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作指导:遣词造句细推敲

小学写作指导:遣词造句细推敲

  遣词造句法是解题的法宝。另外,在二次辨析时,通过遣词造句法对比其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否对应,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为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停船瓜州时写了一首《泊船瓜州》。瓜州和长江南岸的京口(现称镇江)隔水相望。诗是这样写的:“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如动词,系“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联系全文,尤其是最后一句,不难看出,作者想说的还有:一年一度,江南岸有了变化,一片盎然春意,充满了欢乐美好的气氛。可是,我官居外地,又过了一年,现在离家已不远,“只隔数重山”了,却不知何年何月何时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去过那如江南一样的'富有生气的美好生活呢?悠悠思乡怀亲之情跃然纸上。“绿”字之妙,不言而喻。

  据《容斋续笔》等资料记载,这一句中,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绿”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过”字,再经过几十次的改动,最后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和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几句诗中得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这首诗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和“绿”字的锤炼运用有极大的关系。

  在遣词造句方面,近代文人更不乏其例,较之古人毫不逊色。鲁迅的《五律·无题·大野多勾棘》后二句“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肖森”中的“已”字,从初稿到定稿,历时四年,此中甘苦,自不待言。臧克家三十年代的名篇《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一句,其中“溶尽”一词曾数次改动,先后写作“消逝”“隐去”“吞没”等词语,最后经反复推敲才定为“溶尽”一词。这简直是在“炼意”。读毛泽东同志的诗章《贺新郎·读史》手迹,我们发现他老人家自己改动了五个字。“流遍了,郊原血”的“流”,原为“洒”;“一篇读罢头飞雪”的“篇”原为“遍”;“天涯过客”的“涯”,原来是“涯”,后改为“穷”,又圈去,复改为“涯”;“但记得斑斑点点”的“记”,原是“忆”;“歌来竟”的“竟”原是“尽”。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一字未安细推敲”。

  遣词造句法

  遣词,即排列词语;造句,即组织语句。遣词造句法,即利用语感对题干给出的几个词项进行组合或造句,再用所组合的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套用于选项,合适的即为正确答案。

  类比推理 是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的必考题目,题量通常在5~10道不等。类比推理主要考查应试者的类推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题先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考生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即让应试者类推这两组对象的共同属性。

  随着公务员考试难度的不断增加,类比推理题目所给出的词项之间的关系往往并不直接、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利用遣词造句法,适当的引入其他元素将词项联系起来,构成明显的关系。

  遣词造句法的应用基础,是词语句子本身所具有的逻辑关系。基于这种潜在的逻辑关系,将题干所给的词语通过合理的组合使其构成一个词组或融合到一个句子中,以此获得题干词项间的逻辑关系。此方法比较适用于逻辑关系不明确的题目,当然也可以通过遣词造句法筛选或验证已经提炼出来的逻辑关系。

  遣词造句法的应用环境细分为下面两类:

  一、遣词造句法之造句

  有些类比推理题目,题干词项间的关系十分隐晦,尤其是涉及词语比较多的题目。遇到这种题目,考生可以试着进行造句,将题干中的词语整合到一个具体的句子中,借助句子所隐含的逻辑关系,分析词项间的逻辑关系。

  考古∶文物∶博物馆

  A.培训∶员工∶社会 B.耕种∶庄稼∶土地

  C.贸易∶商品∶工厂 D.教育∶人才∶企业

  解析:此题答案为D。考古发掘出文物,有些文物保存在博物馆。A、C两项关系明显与题干不符;B项庄稼是在土地上耕种而非保存,与题干关系略有不同;D项教育培养出人才,有些人才输送到企业,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

  二、遣词造句法之遣词

  公务员考试中,有些题目题干所给的词语可以组合成一个词组,而选项中并非全部都能套用这种组合方式,构造一个新的词组。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组词来挖掘题干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因此,涉及语法关系的类比推理题目尤其适合此方法。遇到这类题目时,可以快速对题干和选项进行组词,组合成词组之后,再深入分析即可发现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进而锁定准确答案。

  青蛙:庄稼

  A.律师:被告 B.树木:城市

  C.合同:买方 D.空气:健康

  解析:此题答案为B。观察题干,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将两个词项进行连接。青蛙保护庄稼。分析选项,只有B项可以组成类似的词组,树木绿化城市。

  特别提示:在对比题干词项和选项词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时,一定要注意词项之间的前后顺序,务必要保持一致,或者都是前者对于后者,或者都是后者对于前者具备某种逻辑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