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 有关齐王筑城翻译及注释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语文考试中必须有的一个知识点,虽然占分也不是很多,但是该拿到的分数一分都不要丢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⑨,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 东坡居士(著)

  译文:

  齐王一天上早朝,看了周围,然后对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都苦于要支付大量的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去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轩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就可以和各强国隔绝,让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楚国也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天哀嚎。我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减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注释:

  ①临朝:指帝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

  ②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

  ③丁壮:即壮丁,指壮年的'男子。

  ④即墨:战国齐邑,在今山东省*度县东南。

  ⑤大行(hang杭):即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

  ⑥辍(huan环)辕:山名,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南,接巩、登封二县界。据《元和志》云:“山路险阻,凡十二曲,将去复还,故日辍辕。”

  ⑦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⑧逶迤:斜行;曲折前进。用以形容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⑨窥:窥觎,指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以窥伺可乘之机。

  ⑩征戍:旧称远征和守卫边疆。侵虞:侵犯。

  ⑩永逸:永远安逸。

  ⑥旦:早晨。

  ⑧踣(bó搏):跌倒、倒毙。

  应候:顺应时令。

  ⒀岁:每年,年年

  启示:

  【这则寓言教育人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注意眼前利益,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才会做到福国利民。】齐王看到筑大城防御敌国的好处,却没有想到筑城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所以艾子借雪中饿民的故事讽谏齐王,不要只看到将来的好处而不惜把人民都折磨死。那样,所谓将来的好处,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顶多也不过是望梅止渴罢了。

  寓言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双层结构”法,使作品形散神聚、画龙点睛,鲜明而突出地展现出寓言的义理。小故事是*凡的、偶然出现的,但它却深括了大故事大事物的必然实质,成为大故事、大事物的灵魂之窗。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扩展1)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翻译

  在*时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汉:刘向 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注释

  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窥镜:照镜子。

  孰:谁,什么。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若:如。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又:更。

  寝:躺着。

  美我者:赞美/认为……美

  私:动词,偏爱。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

  宫妇:宫里的姬妾。

  左右:身边的近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受上赏:给予,付予。通“授”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而形貌昳(yì)丽:而,表并列关系。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翻译 篇1

  作品原文:

  邹忌1讽2齐王3纳谏4

  邹忌修5八尺6有余,而形貌昳丽7。朝服衣冠8,窥镜9,谓其妻曰:“我孰10与11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12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13,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14,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15。暮寝16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17,私18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19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0。今齐地21方22千里,百二十城,宫妇23左右24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25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26,王之蔽27甚矣。”

  王曰:“善28。”乃29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30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1;**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32,闻33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4;期35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6。

  词句注释:

  1、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2、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3、齐王:即齐威王。

  4、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5、修:长,这里指身高。

  6、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7、昳丽:光艳美丽。

  8、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9、窥镜:照镜子。

  10、孰:谁,哪一个。

  11、与:和……比。

  12、及:比得上。

  13、旦日:明日,第二天。

  14、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15、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

  16、寝:躺,卧。

  17、美我者:以我为美。

  18、私:偏爱,动词。

  19、诚知:确实知道。

  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

  21、地:土地,疆域。

  22、方:方圆纵横。

  23、宫妇:宫中的姬妾。

  24、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25、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6、之:音节助词,不译。

  27、蔽:蒙蔽,这里指指受蒙蔽。

  28、善:好。

  29、乃:于是,就。

  30、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

  31、受:给予,付予。

  32、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33、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4、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

  35、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36、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一作:谤议)

  白话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作品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集团内部新旧**的**,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主张或**策略,为某些**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安邦的才干。各国**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

  作品赏析:

  分层赏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邹忌敢下结论的原因: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整体赏析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阶级在*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这种写法,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此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扩展2)

——《齐王筑城》阅读题

《齐王筑城》阅读题

  齐王筑城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教育人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注意眼前利益,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才会做到福国利民。所以做事要顾全大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齐王筑城》阅读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

  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

  ②踣(b搏):跌倒。

  ③应候:顺应时令。

  【试题】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 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利 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岁苦支备( ) (2)虽有少劳( )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4)臣怪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

  1、使 秦 不得窥吾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利耶?

  2、每年 劳累(劳苦) 隐患(祸患) 对感到奇怪

  3 、 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4、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

  【补充注释】

  ①临朝:指帝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

  ②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

  ③丁壮:即壮丁,指壮年的男子。

  ④即墨:战国齐邑,在今山东省*度县东南。

  ⑤大行(hng杭):即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

  ⑥辍(环)辕:山名,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南,接巩、登封二县界。据《元和志》云:山路险阻,凡十二曲,将去复还,故日辍辕。

  ⑦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⑧逶迤(wēi y 威夷):斜行;曲折前进。用以形容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⑨窥:窥觎,指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以窥伺可乘之机。

  ⑩征戍:旧称远征和守卫边疆。侵虞:侵犯。

  【译文】

  齐王一天上早朝,他看着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辗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我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贱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简评】

  这则寓言教育人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注意眼前利益,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才会做到福国利民。齐王看到筑大城防御敌国的好处,却没有想到筑城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所以艾子借雪中饿民的故事讽谏齐王,不要只看到将来的好处而不惜把人民都折磨死。那样,所谓将来的好处,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顶多也不过是望梅止渴罢了。

  寓言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双层结构法,使作品形散神聚、画龙点睛,鲜明而突出地展现出寓言的义理。小故事是*凡的、偶然出现的,但它却深括了大故事大事物的必然实质,成为大故事、大事物的灵魂之窗。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扩展3)

——《唐齐王景达》文言文翻译

《唐齐王景达》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唐齐王景达》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世宗睿武孝文**中显德三年(丙辰、956)

  后周纪四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

  [1]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太祖**乘皮船入寿春壕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牙将馆陶张琼遽以身蔽之,矢中琼髀,死而复苏。镞著骨不可出,琼饮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数升,神色自若。

  [1]三月,甲午朔(初一),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供炮使用,随从**过桥的每人也携带一块石头。宋太祖**乘坐牛皮船进入寿春护城河中,城上用连弩发射,箭矢像房屋的椽子那样粗;牙将馆陶人张琼立即用身体遮挡,箭射中张琼的大腿,昏死过去又苏醒过来。箭头射进骨头不能拔出,张琼喝下一大杯酒,命令人敲破骨头取出箭,流血好几升,神态脸色仍从容自如。

  唐主复以右仆射孙晟为司空,遣与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入见,称:“自天以来,海内分崩,或跨据一方,或迁革异代,臣绍袭先业,奄有**,顾以瞻乌未定,附凤何从!今天命有归,声教远被,愿比两浙、湖南,仰奉正朔,谨守土疆,乞收薄伐之威,赦其后服之罪,首于下国,俾作外臣,则柔远之德,云谁不服!”又献金千两,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晟谓冯延己曰:“此行当在左相,晟若辞之,则负**。”既行,知不免,中夜,叹息谓崇质曰:“君家百口,宜自为谋。吾思之熟矣,终不负永陵一培土,余无所知!”

  南唐主又任命右仆射孙晟为司空,派遣他与礼部尚书王崇质奉持表章入周进见,表称:“自从唐朝天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有的地区割据一方,有的地区**换代,臣下继承祖先基业,拥有**之地,只是因为看那乌鸦都没有落脚,要想附凤攀龙又从何谈起!如今天命已有归宿,声威教化泽被远近,希望比照两浙的吴越、湖南的楚国,敬奉中原号令,谨守土地疆域,乞求收敛征伐的威势,赦免后来臣服的罪过,从我小国开始,让我作您域外臣子,那么安抚边远的德政,还有谁不服从!FACE”又贡献黄金千两,白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孙晟对冯延巳说:“此行应当由您左相出使,然而我孙晟如果推辞,那就有负**烈祖厚望。”上路以后,自知不免一死,半夜叹息,对王崇质说:“您家有一百多口人,应该好好地为自己盘算。我已经考虑得很成熟了,最后决不辜负永陵烈祖的在天之灵,其余的一无所知了。”

  [2]南汉甘泉宫使林延遇,阴险多计数,南汉主倚信之;诛灭诸弟,皆延遇之谋也。乙未卒,国人相贺。延遇病甚,荐内给事袭澄枢自代,南汉主即日擢澄枢知承宣院及内侍省。澄枢,番禺人也。

  [2]南汉甘泉宫使林延遇,为人阴险,善于算计,南汉主依靠信任他;诛杀消灭君主的诸兄弟,都是林延遇的主意。乙未(初二),林延遇去世,国中之人互相庆贺。林延遇病情危重时,推荐内给事龚澄枢代替自己,南汉主当日提升龚澄枢主持承宣院和内侍省。龚澄枢是番禺人。

  [3]光·舒·黄招安巡检使、行光州刺史何超以安、随、申、蔡四州兵数万攻光州。丙申,超奏唐光州刺史张绍弃城走,都监张承翰以城降。

  [3]光、舒、黄招安巡检使、行光州刺史何超率领安、随、申、蔡四州**数万人进攻光州。丙申(初三),何超奏报南唐光州刺史张绍弃城逃跑,都监张承翰率城投降。

  丁酉,行舒州刺史郭令图拔舒州,唐蕲州将李福杀其知州王承,举州为降。遣六宅使齐藏珍攻黄州。

  丁酉,(初四),行舒州刺史郭令图攻克舒州,南唐蕲州将领李福杀死知州王承,率州前来投降。后周派遣六宅使齐藏珍进攻黄州。

  [4]彰武留后李彦,性贪虐,部民与羌胡作乱,攻之。上召彦还朝。

  [4]彰武留后李彦,****暴虐,所辖百性和羌胡部落发动**,进攻李彦。后周世宗召李彦回朝**。

  [5]秦、凤之*也,上赦所俘蜀兵以隶军籍,从征淮南,复亡降于唐。癸卯,唐主表献百五十人;上悉命斩之。

  [5]秦州、凤州*定时,后周世宗赦免所俘获的后蜀士兵将他们编入军籍,跟随征伐淮南,他们又逃亡向南唐投降。癸卯(初十),南唐主上表献出降卒一百五十人;世宗命令将他们全部斩首。

  [6]舒州人逐郭令图,铁骑都指挥使洛阳王审琦选轻骑夜袭舒州,复取之,令图乃得归。

  [6]舒州人驱逐郭令图,铁骑都指挥使洛阳人王审琦选轻骑兵夜晚**舒州,又收复舒州,郭令图于是得以返归。

  [7]马希崇及王延政之子继沂皆在扬州;诏抚存之。

  [7]马希崇和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沂都在扬州,后周世宗下诏安抚慰问他们。

  [8]丙午,孙晟等至上所。庚戌,上遣中使以孙晟诣寿春城下,且招谕之。仁赡见晟,戎服拜于城上。晟谓仁赡曰:“君受国厚恩,不可开门纳寇。”上闻之,甚怒,晟曰:“臣为**,岂可教节度使外叛邪!”上乃释之。

  [8]丙午(十三日),孙晟等人到达后周世宗所在之处。庚戌(十七日),后周世宗派遣朝廷使者带孙晟到寿春城下,并且让他招安南唐守将。刘仁赡见到孙晟,在城上身着戎装行拜礼。孙晟对刘仁赡说:“您身受国君深厚恩泽,不可打开城门迎纳敌寇。”世宗听说后,十分恼怒,孙晟说:“臣下我身为**,岂能教唆节度使叛变投敌呢!”世宗于是**了他。

  [9]唐主使李德明、孙晟言于上,请去帝号,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仍岁输金帛百万以求罢兵。上以淮南之地已半为周有,诸将捷奏日至,欲尽得江北之地,不许。德明见周兵日进,奏称:“唐主不知陛下兵力如此之盛,愿宽臣五日之诛,得归白唐主,尽献江北之地。”上乃许之。晟因奏遣王崇质与德明俱归。上遣供奉官安弘道送德明等归金陵,赐唐主书,其略曰:“但存帝号,何爽岁寒!傥坚事大之心,终不迫人于险。”又曰:“俟诸郡之悉来,即大军之立罢。言尽于此,更不烦云;苟曰未然,请从兹绝。”又赐其将相书,使熟议而来。唐主复上表谢。

  [9]南唐主派遣李德明、孙晟对后周世宗说,请求废除帝号,割让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等六州之地,并且每年进贡黄金绢帛百万,以求休兵停战。世宗因为淮南之地已经一半被后周占有,各路将领捷报连日到达,便打算取得全**江以北的地方,不答应唐主所请。李德明眼看后周**日益推进,上奏称述:“唐主不知道陛下的兵力如此强盛,希望给臣下五天不作讨伐的宽限,使臣下得以返归禀告唐主,献出全**江以北之地。”世宗于是准许他。孙晟便奏请派王崇质与李德明一道返归。世宗派遣供奉官安弘道送李德明等人返归金陵,赐南唐主书信,信中大致说:“只管保存帝号,为什么要失去松柏不怕天寒地冻依旧郁郁葱葱的品格!倘若能坚定自己事奉大周的信念,终究不会被人逼入险境绝地。”又说:“等到江北各州全部献来,我的大军立即休战。话已在此说尽,不再赘述;倘若说还不行,请从此决绝。”又赐给南唐将相书信,让他们仔细商议而来。南唐主又上表道谢。

  李德明盛称上威德及甲兵之强,劝唐主割江北之地;唐主不悦。宋齐丘以割地为无益;德明轻佻,言多过实,国人亦不之信。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徵古素恶德明与孙晟,使王崇质异其言,因谮德明于唐主曰:“德明**求利。”唐主大怒,斩德明于市。

  李德明盛赞后周世宗声威德行和**强盛,规劝南唐主割让长江以北之地,南唐主不高兴。宋齐丘认为割让土地无济于事;李德明为人轻浮,经常言过其实,国中之人也不相信他的话。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徵古素来憎恶李德明和孙晟,让王崇质说得同李德明不一样,趁势对南唐主说李德明的坏话道:“李德明出**家求取私利。”南唐主勃然大怒,将李德明在街市斩首。

  [10]吴程攻常州,破其外郭,执唐常州团练使赵仁泽,送于钱唐。仁泽见吴越王弘不拜,责以负约;弘怒,决其口至耳。元德昭怜其忠,为傅良药,得不死。

  [10]吴程进攻常州,攻破常州外城,抓获南唐常州团练使赵仁泽,解送到钱唐。赵仁泽见到吴赵王钱弘不下跪叩拜,斥责钱弘背信负约;钱弘发怒,把他的嘴一直撕裂到耳边。元德昭怜惜他的忠诚,为他敷用好药,得以不死。

  唐主以吴**在常州,恐其侵逼润州,以宣、润大都督燕王弘冀年少,恐其不习兵,徵还金陵。部将赵铎言于弘冀曰:“大王元帅,众心所恃,逆自退归,所部必乱。”弘冀然之,辞不就徵,部分诸将,为战守之备。

  南唐主因吴越**在常州城下,害怕他们侵犯进逼润州,又因宣、润大都督燕王钱弘冀年纪轻,怕他不熟习军事,便征召他返回金陵。部将赵铎对钱弘冀说:“大王身为元帅,是众人心目中的支柱,反而自己退归京城,部众必定大乱。”钱弘冀认为是这样,推辞不接受征召,部署众将,作好战斗守卫的准备。

  龙武都虞候柴克宏,再用之子也,沈默好施,不事家产,虽典宿卫,日与宾客博弈饮酒,未尝言兵,时人以为非将帅材。至是,有言克宏久不迁官者,唐主以为抚州刺史。克宏请效死行陈,其母亦表称克宏有父风,可为将,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唐主乃以克宏为右武卫将军,使将兵会袁州刺史陆孟俊救常州。

  龙武都虞候柴克宏是柴再用的儿子,沉默寡言、乐善好施,不管家产,虽然典领宫廷警卫,但仍每天与宾客们下棋喝酒,不曾谈论军事,当时人认为他不是将帅的材料。到这时,有人说柴克宏很久没迁升官职,南唐主便任命他为抚州刺史。柴克宏请求在**效命,他母亲也进表称柴克宏有父亲遗风,可以为将,如果不能胜任,甘愿满门抄斩。南唐主于是任命柴克宏为右武卫将军,让他领兵会合袁州刺史陆孟俊救援常州。

  时唐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数千人皆羸老,枢密使李徵古复以铠仗之朽蠢者给之。克宏诉于徵古,徵古慢骂之,众皆愤恚,克宏怡然。至润州,徵古遣使召还,以神卫统军朱匡业代之。燕王弘冀谓克宏:“君但前战,吾当论奏。”乃表克宏才略可以成功,常州危在旦莫,不宜中易主将。克宏引兵径趣常州,徵古复遣使召之,克宏曰:“吾计日破贼,汝来召吾,必奸人也!”命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而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

  当时南唐精锐部队都在长江以北,柴克宏所率领的数千人都瘦弱年迈,枢密使李徵古又将铠甲兵器中锈蚀破烂的给他。柴克宏向李徵古申诉,李徵古傲慢地辱骂他,部众都忿忿不*,柴克宏却安然如常。到达润州,李徵古派遣使者召他回来,任命神卫统军朱匡业取代他。燕王钱弘冀对柴克宏说:“您只管在前面打仗,我自会安排奏报。”于是上表说柴克宏才能谋略可以成就功业,常州危在旦夕,不适宜中途调换主将。柴克宏领兵直奔常州,李徵古又派遣使者召他,柴克宏说:“我估计数日可以破敌,你来召我回去,必定是奸人啊!”命令斩首。使者说:“我接受李枢密的命令而来。”柴克宏说:“李枢密来,我也斩他首级。”

  初,鲍修让、罗晟在福州,与吴程有隙,至是,程抑挫之,二人皆怨。先是,唐主遣中书舍人乔匡舜使于吴越,壬子,柴克宏至常州,蒙其船以幕,匿甲士于其中,声言迎匡舜。吴越逻者以告,程曰:“兵交,使在其间,不可妄以为疑。”唐兵登岸,径薄吴越营,罗晟不力战,纵之使趣程帐,程仅以身免。克宏大破吴**,斩首万级。朱匡业至行营,克宏事之甚谨。吴程至钱唐,吴越王弘悉夺其官。

  当初,鲍修让、罗晟在福州时,与吴程有裂隙,到这时,吴程**刁难他们,二人都有怨恨。在这以前,南唐主派遣中书舍人乔匡舜到吴越出使,壬子(十九日),柴克宏到达常州,用帐幕蒙在船上,将全副武装的士兵藏匿在里面,声称前来接乔匡舜。吴越巡逻士兵将情况报告,吴程说:“两国交战,使者可以在其间来往,不可随便怀疑。”南唐士兵登上岸,直接逼近吴越营寨,罗晟不拼力作战,放进来让他们奔向吴程的营帐,吴程仅仅自己幸免于难。柴克宏大破吴越**,斩首一万级。朱匡业到达军营,柴克宏事奉他很恭敬。吴程到达钱唐,吴越王钱弘削夺他的一切职务。

  [11]甲寅,蜀主以捧圣控鹤都指挥使李廷为左右卫圣诸军马步都指挥使,仍分卫圣、匡圣步骑为左右十军,以武定节度使吕彦琦等为使,廷总之,如赵廷隐之任。

  [11]甲寅(二十一日),后蜀**命捧圣控鹤都指挥使李廷为左右卫圣诸军马步都指挥使,仍旧分卫圣、匡圣步兵、骑兵为左右十个军,任命武定节度使吕彦琦等为军使,李廷总领,如同赵廷隐的职务。

  [12]初,柴克宏为宣州巡检使,始至,城堑不修,器械皆阙,吏云:“自田、王茂章、李遇相继叛,后人无敢治之者。”克宏曰:“时移事异,安有此理!”悉缮完之。由是路彦铢攻之不克,闻吴程败,乙卯,引归。唐主以克宏为奉化节度使,克宏复请将兵救寿州,未至而卒。

  [12]当初,柴克宏为宣州巡检使,开始到达时,城墙、护城河长年失修,战备器具都有损缺,官吏说:“自从田、王茂章、李遇相继叛变,后来的人没有敢修治城池器械的。”柴克宏说:“时代变换事情不同,哪有这种道理!”全部修缮完好。因此路彦铢攻城不克,听说吴程兵败,乙卯(二十二日),撤退返回。南唐**命柴克宏为奉化节度使,柴克宏又请求领兵救援寿州,没有到达而去世。

  [13]河阳节度使白重赞,以天子南征,虑北汉乘虚入寇,缮完守备,且请兵于**。**留守王晏初不之与,又虑事出非常,乃自将兵赴之。重赞以晏不奉诏而来,拒不纳,遣人谓之曰:“令公昔在陕服,已立大功,河阳小城,不烦枉驾!”晏惭怍而还。孟、洛之民,数日惊扰。

  [13]河阳节度使白重赞因为天子南征,顾虑北汉有可能乘虚入侵,修治防御工事,并且向**请求增兵。**留守王晏起初不给**,后又考虑事情发生在非常时期,于是亲自统率**赶赴。白重赞因为王晏不是接受诏令前来,拒不接纳,派人对他说:“令公您昔日在陕城归服,已立大功,河阳区区小城,不劳屈尊枉驾!”王晏羞愧而回。孟州、洛州的百姓,惊恐骚动了好几天。

  [14]唐主命诸道兵马元帅齐王景达将兵拒周,以陈觉为监军使,前武安节度使边镐为应援都军使。中书舍人韩熙载**曰:“信莫信于亲王,重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为!”唐主不从。

  [14]南唐主命令诸道兵马元帅齐王李景达领兵抵抗后周**,任命陈觉为监军使,前武安节度使边镐为应援都军使。中书舍人韩熙载**说:“论信任,没有比亲王更可信的;论权重,没有比元帅更重要的,哪里用得上监军使呢!”南唐主没听从。

  遣鸿胪卿潘承诣泉、建召募骁勇,承荐前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静江指挥使陈德诚、建州人郑彦华、林仁肇。唐主以文稹为西面行营应援使,彦华、仁肇皆为将。仁肇,仁翰之弟也。

  派遣鸿胪卿潘承到泉州、建州召募矫健勇猛的人材,潘承推荐前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静江指挥使陈德诚、建州人郑彦华、林仁肇。南唐**命许文稹为西面行营应援使,郑彦华、林仁肇都为将领。林仁肇是林仁翰的弟弟。

  [15]夏,四月,甲子,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为庐、寿等州招讨使,以武宁节度使武行德为濠州城下都部署。

  [15]夏季,四月,甲子(初二),后周世宗任命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为庐、寿等州招讨使,任命武宁节度使武行德为濠州城下都部署。

  [16]唐右卫将军陆孟俊自常州将兵万余人趣泰州,周兵遁去,孟俊复取之,遣陈德诚戍泰州。孟俊进攻扬州,屯于蜀冈,韩令坤弃扬州走。帝遣张永德将兵救之,令坤复入扬州。帝又遣太祖**将兵屯*。太祖**令曰:“扬州兵有过*者,折其足!”令坤始有固守之志。

  [16]南唐右卫将军陆孟俊从常州领兵一万多人赶赴泰州,后周**逃遁离去,陆孟俊收复泰州,派遣陈德诚守卫泰州。陆孟俊进攻扬州,屯驻在蜀冈,韩令坤丢弃扬州逃跑。后周世宗派遣张永德领兵救援,韩令坤再入扬州。世宗又派遣宋太祖**领兵屯驻*。宋太祖**下令说:“扬州士兵有过*的,折断他的脚!”韩令坤这才有固守的决心。

  帝自至寿春以来,命诸军昼夜攻城,久不克;会大雨,营中水深数尺,攻具及士卒失亡颇多,粮运不继,李德明失期不至,乃议旋师。或劝帝东幸濠州,声言寿州已破;从之。己巳,帝自寿春循淮而东,乙亥,至濠州。

  世宗亲自到达寿春以来,命令各军昼夜攻城,长久未能攻克;适逢大雨,军营中水深数尺,攻城器材以及士兵损失逃亡很多,粮草运输接应不上,李德明超过期限没有到达,于是商议回师。有人劝说世宗往东巡视濠州,声称寿州已经攻破;世宗听从。己巳(初七),世宗从寿春沿着淮河东进,乙亥(十三日),到达濠州。

  韩令坤败唐兵于城东,擒陆孟俊。初,孟俊之废马希萼立希崇也,灭故舒州刺史杨昭恽之族而取其财,杨氏有女美,献于希崇。令坤入扬州,希崇以杨氏遗令坤,令坤嬖之。既获孟俊,将械送帝所;杨氏在帘下,忽抚膺恸哭,令坤惊问之,对曰:“孟俊昔在潭州,杀妾家二百口,今日见之,请复其冤。”令坤乃杀之。

  韩令坤在扬州城东击败南唐**,擒获陆孟俊。当初,陆孟俊废黜马希萼拥立马希崇,诛灭原舒州刺史杨昭恽全家而取得杨家财产,杨家有个女儿长得美丽,陆孟俊把她献给马希崇。韩令坤进入扬州,马希崇把杨氏送给韩令坤,韩令坤宠爱她。已经抓获陆孟俊,给他带上脚镣手铐准备押送到世宗所在之处;杨氏站在竹帘下,突然捶胸痛哭,韩令坤惊讶而问她,回答说:“陆孟俊昔日在潭州,杀死贱妾家人二百口,今日见到,请报冤仇。”韩令坤就杀了陆孟俊。

  [17]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距*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趣*,太祖**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17]南唐齐王李景达领兵二万从瓜步渡过长江,距离*二十余里,设置栅栏不再前进。后周众将领想出击,宋太祖**说:“他们设置栅栏固守,是怕我们啊。如今我们部众不满二千,倘若前往攻击,他们就看出我们人数的多少了;不如等待他们来而出击,必定可打败他们了。”过了几天,南唐**赶赴*,宋太祖**奋勇出击,大败敌军,杀死抓获近五千人,余下部众还有一万多,逃奔渡江,争船淹死的很多,于是南唐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

  是战也,士卒有不致力者。太祖**阳为督战,以剑斫其皮笠。明日,遍阅其皮笠,有剑迹者数十人,皆斩之,由是部兵莫敢不尽死。

  这场战斗,士兵有不卖力的。宋太祖**假装督战,用剑砍那些战不卖力的士兵的皮斗笠。第二天,普遍检查皮斗笠,上面有剑砍痕迹的有数十人,全部推出斩首,从此所部士兵没有敢不拼死作战的。

  先是,唐主闻扬州失守,命四旁发兵取之。己卯,韩令坤奏败扬州兵万余人于湾头堰,获涟州刺史秦进崇;张永德奏败泗州万余人于曲溪堰。

  在此之前,南唐主听说扬州失守,命令四周州军发兵夺取扬州。己卯(十七日),韩令坤奏报在湾头堰击败扬州**一万多人,抓获涟州刺史秦进崇;张永德奏报在曲溪堰击败泗州**一万多人。

  [18]丙戌,以宣徽南院使向训为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

  [18]丙戌(***日),后周世宗任命宣徽南院使向训为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

  涡口奏新作浮梁成。丁亥,帝自濠州如涡口。

  涡口奏报新建浮桥落成。丁亥(二十五日),世宗从濠州前往涡口。

  帝锐于进取,欲自至扬州,范质等以兵疲食少,泣谏而止。帝尝怒翰林学士窦仪,欲杀之;范质入救之,帝望见,知其意,即起避之,质趋前伏地,叩头谏曰:“仪罪不至死,臣为**,致陛下枉杀近臣,罪皆在臣。”继之以泣。帝意解,乃释之。

  世宗锐意进取,打算亲自到扬州,范质等人认为**疲乏粮食缺少,哭着劝谏而阻止。世宗曾经生翰林学士窦仪的气,想杀他;范质进去救窦仪,世宗远远望见,知道来意,立即起身避他,范质急步向前伏在地上,磕头进谏说:“窦仪的罪不至于死,臣下身为**,导致陛下错杀近臣,罪都在臣下身上。”接着哭泣。世宗怒气消解,于是**窦仪。

  [19]北汉葬神武帝于交城北山,庙号世祖。

  [19]北汉在交城北山安葬神武帝刘,庙号为世祖。

  [20]五月,丙辰朔,以涡口为镇淮军。

  [20]五月,壬辰朔(初一),后周将涡口改为镇淮军。

  [21]丙申,唐永安节度使陈诲败福州兵于南台江,俘斩千余级。唐主更命永安曰忠义军。晦,德诚之父也。

  [21]丙申(初五),南唐永安节度使陈诲在南台江击败福州**,俘虏斩首一千余级。南唐主将永安**名为忠义军。陈诲是陈德诚的父亲。

  [22]**,帝留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等围寿州,自涡口北归;乙卯,至大梁。

  [22]**(初七),世宗留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等**寿州,从涡口北上返归;乙卯(***日),到达大梁。

  [23]六月,壬申,赦淮南诸州系囚,除李氏非理赋役,事有不便于民者,季长吏以闻。

  [23]六月,壬申(十一日),后周赦免淮南各州关押的囚犯,废除南唐李氏不合理的赋税徭役,事情有不便利百姓的,委托州县官吏奏报。

  [24]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击之,杀士卒数百人,焚其攻具。

  [24]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彰信节度使李继勋在寿州城南安营,南唐刘仁赡等候李继勋没有防备,****,杀死士兵数百人,焚毁后周**的攻城器具。

  [25]唐驾部员外郎朱元因奏事论用兵方略,唐主以为能,命将兵复江北诸州。

  [25]南唐驾部员外郎朱元利用奏报政事论述用兵策略,南唐主认为他有才能,命他统领**收复长江以北各州。

  [26]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为武*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吏为刺史、县令。

  [26]秋季,七月,辛卯朔(初一),后周世宗任命周行逢为武*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周行逢既已兼管洞庭湖、湘水地区,于是就矫正前人的弊端,关心百姓生计,全部废除马氏的横征暴敛,**污吏扰民成为百姓祸害的全部革去,选择廉洁*正的官吏担任刺史、县令。

  郎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多骄横,行逢壹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数曰:“吾恶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何负而反!今日之会,与汝诀也!”立挝杀之,座上股栗。行逢曰:“诸君无罪,皆宜自安。”乐饮而罢。

  郎州地区华夏、蛮夷之民共同居住,刘言、王逵旧日将领大多骄横不法,周行逢一律用法制来管理,没有一点宽容姑息,众人既怨恨又恐惧。有个大将与其*羽十几人阴谋发动**,周行逢知道此事,便设宴大会众将,在座位上擒获他,数落说:“我穿布衣、吃粗粮,充实国库,正是为了你们,为何负心而谋反!今日宴会,是与你诀别!”立刻打死他,在座将领吓得双腿发抖。周行逢说:“诸位没有罪过,都应该自己心安。”大家高兴地饮酒而结束。

  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诸州事,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行逢曰:“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即召还,杀之。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恐获罪,求归治所;行逢许之。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

  周行逢足智多谋,善于抉发隐患,将吏士兵有阴谋作乱和叛变逃亡的,周行逢必定事先察觉,拘捕斩杀,因此部众对他十分敬畏。然而他生性多疑残忍,经常分头派人秘密探察各州情况,他派到邵州的人,没有情况可以报告,便只说刺史刘光委经常设宴饮酒。周行逢说:“刘光委多次聚众宴饮,想算计我吧!”立即召回,杀死他。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畏恐无辜获罪,请求**兵权回归治所衡州,周行逢准许。张文表一年四季馈赠贡献十分丰厚,同时小心事奉周行逢身边**,因此得以免罪。

  行逢妻郧国夫人邓氏,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行逢怒曰:“汝妇人何知!”邓氏不悦,因请之村墅视田园,遂不复归府舍。行逢屡遣人迎之,不至;一旦,自帅僮仆来输税,行逢就见之,曰:“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邓氏曰:“税,官物也。公为节度使,不先输税,何以率下!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以免楚挞时邪?”行逢欲与之归,不可,曰:“公诛杀太过,常恐一旦有变,村墅易为逃匿耳。”行逢惭怒,其僚属曰:“夫人言直,公宜纳之。”

  周行逢妻子郧国夫人邓氏,丑陋而刚强决断,善于操持生计,曾经规劝周行逢,用法太严的话别人就不会亲附。周行逢发怒说:“你妇道人家知道什么!”邓氏不愉快,因此请求到乡村草房看守田园,于是不再回归府第官舍。周行逢屡次派人接她,不肯到来;有一天,她亲自带领家僮仆人前来交纳赋税,周行逢上前见她,说:“我身为节度使,夫人为何如此自找苦吃!”邓氏说:“赋税,是官家的财富。您身为节度使,不首先交纳赋税,用什么去做下面百姓的表率!再说你难道不记得当里正代人交纳赋税来**刑杖拷打的时候了吗?”周行逢想同她回家,她不答应,说:“您诛杀太过分,我常常担心有朝一日发生变化,乡村草房容易逃避藏匿。”周行逢又羞又气,他的僚属说:“夫人说得有理,您应该接受。”

  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与之耕牛、农具而遣之。

  周行逢的女婿唐德要求补任官吏,周行逢说:“你的才能不配做官吏,我如今私下照顾你倒是可以的;但如你当官不像样,我不敢用法来宽容你,那亲戚间的情谊就断绝了。”给他耕牛、农具而遣送回家。

  行逢少时尝坐事黥,隶辰州铜,或说行逢:“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行逢曰:“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

  周行逢年轻时曾经因事定罪受黥刑,发配辰州铜,有人劝说周行逢:“您脸上刺有字,恐怕会被朝廷使者所嗤笑,请用药来除去。”周行逢说:“我听说汉代有个黥布,并不因此妨碍他成为英雄,我何必为此感到羞耻呢!”

  自刘言、王逵以来,屡举兵,将吏积功所羁縻蛮夷,检校官至三公者以千数。前天策府学士徐仲雅,自马希广之废,杜门不出,行逢慕之,署节度判官。仲雅曰:“行逢昔趋事我,柰何为之幕吏!”辞疾不至。行逢迫胁固召之,而授文牒,终辞不取,行逢怒,放之邵州,既而召还。会行逢生日,诸道各遣使致贺,行逢有矜色,谓仲雅曰:“自吾兼镇三府,四邻亦畏我乎?”仲雅曰:“侍中境内,弥天太保,遍地司空,四邻那得不畏!”行逢复放之邵州,竟不能屈。有僧仁及,为行逢所信任,军府事皆预之,亦加检校司空,娶数妻,出入导从如王公。

  从刘言、王逵以来,多次起兵,将领官吏积累功劳以及所属羁縻州县的蛮夷部落首领,赏赐加封得到司徒、司马、司空三公散官头衔的数以千计。前天策府学士徐仲雅,从马希广被废黜以后,闭门不出,周行逢仰慕他,任命他**节度判官。徐仲雅说:“周行逢昔日在我手下做事,我怎么能做他幕府的官吏!”推辞有病而不到职。周行逢强迫威胁再三征召,当面授予任职文书,终究坚辞不就,周行逢发怒,将他流放到邵州,不久又召回。遇上周行逢生日,各府州分别派遣使者表示祝贺,周行逢面有骄色,对徐仲雅说:“从我总领武*、武安、静江三府之后,四方比邻也都畏服我吗?”徐中雅说:“侍中您管辖境内,满天太保,遍地司空,四邻八方哪能不畏服呢!”周行逢再次将他流放到邵州,最后没能使他屈服。有个叫仁及的僧人,得到周行逢信任,军府事务都参与,也加封为检校司空,娶了好几个妻子,出来进去开道跟从的排场如同王公一般。

  [27]辛亥,宣懿皇后符氏殂。

  [27]辛亥(二十一日),后周宣懿皇后符氏去世。

  [28]唐将朱元取舒州,刺史郭令图弃城走。**取蕲州。唐主以元为舒州团练使,*为蕲州刺史。元又取和州。

  [28]南唐将领朱元攻取舒州,后周刺史郭令图弃城逃跑。**攻取蕲州。南唐**命朱元为舒州团练使,**为蕲州刺史。朱元又攻取和州。

  初,唐人以茶盐强民而征其粟帛,谓之博征,又兴营田于淮南,民甚苦之;及周师至,争奉牛酒迎劳。而将帅不之恤,专事俘掠,视民如土芥;民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周兵讨之,屡为所败,先所得唐诸州,多复为唐有。

  当初,南唐将茶、盐强行配给农民而征收粮食布帛,称为“博征”,又在淮南兴造营田,农民很吃苦头;及至后周**到达,农民争相奉送牛酒来迎接慰劳。但后周将帅不体贴安抚,反而专门从事掳掠,把农民视为粪土草芥;农民都很失望,相互聚集在山林湖泽,建立城堡壁垒自己固守,操持农具作为武器,拼缀纸片作为铠甲,当时人称之为“白甲军”。后周**讨伐他们,屡次被打败,先前所得到南唐各州,大多再为南唐所有。

  唐之援兵营于紫金山,与寿春城中烽火相应。淮南节度使向训奏请以广陵之兵并力攻寿春,俟克城,更图进取,诏许之。训封府库以授扬州主者,命扬州牙将分部按行城中,秋毫不犯,扬州民感悦,军还,或负糗送之。滁州守将亦弃城去,皆引兵趣寿春。

  南唐的救援部队在紫金山安营,与寿春城中的烽火遥相呼应。淮南节度使向训上奏请求派广陵的**合力进攻寿春,等待攻克寿春城,再计划进取,后周世宗下诏同意。向训封好都府仓库交给扬州主管人员,命令扬州牙将部署在城中的巡逻,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扬州百姓感动喜悦,**返回,有的人背着干粮送去。滁州守将也弃城离去,都领兵赶赴寿春。

  唐诸将请据险以邀周师,宋齐丘曰:“如此,则怨益深。”乃命诸将各自保守,毋得擅出击周兵。由是寿春之围益急。齐王景达军于濠州,遥为寿州**,军政皆出于陈觉,景达署纸尾而已,拥兵五万,无决战意,将吏畏觉,无敢言者。

  南唐众将请求占据险要来迎击后周**,宋齐丘说:“如此的话,怨仇就更深了。”于是命令众将各自退保坚守,不得擅自出击后周**。因此寿春的围困益发紧急。齐王李景达**到达濠州,远远地为寿州**,军政命令都出于陈觉之手,李景达只是在文书末尾署名而已,拥有五万**,却无决战之意,将领官吏畏惧陈觉,没有敢说的。

  [29]八月,戊辰,端明殿学士王朴、司天少监王处纳撰《显德钦天历》,上之。诏自来岁行之。

  [29]八月,戊辰(初九),端明殿学士王朴、司天少监王处纳撰成《显德钦天历》上奏。后周世宗诏令从来年开始施行。

  [30]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屯下蔡,唐将林仁肇以水陆军援寿春;永德与之战;仁肇以船实薪刍,因风纵火,欲焚下蔡浮梁,俄而风回,唐兵败退。永德为铁绠千余尺,距浮梁十余步,横绝淮流,系以巨木,由是唐兵不能近。

  [30]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屯驻下蔡,南唐将领林仁肇率水军、陆军救援寿春;张永德与他交战,林仁肇在船舱装满柴草,借着风势放火,打算烧毁下蔡浮桥,一会儿风向改变,南唐**溃败退兵。张永德用铁索一千多尺,在距离浮桥十几步的地方,拦腰阻截淮水河道,并系上巨大的木头,因此南唐**无法接近。

  [31]九月,丙午,以端明殿学士、左散骑常侍、权知开封府事王朴为户部侍郎,充枢密副使。

  [31]九月,丙午(十七日),后周世宗任命端明殿学士、左散骑常侍、权知开封府事王朴为户部侍郎,充任枢密副使。

  [32]冬,十月,癸酉,李重进奏唐人寇盛唐,铁骑都指挥使王彦升等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彦升,蜀人也。

  [32]冬季,十月,癸酉(十四日),李重进奏报南唐**侵犯盛唐,铁骑都指挥使王彦升等击败来敌,斩首三千多级。王彦升是蜀人。

  [33]丙子,上谓侍臣:“近朝征敛谷帛,多不俟收获、纺绩之毕。”乃诏三司,自今夏税以六月,秋税以十月起征,民间便之。

  [33]丙子(十七日),后周世宗对侍从大臣说:“近代各朝征收粮食布帛,大多不等到收获、纺织完毕。”于是诏令三司,从今夏税在六月开始征收,秋税在十月开始征收,乡里民间感到便利。

  [34]山南东道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安审琦镇襄州十余年,至是入朝,除守太师,遣还镇。既行,上问**:“卿曹送之乎?”对曰:“送至城南,审琦深感圣恩。”上曰:“近朝多不以诚信待诸侯,诸侯虽有欲效忠节者,其道无由。王者但能毋失其信,何患诸侯不归心哉!”

  [34]山南东道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安审琦坐镇襄州十几年,到这时**入朝,授官守太师,遣送返回镇所。上路以后,后周世宗问**:“爱卿等送他了吗?”回答说:“送到京城南面,安审琦深深感激**的恩德。”世宗说:“近代各朝大多不用诚信对待诸侯,诸侯即使有想效忠尽节的,那路也无从可走。**天下的人只要能不失信用,怕什么诸侯不心归诚服呢!”

  [35]壬午,张永德奏败唐兵于下蔡。是时唐复以水军攻永德,永德夜令善游者没其船下,縻以铁锁,纵兵击之,船不得进退,溺死者甚众。永德解金带以赏善游者。

  [35]壬午(***日),张永德奏报在下蔡击败南唐**。当时南唐再次用水军进攻张永德,张永德夜晚命令善于游泳的士兵潜没到敌船底下,系上铁锁,发兵攻击,船只不能前进后退,淹死的南唐兵很多。张永德解下身上的金带赏给善于游泳的士兵。

  [36]甲申,以太祖**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太祖**表渭州军事判官**为节度推官。

  [36]甲申(二十五日),后周世宗任命宋太祖**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宋太祖**表举渭州军事判官**为节度推官。

  [37]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悦,永德密表重进有二心,帝不之信。时二将各拥重兵,众心扰恐。重进一日单骑诣永德营,从容宴饮,谓永德曰:“吾与公幸以肺附俱为将帅,奚相疑若此之深邪?”永德意乃解,众心亦安。唐主闻之,以蜡丸遗重进,诱以厚利,其书皆谤毁及反间之语;重进奏之。

  [37]张永德和李重进关系不和,张永德秘密上表说李重进有外心,后周世宗不相信。当时两位将领各自握有重兵,众人心里担忧恐惧。李重进有一天单人匹马到张永德营帐,从容自如地欢宴饮酒,对张永德说:“我和您有幸因是**的心腹而都做将帅,为何相互疑忌如此之深呢?”张永德的敌意于是消除,众人心里也踏实了。南唐主闻讯,派人将封有书信的蜡丸带给李重进,用*厚禄来引诱,书信中都是毁谤朝廷和策反离间的话;李重进将来信奏报。

  初,唐使者孙晟、钟谟从帝至大梁,帝待之甚厚,每朝会,班于中书省官之后,时召见,饮以醇酒,问以唐事。晟但言“唐主畏陛下神武,事陛下无二心。”及得唐蜡书,帝大怒,召晟,责以所对不实。晟正色抗辞,请死而已。问以唐虚实,默不对。十一月,乙巳,帝命都承旨曹翰送晟于右军巡院,更以帝意问之;翰与之饮酒数行,从容问之,晟终不言。翰乃谓曰:“有敕,赐相公死。”晟神色怡然,索袍笏,整衣冠,南向拜曰:“臣谨以死报国。”乃就刑。并从者百余人皆杀之,贬钟谟耀州司马,既而帝怜晟忠节,悔杀之,召谟,拜卫尉少卿。

  当初,南唐使者孙晟、钟谟跟随世宗到达大梁,世宗待他们很优厚,每次朝会,让他们排在中书省**的后面,时常召见,给他们喝美酒,询问南唐情况。孙晟只说:“唐主畏服陛下神武,事奉陛下别无二心。”及至获得南唐蜡丸中的书信,世宗勃然大怒,召见孙晟,斥责他回答的不是实情。孙晟神色严正言辞激昂,只求一死。再问南唐国中虚实,缄口不答。十一月,乙巳(十七日),世宗命令都承旨曹翰送孙晟到右军巡院,再按世宗意思问他。曹翰与他饮酒,酒过几巡以后,和言悦色地问他,孙晟始终不说。曹翰于是对他说:“我有敕书,赐相公**。”孙晟神色安祥,寻找朝袍朝笏,整理衣帽,向南叩拜说:“臣下我谨以死报国。”于是赴刑。连同随从一百多人都镣死,钟谟贬为耀州司马。事后世宗怜惜孙晟的忠诚节操,后悔杀他,召回钟谟,授予卫尉少卿。

  [38]帝召华山隐士真源陈抟,问以飞升、黄白之术,对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戊申,遣还山,诏州*吏常存问之。

  [38]后周世宗召见华山隐士真源人陈抟,询问羽化升仙、冶炼金子的法术,陈抟回答:“陛下是天子,应当以治理天下为己任,哪里用得着这些呢!”戊申(二十日),世宗遣送他回山,诏令州*官经常看望问候。

  [39]十二月,壬申,以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

  [39]十二月,壬申(十四日),后周世宗任命张永德为殿前都检点。

  [40]分命中使发陈、蔡、宋、亳、颍、兖、曹、单等州丁夫城下蔡。

  [40]后周世宗分别命令宫中使者征发陈州、蔡州、宋州、亳州、颍州、兖州、曹州、单州等地壮丁民夫修筑下蔡城。

  [41]是岁,唐主诏淮南营田害民尤甚者罢之。遣兵部郎中陈处尧持重币浮海诣契丹乞兵;契丹不能为之**,而留处尧不遣。处尧刚直有口辩,久之,忿怼,数面责契丹主,契丹主亦不之罪也。

  [41]这一年,南唐主诏令取消损害百姓特别严重的部分淮南营田。派遣后部郎中陈处尧携带厚礼渡海到契丹乞求**;契丹不能为南唐**,因而留下陈处尧不送还。陈处尧刚强直率,有口才善辩,时间久了,忿怼怨恨,多次当面指责契丹主,契丹主也不怪罪他。

  [42]蜀陵、荣州獠反,弓箭库使赵季文讨*之。

  [42]后蜀陵州、荣州僚人**,弓箭库使赵季文讨伐*定**。

  [43]吴越王弘括境内民兵,劳扰颇多,判明州钱弘亿手疏切谏,罢之。

  [43]吴越王钱弘搜求境内的百姓当兵,烦劳骚扰颇多,明州刺史钱弘亿亲笔上疏恳切劝谏,吴越王于是撤消此举。

  四年(丁巳、957)

  四年(丁巳,公元957年)

  [1]春,正月,己丑朔,北汉大赦,改元天会。以翰林学士卫融为中书侍郎、同*章事,内客省使段恒为枢密使。

  [1]春季,正月,己丑朔(初一),北汉实行大赦,改**为天会。任命翰林学士卫融为中书侍郎、同*章事,内客省使段恒为枢密使。

  [2]**屡请立皇子为王,上曰:“诸子皆幼;且功臣之子皆未加恩,而独先朕子,能自安乎!”

  [2]后周**多次请求册立皇子为王,世宗说:“儿子们都还年幼;况且功臣的儿子都没加封,反而独自先封朕的儿子,能心安理得么!”

  [3]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尽。齐王景达自濠州遣应援使·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都军使边镐、北面招讨使朱元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军于紫金山,列十余寨如连珠,与城中烽火晨夕相应,又筑甬道抵寿春,欲运粮以馈之,绵亘数十里。将及寿春,李重进邀击,大破之,死者五千人,夺其二寨。丁未,重进以闻。戊申,诏以来月幸淮上。

  [3]后周****寿春,连年没有攻下,城中粮食吃光。齐王李景达从濠州派遣应援使、永安节度使许文稹和都军使边镐、北面招讨使朱元领兵数万,沿淮水而上救援寿春,**驻扎在紫金山,排列十几个营寨如同串连的珠子,与城中的烽火早晚相呼应,又修筑两旁有墙的通道直达寿春,准备运输粮食来供应城中,绵延横亘长达几十里。通道将要修到寿春城下,李重进拦截出击,大败南唐军,死的有五千人,夺取两个营寨。丁未(十九日),李重进奏报。戊申(二十日),世宗下诏宣布于下月亲临淮水之上。

  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景达不许,仁赡愤邑成疾。其幼子崇谏夜泛舟渡淮北,为小校所执,仁赡命腰斩之,左右莫敢救,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以救之;仁赡不许。廷构复使求救于夫人,夫人曰:“妾于崇谏非不爱也,然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妾与公何面目见将士乎!”趣命斩之,然后成丧。将士皆感泣。

  刘仁赡请求让边镐守城,自己率领部众决一死战;齐王李景达不准许,刘仁赡因气抑郁成疾。刘仁赡的小儿子刘崇谏夜晚乘船准备渡到淮北,被军中小校抓获,刘仁赡命令腰斩,左右部将没有人敢去救,监军使周廷构在中门大哭来相救;刘仁赡不允许。周廷构又派人向夫人求救,夫人说:“贱妾对崇谏不是不怜爱,然而军法不可徇私,名节不可亏损;倘若宽容他,刘氏就成为不忠之家,贱妾与刘公将有什么面目去见将吏士卒呢!”催促命令腰斩,然后收敛安葬,将吏士兵都感动流泪。

  议者以唐援兵尚强,多请罢兵,帝疑之。李寝疾在第,二月,丙寅,帝使范质、王溥就与之谋,上疏,以为:“寿春危困,破在旦夕,若銮驾亲征,则将士争奋,援兵震恐,城中知亡,必可下矣!”上悦。

  议事的人认为南唐援军还强大,大多请求撤兵,世宗怀疑所议。李卧病在家,二月,丙寅(初八),世宗派范质、王溥前去与他商议,李**,认为:“寿春危难困苦,朝夕之间可以攻破,倘若**亲自出征,将士就会奋勇争先,南唐援军震惊恐慌,城中守军知道危亡,就必定可以攻下了!”世宗很高兴。

  [4]庚午,诏有司更造祭器、祭玉等,命国子博士聂崇义讨论**,为之图。

  [4]庚午(十二日),后周世宗诏令****另外制造祭器、祭玉等,命国子博士聂崇义探讨研究礼仪**,画出图来。

  [5]甲戌,以王朴权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以三司使张美为大内都巡检,以侍卫都虞候韩通为京城内外都巡检。

  [5]甲戌(十六日),后周世宗任命王朴暂时**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任命三司使张美为大内都巡检,任命侍卫都虞候韩通为京城内外都巡检。

  乙亥,帝发大梁。先是周与唐战,唐水军锐敏,周人无以敌之,帝每以为恨。返自寿春,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胜唐兵。至是命右骁卫大将军王环将水军数千自闵河沿颍入淮,唐人见之大惊。

  乙亥(十七日),世宗从大梁出发。在这之前后周与南唐交战,南唐水军精锐敏捷,后周无法同它抗衡,世宗经常以此为恨。从寿春返回后,在大梁城西汴水岸边制造战舰数百艘,命令南唐投降士卒教北方兵水战,几个月以后,后周水军纵横江湖,出没水中,差不多胜过南唐水军。到这时,命令右骁卫大将军王环率领水军数千人从闵河沿颍水进淮水,南唐**看见大为震惊。

  乙酉,帝至下蔡;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躬擐甲胄,军于紫金山南,命太祖**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斩获三千余级,断其甬道,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至暮,帝分兵守诸寨,还下蔡。

  乙酉(二十七日),世宗到达下蔡;三月,己丑(初二),夜晚,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庚寅(初三)早晨,亲自穿上盔甲,驻军紫金山南面,命令宋太祖**攻击南唐先锋寨以及山北营寨,全都击破,斩获三千多首级,掐断敌军通道,由此南唐**首尾无法互相救援。到傍晚,世宗诏令分兵把守各个营寨,返回下蔡。

  [6]唐朱元恃功,颇违元帅节度;陈觉与元有隙,屡表示反覆,不可将兵,唐主以武昌节度使杨守忠代之。守忠至濠州,觉以齐王景达之命,召元至濠州计事,将夺其兵;元闻之,愤怒,欲**,门下客宋说元曰:“大丈夫何往不富贵,何必为妻子死乎!”辛卯夜,元与先锋壕寨使朱仁裕等举寨万余人降;裨将时厚卿不从,元杀之。

  [6]南唐朱元倚仗有战功,常常违抗元帅指挥;陈觉与朱元有裂隙,屡次上表说朱元反复无常,不可领兵,南唐**命武昌节度使杨守忠取代他。杨守忠到达濠州,陈觉用齐王李景达的命令,召见朱元到濠州计划军事,准备夺取他的兵权;朱元听说此事,异常愤怒,想要**,门下客人宋劝朱元说:“大丈夫到哪里不能富贵,何必为了妻子儿女**呢!”辛卯(初四)夜晚,朱元与先锋壕寨使朱仁裕等率领营寨中一万多人投降;副将时厚卿不服从,朱元杀死了他。

  帝虑其馀众沿流东溃,遽命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赵晁将水军数千沿淮而下。壬辰旦,帝军于赵步,诸将击唐紫金山寨,大破之,杀获万余人,擒许文稹、边镐、杨守忠。余众果沿淮东走,帝自赵步将骑数百循北岸追之,诸将以步骑循南岸追之,水军自中流而下,唐兵战溺死及降者殆四万人,获船舰粮仗以十万数。晡时,帝驰至荆山洪,距赵步二百馀里,是夜,宿镇淮军,癸酉,从官始至。刘仁赡闻援兵败,扼吭叹息。

  世宗考虑南唐其余部众会沿着水流向东溃逃,赶紧命令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赵晁带领数千水军沿着淮水而下。壬辰(初五)早晨,世宗驻扎在赵步,众将攻击南唐紫金山营寨,大败唐军,杀死俘获一万多人,活捉许文稹、边镐、杨守忠。其余部队果然沿着淮水向东逃跑,世宗从赵步率领数百骑兵沿北岸追赶,众将率步兵、骑兵沿南岸追赶,水军从淮水中流而下,南唐**战死淹死和投降的将近四万人,缴获船舰粮食兵器数以十万计。黄昏时分,世宗奔驰到荆山洪,距离赵步二百多里。当夜,住宿在镇淮军,癸酉(疑误),随从**才到达。刘仁赡听说援兵溃败,气噎喉咙而叹息。

  甲午,发近县丁夫城镇淮军,为二城,夹淮水,徙下蔡浮梁于其间,扼濠、寿应援之路。会淮水涨,唐濠州都监彭城郭廷谓以水军溯淮,欲掩不备,焚浮梁;右龙武统军赵匡赞觇知之,伏兵邀击,破之。

  甲午(初七),后周征发附近州县壮丁民夫修筑镇淮军城,建造两座城,中夹淮水,将下蔡浮桥迁移到两城之间,掐断濠州、寿州接应救援的道路。适逢淮水上涨,南唐濠州都监彭城人郭廷谓率水军沿淮水而上,想乘不备之时突然**,焚毁浮桥;右龙武统军赵匡赞窥察知道,埋伏**拦击,打败南唐军。

  唐齐王景达及陈觉皆自濠州奔归金陵,惟静江指挥使陈德诚全军而还。

  南唐齐王李景达和陈觉都从濠州逃回金陵,只有静江指挥使陈德诚全军而还。

  **,以淮南节度使向训为武宁节度使、淮南道行营都监,将兵戍镇淮军。

  **(十一日),后周世宗任命淮南节度使向训为武宁节度使、淮南道行营都监,领兵戍守镇淮军。

  己亥,上自镇淮军复如下蔡。庚子,赐刘仁赡诏,使自择祸福。

  己亥(十二日),后周世宗从镇淮军再次前往下蔡。庚子(十三日),赐刘仁赡诏书,让他自己选择吉凶祸福。

  唐主议自督诸将拒周,中书舍人乔匡舜上疏切谏,唐主以为沮众,流抚州。唐主问神卫统军朱匡业、刘存忠以守御方略,匡业诵罗隐曰:“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存忠以匡业言为然。唐主怒,贬匡业抚州副使,流存忠于饶州。既而竟不敢自行。

  南唐主拟议亲自督率众将抵抗后周,中书舍人乔匡舜**恳切劝谏,南唐主认为动摇军心,流放抚州。南唐主问神卫统军朱匡业、刘存忠防御策略,朱匡业背诵罗隐的诗道:“时机到来天地都同力助,气运离去英雄也身不由己。”刘存忠认为朱匡业的话很对。南唐主发怒,贬谪朱匡业为抚州副使,将刘存忠流放到饶州。不久他自己也居然不敢出行。

  甲辰,帝耀兵于寿春城北。唐清淮节度使兼侍中刘仁赡病甚,不知人,丙午,监军使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遗使奉之来降。丁未,帝赐仁赡诏,遣门使万年张保续入城宣谕,仁赡子崇让复出谢罪。戊申,帝大陈甲兵,受降于寿春城北,廷构等舁仁赡出城,仁赡卧不能起,帝慰劳赐赉,复令入城养疾。

  甲辰(十七日),后周世宗在寿春城北显示兵力。南唐清淮节度使兼侍中刘仁赡病得很重,不省人事,丙午(十九日),监军使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以刘仁赡的名义起草表书,派遣使者拿着前来投降。丁未(二十日),世宗赐刘仁赡诏书,派遣门使万年人张保续入城宣示安抚,刘仁赡儿子刘崇让又出城告罪。戊申(二十一日),世宗大*旅,在寿春城北面接受投降,周廷构等抬着刘仁赡出城,刘仁赡躺着不能起来,世宗慰劳赏赐,又让他进城养病。

  庚戌,徙寿州治下蔡,赦州境死罪以下。州民受唐文书聚山林者,并召令复业,勿问罪;有尝为其杀伤者,毋得雠讼。向日**有不便于民者,令本州条奏。辛亥,以刘仁赡为天*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唐主闻之,亦赠太师。帝复以清淮军为忠正军以旌仁赡方节,以右羽林统军杨信为忠正节度使、同*章事。

  庚戌(***日),将寿州府治迁到下蔡,赦免州境内死罪以下全部囚犯。州中百姓因受到南唐刑法处理而聚集山林的,一并召回让他们重操旧业,不加问罪;有曾经被他们伤害过的,不得报仇打官司。昔日**有不便于百姓的,命令本州条陈奏报。辛亥(***日),任命刘仁赡为天*节度使兼中书令,制书内容大致说:“对事奉的君主竭尽忠诚,高风亮节没有欠缺,前代名臣良将,能有几人可以比拟!朕讨伐叛逆,得到你才真正值得称道。”当日,刘仁赡去世,追赐爵位为彭城郡王。南唐主闻悉,也追赠刘仁赡为太师。世宗又将清淮**为忠正军来表彰刘仁赡的节操,任命右羽林统军杨信为忠正节度使、同*章事。

  [7]前许州司马韩伦,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令坤之父也。令坤领镇安节度使,伦居于陈州,干预政事,**不法,为公私患,为人所讼,令坤屡为之泣请。癸丑,诏免伦死,流沙门岛。

  [7]前许州司马韩伦,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的父亲。韩令坤兼领镇安节度使,韩伦居住在陈州,干预当地政事,**违法,成为官府、百姓的.祸患,被人**,韩令坤屡次为他哭泣求情。癸丑(二十六日),后周世宗下诏韩伦免于处死,流放沙门岛。

  伦后得赦还,居洛阳,与光禄卿致仕柴守礼及当时将相王溥、王晏、王彦超之父游处,恃势恣横,洛阳人畏之,谓之十阿父。帝既为太祖嗣,人无敢言守礼子者,但以元舅处之,优其俸给,未尝至大梁;尝以小忿**,有司不敢诘,帝知而不问。

  韩伦后来得到赦免返回,居住洛阳,与光禄卿退休柴守礼以及当时将相王溥、王晏、王彦超的父亲交游相处,依杖权势恣意横行,洛阳百姓怕他们,称作“十阿父”。世宗成为太祖继承人,别人不敢说他是柴守礼的儿子,只以长舅看待柴守礼,给他优厚的俸禄给养,但未曾到达大梁;柴守礼曾经因一点小小的忿恨而**,官吏不敢查究,世宗知道而不过问。

  [8]诏开寿州仓振饥民。丙辰,帝北还;夏,四月,己巳,至大梁。

  [8]后周世宗诏令打开寿州粮仓救济饥民。丙辰(二十九日),世宗北上返回;夏季,四月,己巳(十二日),到达大梁。

  [9]诏修永福殿,命宦官孙延希董其役。丁丑,帝至其所,见役徒有削为匕,瓦中啖饭者,大怒,斩延希于市。

  [9]后周世宗诏令修缮永福殿,命令宦官孙延希**工程。丁丑(二十日),世宗到达修缮场所,看到役徒有使用木片削成的勺子,在瓦片中盛饭吃的,勃然大怒,将孙延希在街市斩首。

  [10]帝之克秦、凤也,以蜀兵数千人为怀恩军。乙亥,遣怀恩指挥使萧知远等将士八百余人西还。

  [10]后周世宗攻克秦州、凤州后,将后蜀士兵数千人组建为怀恩军。乙亥(十八日),派遣怀恩指挥使萧知远等率领将士八百多人向西返回。

  [11]壬午,李扶疾入见,帝命不拜,坐于御坐之侧。恳辞禄位,不许。

  [11]壬午(二十五日),李抱病入朝谒见,世宗命令不必不拜,让他坐在天子座位的旁边。李恳切辞去俸禄职位,但世宗不答应。

  [12]甲申,分江南降卒为六军、三十指挥,号怀德军。

  [12]甲申(二十七日),后周将江南投降的士兵分编成六军、三十指挥,号称怀德军。

  [13]乙酉,诏疏汴水北入五丈河,由是齐、鲁舟楫皆达于大梁。

  [13]乙酉(二十八日),后周世宗诏令疏通汴水让其向北流入五丈河,从此齐、鲁一带的船只都能直达大梁。

  [14]五月,丁酉,以太祖**领义成节度使。

  [14]五月,丁酉(十一日),后周世宗任命宋太祖**兼领义成节度使。

  [15]诏以律令文古难知,格敕烦杂不壹,命御史知杂事张等训释,详定为《刑统》。

  [15]后周世宗诏令因法律条令文字古奥艰深难以明白,格式、敕令繁杂众多互为**,命令御史知杂事张等训诂诠释,缜密编定为《刑统》。

  [16]唐郭廷谓将水军断涡口浮梁,又袭败武宁节度使武行德于定远,行德仅以身免。唐主以廷谓为滁州团练使,充上淮水陆应援使。

  [16]南唐郭廷谓率领水军切断涡口浮桥,并且在定远偷**败武宁节度使武行德,武行德仅仅自己逃脱。南唐君**命郭廷谓为滁州国练使,充任上淮水陆应援使。

  [17]蜀人多言左右卫圣马步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同*章事李廷为将败覆,不应复典兵;廷亦自请罢去。六月,乙丑,蜀主加廷检校太尉,罢军职。李太后以典兵者多非其人,谓蜀主曰:“吾昔见庄宗跨河与梁战,及**在太原,*二蜀,诸将非有大功,无得典兵,故士卒畏服。今王昭远出于厮养,伊审徵、韩保贞、赵崇韬皆膏粱乳臭子,素不习兵,徒以旧恩置于人上,*时谁敢言者,一旦疆埸有事,安能御大敌乎!以吾观之,惟高彦俦太原旧人,终不负汝,自馀无足任者。”蜀主不能从。

  [17]后蜀**多议论左右卫圣马步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同*章事李廷担任将领而兵败覆没,不应该再统领**;李廷自己也请求罢免。六月,乙丑(初十),后蜀主诏令李廷加官检校太尉,罢去**职务。李太后因为统领**的将帅大多不是合适人选,就对后蜀主说:“我从前看见唐庄宗跨越黄河与梁朝作战,以及**在太原任职,其后*定西川、东川,各位将领没有重大战功,不得统领**,所以士兵畏惧服从。如今王昭远出身役徒下人,伊审征、韩保贞、赵崇韬都是膏粱纨、乳臭未干的贵胄子弟,素来不熟悉军事,只是因为旧日恩宠而置于常人之上,*时谁敢说他们,然而一旦边疆有战事,他们怎么能抵御入侵大敌呢!按我的观察,只有高彦俦是**在太原时的老人,终究不会背负您,其余均不值得重用。”后蜀主没能听从。

  [18]丁丑,以前华州刺史王祚为颍州团练使。祚,溥之父也。溥为**,祚有宾客,溥常朝服侍立;客坐不安席,祚曰:“犬不足为起。”

  [18]丁丑(二十二日),后周世宗任命前华州刺史王祚为颍州团练使。王祚是王溥的父亲。王溥担任**,遇到王祚有宾客,王溥经常穿着朝服立着侍候,客人们坐在席上很不安,王祚说:“犬子不值得诸位为他起身。”

  [19]秋,七月,丁亥,上治定远军及寿春城南之败,以武宁节度使兼中书令武行德为左卫**军,河阳节度使李继勋为右卫大将军。

  [19]秋季,七月,丁亥(初二),后周世宗处理定远军和寿春城南的失败,任命武宁节度使兼中书令武行德为左卫**军,河阳节度使李继勋为右卫大将军。

  [20]北汉主初立七庙。

  [20]北汉主开始设立祖宗七庙。

  [21]司空兼门下侍郎、同*章事李卧疾二年,凡九表辞位;八月,乙亥,罢守本官,令每月肩舆一诣便殿议政事。

  [21]司空兼门下侍郎、同*章事李卧病二年,前后共九次上表辞职;八月,乙亥(二十一日),后周世宗诏令免去李同*章事之职保留原官,让他每月坐着轿子到便殿一次,议论朝廷政事。

  [22]以枢密副使、户部侍郎王朴检校太保,充枢密使。

  [22]后周世宗任命枢密副使、户部侍郎王朴为检校太保,充任枢密使。

  [23]怀恩军至成都,蜀主遣梓州别驾胡立等八十人东还,且致书为谢,请通好。癸未,立等至大梁。帝以蜀主抗礼,不之答;蜀主闻之,怒曰:“朕为天子郊礼天地时,尔犹作贼,何敢如是!”

  [23]怀恩军到达成都,后蜀主派遣梓州别驾胡立等八十人向东返回,并且致书信表示感谢,请求通使友好。癸未(二十九日),胡立等人到达大梁。后周世宗因为后蜀主采用对等礼节,便不回复他;后蜀主闻悉后,发怒说:“朕为天子在郊外祭祀天地时,你还在当盗贼,怎么敢如此无礼!”

  [24]九月,中书舍人窦俨上疏请令有司讨论古今礼仪,作《大周通礼》,考正锺律,作《大周正乐》。又以为:“为政之本,莫大择人;择人之重,莫先**。自有唐之末,轻用名器,始为辅弼,即兼三公、仆射之官。故其未得之也,则以趋竞为心;既得之也,则以容默为事。但思解密勿之务,守崇重之官,逍遥林亭,保安宗族。乞令即日**于南宫三品、两省给、舍以上,各举所知。若陛下素知其贤,自可登庸;若其未也,且令以本官权知政事。期岁之间,察其职业,若果能堪称,其官已高,则除*章事;未高,则稍更迁官,权知如故。若有不称,则罢其政事,责其举者。又,班行之中,有员无职者太半,乞量其才器,授以外任,试之于事,还以旧官登叙,考其治状,能者进之,否者黜之。”又请:“令盗贼自相纠告,以其所告赀产之半赏之;或亲戚为之首,则论其徒侣而赦其所首者。如此,则盗不能聚矣。又,新郑乡村团为义营,各立将佐,一户为盗,累其一村,一户被盗,罪其一将。每有盗发,则鸣鼓举火,丁壮云集,盗少民多,**脱者。由是邻县充斥而一境独清。请令他县皆效之,亦止盗之一术也。又,累朝已来,屡下诏书,听民多种广耕,止输旧税,及其既种,则有司履亩而增之,故民皆疑惧而田不加辟。夫为政之先,莫如敦信,信苟著矣,则田无不广,田广则谷多,谷多则藏之民犹藏之官也。”又言:“陛下南征江、淮,一举而得八州,再驾而*寿春,威灵所加,前无强敌。今以众击寡,以治伐乱,势无不克,但行之贵速,则彼民免俘馘之灾,此民息转输之困矣。”帝览而善之。俨,仪之弟也。

  [24]九月,中书舍人窦俨**请求命令有关**研讨纂集古今的礼仪,撰作《大周通礼》,考究校正黄钟律度,撰作《大周正乐》。同时认为:“治理政事的根本,没有比选择人材更重要的;选择人材的重点,没有比挑选**更首要的。自从唐朝末年以来,轻易赐爵封官,刚担任**辅佐天子处理朝政,便立即兼领司徒、司空、司马三公和仆射的官位。因此许多人在没得到职位时,就一门心思追逐猎取;得到职位以后,就专以沉默寡言、明哲保身为事,只考虑如何解脱耗神费力的政务,守住位高权重的官职,整天逍遥在园林亭台之中,保护家族的**。请求命令现任**至尚书省六部尚书、中书省及门下省给事中、中书舍人以上,各自荐举所知道的人材。倘若陛下*素知道其人贤能,自己可以提拔任用;倘若不清楚,暂且让其人以原来官位暂时主持政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考察他的职责业绩,倘若果真能够胜任,他原来的官位已经高了,就正式授予*章事;倘若原来的官位不高,就再稍加提升,**主持政事照旧。倘若有不称职的,就罢免他处理政事的资格,追究荐举者的责任。此外,在朝做官的班次行列之中,有名额而无职责的占了大半,请求衡量他们的才能本领,授官出外任职,在实际事务中试用,回京入朝后按原职登录叙用,考察他的政绩,能干的提拔,**的贬黜。”又请求:“让盗贼自己相互检举揭发,将被告发者的一半财产赏给告发者;或有亲戚替他自首的,就判处他的*徒同伙而赦免所自首者。像这样,盗贼就不能聚集了。另外,新郑的乡村**成义营,分别设立将佐,一户当盗贼,就连累一村,一户遭遇盗抢,就怪罪一将。每当有盗贼发生,就击鼓举火,成年男子云集出事地点,盗贼少而百姓多,便没有能漏网逃脱的。如此邻近县乡盗贼充斥而新郑全境独自肃清盗贼。请求下令其他州县都仿效新郑,这也是阻止盗贼的一个办法。同时,历朝以来,多次颁下诏书,听凭农民在旧田以外多种广耕,只交纳旧税,但等到农民已经种上,官吏就丈量田亩而增税,所以农民都怀疑惧怕而田地不再开辟。实行**的先决条件,没有比诚实信用更重要的,如果信用卓著,田地就不会不扩大,田地扩大粮食就增多,粮食增多藏在农民手里就如同藏在官府一样。”又说:“陛下南下征伐长江、淮水流域,一举而取得八个州,再次出征而*定寿春,神威所至之处,前面无有强敌对手。如今以多击少,以治伐乱,势必攻无不克,只是行动上贵在神速,对方的百姓就可免于俘获斩首的灾难,这里的百姓则能消除辗转运输的困苦。”世宗阅后认为好。窦俨是窦仪的弟弟。

  [25]冬,十月,戊午,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等科。

  [25]冬季,十月,戊午(初五),后周设立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等科荐举人材。

  [26]癸亥,北汉麟州刺史杨重训举城降,以为麟州防御使。

  [26]癸亥(初十),北汉麟州刺史杨重训率城投降,后周世宗任命他为麟州防御使。

  [27]己巳,以王朴为东京留守,听以便宜从事。以三司使张美充大内都点检。

  [27]己巳(十六日),后周世宗任命王朴为东京留守,准许他根据情况机断行事。任命三司使张美充任大内都点检。

  壬申,帝发大梁;十一月,丙戌,至镇淮军,是夜五鼓,济淮;丁亥,至濠州城西。濠州东北十八里有滩,唐人栅于其上,环水自固,谓周兵必不能涉。戊子,帝自攻之,命内殿直康保裔帅甲士数百,乘橐驼涉水,太祖**帅骑兵继之,遂拔之。李重进破濠州南关城。癸巳,帝自攻濠州,王审琦拔其水寨。唐人屯战船数百于城北,又植巨木于淮水以限周兵。帝命水军攻之,拔其木,焚战船七十余艘,斩首二千余级,又攻拔其羊马城,城中震恐。丙申夜,唐濠州团练使郭廷谓上表言:“臣家在江南,今若遽降,恐为唐所种族,请先遣使诣金陵禀命,然后出降。”帝许之。辛丑,帝闻唐有战船数百艘在涣水东,欲救濠州,自将兵夜发水陆击之。癸卯,大破唐兵于洞口,斩首五千余级,降卒二千余人,因鼓行而东,所至皆下。乙巳,至泗州城下,太祖**先攻其南,因焚城门,破水寨及月城。帝居于月城楼,督将士攻城。

  壬申(十九日),世宗从大梁出发。十一月,丙戌(初四),到达镇淮军,当夜五更,渡过淮水。丁亥(初五),到达濠州城西。濠州东北十八里有个滩,南唐人在滩上设置栅栏,四周环水据以固守,认为后周**必定无法渡河。戊子(初六),世宗亲自攻打,命令内殿直康保裔率领全副武装士兵数百人,乘着骆驼涉水,宋太祖**率领骑兵随后,于是拔取。李重进攻破濠州南关城。癸巳(十一日),世宗亲自进攻濠州,王审琦攻取了南唐军水寨。南唐**在城北面聚集数百条战船,又在淮水中竖起大木头来阻拦后周**。世宗命令水军进攻,拔掉大木头,烧毁战船七十多艘,斩首二千多级,又攻破羊马城,城中震动恐慌,丙申(十四日)夜晚,南唐濠州团练使郭廷谓上表给后周世宗说:“臣下家在江南,如今倘若马上投降,恐怕被唐人诛灭全族,请求先派遣使者到金陵*,然后出城投降。”世宗答应了他。辛丑(十九日),世宗听说南唐有数百艘战船在涣水东面,准备救援濠州,便亲自领兵夜晚派出水军、陆军进攻。癸卯(二十一日),在洞口大败南唐**,斩首五千余级,投降士兵二千多人,后周**乘势击鼓向东行进,所到之处都被攻克。乙巳(***日),到达泗州城下,宋太祖**先攻城南,乘势焚烧城门,攻破水寨和月城。世宗住在月城楼上,**将士攻打泗州城。

  [28]北汉主自即位以来,方安集境内,未遑外略。是月,契丹遣其大同节度使、侍中崔勋将兵来会北汉,欲同入寇,北汉主遣其忠武节度使、同*章事李存将兵会之,南侵潞州,至其城下而还。北汉主知契丹不足恃而不敢遽与之绝,赠送勋甚厚。

  [28]北汉主从即位以来,正忙于安定**,没空对外攻略。当月,契丹派遣大同节度使、侍中崔勋领兵来会合北汉**,准备共同入侵后周,北汉君主派遣忠武节度使、同*章事李存领兵会合崔勋的**,南下侵犯潞州,到达城下而返回。北汉主知道契丹靠不住而不敢立即与之断绝关系,便赠送给崔勋很丰厚的礼物。

  [29]十二月,乙卯,唐泗州守将范再遇举城降,以再遇为宿州团练使。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帝闻唐战船数百艘泊洞口,遣骑之,唐兵退保清口。

  [29]十二月,乙卯(初三),南唐泗州守将范再遇率城投降,后周任命范再遇为宿州团练使。世宗亲自到达泗州城下,下令军中割草打柴的人不得侵犯农民田地,农民都感激喜悦,争相献送粮草;攻克泗州以后,没有一名士兵敢擅自入城。世宗闻悉南唐数百艘战船停泊在洞口,派遣骑兵侦察,南唐**退守清口。

  戊午,上自将亲军自淮北进,命太祖**将步骑自淮南进,诸将以水军自中流进,共追唐兵。时淮滨久无行人,葭苇如织,多泥淖沟堑,士卒乘胜气茇涉争进,皆忘其劳。庚申,追及唐兵,且战且行,金鼓声闻数十里。辛酉,至楚州西北,大破之。唐兵有沿淮东下者,帝自追之,太祖**为前锋,行六十里,擒其保义节度使、濠·泗·楚·海都应援使陈承昭以归。所获战船烧沈之余得三百余艘,士卒杀溺之余得七千余人。唐之战船在淮上者,于是尽矣。

  戊午(初六),世宗亲自率领警卫部队从淮水北岸挺进,命令宋太祖**率领步兵、骑兵从淮水南岸挺进,众将率领水军从淮水中流挺进,共同追击南唐**。当时淮水之滨长久没有行人,芦苇茂密如织,到处沼泽沟坑,士兵凭借胜利的气势跋涉泥泞争相前进,都忘却了劳累。庚申(初八),追上南唐**,边打边进,金鼓的声音传到周围数十里。辛酉(初九),到达楚州西北,大败南唐军。南唐**有沿淮水向东而下的,世宗亲自追赶,宋太祖**担任前锋,出行六十里,擒获南唐保义节度使、濠、泗、楚、海都应援使陈承昭而返归。所缴获的战船除去烧毁沉没之外共得三百多艘,士兵斩杀淹死之外共俘七千多人,南唐人在淮水上的战舰,全在这场战斗中歼灭了。

  郭廷谓使者自金陵还,知唐不能救,命录事参军鄱阳李延邹草降表。延邹责以忠义,廷谓以兵临之,延邹掷笔曰:“大丈夫终不负国为叛臣作降表!”延谓斩之,举濠州降,得兵万人,粮数万斛。唐主赏李延邹之子以官。

  郭廷谓的使者从金陵回来,得知南唐朝廷不能救援,便命令录事参军鄱阳人李延邹起草投降表书。李延邹用忠义来斥责郭廷谓,郭廷谓用兵器相逼,李延邹将笔掷地说:“大丈夫最终决不辜负国家去为叛臣写投降表书!”郭廷谓杀死他,率濠州投降,后周得到兵员万人,粮食数万斛。南唐主用官位赏赐李延邹的儿子。

  壬戌,帝济淮,至楚州,营于城西北。

  壬戌(初十),世宗渡过淮水,到达楚州,在城西北安营。

  乙丑,唐雄武军使、知涟水县事崔万迪降。

  乙丑(十三日),南唐雄武军使、知涟水县事崔万迪投降。

  丙寅,以郭廷谓为毫州防御使。

  丙寅(十四日),任命郭廷谓为毫州防御使。

  戊辰,帝攻楚州,克其月城。

  戊辰(十六日),世宗进攻楚州,攻克城外的月城。

  庚午,郭廷谓见于行宫,帝曰:“朕南征以来,江南诸将败亡相继,独卿能断涡口浮梁,破定远寨,所以报国足矣。濠州小城,使李自守,能守之乎!”使将濠州兵攻天长。帝遣铁骑左厢都指挥使武守琦将骑数百趋扬州,至高邮;唐人悉焚扬州官府民居,驱其人南渡江,后数日,周兵至,城中余癃病十余人而已,癸酉,守琦以闻。

  庚午(十八日),郭廷谓在行宫拜见,世宗说:“朕南下征伐以来,江南众将相继战败逃亡,只有爱卿能切断涡口浮桥,击破定远寨,用以报答国家的战功足够了。濠州是个小城,让李自己把守,能守住吧!”派他率领濠州**进攻天长。世宗派遣铁骑左厢都指挥使武守琦率领数百骑奔赴扬州,到达高邮;南唐人焚烧扬州全部官府民宅,驱赶扬州百姓向南渡过长江。几天以后,后周**到达,城中只剩下十几个手脚不便的癃病患者。癸酉(二十一日),武守琦将情况报告。

  帝闻泰州无务,遣兵袭子,丁丑,拔泰州。

  世宗闻悉泰州没有防备,派兵**。丁丑(二十五日),拔取泰州。

  [30]南汉中书侍郎、同*章事卢膺卒。

  [30]南汉中书侍郎、同*章事卢膺去世。

  [31]南汉主闻唐屡败,忧形于色,遣使入贡于周,为湖南所闭,乃治战舰,修武备;既而纵酒酣饮,曰:“吾身得免,幸矣,何暇虑后世哉!”

  [31]南汉主闻悉唐军屡遭失败,忧愁溢于言表,派遣使者向后周进贡,道路被湖南所阻塞,于是建造战舰,进行军事准备;不久纵酒狂饮,说:“我自身能免于战火,就很幸运了,还有什么闲暇来考虑后代呢!”

  [32]唐使者陈处尧在契丹,白契丹主请南游太原,北汉主厚礼之;留数日,北还,竟卒于契丹。

  [32]南唐使者陈处尧在契丹,禀报契丹主请求南下太原游玩,北汉主对他厚礼相待;停留数日,北上返回,陈处尧最终死在契丹。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扩展4)

——王右军诈睡文言文翻译

王右军诈睡文言文翻译

  《王右军诈睡》讲述了王右军在面对危机关头保护自己的故事。以下是王右军诈睡文言文翻译,一起看看吧!

  【原文】

  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

  【翻译】

  王右军(王羲之)还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大将军曾经先从帐里出来,右军还没起来。一会儿钱凤来了,两人摒退其他人讨论反逆大事,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便一起密谋**的细节。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必定没有活下去的道理,就用手指头抠出口水,弄脏了头脸和被褥,装作自己还在熟睡。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得不杀掉他。”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右军嘴边还有口水,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右军的性命得以保全。当时人们称赞王右军有智谋。

  【注释】

  (1)王右军:即王羲之。

  (2)减:不足,少。;减十岁:不满十岁。

  (3)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4)甚;很;非常。

  (5)恒:常常,经常。

  (6)尝:曾经。

  (7)须臾:一会。

  (8)钱凤:人名,字世仪。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杀。

  (9)屏:通“摒”,让手下退出,退避。

  (10)觉:醒来。

  (11)既:但是。

  (12)阳:阳通“佯”,假装

  (13)诈:假装。

  (14)孰:通“熟”。

  (15)相与:共同,一起。

  (16)及:等到。

  (17)从:通“纵”。

  (18)其:第三人物代词,代他的。

  (19)实:的确。

  启示

  当我们遭遇不测、面临险境时,应当随机应变,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以自救。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原是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一批人编写的古代笔记小说,被鲁迅称为"一部名士教科书"。校注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书局1983版)、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

  《世说新语》的原名是《世说》,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刘孝标对《世说新语》加注。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扩展5)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作品原文

  邹忌1讽2齐王3纳谏4

  邹忌修5八尺6有余,而形貌昳丽7。朝服衣冠8,窥镜9,谓其妻曰:“我孰10 与11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12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13,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14,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15。暮寝16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17,私18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19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0。今齐地21方22千里,百二十城,宫妇23左右24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25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26,王之蔽27甚矣。”

  王曰:“善28。”乃29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30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1;**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32,闻33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4;期35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6。

  词句注释

  1、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2、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3、齐王:即齐威王。

  4、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5、修:长,这里指身高。

  6、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7、昳丽:光艳美丽。

  8、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9、窥镜:照镜子。

  10、孰:谁,哪一个。

  11、与:和……比。

  12、及:比得上。

  13、旦日:明日,第二天。

  14、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15、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

  16、寝:躺,卧。

  17、美我者:以我为美。

  18、私:偏爱,动词。

  19、诚知:确实知道。

  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

  21、地:土地,疆域。

  22、方:方圆纵横。

  23、宫妇:宫中的姬妾。

  24、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25、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6、之:音节助词,不译。

  27、蔽:蒙蔽,这里指指受蒙蔽。

  28、善:好。

  29、乃:于是,就。

  30、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

  31、受:给予,付予。

  32、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33、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4、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

  35、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36、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白话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作品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集团内部新旧**的**,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主张或**策略,为某些**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安邦的才干。各国**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

  作品赏析

  分层赏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邹忌敢下结论的原因: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整体赏析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阶级在*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这种写法,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此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人物简介

  邹忌

  邹忌又作驺忌、驺忌子。战国时人[1]。齐国相。事田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讽喻善谏见称。齐威王继位后,不治朝事,委政卿大夫,诸侯并伐。他入讽威王,喻以妻妾亲私与琴音清浊、**,使威王纳谏。威王乃下令群臣吏民,有能面指王之过者受上赏,**谏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于王之耳者受下赏。他以此得威王赏识,被任为相。后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号成侯。主张选贤任官,修订法律,以****奸吏。后与田忌不睦,迫使田忌出奔。约死于宣王初年。·引自《*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3页。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扩展6)

——王守仁《勤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王守仁《勤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勤学意思是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王守仁《勤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①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②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自处③,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④,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注释】

  ①确:确实,踏实。

  ②侪(chái)辈:同辈。

  ③**自处: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

  ④乐易:乐观和蔼,*易近人。

  译文:

  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

  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会被他欺骗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馀姚(今属浙江)人。因曾在阳明书院讲学,世称阳明先生。1499年(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因上疏救戴铣等**,得罪权臣刘瑾,受廷杖,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后,起用为庐陵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后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因**农民**与*定宗室朱宸濠**,封为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家**人物。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文学家。为文主张直抒胸臆,不依傍古人。其文*易畅达,自成一格。《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文博大昌达,诗亦透逸有致”。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王守仁在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作《教条示龙场诸生》四则,包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里所选的是《勤学》一则。文章不是从正面来劝学,而是通过正反对照,让学子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富有启发性。全篇文字简洁,句式整齐,仅用二个对比反诘,就把问题说清楚了,颇有启示后学的作用。

  主要成就

  军政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守仁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和断藤峡盗贼。

  思想

  阳明先生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王守仁与孟子间的承继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禅宗对阳明心学也有深远的影响。和会儒禅既在心性本体上,又在追求心性本体的工夫上。 心本体首创之功在于禅宗,而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提出儒家心本体论的则是象山,集大成者则在阳明。[29]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对**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和内圣与外王的**。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扩展7)

——王充读书文言文翻译

王充读书文言文翻译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充读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著其五篇云尔。

  译文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刺史(官职名)董勤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改任治中(官职名),自己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里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汉和帝**)年间,病死在家中。

  (寓意)启示:

  《论衡·别通》:「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多读书,读好书,面要广。

  注释: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孤:少年丧父

  徙:迁徙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而:而且

  辄:就

  遂:因此

  肆:集,市集

  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

  师事:做……老师

  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著有《论衡》一书。

  王充简介

  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衡》是王充的**作品,也是*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他小时候不但聪明而且用功。6岁开始识字读书,8岁被送入本乡书塾。20岁时,王充到洛阳的太学里去求学,他还感到不满足,就用课余时间读各种书。日子久了,他把太学里收藏的书几乎都读遍了,又去街市的店铺里找书来读。王充读书十分认真,记忆力又强,一部新书,读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记下来。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多。

  因为王充对朝廷的**看不惯,所以不做官,一生大都在家里写书。《论衡》就是他的有名的著作。

  为了写《论衡》,他搜集的资料装满了几间屋子,房间的窗台上、书架上都放着写作的工具。他闭门谢客,拒绝应酬,用了几年的`功夫才写成。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科学和无神论,对迷信进行了批驳。比如:当时有些人讲这么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个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发现酸菜里有一只水蛭。如果他挑出来这条水蛭,厨师就会因此被处死。他怜悯厨师,就不声不响连水蛭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大便时,不但把水蛭排泄了出来,而且原来肚子疼的病也痊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说这是“善有善报”的证明。

  而王充批驳了这种说法,他的解释是:因为人肚内的温度高,水蛭经受不住,热死了,所以被排泄出来。又因为楚惠王肚内有淤血,水蛭恰好吸血,在水蛭还没热死的时候,把他肚内的血都吸走了,所以楚惠王的病自然会好了。这是巧合,而不是“善有善报”。

  还有一次,雷电击死了一个人。有些宣传迷信的人又说:这是他做了亏心事,天上的雷公把他打死了,这就是“恶有恶报”。王充在现场观察到死人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被烧焦的臭味。他的解释是:打雷时有闪电,闪电是火,因此雷实际上是天火,被雷公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烧死的。天上并没有雷公,也不是“恶有恶报”。

  王充的解释虽然不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学道理,可是在当时却是很了不起的。

  在《论衡》中像这样破除迷信,宣传科学思想的内容是很多的。这部书可以说是公元一世纪时候的一盏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明灯,王充可以说是一位真正出色的思想家。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扩展8)

——王积薪闻棋文言文翻译

王积薪闻棋文言文翻译

  《王积薪闻棋》是历史上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艺无止境、因而“学”亦无止境的道理。说明了强中更有强中手,有一点本领不要骄傲自满,学习提高是无止境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王积薪闻棋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③天下无敌④。将游京师⑤,宿于逆旅⑥。既⑦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⑧曰:“良宵难遣⑨,可棋一局⑩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释】

  ①本文是李肇所撰《唐国史补》卷上中的一则。《唐国史补》记唐**元至长庆问一百多年的`史事三百零八件。王积薪:人名,唐朝著名围棋手。棋:指围棋。

  ②李肇(zhào):唐代元和年间翰林学士,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翰林志》及《国史补》。

  ③谓:认为。

  ④敌:匹敌,相等。

  ⑤京师:京城。

  ⑥逆旅:旅店。

  ⑦既:已经。

  ⑧媪(ǎo):老妇,指下文“妇”的婆婆。妇:指儿媳。

  ⑨良宵难遣:良宵:美好的夜晚。难:难以。 遣:消遣,排遣。

  ⑩棋一局:即下盘棋。“棋”做动词用。棋:名词作动词,下棋。

  【译文】

  王积薪的棋艺功效完成,自认为天下没有跟他匹敌的人。他要到京师游历,在一所旅店住宿。灯烛已经熄灭,隔墙听见店主老妇人呼唤儿媳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排遣,可以下一局棋吗?”儿媳说:“好。”老妇人说:“在第几道上布下棋子。”儿媳说:“在第几道上布下棋子。”(他们这样)各自说了几十次,老妇人说:“你失败了。”儿媳说:“这一局我认输。”王积薪暗暗地记住了(她们摆布棋子的位置和顺序),第二天他恢复两人对弈中的形势发展的过程,(每一步棋的)用意都是他赶不上的。

  【品析】

  王积薪自以为棋艺功成,天下无敌,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店主婆媳不仅能在暗夜说棋,而且每招每势都是王积薪所不及,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艺无止境、因而“学”亦无止境道理,强中更有强中手,在任何环境中都要虚心,要向内行人多多学习,有一点本领不要骄傲自满,学习提高是无止境的道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故事以王积薪自负棋艺始,以其自认不足终,前后照应,不仅使故事情节完整,而且使王积薪这个人物的形象也更为饱满。他的自负虽不足取,但遇到店主婆媳却能不保守、不嫉妒,这又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棋艺得以继续提高的条件。

  王积薪闻棋翻译

  王积薪棋艺有成就,自认为天下无对手。(他)将游历京城,(路途中)投宿在旅店。灭烛后,听到主人家老太隔着墙壁在喊她的媳妇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可否下一局棋?”媳妇说:“好的。”老太说:“下第几道子了?”媳妇说:“下第几道子了。”她们各自说下了几十道子。老太说:“你输了。”媳妇说:“认输。”王积薪默默记住,第二天(按她们的落子)恢复棋路,思路全比不上(她们)。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扩展9)

——周文王这篇文言文翻译

周文王这篇文言文翻译

  在*日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文王这篇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周文王,姓姬名昌。后稷之后。殷时封国于邠,及传至亶父,号古公,因被狄人侵逼,迁於岐(今陜西省*县,山形两岐故名*),民从者如归市,改国号为周(后汉书郡国志,美阳有周城,故城在今*县)。亶父死,子季历继立,能修世业,殷廷命為西伯。娶太任,端静诚庄,当妊时,耳不听*声,目不视邪色,口不道非礼之语,足不履越轨之地,食不近不正之味,身不坐不正之席。文王之生也,有赤雀衔丹书来集之瑞。幼秉至德,内行肫挚。父季历尝谓:“此儿必大吾国。”史载文王为世子时,每日朝父三次。

  鸡初鸣而起,至寝门外。问侍者曰:“今日父体安否?”侍者曰:“安。”文王乃喜。日中復往。问如前。及日暮又往。仍问如前。有不安时,侍者必以详情告文王,文王色忧。行步不能正履,必俟父食息复原。然后步履方能如常。其在上食时,必先审察肴馔冷热,饭食是否适宜,方以进父之前。食毕,又问以喜食某味,并食量增减,继语司厨者敬谨备具。问安视膳,人子之常。 文王日必三朝,历久罔懈,若非孝思至笃,曷克臻此?世称文王恪守臣节,泽及枯骨。盖未有孝而不忠者,亦未有孝而不仁者。观于周文益可知矣。

  【译文】:

  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后稷的后代。殷朝的时候,其先辈被封于邠地,传到古公亶父时,因为受到狄人的侵扰,迁到*,跟随他到*的百姓像赶集市似的。古公亶父在岐建国,改国号为周。亶父死后,其子季历继位,发扬光大祖先的基业,殷王任命他为西伯侯。季历娶太任为妻,其妻端庄贤静,诚实庄重。太任怀孕的时候,不听*的音乐,不看歪邪的颜色,不说不合礼仪的话,不涉足超出规范的地方,不食味道不正的食物,不坐放置不正的席子。文王降生的时候,出现了赤雀口衔丹书来到院子中这样的祥瑞。文王自幼德行笃厚,待人真挚淳朴。父亲季历曾经对人说:“这个儿子一定能够光大我的国家。”据史*载,文王为世子时,每天要朝拜父亲三次。鸡刚叫的时候就起床,来到父亲的寝房门外,问侍者:“今天我父亲的身体安康吗?”侍者回答说:“安康。”文王就高兴。到了正午又去请安,问话像前面一样。

  到了黄昏时分,又去拜见,仍然像前面一样询问。父亲身体欠安的.时候,侍者一定会把详情告诉文王。文王听了,面有忧戚,走路脚步不稳,一定要等到父亲康复,走路的时候脚步才能恢复如常。文王给父亲进奉食物的时候,一定要先察看一下食物冷热,饭菜是否可口,然后才给父亲端上去。父亲进食后,他又一定要问父亲喜欢吃哪样菜,饭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结着就告诉厨师,按父亲的要求精心准备。每天向父亲问安,检视父母的饭量,是子女应该做的事。周文王每天一定要三次朝拜父亲,时间虽久而不懈怠。如果不是至诚至孝,怎么能够做到这一步?世人称赞周文王恪守为臣之道,恩泽惠及早已作古的人。自古以来没有能够孝顺父母而不忠于君主的人,也没有能够孝顺父母而不行仁爱的人。看周文王的所作所为,就越发明白这个道理了。(出自(清代)黄小坪《百孝图记》

  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  

  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季历之子,侯爵,华夏族,周**奠基者。其父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之位,故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他建国于*之下。在位期间,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建都丰邑(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传《周易》为其所演。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周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时,追尊他为文王。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遂追尊周文王为周始祖文**。

  周文王,*商代末年**诸侯之长,本名姬昌,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齐王筑城的文言文翻译(扩展10)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览。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两汉:刘向 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注释

  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窥镜:照镜子。

  孰:谁,什么。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若:如。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又:更。

  寝:躺着。

  美我者:赞美/认为……美

  私:动词,偏爱。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

  宫妇:宫里的姬妾。

  左右:身边的近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受上赏:给予,付予。通“授”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