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800字

篇一:八佰观后感

《八佰》这部大片,被看作是救世大作,看的我哭没了一包纸巾。听说吴京观看了电影首映,直言太棒了,给看哭了。这种硬汉代表的人物能哭,想必这片一定是相当感动的。

想要尝试评价这部《八佰》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身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还会有人为之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根本无法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痛点。

这部电影早就陷入到了争议漩涡之中,似乎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会引来争议。倘若你称赞支持,会有人认为你在替无能的国军洗地,尤其是逃跑将军孙元良,如果你批评否定,一样有人会认为,你枉顾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做出的巨大牺牲,泯灭良心。

本片故事讲的就是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一条苏州河,将上海切割成两个世界:一个天堂,一个地狱。而苏州河北岸就是四行仓库,这里就是人间炼狱,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率领420余名兄弟用鲜血保卫这里,对外号称“八百壮士”,这就是电影《八佰》片名的由来。

天堂里有好人和坏人。有人看着同胞受难,冒着枪林弹雨,充当“人肉快递”去送物资。

有人则把死难的同胞当做赌博的筹码,去赌“日本人能不能三小时拿下四行仓库"(这其实也是日本“三月亡华”的一个缩小版)。

地狱里也有勇士和瓜怂。勇士充当人体炸药义无反顾跳向日军。瓜怂看着战友受难,却想着苟且偷生。在片中,坏人会变成好人,会变成勇士。汉奸记者冒着生死守护了士兵的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贪生怕死的老铁在一次挂彩后看淡了生死。

这样特色鲜明的人物群像设定即使放在世界战争片之林都是独树一帜的。后期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和杜淳饰演的谢晋元展开对话,两人就是站在这两个不同的立场上,谁也说服不了谁,黄晓明饰演的政府代言人甚至流下了眼泪,说道理我都懂,我钦佩你们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但一切都是政治游戏。战争的背后可能都是政治,但是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们无疑都是英雄。

电影中最令人动人的想必是郑恺饰演的陈树生为了避免日军炸毁仓库的墙,而选择舍生取义的那段,他们都是爹娘养的孩子啊!然而为了中国军的战魂,为了苏州河对岸的百姓,为了四万万同胞,在陈树生慷慨赴死以后,整个机枪连的战士们每个人都毫不畏惧地绑上了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若国人皆如此,日军何敢?在看这段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颤抖的,那种震撼和揪心实在是无法隐藏。

篇二:八佰观后感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记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史书上也明明白白的诉说着一切,我们也经常听大人们讲抗日时期的事件,每当提起时总会忍不住的咬牙切齿。日本军来到中国无恶不作,是日本破坏了我国的瑰宝。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不是日本,我们怎能推翻大清王朝腐败的统治?如果不是日本,中国怎能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如果没有日本对我们没有人性的屠杀,怎能唤醒每个中国人的强国梦?怎能使中国这头睡狮的怒吼震惊全球?!我们这个民族一路走来真的太不容易。那一段历史是一段沉痛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

8月21号一部震撼人心的大电影上映——《八佰》,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仿佛飞越到1937年。激荡的岁月,永不磨灭的意志,是精神的火花,即使需要我献出生命,毅然决然,毫不犹豫去守护它永远的不灭!起初,没人相信还有人在上海坚守,直到听到四行仓库的枪炮,然后没人相信他们能坚持多久,直到后来日军久攻不下,这就是信念的力量!终于最后,唤起了国人的清醒,无数的期望的眼神,无数的默默呐喊,无数捐钱捐物的对于我而言,什么样的人算英雄呢?大概是那些明明可以逃避可以安稳却甘愿踏出舒适区,去像“笨蛋”像“傻瓜”一样不顾一切的追逐自己的信念、追逐自我的人吧。电影《八佰》故事的开头便是给了我这样的感慨。四行仓库的背后拥挤着无数的上海市民,灯火阑珊。而四行仓库的正前方,借谢团长的话来说,“前方便是地狱”。按照历史背景来说,这场战斗已经是淞沪会战的尾声,国民党的德械师已经死伤殆尽,对于当时还在四行仓库的守军来说,这场战斗看不到希望,也看不清意义。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场足够绝望且必死的战斗。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全体的选择是站到最后,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队、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不屈,而这一点电影在许多细节方面都有所体现。有战士在被敌人击倒后奄奄一息的对着镜头不断地诉说最后的遗愿“兄弟,能不能帮我坚守一下我的位置。”一个个士兵排着队,身上系着成捆的手榴弹,从几层楼上跳下去的同时引爆,好让敌军的铜盾土崩瓦解。而只有英雄才能做到的事便是唤醒人们,引领人们。从一开始的推推攘攘,享受着英国带来的和平,把自己置身事外,到自愿报名奔赴前线,投送物资,迎接中国军队的归来。电影里的上海市民目睹着战争的惨烈,目睹着中国军队的牺牲一点点的发生变化,民族意识一点点的被唤醒。人们终于愿意踏出租界,不为自己的幸福而为中国未来的幸福而牺牲。四行仓库保卫战同样不能改变上海失守的定局。即便如此,星星之火,也可燎原。“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再看八佰,何止“八佰”。

从一开始的贪生怕死到我跟你拼了,从隔岸观火到伸出手,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也是洗礼,这场战争虽然死得很惨,但他却是给了我们抗争的勇气,我们为什么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反抗,因为总有要斗争,一点点的光汇聚在一起就是希望。小时候不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懂了。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人肉城堡换来了今天的和平,难道他们经历艰难换来的胜利是让我辈用来挥霍和不珍惜吗,不,先辈遗志是警示吾辈自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可以保护所爱之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去奋斗。

篇三:八佰观后感

管虎导演的《八佰》终于在这个夏天上映了,2023年的八月,淞沪会战的历史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十三年,作为一个上海人,我终究难以放下这段历史情怀,我生活的乡土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么重大的劫难。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中国走向强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并且我们生活在上海这样繁华的大都市,以至于繁忙紧张的都市生活让我们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回顾历史,回忆这座城市历史上曾发生的故事。

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有着一面着满弹痕和炮痕的墙,这是前人刻意留下的历史印记,目的就是告诉后人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四行仓库也已经被改造成历史纪念馆供后人参观,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管虎导演拍摄的大电影《八佰》也有着这样的意义。一部好电影的关键在于它传递的价值观,影片相较于真实历史有夸张,但是夸张手法的使用是为了渲染观众的情绪,进而达到电影传达价值观的效果。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潸然泪下,就是国军将士们在面对日本爆破工兵的盾牌阵时采用的捆绑手榴弹跳楼自爆的作战方式,这些勇士们在跳下去前都报了自己的名字和家乡,还有一个士兵说到,“妈妈,孩子不孝。”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尽忠,这是一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旅日作家萨苏就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士兵的家乡并没有发生战争,但是想一想他们当年是怎么走到上海的,在家里面什么都有,大家为什么要走到那里去,去把生命献给这个国家呢?”这不就是一种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在起作用吗?当你的民族和你的国家遭受磨难时,没有人可以袖手旁观,这也是为什么要建立全民抗战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因。中国历来有一种传统就是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国亡了,家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这些士兵没有能够做到尽孝的义务,但他们做到了为国尽忠的职责,如果没有这些士兵们的牺牲,又有谁能去抵御侵略者的铁蹄呢?这也是这些士兵们伟大的地方,他们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永远的英雄。

篇四:八佰观后感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我不能死,我娘还等着我回家呢。”这是剧中的一个人物端午说过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他们所令人愤怒的“黑”其实是由每个人对团圆尽孝这一期望的“白”所产生的。每个人都有恐惧,每个人的无畏都需要被唤醒。

影片中的苏州河(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后被上海人称为苏州河)隔开了租界和四行仓库,隔开了浮于表面的繁华与令人战栗的荒芜。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与麻木,“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

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而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篇五:八佰观后感

最近有一部电影很火爆,名叫八佰,昨天爸爸也带我去观看了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400位中国军人在四行仓库中坚持奋战四天四夜

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斗就是淞沪战役,又称813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历时三个月,日均投入30万余人,死伤四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万余人,死伤30余万人,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结束,上海最终沦陷,但这场战斗为转移大量物资,为以后的抗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为什么电影命名为八佰呢?其实仓库内的人数根本不到800人,只有区区420人,其中还有18人是逃兵,他们坚守四行仓库,仓库外就是百倍的日寇战斗开始了,敌人发起了第一次进攻,但我军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埋伏在了四行仓库中,敌人慢慢地走进了仓库,可敌人发现仓库里一个人也没有便肆无忌惮地走了进去,可是正当他们放松警惕后,伴随着一声巨响,大门落下,把敌人的退路切断,随后密集的枪声,伴随着一声巨响,大门落下,把敌人的退路切断,随后密集的枪声,和剧烈的爆炸声夹杂着敌人的惨叫声,此起彼伏,随后进入四行仓库的敌人被全部歼灭,很快敌人又开始了第二次的进攻,他们选择用坚固的铁板架在头上,向前移动,并在西墙安放炸弹,想要炸开西墙进攻,但国军没有发觉(作文盒子),正在阻击正门进攻的敌人,是河对岸租界里的上海百姓发现了西墙偷袭的敌人,并发出信号,告诉了国军,谢团长立刻派了一些人去防御西墙来偷袭的敌人,士兵们来到西墙,发现在楼下的敌人用铁板防御用枪射击射不进去,用手榴弹扔下去,也被坚固的铁板谈开了,眼看敌人就要炸开西强攻进来了,这时辰生身上绑满了炸弹,把一封八个字的遗书交给了连长,说完便义无反顾的跳了下去,只听一声巨响,陈树生牺牲了,他用自己的生命炸毁了偷袭小队,而他那八个字的遗书写的正是,舍生取义,儿所愿也。但没过多久,更多用铁板防御的敌人攻了上来,想炸开西羌,但更多士兵身上绑满炸弹,跳入敌人的偷袭小队,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支队伍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用生命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献身,感染了上海民众,唤醒全国人民抵抗日寇必胜的信心,我们今天的祥和幸福都是世世代代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国家效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