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没有秋虫的地方》有感
当时频繁的战乱下,单调压抑、枯燥无味的城市生活,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是秋虫不居住的地方,就是所谓“没有秋虫的地方”。那什么是有秋虫的地方呢?就是乡下,村庄。黑暗而安闲的夜里,几声充满生命力的鸣叫,激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秋虫实际上代表了激情,热烈,去努力冲破这黑而静的夜,就像叶圣陶先生努力在暗淡的生活中寻找充实。
叶圣陶先生在文中清晰地写道,不论甜美甚至酸苦,“这总比淡漠无味的生活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这引起了我许许多多的思考。
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于1923年写下的,当时正值中国国力渐衰,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也正值叶圣陶先生的青年时期。在战乱中,人的思想是有差别的,或依旧处于麻木无知的状态,或不断进取。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酒楼上》,讲的是他的一个朋友,年轻时面对战乱,内心充满了救国的豪情,可这份壮志在旧社会的黑暗下,转变为麻木。那份心态早已不在,只求漠然地活下去,令鲁迅感叹痛惜。麻木有什么用吗?到底是为了逃避现状,欺骗自己罢了;痛苦中的激情才是救国的动力所在,这可比麻木要有意义得多。
战乱与生活的挫折,固然令人悲痛,令人酸楚,可这份痛苦却不完全是坏的,它令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头脑更加清醒,决心更加坚定,激起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革命的力量需要壮大,于是叶圣陶先生就要写文章,不断唤醒这些人们了。
上述是结合叶圣陶所在的那个战乱时代的一点点思考。如果着眼于当下,便觉得这个道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有Www.0279.NeT意义的。
小而言之,在学习上,我们对于科目的感受与态度不能是漠然的,随便的。我们要对所学科目有一定的兴趣,心中常常涌起一种渴望接受新知的快乐,上课就像融入自己喜欢的事情里,成为一种享受,对成绩就会有追求。于是,这种喜悦,这种激情,这种决心就会一直支配着我们,形成良性的循环。即便遇到挫折,也是有收获的,这让我们陷入思考,在磨砺中丰富经历。在生活中,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有的是应该引起我们理性思考的,我们也要尽量融入社会生活中,不至于与社会脱节。罗素曾写下《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为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制的同情。前两者是对于美好的渴望,而后者这份痛苦,也是作者追求的。作者想用奋斗去减轻苦难,这博爱便是他人生的价值。
大而言之,今日,我们的国家和平安定,但安于现状是不明智的。近来国际上发生的种种大事,国际形势的严峻,都令人们感受颇深。未来会怎样呢?想来这答案一定是牢牢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了。这又带给我们新的感受,新的味道了。那么我们将带着当下繁荣的自信,与对危机的担忧,继续前行。渴望与激情将引领着我们,做一盏盏照亮未来的路的指明灯。
种种情感、思想交织在一起,充盈了生活的各处,生活就变得充实丰富了,像一棵大树,枝叶繁茂,有了动力的源泉。所以不断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对生活常怀有一种激情,就成为了一种对进步的追求。
我希望听到叶圣陶笔下越来越多秋虫的鸣叫。总之,不论快乐或酸苦,我们都是或多或少有收获的,这实在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