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全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现代社会信息交流和人际合作日益广泛,经常收到一些经典句子吗?句子可以传达多种含义,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你喜欢什么样子的句子?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朱子家训全文翻译及作者简介”,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朱子家训全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朱子家训】

[作者介绍]

朱柏庐(1627-1698年),名用纯,字致一,昆山玉山人,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本是驻守昆城的明朝将领,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抵御清军的战斗中遇难,朱柏庐昼夜痛哭。当时其弟用白、用锦年龄还很小,朱柏庐既要侍奉老母,又要抚养弟妹,生活极为艰辛。他非常敬仰晋人王哀攀柏庐墓之义,因此自号为柏庐。

在朱柏庐居乡教学期间,他以程朱理学为本,潜心治学,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的弊端,于是便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词颇为痛切。朱柏庐为人正直,严于律己,对当时愿意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都以礼相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朱柏庐染疾,临终前尤嘱咐弟子:学问在丝佥,事业在忠孝。

朱柏庐一生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困衡录》、《毋欺录》、《春秋五传酌解》等书。其中,《朱子家训》具有很大的影响,书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至今仍是广为流传的格言警句。

[导读]

《朱子家训》,又叫《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它以朱柏庐自己一生的治学研究成果为根据,以儒家修身、齐家的核心思想为宗旨,广泛收纳各种为人处世的经验编撰而成。

这部书反映了我国古代百姓的一些生活处世原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民间谚语集,其中大多数的谚语很有哲理,寓意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现代入学习。该书内容大多是教导人如何生存发展和为人处世的,可以说是一部完备的治家范典。

《朱子家训》一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采用循循善诱、步步深入的方法进行说教,先谈治家,然后联系修人,再推广到治理国家方面,其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浅显易懂,说理中肯确切,全书仅五百多字,却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

该书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师敬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书中还包括一些道教、佛教的处世方法,另外还有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偏见、迷信报应、因循守旧等内容,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有所选择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译文]

每天清晨黎明就要起床,先把水洒在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干净;将近黄昏时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窗。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

一碗粥一碗饭,必须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它们的获得也是很困难的。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译文]

做任何事都要先做好准备,就像没到下雨的时候,就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一样。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

自己生活,修身养性的时候一定要勤俭节约,而宴请朋友的筵席上则不要吝啬。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译文]

假若用的器具干净整洁的话,即使是泥做的也比金做的要好;假若吃饭吃得少而精的话,即便是普通的蔬菜也胜过珍肴美味。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

不要营造奢华的房屋,不要贪图富饶的田园。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

三姑六婆那些人,她们实在是荒淫和盗贼的媒人(这里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爱搬弄是非的女人,像水浒里面的王婆),美丽的婢女漂亮的妾,这并不是家里的福分。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译文]

书童和奴仆不要选相貌俊美的,妻妾一定不要浓妆艳抹的。

祖宗虽远,祭祀巳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

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一定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四书、五经却要诵读。

居身务期俭仆,教子要有义方。

[译文]

平常做人修身一定要节俭朴实,教育子孙一定要用好的方法。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译文]

不要贪图不属于你的钱财,饮酒的时候不要过量。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

与那些挑着扁担做小生意的人做买卖,不要占人家的便宜。见到穷苦的亲戚或者是邻里,要多加体恤抚慰。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译文]

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永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常理的人,很快就会从世上消失。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

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裕的要资助贫困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格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

听从妇人的言论,溺爱骨肉,这哪里是大丈夫的作为?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这不是做儿子的行为。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译文]

嫁女儿要选择品性好的女婿,不要索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庄的淑女,不要计较丰厚的陪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译文]

看见富贵的人就萌发谄媚之心的人,是最可耻的;遇到贫困的人故意做出不可一世状的人,是最为下贱的。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

居家过日子,应该防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好;处世不可多说话,话说得多了,必定会有失误。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译文]

不可用权势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图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译文]

性格怪僻,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悔恨;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译文]

与那些恶人结交,久而久之一定会被他们拖累;与老成的人结交,倘若碰到急的事情可以依靠他们。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译文]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谗言,要想一想是不是别人的污蔑,应当忍耐多思考;因为某事而互相争吵,要想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不对,要平心静气多想几次。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

帮助别人的事情不必整天耿耿于怀,受到别人的恩惠则一定不要忘记。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

不论做什么事,应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常乐,不应该再进一步。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译文]

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嫉妒之心;他人有了祸殃,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

做了好事,而想让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则是真的恶人。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译文]

看到貌美的女性而起邪念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身上;怀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其乐。

[译文]

如果家中人人关系融洽,即便是吃不上饭,也会过得很高兴;国学的学习完毕,即便口袋里面没有什么钱,也会自得其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

读书是以学习圣贤为志向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考试;做官的时候心里要有国君和国家,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家庭。

安分守命,顺时听天。

[译文]

我们安守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会有它的安排。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译文]

假如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符了。

更多句子大全编辑推荐

颜氏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颜之推简介


颜氏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颜之推简介_

【颜氏家训颜之推】

【作者小传】颜之推(531-约595),字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先后任梁散骑侍郎,北齐中书舍人、黄门侍郎,北周御史上士等职。颜之推所处的时代,是朝代更迭、战争频繁、民族融合、社会变迁剧烈、人民生活痛苦的时代。颜之推三经亡国之事,历仕南朝梁,北朝北齐、北周和隋四朝,以一介儒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家声不坠,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保守避事的倾向。但从整体上看,颜之推的家训思想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今天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也有很大裨益,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乱世)中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后人也有认识价值。

《颜氏家训》在中国古代家训作品中具有开拓性意义,《古今事物考》称它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之推在序致中称,撰写家训的目的并不是要轨物范世,为外界树立规范和标准,而主要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即仅为整顿家族内的规范,教导自己的儿孙而已。所以颜之推没有在家训中讲大道理,更像是跟儿孙拉家常。我们能从中看到三字经似的朴实智慧。这部作品公开刊行后,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且成为后世家训的滥觞。《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内容包括教子、治家、慕贤、勉学、涉务、止足、养生等方面。颜之推认为,对子女一定要严格教育,才能使他们最终获益;读书学习是为了最终用于实践,修身利行,而不能满足于空谈,甚至恃才傲物。此外,颜之推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他在家训中还对文章、书证、音辞、杂艺等传统学术领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心得,批评前代文章、考述各家思想,为我们了解当时人的文学观点和思想状况提供了线索。

01.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不能对子女进行有效教育的人,其实也不是想要使他们陷于犯罪作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呵责生气,伤害子女的脸面,不忍心用荆条抽打,伤害子女的肌肤罢了。这可以用疾病来打比方,哪有不服用汤药、不受针灸艾炙就能治好病的呢?那些经常督导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苛责虐待自己的骨肉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0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人们宠爱自己的孩子,很少有能够做到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的。自古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广泛存在。孩子中间有贤良俊才,自然可以激赏宠爱,有愚顽鲁钝的,也应当同情怜爱。若是在孩子们中间有所偏宠,虽然是为了爱他,但更多时候反而是害了他。共叔段之死,其实是他母亲武姜2所导致的;西汉的赵王刘如意遇害,其实是由他的父亲行为不当所致。刘表偏宠后妻蔡氏,导致身后外戚蔡瑁废长立幼,举兵降曹,最终使宗族倾覆;袁绍偏宠幼子袁尚,将长子袁谭和次子袁熙遣出,身后权臣拥立袁尚,使袁谭、袁尚兄弟相攻,丧失地盘和军队。这都可以作为后世的镜鉴。

03.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风化自上而下地推行开来,由先驱者影响后继者。因此,做父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就会不孝顺;做兄长的不友爱,做弟弟的就会不恭顺;做丈夫的不讲情义,做妻子的就会不柔顺。至于那些父亲慈爱而儿子悖逆、兄长友爱而弟弟倨傲、丈夫有情有义而妻子盛气凌人的情况,则是天生凶恶的人,只能由刑罚杀戮来威慑,而不能靠训诫引导来感化。

04.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孔子说:奢侈就会不恭顺,俭省就会固陋;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一点。又说:即使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德,假如他骄矜而且吝啬,其余的方面也都不值一提了。这样说来,就是一个人可以俭省,但不可以吝啬。所谓俭省,是说合乎礼制的俭省节约;所谓吝啬,是说面对穷困紧急的情况也不肯救助。现在有的时候是乐善好施的人自己也很奢侈,而俭省节约的人往往很吝啬;如果能做到对别人乐善好施,自己又不奢侈,自己俭省节约而对别人不吝啬,就可以了。

05.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

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世间的人大都见识不明,认为听说的事物重要,而眼见的事物无足轻重。从小一起长大的人当中,如果有人成为贤达的人,大家对他还是惯于轻慢侮弄,没有给予足够的礼遇和敬重。而其他县邑的人,稍有贤达的名声传出,大家就伸长脖子、踮起脚尖,如饥似渴地巴望着见识一下。比较这两人的长处和短处,考察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可能其他县邑的那个还不如自己身边的这个。这就是为什么鲁国人将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称为东家的孔丘。过去虞国大夫宫之奇,自幼与国君相熟,国君对他就没有应有的尊重,不能接受他的建议,以至于亡国,这样的事不可以不留心注意啊。

06.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采用一个人的言论建议,却抛弃这个人本身,这是古人所不耻的事。只要有一种言论一点行为是从别人那里借取的,都应该公开地称扬这个人,不可以暗中将他人的成就掠为已有,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即便这个人地位轻微卑贱,也应该将属于他的功劳归于他。偷盗他人的财物,是刑法要处置的事;偷盗他人的成就,是鬼神要责罚的事。

07.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南朝梁在它全盛的时期,贵族世家的子弟大都不学无术,以至于当时有谚语说:(贵族子弟)只要登上仕途不落选,就能担任著作郎的官职;只要能写一般起居问候的书信,就能出任秘书郎了。这些贵族子弟没有不用香料熏衣物、修剃须发、涂脂抹粉的,他们乘坐覆盖车幔的车子,穿高齿的木屐,坐在有方格织纹的坐垫上,靠着五彩花纹的靠枕,将珍贵的器皿玩物摆在身边,出入气度从容,看上去像神仙一样。

参加考试求取功名的时候,就请别人代替回答策论;三公九卿的宴会上,就用请别人代作的诗赋充数。在这种时候,他们表面上也是很优秀的人。等到叛乱四起、世道纷乱之后,朝廷和都市迁徙变革,衡量铨选人才的部门,不再有过去和自己亲厚的人,掌握权柄的不再是过去的朋友,这些贵族子弟想依靠自己,但他们身无所长,在社会上没有什么用处。

这就只能换穿粗布的衣服,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了表面的种种光鲜伪装,露出不堪的本质,像枯死的树木,像干涸的河流,在乱军之中颠沛流离,在沟壑之间辗转求生。在这种时候,他们就真是不堪一用的蠢材了。而那些有一些学问和手艺的人,只要有地方落脚就能安顿下来。自从世道变乱以来,我见过不少俘虏,虽然祖上世代都是平民,只要自己能读《论语》和《孝经》一类的书,仍然可以做老师;即便祖上世代为官,而自己不通文墨,也只能做种田养马的营生。

由此可见,做人哪里可以不自勉向学呢?如果家中能常保数百卷书以传子弟,千年过去也能保持家道兴荣。

08.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人们学习是为了追求进步。我看有的人读过数十卷书,就自高自大,对长辈冒犯轻忽,对同辈轻视怠慢。别人对他的憎恶像对仇敌一样,对他的厌恶像对鸱枭一样。这样通过学习反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习。

09.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过去人们学习是为了自己,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今人们学习是为了展示给别人,只要能夸夸其谈就够了。

过去人们学习是为了别人,通过实践自己所奉行的大道而有益于世人;如今人们学习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本领以求进取仕途。说到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枝,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述谈论文章,就像春天的花枝,修养自身以利于实践,就像秋天的果实。

10.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名声与实体的关系,就像形体与影子的关系一样。德行才艺周全深厚的人,名声也一定很好;容貌颜色娴雅漂亮的人,照影也一定很美。现在有的人,不修养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艺而谋求在世上有个好名声,就好像相貌丑陋而希望镜子里照出个漂亮的影子来一样。上等的士人忘却自己的名声,中等的士人树立自己的名声,下等的士人窃取自己的名声。

忘却名声的人,他真正体悟了大道所在,一举一动都合于道德,能够受到鬼神的庇佑,而不会去追求名声;树立名声的人,修养自身,行为谨慎,害怕自己的美名得不到传扬,是不会避让自己的好名声的;窃取名声的人,看上去厚道实际上奸猾,谋求浮夸奢华的虚名,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名声的。

11.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左右僮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我看这世上的人,获得了清高的声名,跟着就财源广进,获得了遵守信诺的美名,跟着就不守诺言,不知道自己后来的行为就像矛戟一样,刺破了前面行为树立起来的好形象。

虑子贱说:在一件事上做得诚实,就为另一件事提供了参照。人的虚伪和真实存于心中,行为上也总能有迹可循,只是其他人考察不细致罢了。一旦被其他人发现,巧妙地伪装还不如拙劣地真实表现,受到的羞辱也更大。伯石辞让卿位、王莽辞谢政权,在当时看来也是非常巧妙周密的掩饰,但是事情的真相仍然被后人记录下来,流传万世,令人读来感到毛骨悚然。近来有一位贵人,以孝顺而闻名。先后为父母守丧,表现出的哀伤和因此对身体的毁坏超出了礼制的要求,也足以超出一般人了。但他却在守丧期间往脸上涂抹巴豆,造成疮痕,以表示自己哭泣过度。近身服侍他的童仆没能为他保密,反而使外人认为他在守丧期间的哀伤行为和饮食节制都不是真的。这是以一点虚伪的行为而败坏了许多真实行为带来的好处,都是因为过于贪图声名。

12.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耕种之,葆钮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有令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古人总是想要知道农业生产的艰苦和困难,这大概是珍惜粮食、重视农事的办法。吃饭是老百姓天大的事,老百姓没有饭吃就活不成,三天不吃饭,父子兄弟也难以相互救济。

粮食需要经过耕种、除草、收割、储存、舂打、扬场等许多工序,才能存人谷仓里,所以万不可看轻农事。南朝的官员,因为东晋南渡,也就跟着朝廷在这里扎下根来,到现在已经有八九代人了,没有真正从事过农业活动的,都是靠着俸禄吃饭。就算有些田产,也都依靠家里的仆人去打理,自己没有亲见过翻耕一犁土、栽下一棵苗;也不知道几月应当播种、几月应当收割,这样的人如何会明白世上其他的事务呢?因此,做官什么都不明白,治家什么都办不成,这都是生活过于悠然闲适造成的。

13.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谊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世见躁竞得官者,便谓弗索何获;不知时运之来,不求亦至也。见静退未遇者,便谓弗为胡成;不知风云不与,徒求无益也。

凡不求而自得,求而不得者,焉可胜算乎!

君子应当坚守道义、崇尚美德,积累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等待机会来临,即使没有获得爵位和俸禄,也应当相信这是天意。有的人疲于奔走、急功近利地追求功名,毫无羞耻之心,拿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别人做比较,拿自己的功劳和别人相竞争,疾言厉色地争取功名利禄,得不到就埋怨这个埋怨那个。有的人拿住了宰相的把柄来威胁索要报酬,有的人在众人面前不断地自我鼓吹以求一官半职。这样获得了官职,说是靠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偷食物来填饱肚子、窃取衣服来保暖有什么区别!世人看到那些急切奔走而获取官职的人,说不索取哪里能得到呢,其实时运到了,不去争取也会获得的;看到那些镇静保守而没有获取官职的入,就说不去做怎么能成事呢,其实没有机会,白白去争取也没有什么用处。那些不去争取而得到了官职、争取了却还是没有得到的官职的人,真是不计其数!

14.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生命不可以不珍惜,也不可以苟且地珍惜。铤而走险,参与祸患之事,贪求欲望满足以伤及生命,为奸作恶而导致死亡,君子应珍惜生命以此为戒;诚信守孝而受到伤害,履行仁义而获罪罚,为保全家庭而丧身,为了国家而捐躯,这些行为是君子在所不惜的。我看到有些名臣贤士,遇到灾难的时候苟且求生,最终也没有得救,白白受到羞辱,使人感到愤怒。侯景之乱发生时,王公将相大都受到屠戮和羞辱,王妃姬妾几乎没有幸免的。只有吴郡太守张嵊,举起义旗平乱不成,被叛军所害,但辞色丝毫没有动摇。鄱阳王世子萧嗣的夫人谢氏,登上屋顶斥责叛军,被箭射中而死。谢夫人是谢遵的女儿。为何贤臣名士做一点有操守的事这么难,而女流之辈在大义面前慨然赴死反而这么容易?悲哀啊!

曾文正公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曾国藩简介


曾文正公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曾国藩简介_

【曾文正公家训】曾国藩

作者小传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和文学家,晚清同光中兴和汉族权臣崛起的重要代表人物。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勇毅侯。

曾国藩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功业,在于编练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恢复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而真正使他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贡献,在于他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积极举办洋务,为中国的军事和教育近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成就功业的同时,曾国藩杰出的人格修养堪称楷模,他所撰写的日记和家书,也成为后世人们增进道德修养、追求建功立业的重要参考。

编者按《曾文正公家训》采撷自曾国藩写给两个儿子纪泽和纪鸿的家书,由李翰章编纂,李鸿章校刊。曾国藩十分关注两个儿子的学业,不仅指定应学习的书目,还就具体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儿子的疑惑给予解答,甚至示范写字方法等,舐犊之情跃然纸上。曾国藩教育儿子谨守勤、俭二字,保持寒素家风,不要沾染不良习气。虽然门第日显,但要时刻谨慎,作退一步的想法。曾国藩要求家庭内部休戚与共和睦相处,与邻里相处也要互相帮衬,对于公共事务要尽力支持。曾国藩特别强调做事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这不仅是曾国藩对儿子最宝贵的教导,也是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思想财富。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后来成为晚清著名外交家,次子曾纪鸿在数学上造诣颇深,可惜英年早逝。

这里选译所依据的,是中国书店20xx年整理出版的简体横排版《曾文正公家训》。

0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一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人们都盼望子孙能够做大官,我不希望你们做大官,只希望你们成为能读书、明白事理的君子。能够做到勤劳俭朴、自我克制,能够承受劳累和辛苦,能够适应舒适的环境,也能够适应俭朴的环境,这就可以算是君子了。我做官二十年,不敢稍微沾染一丁点官场上的不良习气,平时饮食生活尚且坚持遵守清寒朴素的家风,非常俭朴也行,稍微丰盛一点也行,但特别丰盛我就不敢承受了。官宦人家,家风由俭朴变得豪奢是很容易的,但由豪奢退回到俭朴中就很难了。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爱慕奢侈豪华的东西,不可以养成懒惰的习惯。不论是大家族还是小门小户的人家,不论士农工商哪个阶层,只要能坚守勤劳艰苦、俭省朴素的家风,没有不兴旺发达的,而那些骄奢淫逸、懒惰懈怠的人家,没有不败落的。

02.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人所能获得的富贵和功名都是有命数的,一半由着个人的努力,一半由着天命。只有学着做圣贤这件事是全部由自己做主的,与天命没有什么关系。我有学着做圣贤的志向,年少时缺少持身恭敬的功夫,到现在还免不了偶尔说一些不严肃的话,做一些不严肃的事。你应该保持举止端庄,不随便说话,这样才能打下道德修养的基础。

03.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问仁一章,言敬、恕最为亲切自此之外,如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l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尔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则宜勉强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谨.。

说到做人的道理,圣贤说过许多的话,大概都不超出敬、恕这两个字的意蕴。《论语》仲弓问仁一章,说敬、恕的道理最为切近明白。除此之外,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这两章阐明敬的道理,是最容易理解和施行的。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这都是阐明恕的道理最容易理解和施行的。你的心境光明,在恕字上或许容易有所成就,对于敬字则应该勉励施行。这是树立道德的基础,不能不谨慎。

04.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

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

我这辈子有三件耻辱:学问的各个门类,都有所涉猎,只有天文和算学,一无所知,连恒星和金木水火土五星都认不全,这是第一耻;每次做一件事、治理一项事业,常常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年轻时写字,不能专注于临摹一家字体,以至于经常变化字体而无所成就,写字缓慢笨拙而不切实用,最近几年在军中,因为写字笨拙,写废的纸张特别多,这是第三耻。你如果要做能够继承家业的儿子,应该想着洗雪这三件耻辱。

05.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

只要做一件事,不论大事小事、困难还是容易,都应该有始有终。

06.余因去年在家,争辨细事,与乡里鄙人无异,至今深抱悔憾。故虽在外,亦恻然寡欢。尔当体我此意,于叔祖、各叔父母前尽些爱敬之心。常存休戚一体之念,无怀彼此歧视之见,则老辈内外必器爱尔,后辈兄弟姊妹必以尔为榜样,日处日亲,愈久愈敬。

我因为去年在家的时候,和家人争辩一些小事,和乡里的粗俗之人无异,到现在还深深感到后悔遗憾。所以虽然现在在外面了,也觉得悲伤少欢。你应该体会我的这种心意,在叔祖、叔父母跟前尽一些敬重爱戴的心意。心里总要怀着一家人休戚与共的想法,不要有互相歧视的想法,这样老辈和内外亲戚就一定会器重爱护于你,后辈的兄弟姐妹一定会以你为榜样,长期相处就会越来越亲切,越来越敬爱你。

07.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

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得矣。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你读书的记忆很一般,但这不值得焦虑。所应该考虑的首先是怕没有恒心,其次是怕粗浅地逐句读过一遍,却没有看明白。这才是大的问题。如果确实看明白了,时间长了一定能体会到一些滋味,心里如果有怡然喜悦的境界,就自然能大略记得起了。你不一定要求记忆,但应该要求明白。

08.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我这辈子因为没有恒心的缺点,什么事都办不成。德行修养没有成就,事业也没有成就,已经足以深感耻辱了。等到办理军务的时候,立定志向绝不变心,其间本来的志向变化,实在是特别没有恒心的行为,是内心的耻辱。你要想稍微有点成就,一定要从有恒心开始努力。

09.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

过去我祖父星冈公1最讲究治家的方法,第一要早起,第二要把家里打扫干净,第i要诚心举行祭祀,第四要善待亲戚族人和邻居。亲戚族人和邻居来家里,没有不恭敬地好好招待的,有困难的一定要给予帮助,有争端的一定要从中调解,有喜事的一定要庆祝恭贺,有疾病的一定要关心,有丧事的一定要去吊唁。这四件事之外,读书、种菜等事情也要始终留心。所以我最近给家里写信,常常提到读书、种蔬菜、养鱼、喂猪这四件事,也是传承祖父定下的规矩吧。

10.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起复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自念贪窭无知,官至,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

我自从掌理军务以来,就怀着遇到危难牺牲性命的决心。

咸丰七年、八年1在家养病,常常担心自己会死于乡里,违背了我开始的志向,失信于世人。再次受到任用出掌军务以后,意志更加坚定。这次如果遇到不测,丝毫没有牵挂留恋。我想自己出身贫寒,没什么大学问,而官做到大员,年纪过了五十整寿,小有名声,还手握兵权,实在是辱居其位、愧得其名,哪还有什么遗憾。

11.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日: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我教育子弟离不开八本、三致祥。八本是说:读古代的书以解释字句为根本,作诗作文章以声调和谐为根本,奉养父母以得父母欢心为根本,养生以少生气为根本,修身以不乱说话为根本,治理家庭以不睡懒觉为根本,做官以不收受贿赂为根本,行军以不打扰百姓为根本。三致祥是说:以孝悌带来吉祥,以勤劳带来吉祥,以宽恕带来吉祥。

12.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无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处在这样的乱世中,家里的银钱越少,越能够免于祸患;日常的开销越俭省,越能够滋养福泽。你们兄弟奉养母亲,除了劳和俭这两个字之外,再没有安身立命的方法。我在军情极端危急的时候,就将这两个字叮嘱你们一遍,除此之外也再没有其他遗训,你们可以将此禀告各位叔叔和你们母亲,不要忘记。

13.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在家生活的方法,只有崇尚节俭能够得以长久,处在乱世之中尤其应该以戒除奢侈的习气为首要的原则,衣服不要多裁,尤其不要做华丽的装饰,弄得过于绚烂。

14.遭此乱世,虽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

遇到这样的乱世,即便是大富大贵的际遇也靠不住,只有勤劳和俭朴才可以长久。

15.尔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你连月奔走应酬人情,还能够不缺漏日常的功课,应该可以每天进步而不停歇了。人生只有有恒心是第一的美德。

我早年在写字这方面,也曾经苦心琢磨,用力探索,但最终没有成就。近来每天早上临摹写字,长期不间断,就觉得一个月和一个月不一样,一年和一年不一样。由此可见,年纪不论大小,事情不论难易,只要持之以恒地去做,就好像种树和喂养牲畜一样,它们每天都会长大一点,只是自己不觉得罢了。

16.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世家子弟,穿的吃的用的没有一样不与贫寒之士相同,差不多就可以成大器。如果沾染富贵子弟的不良习气,就难以期望有所成就了。我勉强作为将领和高官,所有的衣服加在一起不值三百金。希望你们长久地坚守这种俭朴的作风,这也是珍惜福泽的方法啊。

17.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侄与诸昆弟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至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侄等处最顺之境,当最富之年,明年又从最贤之师,但须立定志向,何事不可成?

如今家里的条件虽然日渐宽裕,侄儿和各位兄弟千万不能忘记先辈的艰难困苦,有福泽不要享受殆尽,有势力不要挥洒淋漓。勤这个字上的功夫,第一宝贵的是早起,第二宝贵的是有恒心;俭这个字上的功夫,第一是不要穿华丽的衣服,第二是不要用太多的仆人和雇工。将相不是天生的,圣贤和豪杰之士也不是天生的,最重要的是人肯立定志向,都可以成为圣贤和豪杰。侄儿们处在最顺利的境遇中,又在最鼎盛的年华里,明年又将要跟从最贤明的老师学习,只要立定志向,想做什么样的事会做不成?

18.余与沅叔蒙恩晋封侯伯,门户太盛,深为祗惧。

尔在省以谦敬二字为主,事事请问意臣、芝生两姻叔,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

我和你们沅叔1蒙受皇恩,晋封侯伯,这使我们家的门第过于鼎盛,应该深切地怀敬畏谨慎之心。你在省城处事要以谦虚恭敬为主,遇事向意臣、芝生两位姻叔求教,万不可送条子,招致众人的议论。

19.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检约,不使太过。余八本篇中言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尝教尔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成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此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

我对于任何事都遵守尽我自己的努力,听凭天命的安排这两句话,养生之道也是如此。身体强壮的人,好比富有的人因为戒除奢侈的作风而更加富有;身体赢弱的人,好比贫穷的人因为节约俭省而得以保全。节约俭省不特指食色方面的本能,读书这样耗费心神的事,也应该俭省一些,不要过分。我在八本篇中说过,养生以少生气为根本,而且曾经教导过你,胸中不应该太苦闷,要养成勃勃的生机,这也是少生气的办法。做到了不生气,又懂得节约俭省,我在养生方面能做的努力就已经尽了。除此之外,寿命的长短,疾病的有无,一概听天由命,不必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去计较。

20.湘乡修县志,举尔纂修。尔学未成,就文甚迟钝,自不宜承认,然亦不可全辞。一则通县公事,吾家为物望所归,不得不竭力赞助;二则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尔篆韵钞毕,宜从古文上用功。余不能文,而微有文名,深以为耻,尔文更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

湘乡准备编修县志,举荐你担任修纂之职。你学业还没有完成,写文章也不甚利落,自然不应该承揽这么大的责任,但是也木能彻底推辞掉。一来全县共同的事务,我们家是深孚众望,不能不竭尽全力去支持协助;二来你害怕写文章,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逼迫着写出几篇。天下的事情不为了什么而能够办成的非常少,有所图谋、有利益可得而办成的占一半,有所激励、有所逼迫而办成的占一半。你抄完《篆韵》之后,应该在古文上下功夫。我文章写得不好,却小有名气,深感这是一大耻辱,你的文章功力更浅却也有些虚名,更不可以。

21.吾家门第鼎盛,而居家规模礼节总未认真讲求。

历观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斯干》之诗,言帝王居室之事,而女子重在酒食是议。《家人》卦,以二爻为主,重在中馈。《内则》一篇,言酒食者居半。故吾屡教儿妇诸女亲主中馈,后辈视之若不要紧,此后还乡居家,妇女纵不能精于烹调,必须常至厨房,必须讲求作酒作醯醢小菜之类。尔等亦须留心于莳蔬养鱼。此一家兴旺气象,断不可忽。纺绩虽不能多,亦不可间断。大房唱之,四房皆和之,家风自厚矣。

我们家的门第现在非常繁荣鼎盛,而在家庭生活的排场和礼节上从来没有真正追求过什么。纵观古往今来能够长久繁盛的世家,男子一定要追求种田读书这两件事,女子一定要追求纺织烹饪这两件事。《斯干》l这首诗,说的是帝王宫室中的事,提到女子应该以操持酒食之事为重。家人卦以第二爻为主,重视中馈的作用。《内则》这篇文章中,谈论酒食的占了一半。所以我多次教导儿媳和几个女儿要亲自操持家务,后辈觉得这事好像不重要,以后如果还归乡里生活,媳妇女儿纵使不能精擅烹调之道,也一定要经常到厨房去,掌握一些做酒醋肉酱和小菜的方法。你们也一定要留意种菜养鱼之事。这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气象,千万不能忽视。纺织即使不多,也不能中断。这些事情由大房倡导,四房都响应,家风自然会日益淳厚。

22.淮勇不足恃,余亦久闻此言,然物论悠悠,何足深信。所贵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淮军不足以依靠,这话我也一直听说,然而众人的议论往往荒谬不经,怎可尽信?重要的是对喜欢的事物也应该知道它的不足,讨厌的事物也应该知道它的优长。

23.家中兴衰,全系乎内政之整散。尔母率二妇诸女于酒食、纺绩二事断不可不常常勤习。目下官虽无恙,须时时作罢官衰替之想。

家族的兴旺和衰落,全在于内部事务是整顿还是散乱。

你们母亲带领两位媳妇和几个女儿在酒食、纺织这两件事上,一定要常常勤于练习。眼下居官虽然没什么问题,也一定要经常想着罢官之后门第衰落的可能。

24.李申夫之母尝有二语云: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我家初移富圫,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除不管闲事、不帮官司外,有可行方便处,亦无吝也。

李申夫1的母亲曾经说过两句话:有钱有酒用来款待离得远的亲戚,遭受火灾强盗的时候喊近处的四邻来救助。这是告诫富贵人家不能只敬重远处的亲戚而怠慢了近处的邻里。

我们家刚搬到富圫,不能轻慢周围的邻居,招待酒饭要丰盛一些,对人执礼要恭敬除了不要管别人的闲事,不要帮着别人打官司之外,其他有能帮忙的地方,也不要吝啬。

25.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家中新居富圮,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

读书是贫寒之士的本业,千万不能沾惹官宦人家的风气。我在书箱和文房用具方面,只求贫寒之士能用的那些,不求珍贵奇异的。在富蚝的新家,一切事物也都一定要保持这个原则,不要有世代都能做官这种想法,要做世代都做普通士子百姓的打算。

26.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自我修养的方法,最难的莫过于修养内心。内心已经知道了有善、有恶,而不能付诸实际努力做善事,去恶事,就是自我欺骗了。

27.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至于尊崇的官位、丰厚的俸禄,位置高于普通人之上的人,就有拯救困境中的人民、救助受饥寒的人民的责任。读书学习古代圣贤,粗浅地明白了大义,就有启发不知道、不觉悟的人的责任。如果只求自己省事安逸,而不去教养民众,这就大大地辜负了上天对我的厚待了。

28.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人之常情没有不喜好安逸而厌恶劳作的。不论身份高贵还是贫贱,天赋智慧还是愚笨,也无论年龄大小,都贪图安逸而畏惧劳苦,这种情况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一个人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与他一天所做的事情、所花费的力气相当,那么别人就会认可他,鬼神也会认可他,认为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那些做农活的男子、从事纺织的女子,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才能得到几石粟米、几尺布帛;而富贵之家的人,一年到头安逸享乐,不做什么事就能吃精致的饭菜、穿花哨的衣服,沉湎于安逸中高枕无忧,随便说句话就有许多人应和,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也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怎么能长久呢?

庭训格言名句翻译及作者爱新觉罗.玄烨简介


庭训格言名句翻译及作者爱新觉罗.玄烨简介_

【庭训格言】爱新觉罗.玄烨

作者小传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世宗福临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世称康熙皇帝。康熙皇帝8岁即位,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他少年时代即通过剪除权臣鳌拜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先后平定了三番之乱,收复郑氏割据的台湾,消除了葛尔丹在北方地区的威胁,与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等,为巩同国家版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桑、发展经济的措施,治理黄河、疏浚漕运,使得中国社会从明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中逐渐复苏。康熙皇帝重视皇子教育,对皇子们一视同仁地严格要求,因此他的皇子们成才率很高,虽然因立储问题上的失误引发了诸皇子之间为争夺大位而进行旷日持久的争斗,对朝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内耗,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熙在皇子教育上取得的成功。

编者按《庭训格言》是康熙对儿子们的教诫之语。康熙逝世后,在他的继位者雍正主持下,由他的儿子们回忆整理而成。庭训,是指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典故出自孔子和他的儿子。格言,是指具有教育意义作为行为准则的语句。《庭训格言》共收录康熙皇帝教导儿子们的语录240余则,均以训日开头(意为圣祖教训说,这里在选译中将其略去)。内容涵盖了康熙皇帝在读书、修身、用人、理政、侍亲、养生等方面的心得。他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读书可以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能令古人今人隔千百年觌面共语;能使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使人明白道理,增进智慧。他主张修身养德应该从细微处注意,一念为善,一念为恶,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他还指出,上位者在处理政务、任用人才的时候,要注意集思广益、用人不疑,要勇于承担责任,不可以将过失推卸给其他人。在侍奉长辈方面,他认为应以人伦常理处之,而不能拘泥于礼法和形式。除此之外,他还在衣食养生方面对儿子们细细叮咛,强调食用瓜果务必要洁净,在外围猎行军等要注意饮水卫生,如此等等,体现了帝王生活化的一面。

这里选译所依据的,是中州古籍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庭训格言》。

01.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以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天下所有的事务,都不能轻忽以待,即便是最微小、最容易的事,也应该以谨慎重视的态度对待。谨慎重视,就是所谓的敬,敬即谨慎。在没事的时候,以谨慎的态度自我要求;在有事的时候,以谨慎的态度来应对事务,并且一定要做到有始有终。要谨慎地修养身心,并且有深远的思虑,如此养成习惯就会内心安定,自然不会荒败事务。内心始终保持谨慎,心理和身体就都能保持清明。把敬放在心中,就像主人在家里一样,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能够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正直的本义。所以《礼记》以毋不敬开头,圣人的一句话,就说尽了最大的道理。

02.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故凡艺俱不能溺我。

身居统治地位的人,任用人才虽然应该信任,但也不能全然听信于他们。身处低位的人,常常根据上面人的心意偏向而取巧迎合,上面的人一旦有了偏好,则下面的人一定会投其所好以引诱。我对于各项技艺都会一些,但是你们可曾见我特别偏爱某一项技艺吗?因此,所有的技艺都不能使我沉溺。

03.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其斯之谓与?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真是非常盛大啊!它使天下的人都斋戒静心,穿上盛装,举行祭祀,心中想着鬼神就好像在自己头顶,就好像在自己左右。大概人间有礼乐,阴间则有鬼神。然而对鬼神保持谨慎敬畏之心,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祸福,而是为了保全我一身的正气啊。因此,君子修养德行的功夫,莫过于谨慎。内心谨慎,那么邪僻的念头就无从产生:外在谨慎,那么怠惰傲慢的情绪就无从产生。每一个念头都谨慎,则每一个念头都在正道;每一个时刻都谨慎,则每一个时刻都在正道;每一件事情都谨慎,则每一件事情都在正道;君子无处不谨慎,则无处不在正道。《诗经》说: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意思是,清明的德行广布天下,赫赫神灵显于上天。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意思是,这就是文王,他知道小心翼翼地侍奉上天神明,因此获得很多福祉。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04.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日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竞至为所感动人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人哪能没有过错呢?只是人有了过错,往往不愿主动正视过失并承担责任。我就不这样。如果在平时闲话时偶尔因为遗忘而错怪了其他人,我一定会承担这个过错,并说这是朕的错误啊。正因为这样,有时竟至于使人大为感动并且觉得不安起来。大凡能主动正视并承担过失的人,多数是德行修养高尚的人。

05.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与议政诸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在当日之势,迁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叛,大学士索额图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过于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委罪于人,矧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过去,三藩没有反叛之前,我与议政王大臣商议迁藩的事,其中有说应该迁藩的,有说不应该迁藩的。然而当时的形势是,迁藩三藩会反叛,不迁藩三藩也会反叛,所以就定下了迁藩。三藩举兵反叛后,大学士索额图上奏称:先前商议的时候,说应当迁藩的人,都应该以国法处置。我说:不可以。当初在朝廷上商议的时候,说应当迁藩的,实际上是我的主张。如今事已至此,怎么能将过错归于他人呢?当时在朝廷上的诸位大臣一听我的话,无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我从来不将罪过推诿给他人,况且军国大事,又怎么能将过错推卸给诸位大臣呢?

06.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缊袍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知自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有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励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

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

老子说: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又说:知道满足的人不至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遇到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穿衣服不过是为了遮盖身体,无奈世间的人就算穿上价值千金的轻裘,仍旧不知满足,而不知道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仍旧可以处事自如;吃饭不过是为了充饥,无奈世间的人就算置备价值万钱的食物,仍旧不知满足,而不知道那些一箪食、一瓢饮的人,仍旧可以自得其乐。我想到这些,就能够保持自足。虽然贵为天子,而衣服也不过只求合身舒适;富有四海,而每天日常的饮食,除了用于赏赐的,菜肴从不在两种以上。这不是我勉强要做到,实在是因为人的天性如此。你们看到我这种俭省的品德,也应该共勉。

07.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烛火之起多由于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

像我这样居于上位的人,要想使法令得以推行,只有率先垂范,人们自然就会跟从。就比如吸旱烟这件事,虽然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但是火灾发生多由此引起,所以我一直禁止吸旱烟。然而,我并不是不会吸旱烟,幼年时在养母家里,我也很能吸旱烟。如今禁止别人吸旱烟而自己却仍然吸,怎么能使人信服呢?因而我便永远不再吸了。

08.世人皆好逸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世上的人都喜欢安逸而厌恶劳作,我心里则认为,人常常处于劳作中,才知道什么是安逸。如果平时就沉溺于安逸的状态,那么不仅不能体会安逸的快乐,而且遇到需要劳作的时候就不能应付了。所以《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此看来,圣人以为劳作是福分,而安逸是祸患啊。

09.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人心在一念之间的细微之处,不在于天理,就在于人欲。

因此,心存私念就是放纵,不是一定要追逐物质、神思奔走之后才是放纵。心中有一点放纵,便是私念,不是要等到放纵情绪和欲望之后才是私念。只有内心不被感官之欲所奴役,才能泰然自若。所以孟子说:耳朵眼睛这样的器官不能自己思考,因而常为外物所蒙蔽。物质相互接触,就把这类器官引人迷途了。心这样的器官是可以思考的,思考才有收获,不思考就没有收获。这是上天赐给人的禀赋。要先把大处的德行确立起来,那么小处的诱惑就不能左右它了。这才能成为德行修养高尚的人。

10.《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果栗,就就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都将慎独作为重要的准则,是通往圣贤的修养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后来人们将这个学说扩展为暗室不欺,即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做亏心事。所谓的暗室,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私下里一个人的时候;一层是说人内心隐蔽不为人知的地方。私下里一个人的时候,别人看不见;内心隐蔽不为人知的地方,别人不知道。只有君子才能在这种时候还保持一举一动的端庄严肃。

战战栗栗,就就业业,即使不行动也保持谨慎,即使不说话也诚实守信,这才真是无愧于神明而算得上是个正人君子啊。

11.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子而爱恤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引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人,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居于上位的人,教育子女一定要从小严格要求才好。我看有些一等王公的孩子,幼年失去父母,或者是家里的独子而受到的宠爱过多,家里下人仆役多方引诱,想出各种办法奉承他。如果这样娇惯孩子,他长大之后,就算不至于呆笨无知,也往往会任性妄为、狂悖凶暴。这不是爱孩子,反而是害孩子。你们每个入都应该留心。

12.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功岂可量哉!

那些成为圣贤的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从持之以恒开始而成为好人,从好人而成为君子,从君子而成为圣人,其间的区别,在于学习功力的深浅。孟子说:仁啊,也在于慢慢培养使它成熟。积累功德的人也应该如此。因此有志要为善的人,开始要培养它,然后就要保全它,终其一生都不能有所退步,这样,以后才能有日积月累增加进步的效果。所以追求至诚的德行是不能停歇的,不停歇就能持久,持久就能生效,生效就能悠久无穷,悠久无穷就能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能高妙清明。这种功效是无可估量的13.凡人不能无好恶,但能胜其私心则善。诚见善而好之,见恶而恶之,则不能牵累吾心矣,人于喜怒亦然。

喜时不能不遇可怒之事,怒时不能不遇可喜之事。是故《大学》云忿健好乐,皆难得其正者,此之谓也所有的人都不可能没有喜好和厌恶的偏向,只要能战胜自己的私心,就是好的。真正做到见到善就喜欢它,见到恶就厌恶它,喜好和厌恶的偏向就不能牵累我的心了。人对于喜怒也是如此。欢喜的时候也会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愤怒的时候也会遇到令人欢喜的事。因此《大学》中说心中有所忿健或有所好乐,都难以做到端正的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4.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即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若当下不惩责,时常琐屑蹂践,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

身居上位的人使唤下面的人,固然不可以过分严厉,但也不可以过分宽容放纵。如果下面的人犯了小的过失错误,能够宽免的就宽免他;如果犯了不能宽免的罪过,当时就要惩戒责罚教训他,不能在心里记恨。如果当时没有惩戒责罚,又在平时零碎地敲打他,就会使下面的人心生恐惧,没有什么好处。这也是用人的关键,你们要用心记下。

15.尝观《宋史》,孝宗月四朝太上皇,称为盛事。

孝宗于宋固为敦伦之主,然而上皇在御,自当乘暇问视。岂可限定朝见之期?朕事皇太后五十余年,总以家庭常礼出乎天伦至性,遇有事奏启,一日二三次进见者有之,或无事即间数日者有之。至于万寿诞辰,嘉时令节,朕备家宴,恭请临幸,则自晨至暮,左右奉侍,岂止月觐数次!朕巡狩江南,出猎塞北,也随本报三日一次恭请圣安外,仍使近侍太监乘传请安,并进所获鹿、卮、雉、兔、鲜果、鲜鱼之类。凡有所得,即令驰进,从不拘定日期。且朕侍皇太后家人礼数,惟以顺适为安,自然为乐,并不以朝见日期限定礼法而称孝也。

曾经看《宋史》,南宋孝宗每个月四次朝见太上皇,被称为盛大之事。孝宗在宋朝固然是一位讲究厚重人伦的皇帝,然而太上皇在世,自然应当有空闲就去问候探视。怎能限定朝见的日期呢?我侍奉了皇太后五十多年,总是认为家庭日常的礼仪是出于天道人伦的本性,遇到有事情要禀告,一天去见皇太后两三次的时候也有;如果没有事情要说,隔几天才去见皇太后一次的时候也有。到了皇太后寿诞,或者良辰佳节的时候,我准备家宴,恭敬地请皇太后来出席,就从早到晚侍奉在左右,哪里止于一个月去朝觐几次呢!我到江南巡视、到塞北打猎或作战的时候,除了三天一次递送请安的奏本外,还使近侍的太监乘车前去请安,并且将猎取的鹿、狍子、里鸡、兔子和所得的野果、鲜鱼等一并进献给皇太后。只要得了东西,就令人快马进献,从来不限定日期。而且我侍奉皇太后是以家人相处的礼数,只以顺从适意为妥当,自然相处为乐事,并不以朝见的日期和限定下来的礼法而图孝顺之名。

16.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

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所有的人持身处世,应当心存恕道。见到他人有得意的事,就应该跟着心生欢喜;见到他人有失意的事,就应当跟着心生怜悯。这也是于已有所裨益的事。如果忌惮他人的成就,乐见他人的失败,如何与人共事呢?只能白白使自己的心术变坏罢了。古话说:见到他人有所得,就像自己有所得一样;见到他人有所失,就像自己有所失一样。存着这样的心,上天一定会护佑他。

17.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从给之?与其寡廉,孰若寡欲?语云:俭以成廉,侈以成贪。此乃理智必然者。

老百姓生活的根本之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至于匮乏。

一个农夫不耕种,就可能有人挨饿;一个农妇不养蚕,就可能有人受寒。这说明勤劳可以使人免受饥寒。至于人一生所得的衣食财物,都有一定之数,如果俭省约束而不贪心,就可以滋养福泽,也可以延年益寿。为官的人能够俭省,就可以养成廉洁的美德。无论是为官还是燕居乡里,如果不肯俭省,一味追求华美的宅院房舍,侍奉妥帖的妻妾,多多的仆役,广泛的交游,不贪取更多的财物怎么来支付这些呢?与其不廉洁,不如少些欲望。古话说:俭省以养成廉洁的德行,奢侈以养成贪婪的品行。这正是必然之理。

18.国家赏罚治理之柄,自上操之。是故转移人心,维持风化,善者知劝,恶者知惩。所以代天宣教,时亮天功也。故爵曰:天职。刑日:天罚。明乎赏罚之事,皆奉天而行,非操柄者所得私也。《韩非子》曰: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当,乃能生功止过也。《书》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盖言爵赏刑罚,乃人君之政事,当公慎而不可忽者也。

国家实施赏赐刑罚治理的权柄,操持在统治者手中。因此转变人们的心思,维持好的风气,使善的人知道更加劝勉,恶的人知道会受到惩罚,是代替上天宣扬教化的行为,是辅助上天成就天下的大事。因此爵位是上天给一个人的职位,刑罚是上天给一个人的惩罚。要明白,赏赐和刑罚都是顺应天意而行的事,不是操持权柄的人能够根据私心而做的。《韩非子》中说:赏赐有功勋的人,惩罚有罪过的人,而不失恰当的分寸,才能够鼓励人们建功,而阻止人们犯错。《尚书》中说:上天命令有道德的人各称其职,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五等,各有服制和纹章;上天讨伐有罪过的人,有黥、劓、j}JJ、宫和大辟五种刑罚可以施行。处理政事要勤勉啊!要勤勉啊!这所说的大概就是爵位赏赐和刑罚都是君王的政事,应该处之以公正谨慎的态度,而不能轻忽待之。

19.天下事物之来不同,而人之识见亦异。有事理当前,是非如睹,出平日学力之所至,不待拟议而后得之,此素定之识也;有事变倏来,一时未能骤断,必等深思而后得之,此徐出之识也;有虽深思而不能得,合众人之心思,其间必有一当者,择其是而用者,此取资之识也。此三者,虽圣人亦然。故周公有继日之思,而尧舜亦曰畴咨稽众。惟能竭其心思,能取于众,所以为圣人耳、天下的事物来南各有不同,人们的见识也各有不同。事情的道理就在眼前,是非可以看得分明,依靠平时的学问功力,而不必深思熟虑即可得出结论,这是一向积累所得的见识。事情的变故忽然出现,一时之间不能做出决断,一定要等到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结论,这是慢慢得出的见识。即使深入思考了也不能得出结论,则综合大家的智慧,其中必有一种合宜妥当的,选择正确的来用,这是取用他人智慧的见识。

这三种见识,即使圣人也不过这样。所以周公曾夜以继日地思考,尧舜也说要访问他人、求取意见。只有能尽心竭力地思考,能汲取他人的智慧,才能成为圣人。

20.凡人平日必当涵养此心。朕昔足痛之时,转身艰难,足欲稍动,必赖两旁侍御人那移,少著手即不胜其痛。虽至于如此,朕但念自罹之灾,与左右近侍谈笑自若,并无一毫躁性生忿,以至于苛责人也。二阿哥德州病时,朕一日视之,正值其含怒,与近侍之人生忿。朕宽解之,日:我等为人上者,罹疾却有许多人扶持任使,心犹不足。如彼内监或是穷人,一遇疾病,谁为任使?虽有气忿向谁出耶?彼时左右侍立之人听朕斯言,无有不流涕者。凡此等处,汝等宜切记于心。

所有人平时都应该涵养自己的心智。我过去脚疼的时候,转身都很困难,脚想轻微地动一下,都一定要依靠两旁服侍的人扶持挪动,手下没有着力的地方脚就疼得不行。虽然到了这种地步,我只认为这是自己遭受的灾祸,与左右近旁服侍的人像平时一样谈笑,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烦躁和愤怒,更不至于要苛责他人来泄愤。二阿哥在德州生病的时候,我有一天去看他,正当他生着气,与在近旁服侍的人发火。我宽慰开解他,说:我们这些身居高位的人,患了病还有许多人在旁边以供驱使,心里还不满足。像那些内监或贫穷的人,遇到生病的时候,谁给他们驱使呢?虽然心中也有气愤和愤怒,又向谁发泄呢?当时左右侍立的人听到我的这番话,没有不感动得流泪的。这些道理你们都要好好记在心里。

21.人之一生虽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如子平五星推人妻财子禄及流年月建,日后试之多有不验。盖因人事未尽,天道难知。譬如推命者言当显达,则自谓必得功名,而诗书不必诵读乎?言当富饶,则自谓坐致丰亨,而经营不必谋计乎?至谓一生无祸,则竞放心行险,恃以无恐乎?谓终身少病,则遂恣意荒淫,可保无虞乎?是皆徒听禄命,反令人堕志失业,不加修省,愚昧不明,莫此为甚!以朕之见,人若日行善,命运虽凶而可必其转吉;日行恶事,命运纵吉而可必其反凶。是故命之一字,孔子罕言之也。

虽然有人说人的一生是命运决定的,但是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福祉是由自己求得的。譬如占星术用五星来推算人的妻子财富子女利禄和年寿运气,日后看来大都没有实现。

大概因为人没有尽力,天定的命运也就难以推知。例如推算命格的人说一个人应该会显赫发达,他就自以为一定会得到功名,而不必诵读诗书了吗?说一个人应该会富有,他就自以为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获得财物,而不必经营谋划了吗?说一个人一生不会有祸患,他就可以放心冒险,而有恃无恐了吗?说一个人一生少有疾病,他就可以恣意妄为荒淫无度,而仍然不会出问题吗?这都是凭空听信福禄命定,反而会使人丧失志向、失去事业,不进行修养反省,愚昧不明事理,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照我看来,一个人如果每天行善事,命运即便凶险,也一定可以转为吉利的;每天行恶事,命运纵然吉利,也一定会转为凶险的。因此,命这个字,孔子很少说到它。

22.凡人最重要者,惟力行善道。能尽五伦而一心笃于行善,则天必眷佑,报之以祥;若徒口言善而心存奸邪,决不为天所佑。是以古圣人惟欲人之止于至善也。

人最重要的事,便是身体力行于善道。能够尽力遵守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而一心一意地笃行于善道,就一定会受到上天的眷顾和护佑,得到吉祥的命运回报;如果只是嘴上说善而心里面存着奸邪之念,绝不会受到上天护佑。因此古代的圣人要人们达到至善的境界。

23.好疑惑人非好事。我疑彼,彼之疑心益增。前者丹济拉来降之时,众皆谏朕宜防备之。朕心以为丹济拉既已来降,即我之臣,何必疑焉?初至之日,即以朕之衣冠赐之,使进朕帐幄内近坐赐食,傍无一人,与伊刀切肉食。彼时丹济拉因朕之诚心相待,感激涕零,终身奋勉尽力。又,先时台湾贼叛,朕欲遣施琅,举朝大臣以为不可,遣去必叛。彼时朕召施琅至,面谕曰:举国人俱云汝至台湾必叛。朕意如若不去台湾,断不能定汝之不叛。朕力保之,卒遣之。不日而台湾果定。此非不疑人之验乎?凡事开诚布公为善,防疑无用也。

喜欢对他人心存疑惑不是什么好事情。我怀疑其他人,其他人的疑心也会与日俱增。以前丹济拉来归降的时候,大家都劝谏我说,应该对他有所防备。我心里觉得,丹济拉既然已经来归降了,就是我的臣属,何必怀疑他呢?他初来那天,我就将自己的衣冠赐给他,让他进我的帐篷里来,坐在我身边吃饭,旁边没有其他人,我和他一起用刀切肉吃。当时丹济拉因为我以诚相待而感激涕零,终其一生都勤勉有加,对朝廷尽心尽力。还有,先前台湾郑氏反叛,我打算派遣施琅去平定,满朝的大臣都认为不可以,派遣他去他一定会反叛的。那时候我就召见施琅,当面对他说:全国人都说你去了台湾一定会反叛。我的意思是,你要是不去台湾,就断不能确定下来你不会反叛。我力保施琅,最终派遣他去了。不久,台湾果然平定。这不正验证了不怀疑人的好处吗?所有的事都以开诚布公为善,防范和怀疑是没有用的。

24.孔子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朕今年高,戒色、戒斗之时已过,惟或贪得,是所当戒。朕为人君,何所用而不得,何所取而不能,尚有贪得之理乎?万一有此等处,亦当以圣人之言而戒。尔等血气方刚者,亦有血气未定者,当以圣人所戒之语,各存诸心而深以为戒也。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要注意戒除的方面:少年时代血气没有定性,要戒除色欲;等到壮年,血气方刚,要戒除好狠斗勇的冲动;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之心。

我如今年事已高,戒色和戒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只是有可能会贪得,是应该注意戒除的。我作为一国之君,想用什么会得不到呢?想获取什么会不能呢?还会有贪得吗?但是万一有这种情况,也应该根据圣人的言论来注意戒除。你们中间有血气方刚的,也有血气未定的,应该根据圣人的言论各自在心里注意,深深地引以为戒。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古诗绝句全文,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