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斗争
【篇一】井冈山的斗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本页由书香门第独家推出 http://e
(一九二八年十月五日)
一 国内的政治状况
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
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
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
从广东出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半路被买办豪绅阶级篡
夺了领导权,立即转向反革命路上,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
级〔1〕,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
解放。
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2〕,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
前,有一个对张作霖〔3〕的临时的团结。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这
个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蒋桂两派且
在酝酿战争中。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
主义各国的矛盾和斗争。故只要各国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状
况存在,各派军阀就无论如何不能妥协,所有妥协都是暂时
A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原题
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
的。今天的暂时的妥协,即酝酿着明天的更大的战争。
中国旗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
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从广东出发向长江发展的一九二
六年到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因为无产阶级没有坚决地执行自
己的领导权,被买办豪绅阶级夺取了领导,以反革命代替了革
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乃遭遇到暂时的失败。中国无产阶级
和农民在此次失败中,受到很大的打击,中国资产阶级(非买
办豪绅阶级)也受了打击。但最近数个月来,工农阶级在共产
党领导之下的有组织的城市罢工和农村暴动,在南北各地发
展起来。军阀军队中的士兵因饥寒而酝酿着很大的不安。同
时资产阶级在汪精卫、陈公博一派鼓动之下,亦在沿海沿江各
地发展着颇大的改良主义运动〔4〕。这种运动的发展是新的事
实。
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依国际及中央的指示,包括推翻
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族革命,并实行
土地革命,消灭豪绅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的剥削。这种革命的实
际运动,在一九二八年五月济南惨案〔5〕以后,是一天一天在发
展的。
二 中国红色政权〔6〕发生
和存在的原因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
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平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
相当的条件。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
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7〕,必然是在帝国主
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
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
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
国的特征之一。不但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一国有这种现
象,就是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也没有一处有这种现象,
仅仅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有这种现象。这
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
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因为
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
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
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湘赣边界的割据,就是这
许多小块中间的一小块。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
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这是没
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的解释的缘故。
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
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第二,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平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
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
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
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
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所以广州产生过三天
的城市民众政权,而海陆丰、湘东、湘南、湘赣边界、湖北的黄
安等地都有过农民的割据〔8〕。至于此刻的红军,也是由经过民
主的政治训练和接受过工农群众影响的国民革命军中分化出
来的。那些毫未经过民主的政治训练、毫未接受过工农影响的
军队,例如阎锡山、张作霖的军队,此时便决然不能分化出可
以造成红军的成分来。第三,小地方民众政权之能否长平地存
在,则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全国革
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
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
个力量。全国革命形势若不是继续地向前发展,而有一个比较
长期的停顿,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现在中
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
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
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
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9〕而
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10〕,而不能对付正式的
白色军队。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
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
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
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第五,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
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
策的不错误。
三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
军阀间的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因
此,小地方红色政权得以乘时产生出来。但军阀之间的战争不
是每天不停的。每当一省或几省之间的白色政权有一个暂时
稳定的时候,那一省的统治阶级或几省的统治阶级必然联合
起来用尽力量来消灭这个红色政权。在为建立和坚持红色政
权所必须的各种条件尚不完备的地方,便有被敌人推倒的危
险。本年四月以前乘时而起的许多红色政权,如广州、海陆丰、
湘赣边界、湘南、醴陵、黄安各地,都先后受到白色政权的摧
残,就是这个道理。四月以后湘赣边界的割据,正值南方统治
势力暂时稳定的时候,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军队,随时都有
八九个团以上的兵力,多的到过十八个团。然而我们以不足四
个团的兵力和敌人斗争四个月之久,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
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
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原因就在于湘赣边界的共产党
(地方的党和军队的党)的政策是正确的。当时党的特委和军
委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11〕中段政
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党帮助地
方党的发展,正规军队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集中红军相机应
付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
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因为这些策略
的适当,加上地形之利于斗争,湘赣两省进攻军队之不尽一
致,于是才有四月至七月四个月中的各次胜利〔12〕。虽以数倍
于我之敌,不但不能破坏此割据,并且不能阻止此割据的日益
扩大,此割据对湘赣两省的影响则有日益加大之势。八月失
败,完全在于一部分同志不明了当时正是统治阶级暂时稳定
的时候,反而采取统治阶级政治破裂时候的战略,分兵冒进,
致边界和湘南同归失败。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同志不察当时
环境,不顾特委、军委及永新县委联席会议的决议,只知形式
地执行湖南省委的命令,附和红军第二十九团逃避斗争欲回
家乡的意见,其错误实在非常之大。这种失败的形势,因为九
月以后特委和军委采取了纠正错误的步骤,而挽救过来了。
四 湘赣边界的割据局面在
湘鄂赣三省的地位
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其意义决不限
于边界数县,这种割据在湘鄂赣三省工农暴动夺取三省政权
的过程中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使边界土地革命和民众政权的
影响远及于湘赣两省的下游乃至于湖北;使红军从斗争中日
益增加其数量和提高气质量,能在将来三省总的暴动中执行
它的必要的使命;使各县地方武装即赤卫队和工农暴动队的
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起来,此时能够与挨户团和小量军队作战,
将来能够保全边界政权;使地方工作人材逐渐减少依靠红军
中工作人材的帮助,能完全自立,以边界的人材任边界的工
作,进一步能够供给红军的工作人材和扩大割据区域的工作
人材--这些都是边界党在湘鄂赣三省暴动发展中极其重要
的任务。
五 经济问题
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
乏,成了极大的问题。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
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
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13〕群众和红
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红军一面要打
仗,一面又要筹饷。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
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贫苦更甚。这种困难,在全
国总政权没有取得以前当然是不能免的,但是这种困难的比
较地获得解决,使生活比较地好一点,特别是红军的给养使之
比较地充足一点,则是迫切地需要的。边界党如不能对经济问
题有一个适当的办法,在敌人势力的稳定还有一个比较长的
期间的条件下,割据将要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个经济问题的相
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
六 军事根据地问题
边界党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大小五井〔14〕和九陇两个军事
根据地的巩固。永新、酃县、宁冈、遂川四县交界的大小五井山
区,和永新、宁冈、茶陵、莲花四县交界的九陇山区,这两个地
形优越的地方,特别是既有民众拥护、地形又极险要的大小
五井,不但在边界此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就是在湘鄂赣
三省暴动发展的将来,亦将仍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巩固此
根据地的方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
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把这三件事切实做好,是边界
党应该努力的。
注 释
〔1〕毛泽东在这里指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的《论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对于买办大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曾作了详细的说明。
〔2〕蒋派指蒋介石派。桂派指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派。冯派指冯玉祥派。阎
派指山西军阀阎锡山派。他们曾经联合对张作霖作战,于一九二八年六月占领了
北京和天津。
〔3〕张作霖(一八七五--一九二八),辽宁海城人,奉系军阀首领。一九二四
年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打败后,张作霖成为北方最有势力的一个军阀。
一九二六年他联合吴佩孚入据北京。一九二八年六月从北京退回东北,在路上被
向来利用他做工具的日本帝国主义者所炸死。
〔4〕一九二八年五月济南惨案发生及蒋介石公开对日妥协之后,曾经追随蒋
介石参加一九二七年反革命政变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一部分因为自己的利益,开
始逐步形成蒋介石政权的在野反对派,他们既不满意蒋介石政权的大地主、大资
产阶级的反革命统治,又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他们发动了一个改
良主义运动,幻想在革命和反革命两条道路之外,另找一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道路。当时,同蒋介石争权夺利的汪精卫、陈公博等政客,曾在这个运动中
进行投机活动,形成了国民党中的所谓"改组派"。
〔5〕一九二八年蒋介石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北上攻打张作霖。日本帝国主
义为阻止英美势力向北方发展,出兵山东,侵占济南、青岛和胶济路沿线,截断津
浦铁路。五月三日,日本侵略军在济南进行大屠杀,在这前后十几天内,共惨杀中
国军民数千人。这次屠杀事件被称为"济南惨案"。
〔6〕中国红色政权在组织形式上,和苏联的苏维埃政权是相同的。苏维埃即代
表会议,是俄国工人阶级在一九○五年革命时创造的一种政治制度。列宁根据马
克思主义的原理,从巴黎公社和一九○五年俄国革命的经验中,得出这样的结
论:苏维埃是工农革命政府的最好的组织形式,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时期中最适当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布
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第一次在世界上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苏维
埃共和国。在中国,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所领
导的各地人民革命起义,即以代表会议为工农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但是,这时
的中国革命仍然处于民主革命阶段,这种政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
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性质是有区别的。
〔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来属于英、美、法、荷各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东方
许多殖民地,被日本帝国主义者所占领,那里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
及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在共产党领导下,利用英、美、法、荷各帝国主义与日本帝国
主义的矛盾,组织了反法西斯侵略的广泛统一战线,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进行了
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已开始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政治情况。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日本帝国主义被逐出,英、美、法、荷各帝国主义气图继续原来的殖
民地统治,但各殖民地人民已在抗日战争中锻炼出了一种相当有力的武装力量,
他们不愿意照旧生活下去;而由于苏联的强大,由于除美国以外的一切帝国主义
国家在战争中或被推翻或被削弱,更由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帝国主义阵线在中
国被突破,因而使整个帝国主义制度已在世界上发生很大的动摇。这样,就使东
方各殖民地至少是某些殖民地的人民也和中国差不多一样地有可能长期坚持大
小不一的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有可能长期坚持由乡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
并有可能由此逐步推进而取得城市、取得该殖民地全国范围内的胜利。根据这种
新的情况,毛泽东于一九二八年对于在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条件下这一
个问题上所作的观察,已有了改变。
〔8〕这是指一九二七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以后,各地人民在共产党
领导下,最初爆发起来的对反革命势力的反击行动。在广州,一九二七年十二月
十一日,工人和革命士兵在一部分市郊农民的配合下联合起义,建立过为时三天
的人民政权。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海丰、陆丰等地的农民,在一九二七年五月和九
月举行起义,都曾经建立过革命政权;在这年十月举行的起义中建立的革命政
权,一直坚持到一九二八年三月。在湖南省东部,一九二七年九月,起义的农民曾
经占据过浏阳、平江、醴陵、株洲一带,醴陵农民并于一九二八年二三月间建立过
农村革命政权。湖北省东北部的黄安(今红安)、麻城等地的起义农民,曾经在一
九二起年十一月占领黄安县城,建立革命政权二十多天。在湖南省南部,一九二
八年一月,宜章、郴县、耒阳、永兴、资兴等县的起义农民,建立过革命政权达三月
之久。关于湘赣边界的革命斗争,参见本卷《井冈山的斗争》。
〔9〕赤卫队是革命根据地中群众的武装组织,不脱离生产。
〔10〕参见本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16〕。
〔11〕罗霄山脉是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大山脉,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
〔12〕一九二八年四月,毛泽东率领的军队和朱德率领的军队在井冈山会师
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六月改称红军第四军)。四五月间,第四军在遂川
的五斗江、永新的草市坳和永新城,先后打败江西国民党军队的第二、三次"进
剿"。六月二十三日,红四军在宁冈、永新交界的七溪岭和龙源口地区,打败江西
敌军第四次"进剿"。江西的国民党军队在遭到多次失败以后,又联合湖南的国民
党反动派,调集四个师的兵力,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会剿"。七月间,“会剿"的敌
军先后侵占宁冈、永新、莲花等县城。红四军以两个团的兵力出击湖南敌军后方
的酃县,以一个团的兵力对付江西敌军,同时发动广大群众到处包围袭击敌军。
结果,湖南敌军仓皇退守茶陵;江西敌军也被围困于永新地区。
〔13〕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小资产阶级,是指农民以外的手工业者、小商人、各种
自由职业者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中国的这类社会成分主要在城镇,但
在乡村中也占有相当数量。参见本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本书第二卷《中
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4〕大小五井山区就是指介于江西西部的永新、宁冈、遂川和湖南东部的酃
县四县之间的井冈山,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
【篇二】井冈山的斗争
试述指导中学生如何写好散文(必修教学论文)贵州省普安二中:余永正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古今的散文大家和作品,享誉很高。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散文创作持续热闹火爆,涌现了一批专从事散文的作家,一些学者、诗人、小说家、评论家、艺术家也跻身其中,众多的大学生也喜爱读写散文。“‘五四’以来的中国散文史,无疑是继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散文这一座座峰峦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它最为重大的意义是企图号召整个民族,彻底地走向人性的解放,树立科学和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现代文明观念。多少散文家都通过自己洋溢着独特个性的笔触,在不同的领域之内,从种种不同的视角,程度不等地完成着这个神圣的使命。”(林非《傅德岷主编〈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序》。笔者认为中学生要写好散文,必须做到以下诸方面:
一、明白散文的定义:
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这些文体就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
1、记叙散文。
这是一种以记述事件、描写人物为主的散文,由于描写对象的差异,还可以分为记人散文和记叙散文两种。
记叙散文的特征是:
①描写对象的记人性——往往是以人作为散文里的主体形象,有生动的情节细节、独特的人物性格;
②表达方式的记叙性——往往以描写和叙述作为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③行文脉络的叙事性——往往是以事件的变化发展和人物的行动趋势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即以事为脉,以人为脉;
④表现手法的直述性——一般采用“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的手法。在艺术效果上,常常是以细节情节的精粹生动见长,以人物形象的传神感人取胜。
2、抒情散文。
这是一种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由于描写对象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状物为主的抒情散文)和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两种。
抒情散文的特征是:
①描写对象的景物性——大都是以“物”(包括动物、植物、非生物)和“景”(包括山水、田园、气象)作为散文中的主体形象,借形象化的“景”和“物”作为散文抒情表意的依托和基础。
②表达方式的抒情性——基本上是以抒情作为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③行文脉络的情意性——大都是以感情的抒发和意愿的表述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即以情为脉、以意为脉。
④表现手法的暗示性——大都是采用比喻、比拟、象征等间接暗示的手法,以自然环境比喻社会环境,以景物比喻人物,来抒情述意。在艺术效果上,富有诗的味道,富有“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引人联想,启人思索,以情见长,以意取胜。
3、议论散文。
这是一种寓理于象、借端寄慨的散文。由于内容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
议论散文的特征是:
①描写对象的多样性——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还可以人、事、景、物兼而有之。
②表达方式的议论性——基本上是以议论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③行文脉络的说理性——一般是以道理阐明和议论的表述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即以理为脉,以论为脉。
④表现手法的兼用性——既可以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也可以采用间接暗示的手法,还可以采用直接陈词与间接暗示相结合的手法。在艺术效果上,往往是以议论的形象生动见长,以说理的精辟深透取胜。
三、领会散文写作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二)思想警辟,诗意盎然。
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界。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说散文》)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讯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因此,高尔基对青年作者说:“我们的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使得散文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为诗。”(引自《回忆高尔基》)杨朔的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告诉我们:“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他的名“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当然,这里说的“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散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四)形散神收,博而不杂。
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五)直抒胸臆,自具风格。
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品化,散文尤是这样。”(六)惨淡经营,文采斐然。
优秀的散文不可能是“掉以轻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的结晶。秦牧指出:“一“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
(一)重视积累,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百字新事”训练让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直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用百字左右的“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与普通快速作文法相比,“新闻引路”作文训练序列通过想象、思维和语言优化训练求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语言的精度,迅速化解新闻的规范模式,不会造成模式化的恶果。
(三)交给工具,四步成文。
笔者认为:写作是一个“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线性思维”的双重转化过程。即从写作目标出发,充分发挥观察、感受能力,从生活和头脑中联系各种知识、事物等写作内容是“发散思维”;选材、炼意、构思、谋想――选――写――修。这一方法符合新课标指出的“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脑图是英国托尼.巴赞博士开发的全新思维方法,其要点是把主题词写在中心;把任何有关论点写上从中心点引出分支,不同类别另开分支并不断连接下去。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中,脑图被作为帮助学生思维的作文工具。步骤“想”展画脑图,实质是发散性思维,通过展开联想引导线索、丰富内容,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联系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并引导学生遵从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等联想三法则对事物进行联想使文章内容全面、丰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连续思维使文章内容深刻。步骤“选”完善脑图,实质是“聚敛思维”,要求学生按照“合题意要求、正确或合理、独到而新颖、利于发挥优势”的原则考虑写作内容写与不写、详写与略写、先写与后写,对内容进行归类。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负责加工线性信息,而右半球则负责加工形象性、结构性、层次性信息,脑图的引入避免了传统的列作文提纲的线性缺点,使作文选材、构思、立意过程呈发散性或聚敛性,更符合个人思维习惯,有利于调动大脑两半球协调工作,提高写作效率。步骤“写”即语言的“线性”表达,强调一气呵成。步骤“修”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强调念作文,使学生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四)选材独特,立意深刻。
之所以说爱写散文的学生多,能写出佳作的学生少,因为很多学生容易进入选材的误区:或是套用他人的写法,或是胡编乱造子乌虚有的故事,或是素材陈旧老套。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抓住“独特”二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独特文章才能新颖、深刻,给人留下非同一般的印象。那么独特的素材哪来呢?
首先从“自我”中积累独特的素材,写真正只属于“我”的事,抒真正只属于“我”的情,写出我的真情实感。有关“自我”的素材肯定很多,那就得认真想那些素材是真正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材料,那些素材可能会与其他同学的素材撞车?这样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准备些素材,然后进行筛选。比如以“合作”为题进行写作,从自我角度选材可以有这样几个角度,一写我与同学的合作,二我与父母的合作,三我与老师合作。这三个角度无疑第三种更为独特,但是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是第一种,选材大同小异,作文想得高分很难。
其次从“阅读”中积累独特的素材。读与写是紧密相连的,平时阅读时养成收集素材的好习惯,名人名言、好词好句、逸闻趣事、民间传说等等在适合的时候都可能化为我们的新颖素材。先人有言云“腹少笔墨常局促”,又说“胸中有丘壑,笔藏千万兵”,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从“时代”中积累独特的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除了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中获得素材外,还可以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站在“时代”的前列,倾听时代的呼声,听从时代的召唤,描写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采。凸现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时代的弄潮儿的神韵。
(五)创造意境,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散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2、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
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冰心的《樱花赞》。
三是人物线索。
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
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3、创造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六)语言清新,大气精妙。
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内涵,那么语言是文章的服饰。散文不同于议论文,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议论文要求更高。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不仅具备丰富的内涵,还拥有精美的语言外衣。
首先,积累文化因子。我国是一个拥有浓郁文化的国度,悠久的历史沉积了许多宝贵的文学语言。如果在我们写作中能引用、化用这些宝贵的资源,一定能为我们的作品增添光彩。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精读实记了大量的诗词、名言、成语、俗语,又能结合相似联想以及迁移思维,做起文章来定然文采飞扬,语言汩汩滔滔,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
其次,一语千金,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凝练美是其一。语言的凝练体现在语言有力度、简洁、明快、不繁琐。若叙事则叙事有条理,描写传神;若议论则用词准确到位,耐人寻味;若抒情则情随意到,字字含情。修辞美是其二。俗话说“人靠衣装”,语言则需修辞来装饰。一篇文章中,比喻用得好则生动活泼,意蕴丰厚;排比用得好气势如虹,震人心魄;拟人用得好,则活灵活现,独具一格;对比用得好,则美丑劲尽显,相得益彰。个性美书其三。个性化的语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或大气、或轻灵、或深邃、或绚丽、或质朴、或犀利、或幽默等。
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所谓的随手拈来,信笔挥去,心有所悟,笔随意走,无须杜撰。一切所思所悟所感皆从心底自由自在地流淌出来。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写作中主要注重细节魅力,是否做成色香味俱佳的佳肴,技巧全在火候。真诚的感情是构成散文情感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言道真情出于自然,也就是散文的自然美,目的就是使情感真诚。这里的自然是艺术的自然,就是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和形式反映生活,浑然天成、文出自然是散文的特殊要求,相比之下,它比诗歌小说更贴近生活的本来样式,故说情贵真诚,那种在字、句、意中有明显斧凿之痕的散文是十分幼稚的,因为只要你稍加小心就会发现有艰涩而不明畅、怪僻而不贴切、文气不舒、堆砌艳词华语等令人心情不快的现象。所谓的真情出自然即把繁杂的生活现象进行锤炼加工,使散文收到返真归朴、妙造自然的效果。
总之,“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著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然而“何家干”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这是我们学习写散文的最高水准。
【篇三】井冈山的斗争
漫论郁达夫刘海粟
六十年来,评价郁达夫作品的思想性时,颇有分歧;至于他的文学才能,则无人怀疑。
我自惭不是研究达夫的专门家,又不善于说长道短,出于友情,容易偏爱,加上作
家、画家所业不同,其中甘苦,不尽相通,只能抒发一点不着边际的外行话,向大家请
教。恰如其分地评定达夫其人其文,则应仰仗于评论家、文学史家和读者群。
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之一,
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当然,爱国者不等于白璧无瑕。金无足赤,达夫亦
非完人。在他感到报国无门,一腔热血不被人们理解的时候,有牢骚、有抱怨、有叹息、
有软弱、有徬徨、有感伤、有沉醉于爱情和逃避到大自然怀抱中的幻想,甚至也有过病
态的自我嘲弄。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
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
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
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
过沼泽,走向坚实。
记得在达夫遇害十周年的时候,我的一位忘年交关山笛,写下过悲壮的悼诗:
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
今朝痛觉诗人梦,血奠神州头作樽!
这便是对诗人郁达夫的公正评价。至于那些咒骂他“品质恶劣、作风浪漫,不足以
为人师”的政客,和那些姬妾成群而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认贼作父的汉奸、吮痈舐
痔的帮闲、制造谣言含沙射影的小丑、随波逐流的变色龙,今天已全部被老百姓推入遗
忘深渊;而为当时统治者深恶痛绝的达夫,则砥柱中流,知音倍增。历史无情又有情,
这一切不是泾渭分明吗?
达夫很真诚,也坦率得惊人。他把锋利的解剖刀忍痛插向自己的胸臆时,苦笑中带
着自我陶醉;当热血流入砚中,他又用彤笔泼洒成彩雨,让绅士们的伪饰、淑女们的面
纱受到淋浴,使那些传统意识凝结成的骷髅们又怕又气,暴跳如雷。
于是风波和误会便和达夫形影不离,结缘终身。朋友们关切注视着他,也为他感到
不安。如果说过于坦白可以使童心不泯的人受害,在亡友中,达夫可算第一位。
达夫小说中有一些不纯净的笔墨,是变态心理的产物。当他控诉旧时代对他太不公
正的时候,有些情调不尽健康。我们不应漠视,也不应夸大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历史
上将有不少大家的著作要被束之高阁。
达夫笃于友情,和沫若相交几十年,他们自称为“孤竹二君子”。在小阁楼上,在
风起云涌的广州,相濡以沫,人所共知。他对鲁迅的认识,高于同辈人很多,一九三六
年底,他在日文刊物《改造》第十九卷十三号上写道:
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
更提供了前不见于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
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等,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
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
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达夫酷爱自由,仇恨压迫与剥削;他不是共产主义战士,却是一个很彻底的民主使
者。在南洋,他也曾谈起过自己和左联的关系:“替穷人说话是我的宿愿。左联的很多
作家和我都是至友,尤其是鲁迅,我们之间无话不谈。他和左联的关系,是由我做的媒
介。我的个性不适合做那样工作,所以左联成立一月之内便宣告退出了。不管人怎么议
论,我不辩解,而在暗中营救左翼作家的事,做得并不少。自问比挂空名不做实事的人,
心中踏实得多。我对共产党的长征是很关心的。
鲁迅去世,我说过:‘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
一片微红的新月。’‘夜阴’和‘新月’指的什么是很清楚的……”一九三九年十一月,
他又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捐款一事奔波,并在自己编辑的副刊《繁星》上刊出秋远的
《记鲁迅艺术学院》一文,把这所延安学府向海外读者作了介绍,爱爱仇仇,毫不含糊。
达夫个性有其极刚毅的一面,这一点不大为人所知。他在福建同日本人松永一起吃
饭,席上痛斥日本军国主义者不该侵略中国,正气凛然。他虽然嗜酒成性,在苏门答腊
因怕贪杯误事,曾长期戒酒,律己甚严。
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
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风
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
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沫若兄才高气壮,新诗是
一代巨匠,但说到旧体诗词,就深情和熟练而言,应当退避达夫三舍。这话我当着沫若
兄的面也讲过,他只是点头而笑,心悦诚服。
达夫无意作诗人,讲到他的文学成就,我认为诗词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
论文章第四。
他的诗,得力于黄仲则、洪北江,对清代名家吴伟业、王士祯、袁枚、朱竹垞、赵
瓯北、王昙、龚定庵都有过涉猎。在唐诗中,他酷爱白乐天和刘禹锡。为了畅而不滑,
外秀内浑,他还认真研究过阮籍、嵇康、陶渊明、谢朓、鲍照的著作。作词不多,偶一
为之,如楷书大家放笔写行草,言情状物,略倾柳永与纳兰容若,而沉郁过之。
一九七七年间,黄葆芳学弟从新加坡回国观光,我见到他第一句话便是:“达夫辞
世二十多年,我总不相信是事实,他若能和你们一道同来,该多么好啊!”接着谈起在
南洋的岁月。他说:“老师,当年达夫先生编《繁星》,对我的稿子特别垂青,总是稍
加修改,便作为花边文学刊出,使我很感激。
我们三人不是到林霭民先生家谈艺,便是到胡载坤大夫家中,我看您作画,郁先生
捧着茶杯在屋里徘徊,有时低头敛眉,猛抽着香烟,等到丹青落笔,他的诗已想好,于
是走笔题画,并称双绝。可惜星州沦陷之后,这些寓意极深、宣扬民族气节的作品多被
收藏者销毁,不敢留下,真是叫人难忘的大憾事。”
这段话引起我亲切的回忆。记得有天晚上,我和达夫躺在期颐园中的草地上,碧天
如水,寒月如霜,这时天上一颗亮星拖着火光刺眼的尾巴,在远远的树梢后殒落了。达
夫说:
“海粟兄!那不是徐志摩吗?多么有才华的诗人,英年早殒,千古同悲!”我们谈
到在上海的朋友中,他与志摩都和我同庚,不免唏嘘。后来言及时局,达夫愤愤地跃起,
带着人之子的柔情,仰天喃喃地说:“海粟!万一敌军侵入新加坡,我们要宁死不屈,
不能丧失炎黄子孙的气节,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齐。”我觉得这是达
夫心中流出的最佳诗作,听来感人肺腑。难兄难弟,相对无言。谦和质朴的达夫,眉宇
间现出平时罕见的金刚怒目之气,从鼻翼到嘴角边的长纹变得坚韧了。我推想:诗人在
夜色的环抱中走向永生的时刻,脸上也是这样的表情。我们长时间地握着手,良久,泪
花涌出他的眼眶,巨大的热力从他的臂膀流入我的全身,血像汽油碰上火种。是夜,我
和诸友合作,画了一张《松竹梅石图》,他奋笔写上一绝:
松竹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盟磐。
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人间一饱难。
此诗痛快沉着,托物明志,朗润含蓄,其信念之坚强,更在豪迈之外,可以代表他
晚年诗风的一斑。这样的诗对斯时斯境中的同胞,是启悟的晨钟、进军的战鼓,诗人成
了爱国同胞的代言人。面对大海,遥望故国,这庄严的誓辞,响彻云霄……
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
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
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
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
由于达夫的妙文和当年口头描述的启迪,也为了寻觅故人的诗踪,我曾经几次到浙
皖之间的富春江流域去写生。这条江,澄碧如染,曲折处如青龙曼舞,腾空飞下,有些
河床直如利剑,劈开群山,仪态万方,自萧山至梅花城,二百余里,是活的山水屏风,
在朝曦晚霞中变化无穷,开阖舒卷,一股清气,沁人心脾。达夫故居富阳,离杭州八十
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像颗明珠,嵌在画中。我还到七里泷去凭吊过严子陵,石级
陡峭,两边茑萝夹道,古树虬蟠,石牌坊上刻着“千古异人”的横额,祠堂梁头悬着
“高尚其志”的大匾。子陵塑像,清瘦飘逸中饱含着洞察生活的睿智,超脱中不无隐痛。
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切都使我格外思念达夫,要是我们联袂来游,能添多少乐事啊!达
夫异邦死,化作沃土润奇花,他和严光一样不可得而见,我总算找到了孕育少年达夫成
为诗人的环境,便奋笔写下了十几张油画,还有国画《严江秋色》《富春江》等多幅。
我的体会是:青年画家不精读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二省间的山水;不看钱塘、富春、
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他的这些作品根植于他对乡土的赤子之爱,其生命力必然
比小说久远。
达夫也有较为闲适舒展之作,或谈谈掌故,或评定前人作品,这类文字历史趣味和
知识性并重。一些日记小品,情真语挚,读来如听良友娓娓夜谈,毫无藻饰,时有逸笔,
不是苦雨庵中的浓茶,更非浑身静穆,仍然有着可爱的人间烟火气。也许,此才是达夫
所以为达夫吧!
世界上很少关起门来为后代写作的艺术家,作品往往都是起作用于当时,从而在历
史上获得位置。失去了当时,永久并不存在。达夫不是终日追求永垂不朽的作家,他只
记录当时的生活感受。作品是流出来的,不是专门在文字上雕琢的唯美主义者,也不是
每“我们感觉到深深的寂寞。”对带着一些文人弱点的达夫,就更不能苛求了。
达夫亲口告诉我:“我在日本看过将近千册英文、德文、日文小说。”他的阅读速
度和理解能力,在我的同时代人中属于罕见,一晚上看一两本小说,在谦谨温和的达夫,
是常有的事情。他喜爱从普希金到蒲宁笔下一百年间活跃于俄罗斯文学画廊上的“多余
的人”,但他写的只是中国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一切。综观他的小说,深沉素淡,富于散
文美,不仅技巧上可以总结出东西,对于认识我们的过去也是有好处的。不认识昨天的
人,就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也不会坚韧不拔地创造美好的明天。
作家和编辑的职业,注定要当业余批评家。由于知识渊博,善于鉴赏,他对古今中
外的一些作家,都发过议论;对于戏剧、音乐、绘画、电影、翻译等等领域,都说过有
真知灼见的锦言。若将此类文字辑录成一本有特色的书,则可以从中体味到一位大作家
的甘苦,也能感受到他行文阅世的脉搏。在新加坡,他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导师。据我所
知,达夫在南洋看稿、改稿,接见青年作者花的工夫,比他用于写作、读书的时间要多,
尽到了园丁的责任。他也讲过一些愤世偏激的话和悲痛的反话,只要弄清他说话时的历
史背景,并不难于理解。
在抗日战争中,他在南洋写过很多政论,鼓舞人民斗志,坚定侨胞必胜信念,起到
了很积极的作用。这些文字当时拥有众多的读者,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偶然收到海外学生寄来的报刊上面见到好几篇忆达夫的文章,有的提供史料,有的
谈出学术观点,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也有极个别的人,生前给达夫添加过不少痛苦,
现在又乘死无对证之际,对他进行中伤、丑化,或谬托知己,把达夫写成一个恋爱至上
主义者,这就欠妥了。
出于怀友之情,我渴望读到描写达夫的传记,来作为我回忆往事的酵母。前天,达
夫的儿子郁云来看我,在温馨的灯光中,昏花的老眼差点儿把他看成了达夫,父子俩在
外貌上相似到惊人的程度。这位五十二岁曾经念过企业管理的大学生,近年搜罗到乃翁
的著作二百多万字,诗词近五百首,还有些书简、墨迹和史料,并以全力草成了父亲的
传记,力图再现创造社老将郁达夫的风采,是一本突出爱国主义思想的新作。材料丰富
翔实,叙说比较客观,这一点可以告慰逝者。
由于处在儿子的地位,行文较拘谨,对先人不好作什么评论,对父母之间所发生的
一切,也回避了细节,但这并不损害第一本传记的价值。随着这本书的问世,必将会有
更好更多的专著及评论问世,我愿拭目以待!达夫不是一个革命家,也不是一个制造许
多恋爱轶闻的浪漫文人,而是那个时代的产儿,一切都要历史唯物地还他以本来面目。
为贤者讳,为前人讳,固然不必,但蓄意粉饰和一味舍本求末,或以旧社会黄色小报记
者的手法去捕风捉影,也都是错误的。
这篇浅陋的序文该谢幕了,我也口占一律,不敢对亡友班门弄斧,仅仅是为了倾吐
那说不出而又说不完的情思,一种淡淡的、缕缕的、缠绕在心尖上、翱翔在梦魂里的怀
念!
读罢新书慰旧怀,见儿疑是父归来。
一天雷雨勤编织,半纪风云细剪裁。
同岁三人惭我健,环球万众为兄哀。
中宵忘却文星坠,题画诗成惜梦回。
(选自《文汇月刊》1985年第8期)
【篇四】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的斗争》的读后感
《井冈山的斗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第二部分重点报告了“割据地区的现势”,其中从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六个方面进行了非常细致和翔实说明。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因此,中国的革命有了特别的“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的特点。毛泽东在动乱中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要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审时度势,善于把握和利用好敌人内部的矛盾,在缝隙中生存、发展,并壮大人民的革命力量的定论。并且指明在农村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发展人民革命力量的根本途径。而广泛建立工农兵政权,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武装群众则是在农村根据地与敌人进行斗争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才能和极富有预见性的眼光。
虽然毛泽东提出了极为正确的方针,但这个方针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贯彻。但是在八月失败后,毛泽东仍能理性地分析得失,并制定接下来的路线,这份气度和胸怀是毛泽东日后成为领袖人物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总的来说,“八月失败”的一个重要教训是要做好红军各级战士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了解自己战斗的意义,统一思想,顽强作战。
经过1928年4月以来的一系列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扩大,屡次击败了来犯之敌,把附近几个县都连在了一起,建立了各级革命政权。7、8月份湘赣之敌来犯,“白色恐怖布满城乡,党的组织和政权的组织大部塌台,富农和党内的投机分子纷纷反水”。经过下半年的几场战斗,粉碎了“敌人企图以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消灭我们的根据地”的图谋。但这份成功中仍然保留了不少问题,如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毛泽东概括性的提出了几点方案:井冈山的斗争
1、要发挥好民主主义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发展好“赤卫队和工农暴动队”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善待敌军战俘,“分为愿留愿去两种,愿去的即发路费释放”,根据地各区县应加强修筑工事,从而更好地抵御敌人的进犯。
2、反动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分裂,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高涨,是根据地建设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益维持并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反动阶级的经济压迫是对根据地革命力量的重大威胁。土地路线政策的具体落实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实践中应考虑各方面因素。革命斗争所需各种经费,主要靠打土豪获取,而不是向农民征税。
3、工农兵基层政权建设存在较大问题,由群众会选举产生的政权组织,“不能使群众得到政治训练,又最便于知识分子或投机分子的操纵。”需要制定详细的基层代表组织法,并以其为指导建立各级工农兵政权,完善民主集中(制)。
4、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都应该避免,因此一方面要防止投机分子钻入革命营垒,另一方面派同志深入白区工作。
5、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决定了我们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我们对外要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我们对内要推翻封建买办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封建军阀的反动政权。
6、现阶段割据的局势应为以宁冈为中心,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进行割据。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当初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建了井冈山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由此,我认为,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的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建设中少走弯路,早日实现国家的更加强盛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写《井冈山的斗争》时,伟大的毛主席当年只有三十五岁,虽然年轻,但是他的大局观的把控和细节制度的深究都令人敬佩,书中他提到很多地方上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他对普通百姓和士兵的关心,并且针对当时的不好的状况他都做出了诸多的解决方法。毛主席面面俱到的分析让我们对当时革命的艰辛有了更详细更真实的认识。
毛泽东先对战局进行了整体分析,表达了山区才是革命的最有利根据地。而后他从兵源,制度,教育,物资等方面巨细无遗的为我们展现了生动的军区图景。
“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现在盐已有卖,但极贵。布匹、药材仍然没有。” 从这一段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经济困难是红军壮大的一大阻碍。虽然士兵们都是能吃苦的觉悟高的人,但毕竟战争是一个大量消耗生产立的过程,没有经济保障的战争无论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其过程都必然是十分困难的。所以,物资都从敌人那里来就成为了革命党人的真实写照。同时毛泽东将人均分土地,改为按劳动力分土地,将不多的土地利用率最大化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红军的粮食紧缺。
吃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就是教育了。首先由于缺乏兵源,很多新兵都是来自于敌军的俘虏,还有更多的是地方武装、民兵。士兵的素质不一,而且未经训练就要上战场。“作战只靠勇敢。”从这句话可以想象牺牲的惨
烈。而红军为了壮大又不得不迅速招兵扩编,这样鱼龙混杂的人员构成必定会埋下更深的隐患。正如毛泽东所描述的:队伍的凝聚力不足,进而便出现了军队的反水(袁崇的一个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中间阶级的反水,还有投机分子的反水甚至土籍农民大部分反水等等。而这样的反水事件的发生,将使得决策者中间会出现大量的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又会因为失败而上升为内部矛盾和分歧。一旦,分歧扩大,又将出现新的失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党员中一部分无斗争决心,敌来躲入深山,叫做“打埋伏”;一部分党员富有积极性,却又流于盲目的暴动。同时,在红军中,这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也是存在的。敌人来了,主张拚一下,否则就要逃跑。还有,一个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土客矛盾。本来共产党工农红军是为了解放所有受压迫的人民的,却被豪绅利用了这一千百年来传下来的陋俗所再三阻挠。我想这三个问题都是是因为红军所领导的工农阶级文化不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当时红军人心没有完全拧成一股绳的情况下,毛主席所提出的不冒进,不分散,波浪式发展的整体战略是十分正确而且有成效的。
通过《井冈山的斗争》可以看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与毛泽东的领导是离不开的。作为中国的最伟大的领袖,他的智慧与策略是我们学不尽的。
《井冈山的斗争》的读后感
这是毛泽东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我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读到的,这本书是1996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井冈山的斗争》在这本书的57-84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第二部分重点报告了“割据地区的现势”,其中从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六个方面进行了非常细致和翔实说明。
众所周知,井冈山是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其建立背景是土地革命失败,为了更好地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着重强调了军事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这就为建立党所领导的革命武装,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党中央提出了“农村割据”的问题。在1928年4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和朱德、陈毅所率领的南昌起义两支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就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全国胜利”开辟了道路。
在当时的世界上,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有很好的群众、有很好的党、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从以上所列举的条件看,井冈山恰恰就具备了这些条件,尤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在一天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天深入,民众政权一天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也在一天天扩大。这样好的形势,完全归功于毛泽东同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方针之正确。但在当时由于红军力量的扩大,使经济问题更加的捉襟见肘。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红军并没有把握到经济权。这样使得他们在战争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与对手相比较,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土豪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在进行战争的过程中他们的供应有相应的保障。所以毛泽东所采取的主要对策就是“将敌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经济还包括了人力。
建设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不但要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做后盾,地方的经济建设、地方政权和党的地方组织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当时,对于地方政权的建设,毛泽东同志借鉴了苏维埃的经验,强调要有名副其实的工农兵代表会,因为它具有民主主义集中的作用,因此,建立民主主义集中制度,才能在革命斗争中显示出它的威力。此外,我们的军队之所以能有着顽强的战斗力,党的领导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了更好地打击来犯之敌,毛泽东同志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红军以集中为原则,赤卫队以分散为原则“的作战方针,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在本文中,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一个关于中产阶级的问题,指出了过去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左”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看不到中产阶级的作用,对他们打击过重,使他们在革命处于低潮和白色恐怖下反水叛变,跑到敌人那边去,从而也使贫农阶级被孤立起来,对发挥革命力量是极为不利的。基于此,毛泽东同志提
出了掌握住对待中产阶级的尺度,使“贫农阶级有恃而增加勇气,中产阶级亦有恐而不敢乱为”。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井冈山的斗争
关于革命的性质,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现实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而中国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的纲领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肃清买办阶级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只有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才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些主张为中国革命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当初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建了井冈山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由此,我认为,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的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建设中少走弯路,早日实现国家的更加强盛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一直对中国的革命战争十分感兴趣的我花了一段时间读了这本《井冈山的斗争》,我被这段革命战争深深的吸引。 《井冈山的斗争》,一书写于1928年,伟大的毛主席当年只有三十五岁,虽然很年轻,但是他的智慧与文采在此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书中他提到的很多当时的情况都符合,并且针对当时的不好的状况他都做出了诸多的解决方法。他在书中写道:“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现在盐已有卖,但极贵。布匹、药材仍然没有。”读到这,我的心里感觉十分的难受,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那段战争,但是读到书中的描述,想象着当时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包括之前孙中山的革命他们并没有把握到经济权。这样使得他们在战争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毕竟战争的过程虽然是为了生产力的进步而进行的,但是它本身是不创造生产力,相反是一个大量消耗的过程,没有经济保障的战争无论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其过程都必然是十分困难的。而与对手相比较,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土豪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在进行战争的过程当中他们的供应是能够有相应的保障。所以毛泽东在当时以及后面的战争所采取的主要对策就是“将敌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经济还包括了人力。在文中,我们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兵源是来自对方的俘虏。另外的一些新的兵源也有来自自募,但是由于队伍的发展太快,使得兵源还是一个很重要并且紧迫的问题:“因为下级干部死伤太多,敌军俘虏兵往往过来不久,就要当连排长;今年二三月的俘虏兵,现在有当了营长的。”“普通的兵要训练半年一年才能打仗,我们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简直无所谓训练。军事技术太差,作战只靠勇敢。长时间的休息训练是不可能的,只有设法避开一些战斗,争取时间训练,看可能否。为着训练下级军官,现在办了一百五十人的教导队,准备经常办下去。”在这里暴露出来的问题很明显就是由于队伍的快速发展,使得队伍的人力出现了大量的断档。而当时红军的发展速度又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土豪的打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使得队伍必须不断地扩大才能让队伍能够在接下来的斗争中有足够的人力与之抗衡。而在经济和人力供给不上的情况之下,便会对队伍的信心产生巨大的动摇,从而导致队伍的凝聚力不足,进而便出现了军队的反水(袁崇的一个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中间阶级的反水,还有投机分子的反水甚至土籍农民大部分反水等等。而这样的反水事件的发生,将使得决策者中间会出现大量的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又会因为失败而上升为内部矛盾和分歧。一旦,分歧扩大,又将出现新的失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队伍扩张的时候,是否要加快速度呢?当一些扩张的速度超过了相应资源供给的速度时,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是一个矛盾。一方面,在经济和教导都跟不上的情况下是不宜快速扩张的,因为这样的扩张很可能使的队伍太大又没有相应的保障陷入被动甚至瓦解:“革命高涨时(六月),许多投机分子乘公开征收党员的机会混入党内,边界党员数量一时增到一万以上。支部和趣味的负责人多属新党员,不能有好的党内教育。白色恐怖一到,投机分子反水,带领反动派捉拿同志,白区党的组织大半塌台。”另一方面,队伍的不断扩张,使得自己明显暴露在强劲对手的眼中,如果无法快速发展,那么对手就会在自身发展羽翼还未丰满之时就进行打压,这样就更难发展。“湘赣两省派来的‘进剿’的反动军队,至少有八九个团,多的时候到过十八个团。”“七月赣敌进攻,八月湘赣两敌会攻井冈山,边界各县的县城及平原地区尽为敌据。为虎作伥的保安队、挨户团横行无忌,白色恐怖不满城乡。党的组织和政权的的组织大部塌台。”
我们可以说毛泽东在这方面是幸运的。虽然受到了很多打压,但是最终他还是克服了这样的打压使得自己的队伍能够不断地有效地得到壮大(虽然说不上强大)。至少在内部矛盾的解决上并没有将矛盾和分歧扩大,这样在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上并不会产生什么重大影响。而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面,就是毛泽东抓住了当时人数最多的阶级(贫农、中农、工人)。这些人原本是没有生产资料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他们只有选择无产阶级统制的方式才能使得他们的利益获得最大化。而相比较,孙中山当时选择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作为利益既得者,他们选择孙中山并不能为他们带来多大的好处。故而,毛泽东在比孙中山还要困难的时候依旧能使得自己的队伍不断扩大,并且奠定了后来胜利的基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历史背景井冈山的斗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 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教育、改造工作,将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4月,朱德、陈毅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湘南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军第4军。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组成了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4军会师。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根据地不断扩大。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他后,留下一部红军坚持井冈山的斗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楚的感受到红军初始建立时的各种困难,更加了解了我们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不容易,现在的美好生活真的是很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更要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从小时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开始知道毛主席,到后来的慢慢了解,从心存敬畏由衷佩服,深深的被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知道他是一位文学家、军事家,书法也极好,但一直阅读的都是他的诗词,比如《沁园春·雪》与《沁园春1长沙》等。所以这也算是第一次阅读他军事方面的文章吧。我选择的是《井冈山的斗争》这篇。
古人曾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也深知这一道理,在这篇文章中,他从“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谈起,发掘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然后又从军事、土地、政权、党的组织、革命性质、割据地区这六个问题方面分析割据地区的形势。 从这篇文章中我认识到红军初建时期的各种问题。其中较严重的是,由于红军力量的扩大,原本就困难的经济问题更加的捉襟见肘。毛泽东在文中写道: “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现在盐已有卖,但极贵。布匹、药材仍然没有。”但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因为党的作用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红军仍坚持下来了,他们身上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学习。我们要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持不懈!
另一方面,井冈山时期大量的兵源来自对方的俘虏,当然也有自募军,但是由于队伍的发展太快,使得兵源仍紧缺,且军事素质也是大问题:“因为下级干部死伤太多,敌军俘虏兵往往过来不久,就要当连排长;今年二三月的俘虏兵,现在有当了营长的。”“我们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简直无所谓训练。军事技术太差,作战只靠勇敢。长时间的休息训练是不可能的,只有设法避开一些战斗,争取时间训练,看可能否。”其中发生白色恐怖下中间阶级反水这样的事,所以井冈山革命的每一步都万分艰难,这更显示出红军强大的生命力。
在土地分配的问题上,毛泽东在书中指出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分配政策,不可以鲁莽行事。对待少数民族,主要是土客籍问题,则应理清思路,区别对待,不能意气用事,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关于革命性质的理解,他也着重从对待资产阶级这个角度来深入分析的,不能生搬硬套,将资产阶级一棒子打死,而应该打击死硬分子,孤立顽固分子,争取中间分子,团结进步分子,鼓励先进分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文章结尾处,毛泽东则机智地批评了当时中央的错误政策,为扭转当时局面起了好的作用。
读罢《井冈山的斗争》,感触很多,已经在上面赘述。那时毛泽东才35岁,已有那样宽广的眼光,那样独到的认识,不禁再次为伟人的魅力所折服。我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更加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