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今年的选修课,老师带领我们赏析了巴金先生的《家》的片段,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回家找来读了一遍。

《家》讲述了封建社会的落后思想的残酷。18岁的高觉民和弟弟高觉慧都是热衷于新思想的青年。觉民正与姑妈的女儿琴表妹相爱,觉慧也有着自己的心上人——鸣凤。觉新是两兄弟的大哥,他深爱着梅表妹,却接受了父亲为他选定的瑞珏,并去父亲的公司做事,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父亲去世,觉新挑起了重担。由于军阀混战,张姑太太带着琴和梅逃到高公馆。梅与瑞珏互诉心曲,成为好朋友。觉慧瞒着家人参加了《黎明周报》的编辑工作,撰写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文章。高老太爷把鸣凤赠给冯乐山做小妾,鸣凤怀着一线希望去找觉慧,觉慧没有察觉到,鸣凤喊着觉慧的名字投湖自尽了。

高老太爷的66岁寿日到了,催着觉民和冯乐山的侄孙女结婚。觉民不愿像大哥那样充当傀儡,跑到同学家藏了起来。高老太爷命令觉新立即找回觉民,觉新为觉民讲情遭到祖父的一顿臭骂。觉新又听到了梅去世的消息,他面对梅的尸体绝望地痛哭。

高老太爷病倒了,陈姨太和克明三兄弟便去请来道士。濒临死亡的高老太爷变得和善亲切起来,他让觉慧找回觉民,不再提和冯家的婚事,就去世了。瑞珏生产第二个孩子的日期就要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求瑞珏去城外生养。瑞珏搬到城外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生产,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临死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觉新终于醒悟,夺去他心爱的两个女人正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觉慧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已经忍无可忍了。他在黎明时分,觉慧告别觉新、觉民和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Www.0279.NeT了。

巴金先生笔下的《家》是一部现实主义佳作,作品再现了封建制度对人精神上或肉体上的摧残,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腐朽,及它的衰亡过程。

巴金先生本人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整篇文章可谓是就是巴金先生本人的真实经历。所以先生在写《家》时候把自己周遭环境,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倾情投入。

巴金先生的个性、行为就像高公馆里面的高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是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而他的兄长则是觉新的原型,巴金先生本来是打算写下《家》给自己的兄长看,但兄长却在自己屋内服药自杀了,来不及看到巴金先生的文章。高家长房三兄弟有着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评价。老大觉新是一个受过心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然不满家里面的专制,但是作为长房长子,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老二觉民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介于软弱的觉新和激进的觉慧之间,但是他不惜违抗爷爷之命与相爱的琴在一起,成就了作品中最令人感动和赞赏的一段爱情,避免了像觉新一样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老三觉慧,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觉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的对待各阶层的人,目睹高公馆中一个个因为封建礼教和制度而产生的悲剧,忍无可忍离开了高家,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宣传新思想。

巴金先生笔下的觉新与梅、瑞珏的婚姻悲剧,觉民与琴的爱情,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贯穿整篇文章,他们之间感情的成功亦或失败全部源于封建礼教的落后,让我们传承五四精神,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