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晨起的第一声鸡鸣把我从梦乡中唤醒,拉开紧闭的窗户,一股清凉的空气迎面吹来,屋外的小树林里有那尚未迁徙的鸟喳喳的鸣叫,这一切让我沉醉在富有民俗传统的乡村气息中。
今日的民俗文化似北方树林的鸟儿一样难觅,它被汽车的鸣笛声堙没,它被各家各户紧闭的门锁住,它在点的时代渐渐消失了踪迹,我寻找着这冬日北方的候鸟,不经意间发现我鼻下萦绕着它纯朴的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的夜晚,打破了冬夜的沉寂,爆竹声不断,烟花点缀着漆黑的夜空,屋内各家各户都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共同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女人们索性不睡了,连夜包上好几盘的饺子,年纪稍大的带着像我这样补水的孩子在一旁叠金元宝,然后夜深了,四周爆竹声也似识趣,渐渐停止了,爱闹的孩子也累了,钻进了暖和的被绣着喜字的大红绸缎被子里,女人们不再拉家常,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桌上的老式摆钟静静的摇摆,桌前的老人用手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依旧叠着金元宝。
时间凌晨4点,爆竹声再次占领了整个乡村,女人们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将包的饺子送到了大铁锅里,拉着风箱,老人端着满钵的金元宝走到神像的贴纸前虔诚的跪下,手中用蜡烛引燃了钵中的金元宝,眼中闪烁着新年的喜悦,孩子们被爆竹声吵醒开始哭闹,大人们成群结伴各家各户串门拜年。
我是亲眼看过他们是怎么拜年的,走在前面的往往是家中的长子,手里捧着女人们连夜做好的饺子挨家挨户给村里的长辈拜年,他们少的三五人一群,多的十几人一伙,走进正屋,双膝跪下,两手作揖,然后寒暄几句,把饺子留下又前往下一家,4点多到7点多才渐渐不再有人来,孩子到爸爸妈妈手里,有的孩子稍大了,自己可以保存压岁钱,年纪小的孩子投向羡慕的目光,看着屋外的眼花默默地期待快快长大,自己保存压岁钱。
今日座座高楼平地起,一人一家小蜂室,下班回家后个子飞回各家后,大门紧闭不相往来,这就是城市化带给我们的。
鼻下民族文化的气味似乎渐渐淡了一些,可爱的现代人,此刻你们的重担既是传承这份淳朴。
篇二: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张佩瑶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次过春节,人们总要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户户都一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
春节开始第一件事便是贴春联,每当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窗帘,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着,将在宅子里里里外外人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俗称“对子”“春贴”“对联”“门对”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辟邪,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桃木上。在化简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窗帘的另一种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劳动人民一种驱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倒贴“福”的习俗来源于清代恭亲王府。一到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陶恭亲王的欢心,就写了许多“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一个人因为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倒贴了,为此恭亲王很恼火,大管家解释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现在到福的到(倒)了。表示吉祥之兆。恭亲王听了之后十分高兴,就重赏了管家和其他人。事后,倒“福”字的习俗就从达官府地进入各家的老百姓。所以,倒贴福字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啦!
放爆竹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冲天兴隆繁盛。
对于我们而言,最开心的莫过于拜年时收到压岁钱。压岁钱在民族文化中寓意驱邪除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是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除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儿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祥,平平安安。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因为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当…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到处都是欢乐祥和的景象,我们送走送走了旧的一年也将迎来新的一年。
新的一年,祝大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篇三: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马迭尔》
在哈尔滨下雪的中央大街,最火的不是热茶热饭,而是马迭尔。
打我记事起,每年的冬天便是在哈尔滨度过的。哈尔滨,一个非常靠北的地方。我在那里看到了更大的雪,更白的城市,呼出的热气可以在睫毛上结冰,粘在一起睁不开眼睛,衣服可以板板正正冻成块儿看升华,松鼠和猫头鹰缩缩脖子很可爱,路真的很宽地方很大。
是个好的不得了的地方,来到的人都会喜欢的。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灯火阑珊的中央大街上买上那一兜子马迭尔冰棍。每每走在大街上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大家都把自己裹得紧实,一眼望去却都拿着一根马迭尔在吃。确实,那滋味我打小就喜欢。每年冬天将冰冷的马迭尔包裹在嘴里,浓郁的奶香如蟒蛇一般紧紧缠绕着你的味蕾。清甜的奶油,沁人心脾的清爽,光是第一口下去,便已然感觉到了久违的美好。每次连棒都要舔的干净才够。
说到这东西便不得不提起我的爷爷,他特别不爱讲话,总是一副不屑的表情。但奇怪的是他却从未忘记我小时候随口的那一句对马迭尔的赞美。每次回家,他都要假装刚好出来喝水然后漫不经心的说一句:“咱家冰箱里有马迭尔啊,啥都有的,你不是说你爱吃吗?我散步就顺便给你买了。”然后大步流星的走回屋。我每次一转头,他路过我身边时脸都是红的不成样子。不过说实话,他买的确实是要好吃一些。不过我家到那家店铺有好几里路,他啥时候散步走这么远了。
在老家也有些朋友,每次听到我来到的第二天都急着赶着来找我。零零散散各自骑着自行车到我家门口,等我一同去买冰糕。我每次都如他们的“贵客”,一帮人一见面就要问好多关于北京的事情不停。在大街上三三两两骑着车,像醉酒似的笑闹个不停,满大街小巷都是我们的叫声。东北人儿的快乐都在这白色的冬天,纯白的雪糕中了。
熙熙攘攘的街头,灯红酒绿的城市。恍惚间,“马迭尔”三个字映入眼帘。走进,支付。拿到手里,包装精美了许多;含进嘴里,依然是那股香甜。可是怎么品味,却再也没有爷爷买的味儿浓,和朋友一起吃的味儿亲了。
举着马迭尔,看身边熙熙攘攘的人流,我的思绪飘回那座白色的城市………
耳边传来一声遥远的东北腔“这冰棍儿,杠杠的。”
篇四: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从小到大,我去过许多城市。其中除北京外,呆得最多的大概就是天津了。
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许多亲人大多都住在天津。因此,每年春节,每次放假,我们都会回到天津,我也便有了许多熟悉她的机会。快板、相声、风筝魏、泥人张、煎饼果子……她从不缺少各式各样新奇、逗乐的文化和玩意儿。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贴吊钱了。每年春节,天津人都会在窗上贴上红纸做的“吊钱”,寓意来年红红火火,万事如意。这吊钱,一贴就是一年接一年。这种习俗,除了天津,似乎在其他地方都很少见了。然而有一次,我却在离天津极远的一个小城遇见了她。
那是数年前,云南的一座古城。
那次,我们在家中贴好吊钱,便出发去旅行。到达小城的那天,正是元宵节。
我在古老的街道上漫步着,享受着雨后空气中湿润的味道。忽然从街边的一家小铺中,飘出了一阵汤圆的香气。循着香气,我踱入了一家古香古色的小店中。口中芝麻馅的甜味在舌尖上缓缓融开,刺激着已有些疲乏的味蕾。抚摸着有些粗糙的木桌面,静静品味着缕缕余香。恍惚间一丝奇异的感觉漫上心头:这里虽是异乡,却为何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抬头四顾,我发现了窗上飘飞着的一排火红的吊钱。
我猛地一震。转向在一旁休息的老板,问道:“老板,您也是天津来的吧?”他抬头看了我一眼:“对啊,怎着,你也是?”他突然兴奋起来了。我们便攀谈起来。
窗上的吊钱不住地翻飞着,似乎也因遇到故人兴奋起来了。我们聊着天津的亲人,天津的住处,天津的习俗。听着老板热情的天津话,越发感到亲切与温暖。“这吊钱,是我特意让家里人从天津寄过来的。”老板指着窗户说,“别的地儿都买不着!”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了,街上的灯火也一盏一盏亮了起来。
夕阳已在地平线附近徘徊,我与老板道一声“元宵快乐”后,也起身准备离开。在街道的转角处,我又一次回头望向了那家小店,火红的吊钱仍在飘扬着,像在与我告别。
转过拐角,那吊钱再也望不见了,夕阳也终于下定决心沉了下去,可我的心中仍暖暖的。望着元宵夜的月,我的旅程仍在继续……
如今,小城的名字早已忘却了,但却仍忘不了那窗上的一抹红和比它更红的热情。
篇五: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家乡的夏风》
每逢夏天,阁巷的人们都开始繁忙起来。妇女们各个忙着家中的事务,把家中被子拿出来晒,开窗通风。汉子们种田地,捕河鱼,偶尔在大槐树下打打牌。槐树的叶子随风而动,仿佛也在享受这平凡的生活所带来的惬意。
夏天的风是清爽的,扑面而来的。它给在炎日中劳动的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温暖”。每当站在田间小路上,夏风的双手就会拂过脸颊,顿时心中舒畅,让人面生柔和。
夏天的风是多情的,温柔的。无论在阁巷的哪里,她总会无不时刻地陪同你,与你敞开心扉。
夏天的风也是活跃的,爱热闹的。每逢夏天到来的第二周的晚上,乡民们都会在大槐树下的寺庙的戏台上举行演出。晚上的人十分得多,十分喧闹,如同煮熟的汤圆在沸水中一样乱窜。一般看戏的大多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大人带着小孩来看个热闹。虽说吵闹,但演出开始时台下还是很安静的,所有人都自觉地收回声音,只有几个人在后面嘁嘁喳喳。
那时我与表哥一同从家中跑出来凑个热闹,因为还小,且并不是想看这出戏,所以并没有对这场戏有太多的了解,这戏都演了几年了连名儿都还不知道。只记得台上有一个人老腔老调地唱着戏,还有两个人在拉着二胡打着快板。台下,老大爷们各拿着一把扇子扇着风,穿着背心手搭腿上坐着,一些妇女也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边轻轻哄睡边把眼神往台上挪。我们这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就在大槐树下做着游戏,跳房子,抓人,弹跳珠……有时也会往台上看了几下,但那婆娘叽里呱啦地唱着那些我们完全听不懂的,且一唱就是两个小时,我们就不再把注意力放那儿了。
夏风在大槐树上发出作响声,夜间的夏风不知为何让人感到更加的舒适惬意,仿佛这风把人们一天的劳累烦恼都吹走了。夏风是无形的,但又是有形的。吹动的衣衫,那是夏风向你表示亲密友好;微动的涟漪,那是夏风在水面上奔跑;树上的沙声,那是夏风所表达情感的声音。一声呼唤,又把我拉回现实中,与伙伴的欢声笑语中度过了那一晚。
如今,那座戏台已经荒废了,只留下轻和的夏风吹拂着台上的灰尘……
篇六: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棒子窝窝头》
“回来了昂-”姥爷脸上盈溢着笑容。
“快,快!“姥姥急匆匆地跑出来,“看看我给你们准备的新被褥,自己的棉花自家的棉布,这回可得多待几天。”
“那当然。”我兴奋地答道。
小狗笨笨围着我们上蹿下跳,绕着尾巴直转圈。
我一溜烟地顺着高高的梯子爬上平顶房。这里的视野是最好的,你能清晰看到邻居小鸡啄米的情形,看一群孩童从屋下伴着欢声笑语风驰而过,看大黄狗在各家各户串门讨食。回头望向院内,两个垂直的平房间夹着一小片田。这里就如各种蔬菜的聚宝盆:火红的辣椒、圆滚的西红柿、翠绿的白菜相互穿插在其间,藤蔓上的黄瓜和西葫芦都在贪婪地吮吸着露水,享受着日光的照耀。远望,村庄外则是金黄的无边的滚滚麦浪,无边无际。
看够了,爬下屋来。姥姥正在剥苞米,这是华北一带最常见的农作物之一。姥姥熟练地拿起早已晾干的苞米,大拇指摁向其中一条细缝,左、右一掰,一排玉米粒顿时被戳中要害,齐刷刷地倒下。姥姥游刃有余的动作仿佛经过训练一般,看得我瞠目结舌,也忍不住尝试起来。几个小时过去,我的成果如精卫填海般微不足道。“咱村里的每个小孩都是剥苞米的高手,你这速度被他们看见,怕是要笑掉大牙……”奶奶笑着调侃我,手里依然上下翻飞。
几天过去,那座“玉米山”已被“棒子山”代替,晾干的玉米粒也经过整容摇身一变化作了棒子糁。做棒子窝窝头,姥姥更是在行。它的食材极其朴素:只需白面、棒子糁和水。当它们交融混合与姥姥灵巧的手指一起舞动,眨眼间的功夫就变为了光滑的面团。再将它们分成几个剂子,塑形后便被送去蒸“桑拿”了。窝窝头一出锅,飘香四溢,混合着淡淡的玉米的香甜,小狗都馋得直嚷嚷。它金灿灿的身体好像也膨胀了一倍,表面泛着光泽,入口更是香醇。由于掺入了白面它更是绵软松软,刚入口与普通馒头并无差异,待你细细咀嚼,就会品出玉米本身的味道,甜香满口。若在中间加入大片猪肉,汤汁渐渐浸入窝窝头,咸香的猪肉配上很有嚼劲的馒头更是一绝,让你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山村的夜晚如此静谧,漫天星星格外闪亮。暖暖的棉被萦绕着姥姥的味道,伴随着玉米的清香,我甜甜进入了梦乡。
炕下,小狗笨笨睡得也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