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破苏轼原文 苏轼东风破诗词含义

**风歌曲,即以现代音乐的形式唱出古典文化的韵味,在歌曲中加入传统东方的美感,使之音律婉转、词风清澈、意境唯美,令听者宛如坠入唐诗宋词的**,流连忘返。虽然**风已经流转了几千年,文学作品配曲演唱也是自《诗经》就已开始,但**风歌曲却是在21世纪才被彻底开发以及完全成熟的。

近几年,**风歌曲层出不穷,每副歌词都像是一首精彩的诗词,我们听到了太多。然而,殊不知**音乐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的”**风”歌曲却是周杰伦创造的。这就是2003年收录在《叶惠美》专辑之中的《东风破》,一首完全符合“三古三新”标准的**风的开山之作。

所谓“三古三新”,是指: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只有六个条件全部符合,才能被定义为纯粹**风,否则就是近似。

《青花瓷》、《菊花台》、《兰亭序》、《发如雪》、《千里之外》……周杰伦演唱的**风歌曲非常之多,但《东风破》才是**风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首歌,是融合古典曲风与西洋曲风、结合古代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第一次完美尝试,是最标准的**作。

《东风破》之前,华语音乐全部的**风歌曲不超过一百首,而在此之后,这一数字突增了上百倍。可以说,《东风破》引领了**风的辉煌。那么,”东风破”这个极具诗意的名字是如何来的呢?

周杰伦在歌曲《红模仿》里唱道:”**风的歌曲有增无减,是好是坏问方文山最清楚。从娘子唱到双截棍,东风破到发如雪,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多样的儿曲风,独爱**风。”《娘子》、《双截棍》确实比《东风破》要早,但它们都达不到顶级标准。当然,要不是方文山在歌词上的突出贡献,《东风破》也不会红遍大江南北。

方文山是个诗人,他深谙**古典文化的精髓,在为周杰伦的旋律配词时,他首先想到了从唐诗宋词中汲取灵感。”东风破”,听起来像是一个伤感的词牌,但其实这是方文山从苏轼的一首冷门宋词里化用来的。

公元1074年,苏轼到杭州任职已有一年,他与家中亲友全凭书信沟通。有一天,苏轼又收到亲人来信,询问何时归还,思乡之情更愈强烈,难以抑制,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偏冷门却是情真意切的词。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这是一首表现力很强的思乡词,文字情意恳切,风格深沉凝重,眼神所到之处皆是苏轼那不可排遣的愁绪。上片主要描写了京口春日的美丽风光:春天清新亮丽,北固山三面环水,波光粼粼的江面如同碧玉的梳子,苍翠欲滴的山峰如同美人头上的发髻!

以乐景衬哀情,这是离人思乡的经典表现手法。纵使山水再美,终究不是故乡,苏轼也不会得到些许安慰,反而极度加深了他的孤独。

下片主要叙离愁:一封书信万里来,询问归期却无计!这种想家想得不能自已却又不能倾诉的苦楚,真是令人心酸,苏轼断然不会告诉家人自己的思念,因为那样就不是他一人难受,双方都会陷入痛苦。可奈何?苏轼没有答案,只能借酒消愁,拼命买醉,希望多情的春风,能够抹去自己的千行泪痕。

最后一句”东风吹破千行泪“,便是”东风破”的由来,方文山曾在节目里亲自诉说其来源。从此,”**风”彻底火了;从此,**古典文化在现代流行音乐里有了自己的形状。


东风破苏轼原文(苏轼东风破诗词含义)扩展阅读


东风破苏轼原文(苏轼东风破诗词含义)(扩展1)

——苏轼:东风破

  《东风破》

  作者:苏轼

  原文:

  一盏离愁,孤单窗前白鬓头,

  奄奄门*未走。

  月圆寂寞,旧地重游,

  夜半清醒,烛光空留。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君去酒暖思念瘦,水向东流,

  三春如梦向谁偷,花开却错。

  谁家琵琶东风破,琴幽幽,

  人幽幽,枫染红尘谁看透。

  篱笆古道曾走,

  荒烟蔓草的年头,纷飞后。

  赏析:

  《东风破》本是古琵琶曲,而这首歌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方文山想藉由古诗词入歌的想法,让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打破现今新诗与歌词分家的模式,在方文山的特别经营下,歌词古今交替,更有时空交错的感觉,“东风破”就是**着这首歌曲的新名词。

  《东风破》模仿着人在西湖走的江南妩媚,旋律上使用了周杰伦罕用的**调式,la si la so把乐句落在so上,符点打出**古曲惯常的跳跃感,做足了古韵,琵琶滚动,二胡起舞。还有一堆类似竖琴之类的柔和乐器翩翩作态。

  融入宋词元曲式的“词牌”,和有些类似“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表达的是当代少年的恋情,出来的化学效果是很微妙和奇妙的……


东风破苏轼原文(苏轼东风破诗词含义)(扩展2)

——东风破苏轼原文译文(苏轼东风破诗词含义)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东风破》

《东风破》收录于2003年周杰伦的专辑《叶惠美》之中,由于《以父之名》、《晴天》等曲目的风靡,这首稍显温柔的**风歌曲似乎被压了不少风头,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东风破》创造了**流行音乐的历史。

它是“三古三新”**风的开山之作,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是最标准的**风歌曲鼻祖,具有里程碑意义。

《东风破》发表之前,**乐坛原有的**风歌曲凤毛麟角,但在《东风破》之后,**风歌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至形成了今日**风盛行的局面。可以说,它引领了**风的辉煌。

《东风破》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是它名字的由来。方文山的歌词功底自然不必质疑,但这三个字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他从一首苏词里化用来的句子。这首词便是《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公元1074年,原出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被临危受命,前往常州、苏州等地开展赈灾救济的工作,在到达润州之时,苏轼收到了家乡传来的一封书信,家里人殷勤致意,询问他的归期。可是归期却是遥遥无期,苏轼一下子**不住思乡心切,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虽然稍显冷门,但同样不失苏词水准。开篇以雨后春容展现景色,有两层含义,其一,春容清丽,尤其雨后则更显曼丽,苏轼描写如此美妙的景色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反衬后文的“离人幽恨”,是为乐景衬哀情;其二,雨水可以洗去很多东西,甚至可以将春容洗出另一番模样,但却洗不走离人的哀愁。

尔后,苏轼继续描写乐景,北固山三面环水,弧形的江面与青翠的峰峦遥相呼应,仿佛是碧玉的梳子,仿佛是美人的发髻。这一幅幅清新亮丽的春景图卷,不仅没有给作者带来安慰,反而使他愈加伤感,勾起了他无限的乡愁——山水虽美,终究不是故乡。

下片,苏轼开始正面描写乡愁。这一切的发生以及这首词的产生,都是因为“一纸乡书来万里”,如果说信中只是嘘寒问暖,聊聊家常也就罢了,可对方一旦询问起归期,这事儿就进入到了现实问题之中:无法归去,何来归期?可是,又该如何回复家人?不管怎么说,注定都会伤心。

无奈。只能饮酒自醉,“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此间又有两层含义:其一,苏轼与春醉饮,足见孤独,可也只有春还多情些,能够帮他拭去那行行思乡泪;其二,送春走,意味着催送时间远去,苏轼希望时光时光快些走,这样距离归期也就更近一些了。

最后两句,苏轼不直接回答归期之事,而是陡然一转,笔锋来到了喝酒之上,乡愁便溢于言表了。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更有艺术感染力,能够让人充分感受到他无边的愁,当然在创作角度上,也更见写作水准与艺术功底。

《东风破》便是化用自“东风吹破千行泪”,只不过苏轼以东风破的是思乡之泪,而方文山则借东风破掉了恋人离别之泪。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听了这首歌之后都不理解:风为什么会破呢?其实,不是风本身破,而是风吹破了泪。


东风破苏轼原文(苏轼东风破诗词含义)(扩展3)

——东风破苏轼

东风破苏轼

  在*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风破苏轼,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东风破

  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 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 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 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 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蔓草的年头 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东风破赏析

  1、读罢全词,先从歌词题目来说,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新绝对不是方文山为求新意而胡乱捏造的词题,而是自有其出处的。文山曾在《康**了》(2006年3月10日)节目中说过《东风破》这个词题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至于其具体的出处他倒没有说明。

  其实,“东风破”的“东风”很好理解,李商隐有这样一句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李煜也曾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此三者的东风是相通的,都是写无力的、伤感的东风。这也是全词的基调所在。

  2、其“新”的关键在于一个“破”字,“破”就是曲破,是指一种词调,何为词调,它是古人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名有称为遍、序、歌头、曲破的, 都表示它是出于大曲。大曲是以许多曲子连续歌奏。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大曲中序(即排遍)之后为入破。晏小山词云:“重头歌韵响铮深,入破舞腰红乱旋。”形容了入破以后的音乐节奏愈加繁促,歌舞也越来越急速。

  关于“破”,还有一种解释:“破”是写词的一种手法,即刻意打破原先词牌的节律,最典型的如我们中学就学过的《摊破浣溪纱》、《木兰花慢》。更确切地说,词有减字与偷声,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使其美听。《添声杨柳枝》,《摊破浣溪沙》,这是增;《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这是减,从音乐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声,减叫做偷声。从歌词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字,又称摊破,减叫做减字。

  于是我们知道,《东风破》应该是文山借“东风”这一古典意象与“破”这种词调相结合自然形成的一首现在歌词的词题。同时,这个“破”又仿佛暗示着文山要打破古人的写法,对“东风”这一意象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人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单就这词题而言,在此就不得不感叹文山的才情!

  3、接着看《东风破》词的具体内容,“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 假装你人还没走”,“一盏”、“孤单”都是形单影只的写照,词人寄悲情于酒这是古人一贯的手法,但是文山却不直言“一杯酒”,而是以婉约而古典的“一盏离愁”来诉说,给听者与读者带来更多的想象的空间。透过这两句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举杯**窗前,不忍眼见佳人的离去,转身藏于门后,想象着佳人仍在的场景。

  “旧地如重游 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故地重游,其隐语是佳人不再,恰似“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这是触景生情;再仰望圆月当空,感叹月圆人难圆,更觉得自己的孤寂,这是触景伤情,由生情到伤情,这期间也引发读者感同身受。“烛火”如何“清醒”?又如何“苛责”?这当然是拟人的手法,仿佛此时的灯烛也感受到诗人的寂寞,不忍责备诗人“夜半”却依旧无眠。

  “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这“一壶”、“浪迹”和前文的“一盏”、“孤单”表达的是相同的意境。诗人此刻的心是苦的,为掩离愁,却不得不将苦酒艰涩的饮下,佳人走后,每日“举杯消愁愁更愁”,“酒暖回忆”,其中的一个“暖”字用得极妙,“暖”在此处可由其本意“使温暖”引申解释为“使唤起,使想起”,这不仅仅是形容词做动词用的妙用,更是“通感”这一修辞方法的'灵活运用,由触觉产生了视觉与听觉。三分酒醉,诗人心暖,仿佛昔日的佳人正在不远处浅吟低唱,诗人知道这一切都只是在醉梦之中,可是诗人不愿失去这种感觉,却任由这种想象与思念肆意延长。“思念瘦”的“瘦”这里该解释为“瘦长”,也可理解为诗人因思念过多而日渐消瘦,但本人更认可前一种解释。

  “水向东流 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古人常以东流水暗喻时间的流逝,此处的“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当然也是表明时光一去不复返之意,诗人曾经与佳人有过欢乐的时光,如今,时间带走的一切都不能挽回,即使是“偷”也“偷”不回了。一个“偷”字,甚是妙哉!说尽了失去与思念,亦道尽了无奈与心酸。“花开”、“我却错过”这是诗人为自己不懂珍惜美好的忏悔,相信这样一句歌词定能唤起每一位读者与听者对自己过往错过的深深叹息,曾经的美好仿佛历历在目。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 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诗人心中正愁,却听得有人在弹奏离愁凄苦的《东风破》?虽不知是何人弹奏,但是此刻却恰是诗人心境的真实描绘。“岁月”这里应特指翻卷的墙皮,看到斑驳的旧墙上墙皮翻卷,仿佛一触即会掉下,诗人的思绪亦是一触即回到了最初的两小无猜,多少年过去了,唯独只剩下这琴声幽幽与空等佳人的“我”,而佳人“你”却完全不曾知晓,可能早已将“我”忘却吧。想必当时的诗人心中正在苦吟“花红易衰如妾意,水流无限似吾愁”(改自刘禹锡的《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蔓草的年头 就连分手都很沉默”,大家都知道,枫叶是***,电视画面中有一种红色画面象征的是悲情,“枫叶将故事染色”自然也是象征着故事的凄美。“荒烟蔓草”本是指战乱的年代,但这里引申为异地之人联系不便的时代。琵琶弹奏的《东风破》依旧在浅浅低吟,“我”与佳人的结局早已明了,如何也已回不到从前。依稀看见:“我”——一个身着青灰长袍、一脸清瘦惆怅的诗人,牵着“你”——一位旗袍裹身、一头青丝如绢的女子,沉浸于夕阳的余晖下漫步在一条没有尽头的古道上。而现实却是,诗人与佳人各在一方,在那联系极其不方便的年代,明知再见即是再也难以相见,却都不愿说出“分手”二字,只能是沉默的分手,作者以“沉默”二字结尾,留给读者与听者更多的遐想。

  4、读罢全词,听完全曲,也许词中人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爱情的相思之苦,抑或暗藏着游子的漂泊、苦吟诗人的惆怅,但无疑全词的重点全在一个“愁”字,相信文山的文字足以让每一位读者与听者体会到不同的“愁味”。

  苏轼《东风破》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一盏离愁,孤单窗前白鬓头,

  奄奄门后人未走。

  月圆寂寞,旧地重游,

  夜半清醒,烛光空留。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君去酒暖思念瘦,水向东流,

  三春如梦向谁偷,花开却错。

  谁家琵琶东风破,琴幽幽,

  人幽幽,枫染红尘谁看透。

  篱笆古道曾走,

  荒烟蔓草的年头,纷飞后。

  赏析

  《东风破》本是古琵琶曲,而这首歌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方文山想藉由古诗词入歌的想法,让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打破现今新诗与歌词分家的模式,在方文山的特别经营下,歌词古今交替,更有时空交错的感觉,“东风破”就是**着这首歌曲的新名词。

  《东风破》模仿着人在西湖走的江南妩媚,旋律上使用了周杰伦罕用的*调式,la si la so把乐句落在so上,符点打出*古曲惯常的跳跃感,做足了古韵,琵琶滚动,二胡起舞。还有一堆类似竖琴之类的柔和乐器翩翩作态。

  融入宋词元曲式的“词牌”,和有些类似“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表达的是当代少年的恋情,出来的化学效果是很微妙和奇妙的……

  一曲东风破,醉了赤壁优秀散文作文

  流水间,一曲尘香,几度悠扬

  赤壁下,一曲东风,几分柔情——洛叶泊冰

  高山流水,念雕阑曲处,又怎能诠释那琵琶声中蕴含的脉脉柔情?

  东风赤壁,待律末曲终,又如何诉说那古琴声中镌刻的点点伤怀?

  且听东风低吟,浅唱牵念。吟一缕幽梦,尘世的浮沉,不是繁华落尽后的离殇,点滴追忆,却是烟花散尽后的一声素颜。

  如此,指尖落于琴弦上,拨几许凄美,却又随风飘散在彼岸的梨花树间。

  若,给我一曲竹萧的时间,可否越过赤壁的高度,淡看清风,倾听流水?

  幽幽琴弦,声声琵琶,一丝一乐,心浸醉之,借一丝东风的凉意,披一件素衣,饮一杯山茶,漫步于此岸的梨花树下。

  临风横萧,萧音婉转,几度悠远。任心似琉璃,尘香殆尽,只为奏一曲东风破。

  东风绕,梨花飘,梨花于东风共舞,共奏一曲黯然销魂,一唱一和,看尽人间的分分合合,几分感伤,依旧只是红尘的轻柔罢了。固然没有花前月下,却有片片思忆轻扬。东风太过醉人,于是只能静听梨花凋谢,静于谁人聆听?

  东风逝,赤壁依在,渐行渐远,缘尽缘散,我还在等待,谁晓梨花依旧轻拂面,情似流水,流水依然吟东风,不知东风与谁共?

  侧耳倾听,一泓流水侵入心间,不觉多了几分寒意。再聆听,东风已然飘远,没有痕迹,只是轻轻地划过,划过那浅浅的忧伤。

  一曲东风破,两曲追忆,梨花落,消尽曾千丝,谁人在声声叹息?又是谁在流年里轻轻呓语,埋葬了过去的记忆。

  水从赤壁泻下,向东流去,却也正是风吹来的方向,想是要流向那最深的流年里,然后渐渐化为记忆永藏心底。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梨花将记忆染色,结局我已看透,却又能几何?

  谁抚了琴弦,唤我到岸边,静听东风?

  谁倚着琴枕,梦尽夜满月,倾听尘香?

  弹指流年,拂歌尘散,消瘦了思念,也无何奈之。轻触琴弦,如风之纤细,弦解语,琴瑟声声忆,思念为谁断?绕指的情愫,一生的眷恋,在琵琶和鸣中,演绎了一场又一场岁月的曲韵。

  情到深处,孤寂奏曲,耳边的呢喃似花落时的声息,落了一世寂寞。情缘锁了萧音,却在朦胧中蔓延成一地清影。掬一泓流水,携一律清风,在花笺里挥洒了万缕风情。

  琴声悠扬,婉约心弦,素衣如岚,且奏,且断,只是思绪被东风氤氲的流水点点打湿。蓦然,琴弦忽断,曲终了,人散了。

  东风徐徐,流水潺潺,花香淡淡,回眸往昔,忆若梨花起情殇。一曲琴瑟伴东风,云淡风轻,谁知只剩落花独殇。

  那一曲东风破,是我醉醉坠入赤壁的伤痕,如今只剩半世尘香,谁还在固守那一份期盼?


东风破苏轼原文(苏轼东风破诗词含义)(扩展4)

——苏轼的诗词译文

苏轼的诗词译文

  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词译文,一起看看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佘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译文】

  思归不得归,有家不能归,我将何去何从呢。人生已过大半,将来的`日子不多了。来到黄州已经两个闰年了,那时出生的孩子都学会了此地的语言。山中的邻里拿出了祭祀用的鸡和猪肉,与我聚会宴饮,互相劝酒。

  临行之际说些什么呢?人生就是这样到处奔走,好似织布的梭子一样往来不停。我马上就要到汝州去观赏秋风中的洛水了。好在堂前有柳树,应会想念我,请不要砍伐那柔弱的柳条。也请转告江南的父老,要不断为我晾晒所穿的蓑衣,我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东风破苏轼原文(苏轼东风破诗词含义)(扩展5)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拜占庭帝国的**等,其中惟一入选的**人是苏轼。《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人的生*,尚属首次。苏轼缘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关、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却以旷达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为*留下厚重的精神财富。

  一、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

  (一)性格的形成

  要探索苏轼的人生情怀,须了解其性格的早期形成。苏洵对其二子的脾性甚是了解,这从他给二子的命名可知。他在《名二子说》中,阐明为子取名的缘由:“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是辙者,善处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轼”是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暴露于外。“辙”是车轮碾过的印迹,既无行车之功,也免翻车之祸。取“轼”以体现苏轼率直外向的性格,取“辙”表示苏辙的*和深沉。苏洵的这个判断在苏轼、苏辙身上得以应验。苏轼锋芒外露,个性真挚坦率,“临事必以正,不能俯抑随俗”。苏轼正直的性格与其家庭教育分不开,他的母亲非常注重苏轼的人格教育。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轼十岁时,“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暗,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少年时代就向往像范滂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决不逃避。

  其弟苏辙在为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中也提及苏轼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庄子旷达超脱、任性逍遥的思想促成了苏轼“胸中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性格的形成。正是这种性格,支撑着苏轼在极度失意的仕途中却从未倒下,用道家的超脱与旷达的精神主宰他的词风。

  (二)佛禅释的影响

  苏轼诗词所表现的宽阔胸襟与豁达态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和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在逆境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苏轼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极深,自幼便“奋厉有当世志”,终身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他一生都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委曲求全,不迎合时俗,不跟风,不苟从。无论***,还是旧*当朝,他都坚持自己的**主张,即便遭遇那么多的磨难,他心中“望美人”(《前赤壁赋》)垂顾的期望一直未能消弭,为朝廷所用的执着也时时撞击心扉。

  在面临官场的挫折与劫难后,苏轼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在被贬黄州之后,基于对命运的反思,开始对佛教进行认真的研读。在《答毕仲举书》中,苏轼说:“学佛老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所谓“静”、“达”,就是身在黄州的苏轼对佛学的期许,那象征着佛教空静与达观的境界,就是既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民生,又要在面临人生失意之际,善于开解心结,转换心态,勇于面对挫折磨难。道家的“真”,也是苏轼评价一切的准则。苏轼的主体人格有一种**于世的品质,一种超逸绝尘的性情,因而不苟于流俗。苏轼乐天知命的思想来源于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观点。知命,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尽人事直到无可奈何而后已。乐天,是一种无信誉外物,不受外物所累,随遇而安的处世观。因而,素食一生既能竭尽人事,又能随遇而安,无往而不乐。

  二、解读旷达情怀的内涵

  “旷达”,是一种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其内涵是指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旷达情怀中难能可贵的是在三次贬谪、多次流放中仍表现出安然处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吟咏自然,享受清风明月般的恬然自安

  苏轼描写大自然的词,取材广阔,意境深远。在对大自然的吟咏中,也表现出摆脱自我、融入自然的旷达境界。“让自己有限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郭预衡《**古代文学史》)

  1、放情山水,忘怀物我

  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住在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对于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苏轼来说,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他在《西江月》中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这首小词,反映苏轼在黄州的放旷生活,写景之中,处处有“我”,“我”之情怀,即在景中。写于同时期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读完上片,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的“幽人”。在这安恬幽美的夜晚,他醉复醒,醒复醉,恣意所适;时间于他,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对于历尽宦海沉浮、九死一生的苏轼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物我两忘,自然超适。

  2、寄寓物象,彰显人格

  苏词咏物,不但重形似,而且重神似,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高远寄托和旷达情怀。苏轼词中常咏月、咏梅、咏鸿,用这些寓意高远的自然物象来表现自己傲世**的旷达之情。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红梅》)词中把红梅人格化,也是苏轼的自我独白。他发掘和升华了自然界所塑造的梅花凌寒不屈、迎风斗雪的品格——“梅格”,即使泛点红色,但冰容玉质未肯迎合时俗。苏轼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对梅花的描写中,把自身的思想和人生理想寓于“梅”的形象之中,让“梅”成为自己人生际遇和人格的代言物。苏轼还借孤鸿表明心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这里用孤鸿衬托,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孤鸿”不仅表现了某种人生哲理,而且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具体地说,孤鸿的超世拔俗、高举独行正是词人自我人格的写照,同时也蕴含了一种人生如幻的哲理,“杳杳而没,不计东西”。还有透露出人生只是个悠悠长途,所经所历不过是鸿飞千里行程中的暂时歇脚,不是终点和目的地,总***和未来。可见,苏轼在承认人生悲哀的前提下,又始终追求人生的**;在面对人生的缺憾时,会提出了强烈而美好的愿望,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躬自反省,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作为保守派**人物的苏轼成为***的目标,遭遇了人生的劫难。被贬黄州是他**生涯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答李端叔书)他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艰苦生活的主人而不是**,他要努力创造出兴味盎然的生活。例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原是生活中一件极普通的小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但其深层蕴含,却是词人的处世态度。词的上片写冒雨而行的心情,在铺天盖地的骤雨**下,诗人仍是那样的安闲自若:“一蓑烟雨任*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词下片写雨后景物和感受,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夕阳斜照,而酒意早已飘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出苏轼不畏人生坎坷,安之若素的超然情怀。

  也正因为这种情怀,从元丰五年七月到十月,苏轼在黄州赤壁的三次歌咏,成为千古绝唱。《前赤壁赋》中的一番主客对话:“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诗人用明月和江水比喻人生,揭示人生的两方面:一方面,生命渺小、短暂,不可挽救的逝去;另一方面,生命又是永恒的。江水东流,明月亏缺,但是水流不断,月缺又月圆。每个生命都与江水、明月一样长存天地。苏轼走出了历代文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领悟到只要将自己的每一分投入到自然界无限的境界中,享受每一分生命、月光,抒写用心咀嚼的文字,便是永生、永恒。古人曾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对于此时的苏轼来说,立言成为他在黄州时期实现不朽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身在逆境,他总能把稍纵即逝的感受,把对人生坚定不渝的信念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使之永留人间,使生命焕发光辉。

  (三)通达事理,营建自得其乐的精神家园

  苏轼遇事通达,能从多角度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使自己不陷于**的漩涡、不沉于苦难的深渊,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追求。

  被贬惠州、儋州意味着苏轼的命运再次遭受重大的挫折。环境更加险恶,生活更加艰难,但是他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赋予了他解脱忧患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超然自得,不改其乐”(《与**侄孙书》),林语堂亦称他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如果说当年被贬黄州之时,苏轼还有东山再起的斗志和希望,此时一贬再贬,他早已将生死得失置之度外。苏轼明白,在人生败落低迷的极点上,必须做终极的人生思考方能解脱自己的心灵,超脱现实的苦难。苏轼顿悟,人生并非只能一味地往上爬升,暂停脚步,欣赏沿途风景,也无不可。因此在晚年备尝艰苦,九死一生之际,他笔下的春景仍富有生机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减字木兰花》)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所咏,多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而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调,呈现出不同的景象。“*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与此意留蛮荒。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疑吟》)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即此一端,亦可见词人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家园。

  综观苏轼一生,正如其自嘲:“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虽然一生坎坷,但他始终表现出洒脱旷达的精神。现在看来,即便遥隔近十个世纪,苏轼的至理哲语,依然亲切如昨,仍具现实的生命力,在人生不同的心境里,都会折射出智慧、旷达、欣愉的光芒。


东风破苏轼原文(苏轼东风破诗词含义)(扩展6)

——苏轼写风古诗

苏轼写风古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写风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碧纱窗下水沈烟。——苏轼《阮郎归·初夏》

  2、谁家水调唱歌头。——苏轼《南歌子·游赏》

  3、蓝桥何处觅云英。——苏轼《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苏轼《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苏轼《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苏轼《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苏轼《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山上塔,亭亭。——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苏轼《浣溪沙·软草*莎过雨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20、雪晴江上麦千车。——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1、杖藜徐步转斜阳。——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3、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5、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26、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苏轼《和董传留别》

  27、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8、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29、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苏轼《有美堂暴雨》

  30、门外东风雪洒裾。——苏轼《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学官》

  31、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32、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3、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5、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36、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苏轼《满江红·江汉**》

  37、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8、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苏轼《临江仙·**穆父》

  39、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40、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相关阅读:写风景的优美句子】

  1、夏夜,天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就像细碎的流沙铺成的银河斜躺在青色的天宇上。大地已经沉睡了。

  2、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就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3、暂且掠过这个人,马路两旁的树被细雨洗的格外清新。树叶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几声鸟鸣,给这雨增添了几分朝气。马路上的人渐渐多了,一辆辆汽车驰骋在被雨丝擦洗过的地面上,却没有溅起水花。这条路一直蔓延向远方,远方的车和人也不断地向我走来。靠近又远离。

  4、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笋也钻出来放叶透青了,河道里*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5、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的。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见这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

  6、巴黎让人沉醉,让人迷离,而让人震撼的景,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只是在一张照片上的一瞥,那般的'金光灿烂,那般的美仑美奂,就像是建在云端,天地都成为她的陪衬,在金色的阳光中熠熠生辉,让人永生难忘。真正的大气磅礴,气吞山河。我甚至不敢去那个地方,怕那时拍这照片的摄影师高超的记忆才制造出的美丽,或者怕自己的身影会玷污了这风景。

  7、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8、走在路上,阳光和秋风结伴扑面而来。四周静谧安详,侧耳细听,仿佛可以听见它们在毛衣的纤维间嬉戏穿梭的窸窣声。毛衣就像是摆在烘干机上一样,好像是渐渐的鼓胀起来,热气球一样,暖暖地裹住我,仿佛要带着我飞起来,让我的脚步越来越轻快,心也轻飘起来,化成最温柔的风,飞向更美好的远方。

  9、数九寒天,冰封雪地,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地在颤抖,河冻地僵硬了,空气似乎也要凝固起来。

  10、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唯有君山下,狂风**多。

  11、来到田野里,看见稻谷换**金色的衣裳,那田间小路上车来人往,热闹非凡。有运玉米的,有拉高粱的;还有装豆子的。一辆辆运粮车,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菜园里,要数大白菜最引人注目了,棵棵大白菜都长得那么地丰满。

  12、轻轻地掠过晨光熹微的四月天里,摇动着城畔那一树的嫩绿。拂晓的阳光欢欢喜喜地落下,碰到了一片片睡意朦胧的绿叶,叮叮咚咚地撒了一地。斑斑驳驳的缝隙间,霎时热闹了起来。

  13、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擎手捧日之姿”巍然屹立在齐鲁大地上,古人盛赞泰山“方古此山先得日,诸峰无雨亦生云”。

  14、草地旁边有几排粗壮的大树,长长的枝条上小鸟欢快的唱着动听的歌曲,知了在树叶里拼命的叫着,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

  15、秋天,充满希望,但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秋天,没有夏天那样热烈,但比夏天更富有情趣;秋天,没有冬天那样安静,但比冬天更惬意。秋天,秋姑娘秀出了她那独特的风格,让人陶醉……

  16、莲花山上种的树也很具特色,东面和北面主要是松树,西面主要是果树,杏树,梨树,山楂树到处都是,散散落落的,有种别具一格的味道。最好的时候是春季花开时节,那满山遍野的花是一个养眼,粉的杏花,白的是梨花,山楂花小小的,但是香气很浓。更多的还是小蜜蜂,嗡嗡的采蜜。

  17、瞧那边,好像是天上的白云飘落在了的上,哦,那是棉花田呀。我走近去看,见到有的棉花全开放啦,露出了雪一样的白的棉絮;有的还是桃骨朵,看起来胀的要破裂了似的;有的含苞欲放,就像是少女害羞似的迟迟不肯露面。农民伯伯们腰里都系着一个棉花袋,一边聊天一边忙着收花。

  18、秋天,杨树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落在树旁的小河里,仿佛是金色的小船。


东风破苏轼原文(苏轼东风破诗词含义)(扩展7)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水调歌头苏轼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9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是一起欣赏的意思。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大醉,写了这首,同时怀念)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他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之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翅膀,天上人间**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这首词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何时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每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是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之时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够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是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主要是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够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此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够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的**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了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人们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东风破苏轼原文(苏轼东风破诗词含义)(扩展8)

——苏轼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

  苏轼是*古代文人中的著名诗人,他的诗、词、散文成就非常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定风波》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蝶恋花》

  自古涟漪佳绝地。

  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

  倦客尘埃何处洗。

  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酤酒市。

  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

  倾盖相逢拼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5、《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6、《临江仙》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7、《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8、《蝶恋花》

  帘外东风交雨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