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篇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或文化创新,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复兴,或者说,是当代东方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历程。实现这项历史使命,至少需要1xx年,需要3代人的不懈奋斗。其中,我们为20岁以下这一代中国人,创造何种文化环境? 生产何种文化产品? 提供何种文化服务?特别关键,值得关注。文化建设,重在建设。重中之重,是新生代的国学启蒙。
  自1993年以来,我们以“大中小学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为题,先后被立项为“八五”、“九五”、“十五”、 “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在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广东、重庆、四川、湖北、浙江、陕西、江苏等地,选定600余所大中小学校,开展了连续滚动的教育试验研究,有80余万学生接受了教育,取得了较好教育效果和一批成果,得到了家长、学校、社区的认可。为21世纪的中国学校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新一代中国人,摸索了一些可行的路径。13年的实验研究,苦辣酸甜,使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历史命运,当代转化,弘扬发展等,有了些许刻骨铭心的思考与记忆。
  1996年,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上,台湾学者向我提问:中国学校向中国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为何还要进行实验?为何还要立项为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这一提问,令人尴尬,使人反思!
  文化反思的力量
  1993年,此项研究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北京市的三个区县选择不到百所学校进行实验。当时,社会、家庭、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对于中华文化及其传统了解和认同吗?对于何谓中华美德?如何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不先在一小部分学校进行教育实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能有希望进入教育“体内循环”,变成政府的教育行为吗?当代人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陌生与偏见,是弘扬中华文化,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最大思想瓶颈。
  然而,这是个历史的过错

校园因为你们的存在而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今日,你们还是这里的学生,明天,你们就要奔向高一级学校,

。只有对这种历史过错有了痛心疾首、客观清醒地反思,才能摆脱百余年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自卑与弱势的“文化心理”。才能走出“打倒孔家店”,“破除四旧”,“评法批儒 ”,“黄色文明”等等“文革思维”的文化迷宫。有了这种文化反思,有了文化观念的转变,中国人才能找回“文化自我”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世人面前挺直自己民族的“文化脊梁”,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建设中国的新文明。这是一个民族走向文化成熟的一种思想解放的历程。为此,我们始终把帮助学校校长、老师转变文化观念,解放文化思想,作为首要任务

完成原委托企业服务公司租赁管理的资产(4050商务楼、xx商务楼、xx路商铺、xx路商铺、xx路商铺等)已收租金和押金的核对及资金划转;

。13年来,通过组织召开国内外关于“中华伦理与公民道德”为中心内容的学术研讨会,举办“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以落实此项任务。至少取得了以下共识:
  1、传统
  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它既有空间的局限性,又有超时空的无限性。它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更新内容,在不断向现实靠拢、并为现实服务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俗话说的好,有朋可走天下,无朋寸步难行。朋友是对一个人的信任,好感,朋友多了没有走不通的路,没有过不去的桥,


  传统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它不等于落后;传统有其凝滞性,但它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它不等于封建。
  2、传统文化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也就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不尊重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但是,必须建立精华多于糟粕的文化观,必须抛弃多年来形成的糟粕多于精华的文化偏见。
  对于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然而,批判是手段,继承是目的。如果在实践中只有批判,少有继承,甚至不继承,那么,手段就会变成了目的。这种本末颠倒的文化思维,只会有文化的破坏,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对于传统文化,批判不能取代继承,革命不能替代建设

带着它们去草地上尽情玩耍,自由散漫;夜晚,我把小鸡们捉回窝里,用台灯它们,使它们既不寒冷,也不害怕。

。没有建设的革命,只能损伤文化的元气,导致文化衰败与危机。只有以建设为本,才能使文化得以生存、复兴与繁荣。
  3、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阻力?还是动力?
  亚洲“四小龙”社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推翻了1xx年前马科斯 ● 韦伯鼓吹的“阻力论”。
  当中国人历经百年苦苦求索社会发展道路与模式,终于选择了“走自己的路”的时候,也就选择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令人欣喜,一位教师的认识提升了,在他所管的班级中华美德教育就展开了。一位校长的文化观念转变了,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热气腾腾,效果显著。一位教育局长的文化思维解放了,他所管的县市整个教育界的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能千方百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校。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认定了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对中华文化有了真情实感,就能够将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变成政府行为,推向整个县市,成为化民成俗,共享文化阳光的全民行动。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七大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它使世人看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希望。然而, 扎扎实实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思想的解放,仍然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
  反思是一种智慧和力量。能够“一日三省吾身”的人,才可能成为强者。一个具有文化反思能力的民族,才有未来的辉煌。一个善于文化反思的政府,才能推动文化的科学发展。
  中华美德与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对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化,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新文明的核心内容。
  1994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我们成立了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其社会定位,是向青少年普及中华美德。张岱年先生的题词是“弘道明德”。从此,这个研究所就成为“中华美德教育行动”研究团队的大本营

每当我想放松的时候,梦想总会浮现在我眼前激励我;每当我疲惫不堪、满头大汗时,阳的话总会回响在我耳畔,心中的清泉倒映着她的双眼,


  本着小学讲故事、中学讲规范、大学讲理论的思路,分别编写了《中华美德》、《中国道德》、《中华伦理》三个学段的教育实验用书。
  使用之后,反响不一。有一份全国性刊物对《中华伦理》大动干戈,整整批判了一年,认为《中华伦理》的“错误”,在于企图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用封建糟粕毒害当代青少年。对此,我们无暇与其理论,只是感谢它令人清醒和谨慎

看不破红尘,丢不掉真爱


  道德是自律非他律。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实践道德规范,不是外在力量的驱使,而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这种道德自觉,是道德知识、意识与理念的外化。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意识与理念的内在强化,就难以有持续、稳定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行为是重要的,而道德知识、意识与理念更加重要,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是道德知识、意识、理念与行为的整合。
  我们在一批大师的帮助下,从历代道德及其教育的发展脉络中吸取智慧,参照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育的经验,确定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美德,依此建构中华美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并在内涵上进行了现代转化: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为了帮助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把握“八德”的内容及其现代转化。⑴、了解每个德目的历史演变;⑵、把握每个德目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⑶、认识每个德目的历史价值;⑷、探讨每个德目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⑸、掌握每个德目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999年,我们请了8位文科博士,依照以上宗旨,每人一个德目写成一部书,合成一套《大众道德》丛书,xx年初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次对传统美德的再加工、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使历史传统转化为活生生的道德现实,使新一代中国人对于陌生的传统道德,感到亲近、可学、能做。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又将“八德”扩展为“十德”,按照不同年级,分层次设计和实施。如小学开展孝(爱心)、礼(明礼)、勤(勤奋)、诚(诚实)、耻(知耻)“五德”教育,体现了贴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统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进行忠(责任)、信(信用)、义(奉献)、宽(宽容)、廉(廉洁)“五德”教育,体现了关注社会、理性思考,强调公民意识,重在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境界的培养。这种内容分布,符合中小学生在不同学段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这“十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而今帮助未成年人用9--12年的时间修炼这些共同价值观,就能为他们进一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
  价值观,是一个当代引进的概念

但不管怎样,为了把自己的维修水平提高,我坚持,我信念,是工作的越多,相信我的维修技术也在不段的提高。

。西方人认为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灵魂,而且企图用“血与火”、“金钱与网络”,向世界“出口”他们的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这个概念,一直将核心道德视为文化的灵魂

随后,他的举动令我哭笑不得——把十个一角钱拍在桌上,像富人撒百元大钞似的…这就像是现代版孔乙己那般引人发笑。

。是否可以说,西方人所说的价值观,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中华美德,是它使得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它是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
  40xx年前,舜帝的“孝”。30xx年前,周代的“礼”和齐国管仲的“四维”---礼、义、廉、耻。25xx年前,孔子的“三达德”---智、仁、勇和孟子的“四德”--- 仁、义、礼、智。xx年前,汉代董仲舒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近千年前,宋代程、朱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百年前,民国孙中山的“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及后来增加的“四维”---礼、义、廉、耻。直至xx年,xx提出的“八荣八耻”。这简要回顾表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华美德的演变史。其中一些核心道德始终没有被历史所扬弃,它们的永恒性,是由决定此种道德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是永恒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