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读后感作文1000字
《飞向太空港》这本书,我读了以后受益匪浅,许多感受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2005年10月17日时,聂海胜与费俊龙乘坐我国的第二艘航天飞船“神州六号”成功飞天!“航天员”这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无数人向往,但又有谁知道?他们今天的成功,背后付出了多少年的努力!首先,航天员要有航天飞行的理想与信念,要有强壮的体魄、丰富的知识与极其优秀的心理素质和献身精神。不但如此,还要接受各种训练,比如基础理论培训、专业知识技术与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大量的野外生存、救生训练等。
看看航天员,在看看我们,心是否还能够平静?在学习上、思想上与行动上,我们是否能与他们相比?先说太空飞行训练的过程:从进入飞船、发射、轨道运行、返回、着落┄┄,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严格,那么一丝不苟。无论多么辛苦,他们都毫无怨言的去做,而我们就连写个暑假作业都要拖拖拉拉、怨声载道,这就是航天员与我们的差别。
对于航天员费俊龙与聂海胜叔叔,我先说说我对他们的看法。
费俊龙叔叔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但他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的画师,是因为很难?因为没有才能?不,不是。他把他的手、他的画笔伸到蓝天与白云之上,又从蓝天白云上加大了进度,他把他的画画成了无尽的宇宙。二十多年的艰苦训练与学习,从理论知识到体质训练,从专业技术到模拟训练等等,没有一定的灵性与细心,没有过硬的技术与胆魄,没有过人的勇气与冷静,没有超强的毅力与信念,他无法做到这些。他既是一个优秀的航天员,也是一个为我们连接地球与宇宙的伟大“画师”。
再来看看聂海胜叔叔,他有着农村人固有的坚韧。马云的话说得好:“梦想自然要有,万一实现了呢?”当他还是一名放牛娃的时候,就梦想着飞上九天之外,观察宇宙的秘密。梦想与磨难总是出现在成功的前面。勤奋和毅力,是农家孩子从来都不缺少的特质,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考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回又一回的磨难后,终于,他实习了自己的梦想,圆梦与九天之外。
梵高曾经说过:“伟大的事物不是偶然降临的,而是通过意志力达成的!”这也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身上有多少耀眼的光环,他就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承受多重的压力。
久久品味,我思绪万千,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伟大,作为一名学生,我的任务就是一步一步的缩小我与梦想的距离,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为国争光!
中国的航天人员、技术人员是多么伟大。他们的行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像夜晚的北极星,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门。他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奋发图强、坚持不懈,传承长征3号火箭工作人员的精神,使星星之火变得可以燎原!
篇二:飞向太空港读后感作文1000字
每当我仰望天空,看见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让我想起了中国航天事业设计与研发再到商业用途的艰难历程,我国的航天技术研发人员在他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之下,打破了重重困难,站在了世界航天发展的前沿,刷新了海外人民对中国的看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这个漫长的暑假,我阅读了李鸣生先生写的《飞向太空港》,我明白了许多。中华民族是一个与火息息相关的民族,早在我们的先祖刚刚在这颗星球牙牙学语蹒跚迈步时,便有了取火祭火等关于火的活动,并把火当作保护神。当我们的先祖智慧发展到能驾驭火时,便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东西——火药。紧接着先祖们用爆竹的原理发明了一种用火药喷射的箭时,便给它去了个响亮的名字——火箭。
书中有一句话“战争,是火箭的产床。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中国便发明了火箭。在不到100年的发展,火箭便在中国境内传播开来,马上成为了当时军队和远洋商船的必备武器;同时也成为了各地的娱乐项目之一。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是火箭的先驱者,为世界火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的初期,中国的万虎还利用火箭,勇敢地做了一次飞行实验。这是当时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传奇世界,只可惜当时万虎的飞行实验失败了,而万虎在那次实验随着火箭一同消失了。
有此可见,从南宋到明代为止,中国的火箭技术在这500年期间是一直引领世界的潮流。然而历史总是与人们想法相反让人捉摸不透,自从15世纪起,中国的大门渐渐关闭了,直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入侵中国,当人们想起火箭时已经为时已晚,西方国家的火箭技术已甩了中国火箭技术好几条街了,早就跳出了中国的传统火箭的范围了,成为了一种新式火箭。更耐人寻味的是,当无数本是生于火箭故乡的中国人民,再次看见了火箭时,却大叫一声:“妈耶,这是什么玩意儿!”甚至更有些人竟端着一盆盆羊血,声称”洋鬼子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妖魔鬼怪,只要一见血便会完蛋”的荒唐笑话,更是被西方国家戏称为”东亚病夫”!
1949年新中国建国,也代表这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在当时科研人员以及设备严重不足时,完成了别的国家想都不敢想的成就,相继研发了核弹与氢弹。然后在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也成功升空!又过了20年的时光,在1990年4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商业用途火箭,把美国的卫星”亚洲一号“送上了太空,占着发射费用低的优势成功的打入了国际市场分了一杯羹。当然为了这第一次的发射中国做了诸多的准备,当美国说中国试车间要按国际指标细菌程度不能超标,于是中国军人用白毛巾蘸着酒精一点一点的把车间地板擦干净,结果效果远远高于标准;当美国人说程序需重新设计时,科研人员用本该需2个月制作的程序压缩到只需20天,且效果好的惊人;当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的对接口与”亚洲一号”不符时,科研人员有立马做出了修改。像这种情况还有很多,但在一次次的刁难与困难面前,中国的航天科研人员总能迎刃而解。
最后在中华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亚洲一号”成功发射,圆了无数中华人民以及海外同胞为了却的心愿。如今的中国已不同往日,她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此,因为在未来她将要去探索那未知的星辰大海!而为之奋斗!
篇三:飞向太空港读后感作文1000字
寒假,我和爸爸一起阅读了《飞向太空港》。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并取得成功的故事。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也是第一次发射商用卫星。为了实现这次商业发射,我国科技人员在精心研究的同时,到世界各国去展览、去推销中国的火箭,期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谈判,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得到爱国人士荣毅仁、李嘉诚等华侨的支持,才取得了这次发射资格。在承担发射过程中,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泥石流,场地、发射塔、研究室、宿舍遭到毁坏,基地全体官兵只用一个多月就完成了本该半年才能完成的灾后重建工作;同时面对美国专家的不信任,基地科研人员发挥聪明才智,用实力说话,最终完成了发射任务。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件事:第一件是美国人在运输火箭燃料时,远远躲在运输车辆百米开外,生怕发生爆炸,而中国技术人员不畏困难,徒手搬运,安全完成;第二件是美国专家们每天准时上下班,要吃自助餐、要跳舞、要进酒吧、要爬山、要骑车,还要宾馆提供洗内裤的服务,而中国的科研人员,不讲条件,住在狭窄的小房间,下班后还要自己回家煮饭吃;第三件是中国王之任女专家,原先没有文化,十几岁到边区兵工厂制造炸药,后来选送到苏联学习,回国后成长为一名火箭设计师,但被扣上“苏联特务”“假党员”遭受迫害,即使在牛棚也不忘开拓空间的雄心大志,后来主管火箭氢氧发动机的研究。这三件事深深感动了我,这些中华儿女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越是面对艰难险阻,越能奋勇向前,越是国家有难,越能担当作为、自我牺牲的优良作风!正是一代又一代具有优良传统和高贵品质的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和自强不息,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使伟大的祖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我为这些专家、为祖国骄傲和感动的同时,我也思绪万千。我的妈妈在中国移动上班,之前她告诉我,芯片对手机、电脑、通信网络而言就像人类的心脏一样重要,中国芯片主要依赖从外国进口,自主研发不足,所以这两年美国制裁华为、中兴等公司后,国家电子行业的发展受到美国等国家的制约,影响极大。当前,我们也正在度过一个不平常的春节,全国都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国无数科学家、医疗技术人员,与时间赛跑,公布病毒基因序列、寻找病毒宿主、研究预防和治疗药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挑战未知的医学领域,战斗在抗疫的科研前线。正在抗击冠状病毒第一线的院士李兰娟说:从这次疫情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人生导向,高薪留给才德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所以,高科技技术和高新尖人才正是国家急需的,他们将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进步的主力军。
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我想成为像这些科学家和专家们一样的人,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发扬他们刻苦钻研、不畏苦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为国争光的担当作为。我是一名中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增加知识本领。我以后一定要克服自己学习浮于表面的不足,沉下心去,深入钻研,多去探寻更精深和未知的领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值得尊敬的人!
篇四:飞向太空港读后感作文1000字
随着东方峡谷中的一声巨响,雄雄大火之中,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运载着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地飞向了36万千米高的太空港……
这是30年前中国的航天事件。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火箭发射,它是中国火箭第一次发射外国的卫星,是中美双方在空间技术方面合作的重大成功,更是一次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成功。
中美双方共同开辟“通天之路”合作的过程是相互磨合和理解支持的过程。习惯于过高档生活的美国专家们,来到中国西昌的穷山沟里感到了各种不习惯,语言与生活习惯的差异让合作变得障碍重重。中方人员竭尽所能,满足美国朋友在饮食、住宿和通信上的需求,为他们“跑细了腿”。美方人员看在眼中,尽量摆脱高档生活的习惯,入乡随俗贴近中国农村的生活,努力给中方人员减少麻烦。
中美双方不仅在生活上互相磨合,在技术上也相互支持。尽管之前也有技术封锁,但更多的是交流互通。从合作开始,缺少升降台、星箭接口标准不统一、“亚星”的起旋等问题接踵而来,双方为解决问题都拿出了真诚的行动。为了接“亚星”下机,中国不惜人力物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过年从北京将几十米高的大型升降平台护送到西昌机场,确保从美国空运而来的卫星安全落地;中美技术协调时发现中国火箭和美国卫星接口不符合国际标准,中国工程师连夜赶工设计,美国专家们也对卫星做了不少改动,以配合中国,减少中国工作人员的技术压力;对于“亚星”需要火箭带动起旋的问题,中国专家们尽力而为,一改部分的火箭设计,美方也加紧测试卫星,防止拖了发射的后腿。
一次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发射任务,见证了中美双方人员从互不相识到互相帮助、互相改变,在良好的合作中产生了友谊,变得更加和睦与友善。东西方的文化技术摩擦得到了平衡,双方人员在求同存异、坦诚相待、同心协力的合作中将“亚星”打入了太空,开辟了一条通天之路。中国火箭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案例告诉我们,合作是互利共赢的最好方式。
30年后的当今世界,交流合作仍应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主旋律。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起了“一带一路”的倡议,从此陆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经济带将亚欧非三大洲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你看,亚欧大陆桥飞架东西,一趟趟满载货物的班列在轨道上穿梭,一艘艘货轮在一个个港口忙忙碌碌进进出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被合作的转轮带得飞速运转,这是多么朝气蓬勃的景象啊!
反观一些国家,他们不但不参与共同发展的合作,反而抵制甚至阻扰合作的脚步,试图为合作中国家设置障碍,他们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令人嗤之以鼻。但我坚信,坚定走合作共赢的国家一定能有灿烂的明天,发展的历史一定会给霸权国家一个严厉的教训。
中国火箭运载“亚星”飞向太空港的场景犹如就在昨天,昔日中美国人的激动依然能深深地感染到今天的我们。我们都是地球人,让我们美美与共,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走向大同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