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主题读物《长征》读后感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妈,这首歌好像听过唉。”我边用手机搜集着《十送红军》这首歌,边跟妈妈说着。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这个暑假,我从书柜上拿起了军旅作家王树增著的《长征》开始阅读,并深深地被第三章《十送红军》的乐章感染。

离别前奏曲

1934年10月15日江西于都县,从下午起,红军官兵就开始打扫借宿的老乡家的院子,把水缸里挑满水,甚至还上山割了些草把房东家的牛喂了。此刻,河上已经架起数座木桥,开辟出十个临时渡口。

中国共产党人和共产党所领导的红军,具有坚定无比的政治信仰和铁一样的组织纪律,他们能够身处巨大的危机中仍然从容不迫地一一打点行装,虽然几乎所有的红军官兵都不知道自己要走多远、要走多久、要去哪里。

这让我想起刚刚经历过的:2023年全国的抗疫之战;刚刚看过的:《中国医生》。2023庚子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武汉封城。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病痛折磨着他走起路来高低不平,抗疫一线30多天,同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妻子不幸被感染,也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疫情就是命令,医生们成为奔向最危险战场的逆行者。除夕晚餐成为了离别宴,上海、广东等地医护者,在接到命令后,毅然离开年迈的父母,离开孩子,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离别进行曲

1934年10月15日江西于都贡水河边,百姓们知道红军要走了,妇女们聚集在一起把她们做的鞋和缝补好的衣袜送给红军;年纪大些的妇女拿着针线站在路边,发现哪个红军的衣服破了就匆忙上前缝几针;孩子们追着队伍往红军的口袋里塞上一把炒熟的豆子;另一些百姓聚集在路边,努力想在队伍中认出自己的孩子或者兄弟。

浓浓的鱼水情,历历在目。浓浓的鱼水情,就在身边。2023年的7月,安徽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那Www.0279.NeT段时间,新闻里,我听到了瓢泼大雨中人民子弟兵奔跑呐喊声,他们用身躯铸成钢铁般的长城,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洪水进行搏斗。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解放军,哪里就有胜利之歌。“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的安徽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陈陆,冲锋在前,96个小时没有休息,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奋斗,陈陆教导员用他宝贵的生命践行

离别片尾曲

1934年10月18日于都河边,红军主力部队和挑着各种担子的民夫队同时通过于都河上的木桥,“打敌人去”。

时隔八十多年,我们再度回望历史,仍然会被这“长征精神”所触动,可为什么中国红军可以做到,而国民党、各个军阀却望尘莫及?原因很简单,红军赢得了民心。

无论是从红军的军纪、还是从红军对待农民的态度上看,他们都远超那些敌人。早在井岗山会师时,毛泽东与朱德就认识到了农民对中国革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假期观看的《觉醒年代》里,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传播了五四新思想,证实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2023年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楷模大批涌现,黄文秀,一名高学历人才,毕业后选择了当家乡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家境贫寒,父亲病重,但她怀揣感恩之心,离开父母,离开繁华,把扶贫之路比喻为“新的长征”,以满腔的热情带领村里的老百姓致富。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并不是一首悲歌,更可以说是一首摇篮曲,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新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伴随着于都河溅起的水花,“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响起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