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精选好句41句

1、可以联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认识冯友兰的人生四种境界,。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2、人会有意识的为自己做事,所做之事的结果可能有利于他人,但其初衷和原则还是停留在利己阶段,功利意义明确。比如同事下楼取快递,顺便把你的盒饭带上来,虽然帮助了你,但初衷是下楼取自己的快递。他不会为了你的盒饭特意下楼的,除非···他暗恋你也说不定。可即便暗恋你,结果也是倾向于他本人的,毕竟献殷勤也是加分的嘛!

3、可以联系许多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人生境界来分析;

4、冯友兰将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总共分为四个境界,从低到高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又称哲学境界。

5、当一件事上升到“道德”一词了,多少都有些讽刺的意味。这个阶段呢,一个人可能是感知到了社会的存在,并深知自己乃社会中的一员,有义务或有觉解为社会做点什么。如儒家所说:“正其义不谋其利”。这类人所做的大都是严格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可道德这东西太过主观了,和美、丑一样,都是主观意志上的判断,并且是相对存在的,不好评说。

6、自然境界

7、代表人物

8、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他把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9、功利境界,来自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的分类。

10、这阶段的人们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宇宙!(心系宇宙的人···超人?)他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更是孟子所说的“天民”。冯友兰先生说:“这种觉解,他为宇宙利益做事,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11、这四种境界中,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中国哲学的任务精神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天地境界也称为哲学境界,通过了解哲学,才有可能到达这种境界。

12、在问清了作者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的依据之后,老师也列举了一个例子让同学们分析:

13、语文课,并不仅仅在教学生读懂这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课文这一个例子,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想,学会以批判的眼光对由课文生发开去的有关事物、人物、社会现象和事理进行思索与分析。

14、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Happiness)。主要哲学家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Stuart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Bentham)等。功利主义亦称“功利论”、“功用主义”,通常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在中国,战国时思想家墨子以功利言善,是早期功利主义的重要代表。宋代思想家叶适和陈亮主张功利之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反对惟言功利和空谈性命的义理之学。

15、“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本能及社会风俗,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如孩童,如原始人,他们做的事可能与他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说白了就是无缘由行事。

16、什么叫觉解?在课文中出现13次之多,这是个由佛教派生出来的概念,学生不一定理解;

17、三是把别人当别人!

18、四个句子的理解。

19、可以联系当前一些社会现象,包括教师本人、学生本人的生活实际来讨论对人生四种境界的认识。

20、在这堂课里,我觉得有许多问题是值得讨论的:

21、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人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人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22、对于功利境界的界定,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为:“心胸狭窄,做事只知道对自己有意义。”我以为对功利境界的定义有些偏激。一个人对功利的正常追求,是正常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常的利益的追求,在满足个人利益追求的同时,又为社会作了贡献,如私营企业主,只要不是违规违法地偏面地追求功利,国家还是鼓励的。每个人的发展,起初可能谁都离不开功利境界,因为一个人首先生存。

23、道德境界

24、一堂课,始终就是在教师的控制下,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寻找课文中的字面答案,仅此而已。

25、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是一篇哲理散文

26、《人生的境界》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最著名的文章之一,是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的第一篇课文,目的很清楚,学生到了高三了,需要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哲学问题了,尤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人生,规划人生,以此激励学生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且课文练习三也有布置:请学生联系实际,可以对冯先生的观点提出质疑,写一篇读后感。

27、杰瑞米·边沁、约翰·穆勒

28、且不说仅凭这三句话能否反映出三个人的不同人生境界,而原本课堂中出现的唯一一次智慧的火花就这样瞬间熄灭了。

29、徐志摩说,一生至少有一次,为了某个人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

30、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三个人的不同回答分析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学生的回答是顺理顺章的,第一个是自然境界,第二个显然是功利境界,第三个是道德境界。

31、四是把自己当自己!

32、这四种人生境界是依次上升,课文中讲得很清楚;“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但是,是不是就一层一层截然分开的,我的理解应该是交叉错杂在一起,只是某一种倾向更鲜明一些罢了,这个问题应该联系实际讨论清楚,不然学生会形而上地去认识这四种境界。

33、这是典型的就教材而教教材的课堂,而不是以教材作为例子进行语文学习。

34、功利境界

35、二是把自己当别人!

36、可是,我们这位老师上的这一堂课,从头到尾只字不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联系社会实际,或者列举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平民故事来开展讨论。

37、但是,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说:如果他是替一个私人老板造高楼大厦呢?显然这位学生感到第三个人如果是为私人老板造高楼大厦,同样也是为了赚钱,并没有达到为社会利益作无私贡献的觉解,达不到道德境界的层面。可惜这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或者说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点,于是老师以“请大家一起来把表述四种境界的文字读一遍”而遮掩过去,

38、一是把别人当自己!

39、例子是这样的:有三个人在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说:在砌墙,每二个人回答说:在赚钱,第三个回答说:在造高楼大厦;

40、天地境界

41、冯友兰在他的《人生的境界》一文中写到:“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