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中读后感

  最近反复读了小说《竹林中》,竟有种百读不厌的感觉。好小说应该就是这样的吧,让读者爱不释手。

  其实最初知道芥川龙之介是在大学,记得有一次上课外国文学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罗生门》,电影就改编自芥川的《竹林中》。其实真正找到他的小说来读应该是工作以后了。这次再读,依然喜欢,依然觉得经典。

  《竹林中》是日本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名作之一,也有人译作《密林中》或《莽丛中》的。芥川龙之介说其小说素材“大抵得之于旧书”,像《罗生门》、《鼻子》、《竹林中》等都是取材于日本十二世纪的一部短篇故事集《今昔物语》,借用旧小说的素材进行内容和艺术上的再创造,这是他一些小说具有的特点。其实鲁迅的《故事新编》的写法也是如此,鲁迅也是最先将芥川的《罗生门》翻译到中国来的。

  这篇小说情节其实很简单。一个樵夫在竹林中发现了武士的尸体。武士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凌辱她的强盗都分别供认自己是凶手。而武士亡灵却借巫婆之口,说自己是愤而自杀的。樵夫、行脚僧、捕役和武士的岳母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案件提供线索。

  每个人讲得都能自圆其说,但把七个人的说的话相互对照,就会发现案件变得扑朔迷离:三个核心人物大盗、武士妻子、武士亡灵到底谁说得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整个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武士是自杀还是他杀?小说就这样结束了,情节简单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

  读过之后,觉得小说精彩之处很多,这里略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七人述说是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材料的剪裁安排颇具匠心。

  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多人叙述,将七个人的述说连缀成篇。七人述说让一件看似简单的事变得复杂莫测,也正是这种叙述方式丰富了故事内容,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感染力。

  小说由七部分(七人的述说)组成,而且这七部分的排列也颇能体现作者在创作技巧上的匠心。依次是发现尸体的樵夫答典史问、在行路中遇到过武士夫妇的行脚僧答典史问、抓获多襄丸的捕役答典史问、武士的岳母答典史问、多襄丸的供词、到清水寺的女人的忏悔、亡灵借巫婆之口说的话。

  只要变动一下这七部分的先后顺序,小说的艺术效果就会收到很大影响。特别是让亡灵借巫女之口说话这一设置,简直是神来之笔啊。如果去掉这个部分,小说也就没那么好看了。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二、通过人物语言(各人自述)成功塑造丰满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各人自述(人物语言)成功地同时塑造了好几个人物,特别是三个核心人物:大盗多襄丸、武士、武士妻子。小说尤其精彩的部分就是后三部分,在多襄丸、真砂子、武士对竹林里发生的事同中有异的叙述里,让这三个人物形象丰满而耐人寻味。

  我们一起来共读关于“武士之死”三个人的自述:

  大盗多襄丸

  不过,即使动了杀机,我也不愿用那些下三烂的手段。我给他松绑,让他拿刀来战(杉树下的绳子,就是那时随手扔在那里的)。他面无血色,拔出长刀,怒气冲冲向我劈来。结果自不必说,在第二十三个回合,我一刀刺穿了他的前胸。第二十三个回合,请不要忘了。这一点,让我对他很是佩服,因为和我交手的,能打到二十回合的,普天之下也只有他一人了。(畅快地微笑)

  武士妻子

  夫君不能出声,……有的只是对奴家的鄙视,这令奴家如坠冰窟。奴家挨那畜生一脚不算什么,可夫君的目光令奴家无地自容。奴家万念俱灰,惨叫一声,昏死过去。

  ……夫君的眼神和刚才一样,没有丝毫的改变,依旧是冷若冰霜,鄙夷中还带有厌恶。羞愧、悲凉、愤怒——奴家当时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

  “官人!既然事已至此,奴家也没脸陪官人活在这个世上了,还是死了干净。但是……但是,官人也别想活,亲眼看到奴家被侮辱,奴家也绝不会留你在这世上。”

  ……奴家梦游一般,朝着他浅蓝色的前胸,猛地扎了一刀。

  武士亡灵

  尽管我现在在阴曹地府里,可是一想到她的那一番话,心头怒火实是难忍。她竟然说:“那好吧,带我到哪里都可以。”(长时间地沉默)

  她的罪孽还不止这些,……突然脸色大变,指着杉树下的我说:“杀了他。只要他活着,我就不能和你在一起。”她发疯似的不停叫嚷着“杀了他,杀了他”。这话就像一股狂风,即使现在也能把我刮到无底深渊。……

  ……原来这哭啼之声竟是我自己发出的。(第三次长久沉默)

  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挣扎着从杉树下站起身来。在我面前,妻子落下的短刀还闪闪发光。我拾起刀,一刀刺进自己的胸膛。

  在三个人的自述中,都说这一刀是自己刺的,愣是把一个看似简单的死人案件,变得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然而却并不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相反,通过各人不同的自述,让我们感觉到人心的微妙,这三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了。

  三、小说深刻的思想性:关注人性。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出发来看,来做,来说。每个人都是利己的。

  离奇的故事,真实的人性。好的故事大多都是关注人最本质最普遍的东西的。所以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即使在现在,现实中是不是也常常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呢?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是一种本能,人是利己的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如果能深入了解了芥川龙之介人生经历的话,就更加能理解他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