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解读 菩萨心经全文解读
心经全文解读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心经全文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槃”。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
一、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 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 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槃;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二、释经题
上面是总体**《心经》的段落大意给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体地讲一讲。但是要在两小时以内把这260字讲得浅显明白,也不容易。
我们先讲经题。经题由四部分组成。
(一)般若。
梵语“般若”中译为慧、智慧、净慧。不管译成什么,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这个名称,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说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比如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随文入观,随文生解,随文起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经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
第三是实相般若。我们观照什么呢?观照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五蕴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
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他说:实相般若就是真理,观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种般若。由真教产生真慧,由真慧而证得真理,是为三种般若的相互关系。
上面说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诸佛从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诸佛之母。《仁王护国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又说:“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产生;一切菩萨要成佛,必须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脱;一切世间事业,好事、善事、利益众生的事,都是从般若而产生;一切有情必须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二)波罗蜜多
“波罗”者,彼岸。经典作者说“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槃。”菩提是觉悟、是智慧;涅槃是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提涅槃是为彼岸。
“蜜多”者,到义、离义。由行般若,离诸障染,因此到达彼岸。“波罗蜜多”合起来就是“到彼岸”。要到彼岸,就要发心修菩萨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备七种最胜方便。具足此七种最胜方便,才可以称为到彼岸。这七种最胜是:
1、住菩萨种姓。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具备菩萨种姓,要有这样的善根,要有这样的福德因缘。没有菩萨的善根,没有福德因缘,就发不起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大道心。
2、依大菩提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它的动力就是大菩提心。
3、悲悯有情。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下化众生,必须要有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之心。
4、具行事业。有了发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仅仅发心而不付诸实践,那种发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要具行事业。就是要行六度万行,以这样福慧事业来庄严菩提心、菩萨道。
5、无相智所摄。修一切善法,修六度万行,都要以无相智作为出发点,不要起执著,不要为名闻利养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无相法。所谓无相,就是要破除执著。
心经全文解读扩展阅读
心经全文解读(扩展1)
——心经全文解释朗读
心经全文解释朗读
导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心经全文解释朗读,欢迎借鉴!
【皈依发心】:(三遍)
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
【称念圣号】:(三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礼赞文】 :(一遍)
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心经〕(九遍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下诵一遍)
南无敬礼师,敬礼佛,敬礼法,敬礼僧,敬礼大佛母般若波罗蜜多。我之一切真实语,当愿成就。如昔时天王帝释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依止念诵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如是我亦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依止念诵,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愿皆遣除!(拍手)愿成无有!(拍手)愿成寂灭!(拍手)愿极寂灭!(拍手)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来亦不去。
不一亦不异。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qǐ)首礼佛。
【回向文】
回向就像存盘一样,把我们做的功德保存下来。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殊胜菩提心妙宝,未生起者令生起;
已生起者不退转,祈愿辗转更增上。
愿我所修胜功德,速证般若大佛母;
及一众生悉无余,悉皆成就彼尊地。
昼吉祥、夜吉祥,上师三宝加持大吉祥;诸瑜伽者皆吉祥,一切有情愿吉祥!愿善妙增长!
注:想要给自己,孩子,亲朋好友等回向的,可以念完上面这段回向文后,再有针对性的自己念叨一下。
心经全文注音及解释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解释】观音菩萨,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dù yī qiē kǔ è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解释】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è lì zǐ,sè bù yì kōng,kōng bù yì 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解释】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形相不异乎空间,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kōng jí shì s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解释】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解释】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一样的
shè lì zǐ,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解释】舍利子呀,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bù gòu bù jìng,bù zēng bù jiǎn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解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解释】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解释】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解释】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解释】没有不能了解的,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解释】直到没有老和死,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解释】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不用智慧去强求,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解释】菩萨觉悟之后,依照心经,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wú yǒu kǒng bù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解释】由于没有碍,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解释】远离颠倒梦想 ,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解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照心经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释】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解释】所以说心经,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解释】是无上的咒语,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解释】能除一切苦 ,不是骗人的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解释】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解释】其咒语曰: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解释】大家快去彼岸,修成正果
心经全文解读(扩展2)
——心经全文解释
心经全文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心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
心经全文解释
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详细解释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
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全文注音)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yì sè ,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 guà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说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全文解读(扩展3)
——心经全文解读
心经全文解读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心经全文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
一、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 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 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二、释经题
上面是总体**《心经》的段落大意给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体地讲一讲。但是要在两小时以内把这260字讲得浅显明白,也不容易。
我们先讲经题。经题由四部分组成。
(一)般若。
梵语“般若”中译为慧、智慧、净慧。不管译成什么,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这个名称,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说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比如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随文入观,随文生解,随文起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经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
第三是实相般若。我们观照什么呢?观照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五蕴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
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他说:实相般若就是真理,观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种般若。由真教产生真慧,由真慧而证得真理,是为三种般若的相互关系。
上面说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诸佛从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诸佛之母。《仁王护国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又说:“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产生;一切菩萨要成佛,必须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脱;一切世间事业,好事、善事、利益众生的事,都是从般若而产生;一切有情必须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彼岸。
(二)波罗蜜多
“波罗”者,彼岸。经典作者说“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菩提是觉悟、是智慧;涅?是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提涅?是为彼岸。
“蜜多”者,到义、离义。由行般若,离诸障染,因此到达彼岸。“波罗蜜多”合起来就是“到彼岸”。要到彼岸,就要发心修菩萨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备七种最胜方便。具足此七种最胜方便,才可以称为到彼岸。这七种最胜是:
1、住菩萨种姓。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具备菩萨种姓,要有这样的.善根,要有这样的福德因缘。没有菩萨的善根,没有福德因缘,就发不起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大道心。
2、依大菩提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它的动力就是大菩提心。
3、悲悯有情。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下化众生,必须要有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之心。
4、具行事业。有了发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仅仅发心而不付诸实践,那种发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要具行事业。就是要行六度万行,以这样福慧事业来庄严菩提心、菩萨道。
5、无相智所摄。修一切善法,修六度万行,都要以无相智作为出发点,不要起执著,不要为名闻利养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无相法。所谓无相,就是要破除执著。
心经全文解读(扩展4)
——陆游秋思阅读答案(秋思全文赏析及诗意解读)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宋代:陆游《秋思》
世间的人,熙熙攘攘,受着等各种欲望的驱动,追名逐利,忙忙碌碌,不敢松懈,不敢停歇,如同被数万只田单所点燃的牛在后面追赶。而我独自淡然消闲,竟不像是人间的人儿,而像一只浪迹浪湖的沙鸥。我并不想远离世尘,也不以畸人自我标持,而是被世尘排斥在门外。当然,世人并不可憎,而我也并不可羡。有着异于世人的行径和追求,才使我处于这样的境地。
他人或许看不惯我的另类,或许羡慕我的闲逸,而我的苦痛,常人也不能理解。我也想着能够融入世人之中,哪怕去追逐相同的东西,但是做不到。我不相信命中注定之类的东西,也不相信上天早已做好了安排,只是人是有不同的。不能说谁高谁低,同活一世,为着自己的心而活而已。
《老子》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苏轼云:“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人生欲望太多,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忙碌时希望闲适,闲时又想着能有所作为,永远没有安逸快乐的时候。
利欲驱动下的人们,与浪迹江湖的沙鸥,彼此羡慕,而各怀辛苦。虽然有时相互看不惯,但也心中也有一分相通之处,都曾经历过那样的时刻,能够相互理解。都有着复杂的欲望驱使,没有真正满足的时候。所以人生充满矛盾,自己也不能开解。世间的事永远不会按照自己内心的规划进行,经常是违逆的,事不能转换,心也不能转换,欢乐少,悲伤多,人生的常态
心经全文解读(扩展5)
——般若波罗蜜心经注音注解全文诵读
般若波罗蜜心经注音注解全文诵读
导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以下是小编整理般若波罗蜜心经全文,以供参考。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观 自 在 菩 萨 。(译文:观音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译文: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 见 五 蕴 皆 空。(译文: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 一 切 苦 厄 。(译文: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
色 不 异 空。(译文: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
空 不 异 色 。(译文: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译文: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
空 即 是 色。(译文: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识。(译文: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yì fù rú shì 。
亦 复 如 是。(译文: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 诸 法 空 相 。(译文: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
不 生 不 灭。(译文: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
不 垢 不 净。(译文: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 增 不 减 。(译文: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译文: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无 受 想 行 识 。(译文: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译文: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译文: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 。
无 眼 界。(译文: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乃 至 无 意 识 界 。(译文: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无 无 明。(译文: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亦 无 无 明 尽 。(译文: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
乃 至 无 老 死。(译文: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亦 无 老 死 尽。(译文: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 。(译文: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
无 智 亦 无 得。(译文: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
以 无 所 得 故 。(译文: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
菩 提 萨 省#译文: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
心 无 挂 碍。(译文: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
无 挂 碍 故。(译文: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
无 有 恐 怖。(译文: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译文:远离颠倒梦想 )
jiū jìng niè pán 。
究 竟 涅 盘 。(译文: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
三 世 诸 佛。(译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译文: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心经全文解读(扩展6)
——老舍《母鸡》课文解读
老舍《母鸡》课文解读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舍《母鸡》课文解读,欢迎阅读参考!
老舍《母鸡》课文解读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
拓展阅读:老舍母鸡读后感
读了《母鸡》这篇课文,我也读懂了天下的母亲。
母鸡你真伟大,你为了你的儿女一天天消瘦了。当你的儿女一个个挺着像汤圆似的肚子时,而你的肚子却空空如也。你天天教你的儿女啄食,掘地,用土洗澡,忙前忙后。以前的你胆小如鼠,如今你为了保护你的儿女变得如此勇猛。
你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从小到大一直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们。
当我还是婴儿,母**夜守侯在我的身旁,我一吭声妈妈就要开始忙着照顾我们的吃喝拉撒。现在我们长大了,上学了,您又为了我的学习忙里忙外。当我上学时,妈妈要忙着去上班,当我们放学,您又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忙活着起全家人的晚餐来。你总是有干不完的家务,做不完的工作。炎热的夏季,你为了让我们吃上可口的饭菜,一头钻进了厨房,那可口的饭菜是您真正用满身的汗水换来的;寒冷的冬日,您为了让我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你那柔弱的手伸进了刺骨的河水里,可是你总是毫无怨言。
妈妈,我好想对您说:“您辛苦了!”
读了《母鸡》这篇课文,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母爱很伟大。
老舍先写对“母鸡”的厌恶,在写对“母鸡”的崇敬,感情先后迥然不同。这种强烈的鲜明的对比,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自然产生了一种幽默可笑的感觉,是我们仿佛在欣赏一个风趣的相声或小品。
这篇文章写出了母鸡对雏鸡的关心与照料;干什么事都处处想着雏鸡,让着雏鸡;而且还教它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教它们挤在母鸡的翅下、胸下......这都是鸡母亲爱他们,呵护它们的表现,这是母爱的自然流露。
“当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时,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像文中的母鸡一样,一做我爱吃的饭菜时,妈妈就在一旁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并且还说:“慢点吃,别噎着。”我抬起头,嚼着菜,问道:“妈妈,您怎么不吃啊。”而妈妈却笑着说:“你吃吧,我不爱吃这菜。”每当我这样问她的时候,妈妈总是这样回答。现在,我明白了其中的原要。
感谢老舍,感谢老舍先生带给我们的文章——《母鸡》,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
《母鸡》是老舍爷爷又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我读了《母鸡》这篇课文,感受到了天下母亲无私的爱。
老舍爷爷一开始是讨厌母鸡的,他讨厌母鸡无病**,讨厌母鸡欺软怕硬,讨厌母鸡清高自傲。可是后来,一只做了母亲的母鸡让他改变了看法,他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那只刚孵出鸡雏的母鸡,不论在哪里它总是挺着脖儿,时刻警戒,生怕自己的宝宝遇到危险。不论遇到哪一点可吃的东西,她都先啄一啄那个东西,再放下,让给小鸡们吃。这样,每一只雏鸡都健康快乐地长大起来,可她自己却瘦了一大圈。而且它不厌其烦地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啊,一位伟大的鸡母亲,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孩子。
鸡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这样呢?天底下每一个做母亲的,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我的母亲也不例外。
当我刚出生的时候,妈妈日夜不停的守护着我,每天都管我的吃喝拉撒。现在,我长大了,**小学,她又是那么奔波劳累,每天上班回家已经筋疲力尽,但她还是坚持烧饭、洗衣、拖地。在炎热的夏季,妈妈为了让我吃上可口的饭菜,一头钻进了厨房,是她用那汗水换来了一桌好吃的饭菜啊!在寒冷的严冬,妈妈为了让我穿上那整洁的衣服,她让她的手进入了那刺骨的`水里,可是她总是毫无怨言。
老舍的《母鸡》又一次让我体会到了这全世界唯一不求回报的爱——母爱!
老舍的母鸡的作文
我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又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而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埂,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雏鸡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当它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们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雏鸡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雏鸡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雏鸡。因为它是鸡的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