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三篇

“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河西走廊。喜马拉雅山系的运动使得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被顶推隆起,在祁连山北部得以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自然的天工成就了这条横贯东西的天然通道,人类的耕耘又使得这片土地上多历史。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体味历史别样的风采。

  杨明昌同学对历史十分感兴趣,他对纪录片的理解是层层深入的,对历史故事的向往使他能从高处审视历史的变迁。他认为: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听朋友推荐,观看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因为“河西走廊”涉及的几个城市正是我去过的地方,而最近我们国家正大力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所以这部纪录片从一开始便让我很感兴趣。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位于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南,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南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丝绸西去的咽喉。汉时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挥兵抗击匈奴后“河西走廊”并入中华版图,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23年3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纪录片《河西走廊》,在没有过多宣传的情况下,惊艳地亮相在国人面前。这部纪录片紧扣“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这一宏大主题,从这一特定地域的历史入手,讲述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与中原王朝息息相关的发展脉络。“国家经略”是这部纪录片的基本关怀。十集纪录片为《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从张骞、常惠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敦煌贸易,凉州会盟等揭示了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河西走廊”既是一条御辱之路、主权之路,也是经贸之路、和平之路。

  从这部片中可以看到,经略国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政治经济控制,还关乎国族认同的建构,文化场域的辐合。地缘政治常常是血缘政治的延伸,地缘政治又常常重构血缘政治,这也正是作为人文历史纪录片所要揭示的。十集纪录片中,文化占了大半。文化是民族认同的载体,是身份归属的确证,而该片始终贯穿了中原文化和汉民族认同的暗线。该片中“河西学术”浓墨重彩的讲述让我也感触颇深。“河西学术”是大多数国人的盲点,也是国学大家们并不注重的领域。“河西学术”处于五凉之乱的背景下,呈现了儒家文化传承中迎难而上、夹缝生存的坚韧品质。而那个年代的河西经学家们在胡汉政权的更迭中或出或处,亦迎亦拒的选择,体现了古典学术同样具备区分敌友的政治品格。所以,与其重复启蒙以来“西学东渐”、“西学中取”的老调子,不如发觉传统文化中的逆境传经,天不丧斯文的文化坚守。与其责备古人狭隘的“华夷”观念,不如赞美他们身上浓得化不开的“中国人”之认同。这一点是我特别喜欢这部纪录片的一个地方。

  看这部纪录片还让我想起与张伯川老师一起出差的往事。路过嘉峪关,在出租车上,张老师与司机聊起酒钢的现况,我不禁诧异,为什么嘉峪关市的钢厂叫酒钢,与临近的酒泉市又是什么关系?《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中给了我解释:建国后在河西走廊发现了铁矿,继而在酒泉市远郊建立酒钢。随着经济发展,依托酒钢厂建起一座现在化的城市,临近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而命名为嘉峪关市。恍然大悟,不胜感慨,历史与文化就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关注历史,学习文化,是《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给予我的最大收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