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应该诗意地在大地栖居。他写下《人,诗意地栖居》这首诗时贫病交加又居无定所,他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于是他以这样的方式呼唤人们寻找回家的路。
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建设持续升温、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Www.0279.NeT来越快的当下,我们正有必要重温审视诗人曾经的告诫,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人们想要真正诗意地生活,离不开对美的欣赏与追寻。有人说,知识与技能是生存,而美才是生活。确实如此。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不知何时“996”成了许多人的工作常态。工作,应酬,加薪,升职,很多人追求着一条人生通途,却不曾发现已然成了工作的机器。就这样一点点丧失了原本对生活的憧憬与热爱,丧失了生活的激情与乐趣,开始变得盲目,变得麻木。这样的生活还能称为真正的生活吗?由此而来的人生价值,是真正有意义的吗?
显然不是。陶渊明一定渴望过一种更美的生活,所以他绝不“心为形役”,毅然辞官归田。回到田园的他,一面“种豆南山下”,“植杖而耘耔”,一面“采菊东篱下”,“临清流而赋诗”。劳动是必须的,但劳动只是生存的基础,而要真正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人还得寻找拥有生活的诗意。懂得此理的人还有很多,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们在杭州任上,都做了不少实事,造福当地百姓,但也在工作之余,尽情饱览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生活,愉悦性情。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此曲一出,不知勾起多少人的感慨。
懂得美、追寻美的人才能更好地拥抱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如今,人心日益浮躁,物质化、功利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些人拼尽全力,挖空心思,一味追逐物质利益、声名地位。如此,物质财富的确是增长了,声名地位也显赫了,可是精神的空洞也一点点显现出来,以致苍白。先知穆罕默德就说:“如果你有两块面包,应该拿一块换一束水仙花。”只注重只追求物质的生活是无趣的,即使富可敌国,也不过是金钱的奴隶,而非生活的主人。海子曾在诗中写道:“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的情人。“他是深谙生活之美的人,在众多人被物质席卷裹挟的时候,他只想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物质需求不是人生的全部,他们阅读,旅游,观星,看海,听音乐,观画展……在与美的接触中让生活丰富多彩,让灵魂充实有趣。
懂得美,追寻美的人才能更拥有更洁净更纯粹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真谛。
如今,世俗喧嚣的恶浪时不时翻涌,一些人以卖丑审丑为乐事。网络恶搞、不雅视频等时不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不得不说,这正是缺少美的熏陶所致。生活中无处不是美,“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美,”我以我血荐轩辕“是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美,”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美……所以毛泽东独立寒秋,力挽狂澜的英姿傲然伟岸,所以鲁迅先生横眉冷对、不惧黑暗的心灵熠熠闪光,所以杜甫心系故园、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动容,所以李清照风姿秀雅、高洁不屈的形象光照古今……美如清泉,涤荡人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内心更清新明净,让生活变得更优雅高尚。
懂得美、追寻美的人才能远离低级趣味,远离恶俗丑陋,让生活如诗如画。
荷尔德林在《远景》中这样描述:“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这是多么美的生活画面!而蔡元培先生也曾在《美育与人生》中写道:“我们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满足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需要;而在工作之暇,又不可以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来谋求知识与情感的调和,从而有更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学会审视生活,学会欣赏美、追寻美,用美来滋养心灵,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找到回家的幸福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