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书70页有鬼(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笔记)

1、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正确读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船长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不迫、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船长伟大的品质。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正确读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从题目,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我想知道“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遇难?结果怎样?)

2、了解作者雨果。(出示圆明园里的雨果雕像的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尤其注意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比较难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山脉(mài)剖(pōu)开机械(xiè)师调遣(qiǎn)穿梭(suō)

读两艘船的名字:诺曼底号玛丽号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腹、窿、卑、宰、遣、梭”,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腹”是左右结构,右边中间是“日”,最下面的“”不要写成反文。“窿”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穴”,下面右边“生”上面的小横不要漏写。“卑”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丿”,最后一笔是悬针竖。“宰”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辛”,下面的横短,最后一笔是悬针竖。“遣”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丨”。“梭”是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地、人、事。同桌间互相交流。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在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救出了众人,但自己却以身殉职。)

2、初步感知故事线索:夜航—遇难—组织逃生—最后二十分钟—牺牲

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6):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3、认识灾难: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灾难情况的段落读一读。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指导朗读。

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描述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1)谈一谈自己看到的画面。(2)这一幕幕场景,带给你什么感受?(3)请你把这感受融入课文中,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4)读“一刹那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给“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画线,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深入体会: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到害怕?“惊恐万状”的人们有什么表现?

4、人群面对灾难:“诺曼底号”正在慢慢下沉,所有的人都会葬身鱼腹,人们是怎么面对这场灭顶之灾的呢?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生:“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

生:“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播放《泰坦尼克号》视频,感受海难来临时人们的惊慌失措。

指导朗读。

5、课文内容真实感人,情节扣人心弦,读起来就像看电影似的,读完后好多场景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那么,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的,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板书:遇险),哈尔威船长指挥大家逃生救援(板书:救援),最后时刻的沉船(板书:沉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

惊恐万状汹涌湍急一窝蜂你推我搡简短有力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须臾阴惨惨凝视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一起猝不及防的海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沉着感人的英雄形象。准确生动的语言、个性鲜明的人物、悲壮感人的场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也给了大家巨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深入地探究学习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外貌、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诺曼底号”遇难带来的震撼。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在灾难来临、人群慌乱时,是谁救出了所有人。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场景一:下达命令。

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船长下达了哪些命令。用“”画出来。说说你从这些命令中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写你的感悟。

阅读时,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场景二:对话指挥。

指导朗读“简短有力”的对话。(第16~30自然段)

从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中,你都了解到哪些情况?(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船失去了动力。船还有二十分钟就会沉没。逃生过程中,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就会被打死。)

体会写法,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助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些对话对你推我搡的人们有用吗?哪句话可以说明?(有用。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现在你感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威严、机智、果断。)

分角色朗读第16~30自然段。

听到这段对话,那些想自己先获救的男人,会怎样想?那么妇女们会怎样想?(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从哪句话能感受到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是啊!哈尔威船长,这个伟大的灵魂,巍然屹立在指挥台上,给在危急时刻的人们巨大的安全感。船长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除了他自己……

3、场景三:救克莱芒。

指名读课文第35~37自然段。

船长还做了什么?(指挥救出见习水手克莱芒。大难临头,船长没有忘记船上的任何一个人,他想得那么细致周到,神情那么镇定自若,始终坚守在船长岗位上。)

4、在这次组织逃生过程中,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仔细阅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做批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英雄品质。(关心每一个人、尽职尽责、舍己救人、无私忘我、临危不乱、镇定自若、高度的责任感……)

5、再次默读全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船长和他的“诺曼底号”长眠于大海,连雾也是阴惨惨的。这阴惨惨仅仅是形容雾吗?(还有人的心情)找出文中描写雾的词句。

第1自然段: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第3自然段:雾越来越浓了……

第6自然段: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第7自然段: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第43自然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

从文中看出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多次写雾,还渲染了灾难的气氛,烘托了人们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里,跟灾难接触,和船长对话。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自己却悲壮地与船同沉,这样的举动彰显出他高尚的品质。(板书:品质)

补充资料,升华对船长的认识:

(1)一百多年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读——

(2)一百多年来,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忍不住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再读——

2、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哈尔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挽回了几十人的生命,而自己却沉入大海,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3、用克莱芒的日记结尾:

亲爱的哈尔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长大了,已经成为一名船长了,走的就是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鸣笛三声。这笛声是问候,是感激,是力量。如今同行们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心中永远屹立着一尊黑色的雕像。

四、布置作业(选择一项完成)

1、拓展练笔: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请写下来吧。

2、读后感:可以写写读了本文的感想或感受。

2、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正确读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船长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不迫、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船长伟大的品质。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正确读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从题目,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我想知道“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遇难?结果怎样?)

2、了解作者雨果。(出示圆明园里的雨果雕像的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尤其注意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比较难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山脉(mài)剖(pōu)开机械(xiè)师调遣(qiǎn)穿梭(suō)

读两艘船的名字:诺曼底号玛丽号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腹、窿、卑、宰、遣、梭”,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腹”是左右结构,右边中间是“日”,最下面的“”不要写成反文。“窿”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穴”,下面右边“生”上面的小横不要漏写。“卑”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丿”,最后一笔是悬针竖。“宰”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辛”,下面的横短,最后一笔是悬针竖。“遣”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丨”。“梭”是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地、人、事。同桌间互相交流。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在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救出了众人,但自己却以身殉职。)

2、初步感知故事线索:夜航—遇难—组织逃生—最后二十分钟—牺牲

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6):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3、认识灾难: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灾难情况的段落读一读。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指导朗读。

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描述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1)谈一谈自己看到的画面。(2)这一幕幕场景,带给你什么感受?(3)请你把这感受融入课文中,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4)读“一刹那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给“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画线,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深入体会: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到害怕?“惊恐万状”的人们有什么表现?

4、人群面对灾难:“诺曼底号”正在慢慢下沉,所有的人都会葬身鱼腹,人们是怎么面对这场灭顶之灾的呢?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生:“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

生:“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播放《泰坦尼克号》视频,感受海难来临时人们的惊慌失措。

指导朗读。

5、课文内容真实感人,情节扣人心弦,读起来就像看电影似的,读完后好多场景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那么,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的,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板书:遇险),哈尔威船长指挥大家逃生救援(板书:救援),最后时刻的沉船(板书:沉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

惊恐万状汹涌湍急一窝蜂你推我搡简短有力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须臾阴惨惨凝视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一起猝不及防的海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沉着感人的英雄形象。准确生动的语言、个性鲜明的人物、悲壮感人的场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也给了大家巨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深入地探究学习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外貌、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诺曼底号”遇难带来的震撼。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在灾难来临、人群慌乱时,是谁救出了所有人。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场景一:下达命令。

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船长下达了哪些命令。用“”画出来。说说你从这些命令中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写你的感悟。

阅读时,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场景二:对话指挥。

指导朗读“简短有力”的对话。(第16~30自然段)

从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中,你都了解到哪些情况?(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船失去了动力。船还有二十分钟就会沉没。逃生过程中,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就会被打死。)

体会写法,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助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些对话对你推我搡的人们有用吗?哪句话可以说明?(有用。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现在你感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威严、机智、果断。)

分角色朗读第16~30自然段。

听到这段对话,那些想自己先获救的男人,会怎样想?那么妇女们会怎样想?(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从哪句话能感受到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是啊!哈尔威船长,这个伟大的灵魂,巍然屹立在指挥台上,给在危急时刻的人们巨大的安全感。船长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除了他自己……

3、场景三:救克莱芒。

指名读课文第35~37自然段。

船长还做了什么?(指挥救出见习水手克莱芒。大难临头,船长没有忘记船上的任何一个人,他想得那么细致周到,神情那么镇定自若,始终坚守在船长岗位上。)

4、在这次组织逃生过程中,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仔细阅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做批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英雄品质。(关心每一个人、尽职尽责、舍己救人、无私忘我、临危不乱、镇定自若、高度的责任感……)

5、再次默读全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船长和他的“诺曼底号”长眠于大海,连雾也是阴惨惨的。这阴惨惨仅仅是形容雾吗?(还有人的心情)找出文中描写雾的词句。

第1自然段: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第3自然段:雾越来越浓了……

第6自然段: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第7自然段: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第43自然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

从文中看出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多次写雾,还渲染了灾难的气氛,烘托了人们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里,跟灾难接触,和船长对话。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自己却悲壮地与船同沉,这样的举动彰显出他高尚的品质。(板书:品质)

补充资料,升华对船长的认识:

(1)一百多年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读——

(2)一百多年来,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忍不住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再读——

2、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哈尔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挽回了几十人的生命,而自己却沉入大海,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3、用克莱芒的日记结尾:

亲爱的哈尔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长大了,已经成为一名船长了,走的就是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鸣笛三声。这笛声是问候,是感激,是力量。如今同行们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心中永远屹立着一尊黑色的雕像。

四、布置作业(选择一项完成)

1、拓展练笔: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请写下来吧。

2、读后感:可以写写读了本文的感想或感受。

3、小学五年级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船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

板书:9*“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整体感知

1.看诵读动画,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三、深入学习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船长为什么用威胁逃生的人”: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船长采取用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看图,理解“这尊黑色的雕像”: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

(2)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激趣导入,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船长为什么要用威胁逃生的人?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学生活动设计丰富: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4、小学五年级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船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

板书:9*“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整体感知

1.看诵读动画,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三、深入学习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船长为什么用威胁逃生的人”: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笔记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船长采取用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看图,理解“这尊黑色的雕像”: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

(2)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激趣导入,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船长为什么要用威胁逃生的人?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学生活动设计丰富: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5、小学五年级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船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

二、整体感知

1.看诵读动画,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三、深入学习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船长为什么用威胁逃生的人”: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船长采取用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看图,理解“这尊黑色的雕像”: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

(2)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案点评:

激趣导入,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船长为什么要用威胁逃生的人?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学生活动设计丰富: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探究活动

在世界地图上找一找英国和法国,再在英国的南部沿海找一找南安普敦。

6、《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_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体会汤姆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4、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回顾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生举手回答)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给你们,它就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的四大名著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课题)

这部小说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请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组探究,交流反馈。

(1)课文主要写了这几件事:

①孩子们回来前小镇上人们的悲痛心情;

②孩子瞄来时人们的欣喜;

③汤姆·索亚讲述自己和贝奇在山洞遇险的经历;

④汤姆·索亚探望生病的小伙伴哈克。

(2)课文主要记叙了汤姆·索亚在山洞历险后返回家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精彩

(一)品味情节,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预设1:困难重重的历险

1、汤姆讲述冒险的这段经历很精彩。那么,在山洞里迷了路的汤姆和贝奇是怎样一步步脱离险境的?浏览第4自然段,跟随课文内容,你也来走一走。

2、师小结:洞中迷路→(摸索出口)→找到出口→(说服贝琪)→爬出洞口→(进行呼救)→安全脱险。

预设2:大悲大喜的`人们

1、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孩子瞄来前后人们大悲大喜的心情?(生举手说)

2、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感受人物心情。(课件出示句段)

大悲:萨契尔太太病得很厉害……大家都怀着悲伤和绝望的心情。

大喜: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一面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

(二)品味写法

1、说说文中语言在表达上让你感到精彩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

2、各小组代表发言。

(1)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如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以及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经历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

(2)语言描写非常生动。如汤姆在讲述他的历险经历时用一连串的“怎样”进行叙述,夸张和吹嘘溢于言表,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汤姆和贝奇走出山洞是多么不容易。

(3)运用轻松、幽默的表达方法。如先悲后喜的情绪变化,使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充满喜剧的气氛。

3、同学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明明是汤姆,可是这里却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细致入微地描写萨契尔太太、波莉阿姨和小镇上人们的悲伤绝望呢?这样写对描写主人公汤姆有什么帮助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有力地反衬出汤姆和贝奇自信、聪明、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总结回顾,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如: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立乐观、勇敢、有爱心、喜欢冒险、讲义气)

2、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还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到《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来读,并完成读书推荐卡。

山洞历险失踪后,人们悲痛

归来后,人们欣喜

汤姆讲述历险经历(夸张)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乐观勇敢

足智多谋

顽皮可爱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并且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教学时,我以文中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悲大喜的句段,感受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接着我让学生谈谈哪些情节最吸引人,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夸张,课堂氛围良好。

7、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师:“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播放游览双龙洞的情境录象。(看录象后,双龙洞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1)列火车检查生字新词,指导写好“蜿蜒、臀部、稍微、孔隙”等词语。

(2)最后修订游览线路:

途中洞口外洞孔馅洞出洞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板:明艳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6、学生配乐朗诵。

小结:路上凤光明艳,我们和叶圣陶一样,游兴很浓,双龙洞又是怎样的呢,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师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再走进去,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游览。

第二课时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隙是怎样的呢?

(一)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船怎样进出孔县?(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8、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使学生感受到这一溶洞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

导游小姐们、先生们,你们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们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2、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3、指定一组中一人板演,一人向大家介绍课文围绕课题按顺序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配解说词时,最好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

(4)介绍“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很高兴了,不过,我有一个问题。

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讨论。

想象景色,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五、作业。

1、学编导游解说词。

2、背诵优美的句段。

3、画出双龙洞的游览线路图。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作者一路上欣赏着色彩斑斓的山、花、树、倾听着潺潺的溪流他的心情怎样呢?(愉悦、高兴……)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部分吧。

指名朗读。

沿途已经这么美了,双龙洞位于其中那是景中之景,肯定会更美。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指名回答,师梳理归类:

(1)、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2)、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1)、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2)、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

1、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找读句子;

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体会出什么?(窄)

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找读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c、问:都是那些地方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可以?(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齐读

b.感觉到什么?挤压(1)方向不同(学生示范)(2)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稍微、一点儿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练读、指名读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

板书:大、黑、奇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感情朗读。指读。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1、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2、这节课,我们不仅随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七、布置作业:

1、读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2、为金华双龙洞写广告词或导游词。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4、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70页有鬼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 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教学反思: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9、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知士标

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媒体: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10、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新课教学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板书:宽、窄;缓、急)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四、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1、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自然天气: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3、作业: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内容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宽、窄;缓、急)外洞(很宽)

孔隙(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11、四年级语文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怖、吱、誓、蔑、津、蔚、谓、凄”8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复述课文。

3、体会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育学生做一个勇敢、富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喜欢冒险,而又十分勇敢、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收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资料。

2、教师自制简单的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冒险吗?你有过冒险的经历吗?试着讲一讲。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美国同名长篇小说中的节选内容,(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3、课前,同学们收集了马克吐温的相关资料,谁来介绍介绍。

[简介作者,缩短了孩子与作者的距离,也缩短了与文本的距离。]

4、(出示汤姆索亚的插图)这个小男孩叫汤姆索亚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今天,我们一同来认识他。

二、展示与交流

1、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读词语: 吱声 发誓 轻蔑 津津有味 蔚蓝本 无所谓 凄惨

(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吱、蔑、津”3个字的读音。“怖、吱、蔚、凄”等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津”字要与形近字“律”比较。“蔑”字比较复杂,书写是要写正确。)

2)理解词语: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

轻蔑:轻视,看不起。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凄惨:凄凉,悲惨。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在坟场探险时目睹了一起凶杀案,汤姆勇敢地站出来指出真正的凶手。还了讲同学蓓姬过生日时,汤姆又和大家一起去山洞探险,汤姆和蓓姬迷了路,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山洞里发现了凶犯乔。脱险后,汤姆告诉人们乔在山洞里,应把他救出来,接受审判。当人们打开山洞时,发现乔已经饿死了。)

(2)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文中哪部分内容直接写出了这一特点?

(汤姆索亚是个聪明、调皮而又富有正义感的男孩,而且喜欢冒险。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直接写出了这一特点。)

(3)你又是通过哪些事情体会到的呢?

(汤姆索亚的调皮、喜欢冒险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是他和哈克贝利半夜到坟场去练胆,二是他不顾同学的劝阻,到山洞探险。)

(汤姆索亚的正义感主要体现在他勇敢地站出来,在法庭上指证杀死大夫的不是波特,而是乔。当知道人们已用大铁门把山洞锁死时,又告诉人们乔还在山洞里,他犯了罪应判刑,但不能让他憋死在山洞里。)

[回答以上四个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三、反馈与检测

课堂小结,置留问题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我们知道了汤姆索亚这个男孩的特点,那么他的聪明、调皮、正义感、冒险,课文又是如何具体来写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仔细研究。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2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调皮、冒险

汤姆索亚 有正义感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那个小男孩吗?他有什么特点呢?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地学习课文,相信这位小男孩就会留在你的记忆里。

二、展示与交流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汤姆索亚的聪明、调皮、正义感、冒险,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的描述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你认为哪些情节写得精彩或者哪个地方最能打动你,多读几遍,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1)生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学习所得,教师点拨指导。

调皮、冒险:

(1)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半夜到坟场去练胆,目睹了一起凶杀案。

(2)山洞“谁也不知道里面有多深”,通道“黑乎乎的”说明山洞很危险。但汤姆索亚和蓓姬“走在最前面”“津津有味地欣赏洞里的景观”“不顾同学们的劝阻,一直往前走”,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汤姆索亚喜欢冒险。

正义感:

(1)汤姆索亚开始出庭时,看到乔铁青的脸,“心里害怕得要命”,说话“有点吞吞吐吐”后来他“话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自然了”,他讲出了事情的经过。汤姆索亚觉得不去作证,波特就会受到冤枉,他良心不安。最后他打定主意决定出庭作证。从这里可以看出汤姆索亚富有正义感。

(2)当汤姆索亚从山洞中脱险后,他告诉撒切尔法官,乔还在山洞里,应该把他救出来审判他。这进一步说明了汤姆索亚是一个有爱心、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坚强:

汤姆索亚和蓓姬在迷路后,没有找到回去的路,带的食物已经吃完了,蜡烛也快用光了,两人又累又恶,蓓姬越来越觉得没有希望了,但汤姆索亚知道不能泄气,安慰蓓姬一定会找到出口回到父母的身边,这些说明了汤姆索亚是个坚强、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以上内容不是教学环节,学生的体会也不仅限于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对于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情节,要让学生多读几遍,来进一步体会,并增强记忆,为复述打下基础。]

三、反馈与检测

复述课文

1、说说你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后有什么感想。

2、简要复述课文

先自己简要说说汤姆索亚的故事,再在小组里说说,最后面向全班说。教师在学生复述前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3.续写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把汤姆索亚历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板书设计:

32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调皮、冒险——坟场练胆山洞探险

汤姆索亚

有正义感——出庭作证 救乔出来

12、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同时,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去过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学生的发言、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但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教师指导。写法的学习还需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大胆尝试。

3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金华双龙洞洞口、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景观的奇异、美丽。

2、掌握孔隙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1.2学时重点

1、重点: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理清文章层次。

4.1.3学时难点评

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笔记

1、难点:明确文章两条线索

4.1.4教学活动

活动1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活动2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活动3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活动4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活动5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2.2学时重点

1、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4.2.3学时难点

学会运用恰当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1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同时,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去过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学生的发言、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但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教师指导。写法的学习还需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大胆尝试。

3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金华双龙洞洞口、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景观的奇异、美丽。

2、掌握孔隙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1.2学时重点

1、重点: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理清文章层次。

4.1.3学时难点评

1、难点:明确文章两条线索

4.1.4教学活动

活动1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活动2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活动3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活动4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活动5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2.2学时重点

1、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4.2.3学时难点

学会运用恰当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14、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1.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板书: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五、拓展阅读:《鼎湖山听泉》

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15、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1.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板书: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五、拓展阅读:《鼎湖山听泉》

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