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2023字优秀范文

《我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这一年,二十岁的你,季花盛开春风轻浅,前路且歌且行。

在季花盛开的时节,生命仿佛永恒的像四月天这般美好。停驻在春风化雨的校园林荫,一树树花开,桃粉藕白相间在风中摇曳,杏花如雪、樱花灿烂,漫步其中,只觉得时光不扰,岁月静好。

而我们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

这里有古朴典雅的彭氏民居,有文艺高雅,相互照应的五教学楼和六教学楼,有宏大庄严的图书馆,有焕然一新的室内篮球场,有青春洋溢的田径运动场,有饱含深情的学术报告厅,有排列整齐的学生公寓与分工明确的学生食堂……这里有和蔼可亲,学富五车的名师教授,有努力向上的莘莘学子,有爱岗敬业的学校员工……这里是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动漫游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是重庆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这里位于龙水湖旁,这里地处花溪河畔,有樱花大道,微风轻拂,芳香四溢,亦有羊肠小道,曲折蜿蜒,百转千回。这里花溪流水潺潺,温婉娴静,这里校园小径幽幽,轻灵活泼,哼着香樟之曲,一路深远……没错,这里是重庆工程学院。

转眼间,廿载时岁重工校庆踏着春的和润而来。空中散落着向上生长的光,我们在这里播种希望也在这里收获成长。我们自五湖四海为你而来,梦想拥抱于此,你是相逢将这些风景与美妙汇聚,你是分别将更高的天高海阔给我们俯瞰。不知不觉,我已在这里度过了将近三年的时光,我们的故事,八百多个日日夜夜,不长也不短,却足够我怀念一生。

重工的晨曦,是让人心动的开始。犹记得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为了晨读晨跑而时常早起早训的情景。每到晨跑时总是难以摆脱那股清晨的困倦与乏累,操场上六点多时那一抹清亮的鹅黄,带着内敛的天蓝,掩不住背后蓄势而生的初日,却以最自然的景色带着诱人的魔力,安抚我们心间的怠惰与不愿,唤醒我们内心最纯粹的感动。越到后来便越清楚的知道,那段时光是多么的美好,每日晨读、晨跑与重工的朝阳相伴,给予了我们心灵的慰藉;而现在,每每想到那每日或是晨跑或是赶早读时的晨曦,则是一种莫大的激励,给了我坚强的理由。在那每日如一的晨曦前,在这片每个人都在拼搏的舞台上,它赐予了我日出而作的坚持,赐予我现在以及今后战胜怠惰的勇气,永远、永远。

每天最充实的时光是重工的课业与自习氛围给予的。在这里,我能够跳脱曾经中学时“学步式”的教学,敢于求精创新,去勇于探索出以自己思考总结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在设备齐全的实训楼,那些丰富的实验使我们及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公选课程则为我们提供了追随爱好并且丰富自我的途径,主修的导师耐心答疑解惑、指导所学,让我学会以转化式的视野融汇所有相关的知识,让我得以从埋头纯粹的吸收,变为主动的求索与思考。

刻意的美丽,只是短暂的惊鸿一瞥,只有不经意的美才最是刻骨铭心。在重工的两年多时光,我曾闲来信步走在樱花大道,看着那些初成未茂的樱花,带着青春的稚嫩与渴望绽放自我的热情,我有了共鸣的怜惜与悸动——我期待着它茂密而存,芳香四溢的一刻。为了在学习间歇放空片刻,我也曾静默花溪,在这片清净享受者的净土,静心聆听虫鸣与羽翅的律动,感受混沌的思绪逐渐清明,把握脑海一闪而过的灵感,提笔而过,以记者的身份记录下她最真实的故事,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给予着我不断前进的力量。有时,我也会去图书馆借本书,找一个无事的午后,寻一处安静的角落,捧一杯茗,读一本书,一个下午,往往受益良多。因为不经意间,你就会掉入一片知识的海洋,深邃无边。在这里,寻觅到了太多的惊喜与奥秘,在她的面前,你永远是不知餍足的探索者,面对未知的精彩,探寻并且沉醉其中。

温存于此,你早已欲罢不能。“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置身何处,而是我们将前往何处”。身未动,心已远,常怀一颗向美之心,只要心有远方,便抬眼即是风景。这里潜藏的美无处不在,看春风桃李花开半夏,品重工学子砥砺芳华。

抬眼间,重工的花草若倩,轻嗅间的清香弥漫,重工用最细腻醉人的的身影成为每个重工学子心中最美的风景。我愿意在你长椅上小憩,细听叶落肩上的声音;我愿溪边凭栏,任思绪飘过我的脑海。何其荣幸,我能够在这里遇见你,在这里从畏惧争夺到享受竞争,从经历坎坷的懊丧到越挫越勇的坚强,为了不后悔来过,为了未来回首的从容,我始终无怨地付出着我青春的一切力量。在重工的每一日都充满新鲜感,在这里,我有勇气争取,我有动力探求,我有由心而生的激情让我在求索反思中迎向无限可能的未来,去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一路走来,我们始终并肩成长!“坚持立德树人、敢于实践创新,质量为本,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奋力建设新时代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看着你的方向,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更加精彩与辉煌的未来。

春日的重工花开烂漫,莺歌燕舞,而我们正追求着不甘平庸,超越平凡的美丽梦想。梦想在这片春日融融的乐土中开花,绽放,飞扬。

CQIE,你和我的故事有着最浪漫唯美的开始,我却愿你我的未来永远没有结局。在最美最火热的年华与你同在,真好。值此廿载华诞,唯愿你在这浮世浪波里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这一年,二十岁的你,季花盛开春风轻浅,前路且歌且行。

篇二:校庆征文2000字优秀范文

理想从这里启程

2023年春天,迎着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我回到母校黑龙江大学参加《黑大文苑》座谈会。座谈期间,母校工作人员把最新的一期《黑龙江大学》校报,分发给参会的校友。那熟悉的报头让我的心为之一动,记忆的闸门瞬间被这张普通的报纸打开了。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像电影特写镜头般地推送到我的眼前。

1978年10月,入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不久,我就看到了《黑龙江大学》校报。那是一张对开的小报,铅印,每期都能发到班级几份。我很快被这张报纸吸引了,特别是副刊经常刊登的一些老师和同学的文学作品,每期我都要认真阅读,感觉很亲切。

写作是我们中文系的必修课,也是我喜欢的一门课。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是我青年时代最大的梦想。当时,我非常钦佩发表过作品的同学。我在入学前也写过几篇稿子,但最高只是达到过团广播站的层次。我下决心在写作上能取得进步。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在课余时间加大了写作能力的训练,为自己订了《人民文学》、《小说选刊》、《世界文学》等文学刊物,不管学习多么紧张,每天都坚持阅读一会儿。每到星期天,都会把自己关在教室里,练习写点短篇小说、散文之类的东西。稍有空闲就和几个喜欢写作的同学切磋一番,并开始屡败屡战地给社会上的报刊投稿。

其实,在初学写作之时,我就曾想到了《黑龙江大学》校报,并知道了编辑部的房间,几次想去投稿,但都因缺乏勇气而放弃了。直到大学三年级开学后,我终于拿着自己的一篇习作,壮着胆子敲响了校报编辑部那扇神秘的门。

记得编辑部是一个狭长的房间,一楼,光线不是很好。一位和我年龄相仿、戴着眼镜、很有学者风度的男编辑,听我说明了来意,很热情地让我坐下。交谈中,我知道这位编辑老师叫周尊海,是中文系76级学生,我的师兄,毕业分到了校报编辑部。我入学时76级的同学还在校,我们还一起参加过系里的活动,可惜各自忙于学习,我们之间并不熟悉。后来说到我们入学不久系里排的话剧《有这样一个小院》,才知道周尊海在剧中扮演了一个叫于副处长的角色。这部话剧是中文系77级学生李龙云创作的,在专家指导下由中文系学生排练并在哈尔滨话剧院进行了公演,我和同学去看过演出。这是我们中文系乃至整个学校的一件大事,而参加演出的同学也像明星一样荣耀。我对周尊海的敬意油然而生。

几天之后,1981年4月5日,刊登着我的散文习作《心血凝成的批语》的那期《黑龙江大学》校报送到了我们班级。我按捺不住心跳,悄悄看了几遍,并把报纸收藏起来。好在我署的是笔名,没人知道。几天后Www.0279.NeT,学生会的一位同学给我带回2元稿费和一张稿费单。那是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虽然不过短短的千字文,却让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自信,一连好多天我都非常高兴。

第一篇稿件的刊发,对于正在写作的路上艰难爬坡的我来说,如同一场及时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过了一阵子,我又陆续给校报送去《温暖》《一封信的启示》两篇散文稿,很快也都被采用了。

与此同时,我在社会报刊的努力也开始有了突破。1981年11月3日,家乡的《大庆报》刊发了我的散文《希望》。寄给哈尔滨市《小说林》杂志的一篇6000字的短篇小说《老师像妈妈》也三审通过,并在焦急期盼中于1982年6月发出。

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毕业前夕的一天,一位学生会的同学告诉我,《黑龙江大学》校报要发一期毕业生专版,约我写一篇散文。这个信息让我感到激动,年级里有很多写作高手,能约到我真是幸运。我用了1天的时间,写出了一篇千余字的散文《恋情》,回顾了四年的大学生活,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和留恋之情。我在文章结尾写道:

四年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样清晰,那样令人留恋。当然留恋并不意味着悲伤。告别过去正是为了更美好的理想。

再见吧,亲爱的母校。明天,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我们将用奋斗者的汗水,为你的名字增光。

这篇散文习作刊发在1982年6月28日《黑龙江大学》校报上,成为我离开母校前获得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毕业40年我再也没见到《黑龙江大学》校报,但我心里始终保存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我把校报刊发的4篇习作精心地剪裁下来,粘贴在一个精致的剪报本里,摆放在我的书柜里。几十年里经过几次搬迁,弄丢了很多书籍资料,但这几份剪报一直完好无损。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省公安厅机关,在繁忙的工作中,在大学期间养成的写作爱好一直没有放弃。几十年来,我在几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了上百万字的各类作品,出版了三本文集,并于1995年加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担任过省公安厅《警官》杂志总编辑。2023年退休后,又被省警察协会聘任内部资料《龙江警察》的主编,至今仍在继续着自己的文字理想。

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我深深懂得,自己能取得一点成绩,离不开母校黑龙江大学奠定的基础,还有让我的写作理想得以启程的《黑龙江大学》校报。

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今天的《黑龙江大学》校报已经发展成对开大报,而且有了正式的刊号。报纸显得更大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相信今天的黑大学子们也会像当年的我们一样喜欢她。也希望有更多的抱有写作梦想的学子在这里放飞理想。

篇三:校庆征文2000字优秀范文

我爱我校

——致吾校50年校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已在通辽实验中学工作八个春秋,但直至今日,我仍然时时被感动着。

想到这所学校已经走过50年的历程,我突然间想弄清一个问题——她究竟具有怎样的气质?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学校距新建成的通辽高铁站不到1000米,校南门正对通辽市唯一一处集休闲、娱乐、科教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休憩型城中森林公园。

从空中鸟瞰通辽实验中学校园全貌,以一条东西短、南北长的环形甬路为界,把整个校园分为环路内和环路外两大部分。环路内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第一教学楼、小运动场和第二教学楼。

校南门在环路的最南端,正中矗立着一座造型——如船扬帆起航,如鸟展翅高飞。如书文思飞扬……

从校南门走进校园,你的感觉如何?我当时是震撼和舒展!

眼前的第一教学楼挺拔稳健,他用实力道出了对社会的承诺,对家长的交代——“志向高远,人格健全,知识丰厚,身体健康,特长明显”;用现代视角摆明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生”;用语重心长的语气说出了对莘莘学子的谆谆教导与激励——“让过程变得美丽,让结果变得灿烂;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不信你听——“我学习,我快乐;我自主,我能行”。乐观、自信、自立、自主、自强的个性溢于言表。

我在为第一教学楼的挺拔稳健震撼时,又为他前后花园的美丽温柔而舒展。

花园里草儿也温柔———“止住您的脚步,留下一片绿茵”。“小草有生命,脚下有深情”。花儿也多情——“护花育苗心儿田,要把校园比花园”。“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树儿也有爱——“您呵护我成长,我维护您健康”。“人人播撒绿色爱,处处享受环境美”。

从第一教学楼的北门拾级而下,就来到第一教学楼和第二教学楼之间的小运动场。以环路南北中轴线甬道为界,东侧有一个300米塑胶跑道和6个篮球场地,西侧有7个排球场地和9个篮球场地。

沿着环路南北中轴线甬道往北走,便来到第二教学楼。

第二教学楼是高三学子日夜攻读的地方,他总是那样庄严凝重,紧张忙碌!这里是希望升起的地方,这里是铸就荣耀的地方!他用浑厚有力的语气激情澎湃的宣誓——“今天我以实验中学为荣,明天实验中学以我为荣”。

环路外围绕第二教学楼和小运动场西、北、东三面现代化体育馆、A级餐厅、学生公寓、银行、医务室、艺术楼等一应设施齐备,条件一流。

环路东最南端是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和心理训练基地。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亲近自然,与大自然接触,与大地接触,逐步了解植物生长的特点;掌握劳动技能和科学的种植方法,做个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人;懂得科学种田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拓展心灵,放飞梦想”心理训练基地,让学生在娱乐震撼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在轻松和谐中体验生命的美好;在团队的付出中体验你自身的价值;在感动和泪水中领悟爱的能量……

实验人的真实令人钦佩!实验人的真心令人感动!

环路西最南端是现代化大运动场。站在“为幸福人生奠基”7个大字照耀下的主席台上,环视四周,陌生人也许会说:太开阔了!而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壮阔”二字。因为就是在这里,我亲历了升国旗、校旗时,万余人庄严肃穆的场面;听到过开学典礼上出征的号角;看见过青春礼上放飞梦想和成人礼上的华丽蜕变;我也听到过“我跑长征路”时的铮铮誓言;看到过运动场上“更高、更快、更强”的身影;亲历过毕业典礼时的感动场面……

紧挨着大运动场北侧是第三教学楼,这正是我学习工作的地方。

在这种现代气派而又幽雅自然的环境里学习、工作,你怎能不心情舒畅呢?

时光如悠悠流水,带走了青春岁月,八载春夏秋冬,和学生们一起迎接朝霞晨星,一起沐浴阳光雨露,一起目送日落晚风。一起质疑探讨,一起开怀畅谈,一起互诉衷肠……点点滴滴记忆中。

与同行们激烈探讨问题中的心领神会,认真钻研教材后的豁然开朗,听同仁们讲课后触发新的感悟与思索,教学后的自我反思与醒悟……时时刻刻收获着。

守着内心的一份宁静,一杯清香的茶水,伴随着一摞作文本。敞开阅读的门窗,享受着学生中字里行间思想的自由驰骋。时而为精炼、干净、大气的文笔而钦佩,时而为蕴含豪放、粗犷的激情而振奋,时而为巧妙新颖的构思而欣喜,时而为精辟、独到的见解而赞叹……那挥洒不尽的神秘星空,那悠悠不尽的辽河之水,那“大漠孤烟直”塞外风光,那万马奔腾,尘沙飞扬的古战场,任思绪穿越时空,徜徉在学生无法捉摸、不可预知的想象苍穹里。那时的兴奋不已、那刻的喜悦不尽。

知识是无限的,时代在不断发展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生同步,与时俱进。闲暇时光,阅读着、记录着、耕耘着、收获着,不断充实着自己的大脑,丰富着自己的精神生活。

此刻的心境正如闻一多《红烛》中所写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一切皆源于那份悠悠的“责任心”。

静静地走在校园的甬路上,眼前的景象和内心的追求既熟悉又令人振奋。值此吾校50年校庆之际,我在想她究竟具有怎样的气质。

篇四:校庆征文2000字优秀范文

七九亭记

伴耳畔清风,湖边明月。忆峥嵘之岁月,与甲子之同庆。

——敬献福中医六十周年诞辰

亭间静谧,湖畔微风,偶有鸟兽啭喉高歌,深觉纷扰喧嚣,不过尔尔。静夜多思,恰逢母校甲子华诞,彼时倚靠亭间横椅,所思所想是为“七九亭记”。

(一)

我想,等我离开学校的时候不会回头望一眼,大抵是因为回头了便不想走了。我曾在这里快乐过,苦恼过,追求过,幻灭过,动摇过,坚持过。可不论风云变幻,我始终欣赏马尔克斯的信条:“假如我有一颗心,我会把仇恨写在冰上,然后期待太阳的升起。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来体味花瓣的亲吻和花刺的痛苦。”生活的玄妙许是如此。两年多前,第一次站在福中医的门口,我仅仅是明白脱离了家的束缚和紧张的高中生活,带着些憧憬和欣忭。当我敞开双臂,拥抱的是一阵浓厚的古典柔风。数载光阴,时光匆匆,我只遗憾没有从学校知识的沃土汲取更多养分。年少只道来日长,年长方知时不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有言: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校也有校格。季老给予清北的概括是“清新俊逸”和“凝重深厚”。至若福中医,依我浅见应是“兼容并蓄,贯通中西”。

(二)

纵观中医的近代史,中西医之争绝不是一个新话题了。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医学大规模输入中国,中西医界渐成水火。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临床诊断为方式的西医在中国蔚然成风。1925年,中医界谋求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却因受西医界抵制而流产。此事成为中西医界关系迅速恶化的导火索,两大阵营间水火之势不可避免。

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坚持先进与落后之争;而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1929年国民政府的中央卫生会议最后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该议案规定了废止中医之三条原则:“甲:旧医登记限至民国十九年为止;乙:禁止旧医学校;丙: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医之宣传品及登报介绍旧医等事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这个著名的“废止中医案”,引起中医界人士的强烈反对,但中西医巨大的贸易逆差,一度威胁到中医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出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一开始通过传统师承的方式培养中医人才,直至1956年之后,全国陆续创办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便诞生在1958年的柔风旭阳之中。福中医自发轫之初,秉承“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之世训,治学理念归纳为“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概而言之,即取之中西医理念精华融合而贯通,兼容并蓄,冲破岐黄之术与现代西医的隔阂,互相砥砺,扬弃互补。行之有效,化除病痛的医学便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无谓先进落后之分。非但仅止于中医,近年来学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杏林学子挖掘民族医药中的瑰宝,医术不比高下,无谓新旧。随着时代的前进,福中医亦非食古不化,墨守陈规。以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人民医院设立的“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成功实现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过程。它由面部信息和舌像采集器(望诊)、声音采集器(闻诊)、人机对答系统(问诊)、脉象采集器(切诊)组成。而后台的状态辨识系统可以自动生成一份健康状态报告。然后医生根据这份报告,判断疾病的程度,根据判断结果给出个性化的调理方案。我们的国医堂,讲求“中医治未病”,而治未病并不只是起到预防的作用,李灿东校长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医理念的治未病是使人不生病、迟生病、晚生病,生小病、有病之后容易治疗,治疗之后不容易复发。”

(三)

向来并非锦心绣口,感念恩师的真意也非华丽词藻就能堆砌的。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有幸参加到中西医结合学院蔡晶教授的研究治疗老年病的团队中。于我而言,初初接触科研项目,尚显无所适从,无从入手。譬如数据处理不容丝毫差错,老师几乎是手把手悉心教导处理方法。幸不辱命,虽有坎坷,还是完成了手上的任务,方知饥肠辘辘的老师已然工作许久,却还让我们用过餐再去帮助她做表格。溢美之词不多赘述,只是想起韩愈《师说》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除了传授知识外,师者敬业关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但是我敬佩之处,更是今后我的学习航舵。

(四)

建校六十年来,毕业于福中医的学子数以万计,尽管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记忆的丝缕总是系着母校,充满长长久久的眷恋。眷恋撒在杨柳扶风的宋慈湖,在四时之景不同的时珍园,悠悠沉静的湖上七九亭,在绿茵上飘动的朗朗书声,灯火通明的图书馆教学楼。很快便要告别校园生活的我有时在害怕午夜梦回时,梦到校园,想拼命抓住梦的尾巴不让它消失。可到了早晨,那个梦变得像史诗的开篇一样简单直接。可无论走得多远也走不出母校的心。前辈筚路蓝缕之艰不敢忘却,我们今天回忆过去为的是展望未来。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杏林学子正执笔书写锦绣年华,给母校一个承诺“不负年华、春秋”。月朗星疏,更阑人静,七九亭间,风已起丝丝凉意。我收起思绪,执笔写下此文。

欣逢圣诞,敬洁豆觞,日升月恒,祗承世训于於勿替,谨缀俚词,共祝圣泽于无疆。

篇五:校庆征文2000字优秀范文

塔大精神指引我前进

时间能冲淡一切,这是个伪命题。记忆可能模糊,但精神不可磨灭。催人奋进的动力,源于一个目标、一种向往,更源于一份执着、一种精神。塔里木大学,一座扎根在祖国边疆的沙漠学府,育才六十载,学子遍天山。塔大精神,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每一个塔大人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塔大初印象

2007年9月,我乘火车从汉口出发,一路向西往北,出湖北、入河南、过陕西、穿甘肃、进新疆,到乌鲁木齐后,又坐了20个小时的火车到阿克苏。当时是早上5点钟,天还没亮,一出火车站,就听见有人高喊:“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的这边走啦……”上了接新生的大巴,又跑了2个小时,终于抵达我的目的地——塔里木大学。

办理完报到手续,进寝室和舍友们寒暄了几句,我实在累得不行,躺在久违的床上休息。闭目养神,心中久久难以平复。回想4天的旅途,家乡是那么美丽,山清水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路越走越荒凉、越走越苍茫,特别是到了南疆,一片茫茫大戈壁,廖无人烟,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难道这就是我的大学梦?这4年该如何度过?在这里我能学到什么?4年之后我又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不停地在我脑海中回荡。

因为高考失利,我被补录到了这所学校,分配到了不喜欢的专业。但我别无选择。家里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更不可能让我复读一年东山再起。我办理了“绿色通道”,申请了助学贷款,才有机会踏进大学校园。刚开始的一两个月,陪伴我的是孤独、自卑、迷茫以及气候、饮食、时差等种种的不适应。

塔大再认识

2007年11月11日,我走进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苍茫的天穹下,沙丘此起彼伏,无边无际,好似那浩瀚的大海。大海是张扬的少年,波涛澎湃,乘风破浪,而塔克拉玛干则是一位老者,内敛、沉默、稳健,千百年来,喜怒哀乐,悄无声息。置身于塔克拉玛干,万物皆沙,万事皆空。在沙漠中,人是那么的渺小,得与失、名与利、爱与恨……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金戈铁马,玉帛笙歌,多少楼台烟雨都埋葬在这茫茫大漠。我忽然感觉到,塔大就是这大漠骄子,任凭风雨摧残、岁月雕琢,始终岿然不动,坚守在最环境最恶劣的地方、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人烟最稀少的地方;塔大就是这大漠明珠,虽漫漫黄沙、天地失色,但她依然精神焕发、生机勃勃、婀娜多姿。

令我震撼的不仅仅是沙漠,还有沙漠中的胡杨。胡杨在南疆很常见,但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最美丽、最可敬。在所有的树木中,胡杨是最坚忍的、最无私的,也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你也在这里吗?”胡杨就是这样的存在。任凭沙尘暴肆虐,任凭干旱和盐碱侵蚀,任凭严寒酷暑,胡杨依然能够顽强生存,生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独立傲世,笑看风起云涌。一胡杨,一丰碑。作为一个人,又有何颜面孤独、自卑、迷茫?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向上、不奋斗?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孕育的绿洲,归功于生命之河——塔里木河。这条沟通了东西方文明的古老河流,是南疆人民的母亲河,虽然水量越来越少,有的支流已完全断流,但她至今也还是大漠戈壁万物生灵的大动脉。她没有选择走出沙漠,更没有选择像长江黄河一样随波逐流奔入海洋,而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默默地流淌在塔里木盆地,滋养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包括一代代塔大人。

塔大在我心

塔里木大学位于阿拉尔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的驻地。说起兵团,这是新疆特有,全国绝无仅有,从创立至今,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张仲瀚赋诗:“十万大军进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以王震将军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率部进疆屯垦戍边,在极其艰巨的条件下,铸剑为犁,掘地为穴,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将茫茫戈壁变成良田万倾,将不毛之地变成河谷绿洲,这种不屈不饶、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震撼。兵团人亦兵亦工亦农,多少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书写了一部催人奋进的壮美诗篇。兵团给人留下了太多艰辛的印象,但更多的感受是热血如潮、精神永驻。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就是出于屯垦戍边的战略需要和开发塔里木对各类人才的现实需要,于1958年创办。塔大人是兵团人的一份子,身体里淌的是兵团人的血、流的是兵团人的汗、传承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深受兵团精神的感染,我更加坚定了扎根新疆、奉献新疆的理想信念。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了班干部、学生会干部,为的就是多尽一份力,多做一点事。回想起自己的入党初心,真的很纯粹,就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没有党,就没有我可爱的母校;没有党,就圆不了我的“大学梦”;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我,也不会有将来的我。

毕业离校已经7年了,这个让我成长成熟的地方,一花一草一木,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伴我前行的是融会在兵团精神、大漠精神、胡杨精神、塔河精神中的塔大精神,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指引我一路披靳斩棘,破浪前行。我甘愿做一名新时代的“疆一代”,在新疆大地献青春、洒热血、挥汗水,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做出塔大人应有的贡献。

篇六:校庆征文2000字优秀范文

“勇敢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的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一个人很少能赢,但也总有赢的时候。”当我走在石榴花遍地的小路,突然想起了这句话。抬头望见实验楼上“公诚勤毅”四个大字,我想,这大概也是烟台一中对每一个学子的期许之一吧。

1931年建校,至今已是母校90岁华诞,从“烟台私立芝罘中学”到“志孚中学”再到”烟台一中”,九十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烟台一中是逸丽的,是多元的,是温暖的,更是坚毅的。

在烟台一中走过四季,春看樱花盛放十里锦绣;夏望榴花遍地斜月迟;秋见梧桐叶落几树空;冬观雪裹中斋日光寒。时而在黄昏抬头望着苍穹,看着日落跌进昭昭星野,人间忽晚,山河日暮。每天傍晚在学校里看到的粉紫色晚霞,在一点一点填满我的青春,大概也已经填满过了一代代一中学子的青春。也喜欢在浓郁的夜色下眺望远处的海,港口零零星星的光好像可以照到我身上。然后我把光藏在心里,期待着,也许有一天可以照亮他人。

一中学子绝不是所谓“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立鲜明的个体。在一中,有文艺青年,也有体育健将;有人是用糖果、香料和美好的东西合成的,也有人生来就代表冒险、智慧和无所畏惧。但彼此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滨海小城的雪总是又急又重,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清晨起来总不由得感叹一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把自己裹在厚厚的棉服里,带上毛线帽和绒手套,早早来到教室又扛起扫帚出去扫雪大概是每个一中学子都感到熟悉的传统艺能。浩大而漫长的风雪总是好像没有止境一样地从身后袭来,然后滚滚地朝遥远的地平线处卷去。大团大团的雪花吹开视线,搅动着白茫茫的光,我们总是把自己置身于一片烟火气中扫雪,最后和同学勾肩搭背地走回班里,最后发现走着走着就一起白了头。在这样一片琉璃世界里,周身的同学们是唯一的热源,而当我们簇在一起就永远是一团火,照亮了每一个奋笔疾书的晚自习,每一个严寒而黑不见五指的冬夜,每一个失败后的黑暗。而各奔东西的一中学子,遍布祖国处处大好河山,形成满天星辰。

烟台一中建校90周年校庆征文作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2023-09-1119:44·齐鲁壹点

“勇敢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的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一个人很少能赢,但也总有赢的时候。”当我走在石榴花遍地的小路,突然想起了这句话。抬头望见实验楼上“公诚勤毅”四个大字,我想,这大概也是烟台一中对每一个学子的期许之一吧。

烟台一中建校90周年校庆征文作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1931年建校,至今已是母校90岁华诞,从“烟台私立芝罘中学”到“志孚中学”再到”烟台一中”,九十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烟台一中是逸丽的,是多元的,是温暖的,更是坚毅的。

烟台一中建校90周年校庆征文作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在烟台一中走过四季,春看樱花盛放十里锦绣;夏望榴花遍地斜月迟;秋见梧桐叶落几树空;冬观雪裹中斋日光寒。时而在黄昏抬头望着苍穹,看着日落跌进昭昭星野,人间忽晚,山河日暮。每天傍晚在学校里看到的粉紫色晚霞,在一点一点填满我的青春,大概也已经填满过了一代代一中学子的青春。也喜欢在浓郁的夜色下眺望远处的海,港口零零星星的光好像可以照到我身上。然后我把光藏在心里,期待着,也许有一天可以照亮他人。

烟台一中建校90周年校庆征文作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一中学子绝不是所谓“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立鲜明的个体。在一中,有文艺青年,也有体育健将;有人是用糖果、香料和美好的东西合成的,也有人生来就代表冒险、智慧和无所畏惧。但彼此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烟台一中建校90周年校庆征文作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滨海小城的雪总是又急又重,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清晨起来总不由得感叹一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把自己裹在厚厚的棉服里,带上毛线帽和绒手套,早早来到教室又扛起扫帚出去扫雪大概是每个一中学子都感到熟悉的传统艺能。浩大而漫长的风雪总是好像没有止境一样地从身后袭来,然后滚滚地朝遥远的地平线处卷去。大团大团的雪花吹开视线,搅动着白茫茫的光,我们总是把自己置身于一片烟火气中扫雪,最后和同学勾肩搭背地走回班里,最后发现走着走着就一起白了头。在这样一片琉璃世界里,周身的同学们是唯一的热源,而当我们簇在一起就永远是一团火,照亮了每一个奋笔疾书的晚自习,每一个严寒而黑不见五指的冬夜,每一个失败后的黑暗。而各奔东西的一中学子,遍布祖国处处大好河山,形成满天星辰。

40年代的于子三烈士,50年代的蔡致远老师,后来的王忠诚、曲钦岳院士,以及一代代一中人的努力,展现了烟台一中的师魂和学生魂。一路走来,没有敌人,只能看到朋友和师长。但九十年间,一中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也终究迎来了阳光灿烂。有老师带病上课,也有同学因为天气原因四点起床上学;有保洁阿姨任劳任怨十年如一日辛苦打扫,也有枯草春风吹又生。

我心目中的烟台一中: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有着厚积薄发的沉稳,有着敢于冲破桎梏的勇敢,有着向前走不回头的坚定,有着努力粉碎一切障碍的毅力。又是一年落花满地时,回望过往90年,再向前看,依旧是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