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作文600字初中

顾伯彦

在这里,有宏大磅礴的皇城,有浓厚的胡同文化;在这里,有高大的天安门,有高楼林立的城市;在这里,既有小区遛鸟养生的老大爷,又有在办公室里正襟办公的白领。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一个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是北京。

这是一个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我从小就生活在皇城根下,有幸去过故宫,一饱太和殿的宏大,一睹乾清宫昔日荣光,又流连于一个个精美的山石作品与前人手迹。走出故宫,来到胡同,这里不再像鲁迅笔下那般凄凉、愁苦,取而代之的是老舍笔下浓厚的胡同文化与街坊邻居的欢声笑语;走进胡同便可以感受到丰富的人情味,与欢快打闹的孩子们。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昔日的钢铁园区已成为了人们可以结伴而行的乐园。学校里与小区中处处可见孩子们活泼欢快的身影。蝉鸣夏日,昔日骑着三轮车卖酸梅汤与冰棍的人早已搬入店铺;腊月寒冬,扛着“扫把”喊着“冰糖~…”卖“糖墩”的大爷早已开了网店。

这是一个悠闲平静的城市,我走进一条条胡同,置身于古建筑的怀抱中,听着一声声京味十足的吆喝声,我自己也会禁不住放慢脚步。你的旁边,有几位老人一边下着棋一边聊着少时胡同发生的故事。有次,我到胡同的一家面馆吃饭,主人亲手烹制一碗炸酱面送到我面前,这碗炸酱面将胡同的悠闲平静与老北京人的那种热情融入,一同走进每一位客人的心里,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哗,只有令人放松的怡然自得之景。

这里,是我的家乡,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我喜欢它的千万种风情,我沉醉于它丰厚的文化底蕴。我见证着它从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也必将参与并推动着它向未来飞速前进。

篇二:在这里作文600字初中

崔梓忻

从春天的万物复苏到秋天的金黄满地,从夏日温和的清晨到冬季微冷的夜晚,日日夜夜,反反复复,在这里,我乐在其中,这里就是我的学校——育英学校。

这里有着我很多很多的回忆,留下了很多的美好瞬Www.0279.NeT间。对于我来说,在这里的每一刻,都是幸福的。

我记得最深的,是银杏广场。

学校在跨世纪的时候种下了一百棵银杏树,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入学时,那些银杏树已经淋着阳光,结了果实。还记得,年幼的我与同样年幼的同学,在银杏树最灿烂的时候,捡起金黄的叶,用手将小石子扒拉开,像种树一样,把叶插进去,幻想着“无心插柳柳成荫”。随后我和同学又将目光从金黄的树叶转向了金黄的硕果,不嫌弃白果的臭味,直接用手捡起来,拿到水龙头边上洗一洗,种在被我们插了树叶的边上,每节课下课都想要过去看一看。

第二天中午,快乐午间的铃声一响,我急急地跑向那里,却见到了一个小女孩在那个地方,用鞋子将小石子画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图案。我们种的“树”呢?已经躺在另一边了。来不及伤心,就被她们的游戏吸引,我也加入了她们的队伍。

我在这里玩耍,在这里阅读。这是我忘不了的地方。

当然,育英的小动物园也是我的最爱。

以前的中午我总是在小动物园观察兔子,上假山溜达一圈,揪几根野菜,回去喂兔子,快乐无穷尽。现在呢,一整天最放松的时候,就是夜晚我静静穿过海棠花蹊,来到小动物园,看着火鸡将头埋着睡觉,兔子则还在慢悠悠地吃着菜。羊驼将脖子伸到最远,用下巴抵在地下,趴着睡觉。在深深的夜幕下,这里是那么的宁静。

这里是我的学校,我唯一的母校。这里一切的一切,都与我有着深深的羁绊。这里,在我心中,最美,最难忘。

篇三:在这里作文600字初中

杨晨曦

我的故乡在陕西,这里有广袤无垠的黄土地,这里有多彩的生活,这里有高亢动人的秦腔,以及我美好的回忆。

趁着国庆的几天假期,我回到了我的故乡。

下了车,我嗅到了浓烈的泥土味,看到了那一小堆一小堆儿山坡,连绵不断,偶尔有几处断裂的地方形成了巨大的深坑。而在山坡上我就看到了窑洞,我不禁赞叹道劳动人民的智慧,像在陕北这里一到秋季天空就会下暴雨,连续几天都不会停下脚步。但是他们用土堆积的窑洞不会坍塌,都是完完整整的直立在那里。

秋天是陕北高原最美的季节,黄土地上不光是有窑洞,还有一片片的苹果树林,在深度整治后的毛乌素沙地中,经过精心培育的苹果林长满了小红灯笼般的果实。这是因为许多默默无闻的人返乡治沙,带领陕北人民脱贫。

回到家中,我见奶奶正端坐在床上,小心谨慎的用剪刀在红色的纸上剪出图形。我不禁吃了一惊,每一每张的纸都是普普通通的,可当遇见奶奶手上的剪子,再加奶奶的奇思妙想,最后竟出来了惟妙惟肖的小动物,那是多么的神奇呀!随后,我也一起尝试,奶奶手把手的教我……而正是因为这普普通通又有意思的剪纸,让这里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爷爷带我出去遛弯,只见那菜地里还有农民在耕种,因为都是一个村子的熟人,我就上前询问:“您种的是什么菜呀?”她对我笑眯眯的说:“我种的菜是芹菜,以前还给你们家拿过哩,你不记得啦?”我猛的一下,回想了起来,好像是有一位阿姨每次丰收完有卖余下的就给我们拿些。说完她就继续开始收菜,然后她哼起了秦腔,声音高亢动人是多么的有力,刚健。这让走到这条路上的人都心情愉快,而她收菜的脚步又变得更加有力而快速了。

在这广袤的黄土地上,秦腔的声音盘旋在上空,剪纸在每家每户的窗子上随处可见,更有老百姓之间的相互关照,相互温暖。

篇四:在这里作文600字初中

白致远

在我的学校里,有许多美丽的景观。无论是生机盎然的知乐园,百花争艳的掇英园,还是金黄烂漫的世纪之林,都在我的初中学习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片小菜园。

在这里,我领略到了自然的优美。还记得,当三年级的我第一次进入到小菜园时,就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棕褐色的土地里,生长着一棵棵齐腰高的我不认识的作物;另一边,几颗红色的小西红柿点缀在绿色的枝叶中。明明是正午的艳阳天,但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却感到那样的凉爽。还记得我走到田垄上,蹲下来轻轻抚摸着这嫩绿的茎,一只瓢虫突然从叶中飞起,吓得我连连后退……这里的一切生物都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啊!曾经我在校园里看到的除了上课时的黑板就是窗外的砖路,而如今在这里,在这样一个井然有序中带着一丝狂野的小乐园,我感受到了一缕闲暇时的轻松,一丝学习中的灵感,一点生活中的小惬意。

在这里,我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还记得,科学课上老师说要带我们去收麦子。走进小菜园,绿色的麦子此时已变得金黄,虽没有书中描写的如海浪一般的壮阔,但也不失为夏天绿色世界中的一抹靓丽。我在田间走来走去,终于挑选好了一株麦子。它的麦穗并不像其他麦子的那样饱满,但我喜欢它挺拔的身姿和澄黄的颜色。拿起剪刀,小心翼翼的对准了麦秆,轻轻用力,麦秆的力量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几番较劲,伴随着我对生命力的感叹,那麦穗终于被我装进了口袋。可是再细看,那一粒粒麦粒竟然有些许干瘪。这时我才明白,越是饱满的有价值的麦子,它的身子弯的越低。但即使是那干瘪的麦粒也一样使我感动,因为那是我的劳动所得。在这里,我学到了科学的知识,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啊!随着年龄的增长,课业的增多,我来到这里的次数愈来愈少,但我不会忘记这儿时乐土带给我对自然的好奇,对农事的疑惑,对知识的思考,对丰收的喜悦。我永远无法忘记这里的一草一木,因为正是这种种情感,交织起了我的童年。

篇五:在这里作文600字初中

张弛闻

我独自一人回到两年未到的故乡去。我站在车站前的广场上,依稀回忆起之前每次回来在这里与外公外婆相见又告别的场面。我远远的看见了外公高瘦的的身影,他微微佝偻着身子,向我跑来。

回家的路上,我惊异的发现,在这里,原本我熟悉的一切,竟变得陌生了。原本尘土飞扬,崎岖不平的街道变得光滑平整。街道两旁林立着各式各样的商店,新种下两年多的树木散下浓密的绿荫村中的广场上,还有一支老年腰鼓队在排练。外公告诉我,那是去年刚成立的腰鼓队,今年年初的时候还演出过。在这里我看到了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到了外公外婆家,刚放下行李,就听见外面有人说:“听说你家闺女回来了,给她拿点儿东西,我们家小孩儿估计着跟她差不多年岁,可以一起玩儿玩儿。”此后的几天,我渐渐收到了许多神神秘秘的礼物,甚至其中有一些我都不太知道,原主是谁。我回家的第二天,外婆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有许多素未谋面的人拉着我问东问西,气氛尴尬又窘迫,我也只能一一回答。但我却感受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欢迎和善意。有一天,我出了院门。忽然瞥见对面院子上坐着一个稍小一些的姑娘。我朝他挥了挥手,她惊了一下,腼腆地朝我笑了笑。从身旁的屋顶空地上捡了一个梨给我,又朝我挥了挥手。我走在路上,咬一口,那梨又香又甜,还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味道。

我独自一人坐在紧挨着一条小溪的田埂上,身后是大片大片的枣林。金丝小枣是沧州的特产,咬上一口,唇齿留香。我这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枣子却别有一番风味,彼时这枣还不太熟,有些青涩,却多了一份沁人心脾的香气。清澈见底的小溪中有几位鱼儿聚在一起玩闹。我随手向河中投了一枚小石子,泛起阵阵涟漪,鱼儿们忽地一下四散开来,不多时又聚拢回去。远处蔚蓝的天边有几朵形状奇异的云,像镇上集市里卖的米花糖浮在空中,映着下午的日光格外的好看。枣子挂在树上像是一颗颗红宝石一般发亮。

在这里,在我久违的故乡,有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热情好客的人们、有好山好水好风光,无一不令我心驰神往。

篇六:在这里作文600字初中

苏子洵

在这里,“宏大深沉”与“自在活力”神奇地并存,多待一会儿,便多一分底气。

走在长安街上,步子会不觉放宽,腰背会自然地挺直。在这里,有一股触目可及的大气——紫禁城城墙的大红色远远的蔓延开去,在金顶琉璃瓦的点缀下与天穹的纯蓝交汇,这种浓重饱满的色彩运用,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满足;面前的天安门面南而坐,气吞山河。

每次来故宫,都能在战栗之余沉淀下一份厚重的感动——在这里,有对历史的敬畏和前行的智慧。

八岁时第一次参观故宫,印象里就是一个“大”:一整天,我用小小的步子丈量着近六百年的历史,灼热的脚板反复提醒我“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在湛蓝的天际下,踮起脚,极尽目力也望不到边际的琉璃瓦的金色中,夹杂着些许宫墙的朱红与老树的苍翠,在这里,由“宏大”而让人心生豪气与底气。

初一时再会故宫,又有几分惊喜。六百岁的故宫更亲民了些:众“御猫”在陪游客互动时自在又慵懒;御花园里也偶尔能见着古装拍照的青年男女;文创店里的“故宫彩妆”、文物盲盒、脊兽冰淇淋都让人挪不开眼。在这里,历史醒了,文物活了。若想把文化留住,最好的方法不是让它在真空状态里封存,而是植根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意识里。

今年暑假重游故宫,走过午门到太和殿前那段长长的、坑坑洼洼的“广场”,脚踩在上面,不禁心情沉重——这些不可磨灭的痕迹正是晦暗的近代史所结的痂。随着历史课程的推进,在我眼中的各种“封建力量”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角落,那么,这座偌大的宫殿建筑群里还留有什么?

正在太和殿前的汉白玉石阶的尽头踌躇,抬头猛然瞧见大殿正中悬挂的“正大光明”牌匾,心不由得一动:黑底金字的正楷,携着无穷的正气,甚至压过了其正下方金灿灿的龙椅。不错,政权的频繁更替早就昭示了“正大光明”力量的来源——民意与民心。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君舟民水,人民的支持才是永远的“正大光明”的力量。在这里,故宫正慷慨的、大气的向我也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荣光、屈辱与经验教训。

在这里,一次次地感受,一次次地欢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