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民俗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

*春节的传统民俗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如贴春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祭祖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传统民俗,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的传统民俗 篇1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春节的传统民俗 篇2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对于家乡的念想,席慕蓉诗中所写正是我心中所想。匆匆来匆匆去,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注定那个春节是独特的,因为疫情给人带来的不安与担忧,导致没有留下多么深刻的回忆。一年没有回过家乡了,随着车中导航播报离家越来越近的路程,我的心情莫名兴奋,东阳——这个令我向往的地方,是我的家乡!我怀念家乡春节有甜甜的冻米糖、爽口的择子豆腐……记忆最深刻的是几年前观看的板凳龙表演。

  板凳龙是起源于江浙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这一种舞龙舞蹈。板凳龙一般由龙头、龙中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身则是几十乃至上百档形似板凳的木板连接而成,每个板凳上均装有彩色灯笼。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画,甚至五六条龙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图案。舞龙时,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形成一条长长的灯。有篾扎板凳龙,即用竹篾扎成龙形置于板凳之上,以木脚示龙爪,造型逼真。

  舞龙手们一般都是当地百里挑一的壮汉,个个生龙活虎般勇猛。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流光溢彩的巨龙,时而似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时而似蛟龙出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街巷,好生雄壮、闹猛!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阵形变化丰富。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在田野、在山间、在小巷上行走,一条长长的灯笼,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广场民间舞蹈气势恢宏、刚强柔美的特征,在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的氛围中接受和领悟娱己娱人的生活习俗和敬天顺人的民众信仰。

  最精彩的当是盘龙了。瞧,盘龙开始了,鞭炮鼓乐齐鸣,龙头领先,龙身龙尾相随,呈圆形盘旋。盘旋的圈数一般为顺时针三圈、逆时针三圈。盘旋的速度随着鼓乐由缓到急。人们举着板凳,模仿着龙舞动时的姿态盘旋着。龙身越盘越紧,舞龙者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到最后几乎是在狂奔了。如有舞者因为跟不上步伐摔了出去,按照传统的民间说法,摔出去的人将交好运。

  子鼠谢幕,金牛奔来,年去年又回。回望那些尘封在旧时光里的春节的记忆,满是美好的回忆和永恒的怀念!

  *春节的传统民俗 篇3

  过春节的时候有许多民俗,比如拜年、守岁、放鞭炮、吃年夜饭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包饺子。

  过春节的时候,我吃着美味的饺子,便跃跃欲试,想自己做一回饺子。因是第一次做饺子,妈妈帮我减少了一些难度,饺子的馅儿帮我做好了,饺子皮也扞好了,用皮来包馅儿的任务就交给我了。我自以为包饺子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所以便不仔细做,结果刚刚做好第一个,我就出了洋相。我往薄薄的`饺子皮里放一大块馅儿,心里想:馅儿多放一些,吃起来才过瘾。可是饺子皮小,不能把馅儿全都包起来,我没把馅儿取出一些,而是继续用劲压饺子皮。接着那饺子皮承受不住我施加的压力,皮破了,馅儿一起都露了出来,然后我也没多想,就将错就错,又拿来两张饺子皮,把饺子上的大洞补起来,最后包出来了一个“***”饺子,它的大小一个抵三个。第一个饺子失败!

  第二个饺子在包的时候,我吸取了第一个饺子的失败经验,只放了一点点儿馅儿,后来看包得太扁了、太小了,就只好把它拆开,往里面继续放馅儿,只是拆皮的时候用力过猛,饺子皮居然不争气地又破了。第二个饺子再次失败!

  第三个饺子,大小适中,终于勉强成功了,接着我就以第三格饺子为基础,又饱了许多成功地饺子。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我想:果然是自己包的饺子最好吃。包饺子就是我最喜欢的春节民俗。

  *春节的传统民俗 篇4

  **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时间在此沉淀下的不仅仅是繁华的变化,更多的是让人难忘的传统文化,在众多的佳节中最让我喜爱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春节。我在过节时总结了五大民俗:

  一:贴窗花。简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一把剪刀,一张小纸,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透过小小的窗户传递着生活的幸福与喜悦,不能不让人感到欢喜。

  二:贴春联。贴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张春节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短短的两句话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以及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期待。

  三:年画。贴年画是春节里另一个不可缺少的民俗,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堂都贴满了各种各样花花**、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今日,年画依然是人们烘托春节欢乐热闹气氛的良品。

  四:放鞭。在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中迎接新的一年一直是春节里的又一项民俗,可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时代的变化这项春节里的项目在城市里虽不多见,但在周边的农村依然是让人兴奋欢呼迎接春节的一项。

  五:饺子。北方的春节里绝对少不了饺子的身影,吃完饺子送祝福,接红包也许是孩子们喜欢春节的又一目的吧。

  也许春节里的民俗还有很多等着我去了解,它浓厚的文化味等着我去探究,我期待着下一个春节的早日到来。


*春节的传统民俗扩展阅读


*春节的传统民俗(扩展1)

——春节有哪些传统民俗

春节有哪些传统民俗(精选5篇)

  春节是个古老的节日,那么这么多年累积下来,一定会形成鲜明的节日特色,在民间,春节也流传着很多习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春节的传统民俗,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有哪些传统民俗 篇1

  扫尘

  “腊月***,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燃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办年货

  *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山西地方有个特别的年货:刷子和筷子每年必买,谐音‘快发’之意。

  春节有哪些传统民俗 篇2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一、【*结】

  *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二、【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三、【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四、【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五、【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六、【喝腊八粥】

  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人们"合五谷枣栗等果品为粥,祭先农,祭先祖"。腊八节源于古老的腊日节,也称腊祭或蜡祭。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七、【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八、【扫尘】

  "***,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九、【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十、【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十一、【除夕守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十二、【吃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十三、【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安。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十四、【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之夜,交子时刻,天空中,火光闪闪,轰鸣阵阵,隆重、热烈的鞭炮声送走了旧年,迎来崭新的一年,把春节推向了**。

  春节有哪些传统民俗 篇3

  1、祭祀。

  在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

  2、贴春联。

  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

  3、扫旧。

  新春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又有扫除晦气之意。

  4、贴挂贴。

  过年贴挂贴(又叫桃符)和贴春联一样,五颜六色的挂贴给春节增添了喜庆。

  5、贴年画。

  北方人喜欢在春节时张贴年画,给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6、守岁。

  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7、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8、拜年。

  北方人有晚辈给长辈拜年的习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辈们三五成群地到长辈那里拜年问好。

  9、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不管男女老少**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10、

  过年当天男人贴春联,女人在准备各种美食,贴春联之后,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摆放水果,菜品,糕点,筷子,来缅怀先人。

  春节有哪些传统民俗 篇4

  温州

  开门炮:初一**,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在*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棕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春节有哪些传统民俗 篇5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的传统春节习俗,是凝聚**民族向心力的纽带,是**民族举国欢庆的聚会。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

  由于民族的不同,南北地域的差别等等,春节文化可谓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综合起来却又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就开始有了“年味”;腊月***(多指北方),***(多指南方)又称小年;从小年开始置办年货,倒贴“福”字,意为福到;贴年画,对联,剪窗花,挂大红灯笼,意为红红火火;贴门神意求来年财运亨通等一直忙活到除夕,才开始过大年。

  大年三十的团年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聚餐。三十晚上必须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称“熬年”。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等。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华夏上空,爆竹声响彻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的欢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声响,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初一早晨,开门放烟花炮竹,也叫“出天方”,意为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在开门营业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即为了新的一年大吉大发。

  随着通信**的进一步完善 ,发短信拜年也是春节文化之一。别看短信虽短,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亲友的浓浓情意与祝福,而且及时方便,这就是短信拜年的魅力所在。

  在传统年代里,春节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来说,春节是一元复始的标志;春节中的许多仪式,如祭神祭祖,是为了重新确证人神关系,以求获得神灵的庇佑;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则体现了**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传统习俗,等等。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春节丰盛的团年饭,孩子的新衣等,是对*日艰苦生活的一种补偿,所有这一切,都让人们对春节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对外的开放,与世界的接轨等,整个社会逐步世俗化·功能化·理性化了,春节也渐渐脱变成了简单的吃吃喝喝·打打麻将扑克牌以及在春节联欢晚会前打瞌睡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节慢慢变味,没意思是必然的,甚至于逐渐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就连兴起不久的短信拜年习俗也在变味,有些人不看对象,不分内容,不分男女老幼一条短信通吃进行群发,只为应付了事。这种行为一点诚意都没有,实在无趣的很,因此马年春晚的一首经典曲目《群发短信我不回》就应运而生。

  春节假期,各色同学聚会成为忆青春的方式,也是一种同学 之间联络感情,互相帮助的极好*台。然而,本是回忆纯真年代的聚会,却多了一些炫富攀比的意味,“致青春”变成了**场。面对昔日“同桌的你”,很多“恐聚族”不仅感叹“相见不如怀念”。

  随着**开放的深入,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地用工的不均衡,内地大批闲置人员,为生活所迫涌向沿海开发区,只留下 独巢老人·留守儿童在家。春节是他们唯一能够团聚的佳节,因此来回奔波成了必然,相当一部分人为钱所困,为礼所扰,为情所累等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烦恼。累也成了众多人春节挂在嘴边的常语,尤其是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累就更加不可避免了。

  廉不廉,看过年。从**的八项规定出台到马年春节前**针对***的十五条禁令,犹如一剂“猛药”,有望根治奢腐“顽疾”,马年春节看起来也的确清淡了许多。笔者认为,与其“大手大脚过年,紧紧缩缩上班”,不如带着感情常回家看看。富也好,穷也罢,过年回家与亲人相聚,不能被华而不实的东西所累。

  现如今老祖宗延续下来的春节习俗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且渗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老祖宗延续下来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发扬光大。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过年,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最基本的传统习俗都不能丢。现在的年轻人实在让人堪忧,懒惰成性,连最基本的对联都不愿意贴,动不动就上馆子,长此以往春节 就失去了它的本义,也就真的离消失不远了。充分享受亲情友情,才是节日的应有之义。让我们共同为维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春节文化,而努力吧!


*春节的传统民俗(扩展2)

——传统民俗祭祖

传统民俗祭祖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民俗祭祖,欢迎大家阅读!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还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民间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简介

  *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祭祖来源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丁兰(***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祭祖礼仪

  祭献礼仪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献嘏辞(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烧钱纸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酹时将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在祭祀过程的.重要环节,还几次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祭礼结束后,将猪肉、羊肉等祭品分给参祭**。也有将祭品用于宴请参祭人员,只给少数的行祭人员与乡绅、**等发点祭品。

  祭祖习俗

  **: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山东、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去·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春节的传统民俗(扩展3)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通用25篇)

  “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块大黏糕。”唱着喜气洋洋的歌谣,又一个新年热热闹闹地向我们走来。贴春联、放鞭炮、办年货,逛庙会,每个春节民俗都有着独特的传统年味儿,在这新旧交替之际阖家团圆之时,让我们一起体味*年俗里那些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通用2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1

  贴春联

  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其中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

  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剪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北方较为普遍。.

  放爆竹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部分城市已**。

  逛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办年货

  年货是过年前买一些好的物品,而采购过程则称为办年货,例如贵价的鲍参翅肚用来煮一顿好的饭菜,来慰劳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日子,庆祝新年的来临。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的年货放在全盒里,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另外办的年货就是拜年时送的礼物,城市地区流行送巧克力、曲奇饼等,这是因为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换桃符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挂年画

  年画(newyearpaintings)是*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扭秧歌

  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耍狮子

  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龙灯

  舞龙在起源于*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文化的一个标志。

  踩高跷

  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2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3

  1、大扫除

  “腊月***,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2、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习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3、贴对联

  对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对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对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对联。对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对联,以示庆贺。原来对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对*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尚白,清宫廷对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4、贴福字

  在贴对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5、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4

  一、泡腊八蒜

  在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赛过一天,腊八可以说是过年序曲的一个开头。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与大蒜瓣儿。虽然简单,却有讲究!

  蒜得用紫皮蒜,因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醋要选米醋,因为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

  腌制的时候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不仅味道独特,爽口味美,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

  腊八蒜的起源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与“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与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腊八算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二、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并不是东北地区春节特有的习俗。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但现在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而是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以谷类作为主要原料,又以豆类、果仁等作为配料,不仅是习俗与美食,更是养生佳品。

  三、杀猪菜

  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与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

  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

  过去,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年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杀猪菜,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与酸菜、血肠一起炖。那时,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时候一热.那才是最好吃的.

  四、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与瓜子等。还有拜年时送的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

  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

  五、祭祖上坟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祭祖上坟,纸钱与纸元宝可以在街边买到现成的,也可以买来金箔纸自己叠元宝,一般家里老人都会自己叠元宝。等到上坟时候,带上纸钱与一些水果点心,离得近的,要到祖坟地去祭扫,离得远去不了的,要在十字路口烧纸祭祖。

  六、***糖瓜粘

  腊月***是东北的“小年”,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或腊月***的祭灶节为小年。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在东北,小年这天要祭灶。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祭灶时要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锦州又称小锅白糖)、关东糖供着,希望灶神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有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七、其他准备

  “***扫房子”。腊月***这一天要扫房。过去的农村住*房的时候要用报纸把室内墙面与顶棚裱糊一遍,现在不需要糊墙则用鸡毛掸子或扫帚扫掉房顶的蜘蛛网与灰尘,屋里屋外全面进行大扫除,这就是辞旧迎新。

  节前还要蒸馒头、蒸黏豆包、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起来,过年时只要放在锅里热一下就可以慢慢享用了。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粘豆包是一种满洲食品粘豆包,满洲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等。目前在东北地区仍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天然冰箱)中保存过冬。

  制作方法是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捣成豆沙酱,放入细沙糖,攥成核头大的馅团。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放入波罗叶(苏子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

  吃的时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八、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

  过年家家都要贴对子(春联),村里谁的毛笔字写得好,人们就会带着笔墨与红纸,请人帮忙写副对子。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养猪的要在猪圈上贴上“肥猪满圈”,粮囤子上要贴上“粮食满仓”,马车与拖拉机上要贴上“出入**”的字样。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小小的“福”字。“福”字**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与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九、年夜饭

  东北人过年最为讲究的要数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饭了,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家人团圆,欢聚一堂,有说有笑。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与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

  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与冻柿子,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冻秋梨是将普通白梨冰冻变成乌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会有丝毫损伤。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十、饺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饺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饭前也要要放爆竹。

  十一、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十二、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初三以后一直到二月二,是走亲访友,朋友间相互请客拜年的时间,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了年。

  十三、高跷与秧歌

  高跷与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虽然城市中的表演已不再像往日那样红红火火,但一到过年还是会让这一传统项目得到最大频率的**,生长在黑土地的人们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这热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挥洒出来,让你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5

  *的民俗节日很多很多,有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但我最喜欢春节,下面我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春节吧!

  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它**着旧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在新年的早上,人们都去商场买东西,准备晚上的年夜饭。鞭炮也不甘示弱,表现出了似柳条的“辫子”,它们的漂亮身姿吸引了许多人来买。新年的晚上,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一起来品尝好吃的年夜饭。大家团圆在一起看春晚,正在此时,烟花怒放,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午夜的钟声敲响了,这时万炮齐鸣,此时此刻全国人民都在庆祝节日,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气洋洋的去拜年。拜年时,首先是给最亲的长辈拜,然后是*辈之间相互拜年,共祝对方新年如意。通常长辈都要给我们小孩子发红包,这时候是我们最高兴的了。当然,在春节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被大人批评的。

  春节让我们了解了**民族悠久的民族风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朋友之间那份真诚的友谊。新年有新气象,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让我们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6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人不识。然而,在**过农历年,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来,已经很少***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市”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市”的欢笑声。“利市”就是红包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7

  小年祭灶

  腊月***,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祭灶的饮食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祭灶的歌谣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打发老爷**天;***,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腊月***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祭灶的对联

  腊月***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8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1]*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春节是指从腊月腊祭或腊月***或***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节期间,*汉族和一些****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各民族特色。受到**文化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美好祝福。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9

  **的大多数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出席。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陈列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上首,晚辈们围绕长辈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供应丰富,预示着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荤素齐上。通常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宴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踩上去嘎嘎作响,称为“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一片灯火辉煌。

  “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在高处点上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为表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此为“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等,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要给未成年的小孩发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虽然很多**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春节对于**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10

  每年春节,我都回老家过年,和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一起,一家人别多热闹了。村子里到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氣,能让人体验到最具民俗味的新春佳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民俗有哪些呢?听我给你好好侃侃!

  祭祖

  大年三十,奶奶端来好多美食,有猪头、烧鸡、烤鱼,玉米、花生、水果……看得我都嘴馋了。我问奶奶这是要干什么,奶奶说:“祭祖啊!等祭拜完了,你们就可以吃了。”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把食物放在这儿呢?”“祖上也饿了呀!”奶奶笑着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祖上都要尝一尝。”原来是这样。

  祭祀开始了。奶奶先点了几支香,拜了一拜,然后又放了一串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震得我耳朵都快聋了。祭祀仪式结束后,奶奶说:“小馋猫们可以开始吃了。”早就不停咽着口水的我们一边笑着一边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饺子

  总算到了大年三十的傍晚,一家人围在桌子边包饺子,有揉面的,有擀)皮的,有包馅的。饺子馅是用豆腐和粉条做成的,因为“腐”与“福”谐音,表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奶奶还准备了一些干净的硬币,包在饺子里,如果谁能吃到硬币,就预示明年会有好运气。

  于是,不管是精神抖擞,还是哈欠连天,年夜饭的饺子每个人都吃得很认真,因为里面包着钱啊!能不能吃到全凭运气,所以我们都小心翼翼地吃,尤其是小弟弟,每次都盛一大碗饺子,吃之前还用筷子轻轻戳一戳,试试里面是否有钱。他要是半天都没吃到,就会噘起小嘴;吃到一个带钱的,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拜新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都不想起床。可是只要一听爸爸说要出门拜年,我们便会一个个鲤鱼打挺,赶紧穿上新衣,戴好新帽,跟着爸爸出门挨家拜年。我们小孩子给老人磕个头问个好,手里就会多出十块、二十块的压岁钱,或者是一把糖什么的。我最喜欢拜年,人与人之间一下拉近了距离,分享彼此的喜悦。

  春节的民俗让我们每年都能享受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欢乐时光。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11

  “腊月***,灶王爷上天;腊月***,家家扫房子……”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我国节日文化的传统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春节传统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大家都在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旧时,山东不同地区春节习俗丰富多样,体现了节日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祭佛,传到民间就成了腊八粥。在山东农村,农历腊月初八便是忙年的开始,腊八节的民俗主要以“扫屋”为主,兼有腌制腊八蒜、腌制**、做腊八粥等习俗。

  小年节送灶君

  腊月***为祭灶日,俗称“过小年”“小年下”“小年节”,主要活动是入夜祭灶,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民间传说,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间监察人类善恶的神祇,也专管烟火,人尊为“灶君(也写作‘皂君’)”“灶王”,俗以“灶王爷”称之。他每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次,把一家人的善行恶行报告给玉皇,玉皇据此安排来年这一家的善报恶报。因此,家家为他设祭饯行。

  祀灶在晚间,把灶神画像贴在锅灶墙上或厨灶后墙上、灶台上。祭品一般为糖瓜(用麦芽糖做成)、糖饼、柿饼果品、粘糕等甜的和粘的食品,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多言多语说坏话,或者是让他嘴甜,多言好事。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12

  祭天祈年是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

  祭灶、蒸花馍(腊月***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型。)

  写春联(腊月***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吃灶糖、扫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人民素贴年画(19张)有的传统习惯。)置天地桌(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吃年夜饭、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接神(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踩祟(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拜年、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饮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贴“赤口”、“送年”。

  春节传统食物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北方有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元宵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初年还有*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春节来历“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同样受**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即使**历法改用了西历,**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13

  逛庙会,是大多数*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春节的民风民俗资料5:正月初三“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14

  通常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汉族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农历腊月***,俗称小年夜,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民间流传着“灶王爷是每年的腊月***夜晚上天庭向玉帝述职,初一日五更时分回来归位,就算是完成了一年的汇报工作”的说法。旧时百姓就在此时进行祭灶活动。

  祭灶仪式往往在晚上开始。当夜色降临时,以往的此时,农村大地已是万籁俱寂。可是在祭灶节的夜晚,只要是与祭灶有关的事,人们总是尽量去办,大家都渴望过一个热热闹闹的祭灶节,期待来年五谷丰登、四季**。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辞旧迎新的祈求。

  扫尘过后,就要贴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贴完春联,就到了年夜饭的时间了,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与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

  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吃完年夜饭的同时就要进行好守岁了。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其中民间传说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光,响声,于是就燃放爆竹吓跑年兽,一直流传至今,后来春节燃放爆竹逐渐演变成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则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利。

  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派“红包”是汉族春节的一种习俗,*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到了正月初五,汉族民间传说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接完财神爷,自然就要送穷神了。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15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

  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16

  在*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正月初五“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17

  门炮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家业兴旺。

  接三神

  拜过六神后,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正月初一中午,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初一早上,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18

  吴江的民风民俗,有袜底酥,有青团子,有粽子糖,有八宝鸭,有腊八粥,还有有春节吃的年货……袜底酥

  袜底酥,一个像椭圆形的饼,咬上一口,里面的味道甜甜的,酥酥的,会有饼屑站在嘴巴上,这可是同里古镇的特产。外面的皮上偶尔一些,比皮稍微小一点的红印章,别以为,它有“毒”,其实,这种***印章并没有“毒”,还是可以食用的。里面松松的,软软的。前面几口没有什么味道,到中间有一点甜蜜蜜的甜味,可以吃出来一共有三层。如果,咬的不怎么幸运,还会断掉,更会有“碎片”掉下来,这样就浪费!

  青团子,俗话说就是青色的团子。外面滑滑的,软软的,柔柔的,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口,哇没有一点的清凉的感觉,稍微有一点空心,面粉不会故意放的很多,而是,把中心的位子留出来,感觉有什么液体会流下来一样。清凉的青团子,吃以后,会使浑身都是汗水的你,不会继续流汗,会凉爽一阵子,如果你是男生,那么就没有效果咯!

  粽子糖,俗话说就是像粽子的形状一样的糖。甜甜的,硬硬的,酥酥的,当然也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小口,会感觉有一点像酥糖,就是那种麻麻的感觉。

  粽子糖有五彩缤纷的颜色,有黄色,有紫色,有蓝色,还有绿色……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19

  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山西,我的家乡就在山西。

  山西有很多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尤其以面食最具**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追溯其名字,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面食名称多种多样,因时因地而异,面食众多的名称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其中刀削面名扬海内外,它同**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培面、四川的担担面,统称为五大面食食品,享有盛誉。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状和柳叶差不多,吃到口中外滑内筋,软而不粘,很有弹性,越嚼越香,深受喜爱面食者欢迎。吃面前,还能参观厨师高超的削面技术,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真可谓一举两得!

  刀削面的调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美味的调料,再滴点山西老陈醋,简直十里飘香!

  有人曾说过:“世界面食在*,*面食在山西。”确实,山西作为面食之乡,对中外饮食文化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我为我的家乡——山西感到骄傲,感到自豪。“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也诚挚地邀请各地的朋友来我的家乡做客,来品尝家乡的美食,来感受山西人民的热情好客!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20

  春节是我们*传统而最隆重的节日。在过春节的前好几天里,人们就开始忙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买年货,挑新衣,有忙不完的活。

  腊八这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粥里放着各种各样的米和豆,虽说不怎么好喝,但看着它那怪稀奇的样,总忍不住想喝几口。

  快过年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都在买东西。小汽车啦,这些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更受欢迎的便是鞭炮,过年没有鞭炮怎么行呢?

  孩子们高兴,大人们做起事来也有心劲。他们早已经把过年是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预备齐,准备在过年的时候用。

  到腊月***,这是过小年。天刚黑,就有人放起鞭炮,这便让人尝到过年的味道。在这一天,小孩子们最欢喜,因为家里早就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糖果。

  过***大家便又忙起来,大人们必须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还要把过年时用的东西都拿出来。街上的商店打都关着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你听,除夕已经大笑着走来,好像在跟我们招手呢!家家户户都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可实际上呢,却是在守岁上增加一些欢乐。门外已经贴上对联,屋里还贴好几个大福字。除夕快到12点,屋外有好多人在放鞭炮。除此之外,家家户户的灯都不许间断。除夕真是热闹极!

  正月初一不比除夕热闹,而是显得格外冷清。昨夜留下得残渣还没有收拾。这天早上,全家人都围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里都夹着钱,比谁吃的最多,谁在这新的一年里就最有福。初二是“回娘家”,向姥姥,姥爷拜年领压岁钱。

  元宵来临,春节又到热闹的时候。正月十五,到处都挂满灯笼。晚上,家家又得吃元宵,这又**全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广场上还有美丽的焰火表演呢!正月十五的确是个好日子。

  眨眼间的功夫,春节已经画上美好的句号。学生又开始上学,大人们又该忙他们的事。可大家还沉浸在这热闹的气氛中,永远也忘不这美好的日子。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21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呢,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以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了,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了。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说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等的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22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至宋,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但春联其时仍称为“桃符”。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规矩。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为上首,左手方为下首。贴春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贴春联的时间从腊月***,扫完房屋,直到大年三十夜里12点之前这段时间都可以。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23

  压岁钱

  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我国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春节过年时,长辈会将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钱寓意着孩子能***安,健康度过新的一年。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当时也叫厌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专门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压岁钱**的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祝福。现在,压岁钱其实分两种,一种是长辈给孩子的是“压岁钱”,是为了压住**;另一种是晚辈送予长辈的,这是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为了压住年岁。压岁钱在数目上也有讲究,要以元为单位,元寓意圆圆满满,不能给零头。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24

  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炮竹,来逐退**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这当然是一种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人们仍然沿用“爆竹”的叫法。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后来又叫“鞭炮”。

  到了明清两代,爆竹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俗称“迎神”。

  现代,人们习惯在大年三十关门吃年夜饭之前放炮,这俗称“闭门炮”,这一挂一定是*炮,满地彩虹,然后关上大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饮酒谈笑。到了晚上12点,再放第二挂炮,这时要放金色的(牛皮纸)炮仗,意为满地金银。第一挂爆竹辞旧,第二挂爆竹迎新。

  新年首次开门,往往又要放一挂爆竹,叫做“开门炮”,放3枚叫“连中三元”,放4枚叫“福、禄、寿、禧”,放6枚叫“六六大顺”,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让炸碎的鞭炮纸屑覆盖自家门前,又见“满地金银”。

  春节传统民俗有哪些 篇25

  贴年画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民间年画从早期对自然和神o的崇拜,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和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其中,门神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题材。门神分文武两种,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武门神多为秦叔宝(又名秦琼)与尉迟恭(又名尉迟敬德)两位盛唐名将。贴门神也有讲究,一般在大门口贴的是武门神,进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门上贴的就是文门神。进门后,在屋子里面的门上,一般都会贴上一对门童,对开的年画,如刘海戏蟾等。


*春节的传统民俗(扩展4)

——春节民俗文化资料

春节民俗文化资料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民俗文化资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 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

  1.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或***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

  2.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3.春联:

  (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 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

  (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 年,后蜀**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 贴"福"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

  (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 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

  (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 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

  (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 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 到了。

  "**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三、春节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四、春节的习俗

  贴春联

  贴春联是应该是*每一个**都会有这一个习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约、精巧的文字描画时期背景,表达美妙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方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氛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端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来源及各类作品的特征都作了阐述。

  春联的品种比较多,依其运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依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放鞭炮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来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发明出喜庆繁华的氛围,是节日的一种文娱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种类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严重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祝,图个吉利。如今,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域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消费的爆竹花色多,质量高,不只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禁放鞭炮了,由于大城市里的**越来越小了,很容易会伤及到别人的生命**,也会给城市形成各类的环境污染,不过,放鞭炮这个习俗的的滋味却越来越淡了。

  拜年

  大年初一拜年,是每一个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拜完了年就会有红包拿,真是切肤之痛的事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装扮得整划一齐,出门去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率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同互相恭喜,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运用各贴互相投贺,由此开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看完了*的一些春节传统习俗,如今就来看看还会有哪些**有过春节的习俗?

  **

  春节是**以前最浩大的节日,每家用松柏装饰房屋,元旦晚上全家人围着火炉守岁。午夜时寺院响起108声钟声,第二天相互拜年。

  在**,新年时有一种叫“福袋”的商品。所谓福袋,就是装着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种,化装品、服装、生活杂物、电器,总之能装进袋子里的都行。价钱从1000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由于十分受欢送,福袋常常年前就开端预售。同样是商品,为何福袋如此受欢送呢?原来,福袋十分超值,一个千元的福袋里,常常标价千元左右的商品就有三四件;有时一个两万日元的福袋里,有价值三四万日元的数码相机也说不定。这样一来,买福袋又给人一种新年中大奖的觉得。当然,如此超值的福袋只是少数,但一想到可能会中大奖,而且至少也会物有所值,消费者自然会争相抢购了。

  韩国

  韩国是一个十分服从传统的**,春节就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为根底的节日,是祭祖祈愿家庭安全的一天。韩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有岁妆、岁画、福笊篱、赶夜光鬼等等传说。至今传播下来的习俗有祖先祭拜、岁拜、德谈、“掷木四”和跳板等习俗。*人春节都要吃年糕,韩国人春节也有特地考究吃的食品,统称为“岁餐”。传播至今最具**性的春节料理是“米糕片汤”。

  蒙古

  蒙古国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在蒙古语中称“查干萨尔”,意为“白色的月亮”,因而人们习气称蒙古国的春节为“白月节”。蒙古国采用共同的历法,每年的春节与*的春节有十来天的时间差。春节时一户人家通常要做上千个包子;蒙古牧民也要赛骆驼,这竞赛马精彩得多。包子是蒙古国人家待客最尊贵的食品之一,春节时一户人家通常要做上千个包子,包子个头不大,大多是羊肉蔬菜馅,蒸熟后包子里也满满的都是油水。


*春节的传统民俗(扩展5)

——湖南春节的传统习俗

湖南春节的传统习俗

  *人过春节,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所以很多的人都会想要知道湖南春节是如何庆贺的。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湖南春节的传统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湖南春节的传统习俗

  旧时放鞭炮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全国驰名,享誉海内外。新*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浏阳鞭炮。

  有了这一层原因,湖南过年时都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时间随各家定,但有一点是鞭炮燃放时不能中断,如有中断,来年可能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这是每一个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们放鞭炮时,都特别仔细,尽量避免中断现象的出现。

  言归正传,湖南人过年,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猪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的就是红红火火了。猪肘子嘛,称“团年肘子”。有的家里的餐桌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

  一般吃年饭的时候是越久越好,具体的意义我不记得了。

  这一天讲究很多呢。奶奶那时总是叮嘱我们,不要乱说话,比如说:“死”呀,“烂”呀,“坏了”之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马上就解说:“孩童之言,百无讲究”。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说“打发打发,岁岁**”;若酒杯倒了,就说“酒泼红地”。避免因此而带来不吉利的事情。

  吃过饭后大家就会开始再一次的打扫下卫生和为晚上的守岁做准备或是出去到处逛逛。吃过晚餐后,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树蔸男女老幼围炉共话,至于城市里自然就是围着电烤炉了,为什么一定要围个这样的东西呢,因为——湖南过年时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抢微信红包、向亲朋发送祝福短信,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欢坐等候新年的到来。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烟花四起,震耳欲聋,洋溢着浓浓的辞旧迎新的气氛。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说:“请辞岁”。各家都高兴的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有俗语说:“小孩盼过年”。”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到初一了。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着,但有的地方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

  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我都忘了我们家是怎么样的,好象两种情况都有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五这一天不拜年,人们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中”字为音译)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娘家人这一年经济都不会兴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或作为客人到别人家拜年,都是不会令人高兴的一件事。还有一个讳忌的是拜年时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如果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老辈人认为给死人祭拜就是在床头拜,这一点视为大忌。

  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增加。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ke),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

  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而且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就不多说了。传统流淌于湖湘人的血液,三湘大地多习俗,真爱春节。

  湖南各地春节习俗

  长沙:“年财佬、出天行”,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湘潭:星火龙表演,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

  新化:初一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

  株洲:在春节拜祖的时候最有讲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间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就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

  邵阳:贴春联是很有讲究的,上下联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三四声,就是上联贴在右边,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一二声,就是下联贴在左边,横批当然是贴在上面。

  永州:一般都有祭祖的习惯,表示对祖宗的尊敬,现在大多数地方几乎不祭祖,但对“团年饭”很讲究,菜式非常丰富,一般有“十大碗”,而且都有鱼这一菜式,表示年年有“余”。

  岳阳地区俗称“过年”,风俗大体同祖国各地相同,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

  春节的历法

  闰春节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闰春节的过法

  如果一年闰正月,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最早与最迟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立春则一般在2月4日或2月5日。“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

  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春节简介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传统民俗(扩展6)

——春节的传统风俗

春节的传统风俗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yjbys小编下面为你整理了关于春节的传统风俗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二、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三、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四、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五、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六、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的传统民俗(扩展7)

——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

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

  儿童画过年的图画儿童画,由表面看来是不讲什么技法的,不讲“画理”、“画法”,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常规,是非“学院”派的画派。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供大家参考。

  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


  


  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


  


  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


  


  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


  


  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


  


  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


  


  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


  


  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


  


  传统民俗过年儿童画


  


  传统民俗过年作文

  *是一个文化之國,有许多传统文化,也有许多传统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元宵节……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这是全*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你们知道过年的`来历吗?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说,很早以前,年就是一个可怕的野兽,它每年除夕,都要出来害人,**放火,无恶不做,害得人们吃了不少苦,后来有一个老婆婆,她想了一个办法,她身穿红衣红裤红袜,门外贴上红纸黑字, 还 放 红红的鞭炮,把野兽吓跑了。以后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这样,就成了过年。

  我最喜欢过年,每到过年,家里都要买许多菜和好吃的零食,小孩要穿新衣服,门上贴倒福字,门两边贴上春联,窗上贴上美丽的窗花,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请上所有的亲威一起吃团圆饭。

  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菜,有甲鱼、鸡鸭、年糕、大虾、螃蟹……好酒好肉,应有尽有。8点,一家人坐在电视机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满满。让我最开心的就是,我有压岁钱,我可以买东西吃。1,我们出去放鞭炮,爸爸点火,我捂着耳朵看,真是又漂亮,又开心。

  *的传统节日——过大年,我是这样过年的。你们呢?

  传统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1、腊月***,“灶王爷上天”之日。

  2、腊月***,扫除日。

  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6、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

  7、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8、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9、大年初一,金鸡报晓。

  10、大年初二,金吠报春。

  11、大年初三,肥猪拱门。

  12大年初四,三羊开泰。

  13、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14、大年初六,马到成功。

  15、大年初七,人寿年丰。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诞。

  18、大年初十,祭石感恩。

  19、正月十一,祭奉紫姑。

  20、正月十二,搭建灯棚。

  21、正月十三,灶下点灯。

  22、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

  23、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