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冼星海主要内容(忆冼星海文章分层)

1、《忆冼星海》阅读答案

《忆冼星海》阅读答案

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忆冼星海》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忆冼星海先生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并且是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然而参加合唱的人数已有三百左右;朋友告诉我,曾经有过五百人以上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是星海先生担任鲁艺音乐系的短短时期内训练出来的得意弟子;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这次的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这是小规模”,而且由他的高足代任指挥,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而在那时,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他刚出来,就知道我进去了,而在我还没到西安的时候就知道我要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问起了新疆的情形,接着就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我对于音乐的常识太差,静聆他的议论,实在不能赞一词。岂但不能赞一词而已,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呢。可是,他那种气魄,却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回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

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傥来”的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

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节选自《茅盾散文集》)

题目

1、作者在写与冼星海见面之前,先写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见到冼星海后,为什么“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答:

2、作者在倒数第三段写:“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倒数第二段又说:“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3、作者在结尾处说:“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

4、对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伤悲之痛,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情感的?

答: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行文思路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以及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1)运用铺垫手法,使读者对冼星海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使冼星海的形象更加鲜明。

(2)说熟识,是已从侧面对冼星海有了较全面较深刻的了解;说生疏,数去还从未跟冼星海见过面。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和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为E级。答案:表现了作者极度的惋惜、哀痛和思念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这是对“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的高度肯定,说明冼星海将永远活在作者的心中,同样也活在诸多读者的心中。一个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将永垂不朽。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以及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层级为D级。作者以写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并听到他的创作计划,然而他却不能回来了,来表现自己的伤悲。接着,作者又通过“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这些带有极强感彩的语句,抒发了对冼星海之死的悲伤。

2、《忆韦素园君》阅读答案

《忆韦素园君》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韦素园君》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鲁迅记

1、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4分)

①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

②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

2、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5分)

①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

②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3、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特点。(6分)

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

②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

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4、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6分)

①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

②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3、《忆韦素园君》试卷阅读答案

《忆韦素园君》试卷阅读答案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鲁迅记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1、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4分)

2、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5分)

3、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特点。(6分)

4、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1)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2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

2、(1)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2)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3、(1)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的文学青年;(2)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3)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4、(1)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产;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2)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4、《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阅读答案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然尚闭关。

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

B.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竹”和“雪”又蕴含着人物品节和对环境的关切。

C.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D.全诗写景优美,借景抒情,写景十分细腻生动,历历如在目前,令人觉得美不胜收,极富感染力。

4.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如何回忆胡居士的。(6分)

阅读答案:

14.A.A项“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不对,此诗中没表现作者的痛苦寂寞。

15.尾联借用典故和想象的手法回忆胡居士。尾联借用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

高卧,写出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

诗词解析:

此诗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怀人之情,就是在雪中思友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的。

首联对仗,“寒更”对“清镜”,“清镜览衰颜”有迟暮之感。颔联写开门所见,先倒叙一笔夜来听到的响动:“隔牖风惊竹”,然后反扣眼前所见的景象:“开门雪满山”,诗情跌宕起伏,奇趣横生。颈联继续写雪,从空中写到地上,特别表现晨雪带来的闲静。透过雪景传达无处不在的寒冷,为转写对胡居士的忆念蓄势。尾联用袁安卧雪的典故喻胡居士,以想象的手法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达而固穷守志的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

此诗中间二联是写雪景的名句。一般人好用鹅毛柳絮(如谢道韫)、碎琼乱玉(如施耐庵)等来写雪景。王维写雪,笔墨空灵,感觉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风听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接下去的一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给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王维吸取了前人写雪的艺术经验,同样运用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构思,对后来的大历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等名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13.作者把胡居士比作袁安,有什么用意?(4分)▲

14.有人评价颈联“雪字不着,尽得风流”,请赏析其诗句的妙处。(4分)▲

阅读答案:

13.(4分)想象胡居士的自在闲适,表达作者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4分,各2分)

14.(4分)“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2分);“积素”二字写静,表明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2分);“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的清寂(2分)。

(4分,回答两个方面得满分)

5、《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阅读答案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然尚闭关。

[注]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

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xiāo)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1、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在下雪时把子侄们聚在一起,问他们雪下得和什么东西相似,侄子谢朗应声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所以“洒空”即指下雪。

C、颔颈两联写雪景,时间上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久,空间上则从地上写到天空、从广庭写到深巷,为后文写想到友人作铺垫。

D、尾联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仍不让人出面,只写他的住处。用笔空灵,神韵悠远。

2、C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C项,“从广庭写到深巷”分析不正确,应为“从深巷写到广庭”。颈联“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意思是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先写深港,后写广庭。故此题答案为C项。

忆冼星海文章分层

3、德舆评价本诗颔联时说“咏雪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字,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隔牖风惊竹”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隔窗听见竹子发出的声响,以为是风吹竹林的声音,实则是夜来大雪纷纷,雪打竹叶,簌簌作响。“风惊竹”三字,未直接从视觉的角度写雪,却己从听觉角度侧面将大雪纷纷的景象描摹出来。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重点,然后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本题题干借沈德潜的话明确需要鉴赏的句子是“隔牖风惊竹”这五个字,并指出这五个字的妙处在“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因此需要先分析这五个字的意思,再分析手法。“隔牖风惊竹”意思是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风惊竹”,说明风大雪急,诗人明写听到的竹叶摇动的声音,暗含雪打竹叶的声音。从手法上来看,诗人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看到下雪或是雪的样子,只写自己听到下雪带来的声音,从听觉的角度写雪,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5、忆友之作,然诗文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而“忆”也只出现于诗尾。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忆胡居士的。

6、①采用典故和想象的手法忆胡居士。

②尾联借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高卧,写出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两个手法分开答亦可。)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仔细阅读指定诗句,先概括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首先,尾联“借问袁安舍,然尚闭关”意思是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对胡处士的怀念之情,而是想象胡处士雪中高卧的样子,以表达怀念之情。其次,由注释可知,“袁安舍”用典,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这里诗人不说忆胡处士,而借用袁安代指胡处士,意在说明胡处士和袁安一样身处困穷仍然保有高洁品性,表达出诗人对胡处士的仰慕之意。

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首联内容,B项鉴赏诗歌的语言及用典手法,C项鉴赏诗句作用及写景角度,D项鉴赏诗歌尾联的内容及艺术效果。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6、《三峡》《小石潭记》《早发白帝城》阅读答案

阅读三则古诗文,完成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①)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⑴沿溯阻绝( )⑵然不动(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不见曦月( )

⑵虽乘奔御风( )

⑶往来翕忽(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句中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sù ⑵yí ⑶cī

2.⑴太阳与月亮 ⑵即使 ⑶轻快敏捷的样子

3.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原声带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意思对即可)

5.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6.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

⑵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压抑、忧伤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7、《三峡》《小石潭记》《早发白帝城》阅读答案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3分)

⑴沿溯阻绝( ) ⑵然不动( )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3分)

⑴不见曦月 ⑵虽乘奔御风 ⑶往来翕忽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

5.[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3分)

6.下面句中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参考答案:

1.⑴sù ⑵yí ⑶cī (3分。每小题1分)

2.⑴太阳与月亮 ⑵即使 ⑶轻快敏捷的样子(3分。每小题1分)

3.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共4分。每小题2分)

4.《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共2分。每点1分)

5.[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共3分 每要点1分)

6. 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

⑵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压抑、忧伤的思想感情。

(共4分 每要点2分)

8、忆读书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读书琐忆

琦君

①我自幼因先父与塾师管教至严,从启蒙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臂心,苦读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老师面前背。有的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颠八倒。老师生气,我越发心不在焉。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眼看着袅袅的香烟,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何况长工阿荣伯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一个大男人,只认得几个白眼字(家乡话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吗?

②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③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能偷着看。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噪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此处人迹罕到,又有阳光又有风。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阿荣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绿野平畴。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④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⑤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我们进城去。”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⑥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

⑦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选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1.文章①、②两段中,作者的读书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③至⑥段,这部分内容写到了作者幼年读书的哪两个场所?这样的读书经历对作者后来的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琦君擅长用细微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以上文第一段为例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想像合乎情理,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准确流畅)

①“我”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会是怎样的神态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对“我”读书入迷时的神态进行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写出“我”说书讲古时的动作和语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到“发愤读书”,在五叔婆不识字被人骗、母亲写信辞不达意、母亲读不懂父亲来信等事实中受到教育,要替母亲争一口气。

2.“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和“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里。一是保护了视力,二是读书不要求宽敞讲究的条件。

3.少年时读书,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他们对求知世界的知识的渴求促使着他们迫不及待地去读书,而且越是看不到、得不到的东西越能激发这种读书的欲望,为了读书可以克服许多困难。因此,兴趣才是少年时期最好的老师。

4.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描写“偷偷”把胡豆吃了,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一个孩子在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时的调皮和天真,“宁可受罚”则是这种童心的真实写照。

5.“略”。(要锤炼语言,要有意蕴与内涵才可。)

9、忆读书阅读附答案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予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定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 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咬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同时,我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 十二地煞的数目,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写尽了“若有所失”的寥落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桌上看到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译文小说来 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人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文章中作者提到读过哪些书?根据原文填空。

(1)作者在识字不久就开始读书,七岁开始自己读《__________》,同时作者还读了《__________》;接着又读了《__________》、《__________》;到作者十一岁时,又读了《 __________》;作者十二三岁时,又读了《__________ 》。

(2)有一些读书内容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它们是岳飞的古诗词《__________》,李易安(李清照)的《______________》,还有小说《__________》。

2.“柳州风骨,长吉清才”,仔细读一读文章,你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柳州”和“长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读书的收获或体会。

(1)读《水浒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红楼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茶花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后,你想到你读过的哪些书,体会是什么?请举两例。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水浒传 精忠说岳 茶花女遗事 红楼梦

(2)满江红 声声慢 荡寇志

2.柳宗元 李贺

3.(1)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忆冼星海主要内容

(2)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3)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人的人情世故

4.读书让作者了解了许多东西以及道理,如知道了一些历史知识,也了解了外国人的人情世故以及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甚至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立思考”的大道理。

5.(1)《上下五千年》,了解中国5000年的历史,从辉煌到衰落,令我深思。

(2)《十万个为什么》了解了不少科学知识,也明白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0、《曹刿论战》曾国藩《挺经》阅读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员。”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①荀(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又何间焉()(2)望其旗靡()

(3)惟荀之拔逼阳()(4)先备外援()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孙仲谋之攻合肥故克之

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此何遽不为福乎

C.此善于用气者也京中有善口技者

D.渐就衰竭之故故克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29.结合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2分)

参考答案

(1)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

(2)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

(3)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

(4)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11、《醉翁亭记》《破阵子》阅读答案

《醉翁亭记》《破阵子》阅读答案

古诗词令人喜欢,可逝诗鉴赏题却让许多同学头疼。解答这一类题目,重要的是基本功夫,出题的方式和答题的技巧,下面给大家分享《醉翁亭记》及《破阵子》阅读答案,欢迎借鉴!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答案

《醉翁亭记》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阅读练习

1.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

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霏 开 云 归 而 岩 穴 暝 晦 明 变 化 者 山 间 之朝 暮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①中写夏季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滁人游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在很多诗歌当中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者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佳木秀而繁阴

3.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4.(1)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恢,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乐事的人,是我太守啊。

5.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意对即可)

《破阵子》阅读练习答案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试题及答案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营生活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4、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答: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个得1分)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7、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12、郑谷《竹》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郑谷《竹》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谷《竹》郑燮《题画》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题画

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竹》诗首联勾勒竹子近水、荫蔽村舍、松竹间杂且烟雨迷蒙等特点。

B、《题画》诗首句传神地写出画中竹子似被大风吹卷而枝叶向上的姿态。

C、《竹》诗通篇不着一“竹”字,而又处处紧扣“竹”的特点写竹咏竹。

D、《题画》诗三个“扫”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态度。

15、简要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14、D(3分)

15、同:都表达了对竹的喜爱和赞美。

异:《竹》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逍遥山水的隐逸之情;《题画》表达了诗人不甘庸常,自信傲睨,有大展鸿图,匡时济世的凌云之志。

13、《刻舟求剑》《北人啖菱》比较阅读及答案

《刻舟求剑》《北人啖菱》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刻舟求剑》《北人啖菱》比较阅读及答案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原文:

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④并:连同;⑤以:用来⑥何:哪里

阅读题: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遽契其舟()(2)不亦惑乎()

(3)从其所契者()(4)席上啖菱()

13.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其人自护其短

C、置之其坐D、其人自护其短

14.翻译句子:(6分)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4分)

(1)(立刻,匆忙)

(2)(迷惑,糊涂)

(3)(雕刻)

(4)(吃)

13(B)(3分)

14.(6分)(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14、杂忆佩弦先生阅读题及答案

杂忆佩弦先生阅读题及答案

《杂忆佩弦先生》阅读原文

佩弦先生逝世了,这是一个如何的意外!他的病是旧病,时犯时好,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要动手术,更没想到动了手术就是这样的不幸的消息。

佩弦先生是谨慎小心的人,他没有一般文人的嗜好,也没有一般文人的脾气,他的生活总是那样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像钟表那样稳健而有秩序。这样的人能在五十岁就死去么?如果相术可靠,他的眉毛是那样黑而长;身材短小,可是精悍;瘦虽然瘦些,却是瘦而有神;往常给人的印象总是精神奕奕,事事周到,这难道不是寿吗?

然而事实上是太快了,佩弦先生死的太快了,出了任何友人的预料,也给了任何友人一个沉重的打击。

忆冼星海阅读理解答案

是8月9号这一天的正午,林庚刚从北大医院里拔牙出来,就到了我这里,坐定了就告诉我说:“朱先生又病了,也住在北大医院,刚动过手术。”这是我听到朱先生病了的消息之始。问起林庚见过朱先生的情形来,他说还好,我们总认为动手术的病的危险都在动手术的那一刹那,如果经过良好,是可以无碍而放心下去的。我打算过一两天再去看他。同时我一向也有一个偏见,就是认为探望病人固然是好意,但假若抱这种好意的人太好,在病人的精神上便不免是一个难堪的负担了。因此,我就又踌躇了。

谁知在10号的报上,也就是我晓得朱先生病了的消息的第二天,已经登着朱先生病危了。我这时坚信我听到的林庚所见的情况是实,新闻记者的消息可能是旧闻,只是曾经一度危险而已,又为了刺激读者,便渲染的过分,这也是中国新闻记者的常事。

可是慢慢情形不对了,11号12号都连着登起那恶劣的消息来。我不能不动摇了,我决定在12号下午去看他。谁知道这天下午又因为有事没能去成,第二天才知道就是去成也晚了,因为已经不是活着的佩弦先生了,原来他在12号的上午十时已经逝世了!

连日的阴风凄雨,更增加了我的耿耿不乐。给我印象那么清晰地朱先生,竟作了古人了!

记忆一页一页地翻着,想起了十七年来和朱先生的往还。

最初和他的认识是我入了清华。那时他才三十几岁。我没有上过他的`课,课外可是常去找他聊天儿。见面最多的时候,是在郑西谛先生还在北平时,大家共同编《文学季刊》的一段。这时期虽然不太长,可是因为每一星期大家都要在郑先生家里聚谈,并且吃晚饭,所以起码每一星期是有一个很充分的时间会晤的。因为朱先生的公正拘谨,我们现在也不大记起他什么开玩笑的话,同时别人也不大和他开玩笑。只记得他向郑先生总是全名全姓的喊着“郑振铎”,脸上发着天真的笑意的光芒,让我们感觉他是在友情里年轻了。

那时郑先生住在燕京,从燕京到清华是有一段路的。每当我们夜深归来,往往踏着月光,冲破了犬吠,在谈笑声里,越过了不好走的小路,快乐地分手。现在记得这情景的,除了我之外,只有林庚了。

朱先生当时开着“陶诗”的一门课,我很想去旁听。当我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有着习以为常的谦逊,说:“没有什么意思,不值得听的。”我们那时年少气盛,也就信以为真,又听说他常常叫人背诵或默写,错了字还扣分。我们那时又是不拘束惯了的,于是更觉得不听也罢。后来知道他所写的那篇《陶渊明年谱之问题》,恐怕就是那时研究的心得的结晶,到了自己对陶渊明也发生兴趣时,是很后悔没曾听他的讲授了。

朱先生谦逊,客气,而且小心。他对于一般人的称呼,都是“先生”。我有一位朋友编刊物,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朱先生的稿件往往有着涂改,这涂改之中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尽量把口气改的和缓些。在他的文字里,很少有“绝对”“万分”“迥然”“必定”等字眼。就是有,也往往改成轻淡一些的了。

这一点儿也不错。在待人接物上,我们很少见到他疾言厉色,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自然,我们也很少在他身上发现热狂,像臧克家所说的“燃烧”似的。朱先生的性格和他的名字实在有着巧合——清!

可是他并非马虎。他的字从来不苟,一笔一画。他对什么事的看法,也非常坚定。而有一个一定的界限,——当然是稳健的。

他写文字很审慎而推敲。在清华的时候,我们在一次谈天里,问起他一天写多少字,他说:“五百。”他反过来问我。我说:“不一定。快的时候,曾写道一万五千字的长文,还另外写了两篇杂感。”可是这是那时的话,后来自己也体验到每天写不到五百字的时候了。

在战前一般人的生活都好,清华又是好环境,教授们的家都相当安适。每每在我们当下午四五点钟去谈天的时候,不但畅所欲言,既不关时局,又不谈物价,更没有愁眉苦脸,而且吃着好茶,有时来一道甜食点心,像莲子羹一类等等的。我们在朱先生家里也不曾例外。

然而抗战把所有人的生活划了一道界限。我比任何人都早先到了昆明,在云南大学教书。这是二十六年的九月。那时朱先生随着学校到了长沙,许多先生在衡山过了另一种生活。朱先生触发了旧时的兴趣,清新的篇什,颇传诵一时。

不到一年,长沙的临大改为联大,大家都又奔波到了昆明。因为初到时的生活的凌乱,我们失掉了从容坐下来谈话的心情。不久,我又因为可笑的文字祸而离开昆明到重庆。因为是抗战才开始,大家的生活秩序虽然受了影响,可是身心都没有大的变化。

最叫我惊讶的,却是我在二十九年二次到成都的时候,适逢朱先生休假,也在成都。我去看他,他的头发像多了一层霜,简直是个老人了。没想几年的折磨,叫人变了样!有些老朋友见了我也说我苍老了,我还想辩护。可是看看朱先生,我连说苍老也不敢了。——怕伤他的心!

他住的地方是成都东门外的一座古庙。我们也曾喝着他的好茶,可是心情完全不对了。他的工作依然紧张而有秩序。桌上摆着十三经注疏。他那《经典常谈》——一部可称道的书,用着最亲切的语言,报道着最新的专门成绩——就是这时完成的。另外,《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大概也完成于此时。

这一次的会见中隔了两年,我仍回在沙坪坝大学教书。有一天,却喜出望外地见到朱先生和魏建功先生来了。更喜出望外的,是朱先生又恢复了往日的健康,头发上那一层霜也像揭走了,又是乌黑乌黑的了。他依然精神,仿佛和往日清华园的佩弦先生的面貌可以接续起来了。大学是一个一向受了学术派的熏陶,白话文不很重视的学校。我们就借机会请朱先生来一次讲演。他那流动活泼的国语,以及对于白话文的热忱,我想会给听讲的人一个有力而且有益的启发。当天晚上,由辛树帜先生请吃锅贴,这次我们又很快乐地分手了。

我感觉朱先生的生活态度是有些改变了。因为从前他是不以师道或老辈自居的,现在有些不同了。就他的生活的严肃说,这是必然的发展。可是在另一方面说,也就是渐入所谓“老境”么?

这感觉到了北平我们又见面时便更证明是正确的了。朱先生和我先后到北平,这是三十五年的秋天。我是从上海来,在师大教书,他是从重庆来,仍回到清华。在他还没搬出城的时候,我就去看他。那竖会街的临时招待所,我见了他,却又有些黯然了。他分外地憔悴,身体已经没有从前那么挺拔,眼睛见风就流泪,他随时用手巾拂拭着,发着红。我们没能谈什么文艺,他就很关切地问到我的母亲,太太,小孩等。宛然一个老人所关切的事了。

到他在清华住定了,我又去看过他几次。在城里也曾有几次座谈会和宴会上遇到。生活定了,生活却又好了些。——不过有些人已经在称他为佩老,大概他是有老的资格了。

但他那不苟的作风却一如往昔。我来北平后,曾一度给《北平时报》编副刊《文园》。朱先生寄来了一首译诗来,可是还没等付排,他的信又来了,是改去了一两个字。他不苟,可是并非不圆通。他后来告诉我:“时报不是什么好报啊。”但他并没因为时报不好而拒绝写稿。——我后来却也不编那个副刊了。

佩弦先生晚年,事事仔细则如故。我们如果向他借一本书,他一定先问:“看多少日子?”随手又拿过本子来,把姓名书名年月日都写上去。

最后的一次晤谈,是本年的3月28日。我带了太太和小孩去看他。他又是病后,十分清癯。我们一坐定,他就进屋里去了,立刻拿出来的是一封信,还有四块糖。信是他的一位老朋友来的,由于朱先生的推荐,他这位老朋友读了我一篇☆清照论》,来信就是讨论此文的。佩弦先生的东西,一定放的很有秩序,否则我一到,如何能马上就取出来呢?他那四块糖则是每人一块,他自己的一份却没吃,所以我的小孩便得了两块。任何事,他都是这样合理化!我一向拿长辈看他,可是他无论如何不肯上坐,结果上座空着。又因为我带了太太去,他的太太逢巧没在家,他便不住抱歉,而且特别和我太太谈一些家常。

这是最后的一次会晤,没想到已经不可能再有第二次了。

佩弦先生的稳健,没让他走到闻一多先生那样的道路,可是他的坚定始终让他在大时代的队伍里没错了步伐。再加上他的虚心和认真,他肯向青年学习,所以他能够在青年的热情里前进着,领导着。他憔悴,他病倒,他逝去了。可是他的精神没生过锈,没腐烂过,永躁轻!

一般人常提到他的《背影》,并且因此称他为散文家,我想这适意小看了他。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毁灭》,——在中国是一首可纪念的长诗。可惜我没曾接触过他那奔放的诗人的一段生活。他后期所表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学术工作者,一个有良心的教育家。——教育家而有良心,是多么令人可敬呢!

有些人对佩弦先生现在为青年所爱戴是不大以为然的,甚而有人说:“这是被包围!”然而我们敢说这是最恶毒的诬蔑,诬蔑青年,诬蔑佩弦先生!真理只有一个,认识真理的人自然会牵着手前行,谁也包围不了谁,谁也左右不了谁!正是在这诬蔑声中,我们越敬爱他,越觉得他是一个稳健而坚定的有良心的教育家了!

(作者:李长之,文章有删改)

《杂忆佩弦先生》阅读题目

12.作者和朱先生十七年来的往还大致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4分)

13.第10段文字中的划线句子该怎样理解? (2分)

14.平实中寄予强烈的感情是本文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试从文中选取一处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地方做简要分析。 (3分)

15.在作者笔下,朱先生有着很多好的品行,为人称道,教人向善。根据你的理解,试就某一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释。 (5分)

《杂忆佩弦先生》阅读答案

12.参考:初入清华师生关系时期;抗战颠沛流离时期;在四川成都时期;重新回到北平时期。(评分:每点1分,共4分)

13.大家共同编写《文学季刊》的那个时候,夜归走从燕京到清华的一段路的,有朱自清先生、林庚和我。此处说现在记得这情形的只有我和林庚,隐述了先生的逝去,表达了我对先生的深切怀念。(评分:每点1分,共2分)

14.示例:“这是最后的一次会晤,没想到已经不可能再有第二次了。”这句话平平常常地交代出了和先生见面的情形,却又以一个“没想到”话锋一转,表达了对先生之死的不舍与难于接受。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跃然纸上。(评分:每点1分,共3分)

15.示例:先生做事非常认真、仔细。当先生写作时,对稿件的处理非常严谨,往往有着涂改,涂改之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尽量把口气改和缓些,文字里少见“绝对”“万分”“必定”等字眼;问先生借阅图书,一定先问看多少日子,然后做好借阅记录。我最后一次去拜访他,一坐定,先生很快取出一个朋友寄给他的关于我的信件,也清楚地说明了先生的仔细。(评分:交代品质2分,结合文本展开叙述(含语言表达项评分)3分;共5分)

15、《咏螃蟹呈浙西从事》《螃蟹咏》阅读答案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

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②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③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做过黄巢权的“翰林学士”。②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③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达爱慕之情。

B.《螃蟹咏》是七言律诗,首联写环境,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下喝酒吃蟹。

C.薛宝钗认为纵使螃蟹再横行,最后还是要落入汤锅被蒸煮,落得被人吃掉的下场。

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而尖锐,极尽讽刺之能事,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16.这两首以“蟹”为主要内容的.诗作,都是以小见大。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D.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坡杏花》)

17.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6分)

15.(3分)D(第一首诗无讽刺之意)

16.(3分)A

17.(6分)

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他”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3分)

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3分)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螃蟹咏》:桂花香中梧桐阴里大家饮酒飞觞,那些嗜酒的人垂盼着佳节重阳。你横行霸道眼前没有东西南北,你表面不知可否实际上也没有心肠。酒洗不去腥味还得用菊花茶漱口,为防止蟹冷伤人一定加上点生姜。如今落入汤锅被蒸煮还有什么好?月夜水边只有那禾黍在飘着清香。

16、高中语文《村夜》与《秋夜》比较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村夜》与《秋夜》比较阅读答案

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完成8-9题。(11分)

村夜(唐)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5分)

9.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5分)

9.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6分)。

17、《送东阳马生序》《王冕僧寺夜读》比较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王冕僧寺夜读》比较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舒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王冕僧寺夜读》比较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既加冠( )

(3)听已( )

(4)琅琅达旦( )

11.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计日以还

D.以刀劈狼首

12.翻译下列各句。(6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3.读了两文,宋濂和王冕你更欣赏哪一个?试结合选文简要说说自己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0.(4分)(1)喜爱、爱好

(2)已经

(3)结束

(4)早上、清晨、天明

11.C

12.(6分)

(1)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

(2)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3)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13.(3分)王冕幼时读书志向坚定,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宋濂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意思对即可。)

18、《山园小梅》《卜算子 咏梅》的阅读答案

《山园小梅》《卜算子 咏梅》的阅读答案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1. 联系语境,分析两首诗歌中的“”和“自”分别写出了“梅”的什么特点?

12. 《咏梅》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

13. 简要赏析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11. “”:不畏严寒;风姿特;性情孤傲;“自”:处境凄寒;无人欣赏。

12. 拟人;衬托。

13. 同:都表现出不同流俗的`高洁情怀(或“孤傲品性”);异:林诗在对梅的喜爱中,流露出诗人对世俗浮华生活的厌弃,对清幽隐逸生活的向往;陆诗用梅的凄惨境遇自况,折射出诗人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品格追求。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要借助该字含义、 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 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并且区分异同点。“众芳摇落暄妍”意为“百花凋零,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 ,可得出“”“不畏严寒;风姿特”;“已是黄昏自愁”意思是“黄昏里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 可概括为“处境凄寒;无人欣赏”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诗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点明本诗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整体上采用了拟人和衬托的手法,“争”“妒”,即是拟人;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事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手法即为“衬托”。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梅’喻指什么,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两首诗中“众芳摇落暄妍”“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都表现出不同流俗的高洁情怀;林诗“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檀板共金樽” 代指世俗浮华生活,表达在对梅的喜爱中,流露出诗人对世俗浮华生活的厌弃,对清幽隐逸生活的向往。陆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思想追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