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 什么叫古典舞的身韵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

  *古典舞有着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是*舞蹈中最传统、最具**性、最精湛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典”为拉丁文cassi—cus的意译即为“经典的”。*古典舞(又称“新古典舞”)是从我国的传统戏曲舞蹈、武术、古代艺术资料中的舞蹈形象如敦煌舞中的“反弹琵琶”这一舞姿就是从敦煌112石窟壁画中的“琵琶舞”的舞姿,民间舞蹈如《绸舞》、《剑舞》、《胡旋舞》等,古典、诗画等文学艺术中挖掘筛选、整合创造而来的。因此*古典舞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便具有了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完整的表现手法和严格的训练方法。这种传统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是在不失传统艺术的前提下,经过李正一、唐满城两为教授的倾心研磨,提纯出古典舞的身韵动律“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作元素和“圆、曲、拧、倾”的动势节律的身法态势。本文旨在从表层到内涵寻找出*古典舞身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一、龙蛇蜿蜒——线

  博毅《舞赋》有“蜲蛇蚺袅,云转飘曶”、“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卢肇《湖南观双枯舞》云“飘渺兮翔凤,婉转兮蛟龙”;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咏》“矐如弈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晋《白纻舞歌诗》有“转盻遗精艳春光,将流将引双雁行”。以上历史记叙的舞蹈诗歌辞赋中,无论是描写形体的“婉转如转龙”还是描写眼神的“转、斜、送、回、顾、盼、盻、流”等都十分清晰地证明了*古典舞在形体动态和空间构图上追求一种线型之美。而这种追求是来源于*古人的.抽象意识在造型艺术以线为**,包括简、空、不似、水墨、笔墨等抽象特征的审美情趣。线的性质在*造型艺术中有着重要位置,作为同样具备造型艺术的*舞蹈艺术来说,追求线型的动律美当然是十分自然的。

  另外,由于龙是**民族的远古图腾,它对*先民有一种无比神秘的力量,因此形成了*传统文化精神中的“龙崇拜”、“龙意识”。龙是流传跌宕的线条运动的最佳运动形象的对应,所以*古典舞的体势运动也正随时表现为游龙般的线的运动。

  *古典舞十分讲究身段美。其中,腰作为整个身体的轴心,其“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往复回旋必然显示出体态的所谓“体如游龙”、“纤细回翔”,这正是游龙的意象。纵观*传统舞蹈,其中,巾袖的上下舞动、缭绕变化,充分显示出游曳飞动的形态,呈现着电闪、龙跃、旋回之势,带来了有如彩云追月、行云流水般的特殊形式意味。

  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身段的动律要求也是欲进先退、欲直先迂。运用节奏和姿态的高低、强弱、快慢的不断变换,造成舞蹈动作多样,避免直来直去,单调重复,使观者不断产生出其不意、应接不暇的新鲜感。因此,*古典舞的线型运动应成为*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审美心理构成的关键所在。

  二、转似回波——圆

  圆是*古典舞运动形态的本质特征。

  *古典舞的体势总呈现着一种回旋状态,即“圆”——“转”的状态。我们所看到的许多舞蹈形象,其动作的基础构成、造型特点以及动力走向暗示,都显示着“划圆”的特征,***的呈几个圆的交叉分布,有的呈8字型,有的呈弧型,有的呈S型。总之,无不体现出“起承转合”以及“终点回到起点”的运动原则。所以,明郑恭王朱厚烷世子朱载堉提出了“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的理论。

  “众妙之门”原为老子语。《老子》第一章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这里“妙”既体现“道”的虚玄无限的一面,而“玄”则事故“道”的另一种说法。*古人把宇宙的运动视为一种按照圆形轨道不断往复循环的运动,因此“转”的概念无疑蕴涵着古典哲学关于宇宙循环论的发现观。而“阴阳相对”这一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则是该发现观的主要理论形式之一。古人认为,一切事物无不是具有正反两方面相互作用循环不止,这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例如,我们在观看*古典舞时会注意到舞者凡是手向前、旁、正、斜、上、下指出时,都要先向相反的方向划出一个圆弧。因此,可以看出古典舞的身韵极强调动作过程中“起承转合”、“终点回归起点”的原则,也就是我们说的十欲,即:

  1、 欲前先后,欲后先前;

  2、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3、 欲上先下,欲下先上;

  4、 欲放先收,欲收先放;

  5、 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6、 欲直先弯,欲弯先直;

  7、 欲正先斜,欲斜先正;

  8、 欲高先低,欲低先高;

  9、 欲提先沉,欲沉先提;

  10、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十欲中所举例左与右,前与后,提与沉,快与慢等诸多对比和成对矛盾,也就是各成一对阴阳。我们知道“阴”**一对前后退、下降、静止、柔顺、晦暗、凝固的方面;“阳”**一切前进、上升、运动、刚健、光明、流动的方面。在身韵动作中,通过一阴一阳的对比,使整个动作强调运动过程中姿态的丰满圆润,以及重心、力度、节奏、角度阴阳变换中的曲折连贯、变化多端。如造型姿态中双臂上举的造型(虎抱拳、双托掌、下垂提襟、按掌、山膀等)都有一种如弓似种的浑圆线条,动作与动作衔接连贯,没有棱角,浑然一体,玉润珠圆。另外如身韵教材中的“燕子穿林”动作,从右抹手到左上穿手,在转体成下穿手,整个动作过程右抹为虚,在加上速度、节奏的快慢处理,是整个动作闪转有序,活灵活现,把“燕子穿林”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另外,身韵里还有许多转身动作存在着所谓“拧”、“倾”的动作方法,一种是身过头留,如“云手”等,一种是头过身留,如“老鹰旋窝”等。这种走上留下,走下留上的运动方法,同样体现了矛盾对立和阴阳转换。在动作过程中,由于上下身的走与留的交错与对立,使身体各部位产生互动,并在借力发力的状态下完成整个动作,而不能影响动作过程的连贯性,相反却使整个动作过程更为紧凑与协调。由此可见“圆”——“转”不仅成为传统舞蹈的形态特征,而且是*哲理情感的一种符号,它演示着**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其讲究从对称中求得和蔼的观赏效果,达到既富于变化又相互衬托照应的形式美感,成为*古典及其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的美学问题。

  综上所述,“线型圆的动律与外部形态”应作为一种运动规律渗透到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每个环节中。它不仅在规格方法上给我们提供可靠的依据,使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掌握身韵动作的风格与韵律,更重要的是它从审美上对*古典舞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古典舞在其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其传统,既区别于古典芭蕾开绷直的审美特征,又不同于现代舞顺其自然的运动法则,从而形成具有**民族传统审美特征的动作风格和韵律。因此,“线型圆的运动”正是身韵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也是最终目的。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扩展阅读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扩展1)

——*古典舞的特点

*古典舞的特点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古典舞节奏的特点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

  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古典舞的特点

  (一)旋转的特点

  1、*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2、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3、*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4、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点

  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

  翻身是*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

  1、民族性强

  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

  2、形象性强

  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

  3、表现力强

  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

  **来,翻身有了新的发展,结构形式丰富了,加强了流动性和复合性,加强了对比性,除了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的对比,作为*古典舞基训中技巧的训练内容和表现**,它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弹跳的.特点

  *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

  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

  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过程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

  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

  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古典舞弹跳的又一特点。

  5、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跃的特点。

  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无数的身法和技术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训练目的却不尽相同。武术的训练是以技击和攻防为目的的,舞蹈的训练则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划人物的性格为目的。

  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古典舞跳跃进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及风格特点。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扩展2)

——*古典舞“身韵”的四大特点

*古典舞“身韵”的四大特点

  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典舞“身韵”的四大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典舞“身韵”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说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古典舞的风貌及其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内外**,身心并用”的同义语,通过“身韵”的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它的目的。它实际上是*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虽然把训练“身法”与陶治“神韵”的方法统称为“身韵”,但进一步去剖析,便可了解它包涵着“形、劲、律”这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

  一、形

  一切外在的、直观的体态、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当然,不同民族和时代都有着对形式美不同的要求。作为*古典舞而言,它在解决“形”的训练上要注意以下3点要领:1、舞蹈者在静止的体态(或姿态)情况下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审美意识与气质。比如:“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这种矛盾而**的审美意识。2、掌握姿态与姿态、动作与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与轨迹。正如书法艺术上的笔法一样,“横、竖、点、撇”是有极其严格的规范而又有充分的发展余地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体运动艺术也是具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和规律的。3、“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变化的运动法则。“由动到静”在戏曲艺术中称之为“亮相”,“亮相”是戏曲艺术的精华之一;舞蹈虽不于戏曲,但舞者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之后,将一切美凝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个造型上,这种对于美凝聚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个造型上,这种对于审美的要求是绝不亚于戏曲的。“由静到动”对于舞者来说必须具备某种“预动”,俗称为“起法儿”;而“起法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它是进入艺术情况前心理给予身体的发动力。

  作为“身韵”教材,究竟在“形”上应包涵哪些内容?我们早已不满足于60年代初*古典舞所规范的那“八个手位”和若干程式化的舞姿那种审美层次了。但舞台上展现的节目中,其形态却又是五花八门、千奇百异的,而这些是不可能“如数照收”到教材中去的。我们必须寻找形成千变万化中最核心的、本质性的形态特征,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一”。从所周知,通过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决不是什么人杜撰出来的审美标准,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三块瓦”、“拧麻花”,*民间舞中的“辗、拧、转、韧”,*武术中的“龙形”、“八卦”,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而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而进行训练的必要。

  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人们对古典舞常用“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折婉转”、“闪转腾挪”等加以赞誉,这一切形象化的描述,实际上离不开运动中“圆”和“游”这两个特征。古曲舞确实太注重“圆”的空间美和“游”的流动美了!这也许和*人崇尚龙的图腾和把宇宙看成是“阴阳”和“八卦”这咱心理分不开的。但不论有多少千变万化的“圆”,其根本规律是离不开“*圆、立圆、8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的。因此这正是我们通过认识而必须紧紧抓住的训练环节和特点。从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不难发现形**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的运用。有人说“身法即腰法”,从腰部的运动中,又提炼出了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七个最基本的动律元素,这些动律元素不但可以为多种千变万化的“圆”作做准备,而且可以由些派生出更丰富、更典型的以“圆”和“游”为特征的舞蹈动作。

  *戏曲舞蹈和武术原有一套典型动作,如“云手、五花、大刀花、风火轮、乌龙盘打、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等,它们那丰富的身法性、鲜明的风格性是极富表现力的。但是如果它们只是一个个凝固不变的动作,它们又是缺乏生命力的。我们用“提炼元素”、“强化元素”、“发展元素”这种方法来分析它们,便可使它们“一生二、二生三”、“扬其神、变其形”,从而获得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综上所述,“身韵”在“形”的训练中,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教材为方法来培养真正懂得并掌握*古典舞形态美的演员。

  二、神

  在*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但是究竟什么是“神韵”呢?古人说是一种“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缘,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言下之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还有人说“神韵真如神龙,令人首不见尾,或者首皆不能见”,难道神韵真是如此之重要而又无法弄明白吗?我们认为至少在古曲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只有把所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著名京剧***钱宝琛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说:“开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在他看来,舞蹈动作中,“形”只占三分,“劲”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即“神”)却占八分。我们理解这并不是说“形”不重要,而是说“形”是可以通过模仿去做,而“劲”和“心意”是必须通过潜心揣摩才能掌握的。正因为有了动作的.“劲”和“心意”,从而给予了“形”以生命力。当形、劲、心意融汇贯通于一体之后,从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艺术境界,即“无形者”,那即是真正的的“形神**”、“无迹可寻”了。这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心意”或“神”正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它的真实涵义应该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地、纯功能地去完成动作。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马不波《论盖叫天》一文中说到,盖叫天之所以与众不同,是他在舞蹈时往往把动作想象成“变化的云彩、飞翔的老鹰、风吹的柳条、冉冉的青烟……”,多么形象的动态啊!在上一段“形”中谈到的“动律元素”和“*圆、立圆、8字圆”运动,事实上无一不是和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提沉”,也是一次由意念支配的艺术呼吸过程。上文还提到舞蹈开展前的“心理预动”,它正是循着这样的规律而运动的,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恰恰是受着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地、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因此,在《身韵》的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治神韵的过程。因而我们说人体动作中的神韵并不是虚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艺术灵魂。

  三、劲

  常听到有人这样评论某一演员,说“姿态动作挺好,劲头不对”。“劲头”是什么?我认为“劲头”即赋于外部动作的仙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要培养舞者在动作过程中力度的运用不是*均,而是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附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等“劲”的区别。这一切都是通过《身韵》教材加以训练才能达到的。

  四、律

  “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顺则能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地往右,或者正向前时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动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舞律”之精奥之处。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产后并达到“形、神、劲、律”的**,这正是*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扩展3)

——*古典舞有哪些特点

*古典舞有哪些特点

  *古典舞并不是一直就存在的,作为一种**或象征*传统艺术的舞蹈文化,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那你知道*古典舞特点吗?

  一、*古典舞的舞韵精奥——圆润流畅

  “圆润”是*古典舞的突出特征。在*古典舞蹈中,其动作与内容的差异及对立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高度的协调、*衡、一致的整体,形成一种“圆”的艺术。而在生活中,“行云流水”、“曲折婉转”、“龙飞凤舞”、“闪转腾挪”等词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古典舞。的确如此,单从*古典舞的舞姿造型、动势动态来看,它确实一直体现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圆运动原则。

  *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无论是身体体态的拧、倾、圆、曲,还是舞蹈动律上的起承转合规律,及*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上,都充分体现出了*古典舞的“圆”之美。可以说,*古典舞的舞韵精奥即是圆润流畅。

  实际上,*古典舞蹈的圆周运动,其实暗地里冥合了*传统“周而复始”的流序。在*古典舞里,“圆”得到了最精纯、最深刻的展示与表现。*古典舞表演艺术在往复回环的舞台、盘桓往复的时空、无限绵延的艺术空间中,实现了对生命曲线之美的再现,沉淀出了契合宇宙自然之“道”的圆道。

  二、*古典舞的特有神韵——形神兼备

  “神韵”是*古典舞的美学特点之一。所谓“神韵”,指的是神采气度与风格韵味的**。“神”,表现为一种精神、气质;“韵”则体现一种品位,一种**与风雅。如果说“神”中透着阳刚之气,而“韵”里则含着阴柔之美,*古典舞的神韵,即体现为形神兼备的特点。

  *古典舞蹈中,“神”是不可捉摸的,但其“形”却可视可感,同时它也是艺术家之神情意的物质载体。*古典舞以深厚的思想与深邃的感情为内涵,并以其作为统领“形”之“神”,而气韵,则是形神合一,是内在神韵与外在形象交融而达到的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是思想的深刻和情感丰富的意象表现。另一方面说,对*古典舞而言,形神兼备之情态还包含有“天人合一”的品性与意趣,使人感受到*文化的精髓。

  “神韵”只是古典舞“身韵”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古典舞中的“神韵”,是通过舞者自觉的意识、意念和感觉,去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一种盲目的、纯功能性地去完成动作。为此,我们发现: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有些人虽然动作很规范,也很到位,但是总让人感觉十分“苍白”,这就是缺乏“神韵”的表现。只有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特有的神韵,才能真正做到形、神、意、气、力的完美结合,实现古典舞特有的“神韵”,使舞蹈动作变得“形神兼备”,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神韵”之美是古典舞的生命之源。“神韵”显示了**民族自然观和社会观的智慧之光,它有着久远的思想文化渊源。“神韵”给我们提供了美学智慧,是*古典舞蹈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和艺术源泉。

  三、*古典舞的飒爽英姿——刚柔相济

  相对于**舞蹈,*古典舞的特点是偏柔弱,具有阴柔之美。但就*古典舞本体而言,同样也存在着阳刚、阴柔之分,且实际过程中还十分强调刚柔相济,这其实就是*古典舞在刚柔相济中体现出的飒爽英姿。

  从舞蹈表现形态看,*古典舞节奏鲜明,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技艺交融,刚柔并济。可见,*古典舞是以阴柔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柔中寓刚的舞蹈。而刚柔作为动作特征的两个极端,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在对立中求得**的。以刚柔相济为特征的*古典舞,**有致地融会了刚柔的意象,故而刚柔既是*舞蹈的动作基本元素,也成为*古典舞审美类型的基本范畴。

  以舞蹈动作的柔韧训练为例,这在*古典舞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它主要是为身法舞姿做好前期准备。柔韧训练练就的“身韵”,可以赋予舞蹈以灵魂和特色。例如,舞蹈《书韵》,以男子独舞来表现*书法的神韵,以自然形态的舞者来比拟书者以体现书之韵律、章法,意象与道体同一的宇宙生机,同时体现舞蹈的精神。*古典舞中刚柔相济之风姿,是*舞蹈气韵之美的外化形式,反映了其阴柔与刚健协调一致的内在精神气质,成为典型性的舞蹈审美意象。

  四、*古典舞的深远意境——诗情画意

  *古典舞都是以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之意境作为其艺术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古典舞中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之境界,就是要达到如诗如画的超越现实本真的状态,就是要以诗宣情以画达意,从而揭示寓于景物却超然物外的心性主体的关于生命的理解与情感。因此可以说,*古典舞本质上是生命本体对“道”的深切体悟和外现。

  诗情画意之境界更多地指诗外之情和画外之意,是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在艺术共鸣基础上的心理想象的投射及其达到的境地。因此,以诗情画意而造“无我之境”以体现“气韵生动”,便成为*古典舞艺术的上品和极致。

  *古典舞的神韵在于模仿,而这种模仿是对自然界的抽象再现,是通过身体语言与自然的沟通与交流,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特殊的对话方式。作为*艺术的一类,古典舞的美学特质强调“传神”,而美学的“神”,就是艺术追求的“意境”,因此,*古典舞所表现的神韵,与“诗情画意”的境界品格便完全一致。

  五、技术、技巧的民族特性

  (一)旋转的特点

  1、*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2、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3、*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4、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点

  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

  翻身是*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

  1、民族性强

  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

  2、形象性强

  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

  3、表现力强

  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

  **来,翻身有了新的发展,结构形式丰富了,加强了流动性和复合性,加强了对比性,除了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的对比,作为*古典舞基训中技巧的训练内容和表现**,它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弹跳的特点

  *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

  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

  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过程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

  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

  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古典舞弹跳的又一特点。

  5、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跃的特点。

  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

  无数的身法和技术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训练目的却不尽相同。武术的训练是以技击和攻防为目的的,舞蹈的训练则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划人物的性格为目的。

  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古典舞跳跃进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及风格特点。

  六、古典舞的起源

  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读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物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货。

  舞蹈形式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自己本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积累并形成了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古典舞按地域分主要有如下几类:

  1、*式

  *古典舞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具体描述。

  *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始进行的对*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一套*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的美学特色

  2、欧洲式

  欧洲古典舞一般都泛指为芭蕾舞。芭蕾,系法语Ballet的音译。欧洲各国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是一种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综合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舞蹈品种。由于其表演技术上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称“足尖舞”。相传,芭蕾最早起源于意大利,而形成于法国,十八世纪传入俄国。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才成为一种**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足尖舞蹈技巧,发展了各种腾空跳跃和旋转技巧,并产生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意大利学派、法兰西学派和***学派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现代芭蕾学派,并陆续派生出许多芭蕾学派,风行欧美。

  3、印度式

  由婆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和库契普迪六大传统舞系组成。其主要艺术特征是舞蹈动作节奏、韵律鲜明,造型性强,具有丰富内涵的多姿多彩的舞蹈哑语手式和细腻的面部表情。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扩展4)

——*古典舞的基本训练

*古典舞的基本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了解过一些舞蹈知识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典舞的基本训练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典舞的基本训练

  *古典舞训练比较注意舞姿造型的训练、讲究处处照顾“四面八方”。比如一个“丁字步”的站法:左脚斜伸与右脚腕的正中相连成为一个“丁”字,左右小腿紧贴,上身胸部与斜伸出的丁字步成相反方向,两肩微向后打开,脸与胸部的方向相反,头稍拾起、这种站姿使每一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这一造型顾及到了“四面八方”。

  (1)掌:分男掌、女掌。男掌手指伸直,虎口张开,四指并拢与大拇指分开,女掌手指伸直、虎口收紧,拇指向中指靠拢,但不要贴紧。

  (2)手臂的基本位置

  1、拉山膀:两臂弧形侧举,高度与肩*,小臀微向里屈,手腕梢扣、掌心向外,掌背朝里手指微向上。

  2、按掌:手按于身前,臂成弧形稍低于胸部,手指微向上,手心对前斜下方,从肩到手形成一个弧形。

  3、托掌位:手臂举至头,手的位置在额前上方,手心向斜上方,食指对眉梢。

  4、单山膀:先双手叉腰,然后右手由下经身旁向上撩掌至头的前上方、然后再下落切掌至胸前。

  5、双山膀:先双手叉腰,然后左手做单山膀动作,接着,右手、左手一起做撩掌和切掌至胸前,这时躯干和头都微向左侧,成双山膀姿势。

  6、顺风旗:一手做单山膀,另一手做托掌。

  (3)手臂的基本动作概念

  1、撩掌:手臂由下方至头上方的动作,用手带动,动作时,手背朝上。

  2、切掌:掌的外侧向下,手背向外,如刀切状。

  3、分掌:手由胸前经过头上方至侧或侧下方的动作,做动作时,手背用力向外分。

  4、穿掌:与分掌动作大致相同,但不同之处,在分手时手背向外,指尖向上伸,伸至头上方翻碗,手心向上,然后手心向侧分开,还有一种是指尖向上,从身体侧边伸出,手臂朝外。

  5、端掌:手由侧经下方端起到胸前的动作为“端掌”。与按掌位置相同,但与按掌不同的是,手心朝上。

  6、晃手:双手臂与肩同宽,手心向外,两臂形成圆弧形,在体前做上左下右的划圆晃动。

  7、云手:先站好丁字步,摆好双膀,然后,左手摆至胸前*屈,手心向上。同时右手至胸前稍屈肘、手心向下。与左掌心相对成交叉状。眼看右手,接着两手臂同时经斜上方绕至头前,相继翻掌于头两侧,掌心向下。再经右侧绕至左侧,左臂于左侧山膀,右掌心向下,右臂经胸前,服视右手,拉成山膀,目*视前方,两手交叉在胸前划圆。

  古典舞身韵及其审美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这是*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谐调,构成了具有*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人们长期为*古典舞的内在韵律感到神秘,虽然一个“圆”字是早被人们公认的,但它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规律,身体及手臂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了这是从事古典舞的人们长期困惑的问题。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

  这就是立圆、横圆、8字圆。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扰人已久的问题竟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破译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确而简明。它立刻让人想到拉班的“球体运动”理论。它们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释了各自的规律。原来真理是很单纯的。科学都是经历了“由浅入深”到“深入浅出”的过程。单纯的真理是艰苦探寻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

  “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不顺则顺”的“反律”,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舞律”之精奥之处。

  你知道古典舞和民族舞的区别吗?

  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但是古典舞和民族舞存在差异。

  技巧要求不同

  古典舞要求技巧性更高,而且对演员的软度要求也更高。

  民族舞由于舞种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对器械有较强的**力(如蒙古舞的顶碗),有的需要较好地把握身体姿态(如傣族舞的“三道弯”)。

  模式化程度不同

  古典舞的成型时间较短,虽然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随着新的思想不断地涌入,它的可变性很大。

  民族舞历史悠久,各民族的舞蹈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但是模式化程度很高。

  舞蹈演员表现的感情基调不同

  古典舞演员在舞台上需要更多的情绪的变化,有喜、有悲,处理感情要更加细腻。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相当地到位。

  民族舞的整体感情基调是高昂的、活泼的、奔放的,充满喜气,不带忧郁。

  观看时的视觉感受不同

  舞台上的古典舞演员,俯瞰时宛如一只正在写字的毛笔,“运笔”时急时缓,偶尔还会笔锋一转,而正视时又像是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时起时落,变化万千。

  而民族舞更多的时候是在营造一个宏大的场面,就像是在舞台上铺开了一张活动的画卷,每一个演员都是画卷上不可或缺的、最闪亮的元素。

  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同

  总的说来古典舞表现了*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而民族舞表现了*历史和文化的广度。

  古典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频频在古典舞作品中出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时期它所特有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貌。即使作品中出现的是一些虚构的事件和一些虚构的人物,但是事件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人物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总的来讲古典舞应该是*舞蹈历史的纵向集成的产物,它表现的是*历史、文化发展总的特点

  民族舞源于工作和生活,它所展现的是各民族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类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以及人们对恬静生活的向往等内在涵义。全面认识民族舞更能全面地了解*的历史和文化,因为民族舞将各个民族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是不加掩饰的,原汁原味的。

  *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古典舞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戏曲和武术是建立*古典舞训练的基础,*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古典舞学科介绍

  *古典舞学科始建于1954年,是在**舞蹈学校*古典舞教研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80年改制为**舞蹈学院后,在*舞教育系的基础上,设立了*古典舞系(又称*民族舞剧系),*古典舞从此成为**的学科。始建至今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探索,学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大专、本科、硕士**的优秀舞蹈表演、教育、管理、编创人才,积累了体裁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具有特色风格的经典剧目,逐步完成学科整体化的建设和发展。*古典舞学科经过几代人在研究“古代舞蹈”和“戏曲舞蹈”的美学特征、形式特征与内涵神韵,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依据当代人的观念与审美情趣,本着以舞蹈为本、继承传统、遵循科学、把握时代的原则,借鉴吸收一切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因素,寻找古典舞发展的立身之本,其中由李正一、唐满城教授创建的“身韵课”引导了对传统艺术中“传统舞蹈”、“服饰舞蹈”、“道具舞蹈”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古典舞具有特色的舞蹈语言机制和审美风格,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大奖,使*古典舞走出了一条把握舞蹈本体特征,以“身韵”为核心的“当代*古典舞”的发展之路。

  本系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学科创始人李正一、唐满城教授,学术带头人孙颖、王佩英、熊家泰、朱清渊教授率领具有副高资历的中年骨干以及一批年轻有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及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

  在培养*古典舞高精尖的舞蹈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上,该系一直担负重任,在实施“英才教育”的培养方案中相继培养出一批批优秀演员和青年舞蹈家,他们在**外重大比赛中争金夺银,在各类大型舞剧中担任重角,一展风采,受人瞩目,可谓“人才辈出”,这也正是无数考生向往成为舞蹈家而不懈努力投考古典舞专业的主要吸引点。

  本系注重科研建设,相继在*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市系列**教材,国家高等教育教材重点项目和人文社科科研项目中出版各类教材,注重教学法与教材的完善和建设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推动*民族舞蹈艺术走向世界舞台,本系师生曾先后到过数十个国家与地区参加艺术节,进行交流访问演出和学术讲座与教学。该系学生曾参加过**的各项重大演出和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担任了“全国七运会”、“世妇会”开幕式的演出,“庆**回归大型文艺晚会”、“建国50周年首都庆祝活动”、“西部大开发大型文艺晚会”、歌剧“图兰多”首演、“21届世界大*会”开幕式的演出以及“高雅艺术进校园”巡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以此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

  *古典舞训练术语

  倾俯拧:*古典舞基本形态之一。胯不动,以腰为轴,拧的同时,上身从髋关节向下倾做俯势。

  倾仰拧:*古典舞基本形态之一。胯不动,以腰为轴,拧的同时,上身从髋关节做倾势,上身从胸腔一节做翻胸。

  正步:*古典舞基训脚的位置之一。两脚靠紧,脚尖朝正前,身体与面部均朝正前,重心在两脚。

  丁字步:*古典舞脚的位置之一。丁字步又左右之分,以左为例,左脚跟靠紧右脚窝,两脚成型为"丁"字,两脚尖朝前斜角,重心在两脚。做把杆动作时身体和头可对正前,在中间是要求身体稍向右前侧摆,头朝左前侧偏。站右丁字步时,做法相同但方向相反。又有前脚尖朝正旁者称横丁字步。

  小八字步:*古典舞脚的位置之一。两脚跟相靠,脚尖朝前方两斜角,身体与面部均朝正前。重心在两脚。

  大八字步:*古典舞基训脚的位置之一。两脚跟间距离横的一脚半,脚尖对前方两斜角,其余同小八字步,重心在两腿中间。

  踏步:*古典舞基训脚的位置之一。这种较富姿态性的动作具多种规格。以左为例:左脚尖向前,右脚撤至左脚后旁,以小趾虚踏于前脚左后方,后脚尖与前脚跟成一横线,前腿伸直,后腿膝稍弯,前膝盖内侧和右膝盖相靠,重心在前脚,后脚虚踏,身体微向左前倾,面朝左前侧。

  弓箭步:*古典舞基训脚的位置之一,是丁字步的一种变形和发展。将丁字步的前腿向旁伸出后弯曲,后退绷直,即前腿弓,后退绷,弓的腿足尖向正旁,直的腿足尖向正前,弓的腿要求小腿与地面成垂直角度,大腿与小腿成稍大于90度的钝角,重心在两腿中间,上身直立,方向朝正前。双肩与腿在一*面上,不要前后突出,面部可看正前或前侧。

  一字步:*古典舞基训脚的辅助位置之一。

  大一字步:*古典舞基训脚的辅助位置之一。两脚跟间距离横的脚,脚尖向两边正旁,重心在两脚中间,身体与面部均朝正前,其余同一字步。

  一字步蹲:*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做法:在一字步的位置上,膝盖对前脚尖方向,上身保持正直往下蹲,全脚着地蹲到最大限度为半蹲,微抬脚根蹲至臀部距足跟15公分左右为全蹲。

  大一字步蹲:*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在大一字步的位置上,膝盖对着脚尖方向,上身保持正直往下蹲,无论半蹲或全蹲均不可踮起脚跟,大腿和小腿弯曲的角度大于90度为半蹲,大腿成180度为全蹲。

  正步蹲:*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在正步的位置上,膝盖对着脚尖方向,上身保持正直往下蹲,不踮起脚跟的最大限度为半蹲,踮起脚跟继续到臀部接近脚跟时为全蹲。

  踏步蹲:*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丁字步准备,后退撤步成踏步,蹲时前脚尖稍向外侧方,后脚掌踏地,脚尖也朝侧方,前后脚尖在一斜线上,中间距离约一脚,重心在两腿中间,上身保持正直,后退膝盖经前腿膝盖的后窝,在前腿外侧伸出,双腿交叉蹲下,此时双腿上部重叠,前脚始终全脚抓地,后脚用脚掌踏地,起来时重心渐移前脚,恢复踏步姿态。在运用上有半蹲与全蹲之分,半蹲成钝角,全蹲成锐角

  摆扣步:*古典舞常用步法之一。强调人体在“姿态侧腰”的舞姿下,通过双脚一向外“摆”一向里“扣”,形成一种在交换移动中产生向心性的圆周步法。

  踢正步:*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正步准备,手双山膀,动力腿绷脚或勾脚向前踢起,然后落回正步,可在原地踢也可移动踢。

  踢旁腿:*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丁字步准备,手双山膀或托按掌,动力腿向正旁踢起,落回丁字步,也分绷脚踢和勾脚踢两种。

  踢后退:*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正步准备,手双山膀,动力腿向前绷脚点地,在上身和腿保持正直的情况下,动力腿往正后方高处踢起,落正步。

  踢探海:*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踢法如后腿,但踢起后允许上身稍往前压,动力腿往更高处踢起,成探海舞姿。

  倒踢紫金冠:*古典舞基本训练腿的动作之一。这是踢后腿的一种变形,踢法如上,手双托掌,但动力腿膝盖可稍弯曲,上身挑腰,踢的目标是用小腿肚打后脑勺,整个身体成一“元宝形“。

  *古典舞的起源

  *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当代*古典舞与*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同义词。当代*古典舞是在新*成立后,由**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戏曲舞蹈和*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宫廷舞蹈,是历代**者愉悦享乐、****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是舞蹈***唐满城、李正一的*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的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从而使*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的美学特色。”《黄河》的成功标志着*古典舞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身。

  *古典舞练习教学口诀

  1、强调动作时意念、感觉的重要性——“心里没有,身上白走”。

  2、动作中要分清“*均节奏、符点、切分”的区别——注意“满、赶、闪”的不同与特点。

  3、比喻静止时要心态稳重、动作时要敏捷灵活——“立如松、动如风、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4、要求慢板动作中连贯圆润,快速动作要干净利索——“慢而不断、快而不乱”。

  5、强调动作过程中哪里主动、哪里被动,举“云间转腰”为例——“移带手、含让手、腆推手”;也可称“肩带手、身让手、胸1推手”。

  6、在“阳刚”和“柔韧”型的动作中——强调“刚而不拙、柔而不懈、韧而不僵、脆而不浮”。

  7、要求动作中要有延伸感——“形已止、意无穷、动已静、神未止”。

  8、形容动作中要流畅通顺、连绵不断、节奏分明——“如行云流水、藕断丝连、点中有线、线中有点”。

  9、比喻古典舞动作中“圆、游、变、幻”的感觉——“矫若游龙、形如旋风”。

  10、形容动作要从内到外的感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形与神合”。

  *古典舞旋转技巧讲解

  *古典舞是吸收了戏曲、武术、芭蕾的精华,并将三者加以结合发展,逐步形成的符合**民族审美特征,具有强烈时代性的舞种体系。“旋转”是古典舞训练体系中技术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一个舞种能够脱离转的动作。当今,*古典舞中的旋转能力,已经成为了评价舞者身体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古典舞特性和充满魅力的特质所在。因此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典舞旋转的种类及特点

  (一)旋转的种类

  在舞蹈中,旋转是指人体围绕一个点或者一个轴进行的圆周运动。构成舞蹈旋转技巧的三大要素是舞姿、动力和重心轴;*古典舞旋转技巧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大致可分为直立转、舞姿转、复合转三种类型。其中直立转为基础,舞姿转为核心重点,复合转为高难技巧。它们其内部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

  (二)旋转的特点

  *古典舞旋转的主要特点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轴面或者说是身体在空间中发生扭转、交错的关系,是*古典舞旋转的独具的风格特征。同时*古典舞也是画圆的艺术,旋转连接转换多在三圆(*圆、立圆、8字圆)中完成。其一以“拧倾”为核心的曲线造型是*古典舞旋转的基本体态,也是*古典舞旋转的基本特点。*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其二民族舞姿的运用使*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复合型与流动性加强,进一步增大了舞蹈的空间变化。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古典舞旋转技巧的训练

  (一)旋转能力基础训练

  1、培养舞者正确的“站”姿是旋转的坚实基础

  “站”是一切动作的基础,是舞蹈训练的开端。没有正确的站姿就不会有合理的身体重心及稳定性,也就不会有好的旋转,因此培养正确的站姿是舞蹈训练的基本要求。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扩展5)

——古典舞基本动作有哪些

古典舞基本动作有哪些

  *古典舞古典舞基本动作有基本手形、脚形、手位、脚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典舞基本动作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古典舞基本手形、脚形、手位、脚位

  ⑴基本手型

  ①掌型:兰花掌、虎口掌、五指分掌(儿童)

  ②拳型:半握拳、佛手拳、实心拳、

  ③指型:单指、剑指、

  ⑵基本脚型 勾脚、绷脚、擓脚、勾绷脚。

  ⑶基本手位

  山膀位、按掌位、托掌位、提襟位、扬掌位、

  ⑷基本脚位正步、丁字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踏步、弓箭步、虚步;

  二、芭蕾舞基本手形、手位、脚位 ;

  ⑴芭蕾舞基本手型:

  ⑵芭蕾舞基本手位:一、二、三、四、五、六、七位

  ⑶芭蕾舞基本脚位:一、二、三、四、五位

  三、*古典舞手臂的基本姿态和动作

  ⑴手臂的基本姿态:

  单山膀、双山膀、顺风旗、双托掌、托按掌、山膀按掌、斜托掌、冲掌、提襟

  ⑵手臂的基本动作

  ①单手基本动作:

  掌、盖掌、切掌、分掌、穿掌、端掌、摊掌;

  ②双手配合动作:晃手、摇臂、云手、小五花、盘手 ;

  翻身技术

  踏步翻身:以踏步半蹲俯身90度的准备姿态,头顶对前方,手臂山膀按掌位;以髋关节为轴心,腰为力点,手臂打开双山膀走立圆轨迹,经过侧腰、后腰、俯身,双脚脚掌、脚跟交替碾动的过程,完成身体与地面*行的翻转动作。

  点步翻身:以侧腰旁点步、手臂*侧位、头顶对前方的准备姿态,动作腿经吸腿向支撑腿外侧点步,支撑腿做半脚掌的碾动,完成以腰为轴心、手臂立圆轨迹的连续翻转动作。同时不停的打膀子、顶胯、甩头而形成连续的翻身。

  刺翻身:是手臂用*穿手进行的翻身。掏手经过腋下,上穿手单一或连续的翻转动作。上身不能起来,翻的过程中,头、上身及双臂犹如“滚筒”在水*面上滚动,其他均同点步翻身。

  串翻身:以侧腰旁点步、手臂*侧位、头顶对前方的准备姿态,双腿屈膝、做交替点踏步,完成以腰为轴心、手臂立圆轨迹的连续翻转动作。可以原地或行进完成。

  吸腿翻身:以侧腰旁点步、手臂*侧位、头顶对前方的准备姿态,动作腿前吸腿,支撑腿保持半脚掌,完成以腰为轴心、手臂立圆轨迹的连续翻转动作。

  端腿翻身:方法和要领与掖腿翻身相同,动作腿变为端腿姿态。

  斜探海翻身:踏步翻身完成1/2时,形成斜探海舞姿。

  掀身探海翻身:以旁点步、托按掌的准备姿态,动作腿抬至旁180度,手臂打开双山膀,向后环动至掀身探海舞姿,动作腿落至并步半脚掌仰身,经过侧腰只俯身踏步蹲舞姿。

  悠腿翻身:在双山膀后点步姿态上准备,动作腿踢前悠后,悠至后腿同时俯身、支撑腿蹲,双手至托按掌,之后快速完成以腰为轴心、手臂立圆轨迹的一个翻身动作。

  盖腿翻身:以踏步半蹲俯身90度的准备姿态,头顶对前方,手臂山膀按掌位;动作腿悠腿至旁腿勾脚,双臂至另一侧山膀按掌位,借助落腿的惯性向支撑腿方向完成以腰为轴心、手臂立圆轨迹的一个或连续翻转动作。

  踹后腿翻身:在掖腿半蹲,俯身山膀按掌的准备舞姿下,手臂经合分手打开至双山膀,同时动作腿向后勾脚踹腿,完成以腰为轴心、手臂立圆轨迹的连续翻转动作。

  拉腿翻身(大蟒翻身):在扑步的准备姿态上,移重心完成仰身留后腿舞姿的翻转动作,强调“走上身,留下身”的运动方式。

  蹦子技术

  *转蹦子:以山膀按掌,前点步的准备姿态,双腿屈膝、做交替点踏步,手臂在*侧位或山膀位完成向行进方向完成连续性的跳转动作。

  绞腿蹦子:以山膀按掌前点步的仰身姿态,手臂打开*侧位,迈步完成先后前吸腿至双前吸腿的空中翻转动作。蹬地腿先着地。

  躺身蹦子:在大蹦子基础上,敞胸仰身双手*侧位,手心向上。

  拉腿蹦子:前点步、双手*侧位手心向上准备,迈步俯身蹬地,空中形成动作腿片腿、蹬地腿后屈腿的翻转动作。

  拓展阅读:*古典舞基本动作要领

  旋转

  1、*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

  2、“倾”是指*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3、*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翻身

  翻身是*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

  弹跳

  *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节奏

  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扩展6)

——*民间舞与古典舞的关系

*民间舞与古典舞的关系

  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艺术的特殊语言形式,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与意志,具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现代舞与民间舞的关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艺术方面更是有很大的造诣,取得了让世人叹为观止的佳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当人们安居乐业,天下承乾时,人们就会用舞蹈来娱乐。有些地方,舞蹈更是成了生活交流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人们对舞蹈诚挚的热爱,在民间更是形成了属于广大劳动人们专有的舞蹈—民间舞蹈。普通百姓有自己自娱自乐的舞蹈,与之相对应的*古代**者,他们在繁忙的政务中也会偷闲放松自我,而具有极好观赏价值的舞蹈就首当其冲的承担起了这一份责任。历朝历代,繁荣的宫廷舞蹈就发展成了今天的古典舞。

  1、*民间舞和古典舞的传承

  *民间舞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而*古典舞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舞蹈传统的复兴。是几千年**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他的艺术特征不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艺术特征;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是地道的*货。

  *民间舞与古典舞都经过了起步、发展、繁荣、再度崛起等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在一代又一代热爱舞蹈的人中繁荣昌盛,把属于*特色的艺术品传承至今,当下更是如火如荼的发展,舞蹈已成为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2、*民间舞和古典舞的艺术特征

  *民间舞蹈具有群众舞蹈的通俗性、普及性、趣味性、观赏性与自娱自乐的特点,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简单易学。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亦可称 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或国际民俗舞蹈。 古典舞规范化的舞蹈技艺、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严谨的训练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美学法则。具有各地区、国家和民族舞蹈艺术的**性、传统性和典范性。他又博大精深,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十分注重 “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有他自己独特的神韵,是*古典舞的灵魂。 “以神领形,以形传神”体现了他真正的内涵。

  3、*民间舞和古典舞的感**彩性

  人们跳民间舞蹈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人民自己跳的。实现自娱的基本目的。人们以民间舞蹈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渴望。民间舞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民族生命意识,并在现代继续蔓延。最充分地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及其特征。每逢民族节日,络绎不绝的各族民众盛装打扮,怀着无限真挚的心愿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能够宣泄自己情感的歌舞海洋之中。出现难以抑制自己感情而投入到歌舞中去的场面。

  *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的美学特色。

  两种舞蹈拥有自己独到,但同时又息息相关,都给热爱舞蹈的人或是以舞蹈自娱自乐的人以精神慰藉,欣赏舞蹈或是表演舞蹈都融合了参与者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表现了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4、*民间舞和古典舞的发展的多元性

  *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的民间舞更是形式多样,不仅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每个地区,每个具有不同生活环境等等,都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间舞蹈。民间舞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我国香飘四溢的民族大花坛更加鲜艳夺目、更加富有诱人的神奇魅力。

  古典舞继承宫廷舞蹈,本来给王宫大臣看的舞蹈,随着宫廷*,于民间传承,进入舞蹈学校,成为*古典舞蹈的源头。藉鉴于**舞蹈的成就,主要是芭蕾舞,参照取用,并回头看*既有舞蹈与**舞蹈的不同点,重新训练。透过文学的描写、绘画的描绘,来揣摩已经失传的古代舞蹈样貌,重新学习与恢复取于*戏曲,*戏曲惯称「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既是如此,它的一些动作有如舞蹈,很自然的可以抽取出来,为编*古典舞提供资源。继续从民间舞蹈获取滋养

  日益改观的人民生活、繁荣昌盛的民族文化使得*民间舞和古典舞焕然一新,舞蹈文化历经多重的淘洗,多重的接引,多重的扬弃,最终以宽松、兼容、自然、率真的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世界。

  不管二者出生的阶级如何,不容否置的是他们对人们的生活确实产生了非常实质性的影响,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惊喜,人们从中获得的乐趣那是无价之宝,是任何人都无法抹去的事实。当他们给人们带来贡献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发展,让世人去认识他们,认可他们,在一复一日中渐渐成长,当有今日的辉煌。

  1、技巧要求不同

  古典舞在柔韧性和技巧上,对于舞蹈演员的要求更高更严格。但跳民族舞则需要根据各民族舞蹈的特点来调整“需求”。

  有的民族舞需要附以道具,像蒙古族舞蹈的顶碗。

  有的民族舞需要灵活掌握身体姿势,像傣族舞蹈“三弯”。

  2、观看视觉感不同

  舞台上的古典舞者,俯视着就像一支笔刷,“笔法”在时间缓慢时,偶尔会弹一个弯,而面对时就像一根杆上的音符,当落下来时,千变万化。

  民族舞丰富多样,如朝鲜舞像仙鹤般、轻盈潇洒,*尔族舞热情洋溢,蒙族舞大气奔放,藏族舞有着**协调之美等。

  3、舞者感情基调不同

  古典舞是气息和韵律带动舞姿,蕴涵*传统文化元素。跳的是意境,像诗像画像高山流水,古典舞讲究:形、神、劲、律。

  而民族舞流传于民间、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

  傣族舞蹈

  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

  它是各民族生活情绪的表达,更加的接近烟火气息,带有各民族的生态生活符号。

  4、历史文化的不同

  我们可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古典舞都与相关的历史片段和历史人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唐代的《九部乐》等。

  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景观和历史脉络。

  而某些古典舞作品中,演绎创作的虚构细节和人物则是一种艺术加工而已,反而更能体现舞蹈本身的魅力。

  学习、练习古典舞,可以说是在*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里熏陶和成长。

  今年华表奖上佟丽娅表演的古典舞片段

  *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在表演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民族舞最能反映各个民族的生活小事,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甚至能在跳民族舞时,感到“身临其境”的旅行一样,体验精彩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所以,舞蹈当然不是单纯的形体动作,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展现。

  学习舞蹈,我们在舞动时,每个动作细节,都是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对美好传承的再现。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扩展7)

——*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代风格特色的舞蹈。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一、*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

  *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其源头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也是戏曲舞蹈的苏醒,是几千年来*舞蹈传统的复兴。因此,*古典舞的主要源泉是戏曲舞蹈。戏曲舞蹈虽然不能作为历朝历代古代舞蹈的遗存,与古代宫廷舞蹈并不是传承的关系,但是戏曲舞蹈确是距今最近的,具有严整规范性和典范性的舞蹈样式,所以*古典舞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由戏曲舞蹈发展而来的。另外,在20世纪中叶,芭蕾艺术深刻影响着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芭蕾也就成为*古典舞建立的参照系,古典舞也科学地借鉴了芭蕾的训练方法和完整的训练体系。

  著名舞蹈学者、舞蹈编导家孙颖先生也认为:“*古典舞必须区别于戏曲,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才能成为一门**的古典艺术。”孙颖教授依据雄厚的**传统和文化,在文化母体中开拓*古典舞的新领域,他研究汉代的审美风尚和文化气质,而且对*古代文化予以审视,使得*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可一种“汉代舞蹈风格”,将*古典舞进一步激活,使*古典舞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纵观*古典舞的形成于发展,的确经过了一个漫长探索并逐步发展的过程,舞蹈工作者既继承典范,发扬传统,又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地赋予古典舞以新的样式和气韵。

  二、*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古典舞将手、眼、身、法、步视为其运动形式的五大要素,每一要素中包含的大量的舞姿动作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古典舞特有的审美原则。

  (一)手。人们常说“手舞足蹈”,因此舞蹈中手的动作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古典舞尤其强调手的舞姿动作,往往在表达激动情感时会借助手的动作来完成。手的动作有很多,如“单指”、“剑指”、“虚拳”、“实拳”、“托掌”等等。手的舞姿使得*古典舞的风格一目了然,也是*古典舞区别于其它舞种的一大要素。

  (二)眼。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中我们能读懂一些肢体语言不能表达尽的情感含义。为了能将喜、怒、哀、乐、惊、怨等各种人性情感有效地表达出来,*古典舞中的“眼睛”就成为了重要的表演工具。还有,*古典舞的“眼”的动作原则是“眼随身动”、“眼随手走”。

  (三)身。身体的姿态是最能够体现舞蹈的风格特征的,也最能揭示舞蹈人物的性格,所以*古典舞对身体姿态动律的运用就极为讲究。其实,*古典舞中要强调某部分“身”的动作并不是只指运动的某一部分,而是需要其它身体部位的配合。

  (四)法。*古典舞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形成舞蹈风格特征的动律精髓,俗称“法儿”,一是舞蹈的规律和法则。*古典舞的“法”强调“阴中阳,阳中阴”。

  (五)步。步法的运用是舞蹈下肢运动的关键,人体运行主要是依靠腿和脚的动作,无“足”的舞姿,舞蹈也就不能称其为“舞蹈”了。对于*古典舞,各种步法也要具有*特色,虽然在基本功训练中我们也借鉴了芭蕾舞的脚位进行训练,但真正的古典舞组合或剧目当中所运用的舞姿,还是来源于*古代舞蹈和戏曲舞蹈。

  三、*古典舞的审美要素

  我们知道,*古典舞基训的总要求就是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也是*古典舞身韵特征的突出表现,这四者也是*古典舞的审美要素。展**说,“形”就是指外形,是*古典舞基训的外部形态特征;“神”就是指民族的身韵、神态和气质,这也是古典舞的内涵,通过*古典舞的基训,这种“神”才能够散发出来;“劲”就是指劲头,也就是*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它是*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律”就是指韵律以及运动规律,如*圆、立圆、8字圆就是构成*古典舞动势的精髓。以上四个关键词就是*古典舞真正的精髓,而*古典舞基训也是为了把“形、神、劲、律”这四者很好地展现出来,如果没有了*古典舞基训,就没有了“形、神、劲、律”的展现。

  综上所述,本文已经分析了*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又分析了它的审美特征与要素,我们已经感受到*古典舞的独特魅力。正是它的审美要素,才使*古典舞散发出独一无二的魅力,满足了当前观众的审美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古典舞的不断发展。

  一、基本云手

  要求:双手胸前时要保持圆臂,要含胸提气。双手配合的感觉要象在胸前揉抚一个圆球一样,完成云手的过程身体也要在过程中随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随上面的手,后随下面的手,要有浑厚的内涵气质。节奏处理基本上同“云肩转腰”一样,先做连绵不断的慢速,然后在慢中给以“点”的处理,强调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

  二、冲靠云手

  在基本云手的基础上,加以上身冲靠为动律带动云手的同时加上脚的前后移动重心整个过程要完成两次上身的冲靠,两次脚步的前后移重心。手腕在揉球过程中是连续的盘腕

  三、大开大合云手

  强调“横拧开合”的技术要领。要尽量挺拔上身并横拧,二位手臂要向后打开一些,上下身较劲产生一种“拧麻花”的形态。左臂要尽量后掰,之后从头前饶过,接着变“走上身留下身”动律转体过来。

  四、波浪云

  又称“云手大揉球”。其始动作要比基本云手舒展和撑长一些,是上身经过右旁提-后仰身-左旁提的大幅度运动过程,双手间距要适当放大。腿部要有弯曲移动重心的过,身体要有深含的过程,右手“反*穿”左手“正*穿”带动直腿立腰,又成右旁提,与前面左右对称。适合用一些强烈的、伸展的、多变的旋律性强的伴奏音乐。

  手臂的基本姿态:

  (1)单山膀:(以右手为列,下同从略),小踏步,身体面向一点,目视八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手顺胯向下经体侧撩掌至头的前上方,然后盖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开,至上臂与肩同*为止,身体面向两点,头转向八点;

  (2)双手膀:丁子步或小踏步,身体面向一点,目视八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眼随右手拉成单山膀,然后眼随左手拉成双山膀,眼亮相于两点上方;

  (3)顺风旗: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时,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八位血上方;

  (4)双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经体侧撩至头上,盖掌于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八点下方;

  (5)托按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是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体面向两点眼亮相于八点斜上方;

  (6)山膀按掌:动作同脱掌,只是最后姿态为右山膀左按掌;

  (7)斜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经体分前撩至顺风旗位手心向上,高臂为扬掌位;

  (8)冲掌:丁字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由下向右双晃手一周右胯侧,右手端掌与左手掌掌心相对,然后右肘后提左掌向八点下方推出,眼随左手方向亮相;

  (9)提襟:丁字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臂下崔,手握拳提于右胯旁,同时左肩微向前眼看右手。然后左臂下崔,手握拳于左胯旁,同时右肩微向前,上身略向左拧,手腕略向里转,虎口在身前斜对胯,甩头向八位亮相。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货。

  一、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有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间、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符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刚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二、身法韵律的贯穿

  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一个是意念、感觉上的艺术素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族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课的芭蕾化倾向和体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

  三、身体的专业条件、能力和素质

  (一)柔韧性方面:作为一个民族舞演员,要求身体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要好,幅度要大,特别是对肩、腰、腿、髋的柔韧性要求很高。

  1、下肢要有大的步幅:前、旁、后腿要求180度,因为演员在“**慢板”中,通过“步幅”来充分展现身体的表现力;而且,一系列的民族技巧需要很好的“步幅”的训练上,方法很多,有耗、压、劈、扳、踢、悠、撩。仅一个劈叉就有耗、压、拖、滚、跳、翻、扫。踢腿的种类就更多了。

  2、髋关节的“开”和“掀”的幅度要大。它和芭蕾的“开”还不完全一样。我们不仅要求大腿跟的外开,而且要求整个髋臼关节大幅度的运动,许多民族舞姿和技巧都需要髋关节有更大幅度的“开”和“掀”的能力。

  3、交叉的幅度。要求关节的能力,并且往往和身体的拧倾结合在一起。

  4、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这给弹跳等一系列的民族舞姿、造型、技巧的“爆发力”准备了素质、能力的条件和基础。

  5、深蹲的能力:这也是一系列的民族舞姿、造型、技巧的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跟腱韧带的韧性要好。

  6、古典舞的舞姿幅度特别大,除了上身拧倾的要求外,要在*衡重心上进行运动和变化。这同时加大了主力腿柔韧的幅度。

  (二)腰部的训练:我们民族舞对腰的训练要求很高,内容也极为丰富。腰部的训练不光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腰”的训练,它包括的范围要广的多。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节。

  1、素质与能力。上节——指胸腰。包括肩关节、膀跟。这一节“开”的幅度很重要,特别对女演员更是如此。它包括开、合、含、腆、涮。中节——指胸以下、胯以上这一节。各种拧腰的幅度,中节是起决定作用的。它除了柔韧性之外,腰背能力也要靠中节来去作用。它应包括柔韧的训练、各种拧腰的训练,包括两头叠的能力、旁提的能力训练,以及下、耗、甩、涮、抡等。下节——蛰大腿根、胯根这一节,包括“板腰”的能力。在民族舞中,胯根这一节很重要,它和髋的幅度及一系列民族技巧的关系密切,在民族技巧中下节运动的很多,如翻身幅度加大,速度加快,许多民族造型、舞姿技巧需要胯根的“开”和很强的板腰能力。

  2、运动中腰的能力训练。运动中要求腰的灵活、有速度、有力量。如快涮腰、风火轮、乌龙盘打、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要求腰拧、闪、力、活,具有高度灵敏性和力量。同时,腰也起着上下身配合的枢纽和桥梁作用。谚语说的好:“变化在手,机关在腰”。

  四、技术、技巧的民族特性

  (一)旋转的特点

  1、我们民族的旋转,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如果要和芭蕾作个比较是有很大同的。芭蕾的旋转都是直体的;我们除了有直体的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衡重心上的转。

  2、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我们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

  3、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延续和夸张。

  4、民族舞姿转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可以说,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将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点

  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翻身是古典舞训练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他的特点是:

  1、民族性强。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

  2、形象性强它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象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

  3、表现力强它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情;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

  **来,翻身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结构形式丰富了,加强了流动性和复合性,加强了对比性,除了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的对比,加上空中翻身的高低对比,而作为古典舞的训练内容和表现**,它还可以大展宏图。

  (三)弹跳的特点

  在弹跳方面,我们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也越来越大。他突出的特点是:

  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

  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

  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

  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民族舞弹跳的有一特点。

  5、由于民族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民族舞跳跃的特点。

  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

  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民族舞跳跃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和风格特点。

  总之,我们已初步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一套训练系统,而这套系统已具有比较强的民族性,有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它现在已经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了——这次在**举行的国际舞蹈艺术院校舞蹈节上,*古典舞的训练表演引起了与会各国同行专家的重视和反响。可以预言,它饿发展方兴未艾,它的前景将是辉煌!让我们充满信心,共同努力,把我们民族舞的训练体系搞得更完善,让它民族性更强、更科学、更系统、更具有时代性!为我们的后人开拓一条通向世界舞蹈艺术高峰之路。

  *古典舞是**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舞蹈的艺术典范。*古典舞凝聚着**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身韵”,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门**的舞蹈种类。身韵形成了当代*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舞蹈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本论文便是从*古典舞的灵魂——“身韵”出发,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一、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的艺术特征。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扩展8)

——*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代风格特色的舞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

  *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其源头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也是戏曲舞蹈的苏醒,是几千年来*舞蹈传统的复兴。因此,*古典舞的主要源泉是戏曲舞蹈。戏曲舞蹈虽然不能作为历朝历代古代舞蹈的遗存,与古代宫廷舞蹈并不是传承的关系,但是戏曲舞蹈确是距今最近的,具有严整规范性和典范性的舞蹈样式,所以*古典舞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由戏曲舞蹈发展而来的。另外,在20世纪中叶,芭蕾艺术深刻影响着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芭蕾也就成为*古典舞建立的参照系,古典舞也科学地借鉴了芭蕾的训练方法和完整的训练体系。

  著名舞蹈学者、舞蹈编导家孙颖先生也认为:“*古典舞必须区别于戏曲,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才能成为一门**的古典艺术。”孙颖教授依据雄厚的**传统和文化,在文化母体中开拓*古典舞的新领域,他研究汉代的审美风尚和文化气质,而且对*古代文化予以审视,使得*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可一种“汉代舞蹈风格”,将*古典舞进一步激活,使*古典舞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纵观*古典舞的形成于发展,的确经过了一个漫长探索并逐步发展的过程,舞蹈工作者既继承典范,发扬传统,又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地赋予古典舞以新的样式和气韵。

  二、*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古典舞将手、眼、身、法、步视为其运动形式的五大要素,每一要素中包含的大量的舞姿动作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古典舞特有的审美原则。

  (一)手。人们常说“手舞足蹈”,因此舞蹈中手的动作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古典舞尤其强调手的舞姿动作,往往在表达激动情感时会借助手的动作来完成。手的动作有很多,如“单指”、“剑指”、“虚拳”、“实拳”、“托掌”等等。手的舞姿使得*古典舞的风格一目了然,也是*古典舞区别于其它舞种的一大要素。

  (二)眼。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中我们能读懂一些肢体语言不能表达尽的情感含义。为了能将喜、怒、哀、乐、惊、怨等各种人性情感有效地表达出来,*古典舞中的“眼睛”就成为了重要的表演工具。还有,*古典舞的“眼”的动作原则是“眼随身动”、“眼随手走”。

  (三)身。身体的姿态是最能够体现舞蹈的风格特征的,也最能揭示舞蹈人物的.性格,所以*古典舞对身体姿态动律的运用就极为讲究。其实,*古典舞中要强调某部分“身”的动作并不是只指运动的某一部分,而是需要其它身体部位的配合。

  (四)法。*古典舞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形成舞蹈风格特征的动律精髓,俗称“法儿”,一是舞蹈的规律和法则。*古典舞的“法”强调“阴中阳,阳中阴”。

  (五)步。步法的运用是舞蹈下肢运动的关键,人体运行主要是依靠腿和脚的动作,无“足”的舞姿,舞蹈也就不能称其为“舞蹈”了。对于*古典舞,各种步法也要具有*特色,虽然在基本功训练中我们也借鉴了芭蕾舞的脚位进行训练,但真正的古典舞组合或剧目当中所运用的舞姿,还是来源于*古代舞蹈和戏曲舞蹈。

  三、*古典舞的审美要素

  我们知道,*古典舞基训的总要求就是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也是*古典舞身韵特征的突出表现,这四者也是*古典舞的审美要素。展**说,“形”就是指外形,是*古典舞基训的外部形态特征;“神”就是指民族的身韵、神态和气质,这也是古典舞的内涵,通过*古典舞的基训,这种“神”才能够散发出来;“劲”就是指劲头,也就是*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它是*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律”就是指韵律以及运动规律,如*圆、立圆、8字圆就是构成*古典舞动势的精髓。以上四个关键词就是*古典舞真正的精髓,而*古典舞基训也是为了把“形、神、劲、律”这四者很好地展现出来,如果没有了*古典舞基训,就没有了“形、神、劲、律”的展现。

  综上所述,本文已经分析了*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又分析了它的审美特征与要素,我们已经感受到*古典舞的独特魅力。正是它的审美要素,才使*古典舞散发出独一无二的魅力,满足了当前观众的审美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古典舞的不断发展。

  扩展资料:古典舞的基本要素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

  “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

  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

  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

  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 “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

  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3、劲

  “*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

  “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

  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

  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

  “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

  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舞律”之精奥之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