一本小说还要复杂。我一时候觉得自己看出来了很多东西,有许多的话要说。但有时我觉得我什么也没看出来,没有什么感情要表达的。毕竟我所涉及相似情节的题材小说太多太多了。像汪曾祺的《受戒》《大卓记事》像冯骥才的《神鞭》三四个女人,围着一个老男人,像一些藤蔓缠着一棵濒临枯萎的树在有限的空间里互相绞杀以争取一些稀薄的空气。最终在厮杀中,一些成了封建制度,男权社会的帮凶,残害同性。一些沦为了牺牲品,或疯癫,或魂归他乡。
《妻妾成群》与众多题材所不同的是,主人公颂莲的命运悲剧,不单纯是制度造成的,还有她的性格左右。颂莲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受过高等教育,但意识里却摆脱不了封建旧思想的影响。在父亲割脉死在家中的水池后,她没有恐惧,仍在水池里梳洗头发以冷静来思考出路。但继母要她在嫁人和做工间选择,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嫁给有钱人做妾,以继续她的富贵生活。除了时代,没有人强迫她,是她只愿走进旧式封建家庭的。颂莲一开始就深谙妻妾争斗的道理,所以她通过床上的热情与机敏来博取陈佐千的宠爱或试图生子来巩固地位。但她又是矛盾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她,骨子里有着读书人的孤傲和清高。她老想把自己和其他的太太区别开,显示自己的不同。但在陈佐千和下人眼里,她没什么不同,都是性工具。所以她活的痛苦。时常想死。在飞浦说她与其他人不同时,她觉得安慰。活在那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她不是没有想过突围,但她把希望寄托在怯懦的飞浦身上,注定失败。所以当理想破灭,加上梅珊的死,她一时候承受不起,就疯了。硬生生地沦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妻妾成群》不是没有不是没有试图冲破封建枷锁的勇士,梅珊就是一个。她是个戏子,却是性情中人。她试图冲破枷锁,即便是是也要香消玉殒。却在与医生幽会时被捉住,最后被沉了井,一如她所唱的“叹红颜薄命生前生就,啼花泣月暗里添愁”可惜她却不能死得清清朗朗。
觉得《妻妾成群》里情节安排最妙的是雁儿。在封建制制度普恶里,最值得玩味的是雁儿的恶。丫环命太太梦的雁儿,受尽压迫,也有人性恶,天生会看人下菜。她用粗略恶毒的方式诅咒主人,执着又愚昧。即便被严惩,她宁愿忍受最不堪的耻辱和非人的待遇,她也不愿离开可能实现她梦想的陈府。种种的人性恶体现了女性生存环境的艰难,人性被扭曲。命运悲剧也是必然的。
《妻妾成群》中那一口藤蔓缠绕的“死人井”是贯穿全文的意象。那口井是陈府人忌讳莫深的地方,颂莲却固执地喜爱那地方的清幽。在那压抑她的陈府,只有在井水映出的像才能感觉到自己仅剩的一点灵魂。井一开始就被描绘得布满死亡气息,而腐败的陈府一样压得人无法喘息。()让新宠的颂莲也感受到死亡挥之不去。她的灵魂被幻觉的手拉着无处可逃。似乎一开始就昭示她的命运。注定被那黑暗腐臭的井,也就是那吃人的封建制度吞噬。
苏童用平静,清丽的语言来写《妻妾成群》颂莲“浮在怅然之上,悲哀之下”的命运。通过写她折射出女性在封建制度和男权社会下命运的悲哀。在封建制度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休取自由,来不断昭示男性的生殖力。而女性就只能去衣服,破了就遗弃,那些不愿穿的,就藏在柜子任其发霉。
文章结尾让我深刻,第二年春天,陈府又娶了五姨太太文竹,文竹初进府时,常看到一女人在井边说话,问是谁?下人告诉她是之前的四姨太,脑子有毛病,大家还给她复述说,我不跳,我不跳,颂莲说她不跳井。故事又回转,那一口井一天没被推翻,女人的命运还在悲剧式循环,争斗,残害,人性扭曲还在继续。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10
苏童的《妻妾成群》从书架上翻到,我一阵惊喜。大学时就听老师同学们提过,却如今才接触到,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小说从颂莲一顶小轿被抬入陈家开始,十九岁的女学生,风尘仆仆,如此之妙龄,却没有迎亲的热闹隆重,静悄悄抬入了陈家,成了半老头子的妾。
就好似林黛玉进贾府一般,颂莲一一拜见府中诸人。府中上下似乎很宁静恬然的样子。她第一眼就喜欢二太太卓云,卓云的热情让人温暖。而三太太梅珊却冷艳冷脸,透着桀傲,敌意森森。陈佐千五十来岁,未现老态。而丫头雁儿却是没来由地与颂莲拧着来。总体来说,颂莲的小日子不错,生活安逸,各房和睦相处,清晨,时不时有梅珊投入地凄婉地唱,时不时听大房公子萧声悠悠,看身影俊秀清朗,偶而赏赏菊,勉强上桌打一圈子麻将。只是却留意到紫藤架下那口枯井,死过多个女人的,阴森可怖。
颂莲,才刚上了半年大学,就退学嫁人作小。父亲突然去世,继母令她出嫁,对这一切,她没有怨天尤人,凄凄艾艾。如今嫁了人,她仿佛找到工作,自然平静。
想不到,生活表面平静优雅,内中却是暗流涌动,凶险异常。她父亲的遗物——箫,不见了,她怒搜雁儿的箱柜,竟发现有个诅咒小人,自己被日夜诅咒!幕后人不是梅珊,却是卓云,这个一向待她如姐妹的贴心人!不由人倒抽一口凉气!她悲愤难忍。院子里的陈叶堆积如山,却要扫到颂莲的后院来烧,熏得上上下下咳嗽不已,趁老爷不在,颂莲在饭桌上,质疑责问,却被大太太骂:在这个家,你算什么东西!由此,我想颂莲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到有钱人家作小,这儿锦衣玉食,却是明争暗斗,面上一团火,背里一把刀,明里暗里的就要压你,却不如贫寒夫妻,风雨飘摇,却相持相扶,温暖如春。
在家里,对丈夫,天性使然,颂莲使了点小性子,不就是头晕没及时赴宴么,不就是不愿做没有尊严的事么,不就是一时心情不好不迁就丈夫么,却不曾想后果会那么严重,陈佐千昨天还把她当掌上珍,今天却形如陌路。失去丈夫的宠爱,不可能有子嗣,颂莲预想到了未来的凄怆,心中惶惶,却唤不回曾经的温暖,冷雨敲窗被未温,秋风秋雨愁煞人。
梅珊这个三太太,却与颂莲走得更近了,她倾国倾城,倔强难驯。陈佐千对她又恨又爱,又爱又厌。她与老头就是拧着来,夫妻间斗气,谁也不服谁,横眉一竖,杏眼一瞪,“我就不!”。陈家的寿宴上,宾客满堂,小孩子疯玩打碎了花瓶,却引得两房妻妾怒目相对,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不日又有二房的女儿在学校遭人打,却想不到有内幕主使——三房梅珊。梅珊出外散散心,却不想被人捆着回来,原来二房悄悄跟踪捉奸在床!真是人生如陷阱,表面光鲜,暗地危机四伏,步步险,寸寸荆,早晚身死人手!
人心之险恶,猛于虎,毒于蛇。
梅珊被丈夫囚于柴房,彻夜唱着悲歌,戏词哀伤低回,颂莲心下凄然,向陈佐千求情,而他却不当回事般,“她知道该怎么办”,夜深时分,颂莲模糊间听见梅珊的唱词被打断,仿佛嘴被堵,挣扎,脚步声乱,往井方向去,再听到一声沉闷的巨响,水花四溅,然后悄无声息,天哪,那紫藤架下的井,原来就是这样典故与传说!颂莲疯了。
她疯了,巨大的悲怆与无处出逃的绝望……
陈佐千又娶了第五房姨太。
妻妾成群,旧社会女人的悲哀。颂莲这样长相清丽干净脱俗,又有学识有文化的清纯女孩就是如此这般被中国的酱缸给淹了,毁了。男人可以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娶一个,而女人呢,稍有外心就是沉塘就是填井。男人可以任性可以放纵可以自高自大要面子要尊严,而女人耍一点小性子,任点性,就为丈夫所不喜,再不来幸,冷落漠视,心被放逐,打入监牢判了死刑,又没有子嗣没有地位,全然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在那样的家族里,个个像乌鸡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时时勾心斗角,处处刀光血影。女人,没有尊严可言。对丈夫要曲意逢迎,永保魅力,对其他的女人则巧于争斗,口蜜腹剑,时时提防,适时出击,毫不手软,一路踩着血腥走来,丧尽温情,形容枯槁。
苏童的笔法温润却能写出杀机重重,场景渲染富有古典韵味,清雅幽静,掩饰不住的悲凉。那井仿佛魔幛,诡异阴森,能攫住人的欲望,引诱引诱,笼罩着死亡气息,悲凄寥落,让人无法喘息。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11
悠悠没有看过刘晓庆主演的电视剧《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然而,女人为难女人的故事却是层出不穷、屡试不爽。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也应该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
故事从一顶小轿将十九岁的颂莲抬成陈府成为五十出头的陈佐千老爷的四姨太太开始,着重描写了四姨太太颂莲与大太太毓如、二姨太太卓云、三姨太太梅珊以及颂莲的.丫头雁儿之间,勾心斗角、尔诈我虞的一场生死之斗。
真如陈佐千的大儿子飞浦对颂莲所说:“陈家世代男人都好女色。”好色的陈佐千原本已有三位太太。却又将刚满十九岁的大学生(大学一年级)颂莲娶为四姨太太。对此,陈佐千曾经大言不惭地对颂莲作过如下表白:“有钱人有了钱还要女人,要也要不够。”说这句话的陈佐迁虽然是封建时代的“有钱人”,然而,他的这句话却真正的是“萧规曹随”,被一代又一代的“有钱人”有意无意地、明里暗底地奉为金科玉律。
当然,悠悠并非认同“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叹!社会之发展总会呈现不同的方面。社会之进步,就像河水之流向大海,一路之上,难免有一些小股之水半途而废,或被烈日摄去遥远之天空,或被大地重回深邃之地壳。丑陋的、黑暗的毕竟居少数,美好的、阳光的毕竟占多数。只是人们总喜欢对丑陋之事津津乐道,对美好之情视而不见。所谓,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此现象亘古不变。
亘古不变的似乎还有“女人为难女人”。
颂莲是由于父亲经营的茶厂倒闭,家庭破产,父亲自杀,就被迫辍学回家,继母就让她做一道选择题:做工和嫁人。她淡然地回答说:当然嫁人。“继母又问,你想嫁一般人家还是有钱人家?颂莲说,当然有钱人家,这还用问?继母说,那不一样,去有钱人家是做小。……名份是委屈了点。颂莲冷笑了一声,名份是什么?名份是我这样人考虑的吗?”
对于颂莲的这种心态,陈佐千有过一句十分精辟的话:“女人都想跟有钱人”。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正是由于陈佐千看透了颂莲这样的女人的心态,才使他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在他的眼里,女人就是自己的玩物而已,是“公子”;也正是由于颂莲这样的女人,心灵被金钱所扭曲,才使她们心甘情愿、低声下气地献媚取宠,变得令人为之几分可怜而又十分的可悲!
可悲的还远不至这些。
当颂莲进入陈府之后,就尤如一只公鸡被放入了斗鸡场,身不由己地参与到由一群女人自导自演的、你死我活的残忍争斗之中。
颂莲斗丫头雁儿。雁儿由于陈佐千在她的“乳房上摸了一把”,就靠“那一把壮自己的胆”,暗地里用针刺写着颂莲名字的布人,并将画着颂莲形象的草纸扔到马桶里,诅咒颂莲。所有这些被颂莲发现后,就逼着雁儿从马桶里将草纸捞上来吃不去,最终雁儿因此得病而亡。
小说没有正面剖析雁儿恨颂莲的原因。但是,悠悠觉得,小说在最后实际上已十分明显地提示了雁儿痛恨并诅咒颂莲的“规律性”原因,一种女人的规律性。
小说结局时,三姨太太梅珊因与医生私姘被二姨太太卓云发现,并成功捉奷后,就被陈佐千投入废井而死(那口废井吞噬了陈家多位所谓有奷情的女人)。四姨太太颂莲因发现陈佐千的这件罪恶之事,被逼而疯。第二年,陈佐千又把五姨太太文竹抬进了家。
由此可见,陈佐千对女人真得是“要也要不够”。也许就是基于对陈佐千这种“要也要不够”的判断,雁儿或许正做着一个由于“那一把”,而在某一天的早上被陈佐千上升为姨太太的梦想。然而,颂莲的进来,或许正好搅了她的这个“春梦”,才使得她对颂莲如此憎恨。
从心底里多少还保持着大学生的清纯的颂莲,因为没能满足日趋衰老的陈佐千的那个像“一条狗”一样的肮脏的要求,最终被陈佐千抛弃。
小说的结局是凄惨的。雁儿死了,梅珊也死了,颂莲更是被逼而疯。经过一场你死我活的激烈争斗,惨烈的厮杀声仿佛已渐行渐远。大太太毓如似乎又可以静下心来诵经念佛了,二姨太太卓云似乎又可以骄傲地生活下去了。然而,五姨太太文竹的进来,谁又能知道,这场厮杀会不会像当今的电视剧一样,又连续下去呢!
悠悠认为,五姨太太文竹的出现,让小说着实地产生了一股意味深长、余音绕梁的感觉。
无疑,几个女人之间的争斗是残酷的!其结局是让人心寒而又心痛的!她们为了生存,总认为只有将别人永远踩在脚下,自己才能成为人上之人。孰不知,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你争我斗的结局,只能是让陈佐千之流坐收渔翁之利。且不可叹,可悲!
由此及彼。读罢小说,又让悠悠想到如今之职场,办公室似乎也隐隐地涌动着陈府家的那股暗流,互相倾扎,背后使招、献媚邀宠之丑陋伎俩,是否时有耳闻?小说所涉及的故事在哪个年代,小说并没有清楚交代,然而,可以肯定是在封建时代,与当今社会相去甚远。小说写作的年代倒是很清楚,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悠悠但愿小说始终不离不弃的陈府那口废井能时时地警示着如今的人们!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12
读罢苏童的《妻妾成群》,人们都不禁悲叹旧社会妇女的命苦,对四太太颂莲给予深切的同情、无限的叹惜。然而,阅读这悲剧故事就是用以消遣、使之悲古?颂莲叫我们悲,她悲在哪儿?到底小说里面的真正悲剧在哪里?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这不能不成为我们读者思考的问题。
关于《妻妾成群》的主题,这并没有很深奥的东西。只不过是《红粉》中的小萼、《妇女生活》中的娴、芝、萧以外的另一个女性——颂莲的婚恋悲剧而已。不同的是《妻妾成群》这篇小说设定了一个十分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一夫多妻制”的家庭生活背景,从而分外具有了某种生动可感的历史氛围,应该说它是一个典范的历史模型,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故事。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遭不幸、无奈嫁人为妾的“新知识青年”女子颂莲,在带有浓厚封建宗法制度的陈家大院、在这尔虞我诈的、压抑窒息人性的封建家庭中,如何步步为险,挣扎求存,但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妻妾者悲惨命运的故事。
颂莲那种在封建社会、在富贵家庭中追求自尊、自由、浪漫,只可能是失败,只可能是悲剧。
作为新世纪的人,作为女性自身,我们是否应该不断地审视、反思、克服其人性的负面与残缺。《妻妾成群》该就是已逝灵魂向我们发出的一次哀号、警告吧!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13
《妻妾成群》 颂莲倚靠在雕花窗旁,看着又一个年轻的女子进入这个大宅子,看着大红灯笼再次高高挂起……
颂莲原来是一个大学生,拥有丰富的学识,但是在贪钱母亲的逼迫下,不得不嫁给可以当自己老爸的人。那个时代的女人是没有权利去选择自己能嫁给谁,更不要说是自己喜欢的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最高的指标,这也就是那时女性的最大悲哀,是颂莲之后悲哀命运的开始。
第一眼看到颂莲,还能看到她身上的傲气,即使答应母亲去嫁给之后的丈夫时也是一样。新娘子一般是用轿子接过去,就算是小妾也会用轿子,但是颂莲偏不,她背着个小包裹,穿着暗色的绣花鞋来到夫家。面对对自己不敬的丫鬟,会用自己的小方法来惩治她。当老爷在临幸的时候,倔强地对老爷说关上灯,即使没有得到同意,起码她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这时候的她是有着大学生的个性, 不过在美好生活的沉浸下,她的观点一点一点堕落了。她为捶脚成瘾了,她为可以有一盘自己喜欢的菜成瘾了,开始没有了之前学生的个性了,学会了勾心斗角,用丫鬟的秘密威胁她,用假的孩子来为她自己谋福利,不过事情总不会按照她自己的想法进行,它有自己的脚步,后来啊!丫鬟因她而死,三姨太因她而死,她也是因为她自己而疯!一切在瞬间都改变了面目,她也早就不是刚刚进来的那个样子。现在就有另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代替了她的地位。那个女人之后还会有另外的女人代替,她也许也会像颂莲一样倚在窗旁…… 是什么让她们变成了这样呢?
长久以来,女性的地位低下,依附于男人而存在,不断在男人的身上找寻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列女传》《女戒》等中,不断地告诫广大女性在家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你是没有自己的位置。片中的颂莲是如此,二夫人也是如此。为了得到丈夫的宠爱,为了在家能有一个好的地位,开始了各种勾心斗角,颂莲假怀孕,二夫人叫丫鬟扎颂莲的小人,对老爷说想要一个孩子。三夫人好像不是这样,但是本质其实是一样,在老爷身上她已经开始绝望了,所以她需要找寻另一个男子给自己幸福,给自己安全感。而大夫人面看淡定,实则也是绝望了,对于老爷自己的丈夫绝望,她的希望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在别人的身上找寻自己的存在是没有用的。现在的女性已经开始觉醒,作为一个新型女性,首先要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接着是在经济上保持独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性之间存在平等。经济独立的表现就是你有一份工作,无论工作是大是小,有一份工作就能最低程度上保障自己。那时候的女性没有这种意识,所以她们在压迫中。有的人归于习惯,如大夫人二夫人,有的人死了,如三夫人,有的人疯了,如颂莲。这些还是阻止不了女性走向黑暗,如后来的五夫人,六夫人??
白雪皑皑中,只有黑暗在不断蔓延,感情是个奢侈品,那大红灯笼也是一个奢侈品。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14
《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房太太为了争得陈佐千的宠爱,可谓是煞费苦心。毓如凭借自身的地位在陈家保持了绝对权威的地位,却也只是有名无实。梅珊最终不能忍受寂寞,逃不出死亡的命运。而颂莲则希望依靠留住陈佐千,但在事与愿违后各种压力的逼迫下疯掉了。女性原欲的展现是苏童小说中的一个特征,也是女性悲剧的重要体现,把美好女性的伪装的外衣层层脱落,所以在苏童的小说中,我们看到女性总是生活在阴暗中,她们为了自己屈服于自己的欲望,而抛弃了最珍贵的母性。
同时苏童的小说中,给女性赋予了强烈的奴性思想,使得女性丧失了她们本身具有的传统美,这不仅与当时的社会相适宜,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妻妾成群》中颂莲与继母摊牌,继母让她在做工和嫁人两条路上选择时,她淡然地回答说,当然嫁人。继母又问,你想嫁个一般人家还是有钱人家?颂莲说,当然有钱人家,这还用问?继母说,那不一样,去有钱人家是做小。颂莲说,什么叫做小?继母考虑了一下说,就是做妾,名份是委屈了点。颂莲冷笑了一声,名份是什么?名份是我这样人考虑的吗?反正我交给你卖了,你要是顾及父亲的情义,就把我卖个好主吧。
苏童用很隐喻的口吻告诉我们,那就是女人丧失了传统美, 苏童很少去描写女性圣母般纯洁、善良的品格,而偏执于对女性中的恶性以及她们的败德的描述。苏童对女性的这些恶习和败德的描写,使我们在对女性的不幸命运给予同情的时候,也不能不对这些女性怀有厌恶之感。
然而小说《妻妾成群》中所表现的不只是女性丧失的传统美,跟多的是自身便带着一种依附男人的奴性。在她们的世界里,男人们的妻妾成群,在她们的眼中都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她们也自甘取巧地作为小妾,去依附男人而生活。正是因为她们不甘吃苦,对安逸生活的取巧,助长了夫权的气焰,让夫权得以在社会中横行无度,也更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她们悲剧命运的结局。苏童以人性的审视目光探究个体感性生命的律动,表现了在男权主义下女性为求得生存,而不得不依附男性的复杂心态和奴性的坚强。
苏童小说的写作背景都是处在封建时代中,出现的是男尊女悲的现象,女性将男性看作是天,将他们看作是生存的依附。男性夫权之所以得以横行无度,很大程度上不正是因为她们的心甘情愿吗,她们想要那么做。在苏童的小说里,女性的悲剧命运是一代接一代的。在女性的思想里,她们必须依附男人去生活,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她们都不能没有男性。
《妻妾成群》中颂莲猜测雁儿在外面没少说她的坏话。但她也不能对她太狠,因为她曾经看见陈佐千有一次进门来顺势在雁儿的身上摸了一把,虽然是瞬间的很自然的事,颂莲也不得不节制一点,要不然雁儿不会那么张狂。颂莲想,连个小丫环也知道靠那一把壮自己的胆、女人就是这种东西。
在这样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被压迫者,是与男性社会对立的,女性之间本该是属于同盟军,女性与女性理所当然地站在一条战线上,为维护这个整体的利益而共同斗争。在传统小说中有很多都是表现女性之间相互协助,相互同情,共同斗争的关系。但是在苏童的小说中,女性之间的关系却进入了一种相互迫害相互撕咬的局面。在他的小说里,女性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注上了悲剧的色彩。那是一个悲哀的时代,女人毫无价值和地位,只是男人们的玩物和附庸。她们不能有任何的欲望,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一次的出轨行为就得搭上自己的性命。男人们都可以妻妾成群,而她们却只能为了那所谓的一个男人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并且醉心于在成群的女性阴险的争斗和满足在击败所谓的对手中不能自拔。她们的情欲长期受到压抑,扭曲了的人性在同类之间相互撕咬。
梅珊的脸色很难看,她把勺子朝桌上一扔,说,不要脸。卓云就在这边说,谁不要脸谁心里清楚,还要我把丑事抖个干净啊。陈佐千终于听不下去了,一声怒喝,不想吃饭给我滚,都给我滚。
《妻妾成群》让我们清晰的看出女性之间的相互勾心斗角,她们将自己的愤怒和嫉妒表现得淋漓尽致。苏童笔下的女性,大都来自一个腐朽的城市,她们美丽聪明而充满生命的活力。但是她们却被纠缠在同类的勾心斗角的撕咬中不能自拔,可以说所有的女性都是在悲剧中开始她们的演出又在满身伤痕中无声的退场。
不仅在《妻妾成群》这部小说中,苏童几乎所有作品在女性方面的创作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劣根性,那些身世混乱,美丽而身心残缺的女性,成为对人性思考的标志。小说不仅仅体现了女性悲剧命运和自甘堕落的标志,更体现了老南方中那种腐朽虚浮的气息,迷蒙潮湿的空气中,人们过着糜烂的生活。在情欲的紊乱和生活的颓废中,浓缩了整个时代,整个民族腐朽生活的影子,是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无情鞭挞。
女性的悲剧命运,是苏童最为出色主题和内涵,而且在他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中,更升华到了对整个人类生存悲剧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反映出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其独具的艺术魅力,震撼着时代中每一个生活在奴性坚强中的苦难民众,苏童的女性小说让苦难民众们在自甘坚强地忍受苦难的同时,也能为这种奴性做出强有力的反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思考人生,反省过错。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15
苏童的《妻妾成群》篇幅不长,可是他凭借着简洁明了而意蕴深长的语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日渐没落的大户为例,描述深深庭院之中的情欲、争宠、压轧、堕落,揭露了当时传统文化腐蚀人的身心,可是人们却无法逃离的残酷现实。
故事主要以颂莲在陈府的所见所闻为主展开叙述,书中所提及的人物都与颂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作者通篇以第三人称定位进行写作,以“旁观者清”的姿态见证这一封建大家庭里每一个人的命运从兴盛到平淡再到衰落,第三人称的定位使文章的客观性增强,把一个时代特征原封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苏童的文章注重细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简洁明了却意蕴深层。
19岁的颂莲,一名大学生,由于家道中落,为了生活,不得不嫁给年过半百的陈佐千做四姨太太。颂莲刚进门,就享受到奢华的待遇,捶脚、有专属丫鬟等。享受惯了虚荣、奢侈,颂莲便离不开,于是不择手段去争取去留住原有的一切,最终事与愿违。故事的结尾,主要人物,死的死,疯的疯,一个悲剧的结束却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雁儿算是颂莲嫁入陈家第一个接触的人。在刚开始,对于没有造成威胁的雁儿,颂莲大可不必在意。可是颂莲刚踏进陈家大门,她不甘心,却又迫不得已接受残酷的现实,所以她讨厌陈家的一切,偏偏在这时候雁儿却嫌弃她,一句“我是谁,你以后会知道的”说明了她此后便记下了一帐。雁儿与颂莲结怨,却不得不做她的丫鬟,这又是一个天意弄人。不料,这雁儿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她得知颂莲是四太太后,认为颂莲抢了自己的位置,便变本加厉,与老爷暧昧、勾结二太太等等,使颂莲更加讨厌她,便开始刁难她,最后间接把她逼死。颂莲觉得自己这样子做,无异于卓云的所作所为,后来又由于无意,间接把梅姗害死,良心的谴责和命运的沦陷双重打击下,最后精神失常了。
说到陈家的两个男人,陈佐千和陈飞浦,苏童笔下的他们,一个好女色,一个怕女人,陈佐千为家里的所有人都制造了牢笼,家里的四位太太包括丫鬟都交缠在网中,陈飞浦却一直在逃避,想逃离这个家。在颂莲看来,这两个男人一个是把她推向深渊的男人,在他的面前,她不得不低头,满足他变态的性欲望。她是多么地讨厌这个男人,却又不得不从他身上获取更多,满足他的要求为求在这个家争一席之地。另一个男人却不同,他单纯、温柔体贴,这是她想获得的。在这个深渊里,遇上了这种安慰,对她来说本该是获救,可是他却是仇人的儿子,各种仇恨和伦理使得她不得违背自己的意愿,不断地对飞浦冷淡。
最后重点在于陈家的其它三位太太。年老色衰的大太太,表面潜心礼佛,心却依然在争宠的漩涡中,表现得与世无争,实际是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境下,保住大太太的地位才占据优势,于是她便不加入纷争中,其实是坐收渔翁之利。二太太卓云,佛口蛇心,刚开始故意与颂莲交好,怎料口蜜腹剑,要不是在逼供下,雁儿供出了二太太,颂莲还蒙在鼓里,虽然知道真相,却又得表面与她友好,这就是大家族里面的暗斗,心口不一,往往就是这些暗斗,令人招架不住,使得这本来就高深莫测的大院增添几分诡异的色彩,与卓云的这段“交手”最能体现那个高门大院中的尔虞我诈。三太太梅珊恃宠生娇,对陈佐千若即若离,喜欢把一切都掌控在股掌之中的陈佐千当然不满意,可是偏偏又被梅姗的才色所吸引,这也是刚开始颂莲对梅姗不满的原因;可是日子长了,颂莲发现自己与梅姗是同一类的人,寂寞,但不甘寂寞,努力想追求自己,她找到了寂寞的代替品,可是她忘记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即使颂莲不是故意的,但还是把她出卖了,梅姗的死是自己悲剧的结束,却是颂莲悲剧的延续,和五太太悲剧的开始。
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除了是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的压迫外,还表现在欲望无穷无尽,扭曲的人性传递在每一个角色身上,毁灭与被毁灭频频上演。具体体现在陈府的四位太太身上,同是封建“三妻四妾”传统思想的牺牲品,他们不但没有觉醒,反而不断地斗争、排斥,最终都落入了争斗的漩涡里,造成了一出出悲剧。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16
第一次接触苏童作品,是在看完由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迫不及待的找到电影原型小说《妻妾成群》。《妻妾成群》是苏童众小说中的一个缩影,读了苏童作品集后才发现,苏童果然是写女性的高手,而且是写封建社会女性的代表作家。作为一名崛起于八十年代后期的作家,却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创作历程。苏童的小说创作独具特具个性,其丰富的内涵可以引发读者多层次的想象。读苏童小说,眼前很容易幻化出这样一幅图景:苏童站在世纪末的都市边缘,回首遥望故乡,遥望岁月淹没的历史。他以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凭借自己的知识才情,编造和虚构故事,以现实人生想象过去人生,创造了很多小说佳作。兼具古典艺术风格与初具现代艺术范型的综合而大气的文学特征,而卓然成为一位小说大家。
女性小说为苏童带了最大声誉,对女性的独特认知也成为他的女性小说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苏童说:“我喜欢用女性形象结构小说,比如《妻妾成群》中的颂莲,比如《红粉》中的小萼。也许是因为女性更令人关注,也许我认为在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吧。”苏童笔下的女性大都来自一个美丽而腐朽的旧城,她们美丽聪明而充满生命的活力。但是她们却被纠缠在同类的勾心斗角的撕咬中不能自拔,可以说所有的女性都是在悲剧中开始她们的演出又在满身伤痕中无声的退场。
人类的二元世界由男性与女性共同组成,然而随着母权社会灿烂光芒的剥落,人类文明史便成了男性至上的历史,世界成了以男人为中心的世界,女性成了被压制、被贬抑、被排除乃至被取消的对象。夏娃也只是亚当肋骨生成的为排除其孤独而存在的那一类。男性依靠女性的弱化反证了自身的强大。他们强有力地影响并支配我们的思考对象和思维方式,形成单一而强大的男性话语。
苏童没有回避女性在两性关系中被视为男性享乐的玩偶和生产后代的工具的现实,因此他的作品很好地展示了父权制掩盖下的被物化的女性生存境遇。比如颂莲、小萼她们都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卖自己,不得不在这个父权制掩盖下的被物化的男性世界里苦苦挣扎。身处在视女性为玩偶、工具的男性文化世界中的女性,往往为了适应生存,而压抑天性,认同文化界定的角色。女性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是以客体身份被动参与社会生活,她们作为男性附属品总是自觉与不自觉地认同主体身份的男性的意志,形成了对男性的依附意识。《妻妾成群》中的颂莲在父亲死后,失去了依靠的男性对象,而小萼与秋仪也同样是有父亲如同没有父亲,她们要么通过婚姻,要么通过性交易,使自己重新找到可以依靠的男人。苏童以人性的审视目光,探究个体感性生命的律动,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无奈与迫不得已,也表现了在男权主义下女性为求得生存,而不得不依附于男性的复杂心态。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17
苏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渗透传统因素的先锋派作品。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一条道路。而作者在这条路布下了多种让主人公产生意念的意象、曲折与迷惘、自我意识、意象一同陪伴主人公的成长。
《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用作者苏童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作品大都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他崇尚虚构,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的内容是作者虚构的,别的评论者说这部作品是新历史小说中最精致的作品之一,说它具有“宽和精神,濡湿的气息,绮丽的梦幻,温婉的性格。”
《妻妾成群》读起来感觉总有些像张爱玲,只是在叙述风格方面,但却并不如张爱玲深刻。优点在于他从女性的视角切入,把女人细微的感情都表达了出来。他的目的又与张爱玲不同,张是在表现一种生活,叙述一个时代,而这部作品则是在说明一种道理,作者说“痛苦常常酿成悲剧”,或许他想说明的不只是这些。他想读者把作品理解为“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他的这一系列作品篇幅都不长,写的也大都是女人,倒是很符合新历史小说的写法。只是在一个完全虚构的空间里,除了作者较富哲理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外,看不出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或许是张爱玲太优秀了,后人写旧上海,写相似题材的小说很难摆脱她的光环,就连王安忆的《长恨歌》不是也有很多人说像张爱玲吗,而读起来也是有些同感的。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18
苏童的故事总是让我觉得有种病态的诡异气氛,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都是如此。这种故事改编成电影,也许氛围奇特,但读起来,总让人觉得压抑。他笔下的女性,要不就是软弱到近乎无能,要不就是固执得近乎愚蠢。是他那个时代的女性都是如此,还是他对女性有什么误解?抑或这就是他想营造出来的效果,这些我不得而知,可如果说苏童是最了解女性的作家,我还是无法认同。
看这本书主要是为了看第一个故事,很久以前看过张艺谋的同名电影,这么久以后,还记得一些画面,想拿原著来看一看。老实说,剧本改编得挺多的,也许是先入为主,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张艺谋的版本,红灯笼的符号性更强,视觉冲击力也更强。只是巩丽的形象太过独立强悍,让我很难把她和颂莲连在一起。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19
把四个故事按照喜欢程度排序:《另一种妇女生活》《园艺》《妻妾成群》《妇女生活》。
我知道《妻妾成群》被改编成了电影,但是我没有看过,先来看的原著。读完一遍觉得情节描述得有些琐碎,人物对话也多,主要是叙述着叙述着会偶然穿进几句重复的意象描写,有点不自然。这也是为什么我相对比较喜欢《另一种妇女生活》——里面没有太多的环境描写,重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或者幽微的关系,而不是如何通过反复提及的紫藤和井暗示些命运的走向。
我不是想说环境描写不好,但是我觉得这几篇里某些伏笔埋得略浅。比如那口井,比如那个紫藤架,比如孔家花园里散发出臭味的土垒······初次读到就感觉到了一些与故事结局的勾连,及至第二次读到更是胸有成竹,于是后面的故事就按着一种侦探的思路去读,等到发现结尾印证了自己的猜想时好像也就没有太多新奇劲儿了。相比之下,《另》几乎只是在开头提到“五六只赭红色的古老的酱缸”以及里面盛着的“陈年的污水和枯枝败叶”(118),整篇的调子基本就定了,后面也没有太多重复。那把剪刀在各种场合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却不是致简少贞死亡的工具。用无数绣花针扎破动脉血管,坐在磨白了的红木椅子上静静等待死亡——我觉得作者的这个安排简直妙绝了。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20
听说这里的小说都是苏童不到25岁时写的。妻妾成群这章着实惊艳到我,给我留下印象的五个女性角色各具特色,有保守的有进步的,男性纯粹就是跑个龙套。大太太代表了传统,身为女性却替男权守卫大门;二太太无法撼动大太太地位,可也想稳固自己的地位,所以用尽阴谋阳谋;三太太的悲剧色彩是最强的,有一颗独立的心美丽的外表,落入这片淤泥中却又想保持自己,感觉四人中最让我难受的是三夫人;四夫人作为新式教育的学生,但因家庭背景不得不进入陈家,新式的教育与传统的男权家庭来了一次大战,最后新式教育落败,男权胜得毫无悬念。
妇女生活是个女性如何继承悲剧的故事,每个人都想逃离最为一个女性的悲剧比如结婚生育还有逃离家庭,但是毫无悬念地一个个走入了相似的悲剧中。最后一篇是我全书最喜欢的一篇,篇中长子最爱的电影演员是卓别林,整片小说感觉也充满了极具默片色彩的幽默。孔太太要找的孔先生当晚就被杀害并被埋在家里,全家人却都认为孔先生出轨,并围绕他发生了一系列极具讽刺意义的片段。总的来说感觉苏童笔下的男性普遍都属于“不行”,这个不行是各个方面上的不行,及时有孔家长子这种感觉自己很行的电影奇才,最后turns out也不过是个普信男,女性各有特色,但是感觉都是带着悲剧色彩降临,作为小说带有戏剧色彩但也同时放大了一些女性的刻板印象。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21
苏童创作了这部小说后说,他不希望读者对它的理解仅仅是“旧时代女性故事”或“一夫多妻的故事”,他希望至少能理解为一个关于“痛苦和恐惧”的故事。读完这部小说后,我也感觉描写中国旧社会的大家庭,或控诉旧社会吃人的本质、旧式大家庭的封建礼教的作品很多,如果作者仅仅限于此,那么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读完后最大的感受便是这个大家庭里无望而绵延的生活,如同作者描写的那样——“痛苦中的四个女人,在痛苦中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像四棵枯萎的紫藤在稀薄的空气中互相绞杀,为了争夺她们的泥土和空气。”
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家大院里陈老爷有四房太太——大太太毓如已经垂垂老矣,整日念经,看似与世无争;二太太卓云虽然年华逝去但是看上去十分有亲和力,实际上却是笑里藏刀,菩萨脸蝎子心;三太太梅珊曾经是个戏子,个性放浪不羁,外表厉害但不如卓云心机老辣;四太太颂莲,本是一名女大学生,父亲去世后被继母许配给了五十多岁的陈老爷。故事由颂莲进门开始,颂莲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慢慢了解这个家的明争暗斗,从最开始受欺凌到奋力反抗,然而却终究不能避免悲剧性的结局。最后,梅珊死了,颂莲疯了,陈家又迎来了第五位太太文竹。陈家女人的悲惨命运一代代在上演,无穷无尽。
这四个女人各有故事,大太太毓如已经老了,不再受陈老爷的重视,然而她内心中仍然渴望着这个家庭的权威地位,这表现在颂莲醉酒后她的兴奋和丧心病狂的要给颂莲喂药、殴打颂莲,以借此表现她正妻的地位。二太太卓云,是四个女人中心机最深,也是在这个家庭中最适应或者堕落得最深的一个,她斗败了一个又一个女人渴望拴住那唯一一个男人,然而可悲的是,陈老爷迎娶了一个又一个女人,她的斗争永无止境。三太太梅珊,不应属于这里,她聪明的看到了这里的肮脏和黑暗,她感到痛苦但仍然力求活得潇洒自在,表面上的她很强势,其实却不是卓云的对手,她在这个大家庭里找到了自己的寄托——与医生外遇,却因此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成了黑井中的女人之一,可悲可叹。四太太颂莲,原本是一个青春年少的女大学生,进入这个家庭后,由最开始的抗拒,到被耳濡目染,到苦心争取自己的权利,但无奈她太过于单纯,用错了方式而被老爷永远冷落。颂莲她尚且没有泯灭的良心苦苦折磨着她,后来在目睹了梅珊被害以后,她疯了,黑井如同一个神秘的、可怕的力量一直缠绕着她,她一直反抗着。
在这个黑暗绝望的大环境中,这四个女人有斗争、有反抗、有屈服,却终于都一个个沦为了牺牲品,人在这个家庭里的力量是渺小的,为什么?因为一方面陈老爷所代表的权威力量很大,足可以杀掉里面任何一个弱女子;一方面,因为她们腐化的思想,她们自甘堕落,她们明知痛苦却仍然苦苦挣扎去汲取那微薄的氧气。比如颂莲,她一方面想逃离这个杀人的环境,一方面又被锦衣玉食的生活、高高在上的地位、陈老爷的宠爱、下人的谄媚和胜利的虚荣感深深吸引,无法自拔。她反抗的思想尚且没有成形,还处于蒙昧之中,因此只能说她处于堕落和彻底醒悟的中间阶段,而这一个过程,让多少个家庭的女子赔上了性命?让多少女子葬送了青春?小说里并没有树立一个真正彻底的正面典型,如巴金的“家春秋”中激情、热情、叛逆的觉慧,虽然他仍然带有自己阶级的痕迹,但最终还是与旧家庭决裂了,这一点要比颂莲进步。因此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那种缠绵的如同黑井边缠绕的紫藤花一般的痛苦,让这个家庭中的人如同被人扼住了喉咙,只能窒息而死。
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的人都不正常,这个家庭中的男人除了完全堕落的陈老爷,还有大少爷飞浦,飞浦也是一个想要逃离的人,他在外面做生意不愿留在家中,然而他也不能摆脱这里的命运,虽然他不像父亲那样堕落,然而他的性格已经由环境生成,他软弱、逃避,甚至害怕女性,虽然他善良,但他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这个家庭里的下人也都十分趋炎附势,哪个主子今天被老爷另眼相看,就会区别对待。小书里面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雁儿,她是颂莲的丫鬟,一心想着做太太,仇恨着任何一个后嫁进来的人,她对颂莲很恶毒,诅咒颂莲还将颂莲欺骗陈老爷的事情戳穿,而最后她的结局也不好,是一个可悲的人。在这个小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着扭曲的价值观,被陈腐的规矩所禁锢,无法喘息,无法生存。正如梅珊说过的一句话“人跟鬼就差一口气,人就是鬼,鬼就是人。”
这部小说里那一口黑井很有象征意味,颂莲在进入陈家时就觉得它十分特别,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后来听说陈家之前几代好几个女人都死在了里面,颂莲感到害怕的同时又感到不由自主的想往下面跳,以结束痛苦的生活。我理解的是,她感到很痛苦,于是把这口井当做了生命最后的归宿,和一种可预见的命运,但是她又害怕死亡,不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她在无比矛盾和挣扎中疯了。这里存在一个对比,井外外表光鲜的女人们,和井内无数条生命,这是生与死的对比。这既是一种暗示——暗示了这口井就是院里女人们的最终和最真实的命运,也是一种情节的发展,颂莲所害怕的终于被梅珊实践了。
苏童的语言十分简练,很符合那个时代的环境,略微含蓄、保守,如同被裹了脚的女人,和这个故事很契合。苏童自己也说过,语言需要锤炼,然而好的语言让读者看不出痕迹,感觉不到语言本身的铺陈,却能够感受到它的韵味,“只是觉得它的质地好,很柔顺或者很毛糙,似乎摸得到它的皱折。”
我曾看过张艺谋根据这部小说拍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比书的主线更加清晰,它将整个故事提炼出来拎给观众看。它运用了许多意象来表征,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电影的叙述主题,大红灯笼是整部电影中出现最多的道具,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一个物件。它是一种象征,它表示了陈老爷的宠爱,表示了一种权利——点灯就能捶脚,就能受到老爷的宠爱,就能吃到自己喜欢的菜,就能受到下人的尊敬,就能获得在陈家尊贵的地位。然而这些女人不明白的是,这种权威只是一时的,要永远去争吗?她们不曾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制度?它合理吗?因为这些女人作茧自缚,然而也和整个大环境有关,环境塑造了人的性格。令人可惜的是颂莲,原本她也有一颗单纯的心,她喜爱的那个笛子丢了后,她疯狂的寻找,因为它是她逝去岁月中的最纯真的心。
这本书中有着许多冲突之处,也正是这些冲突让每个人脸上的那层皮慢慢剥开,让给事情更加接近本质,如颂莲发现雁儿诅咒自己进而发现卓云对自己包藏祸心,颂莲剪掉了卓云的耳朵由此梅珊对颂莲表露真心,颂莲屡次惹恼老爷导致老爷冷落于是颂莲开始主动争取,颂莲假装怀孕最终被揭发导致了永远封灯。
苏童谈到小说创作时说,小说就要研究人的问题,人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因为表达人就是表达历史。人是历史中的人,能够为读者展现更加生动、活灵活现的历史,而人所带有的特征也正是时代赋予的,这部小说中便是如此,苏童没有写一个恢弘的历史背景或重要的历史事件,仅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故事,就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也通过这些人看到了那个时代。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22
看过这本书已经两个多月啦,才来写书评。
那段时间喜欢看中国的经典影片,就包括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照。后来得知它是由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的,就拿来看看。
在当时社会实行一妻多妾的制度下,这种老夫少妻的情况并不少见。每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本是一汪透明的泉水,会给这个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庭院带来生机。但是若与男主人没有爱情产生,这样的生活就是,没有希望没有自由的禁锢,痛苦与折磨也就相继产生。
文中的女主角本来是位女学生,却在似水年华陷入宅斗之中,又在怀春之际,只能陪伴一个可做自己父亲的男人。于是,她爱上了坐在井边,与落叶,井水做伴。
最终,她选择自己的方式结束这一切。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23
开无聊会的时候开始看的,小册子,两个中篇,加上一些凑数的,不到200页,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也是看完了之后才知道第一篇妻妾成群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原著,当然电影我也没看过。当我知道妻妾成群是苏童25岁写的时候,还是很佩服他在如此年轻就能写出这么透彻、深刻的文章的。
两篇小说写得都不错,尤以妻妾成群最好。内容上没有控诉,没有什么升华,就是像陈述一样的讲了个故事。而这种故事最具有震撼力,有些残酷和压迫,无需我们渲染,也无需我们夸大,因为故事本身已经残酷到无法想象,尤其是这种在骨子里的,在看似平淡中的残酷,才是最让人绝望的,因为少有人注意,少有人重视,写出来,大家发现原来我们的过去许多习以为常的残酷就这么存在着,无数的人因此而痛苦,而被压迫,而消失以及零星反抗的无力。控诉封建一夫多妻制度的小说有不少,苏童却别出心裁选出了一个少有的角度,一个最容易被忽略却又最应该成为主角的角度,却在写的过程中又控制的很好,是压着写的,没有过于激烈的情绪出现,形成了一种沉闷、灰色的氛围,而正是这种压制,这种陈述式的写法反而更加突出了女人们的悲剧和愚昧,苏童没有让人物升华,没有让这些女人突破她们的历史局限性,没有什么超越时代的感悟,所以很真,很写实。女人们只是在她们的思想范围内进行抗争,很合理,稍微上过一点学的颂莲更突出一点,但也点到为止,绝不让其出现我们现在理所当然的逻辑和思维,让故事失真。而正是苏童的这种克制,让我们感同身受,让这个故事从根本上震撼人心,从整体上让人反思传统、自由、平等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也让我们意识到局限性的存在,反而因为这种克制和压制的写法让整个小说升华,变得不俗。
至于三盏灯,从一个似傻非傻的扁金的视角来观察一场战争,来展示给我们战争的残酷,从小碗那里来拷问人性。写的还不错,但与妻妾成群比还是差火候,写的就有一点刻意,没有那么克制和含蓄,还是带了作者的情绪在里面,但依然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小说,想表达对战争的一些看法也都展示出来了,还是可以读的。
这两篇完事也就100页,全书剩下的92页就全是各种苏童的自述、问答和小文章串联起来,没有太实质的东西,我大略过了下。感兴趣的倒是可以读一下,能够对苏童本人,成长环境和对文学的一些看法有些了解。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所属的中篇系列丛书的总序不错,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有一个简单的概括,尤其是近当代的小说流派和主要人物、作品写了一些,可以了解一下。
《妻妾成群》读后感 篇24
苏童自己说,你若从《妻妾成群》中仅仅看到一个“旧时代女性故事”或者“一夫多妻的故事”,那他不会觉得满意。若你看到一个关于“痛苦和恐惧”的故事,他便觉得满意多了。
颂莲,一个十九岁的如花女子,作了年近五十的陈家老头的四太太。她是根新梁木,加入了这座腐朽的老屋子,刚开始还散发着清香的新木气味,但她见识了这些勾心斗角到不疯魔不成活地步的姨太太和下人们以后,开始腐朽和坍塌,开始了她痛苦和恐惧的历程。她恐惧那口井,她老觉得死人在召唤她,她甚至觉得井能从院子里挪到她窗前,有只湿漉漉的手在敲打她的窗户。三太太玩大了,最终死在了那口井里,她则落入了这个不疯魔不成活的圈套,最终还是疯了,她的痛苦和恐惧则永不结束。
书里收录了另一个中篇《三盏灯》。这篇小说很少被评论家提及,我却觉得写得很好。扁金,一个傻子,在战争来临的时候没有像老鼠一样逃跑,独自一人留在了庄上,他的理由很单纯:我跑了我的鸭子怎么办!他就这样认识了小碗,那个扎绿头巾的女孩。小碗为了病重的母亲奔走抓药,为了父亲能找到他们,疯了一样的找灯油,为的是在船头点起三盏灯,指引父亲回家的路。扁金以前除了鸭子毫无牵绊,但现在他开始牵挂小碗了,虽然小碗一家最终没有躲过战争和病魔。扁金将他们三人的尸体放在船上,用不可思议的力气将船推到江心,让船顺流而下,自己也最终追随船,赶着他的鸭子,顺流而下了。他身上有点阿甘精神,傻子的逻辑都特别单纯,阿甘为了Jenny可以做任何事情,他为了小碗也是。战争的残酷,是不长眼睛的流弹,是行走的火球,一路席卷大地,但扁金和小碗,却是残酷的战争中一点单纯和美好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两篇文章的结束都是主人公变成念念叨叨的状态。颂莲围着那口井,念叨着我不跳,我不跳。扁金顺流而下,念叨着那条三盏灯的打鱼船。两位主人公各怀心事,嘴上念叨着,踏着时间流去,构成了一个悠长的镜头定在那里,留下我们唏嘘不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