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是南宋词人陈亮所作的一首词。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参考!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宋代: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

  年华老去我能向谁诉说?看了多少世事变幻,是非颠倒!那时留在中原的父老,活到今天的已所剩无几,年青人已不知复仇雪耻。如今在世的,当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婴儿!宋金议和有着多少的悔恨,世间哪有南北**分土地的道理。胡女弄乐,琵琶声声悲。

  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怎堪离别。只有你(辛弃疾),与我有许多相同的见解。我们天各一方,但只要双方不变初衷,则无须多问挂念。希望不会缺少知音。炼丹一旦成功,就要牢牢拾取,点铁成金。龙虎丹炼就,就可功成迸裂而出。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注释

  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辛幼安:辛弃疾,字幼安,淳熙十五年(1188年)末,辛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与陈亮,因作此词相和。

  和见怀韵:酬和(你)怀想(我而写的词作的)原韵。

  凭谁说:向谁诉说。

  神奇臭腐:《庄子·知北游》:“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

  夏裘冬葛:《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箑(shà):扇。本指冬日穿葛衣、用扇子,夏日寄裘皮,是与时不宜。此喻世事颠倒。

  犹未燥,当时生发:陈亮《中兴论》云:“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谢,生长于戎,岂知有我!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为我自生发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复失之。”生发,即胎毛。生发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婴儿时。

  二十五弦: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议和。《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应上片末句之“汉宫瑟”。乌孙公主与王昭君之和亲,均以琵琶曲表哀怨,故此处之瑟实指琵琶。

  月:以月喻地。

  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演然流泪。”《皮树蔓·枯树赋》作“树犹如此”。

  妍皮痴骨:《晋书·慕容超载记》:“超自以诸父在东,恐为姚氏所录,乃阳(佯)狂行乞。秦人贱之,惟姚绍见而异焉,劝兴拘以爵位。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由是得去来无禁。”此处指己才不为人识,遭鄙弃而被埋没。妍皮,谓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

  伯牙弦绝:《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知其志在太山、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此处是将辛弃疾引为知音。

  九转:《抱朴子·金丹》:“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赏析

  陈亮在作词中善于用典使事,这使他的作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增加内容。他运用历史典故,不同于其他词作者,有其独特的方法,那就是不拘限于原来的历史故事,而是取其一个侧面,死事活用,以衬托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读他的词,必须反复揣摩,才能领略其深刻的涵义。这首词就是这样。

  词的上片主旨在于议论天下大事。首句“老去凭谁说”,写知音难觅,而年已老大,不惟壮志莫酬,甚至连找一个可以畅谈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词人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他先言世事颠倒变化,雪仇复土无望,令人痛愤;下片则重叙友谊,二人虽已老大,但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后还要互相鼓励,坚持共同主张,奋斗到底。

  上片先借《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和《淮南子》所说的“冬日之葛”、“夏日之裘”来指说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并且,越变越颠倒错乱,越变对国家越不利,人们日渐丧失了收复失地的希望。控诉了南宋朝廷的是非不分。朝廷数十年偏居江南,不图恢复,对人们心理有极大的麻痹作用。经历过“靖康之变”的老一辈先后谢世,后辈人却从“生发未燥”的婴孩时期就习惯于南北分立的现状,并视此为固然,他们势必早已形成了“无仇可雪”的错误认识,从而彻底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战斗力。这才是令人忧虑的问题。上片最后四句,重申中原被占,版图半入于金之恨。词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破与悲恨两重意思。《史记·封禅书》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一如圆月*分,使缺其半,同是一大恨事。末再以“胡妇弄,汉宫瑟”,承上“二十五弦”,补出“多少恨”的一个例证。汉、胡代指宋、金。而说汉宫瑟为胡妇所弄,又借以指说汴京破后礼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的悲剧。《宋史·钦宗本纪》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人掳徽、钦二帝及皇后、**北归,宫中贵重器物图书并捆载以去,其中就有“大乐、教坊乐器”一项。只提“胡妇弄,汉宫瑟”,就具体可感而又即小见大地写出故都沦亡的.悲痛,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愤慨自在其中,同时对南宋朝廷屡次向金人屈躬卑膝,恢复大业坐失良机的现实,也就有所揭露、鞭挞。读到这里,再回头去看“老去凭谁说”一句,益感词人一腔忧愤,满腹牢骚,都是由此而发的。

  下片转入抒情。所抒之情正与上片所论之事相一致。词人深情地抒写了他与辛弃疾建立在改变南宋屈辱现实这一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真挚友谊。过片一句“树犹如此堪重别”,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堪重别”即“岂堪重别”,陈、辛上饶一别,实成永诀,六年之后,即绍熙四年(1127年),陈亮就病逝了。虽然他当时无法预料这点,但相见之难,却在意料之中。这一句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上承“老去凭谁说”自然引出的。下句“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又正是对岂“堪重别”原因的解释,也与词首“老去”一句遥相呼应。这句正面肯定只有辛弃疾才是最能理解他的唯一知己。据辛词《虞美人》题下小序记,此次陈亮别后,弃疾曾追赶到鹭鹚林,因雪深路滑无法前进,才悻悻而归。“行矣置之无足问”一句,就是针对这件事宽慰这个远方友人的,也是回答对方情深意切的相思。句后缀以“谁换妍皮痴骨”,意为自己执着于抗金大业,尽管人们以“妍皮痴骨”相看待,终不想去改变它了。“妍皮痴骨”出自《晋书·慕容超载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谚语原意本谓:仪表堂堂者,其内心必不愚蠢。姚兴以为慕容超虽貌似聪隽,而实则胸无智略,便说谚语并不正确,对慕容超的行动也不限制。词人借此来说明,即使世人都说他们是“妍皮裹痴骨”,遭到误解和鄙视,他们的志向也永不会变。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友情乃愈可贵,所以就自然地发而为“但莫使伯牙弦绝”的祝愿,将两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联系到一起,使这种感情升华到圣洁的地步。然后,话题一转,写出“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以“九转丹砂”与辛弃疾共勉,希望能经得起锻炼,使“寻常铁”炼成“精金”,为国家干一番事业。这两句至理名言,实际说的还是救国之道。

  全文中词人“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动。其中,词人信手拈来历代相传的炼丹术中所谓经过九转炼成的丹砂可以点铁成金的说法,表达出尽管寻常的铁也要炼成精金的恒心,比喻只要坚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时机,则救国大业必能成功。最后,再借龙虎丹炼成而迸裂出鼎之状,以“龙共虎,应声裂”这铿锵有力的六个字,刻画胜利时刻必将到来的不可阻止之势。至此,全词方戛然而止。这最后几句乃是作者与其友人的共勉之辞,也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创作背景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约朱熹在赣闽交界处的紫溪与辛弃疾会面。陈亮先由浙江东阳到江西上饶,访问了罢官闲居带湖的辛弃疾。恰好收到陈亮索词的书信,辛弃疾便将《贺新郎》录寄。陈亮的这首“老去凭谁说”,就是答辛弃疾那首《贺新郎》原韵的。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作者介绍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扩展阅读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扩展1)

——贺新郎诗词鉴赏

贺新郎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译文翻译

  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 的寒意。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可是我们当时所谈 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 更换着琴瑟音乐。

  ****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请问你们,神州大 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注释解释

  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贺新凉》。

  老大:年纪大。那堪:“那”通“哪”;堪:能,可。堪当重任。

  元龙臭味:陈登,字元龙。

  孟公瓜葛:陈遵,字孟公。

  瓜葛:指关系、交情。

  楼头:楼上。

  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发:头发,指像头发一样轻。

  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

  西窗:思念。

  进酒:斟酒劝饮;敬酒。

  鸣瑟:即瑟。

  渠侬:对他人的称呼,指南宋当权者。渠︰他;侬︰你,均系吴语方言。

  神州:中原。

  离合:**和**。此为偏义复词,谓**。

  汗血盐车:汗血,汗血马。骏马拉运盐的车子。后以之比喻人才埋没受屈。

  骏骨:喻招揽人才。

  目断:纵目远眺;关河:即边塞、边防,指边疆。

  怜:爱惜,尊敬;中宵:半夜。

  试手:大显身手。

  补天裂:女娲氏补天。

  创作背景

  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从时间上看,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诗文赏析

  此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该词即是如此。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洁者不思北复中原。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词中,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和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词人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老大那堪说。”直写心怀,感情极为沉郁。“那堪”二字,力重千钧,义蕴极为丰富。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壮怀,并且与陈亮的“同志”之情拍合。“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不久前,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祭陈同父文》)这是大慰*生的一次相会,故在此词中津津乐道:“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与之高歌痛饮,彻夜纵谈。

  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足见议论有力。这几句是他们交谈时情景的实录。因为写在词里,故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着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然而,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努之情。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发对南宋**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事无两样人心别。”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词人义愤填膺,向**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者无地自容。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时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正像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又有何用!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锐的不*。一个“空”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对朝中当政者打击排斥主战派种种行为的无比怨忿。笔力劲健,感情沉郁,意境极其雄浑博大。“正目断关河路绝。”词人触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山河**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更加坚定了**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笔健境阔,格调高昂。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色彩。全词的意境也最后推向了*,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原文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译文翻译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注释解释

  题下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鹈鴂,指伯劳。

  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用王****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创作背景

  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张惠言《词选》以为“茂嘉盖以得罪谪徙,是故有言。”

  诗文赏析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古人对此词推崇备至。

  原文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释

  湛湛:音战,水深貌。

  牛山滴泪:谓丈夫不应无谓洒泪。

  凌云笔:谓笔端纵横,气势干云。

  西风吹帽:谓孟嘉落帽事。

  岑寂:高而静。岑音此仁反。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空四海:望尽了五湖四海。

  高楼百尺:指爱国志士登临之所。

  白发书生:指作者自己。

  「赏析」

  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真是““满城风雨近重阳”,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下面四句说*生目空一切,他自称“一生枘凿,壮夫瞋懦,通人嫌拗。”(《水龙吟》)曾因泳《落梅》诗讥刺时政,“东君廖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致遭权臣忌恨,由此病废十年,但他并不因而畏怯,这在他病后仿梅绝句中可以看出,“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也被梅花累十年。”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也即是“群玉峰头,万里秋无极。”(赵以夫《龙山令》)高楼百尺,用刘备语,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英雄;许汜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由于许汜只知求田问舍,营个人私事,因此陈元龙与许汜不多讲话,并让他睡下床。刘备批评许汜自私,并且说,要是我的话,就自己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上。事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词中的百尺高楼,是指英雄志士登临望远之所。

  接着四句是登高楼后触目伤怀。自己本是一介书生,如今垂垂老矣,忧国之心尚在,他于送黄成父还朝时说:“时事祇今堪痛苦,未可徐徐俟驾。好着手、扶将宗社。”(《贺新郎》)个人受谤废黜都不介意,只有恢复神州,是他最大愿。面对千崖,联想起唐代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写下的《九日齐山登高》诗末两句云:“古往今来只如此,朱山何必独沾衣?”他同意杜牧所云,感触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很多人共有的心情,因此也不必像齐景公那样在牛山独自泪下沾衣。但作者在此虽认为不必为个人得失计较,同时也突出“神州泪”之可贵。虽然往事一去无迹,却仍然不能在记忆中抹去,至此词意陡转,过渡到下片的回忆当年。

  下片先说少年时代自负有下笔千言的才华,颇思有所作为。“凌去笔”,用《史记·司马相如传》典故,“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到如今”两句写现在,与前面形成鲜明对照,叹息如今已是才华消尽,只余暮年萧瑟之感。“常恨”三句,结合九日登高题意,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遇到重阳节,总爱提东晋孟嘉落帽故事。孟嘉于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风吹帽落,他并不觉得。桓温命人写文章嘲笑他,他亦取笔作答,文辞超卓,四座极叹服。(《晋书·孟嘉传》)在作者看来,这种毫无现实意义的所谓名士风流,不过是早已过时的狂客行径,不值得每年重九都要把它称扬一番。“若对”两句,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忧国志士,他们与前者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而是对“时事祇今堪痛哭”的现状感到忧心如焚而又**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作者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际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但谁如果只是赏花而辜负了美酒(即不饮酒),恐怕连黄花也要笑人太孤寂了,言下之意是壮志未酬,只能借酒浇愁。

  末两句以登高作结,雨消云收,暮色渐至,下如江淹《恨赋》所云:“白日西匿,陇雁北飞。”秋天鸿雁南来,明春仍然北去,北上恢复神州的大业却遥无实现之日,眼看白日西下,象征阒国势危殆,令人痛心。自己老眼*生,壮志难伸,亦只能长歌当哭,借酒浇愁。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扩展2)

——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作者: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注释:

  1、元龙臭味:陈登,字元龙。《三国志》卷七《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2、孟公瓜葛:陈遵,字孟公。《汉书·陈遵传》:“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3、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

  4、汗血盐车:汗血,汗血马。《汉书·武帝纪》应劭说:“大宛归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盐车,语出《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骏马拉运盐的车子。后以之比喻人才埋没受屈。

  5、骏骨句:典出《战国策》卷二十九〈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战国时,燕昭王要招揽贤才,郭隗喻以“千金买骏骨”的故事。后因以“买骏骨”指燕昭王用千金购千里马骨以求贤的故事,喻招揽人才。

  6、我最怜君中宵舞句,《晋书·祖邈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7、补天裂:女娲氏补天。《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于是地*天成,不改归物。”

  赏析:

  本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该词即是如此。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着名的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洁者不思北复中原。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词中,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和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着》)。词人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着》)。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老大那堪说。”直写心怀,感情极为沉郁。“那堪”二字,力重千钧,义蕴极为丰富。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壮怀,并且与陈亮的“同志”之情拍合。“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不久前,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祭陈同父文《)这是大慰*生的一次相会,故在此词中津津乐道:“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与之高歌痛饮,彻夜纵谈。

  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足见议论有力。这几句是他们交谈时情景的实录。因为写在词里,故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着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然而,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努之情。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发对南宋**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事无两样人心别。”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象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词人义愤填膺,向**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今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者无地自容。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今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正象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又有何用!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锐的不*。“一个”空“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对朝中当政者打击排斥主战派种种行为的无比怨忿。笔力劲健,感情沉郁,意境极其雄浑博大。”正目断关河路绝。“词人触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山河**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更加坚定了**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笔健境阔,格调高昂。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色彩。全词的意境也最后推向了*,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扩展3)

——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赏析及译文

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赏析及译文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是一首唱和词,但与一般酬答往来的庸俗之作大不相同,它写得感情饱满,痛快淋漓,内容丰富,形象鲜明。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赏析及译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宋代: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译文

  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的寒意。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可是我们当时所谈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更换着琴瑟音乐。

  ****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请问你们,神州大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贺新凉》。

  老大:年纪大。那堪:“那”通“哪”;堪:能,可。堪当重任。

  元龙臭味:陈登,字元龙。

  孟公瓜葛:陈遵,字孟公。

  瓜葛:指关系、交情。

  楼头:楼上。

  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发:头发,指像头发一样轻。

  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

  西窗:思念。

  进酒:斟酒劝饮;敬酒。

  鸣瑟:即瑟。

  渠侬:对他人的称呼,指南宋当权者。渠︰他;侬︰你,均系吴语方言。

  神州:中原。

  离合:**和**。此为偏义复词,谓**。

  汗血盐车:汗血,汗血马。骏马拉运盐的车子。后以之比喻人才埋没受屈。

  骏骨:喻招揽人才。

  目断:纵目远眺;关河:即边塞、边防,指边疆。

  怜:爱惜,尊敬;中宵:半夜。

  试手:大显身手。

  补天裂:女娲氏补天。

  赏析

  此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该词即是如此。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者不思北复中原。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词中,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和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词人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老大那堪说。”直写心怀,感情极为沉郁。“那堪”二字,力重千钧,义蕴极为丰富。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壮怀,并且与陈亮的“同志”之情拍合。“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不久前,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祭陈同父文》)这是大慰*生的一次相会,故在此词中津津乐道:“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与之高歌痛饮,彻夜纵谈。

  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足见议论有力。这几句是他们交谈时情景的实录。因为写在词里,故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着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然而,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努之情。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发对南宋**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事无两样人心别。”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词人义愤填膺,向**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者无地自容。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时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正像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又有何用!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锐的不*。一个“空”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对朝中当政者打击排斥主战派种种行为的无比怨忿。笔力劲健,感情沉郁,意境极其雄浑博大。“正目断关河路绝。”词人触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山河**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更加坚定了**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笔健境阔,格调高昂。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色彩。全词的意境也最后推向了**,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从时间上看,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扩展4)

——贺新郎再用前韵的诗词原文及注释

贺新郎再用前韵的诗词原文及注释

  贺新郎 再用前韵 辛弃疾 宋

  鸟倦飞还矣。笑渊明、瓶中储粟,有**几。莲社高人留翁语,我醉宁论许事。试沽酒、重斟翁喜。一见箫然音韵古,想东篱、醉卧参差是。千载下,竟谁似。

  元龙百尺高楼里。把新诗、殷勤问我,停云情味。北夏门高从拉攞,何事须人料理。翁曾道、繁华朝起。尘土人言宁可用,顾青山、与我何如耳。歌且和,楚狂子。

  【注释】:

  ①作期同上。再用前韵:即指用上篇《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之韵。 韵同上篇,意亦“停云”抒怀,兼思亲友。上片纯从渊明落笔,实是自况“停云”生涯和诗酒情趣,结韵尤显。下片不谓己思友,却言友思己,亦“对面写来”手法。以下称时局危艰,惟与山水结伴,绝不苟合从政。

  ②“鸟倦”句:谓渊明隐退柴桑,喻己归来瓢泉。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③“笑渊明”两句:谓渊明存粮无多,生活清贫。《归去来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陶靖节集注》注引苏东坡云:“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

  ④“莲社”三句:谓渊明与莲社高贤诗酒相娱。《莲社高贤传》:“时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李元中《莲社图记》亦云:“远师之,欲留不可,又常令人沽酒引渊明来。”莲社:东晋慧远法师结社于庐山东林寺,因寺中多白莲,称莲社。

  ⑤“一见”两句:萧闲古朴,仿佛想见渊明醉卧东篱风神。醉卧东篱:见前《水调歌头》(“今日复何日”)注②,又见前《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注③。参差:近似,差不多。

  ⑥“千载”两句:千百年来有谁真率似渊明。

  ⑦“元龙”三句:谓友人频频来诗问候。元龙:陈登字元龙,百尺高楼事见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注⑦,此借指友人。或谓即指陈亮,稼轩与陈亮昔有鹅湖之会,会后互相唱和。稼轩《贺新郎》和词云:“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即以元龙指陈亮。停云:陶渊明有《停云》诗,稼轩瓢泉居处有“停云堂”。

  ⑧“北夏门”两句:谓时局危艰,独木难支大厦之既倒。《世说新语·任诞篇》:“任恺既失权势,不复自检括。或谓和峤曰:‘卿何以坐视元裒败而不救?’和曰:‘元裒如北夏门,拉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拉:崩塌,断裂。料理:《世说新语·简傲篇》:“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馀参前《沁园春》(“叠嶂西驰”)注⑥。

  ⑨繁华朝起:陶渊明作《荣木》诗四章,以依道立善自勉,其二诗云:“繁华朝起,慨暮不存。”以鲜花朝开暮落,喻人应珍惜时光。

  ⑩“尘土”两句:谓惟与青山为伴。“尘土”句:未详何指。宁:岂。

  ⑾“歌且”两句:谓和楚狂人之《凤兮歌》,即意在谢仕。楚狂接舆事见前《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注③。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扩展5)

——诗经的译文及鉴赏

诗经的译文及鉴赏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⑴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⑵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⑶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⑷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⑸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鉴赏

  此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扩展6)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

  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啼处,

  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

  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

  醉明月?

  赏析:

  这是一首很负盛名的送别词。辛茂嘉是作者族弟,他南归宋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反被贬到更南的广西。本词非一般赠别,而是借题发挥,抒国家兴亡之感。此词开头由三种禽鸟悲啼,啼到春归花谢起兴,酝酿成一种悲恻气氛。“未抵”翻进一层,提出“人间离别”题旨。列举****、陈皇后失宠幽居、庄姜送归妾、李陵诀别苏武、易水饯荆轲五事,佳人薄命,英雄末路,生离死别,哀凄悲壮,宣发尽人间别恨。“啼鸟还知如许恨”,挽结前文,回应开端,比较春恨与别恨,断言啼泪必将变为“啼血”,沉痛之至!“谁共我,醉明月”,一笔陡折,收归题旨。由春恨到别恨,归到“如许恨”,实际是在感叹人间恨。面对人生种种恨,亲人远离,哀伤可知。其中自当涵盖无限时代恨、家国愁。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扩展7)

——***: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

  乔木生云气,

  访中兴英雄陈迹,

  暗追前事。

  战舰东风悭借便,

  梦断神州故里。

  旋小筑吴宫闲地,

  华表月明归夜鹤,

  叹当时花竹今如此,

  枝上露,

  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

  步苍苔寻幽别墅,

  问梅开未?

  重唱梅边新度曲,

  催发寒梢冻蕊。

  此心与东君同意,

  后不如今今非昔,

  两无言相对沧浪水,

  怀此恨,寄残醉。

  赏析:

  此词为沧浪亭赏梅,追怀抗金名将韩世忠,感慨时事之作。上片写英雄陈迹。“乔木”六句追怀韩世忠抗金之英雄业绩,感叹恢复中原神州故里的梦想破灭,为韩世忠遭权奸秦桧剥夺兵权,闲居沧浪小筑之英雄寂寞深致悲慨。“东风悭”之意象,既借赤壁之战古事以映衬现实,又借东风意象写天不助人,隐喻秦桧等奸佞破坏了中兴大业,迫使英雄末路而无所用武,遭到“梦断神州”之悲剧。“华表”四句悬想英雄忠魂返归故居,感叹物异人非,昔日繁花翠竹之美景,竟变作花竹枝梢零露悲凉,滴泪凄清的衰瑟景象。下片写沧浪看梅。“遨头”五句写词人陪吴潜瞻仰英雄故居后,便簇拥着一支游春队寻幽问梅。最后“两无言”、“寄残醉”则以词人与吴潜目注沧浪水逝而相对无言、借酒消愁,寄恨于醉,传达出一种末世无望的消沉和颓废。本词“沧浪”之所以能与“看梅”相融于同一题旨,在于亭与梅在底蕴精髓的相通。吴潜是爱国名臣,***为其幕僚,从本词“此心与东君同意”及“催发寒梢冻蕊”等词句来看,确有“言外寄慨”之意。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扩展8)

——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

  《贺新郎》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抒发了词人昂扬激越的豪放情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贺新郎

  作者: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诗意赏析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读者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贺新郎》阅读答案

  (1)辛弃疾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请列举此词典故涉及到的人物?(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句“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3分)。

  (3)此词中寄托了作者哪些深沉的感情。(4分)

  答案:

  (1)李白、陶渊明、刘邦、孔子、张融(答对1个得1分,满3分为止)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4分)

  结构:照应开头(1分)

  内容:进一步说明自己晚年知音稀少、孤独的处境和寂寞心情(1分),悲凉的气氛中又表现了豪放不羁的风格,引人沉思,意味无穷(1分)。

  (3)(4分)

  悲:年老体衰,知已零落,思亲怀友,孤独愁闷(1分);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怨恨与狂放。(1分)。

  喜:青山相伴,寄情山水(1分)。

  愤:抨击醉生梦死、沽名钓誉之人,抒发**国土的豪情壮志(1分)。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起句浩叹,只为老来罢退,万事蹉跎,故交零落,因而有世间尚有何物能令人欣喜之语。词人自认为只有转向青山觅知音,与青山互赏妩媚。下片转向古人求知己。闲饮东窗,赋诗思友,渊明与我情思相通,自是异代知己。而江东名流,醉中求名,岂是吾辈知己。由此发出不恨我不见古人、只恨古人不见我狂的号呼。全词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抒写了词人落职后的寂寞心情和对时局的深刻怨愤。词中大量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巧妙而无堆砌之感,生动贴切地传达出词人的复杂感情,时喜时悲,时低时奋,并将多种抒情方式相结合,使词情跌宕生姿。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为他在瓢泉所造的“停云堂”而题的词,是辛弃疾的得意之作。全词仿效陶渊明《停云》诗的格局,主要写思亲友和饮酒两方面,但又添进山水情趣,借以抒发自己年华空老、壮志未酬和知音难求的孤寂和激愤,以及宁愿放情山水,也不愿追逐世俗**的节操。

  “甚矣吾衰矣。怅*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一开篇就引用孔子的典故。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也就含有慨叹**理想无法实现的意思。辛弃疾写此词时已六十二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是很自然的。“只今余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同用来强调“零落”二字,给人以结构亭匀和浑然一体的感觉。“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晋书·温峤传》记王珣、郄超“能令公喜、能令公怒”等典故,自叙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以渲染词人此时心情的孤单和对世态炎凉的喟叹,为下文移情于物作张本。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在自然物之上,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情与貌,略相似。”表明唯有青山,才与自己在不屈的性格和纯洁的面貌上相似,堪称自己的精神知己。词人把青山拟人化,将它写得有情有貌,情趣盎然,使自己能在青山的抚慰中得到精神的宁静,写得婉转可爱。但是,如果与前文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在他与青山相慰的情感中,包含着对于知音难觅的更深寂寞。因为青山毕竟是无知觉的客体,而词人却不得不以之为知音,这就更能表明他壮志难酬、知音难觅的无边寂寞太需要打散了。同时,在他宁愿以青山为伴的选择中,也暗示着他始终不改的节操。词人在起处直抒胸臆,在此处曲笔传情,情意顿挫跌宕,笔法富有变化。

  上片从“思亲友”起端,主要抒发年老无成、知音难觅的孤寂和苦闷,同时表明寄情于山水的怀抱;下片则以“饮酒”寄意,进一步抒发知音难遇的孤寂,并着重表现不求世俗**的高尚节操和不合当时的疏狂个性。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词人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象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表明在陶渊明与辛弃疾二人之间,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陶渊明饮酒解闷,是因为良朋不至,词人在停云堂上饮酒,也有此意。不过,他的“良朋”,主要是指**上的同调者。这里再次暗中呼应开头的“交游零落”,使词作针脚愈密。“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前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的名士派人物,细想方懂得它是有为而发,目的在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者。写到这里,词人的怨愤已无法遏抑,词句便也随之跌宕起伏了。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遥应上片“我见青山”二句,表现出另一种豪视今古的气魄。“古人”即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是以此二联自负的。岳珂批评他“警语差相似”,从句式结构看,有一定道理。但仔细加以品味,则两联的意境毕竟不同。上一联是写“物”和“我”的关系,下一联是写“古”和“今”的关系;前者为物我交融,后者为古今一体;前者是横向的空间联系,后者是纵向的时间联系。“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虽然已不可确知,但有一点是明晰的,即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这跟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有着某种程度的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因此,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谓辛词“郁勃”“情深”,王国维《人间词话》谓辛词“有性情”,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词如同一段抒情交响乐,以知音难觅的主旋律起端,暗中隐伏着壮志难酬的悲情,几经跌宕变化,时喜时悲,时低时奋,而变化有方,进退有序,最终以主旋律结束。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此词将旁正、正反、直曲抒情相结合,使词情跌宕生姿。通观全词,典故的确用得不少,好在这些典故都用得很活,不使人生堆砌之感。如“甚矣吾衰矣”“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等句,采自古代散文和史传,却不仅使它们妥帖入词,不牾格律,而且浑如己出,浑化无碍,有点铁成金之妙。又如“白发空垂三千丈”一句,在李白诗句上著一“空垂”,感慨更分明,更沉重,更切合全词的情味。再如“一尊搔首东窗里”,浓缩陶渊明诗意,精华具在,有后来居上之妙。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扩展9)

——贺新郎张元干翻译与赏析

贺新郎张元干翻译与赏析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贺新郎张元干翻译与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

  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贺新郎字词解释:

  李伯纪:即李纲。

  鼍鼓:用鼍皮蒙的鼓。鼍,水中动物,俗称猪婆龙。此指鼾声如鼓。

  谁伴我二句:用东晋祖逖和刘琨夜半闻鸡同起舞剑的故事。

  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借指十年前,即建炎**,金兵分道南侵。宋高宗避难至扬州,后至杭州,而扬州则被金兵焚烧。十年后,宋金和议已成,主战派遭**,收复失地已成梦想。

  要斩楼兰:用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斩楼兰王的故事。

  琵琶旧语:用汉代王昭君出嫁匈奴事。她善弹琵琶,有乐曲《昭君怨》。琵琶旧语即指此。

  铜华:指铜花,即生了铜锈。

  垂纶:即垂钓。纶,钓鱼用的丝线。传说吕尚在渭水垂钓,后遇周文王。后世以垂钓指隐居。

  贺新郎作品翻译:

  拖着手杖登上高楼去。仰望北斗星低低地垂挂在夜天,俯视沧江正翻起波浪万顷,月亮流泻在烟雾迷漫的洲渚。浮云被横扫净尽、寒风飘拂不定,不能乘坐小船连夜飞渡。栖宿的鸿雁已经落在萧索的芦苇深处。怀着无限惆怅的心情,想望祖国**的山河,徒劳无益地相吊形影,这时只听到人间发出的'鼾声象敲打鼍鼓。有谁肯陪伴我乘着酒兴起舞?

  事隔十年好象一场**,走尽了扬州路。独倚高楼夜气十分冷寒,一心怀愁为的是祖国,恨不得一气吞下骄横的胡虏。要亲手杀死金的**者用这把三尺的宝剑,莫使留下怨恨象王昭君弹出的琵琶怨语。让宝剑暗淡无光,白白地生锈化为尘土。请你评论看看,经过苕溪时,还能允许我们垂纶放钓否?要乘着大风浩荡,高高地飞翔腾举。

  贺新郎作品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此时的作者在胡诠遭贬后,不顾个人安危,写了这首词送给他。

  贺新郎中心思想: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以及对胡诠的深挚感情,表现了作者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爱国**精神。

  贺新郎赏析:

  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并引发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此显示出自己的真实用意。起首四句写自己携着手杖登上高楼,只见夜空星斗下垂,江面宽广无边,波涛万顷,月光流泻在蒙着烟雾的洲渚之上。扫尽三句,是说江风极大,将天上浮云吹散,江面因风大而无人乘舟夜渡。沉思间又见雁儿飞落在芦苇深处夜宿,并由此引起无限感触。怅望两句,先是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这时正值深夜,鼻息鸣鼍鼓,是指人们熟睡,鼾声有如击着用猪婆龙(水中动物名)的皮做成的鼓,即有鼾声如雷之意。

  这里以之喻苛安求和之辈,隐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慨。谁伴我两句,承上,月流烟渚、怅望关河空吊影,用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意,自伤孤独(辛弃疾《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结句之谁共我,醉明月,与此意同)。李纲与己志同道合,而天各一方,不能在此月下同舞。同舞当亦包括共商恢复中原之事,至此才转入寄李纲本题。下片运用典故以暗示手法表明对明朝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并表达了自己对李纲的敬仰之情。

  词牌名了解:

  《贺新郎》,词牌名之一。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词谱》以叶梦得词作谱。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后人又改名《金缕衣》、《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雪月江山夜》等。

  作者简介:

  张元干(1091—约1170)宋代词人。又名元傒,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宋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任陈留县丞。靖康**,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相,亦遭贬逐。绍兴**,以将作监致仕福州。绍兴八年,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对抗金主张表示积极**。后被秦桧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八十。有《芦川归来集》十卷,《芦川词》二卷。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译文及鉴赏(扩展10)

——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叶梦得《贺新郎》翻译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