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素质教育

放眼世界素质教育

放眼世界素质教育
李济英/冯冬红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 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在开拓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有必要放眼世界, 看一看人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是从高科技发展的视角认识素质教育问题的。这是因为高科技发展引发知识经济的出 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现实背景,对人才素质的内涵提出新的强烈要求。关于人才素质的内涵,他们侧重 的首先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创新意识;再次是继续发展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即 时反映能力,新知识的实时吸收能力,知识的迅速更新和创新能力。知识被许多发达国家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核 心要素。因此,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正在为素质教育提供一个新的强大的发展背景。
高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这里首先应该提及的是罗马俱乐部的观点。它是最早从高科技发展带来的全球问题的视角提出人的素质教 育问题的。
罗马俱乐部于1968年成立,汇聚了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哲学家,探索和研究全球 发展问题。因其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获得国际智囊团的美誉。
早在1977年,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佩西在《人类素质》一书中率先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人的素 质问题。他认为,人类通过物质变革,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力量,从被动地接受自然支配,转变为主动地支配 自然。高科技赋予人类决定性力量,但是人类尚未能够正确使用这种力量,从而,导致人口急剧增长,资源过 度开发,环境严重破坏,影响全球持续发展。因此,只有人类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这种力量,节约能源,保护环 境,才能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类使用自己决定性力量的智慧,提高全球50多 亿居民的一般素质。
罗马俱乐部认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核心是建立人们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感。人们要以世界的发展前途为前提 ,进行思考和采取行动。人们必须看到自然界受到野蛮的劫掠,农田、牧场、森林、渔场受到过度的开发,全 球生态导致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这个视角出发,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的素质的内涵首先是树立全球环境意识 。
罗马俱乐部特别强调提高人类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要从青年抓起。60%的青年人的责任感更为容易 建立,效果更为明显。各国应该着力去培养这一部分人的责任感。
采取措施,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社会责任感是许多国家教育界正在努力完成的使命。他们甚至将这个教育使 命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并且使之制度化。每年春季,德国的中学和小学都按照惯例,开展保护环境的行 动教育。每年4月间,莱因兰——法耳茨州的蛙类动物就要越过公路,从冬眠地区迁徙到繁殖地区。车辆往来, 对它们是十分危险的。这时候,孩子们的任务就是拿着小盆去捉青蛙,把它们送过公路。该州的报纸教育版到 了这时候还提醒各学校开展这类教育活动,并且在蛙类的整个迁徙期间,都连续报道学校的这类教育行动。
美国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是薄弱的,但是,一些学校也在采取行动。他们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到高科技 教育活动中去,特别是把这种教育活动与社区人们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具有鲜明的特色。一个突出的事例是 爱达荷州雪利市雪利中学的科学行动队。它是由爱达荷州国家工程环境实验室提出的,由这个实验室指派科研 人员,到雪利中学指导那里的教师,组织高中学生,使用高科技知识和手段,参与解决社区面临的实际问题的 课题研究。这些课题包括如何提高当地溪流中的黄石鳟鱼的数量,如何利用细胞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为当地农 民培育马铃薯新品种,等等。这些科研课题都是关系到爱达荷州贝格海姆县每一个居民切身利益的。1997年, 这个县遭受了一场大洪水,淹没了良田、家园、高速公路和商业区。县政府需要绘制一张洪灾区域图,提出最 佳减灾堤坝选址方案。去年,学生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利用全球定位卫星提供的数据,成功地绘图并选 定堤坝位置。他们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利用高科技手段,承担起为社会服务的重大责任。美国休伦市的休伦中学 的学生负责测定休伦河支流的水质变化,为这个城市的居民监测饮用水水源污染情况。他们的科学活动关系到 全市居民的健康。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地方中学在当地气象卫星地面站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分析卫星发回的 气象数据,向当地发布气象预报,特别是在飓风来临之前,他们的预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这些做法 都是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区居民的需要,使他们的行动与公众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实 践中发展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教育实质上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高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强调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亚洲金融风暴促使亚洲各国反思自己的教育。新加坡未能卷进风暴中心,它的政治家们说,一个重要的原 因是因为我们有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使我们的生产提前从劳动密集型转入技术知识密集型,因 此,我们的产品不与其它国家的低技术产品争夺市场。尽管如此,它的总理吴作栋仍然高度重视这场浩劫对教 育提出的挑战。他提出,建立起“勤于思考的学校,善于学习的国家”的目标,以确保新加坡在新的世纪仍然 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韩国、泰国、马来西亚都在考虑如何培养下一代的主动精神,如何帮助他们获得掌 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高度的创造能力。为此,他们决定引进一些发达国家倡导的、师生互相讨论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创造性地、多思路地解决问题,大胆地探索全新道路;指导学生学会系统地、独 立评论和加工信息。韩国教育部已经要求学校安排更多课时,引进教学方法,加强小组讨论与开展解决实际问 题的教学活动。泰国和马来西亚分别邀请美国杜登大学协助创办理工大学,通过直接引进的方式,志在培养本 国富有创造活力的科技人才。
如果说发展中国家的这些考虑尚带有瞻前性,那么,在发达国家中高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就是具有现实性了。首先是生产过程正在发生变革,从批量生产正在向个性化生产转变;第二是企业生存空 间缩小,竞争正在成为时间的竞争即新产品诞生速度的竞争,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才的高度创造性和灵 活性;第三是科技前沿的开拓要求人才必须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方法与思维结构。
生产过程从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生产,正在改变工人的工作性质,使他们从机械完成指令转向独立设计新 产品。美国蒙特克莱州立大学教授泽伊说,现在许多公司引进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以便满足顾客对特殊产品 的要求。每件产品都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制造出来,满足各个顾客的特殊需要。这对公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在 市场千变万化的时代,许多产品批量生产有可能带来积压的风险,而个性化生产会使你永远用不着担心销路问 题,投入立即化为回报,这是极富前景的生产方式。泽伊写道:“尽管工人们依旧坐在装配线上,但是,他们 面对的都不再是开关、滑轮和控制杆,而是一块计算机线路板,等待着由他们发出指令。这指令是根据顾客的 要求,由工人自己改组或重新设计的复杂指令。这些工人已经由装配线上的操作人员转变为革新者和设计得。 这一转变亟待他们提高创造技能,而创造技能又是他们现在所受到的教育程度所不能及的。因此,教育体制必 须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这个现实。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个现实,即在各层组织机构以及所有经济部门中, 在大工业时代,都需要一种具备更高技能,更具有创造力的新型劳动者。”高技术密集的产业要求具有全新素 质的产业工人。我们在探索人才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我们面对的时代特征。素质的内涵决定于时 代发展的需要。素质的内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时代的产物。单纯坐在校园内,是规划不出来的。
随着信息经济的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间的竞争,创新正在成为信息经济的基础。因为 ,产品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缩短,这一点在个人电脑业中尤为突出。德国经济学家克罗茨说:“这个现象正在使 得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市场的转化越来越迅速,产品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生产新产品 必须具备新的能力和条件,而设计它们所需要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成为创新能 力的竞争。一个企业的唯一竞争优势将取决于其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即从现有知识尽可能快地产生出新知识 的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这样,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不再属于资本所有者,而是具有高度创造能力和灵 活性的职工。反之,那种循规蹈矩的、按照指令办事的方式在这种环境中将延误时机。企业竞争时机的延误, 立即有可能被逐出市场。人才的创新能力事关企业的生存。
科学前沿的开拓和突破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创新精神与能力。混沌学的创始人之一费根鲍姆曾经说物理科学 前沿的研究课题有两种:一种是“显然的”;一种是“并非显然的”。所谓显然的研究课题是任何熟练的物理 工作者通过适当思考和计算就能够理解的问题;所谓并非显然的研究课题是那些只有长期深入钻研宇宙奥秘才 能有所领悟的问题。换言之,这类研究课题不是利用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计算规律能够解决的问题,它们的解决 往往是向常规的挑战,是对常规的突破。这种突破不是野牛式的蛮撞,而是依靠对现象的长期精确的观察,艰 苦反复的实验,觉察现象与常规的细微差异,经过虚拟推理,提出猜想,解释现象,才有可能有所领悟。虽然 创新精神是可以激励的,但是,创新能力却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品质的整合,踏实、大胆、长期磨练的毅力、 精细观察的能力、灵活思维的技巧、不懈追求的目的以及丰富渊博的知识结构的整合。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这 个论断是深刻的,不单说明创新的重要,而且,揭示创新的形成。创新是人的整个灵魂的产物。人的素质诸因 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它是以人的社会责任感为基石,全面整合素质的诸因素的结 果。这是素质概念的基本界定。
鼓励创新仅仅提供一种目的意识,并不能完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整个使命,并不能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方法 和途径,更不是进入了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实际过程。完成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培养和教育 的过程,是需要整个社会去思考和探索的历史使命。美国的一些小学正在积极致力于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创造 能力。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资深科学家施耐德最近发表文章,专题论述学校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问题。他 认为,学校应该把超过10%的课堂教学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训练。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学推敲和 构想,实验和发明,提出巧妙的主意。施耐德建议,应当允许学生“向老师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前提是下一 步,他们能够提出具体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他写道,如果学校能够鼓励并帮助学生学习独立思考,那 么,学生将在分析和解决长期的全球性问题的时候,就有可能得心应手。
他的意见虽然比较具体了,但是,仅仅是要求学校为儿童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提供一点必要的外围条件而已 ,仍然未能触及形成内在创造能力机制的实际方法和途径,然而,这些却正是问题的核心。现在的主要问题不 是是否要过河,而是船和桥是什么在哪里的问题。这正是当前国际教育界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索着的实际问 题。近十多年来,在实践上,他们主张彻底改革教学方法;在理论上,他们力图揭示创新思维的内在机制和形 成规律。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主要是问题解决和评论性思维。我们对几个发达国家教育 进行实地考察的印象是,在他们的一些学校中这些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教学常规。
所谓问题解决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 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思路,甚至是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 学生学习根据一定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地组合相关因素,独立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 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是无数解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实际踏上 发展自己创造思维能力的道路,特别是当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的方法,设想虚 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似乎是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就是费根鲍姆指出的解决那些“并非显然的”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由于适应高技术开发的需要, 得以迅速在许多发达国家推广和普及。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是美国人首先提出的,这反映了美国人希望加强科学 研究的现实和巩固世界领先地位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问题的开放式答案是日本人首先提出,这是反映了日本人 不断开发新产品的现实和独霸世界市场野心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教法是时代产物。
评论性思维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时代信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要求人们学会迅速独立筛选和加工信 息,准确评论信息的真伪,深刻洞察隐蔽的内涵,敏锐发现对未来潜在的影响,科学地抽象出变化的内在规律 ,这些是筛选加工信息的第一步。教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近年来,评论性思维在一些发达国家成为课 堂教学的热点。所谓评论性思维是在新的信息面前,系统地提出一系列常规性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是信息的 真伪、内涵和影响,借助这些问题,对信息进行全面的审查。我们在德国莱因兰——法耳茨州西门地区小学听 课最主要的印象是,德国的小学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师生不断的相互评论过程。一位学生发言以后,立 刻是所有同学对他的发言进行好坏是非充分不足的评论。他自己也很自然地对大家的评论进行再评论。整个教 学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大家提出看法,相互进行评论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异常活跃的。美国新泽西州 斯蒂文森技术学院院长拉夫奇认为,学校应当重新设置辩论课程。辩论是一种积极的评论。它认为:“辩论能 够帮助学生认识模棱两可和错综复杂的问题。”目前,将评论性思维作为教学方法在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中, 法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学小学的教学软件中,普遍 使用评论性思维方式作为互交式学习的主要展开手段。美国第一部《评论思维指南》已于1990年正式出版。
德国教育界就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在机制作了独特的探索。他们提出的所谓结构论正在一些学校进 行教学实验。结构论认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客观存在的基本结构知识。因为 ,客观存在的基本结构是具有普遍性的,已知事物如此,未知事物也如此;人们已经创造的一切也是如此的, 人们正在或将要创造的一切也应该是如此的。利用基本结构知识去评价衡量己知的,就有可能发现已知认识基 本结构上的缺欠和不足,探索将由此而发生,去探索尚未认识到的基本结构因素。存在的基本结构知识有助于 提高探索未知的事物思维的目的性。发明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根据需要设计新产品是一个创造条件实现新的 功能的思维过程,基本结构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周密性和探索思维的目的性。德国教育的结 构论显然与其古典哲学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有着直接产物。
高科技发展要求人们具有不断继续发展的能力。
所谓不断继续发展的能力是指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实时反映能力,新知识的即时吸收、分析和加工能力, 知识的迅速更新能力。在这里时间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没有瞬时对瞬间变化的世界的反映能力,就无法适应和 驾御现在和未来,无论是谁都将被时代甩到后面,被时代抛弃。这种学习能力是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获取知 识手段的综合产物。没有必要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新知;没有必要的学习方法难以大量汲取新知;不掌握获取 信息的现代认识手段不能了解世界变化。知识基础主要是语言和数学基础知识;现代认识手段包括电脑和网络 的利用。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瞬时对瞬间变化的世界的反映能力。美国劳动部根据熟练程度将语言能力 划分为6个不同的等级,前4个等级是基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而第五和第六等级则要求具有洞察语言的细微内 涵,并能够阅读和理解大量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书面和口头,解释和传达给别人。这大量信息包括来自文学作 品、多种专业的书籍、评论文章、科技期刊、财政报告和法律文件。这些是一个人不断丰富感情,更新知识, 处理复杂事物的必要的语言能力。这些是科学、工业及企业部门的发展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专家估计,到 2000年,美国将有13%的工种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两个高级级别的语言精通程度。美国劳动部对劳动者的数学应 用能力也划分了不同的等级。他们认定,仅掌握初等数学知识运算技能的劳动者未来只能从事洗衣工之类的工 作。在信息时代,人们应该学会的基本数学运算包括:计算比例、解释条形码、计算贴现率、利率、盈亏、价 格涨幅和佣金。更高一个层次的

[1][2]下一页


数学技能是,人们必须熟悉统计、微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现代代数。在瞬息 万变的信息时代要求人们的知识与信息同步发展,甚至对信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这就要求人们具有 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学校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必须是授人 以渔竿,而不仅仅是鱼。这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挑战,教育无法回避的挑战。学生不单应该善于利用 课堂和完成作业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而且应该善于利用讨论会、电视节目,内容形式良莠不齐的文章汲取信 息的能力。他们还应该熟练地利用图书馆,熟练地使用电脑和利用网络搜索并加工信息。他们必须学会评价信 息的意义,洞察信息的内涵,捕捉信息新的价值,抽象变化隐含的规律。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 终身学习的能力。德国已经要求所有学校上网。法国教育部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电子函件地址。美国 教育部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美国小学已经有51%的与因特网联接。他们认为,这是给儿童开辟了一个 超越百科全书和磨损破旧图书的信息世界。他们正在投入巨资,用于培训全国教师上网,提高他们利用网络进 行教学的本领。掌握信息时代的认识手段是重要的学习能力。

上一页[1][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