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 有关桓公知士文言文阅读答案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

  齐桓公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称霸于天下,这与他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是分不开的。选文中宁戚曾有小过,但齐桓公不以小过而埋没人才。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齐桓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译文:

  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来管理国家的政务。朝中的大臣争相向齐桓公进宁戚的谗言,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可以派人去**他,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为迟呢!”

  齐桓公说:“不能这样,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一般人常常了解一个人的小缺点,而忽视他的主要优点,这就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于是连夜点灯,大排筵席,拜封官职,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注释:

  1、齐桓: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2、宁戚:齐桓公的大臣,卫国人。

  3、知:了解。

  4、将任之以政:准备任用他管理国家的政务。政:指国家的**管理。

  5、谗:在别人面前说陷害人的'坏话。

  6、去:距离。

  7、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

  8、果:果真。

  9、小恶:小的过失;小的缺点。

  10、大美:大的优点;主要优点。

  11、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

  12、世:世上。以:原因。

  13、举火:点起火把或点上灯。

  14、爵:饮酒器。

  15、举火而爵之:连夜点灯拜封官职(爵)。

  16、爵:饮酒的器具,这里做动词,宴请。

  17、卿:官名,古代高级**。

  18、卿相:即相国。

  19、九合诸侯:几次联合诸侯国,即为霸主。

  20、九合:多次联合。

  21、一匡天下:使天下安定**。

  22、匡:匡正。引申为安定。

  23、善求士:指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24、求:寻找.

  25、贤:贤能,贤才。

  启示:

  1.作为一个君子不要因为小人的馋毁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品性。

  2.做为一个掌权者要明白是非,绝不可偏听偏信,人云亦云。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阅读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1)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翻译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翻译

  在*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翻译 篇1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觐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注译:

  扁鹊( 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今河北省任丘县境内)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蔡桓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

  小结: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君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寓意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中心思想

  讳疾忌医,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古语有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对待身体,要善于吃苦,对待言行,不要专挑好听的和喜欢做的!时时****,自我反省改正才会有进步!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翻译 篇2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释义

  1.扁鹊(què):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扁鹊学派的最后传人是宋代的窦材,著有《扁鹊心书》,他曾说,历史上有三个扁鹊,“上古扁鹊者,扁鹊也;中古扁鹊者,秦越人也;当世扁鹊者,大宋窦材是也。”

  2.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3.立:站立。

  4.有间(jiān):一会儿。

  5.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6.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7.恐:恐怕,担心。

  8.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hào),喜欢。(另解:好(hào),习惯。医生习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好(hào),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10.肌肤:肌肉。

  11.将:要。

  12.应:答应,理睬。

  13.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14.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15.益:更,更加。

  16.望桓侯而还(xuán)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还,回转,调转。走,小步快跑。

  17.故:特意。(另解:于是。)

  18.汤(tàng)熨(wèi):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19.及:达到。

  20.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21.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22.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23.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24.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请,询问。)

  25.使:指使,派人。

  26.索:寻找。

  27.遂(suì):于是,就。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2)

——桓子请死文言文翻译

桓子请死文言文翻译

  桓子请死是春秋时期的一篇文言文。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桓子请死文言文翻译,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桓子请死

  【原文】

  秋,晋师归,桓子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不可。城濮之役,晋师三日谷,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 曰:‘莫余毒也已。’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楚是以再世不竞。今天或者大警晋也,而又杀林父以重楚胜,其无乃久不竞乎?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夫其败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损于明?”晋侯使复其位。

  译文:

  鲁宣公十二年秋天,晋楚交战,晋败回到了**,将军荀林父(桓子)因而请求死罪,晋景公打算答应他。 士贞子劝谏说:“不可以。以前城濮一战,晋军胜利后已经吃了三天楚军留下的粮食,但晋文公还是面有忧色。左右随从说:‘有了喜事却忧愁,难道有了忧愁的事才高兴吗?’文公说:‘楚国大将得臣还在,忧愁还不能结束。一头被围困的野兽,尚且还要作最后的'搏斗,何况是一国的**!’等到得臣受责而死后,文公才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因为这是晋国的再次胜利,并且是楚国的再次失败,以致楚国历经两代君主都不能强盛。如今晋国战败,或许是上天要警戒晋国,但若杀了荀林父,便等于楚国再胜利一次,恐怕晋国也无法长久强盛吧!荀林父侍奉国君,进则想要竭尽忠诚,退则想要弥补过失,是国家的忠诚卫士,怎能杀他呢?他的战败,就如同日蚀月蚀般,哪里会损害他的光明?”景公于是让荀林父恢复官职。

  赏析

  这是感情和理智的论辩:按照一般的道理,战败既损失了实力又打击了士气,更何况对方是楚国!所以不要说桓子自己主动请求死,就是他不这样,晋侯都要这样了!战争有战争的规矩,作为将领,桓子没有什么怨言,而若真得处死桓子,好像谁也都没有可资求情的理由。一般的思维都是这样!可是同样的问题,若站在不同的角度,那么也就有不同的看法!士贞子的观点不可不谓谓独辟蹊径:他不是站在自己的损失立场上说事,因为晋侯的答应就是基于这一点。他却从敌方的接受立场上分析,这样楚国当然希望晋国这一边损失越大越好了,而桓子的请死一旦答应,就正好成全了楚国的希望!从感情上讲,晋国没法接受失败的冲击,可是若从理智上讲,则应该把目光放的更大更长远一些,赦免确实远比杀了桓子更有利于晋国的发展!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一般都是如晋侯的思考的路子,就事论事,看似公*合理,赏罚分明,其实未必是最合理的解决办法!有时我们暂时冷静一下,换个角度再看看,那么当一些损失已经没法挽回了,我们就应该想着怎么补救,而不是急于为失败去惩罚什么!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一旦事情真的来了,谁又能在短时间里冷静地全盘思考呢?所谓的理智,有时更近于理想化!

  出处: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3)

——桓公说仲父文言文翻译

桓公说仲父文言文翻译

  桓公说仲父文言文出自《桓公知士》,齐桓公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称霸于天下,这与他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是分不开的。选文中宁戚曾有小过,但齐桓公不以小过而埋没人才。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桓公说仲父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齐桓①深知②宁戚③,将任之以政④,群臣争谗⑤之,曰:"宁戚卫人,去⑥齐不远⑦,君可使人问之,若果⑧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⑨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⑩,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注释

  ①齐桓: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宁戚:齐桓公的大臣,卫国人。

  ③知:了解。

  ④将任之以政:准备任用他管理国家的政务。政:指国家的**管理。

  ⑤谗:在别人面前说陷害人的坏话。

  ⑥去:距离。

  ⑦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

  ⑧果:果真。

  ⑨小恶:小的过失;小的缺点。

  ⑩大美:大的优点;主要优点。

  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世:世上。以:原因。

  举火:点起火把或点上灯。爵:饮酒器。举火而爵之:连夜点灯拜封官职(爵)。

  爵:饮酒的器具,这里做动词,宴请。

  卿:官名,古代高级**。卿相:即相国。

  九合诸侯:几次联合诸侯国,即为霸主。九合:多次联合。

  一匡天下:使天下安定**。匡:匡正。引申为安定。

  善求士:指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求:寻找.

  译文

  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来管理国家的政务。朝中的大臣争相向齐桓公进宁戚的谗言,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可以派人去**他,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为迟呢!"

  齐桓公说:"不能这样,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一般人常常了解一个人的小缺点,而忽视他的主要优点,这就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于是连夜点灯,大排筵席,拜封官职,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启示

  1.作为一个君子不要因为小人的馋毁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品性。

  2.做为一个掌权者要明白是非,绝不可偏听偏信,人云亦云。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4)

——陈宠字昭公文言文翻译

陈宠字昭公文言文翻译

  **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更是多不胜数。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陈宠字昭公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务物,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草,掌天下狱讼。其所*决,无不厌服众心。粟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永*故事,更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帝净纳宠言文每事务于宽厚。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苦不畏慎。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中窦宪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林卒被用,而以臧抵罪。及帝崩,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黄门侍郎鲍德素敬宠,说宪弟环曰:“陈宠奉事**,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进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上辅政容贷之德。”环亦好士,深然之,故得出为太山太守。及窦宪为大将军击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弟子奉献遗者,而宠守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濯宠大司农。永元六年,为廷尉。性仁矜,及为理官。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帝辄从之,济活者甚众。

  [参考译文]

  陈宠字昭公,年轻时做过州郡吏,被司徒鲍昱府征召。这时三府掾属专好交游,以不肯做实际工作为清高,陈宠常常批评这种做法,总是独自勤心于事务,多次为鲍昱陈说当时最应办的事宜。鲍昱认为他的才能很高,因此**辞曹,掌管天下的狱讼案件。他所判决的案件都很公*,没有不使众人的心感到满足的。肃宗初年,他作了尚书。这时承继的是永*年间的旧例,吏政崇尚严厉,尚书们处理决断案件全都偏于苛重。陈宠认为**刚刚即位,应该改变前代的苛刻**,于是给****。**采纳了他的意见;每到处理事务时务必做到宽厚。

  陈宠性格周密,常说做人臣的节义,苦就苦在“不畏”和“不慎”上。自从身任要职,他就遣散门生、弟子,谢绝知交故友的拜访,只在官署做事而已。朝廷非常器重他。

  皇后的弟弟侍中窦宪,推荐真定令张林做尚书,**把这件事问陈宠。陈宠说:“张林虽有才能,而*日里的行为一向贪婪污浊。”窦宪因这件事怀恨陈宠。张林最终还是被重用了,却因臧污抵罪。等到**死了,窦宪等人掌权,常常对陈宠衔恨在心。于是向太后报告,让陈宠主管丧事,想找他的过失中伤他。黄门侍郎鲍德素一向敬重陈宠,劝说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环说:“陈宠奉事**时,很被信任,所以久留在**,赏赐有些特殊。现在不能蒙受忠能的赏赐,却去计较他很细微的过失,确实有损辅政宽容的德行。”窦环也是一个喜欢士人的人,认为他说的很对,因此陈宠得到被出为太山太守的机会。

  后来窦宪做大将军去征讨匈奴,公卿以下以及郡国没有不派官吏子弟去馈赠财物的,而陈宠守正不阿。后来汉和帝听说了,提升陈宠做了大司农。永元六年,陈宠做了廷尉,多次议论疑案,常常亲自处理奏章,每每附上经典,务从宽恕,**总是听从他的话,被他救活的人很多。

  阅读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务物,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草,掌天下狱讼。其所*决,无不厌服众心。粟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永*故事,更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帝净纳宠言文每事务于宽厚。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苦不畏慎。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中窦宪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林卒被用,而以臧抵罪。及帝崩,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黄门侍郎鲍德素敬宠,说宪弟环曰:“陈宠奉事**,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进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上辅政容贷之德。”环亦好士,深然之,故得出为太山太守。及窦宪为大将军击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弟子奉献遗者,而宠守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濯宠大司农。永元六年,为廷尉。性仁矜,及为理官。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帝辄从之,济活者甚众。

  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宪等秉权,常衔宠 衔(xián)怀恨

  B.无不遣子弟奉献遗者 遗(yí) 赠送

  C.性仁矜 矜(qín)拘谨

  D.欲因过中之 中(zhng)罢免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以臧抵罪 ②宠以帝新即位

  ③及窦宪为大将军击匈奴 ④常亲自为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尚书决事率近于重 率近于重:轻率而又显得苛重

  B.以不肯视事为高 视事:管理事物

  C.其所*决,无不厌服众心 厌服众心:使众人满意信服

  D.数议疑狱 疑狱:疑而未决的案件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宠常非之,独勤心务物,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②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

  A.①陈宠常常批评这种做法,他独自用心办理事物,多次为鲍昱陈说当时应办的事宜。

  ② 自从身任要职,他就遣散门生、弟子,谢绝知交故友的拜访,只在官署干事而已。

  B.①陈宠却从来不这样,他独自用心管理材物,多次为鲍昱陈说当时应采取的便民措施。

  ②自从身任要职,他就送走了门客,拒绝知交故友的请托,只知道一心为公而已。

  C.①陈宠常常批评这种做法,他独自用心管理财物,多次为鲍昱分析当时办什么事情能事半功倍。

  ②自从在朝任职,他就遣散门生、弟子,谢绝知交故友的请托,成年就住在官署里。

  D.①陈宠却从来不是这样,他独自用心办理事物,,多次为鲍昱分析时政的得失。

  ②自从在朝任职,他就送走了门客,谢绝知交故友的请托,终日只在朝廷上而已。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陈宠在执法上的主张的一项是( )

  ①昱高其能,转为辞草,掌天下狱讼 ②其所*决,无不厌服众心

  ③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 ④林卒被用,而以臧抵罪

  ⑤后和帝闻之,擢宠大司农 ⑥常亲自为奏,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⑥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宠有才干,善交游,受到司徒鲍昱的赏识,让他掌管天下的狱讼案件。

  B.陈宠克己奉公,守正不阿,虽然屡受**的陷害,仍然为民*,坚持**。

  C.陈宠秉公执法,处治张林一类**,毫不手软,对无辜百姓却“济活者甚众”。

  D. 陈宠仁慈正直,宽厚勤勉,朝廷器之,奉事二帝,深见纳任。

  答案

  1.A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5)

——宋白知举文言文翻译

宋白知举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非常常见的考试题型,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宋白知举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一、宋白知举原文

  宋太祖怒责宋白太祖时,宋白知举,多受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二、宋白知举翻译:

  宋太祖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偏袒他人。他怕红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名单报告给**,想假脱是**的旨意来为自己开脱。**愤怒地对他说:“我让你去主持科举考试,中举的名单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适不适合呢?如果红榜贴出后遭到别人的非议,我将你斩首向天下人谢罪!”宋白极其恐慌,更改红榜,让它符合人心之后再公布.

  三、宋白知举注释:

  悉:都

  知举:主持考试

  取舍:录取或落选

  具:陈述

  白:下对上告诉

  决:决定

  致:招致

  谢:谢罪

  出:公布

  斫:砍

  群议沸腾:(引起)众怒

  四、宋白知举其他资料

  文中太祖的话义正辞严,语气强烈,使用了“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两个反问句,让宋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严于律已,不招引矛盾,让宋白心服口服。

  宋太祖是一代明君,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对于很多事情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所以宋太祖的属下都忌惮宋太祖,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的出格,《宋太祖怒责宋白》就讲述了宋太祖如何责备妄图**受贿的宋白,使其改过的故事。

  公元960年,当时身为五代十国中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在陈桥这个地方被手下们拥立为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之后,后周**世宗柴荣被迫退位,于是北宋**正式建立。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即位后做的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建隆二年,赵匡胤宴请石守信和高怀德等禁军的高级将领,并在酒席上威逼利诱地说了一番话,唬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都纷纷称自己年老体弱,请求**兵权、告老还乡。这个在酒宴上不动一兵一卒,轻易而和*地**将领兵权。

  赵匡胤为了加强****,巩固****才出此下策。同时,他也是为了避免****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将领身上。从宋太祖赵匡胤的角度来看,他这样做也是一种自保,一种策略。

  赵匡胤的一生是雄才大略的一生,也是开疆拓土的一生,他先后消灭了荆南、武*、后蜀等割据*,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疆域和**的基础,却在976年猝然离世,终年五十岁。

  《资治通鉴》是*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

  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上。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6)

——欧阳公苦读文言文翻译

欧阳公苦读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欧阳公苦读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答案】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通过《欧阳修苦读》阅读参***,同学们是否觉得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还不够深刻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抓紧时间改正吧。

  欧阳公苦读文言文作品赏析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家里贫穷,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终有所成。欧阳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着远大志向和吃苦精神,就一定会成功。欧阳修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欧阳公,是指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 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诗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欧阳修四岁丧父,他四岁而孤,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疏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皇佑**(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佑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7)

——苟在文言文翻译

苟在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常常能难倒一大片人,不知道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困惑呢?下面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搜集的苟在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苟在文言文翻译:

  【名】(形声。从艸,句(gōu)声。本义:草名。

  【形】随便,轻率

  【副】姑且;暂且

  【连】若;如果;假使

  以“苟”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苟延残息] 苟延:苟且延续;残息:临死前残存的喘息。指勉强维持生命。

  [苟延残喘] 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苟全性命] 苟:苟且,姑且。苟且保全性命。

  [苟且之心] 苟且:得过且过。指得过且过、只顾眼前思想。亦指想做不正当事情的念头。一般多指男女关系。

  [苟且偷生] 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苟且地活着。得过且过,勉强活着。

  [苟且偷安] 苟且:得过且过;偷安:只图眼前的安逸。只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

  [苟合取容] 苟合:苟且附合;取容:取悦,讨好。苟且迎合,取悦于人。

  [苟安一隅] 苟安:暂且偷生;一隅:一个角落。指一个小地方。暂且在一个小地方偷安。指**者对外来侵略不进行抵抗。占据一个小地方以偷安。

  “苟”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狗苟蝇营] 比喻为了**不择**,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不知羞耻。

  [不苟言笑]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苟”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行不苟合] 指做事有主见,不随便附和别人。

  [未敢苟同] 不敢随便同意。

  [偷合苟容] 偷:苟且。奉承迎合别人,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

  [偷合苟从] 指苟且迎合以取悦于人。亦作“偷合取容”。

  [目不苟视] 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

  [临难苟免] 遇到危难时苟且偷生。

  [不敢苟同] 苟:苟且。不敢随便地同事。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

  “苟”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 比喻为了追逐**,不择**,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一字不苟] 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一丝不苟]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一介不苟] 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同“一介不取”。

  [一毫不苟] 指十分认真,一丝不苟。

  [一笔不苟] 不苟:不苟且。连一笔都不马虎。

  [言笑不苟] 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同“不苟言笑”。

  [临财不苟] 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廉洁自好。

  [侈纵偷苟] 指奢侈放纵,苟且偷生。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8)

——纲鉴易知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纲鉴易知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上学期间,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纲鉴易知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翻译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认为他贤德就赦免了他的罪。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庄助又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只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有人劝汲黯说:“**想让群臣全都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时。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踞厕:坐于床侧。一说,坐在厕屋里)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没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9)

——宋史曾公亮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曾公亮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是***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宋史曾公亮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宋史·曾公亮传

  原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得以不被判**。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相关阅读:宋史】

  编修过程

  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不一而未成。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主要内容

  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史中所仅见。《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内容拓展: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泉州市)人。北宋***、文学家。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授会稽知县。他自地方**累升至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在嘉祐六年(1061年)以吏部侍郎、同*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宋英宗即位后,加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宋神宗即位后,再加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之后因年迈罢相,带司空兼侍中出镇河阳三城,又判永兴军,最终以太傅致仕。元丰**(1078年),曾公亮去世,年八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宋理宗时为昭勋阁***功臣之一。

  曾公亮曾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古代第一部**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桓公知士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10)

——杨士奇文言文翻译

杨士奇文言文翻译

  导语: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士奇文言文翻译,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原文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贫甚。力学,授徒自给。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

  永乐二年选宫僚,以士奇为左中允。五年进左谕德。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

  时籓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士奇曰:“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士奇复力言。又不报。有顷,帝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朕向者岂真忘之。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士奇顿首谢。群臣*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未报。士奇复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报可。越日,帝召谓曰:“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

  帝监国时,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如汉景帝之待卫绾,不亦可乎。”帝即罢弗治。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

  时有**颂太*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耶?”诸臣惭谢。

  杨士奇文言文翻译

  杨士奇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於世,泰和人。很早就失去父亲,母亲改嫁,他随母亲到罗家,不久恢复本宗。家中十分贫困。他努力学习,教授学生以维持自己的生活。经常出游湖、湘之间,在江夏设立书塾最久。

  永乐二年,挑选**属官,任命杨士奇为左中允。永乐五年,晋升为左谕德。杨士奇任职十分谨慎,在私人居室从不谈公事,即使是最亲密交厚的人也从来听不到。在**面前,举止恭敬谨慎,善於应答,论事总是合乎**意旨。别人有小过失,曾经为之掩盖。广东布政使徐奇装载着岭南的土特产馈赠给朝廷的大臣,有人得到他准备送人的捆目名册进呈**。**看上面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召见询问他。杨士奇回答说:“徐奇去广东时,各位大臣作诗歌文章送行,臣正值生病没有参加,所以只有我没上名单。现在各位大臣接受与否还不知道,况且礼物轻微,应当没有其他的意思。”**急忙下令烧毁了名册。

  当时布政使、按察使、知府、县令等地方**来京朝见**,尚书李庆建议发派**中多余的马给这些官吏,每年向他们徵收产下的马驹。杨士奇说:“朝廷选择贤才授予官职,却让他们去养马,这是重视牲畜而轻视士子,用什麽给天下后世的人树立榜样呢?”**同意并亲自颁发圣旨取消这一做法,旋即又没有声息了。杨士奇再次竭力上言,又没有答覆。过了一段时间,**驾临思善门,召见杨士奇对他说:“朕以前岂是真的忘了这件事?听说吕震、李庆等人都不喜欢你,朕是担心你孤立,恐怕被他们所伤害,不想是因为你的上言而取消这件事罢了,现在有托辞了。”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论养马不便利的奏疏,让杨士奇起草敕令并实行之。杨士奇叩头谢恩。群臣练习正月初一朝贺的礼仪,吕震请用音乐,杨士奇与黄淮上疏制止。没有答覆。杨士奇又上奏,在庭中一直等到夜漏下十刻,答覆说同意。过了一天,**召见杨士奇对他说:“吕震每件事情都耽误朕,不是你们上言,后悔也来不及了。”

  ****国事时,怨恨御史舒仲成,到这时候想加罪於他。杨士奇说:“陛下登位,下诏说从前违逆过**意旨的都将得到宽宥。如果治舒仲成的罪,那麽诏书就失去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如汉景帝那样对待卫绾,不也很好吗?”**立即作罢,不治罪了。有人议论说大理寺卿虞谦上**事不机密,**发怒,将他降了一级。杨士奇为他辩白其中的冤屈,得以恢复原来的级别。

  当时有**歌颂天下太*的人,**把它拿给众大臣看,都认为确实如此。只有杨士奇说:“陛下虽然是恩泽遍布天下,然而流离失所的人还没有返回家乡,满目疮痍还没有恢复,人民的生活还十分艰难。再休养生息几年,也许太*盛世就可以期待了。”**说:“是这样的。”因此回头看着蹇义等人说:“朕以至诚对待你们,希望得到匡救辅助。只有杨士奇曾五次上奏章。你们都没有一句话。难道果真朝廷中没有错误的政事,天下太*了吗?”众大臣惭愧谢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