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她心归处,是敦煌。

择一城

1936年夏天,一个瘦弱的年轻女子在北京火车站,背着大大的背包,头戴草帽,满怀理想,整装待发。她就是樊锦诗,那年,她25岁。下了车,樊锦诗惊呆了——毋庸置疑,莫高窟条件非常艰苦,戈壁沙漠,环境闭塞,物资匮乏。“可一走进洞窟,这些就不重要了。一进洞,我就被它迷住了,完全沉浸在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壁画和彩塑艺术中。”樊锦诗回忆说。住土屋,睡土炕,用土桌,连自来水都没有,更别谈电灯了。艰苦的环境需要克服,本就体弱的她却咬牙坚持了下来,因为她决心留在敦煌。

终一生

莫高窟苍凉枯索,别有一番意味。已近杖朝之年的她在外套的包裹下显得瘦小,背已微驼。Www.0279.NeT她挎着不起眼的小黑包,立于千仞土黄的崖壁前。西北的风沙里,她花白的头发璀璨闪耀。

她,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化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国家颁发给她的勋章着实沉甸甸,她也足以配得上这份荣誉。

戴上勋章是梦想,摘下勋章是担当。

用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诚然,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它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它永不磨灭,守护自己的担当。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感动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有了意义,何况这无言的坚守!

选择莫高窟,守护莫高窟,便是她一生的梦!她心归处,是敦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