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而且成果颇丰。现阶段关于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各种普查性资料为依据,加以分析或辅以其他类型的研究试验,得出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社会影响效应。他们提出的暴力亚文化影响青少年暴力犯罪理论主要有:
1、美国学者沃尔夫冈和费拉柯蒂所著《暴力亚文化》一书提出了暴力亚文化对暴力犯罪的诱发作用,其主要观点是阐述了暴力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过程以及对人的影响。而暴力则是一些群体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渗透到这些群体成员的心理品质之中,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暴力亚文化氛围下生活的人群在遇到问题时,一般选择使用暴力作为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理论证实了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有关,也成功的解释了暴力犯罪突出的现象 。而且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群体,在暴力亚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崇尚暴力,将暴力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且好奇心和模仿力强,易受此诱惑,为达到刺激的目的,不惜进行犯罪。此理论主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2、科恩《少年犯罪:帮伙亚文化》一书中提出“亚文化理论”,认为少年犯罪是下层社会少年中亚文化发展的结果。下层社会的青少年渴望达到中上层社会的生活目标,但是由于本身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学校或社会上的竞争中经常遭到失败或挫折,但是又无法忍受或妥善处理这些挫折,因而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普通社会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克服社会适应中的失败与挫折,并且逐渐认为他们不属于正常的社会 。于是,这些青少年自己结合起来,形成亚文化群,共同用反社会的行为来应付社会适应中产生的问题,这样的亚文化群常常被称为“帮伙”。
3、在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所著的《犯罪人论》中,对暴力亚文化之一的大众传媒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龙勃罗梭认为:报纸总是报道一些关于犯罪的新闻,有时候这些新闻特别容易刺激对犯罪人的模仿,而且新闻媒介与犯罪相互作用、恶性循环,报刊对犯罪的报道扩大了发行量,也便使更多的人进行模仿,导致犯罪的发生。总而言之,大众媒介对犯罪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其产生的方式就是模仿 。
4、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模仿规律理论认为犯罪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学习犯罪的具体形式或寄至就是模仿,即一种就其本来意义上的社会运动方式,借此一个人的思想传播给另一个人。他认为大众传媒缩小了人们心中的空间距离,为人民模仿犯罪创造了条件,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显著。塔尔德的理论为后世研究暴力文化的另一种传播途径----人际传播提供了基础。
5、美国学者贝尔森对传媒与犯罪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证研究,结论认为,暴力行为在电视上的频繁出现增大了孩子们卷入严重暴力活动的程度。学者c.格伯纳对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关系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点是暴力对青少年暴力犯罪有明显的诱发效果,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强烈的不安全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事物、对社会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有些青少年以暴力的方式去处理一切矛盾和纠纷。
6、美国学家彼得森和瑟斯顿通过实验对电视暴力给儿童带来影响进行研究,认为电视暴力镜头与儿童寻衅行为存在一定关系,还可以改变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同时也对电视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关系做了说明 。在m.莱弗科维茨主持的研究中发现,一些爱看电视的青少年比一般的青少年更具有寻衅滋事的倾向,爱看电视的青少年更具有好斗的特点。
7、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不但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交往而获得,而且也可以通过对别人意见、态度及行为方式的认同获得。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聆听周围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或直接体验犯罪活动获得的。获得犯罪行为的外部条件是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亚文化群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中言语、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示范;犯罪行为由于得到外部强化而得以保持;犯罪行为由于模仿、不利处境的逼迫、诱因的作用、命令与强迫、妄想、酒精作用等因素而被激发。
英国作家伊冯.朱克斯所著《传媒与犯罪》一书,从传媒在犯罪原因系统的位置、传媒与犯罪的关系和传媒对犯罪发生作用的机制都有详细的论述,探讨关于传媒对犯罪和暴力的影响,探究包括文化犯罪在内的、总体上可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正在形成的新理论。而且对传媒与犯罪的关系和传媒对犯罪发生作用的机制都有详细的论述。
二、国内学者对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李锡海《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一文,从暴力文化和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来论证暴力文化对暴力犯罪的影响,证明暴力文化是诱发暴力犯罪的机制。从文章中知道暴力亚文化和暴力犯罪的概念,表现形式,两者的关系、发展趋势,最后提出遏制暴力犯罪与暴力文化的措施 。
吴宗宪所著的《西方犯罪学》作为国内第一本西方犯罪学教材,本书不仅详尽介绍了西方犯罪学的基本问题,而且全面论述了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学说观点,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西方犯罪学研究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理论成果。从塞林的“文化冲突论”到巴伦的“犯因性社会理论”都是有关亚文化与犯罪的相关理论,除了表述学者的理论,同时也学除了学者理论所存在的缺陷,让读者可以根据所提出的理论或者对照理论中的缺陷来完善自己的观点 。
吴鹏森《大众传媒与犯罪》一文中,对大众传媒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做出了分析,他认为,大众传媒中渲染暴力行为的内容不仅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具有重要的有因作用。
梁莉和甘泽华《暴力文化与青少年犯罪模仿》从青少年心理方面分析暴力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由于人格尚未定型,思维批判性差,模仿性强.特别是对暴力文化中的黑道人物、犯罪方式、人物矛盾的暴力解决方式等,进行有意或无意地模仿,酿成暴力犯罪行为,重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姜川的《美国暴力文化何时了》一文,他认为,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享受资讯带来的便利,他们在电脑、网络等环境下成长,但是在网络背后却是他们骚动的心态和浮躁的人生态度,并且养成了他们自我中心的孤傲,慢慢地缺乏同情的心理,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注重于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在今天的美国社会,大众传媒处处充斥着暴力,在耳闻目染间使青少年形成一种扭曲的价值体系,再加上美国的家庭暴力,校园暴力日益增多,把青少年推向暴力犯罪的边缘 。
在国内既有的文献研究中,笔者发现目前,国内研究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文献,对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方面的研究比较丰富,在暴力亚文化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来说比较少,学者之间互相借鉴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观点都大同小异,没有新的论点,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