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有关许渊冲唐诗宋词诗经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间的社会面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欢迎借鉴!

  《诗经》是*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

  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

  许译: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解析:两种译本通过不同的诗歌形式,都保留了原诗的意义。理雅各的译本提供了大量详细注释和评论,读起来更像散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许渊冲的译本通过运用韵律,在保留原诗美学的同时,韵脚工整,格律严格。

  原诗结构一致,讲究押韵。理雅各严格遵守原诗的句子结构和顺序,但没有押韵,读起来更像是富有乐感散文。许渊冲煞费苦心来保留原诗音韵美,译文韵律格式采用:AA*C,每行四个音节,双行押韵,且语言力求简短。

  例2、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理译: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dolichos! Is like three season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mugwort!

  Is like three months!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oxtail-southerwood! Is like three year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许译:One Day when I See Her Not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vine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 as seasons three.

  When her I do not see,To gather herbs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months three.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reed goes she.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years three.

  解析:该诗用重调叠咏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相爱青年男女彼此思念的心情。全诗由三节组成,“一日不见”在每节重复,其他行也只改动了一个字,情感程度逐渐加深。两译本都保留了原诗的重调叠咏,但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理雅各直译原诗的每一个词,词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用词与结构与原诗完全一致,较为可惜的是没有像原诗一样押韵。许渊冲没有字字对译,对词序做了灵活处理,以更好地传递原诗字里行间所表露出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对于第二节咏叹部分“long as"稍作变动,全诗没有完全一致采用 “longer than".

  例3、 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理译: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antelope,And it is bound round with the white grass.

  And it is wrapped up with the white grass. There is a young lady like a gem.

  There is a young lady with thoughts natural to the spring, [She says], Slowly, gently, gently;

  And a fine gentleman would lead her astray. Do not move my handkerchief;

  In the forest there are th scrubby oaks; Do not make my dog bark.

  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deer,

  许译:An antelope is killedHe sees the white-drest maid

  And wrapped in white afield.As beautiful as jade.

  A maid for love does long,O soft and slow, weetheart,

  Tempted by a hunter strong.Dont tear my sash apart!"

  He cuts down trees amainThe jadelike maid says,"Hark!

  And kills a deer again.Do not let the dog bark.

  解析:从译文可以看出理译和许译对主题的.理解十分不同。理雅各在注解中解释说该诗告诉我们”一位贞洁的年轻女子如何抵御玩弄女性的**的引诱。”理雅各认为诗中的女子拒绝了男子的引诱,因此是个贞洁之人。而许渊冲持不同观点,译者认为诗中前段“猎人猎杀一头鹿,用白茅包好,作为礼物送给女子”便表明两者认识,女子并未拒接男子。

  由于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译者自身的经历,时代环境等等诸多因素都大相径庭,所以采取的翻译方法也各不相同。两种译文各有所长,对于《诗经》翻译都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扩展阅读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扩展1)

——许渊冲翻译林徽因的诗

许渊冲翻译林徽因的诗

  许渊冲,**大学教授,**当代著名翻译家。下面是关于许渊冲翻译林徽因的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林徽因的诗《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译文

  Don't cast away

  This handful passion of a bygone day,

  Which flows like running water soft and light

  Beneath the cool and tranquil fountain,

  At dead of night,

  In pine-clad mountain,

  As vague as sights, but you

  Should e'er be true.

  The moon is still so bright;

  Beyond the hills the lamp sheds the same light,

  The sky besprinkled with star upon star,

  But I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It seems

  You hang above like dreams.

  You ask the dark night to give back you word,

  But its echo is heard

  And bruied though unseen

  Deep, deep in the r*ine.

  《别丢掉》简介

  《别丢掉》是林徽因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爱情诗,刊发在《大公报·文艺》(1936年3月15日)。读者通常认为此诗是用来表达她与徐志摩之间的深厚爱情以及纪念去世的徐志摩。林徽因和徐志摩皆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二人早期在英伦留学时相识并坠入爱恋,虽后来无果而终,二者却一生保持着特殊的友谊关系。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身在上海,为了能赶得上听取林徽因在北*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做“**建筑艺术”的演讲报告而搭乘邮政飞机,不料途中天气**导致飞机失事,徐因此罹难。林徽因闻之陷入极度的悲痛中,怀念着这位知心交心的好友,并将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挂在自己的卧室中留作永恒的纪念。这首意味深长的《别丢掉》便是在徐志摩去世一周年之际所做,对于林徽因来说,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林徐二人从此彼此“天各一方”、永难再相见。此诗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林徽因对与徐志摩之间关系的珍视和执着!全诗诗意灵动,含蓄蕴籍,创造了一种情绪气氛,融直述与象征修辞手法为一体、有着新月诗派和现代诗派的诗歌创作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限的想象。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扩展2)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间的社会面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欢迎借鉴!

  《诗经》是**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

  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

  许译: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解析:两种译本通过不同的诗歌形式,都保留了原诗的意义。理雅各的译本提供了大量详细注释和评论,读起来更像散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许渊冲的译本通过运用韵律,在保留原诗美学的同时,韵脚工整,格律严格。

  原诗结构一致,讲究押韵。理雅各严格遵守原诗的句子结构和顺序,但没有押韵,读起来更像是富有乐感散文。许渊冲煞费苦心来保留原诗音韵美,译文韵律格式采用:AA*C,每行四个音节,双行押韵,且语言力求简短。

  例2、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理译: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dolichos! Is like three season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mugwort!

  Is like three months!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oxtail-southerwood! Is like three year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许译:One Day when I See Her Not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vine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 as seasons three.

  When her I do not see,To gather herbs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months three.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reed goes she.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years three.

  解析:该诗用重调叠咏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相爱青年男女彼此思念的心情。全诗由三节组成,“一日不见”在每节重复,其他行也只改动了一个字,情感程度逐渐加深。两译本都保留了原诗的重调叠咏,但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理雅各直译原诗的每一个词,词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用词与结构与原诗完全一致,较为可惜的是没有像原诗一样押韵。许渊冲没有字字对译,对词序做了灵活处理,以更好地传递原诗字里行间所表露出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对于第二节咏叹部分“long as"稍作变动,全诗没有完全一致采用 “longer than".

  例3、 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理译: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antelope,And it is bound round with the white grass.

  And it is wrapped up with the white grass. There is a young lady like a gem.

  There is a young lady with thoughts natural to the spring, [She says], Slowly, gently, gently;

  And a fine gentleman would lead her astray. Do not move my handkerchief;

  In the forest there are th scru*y oaks; Do not make my dog bark.

  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deer,

  许译:An antelope is killedHe sees the white-drest maid

  And wrapped in white afield.As beautiful as jade.

  A maid for love does long,O soft and slow, weetheart,

  Tempted by a hunter strong.Dont tear my sash apart!"

  He cuts down trees amainThe jadelike maid says,"Hark!

  And kills a deer again.Do not let the dog bark.

  解析:从译文可以看出理译和许译对主题的.理解十分不同。理雅各在注解中解释说该诗告诉我们”一位贞洁的年轻女子如何抵御玩弄女性的**的引诱。”理雅各认为诗中的女子拒绝了男子的引诱,因此是个贞洁之人。而许渊冲持不同观点,译者认为诗中前段“猎人猎杀一头鹿,用白茅包好,作为礼物送给女子”便表明两者认识,女子并未拒接男子。

  由于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译者自身的经历,时代环境等等诸多因素都大相径庭,所以采取的翻译方法也各不相同。两种译文各有所长,对于《诗经》翻译都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扩展3)

——从《登鹳雀楼》的英译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

从《登鹳雀楼》的英译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登鹳雀楼》的英译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 要] 许渊冲的译文对“意、音、形”三美的不懈追求获得了众多译者及读者的肯定。不可否认,译文对原诗审美要素的成功保留和译者本人所具有的翻译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便通过对《登鹳雀楼》一诗三个英译本的比较来浅析许渊冲在唐诗英译实践中所体现的翻译美学思想。

  [关键词] 唐诗英译 翻译美学 《登鹳雀楼》

  一、 译诗译美

  自许渊冲在《*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以来,其翻译实践中无不体现着对“三美”的译作效果的不断追求。“意美”指译文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的美。“音美”指译文可以借用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迭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形美”主要指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许渊冲,2003:85)

  从美学角度而言,许渊冲对译作的“三美”追求与*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文质**)是高度一致的。其在翻译实践中对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的协调与兼顾更是*传统文艺美学中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圆满调和,****的美学思想的最好体现。笔者认为,在唐诗英译的实践中,许渊冲的译本在意美、音美、或形美的单个形式的审美要素的价值再现上并不一定最出色,但却是最能将三者完好结合,以**的形态将原诗意、音、形方面的审美价值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美再现的。以王之涣的《登高》的英译为例:

  原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1.

  On the Stock Tower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s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许渊冲)

  译文2.

  On Top of Stork-Bird Tower

  As daylight fades along the hill,

  The Yellow river joins the sea.

  To gaze into infinity,

  Go mount another storey still. (John Turner)

  译文3.

  Upward!"Westward the sun, ending the day’s journey in a slow decent behind the mountains. Eastward the Yellow River, emptying into the sea. To look beyond, unto the farthest horizon, upward! Up another storey! (翁显良)

  首先,从意美角度来看,“依”与“入”这两个动词的英译对原诗中前两句审美要素的再现有很重要的作用。翁显良的译本显然最能传达原诗神韵和意境通过散体英译的方式,原诗中夕阳西下和黄河入海的情景在译本中都得到了具体充分的再现。首句中翁显良的译本除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外,“in a slow descent” 这一修饰状语也把“依”字所传达的缓缓而行的情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此外,译者在译文中添加的“西边”和“东边”两个方位词亦使原文图景更加清晰。而 Turner的译本则意似有余,意美不足。“fades”和“join”二词虽然忠实传达了原文的字面意思,却显得略为普通干涩。相较于翁显良的译作而言,许渊冲的译作由于其韵体译诗的方法所受的字数上的限制,意美的表达不如翁显良的译文般详尽唯美,但是相较于Turner的译文,意境美上的再现还是略胜一筹。特别是“bow”字的运用,既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令夕阳依山而落的形态跃然纸上,同时也是充分考虑到了译入语读者的审美经验。因为英语之中惯用小词并习惯通过转义以提升原文的审美价值(毛荣贵,2005:135),“bow”词对夕阳缓落的描写形神兼备,能使译文读者有更深刻的体验。

  其次,从再现原诗音美角度分析,Turner在前两句中并未押韵,但整首译诗中采用的是“抱韵”的押韵方式,虽与原诗不相一致,但还是尽力保留了译诗作为一首诗所应具备的音韵美。翁显良的译文采用了散体译诗的方法,所以尽管其译文最为传神,一旦原诗的音韵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要素在译诗中全然无存,难免造成译文审美价值上的一大缺失。而许渊冲作为韵体译诗的有力倡导者和践行者,在译诗中再现原诗的音韵美的能力可称卓群。首先,全诗押了aabb的尾韵,比起Turner的“抱韵”,该韵式是英诗中更为常见的押韵方式,更易于诵读。其次,尾句中许译不仅押了尾韵,而且“grander”和“greater” 以及“sight”和“height”各自分别押了头韵和腹韵。在保留译诗音韵美的同时更是对其可读性和音乐性作出了不少努力。

  最后,从再现原诗形美的角度而言,Turner的译文前两句保留工整对仗,但是后两句由于表意的需要,对仗的形美自然就消失了。翁显良的译文的前两句中虽然同样做到了形式上的对仗工整,但其作为诗体的基本形式已经消失殆尽了。许渊冲的译诗则在整体上做到了对仗工整。

  由此可见,许渊冲英译唐诗实践中所追求的“三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存在,不会得此而完全舍彼。把握整体,追求**基础上的“三美”齐备正是许渊冲的唐诗英译实践中的美学追求所在。

  二、 译诗译情

  如果说**文学由于受到希腊文学中史诗传统的影响而以塑造人的性格,挖掘人的深层意识为特点的话,那么*文学则由于受到风骚传统的影响,以情感表现擅长。因此,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如果译者仅是关注唐诗字面意义的精准的话,是无法让译文读者拥有与原文读者同样丰富的情感体验的。由此唐诗英译过程中“移情”的重要性自然也就凸显了出来。

  首先,从英译文中对应的选词上来看,Turner将“穷”字译为 “gaze”。原诗诗人字面上传达了能眺望到远景的期望,抱有更多欣赏和观望的心情,此处用 “gaze”,其义为长久仔细地注视,与“穷”字的情感色彩上就出现了偏差,意义上较原文更为“具体化”和“浅化”。但是“千里”译为 “infinity” 是抓住了原文通过该词所要体现的景色广袤无垠的气势的。翁显良的译文中“穷”译为 “look ”,意义上并不存在引起误解的问题,但是情感上略显单薄。“千里”译为 “the farthest horizon” ,虽与字面义相差较远,但却成功地传达了原词所要表现的气势以及诗人的远大抱负。再看对“层楼”一词的处理,Turner和翁显良的共同之处在于将该词都英译为 “story”,字面意义上显然都是不存在偏差的。但是具体到诗歌情感的处理上则可以发现,原诗中的“层楼”实质上并非单纯地指“一层楼”,而是对于个人更加上升一个高度的要求。所以在此处的具化做到了字面上的忠实,情感上的传递却略有欠缺。

  许渊冲的译文相较于前两者而言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乍看之下并不十分忠实,原诗中“千里”,“层楼”的意象消失不见了,被浅化为 “height” 和“sight”,并且“穷”译为“enjoy”与其字面意义也是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正是译者对原诗“凝神观照”以后准确把握原诗总体意旨的结果。原诗中“千里”和“层楼”本身也并非实指,“height”和“sight”正是巧妙把握了该两个意象的实质,加上“greater”和 “grander”两个修饰词,更是形象传达了原诗大气的意境,做到了“得意而忘象”。总观全句,许译虽浅化了原诗字面的意义,原诗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及表达的哲思却得到了忠实的再现。

  由上述可见,许渊冲的唐诗英译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审美主体对翻译审美移情的重视和不断追求。

  三、 结语

  通过上文对《登鹳雀楼》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可见,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三美”的审美要素的整体把握以及对移情的重视上。而这两点仅是其翻译美学思想中的一部分,相信有更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大学出版社.2003.

  [2] 许渊冲, 唐诗三百首.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 毛荣贵, 翻译美学.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扩展4)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国风·秦风·蒹葭》源自于诗经,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扩展5)

——诗经蒹葭_蒹葭翻译_蒹葭赏析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扩展6)

——《诗经小雅鹤鸣》全诗及翻译赏析

《诗经小雅鹤鸣》全诗及翻译赏析

  《小雅·鹤鸣》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大家会怎么赏析这首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小雅鹤鸣》全诗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释

  皋(gāo):沼泽中由小高地围成的小沼泽。皋的本义为高地,《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可证。《毛传》:“泽也。”有高地,即可拦截成水曲,《毛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九皋即九泽,言皋泽的多而深远。 还有的《诗经》版本,没有这个“九”字。

  渊:水深处。

  渚:水中小洲。“鱼潜在渊”两句,是说因九皋广大,鱼可**居处。

  乐:可爱的,令人高兴的。

  园:园林。应该指的是西周的王家园林。

  爰:这里,此处。

  檀:檀木,高大乔木,木质坚硬。

  萚(tuò):低矮的硬杂木。

  错:琢玉的.石头,必取自他山,以其硬度不同。

  榖(gǔ):又名楮(音处),今名构树,桑科落叶乔木,唐代有一部叫《酉阳杂俎》的书中说:“构,田废久则生。”是说这种树木一般生在林间隙地或开阔田野,丛生。因其木材轻软、不成材,所以又被古人视为“恶木”。其实,其树皮可以造纸,还可以缝制衣服,其分泌的汁液可以制漆。

  攻:治玉,雕琢。

  译文

  广大幽曲的沼泽中,鹤鸣之声传到野外远方。鱼潜游在深深的渊潭,有时浮游到渚边的浅滩。在那快乐园中,有高大挺拔的檀树,檀木下还生长着丛生的杂木。他处山上的坚石,可以用来琢玉。

  广远幽曲的沼泽中,鹤鸣之声传于九天之上。鱼浮游于浅渚滩,有时潜入渊潭深处。在那快乐园中,有高大挺拔的檀树,檀树下还生长着丛生的杂树。他处山上的坚石,可以用来雕琢美玉。

  赏析

  《鹤鸣》在《诗经》中也堪为一奇,历代学者颇为措意。或谓之“全用比体”,“三百首中创调也”(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或谓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陈子展《诗经直解》),或谓之为“*最古的一首意象诗”(石天河一文题就,载《诗探索》总第11期)等等。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而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认为:“这是一首通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而究其深意,便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赏析:

  此诗全赋物,无一句写人事,这种现象,在《诗经》中极为少见。也正因为如此,给后世的读者留下极大的发挥空间。

  陈子展《诗经直解》云:

  《鹤鸣》,似是一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

  依此来解,诗歌主题句为"乐彼之园"。诗中所罗列,均园中之物,并构织出园中之景。水泽边白鹤鸣叫,水中鱼儿**自在。树林中,草木丰茂,有散发着香气的檀树,也有矮小的灌木和楮木。园中的小山上,石头坚硬,可以用来打磨和雕琢玉器。如此小园风物,既具观赏价值,又兼顾实用美学,颇得《山海经》的蕴致,称其为最早的山水诗未尝不可。

  此诗方玉润则认为招隐诗,并发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盖讽之以求贤士之隐于山林者耳。诗人*居,必有一贤人在其意中,不肯明荐于朝廷,故第即所居之园实赋其景。使王读之,觉其中禽鱼之飞跃,树木之葱茜,水石之明瑟,在在可以自乐。即园中人令闻之清远,出处之高超,德谊之粹然,亦一一可以并见。

  此诗劝讽去求一个隐于山林中的贤士。诗人闲居在家,一定是有一个贤人被他看中,又不肯明确地向朝廷推荐,所以按顺序将园中实景一一描述。使周王读后,感到园中禽鸟鱼类飞翔跳跃,树木郁郁葱葱,有水有石清澈坚硬,每一处都让人愉悦。那园中人清高淡泊的声誉,处世之高尚超脱,德行交往之纯粹,都可以一一感受到。

  方氏认为,诗人借赋园中之景,来衬托园中主人高尚的情操。因此,园中之景不再是纯粹的客观景物,而带有一定的隐喻内涵:鹤是古代文人的挚爱,羽毛洁白、体形优美,而且能一飞冲天,用来比喻才华卓越、志向高洁(纯粹没有功利之心)之人;檀为香木,楚辞中多用香草象征美好的人格;鱼游于浅滩,等待垂钓之人,比喻有用世之心,鱼游于深渊,比喻避世而隐居,此言贤士在仕与隐之间欲作抉择;山石之质坚,比喻贤人志向之坚;灌木与楮木的存在,以喻贤人宽厚包容的胸怀。

  诗序中**亦认为此诗与人才相关,是"教宣王之求贤人之未仕者",是给宣王进谏用人之策。

  如"爰有树檀,其下维萚",**解释为"尚有树檀而下其萚",郑玄进一步解释说"人曰有树檀,檀下有萚,此犹朝廷之尚贤者而下小人",就是把贤人放在高位上。 "它山之石"被释为其它地方的山石,喻其它国家的人才也可为我所用。而"在渚"、"在渊"则比喻人才世乱而隐,世治而仕。

  还有一种说法是园中之物各**一类人才,以此劝讽周宣王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人尽其用。

  子曰:"兴于诗"。《诗经》可以启发人的心智,诗读多了,于智商、情商都有所裨益。今人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读诗,会让人不局限于眼前,而通过现象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这首《鹤鸣》,旅人看到了美景,隐士读出了闲适之乐,***悟出了****。各取所需,岂不美哉!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扩展7)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国风·秦风·蒹葭》源自于诗经,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扩展8)

——诗经名句翻译及赏析

诗经名句翻译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名句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0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0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0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东周初年,**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0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0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语出《诗经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当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0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出《诗经秦风蒹葭》。

  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07、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译: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08.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出自《诗经·卫风·木瓜》。

  ①[投]这里指赠送。②[木桃]就是桃子。③[报]回赠。④[琼瑶]美玉。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09.风雨如晦①,鸡鸣不已②。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①[如晦]昏暗得好像夜晚。②[已]止。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0.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呜》。

  ①[呦呦(yōuyōu)]鹿呜声。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1.兄弟阋①于墙,外御其侮。出自《诗经·小雅·棠棣》。

  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①[阋(xì)]争吵。

  12.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

  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4.战战兢兢,如临①深渊,如履②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①[临]来到。②[履]踩,走。

  15.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①[幽谷]深谷。

  16.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

  ①[靡]没有谁。②[鲜(xiǎn)]少。③[克]能。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7、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1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2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2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原文:

  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译文:

  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

  一捆牧草扎得多,东南三星正闪烁。今夜究竟是啥夜晚?遇这良辰真快活。要问你啊要问你,拿这良辰怎么过?

  一束荆条紧紧捆,天边三星照在门。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美人真兴奋。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美人怎样疼?

  注释:

  ①绸(chóu)缪(móu):缠绕,捆束。犹缠绵也。束薪:喻夫妇同心,情意缠绵,后成为婚姻礼。薪:《诗经》中大部分关于男女婚事常言及“薪”,如《汉广》“翘翘错薪”,《南山》“析薪如之何”。

  ②三星:即参星,主要由三颗星组成。

  ③良人:丈夫,指新郎。

  ④子兮(xī):你呀。

  ⑤刍(chú除):喂牲口的青草。

  ⑥隅(yú):指东南角。

  ⑦邂(xiè)逅(hòu):即解媾,解,悦也。原意男女和合爱悦,这里指志趣相投的人。

  ⑧楚:荆条。

  ⑨户:门。

  ⑩粲(càn):漂亮的人,指新娘。

  赏析:

  诗文每章的头两句是起兴,当是诗人所见。

  下两章“束刍”、“束楚”同“束薪”。又参星黄昏后始见于东方天空。故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两句点明了婚事及婚礼时间。“在天”与下两章“在隅”、“在户”是以三星移动表示时间推移,“隅”指东南角,“在隅”表示“夜久矣”,“在户”则指“至夜半”。

  三章合起来可知婚礼进行时间——即从黄昏至半夜。后四句是以玩笑的'话来调侃这对新婚夫妇:“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粲者)。子兮子兮,如此良人(粲者)何!”问他或她在这千金一刻的良宵,见着自己的心上人,将是如何亲昵对方,尽情享受这幸福的初婚的欢乐。语言活脱风趣,极富有生活气息。其中特别是“今夕何夕”之问,含蓄而俏皮,表现出由于一时惊喜,竟至忘乎所以,连日子也记不起的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对后世影响颇大,诗人往往借以表达突如其来的欢愉之情,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情爱。

  此诗每小节的后四句颇值得玩味,诗人以*淡之语,写常见之事,抒普通之情,却使人感到神情逼真,似乎身临其境,亲见其人,领受到闹新房的欢乐滋味,见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的新娘,以及陶醉于幸福之中几至忘乎所以的新郎。这充分显示了民间诗人的创造力。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好像洞房花烛夜新婚夫妻在逗趣,具有祝福调侃的意味,非常温馨、甜蜜。在这千金一刻的良宵,见着自己的心上人,将如何尽情享受这新婚的欢乐。语言活脱风趣,极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今夕何夕”之问,含蓄而俏皮,表现出由于一时惊喜,竟至忘乎所以,连日子也记不起了的心理状态。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原文:

  伐木**,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酒:筛酒。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过失。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酒:筛酒。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过失。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26.迨(dài):等待。

  赏析: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而为**,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理想的。

  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令人鼓舞。

  作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景象。这是作为***的诗人中兴周室之**理想的艺术展示。

  此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

  原文:

  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

  已焉哉!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

  已焉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