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会发言稿2篇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来自**市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师,能来参加这个会议,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么多优秀的论文,我觉得非常幸运,收益匪浅。
我加入特教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是xx年从一所普通中学调入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的 。六年来,从一名普通教师转型为一名特教教师,学校领导的给了我很多关心指导,热心的同事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我自己也兢兢业业,付出了很多努力。xx年我获得了“市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称号,xx年荣获了“**市一二三园丁工程学科带头人”的荣誉,我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荣获省市全国级别的奖项。这次学写的叙事论文,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其实,这篇论文的原型,是我的一篇教学手记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我喜欢随手记录个人教学点滴和教学心得,这些文字也是我写教学论文的资料。
这篇文字里,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记叙的。
其一真实地记录了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在课堂上和我的第一次交锋。这个小男孩可以说是一个行为异常学生,在学校或者课堂中,行为异常学生可以引起许多问题,从兴风作浪到骂人打架,直至破坏规章和法律,确实行为异常的学生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其中有些问题的处理,需要教师具有坚定而果断的态度,保护学校团体中其他人的利益,这也许最有成效。所以,我对他采取了一个比较粗暴,但是很坚决的态度。
同时,问题学生的异常行为会导致严重社会性适应不良,他们的行为远离了那种符合人的社会准则的正常行为,以至于严重地影响自己的成长、发展和周围人的生活。所以,我们作为教师有义务也有必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改变异常行为,
其二,在这篇文字里,也真实地记录了我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
在社会上,教师被想象为有信心的,有知识的人,所以教师往往把恐惧隐藏起来。但是,我们教师也有七情,极自然地也会有害怕的情绪:害怕举止不合体统,害怕个人的准备不足,害怕课堂上会遇到意外的对抗而不知所措,害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甚至害怕学生们等等。这些焦虑情绪转过来回搅扰人的心理平衡,产生紧张、厌倦、消化不良和失眠症状。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特别是我们特教教师,体验到这种焦虑的机会更多 。在今年的助残日,我在中国教育频道和一些地方频道,都看到有统计数据称:特教教师的心理压力大,心理隐患较多。教师的一举一动和所作所为,心理状态(即感情和心境,安全感,信任和自尊)都会在教学行动和日常工作表现中显示出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他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学会如何避免或者处理焦虑,这是极端重要的。要直接解决,首先要意识到恐惧的存在,公开承认个人是有所害怕,有所担心的,找出自己为什么害怕,担心的是什么,以及做些什么才能基本消除或遏止它。
所以,不仅仅是在这篇文章中,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随时将自己的困惑和疑虑记录下来,真实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以期能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改进,逐步走出困惑,完善自我。
我爱我的职业,我喜欢做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师,也许这就是我工作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我们的学生,用心灵唤醒心灵。
最后,我用自己的一首小诗来做结尾:伏案不知天色晚,出门方觉北风寒。西窗静寂谁人顾,独抱清贫守障残 。
论文交流会发言稿(2):
一、研究生日常的必修课就是读经典、研究经典。每门学科都会有自己公认的一些大家,这些大家的专著是攻读这个学科的研究生们必读的。
二、研究生读书要史、著、论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书目的选择,计划的拟定,必须史、著、论相结合。
"史"就是每个专业、每个研究方向甚至每个选题的学说史。研究生研究、做学问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前人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向历史学习。每个专业必须搞懂本专业学术史。有史的基础,选题、论文才能变得厚实起来。
"著"指的是古今中外关于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选题的经典著作、文献 。经典著作就是可以称为大家、名家的著作、文献。读经典名著,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生读书的基本功。研究生掌握了原著、文献,就知道教材内容的出处、来龙去脉,即源头所在,这样研究生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驾御教材,理解和讲授教材。经典著作与史是什么关系?如果把"史"比作一个常青的"藤",那么经典著作就是在"藤"上结的一个又一个的"瓜"。掌握了史来读名著,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着史的线索去读不同时代不同名家的著作。
"论"就是学术论文。研究生怎样掌握学术动态、学术前沿?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着的学术论文掌握学术动态。研究生要学会看学术论文,坚持看新杂志、新论文,一周10篇左右,养成习惯,这样知识就永远不会过时,就能把握这个专业、研究方向、选题的学科动态和理论前沿。有经验的导师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和书目,就包括史、著、论这三个方面。我们学会了这个方法,按照史、著、论相结合去读书、做学问,由旧专业向新专业扩展,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推进,功底就扎实。
三、施蛰存的理智法
施蛰存先生说青少年时期(即从十四五岁到二十岁这一段时间),是“用感情去读书”的。“从童话看到中外古今新旧小说,每读一本书都和书中人物融合为一,仿佛自己就是济颠僧、武
松、李逵、黄天霸、贾宝玉或堂·吉诃德。”而到了二十岁以后,他就开始注意“用理智去读书”了。“《水浒传》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书中人物再也不能和我合二而为一。我注意的是作者描写潘金莲和潘巧云的方法有何异同,七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孰优孰劣,金圣叹的评语可信不可信。用这副眼光去看小说,即使说当时也有可乐之处,毕竟不是青少年时期那种乐趣了。”从“用感情读书”到“用理智读书”,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的过程。
四、高亨的一通百通法
著名学者高亨先生早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就学时,曾选定《韩非子》一书作为主攻的对象,悉心钻研。他的毕业论文《韩非子集解补正》,就是这次阅读、研究的成果。这篇论文受到了梁启超、王国维两位大学者的赞扬。读通了《韩非子》之后,高亨一发而不可收,接着又研读了许多周秦的其他重要古籍。《韩非子》一书成了他研究周秦典籍的起点,从这本书出发,他读通了其他一系列的书,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高亨先生后来在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一经通,百经毕。”意思是说,认认真真地读通了一本书,其他许多书也就触类旁通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通百通”。“一通百通”的前提条件是“一通”,通要真通,而不能似通非通。有的书看起来似乎“通”了,但未必真通。真正按高先生“读通”的要求来衡量,就会发现自己对书的某些字句根本没有确切的理解;对于书里的许多难点、疑点,原来也没有认真去思索;甚至连书的主要内容都归纳不起来。所以,对“一通”要下真功夫。“一通”是走向一条治学之路的第一步,只要“一通”真“通”了,才有可能“百通” 。高先生的“一经通,百经毕”,当然是做大学问的经验之谈。我们即使暂时不准备做大学问,在平时读书中,也不妨经常以一个“通”字反省自问,督促自己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读书 。
五、牟世金的如临大敌法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牟世金是研究古代文论的专家。他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出版了多种专著,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共计一百三十多万字。他的《雕龙集》一书被评为山东省1981—1983年度文学研究方面唯一的一等奖。他的论著多次被香港翻印出版。1985年7月,日本出版的《中国文学语学论集》将牟世金的论文《刘勰原道论的实质
和意义》放在同类文章的首篇。牟世金教授的论著涉及经史子集、诸子
百家,知识广博,足见他是一位博览群书者。他的读书方法很奇特,他
自己是这样说的:
我近年读书,已成怪癖,打开书本,就如临大敌。”
所谓“如临大敌”,实际上就是多思善疑,读书时勤于思考,敢于提出疑问,而不是书上讲什么就信什么。他读书时总是边读边在书上画着红蓝两色的线条,那蓝线便是表示有疑问的地方。即使是像《辞源》这样比较好的工具书,他也要“如临大敌”一番,发现其中的某些错误。有关《文心雕龙》注释的著作,向来是以范文澜本为权威的,但牟世金既尊重它,又不轻信它,从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出发,对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给予纠正。需要说明的是,牟世金“以书为敌”,并不是怀疑一切,目空一切,而是要使“敌”转化为“师”,从中受益。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倘若人云亦云,被书本牵着鼻子转,就不仅有可能上当,而且不能将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见解,毫无建树,充其量不过是个活“书橱”而已 。读书多思善疑,不仅可以发现很多书中的谬误,而且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独到见解也就在“疑”中形成了。“如临大敌”般地读书,速度自然很慢,并且是很费力的,需要有耐心和毅力。这样读书,读一次会有一次的收获和提高,即使有时看起来似乎白费了力气,但实际上也都有看不见的功效
- 0
- 顶一下
大学生会计实习周记
大学生会计实习周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