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更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藴的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会看传统艺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谈”苏州园林,其体裁是说明文,但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画意美”,因而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资料,并加以简要生动的文字说明,在班上展览;课上则通过反复通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习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篇二: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4.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图片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5、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由此知道说明顺序。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说出来的东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学生上课过于紧张的缘故。
3.在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时有点快,如走马观花,没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欣赏美景美图,或许再留多一点时间给学生,效果会更好。
4、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5、这堂课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应该在上新课时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以回顾并且熟悉(上学期学过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多听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篇三: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1、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2、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3、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身边人文环境、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本堂课我就是利用了身边的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客观形象感知了文本对象,然后把这种感受应用到语文学习当中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语文课程的包容性,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维能力。
学科渗透题是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种新的题型,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命题者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考查课外内容,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这些将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本堂课关注了造型欣赏、人文景观等其他学科问题,带领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还要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为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能力。
篇四: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更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藴的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谈”苏州园林,其体裁是说明文,但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画意美”,因而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一上课先激情导入,创设一个美的氛围,多媒体出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园林的图画美;课上则通过反复通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习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但课堂也有不足之处,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用一个比喻句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针对以上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篇五: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篇六: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4.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图片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5、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由此知道说明顺序。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说出来的东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学生上课过于紧张的缘故。在学生的观念中,课堂鸦雀无声=纪律好,因此,平时坐不住的、爱插话的学生都“老实”了。
3.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在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时有点犹,如走马观花,没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欣赏美景美图,或许再留多一点时间给学生,效果会更好。
4、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5、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应该在上新课时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以回顾并且熟悉(上学期学过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让他们克服上公开课课时的紧张心理,养成无论上什么课都是一个样)。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多听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篇七: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上课前我搜集了很多图片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上完课,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图片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3、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学生上课过于紧张的缘故。在学生的观念中,课堂鸦雀无声=纪律好,因此,平时坐不住的、爱插话的学生都“老实”了。
2.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说出来的东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3、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认真克服困难。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多听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篇八: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篇九: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升华感情——提高能力”的教学方式,做到让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运用多媒体声图情并茂的朗读和学生的齐读、个人朗读,尽量在课堂上保持有琅琅的读书声,点燃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使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的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感情升华,把学生个人感情上升为对祖国的感情。在教学中摆正了师生的地位与作用,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时间放给学生,体现了自主性原则。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使整个课堂处在活动化、开放化、活跃化之中。
新课程理念中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探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困惑,分组合作,学生的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很难完成任务,再加上缺乏资料,探究很难出新意,这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篇十: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对于我而言,每讲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历练,参加一次优质课大赛犹如入炼狱一般,历尽煎熬、折磨,直至重见天日,灵魂破茧成蝶。
我这次参加安阳市优质课大赛,抽到的课题是《苏州园林》,这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一篇经典说明文。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教过部编教材,所以先找来课本了解这篇文章在部编教材里的位置、地位等,然后重新研读文本,尽量跳出之前对这篇文章的固有理解,为保险起见,又仔细翻阅了教参。
这段时间是中考冲刺阶段,白天我跟学生并肩作战,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更是面对中考前的种种事件,事无巨细,学生的事儿才是天大的事儿,所以我备课的时间一般都在早晨上班之前或者晚上孩子睡着之后。好在学校的同事们非常支持,虽然临近期末时间紧张,但我借班上课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支持。
对于说明文教学,我们毫无例外的会教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在我的第一版教学设计里,满满的呈现了这些说明文的“干货”。
可是,对于“这一篇”而言,哪些才是必须有的,哪些是可以暂时不呈现的呢?斟酌再三,我觉得先淡化语言特点。
在群文阅读广泛推行的大环境里,我决定在教学设计里加入《红楼梦》里关于“大观园”的部分文段,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园林的特点。我试讲的时候,学生对这部分很感兴趣,能根据其中的描写之处比较大观园跟苏州园林的异同之处。但是,这样以来,课堂容量过大,毕竟《苏州园林》这样一篇经典说明文,在课时安排上应该是两个课时,我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有限时间里呈现较为完整的课堂教学呢?所以,思虑再三,还是忍痛割爱,把这一环节删掉了。
《苏州园林》如阳春白雪,它是经典名篇,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我如何才能有自己的解读又不至于跑偏呢?
我们的教研员刘敏杰主任来听课,她提出的意见一针见血:你的课离学生太远了,学生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课本里的介绍对于他们过于抽象,所以学习起来就显得被动而吃力,怎么让教材跟生活链接起来呢?一定要找到学生熟悉的事物,让他们对苏州园林有个感性的认识。这个熟悉的事物是什么呢?园林——安阳的园林啊!学生没到过苏州的园林,但是他们到过安阳的园林啊!
电光石火,我恍然大悟。我们用心研读文本,却又常常沉浸文本里不能跳出来。唯有“读进去”,再“跳出来”,打通文本与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于是我的教学设计又有了最新的思路。
一、简化目标,明确教学内容
这样一篇经典说明文可教的东西很多,但我们无法在一节课里完全呈现,所以要敢于取舍,抓住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2.研读课文,掌握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读懂课文,鉴赏苏州园林之美。
二、将课堂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和组织者。
让学生充分的读,沉浸在文本中;让学生自由的说,允许表达的不完美,小组合作,借助同伴的力量更好的克服学习障碍;让学生尽情的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的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慢慢的写,写出安阳园林的特点,写出与苏州园林的相同与不同。
三、打通文本与生活的界限
从学生们熟悉的几所安阳公园导入,让孩子们觉得“园林”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学习的各个环节也注重找说明文的中心句和文中的关键语句,在作者的介绍中,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最后的写作提升环节,让学生通过视频感知安阳园林的现代与厚重,在比较中感受苏州园林“标本”的地位和安阳园林的特色。对自己的城市更加熟悉,随之更加热爱。
就这样,回归生活,朴素而简洁。
这就是我们参加优质课大赛的意义。一切都要化繁为简,删除冗繁,回到本真。教学如此,生活更是如此。
我们在优质课大赛中,提升业务水平,锤炼对生活的认知。
篇十一: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苏州园林》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写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典型说明文。文章先指出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国园林的标本。接着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___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从四个大的方面指出体现图画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依次对应文章3—6段。7—9段又从注意角落美、门窗雕琢美、色彩搭配美细部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主体部分采用从总到分的结构方式,分部又采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文章结构井然。
文章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等。今天的课最大的问题是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是初学文言文,特别需要对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掌握,如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很好地落实。文章的3—6段,应该透过语言文字,如关键性词语,说明方法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可以给学生这样设计问题:1.那些词语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美;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4.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图片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5.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由此知道说明顺序。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说出来的东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学生上课过于紧张的缘故。在学生的观念中,课堂鸦雀无声=纪律好,因此,平时坐不住的、爱插话的学生都“老实”了。
3.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在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时有点犹,如走马观花,没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欣赏美景美图,或许再留多一点时间给学生,效果会更好。
4.分析四个“讲究”时,有些地方过于罗嗦;时间没有分配合理,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5.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应该在上新课时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以回顾并且熟悉(上学期学过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认真的去克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让他们克服上公开课课时的紧张心理,养成无论上什么课都是一个样)。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应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在课堂上多深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多听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