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调查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调查
铁岭市气象局 杨艳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市作为农业大市,要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无疑科技是首要的支撑力。按照市委"五大战略"大调研工作方案,我局就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开展了调研活动。由主要领导带队,组成专门调研小组,就目前全市农技推广状况、农民获得科技信息渠道及科技应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基层农科、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多数呈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瘫痪局面。
据调查,全市90多个乡镇(场)中,能够正常开展业务工作的有10个,如开原市城东农科站,昌图县老四平农科站等。这10个站的主要特点是农科站长业务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因此对农民科技服务较好,仍起到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的作用。第二类农科站是属于勉强维持糊口型的。这部分农科站全市有36个,占总数的37.5%,他们完全依靠从事农资经营收入来维持站内人员基本工资,解决不了开展业务所需经费问题,无法开展科技普及和推广业务工作。第三类是名存实亡型的 。这样的乡镇农科站全市有50个,本身无经营性资产,既无经营能力,更谈不上技术推广,全员放假,自寻出路。昌图县33个农科站当是有31个属于这种类型。昌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国威说,20年前,与他一同或先后毕业的学农和畜牧专业的同学相继从乡镇和县里离开了本职岗位,纷纷自谋 职业,有的养猪,有的做豆腐,有的蹬板的谋生。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乡镇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农科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绝大多数乡镇原有的畜牧兽医站基本都"黄摊"了。原有的专业人员有的回家种地,有的自己搞起了养殖,稍为好一些的是受聘于养殖场或开个体兽药、饲料商店。乡镇畜牧助理基本是外行、干外活,无从谈起技术推广。
二、造成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存问题的原因调查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造成农科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断线或"基础断层"的主要原因是:一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科站自从人、财、物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政府后,改变了原来与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所以在具体工作上要通过县乡两级政府去部署,导致工作效率低 。同时在用人和资金管理上,一些乡政府由于忽视或淡化技术推广工作,使人和钱物的乱用、滥用 。二经费短缺。据调查统计,全市有16个农科站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乡均4.2万元 26个财政差额拨款单位,乡均2万元 全市有54个农科站为自收自支单位。众各县(市)区向市农委填报的情况汇总,全市农科站年需人员工资有业务经费1162万元,而目前能解决的仅232万元,年缺口930万元,乡均9.6万元。三专业技术人员少。据调查统计,全市乡镇农科站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仅有218人,占总人数为20%,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36人,占总数的3%,技术力量明显薄弱。
三、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供需现状调查
1、农民素质偏低,农民科技意识令人担忧
我们在昌图县头道镇二龙村了解到,该村共有2000多口人,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共有500多人,其余1500名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400多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900多人,高中、职高或者中专文化程度的100多人。村党支部书记王喜印说,二龙村有10%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钻研农业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科技本领,在生产中主动引进和应用农业新科技、新成果,这些农民大都学历较高,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有80%有农民虽然能够认识到科技在生产中重要作用,但他们很少主动去学习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他们主要靠传统的经验和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还有10%左右的农民对农业科技认识不足或不感兴趣,他们大都小学没有毕业的半文盲,是村里的贫困户。我们还在该村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0户农户作了典型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科技和教育投入、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户主的文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即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意愿和能力越强,其收入水平越高。
我们还先后到西丰县、开原市、铁岭县等地的村屯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昌图县二龙村相差无几。市农业培训学校校长高兴久说,农民是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有70万人,这些农民是我市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水平,而且还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和谐铁岭的进程。从目前来看,我市农民的科技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全市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特别是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
铁岭县新台子镇西孤家子村王永德说,农民现在谁不会种地啊,春天种在佳期、夏天加强田间管理、秋季适时收割,这样就能有个好收成。再者说,像地膜覆盖、种子包衣、免中耕除草、颗粒剂防治玉米螟、配方施肥等这些农业技术哪个农民都明白,还用得着学什么农业技术吗?昌图县头道镇葛军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好确实能够促进增产增收,可品种、新技术有很强的地域性,而且需要大量的投入,一但不成功,就会遭受损失,不是在本地实验成功的新品种、新技术,谁敢引进啊!可见,目前农民们对农业科教存在着不愿意抛弃传统经验的守旧心理 害怕担风险的心理,满足于现关的惰性心理,喜欢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急于求成的现实心理 不求上进的自卑心理等,我市农民这现实的心态和传统意识的制约,直接影响了农民科教素质和农业成果的转化。
农业培训学校的教师反映这样一件事,科技人员在下乡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时发现,40岁以上的农民对科技很感兴趣,听完讲课后,这人总是围着讲课教师问这问那,可20多岁的青年农民却很少琢磨农业技术方面的事情。市农业培训学校校长高兴久指出,全市每年大约有5000多初中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学而回乡务农,成为新的劳动力,这新增青壮年农民是将来我市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青年农民对待农业科技的态度和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很难适应农业生产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需要。
2、科技推广初显多元化态势
8月中旬以来,铁岭县熊官屯乡段宏林公害蔬菜协会的农民们在销售完春茬西红柿后,就开始在基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统一整地、育苗,进行温室秋茬作物生产。该基地农民李望富说,过去全对于温室蔬菜生产技术一知半解,产品产量也不理想。去年段宏林发起成立了协会,他就入会生产,从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等各个生产环节都由协会统一指导,现在自己完全掌握了温室蔬菜生产的技术要领,单棚西红柿产量由过去的6000公斤增加到10000公斤左右。据该协会会长段宏林介绍,目前,协会会员已由当初的60户发展到了现在的304户,现在农家家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人人都是技术员。基地面积达1000亩,基地年无公害蔬菜生产能力达3000吨。据了解,西丰县有近千名农民与大田公司合作种植高油大豆,昌图县高中桥镇农民与琅琪公司合作种植鲜食玉米,开原城东乡农民与东成公司合作种植大白菜,都获得了高效益。农民说,与龙头企业"挂钩"的重大收获之一是他们走进了课堂。据悉,昌图县宝力镇肉鸡生产协会、铁岭县阿吉镇奶牛协会。清河区张相镇葡萄生产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很好地帮助农民学习掌握了农业科技。
目前,我市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23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百家,他们不但帮助农民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还起到了向农民迅速、有效传播实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效益得到了提高 。有效传播实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效益得到了提高 。据市农委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有5万多名农民与龙头、协会牵手,农民运用农业技术增收的效果明显。但目前我市众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70万人左右,可见掌握科技的农民所占总数的比重是让人乐不起来的,而真正能充分运用科技、实现有效科技转化的专家型农民 更是凤毛麟角,其辐射影响的效果还是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没有达到我们多年期望的"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的程度。 龙头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协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带动辐射面,对农民进行系统地科技培训是今后帮助农民学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发展方向。
四、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1、科技推广机构体制
近几年,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的化蓬勃发展。比如,现在昌图县已经形成了以付家、后窑、古榆树等乡镇为主体的花生专业区,以大洼、东嘎、四合等乡镇为中心的马铃薯专业区,开原市已形成了以八宝、庆云堡等乡镇为中心的水稻种植区,铁岭县已形成了以县种畜场、镇西堡、阿吉为主的奶牛养殖基地。可见,现行的以乡镇建立的基层技术推广站很难与蓬勃发展的地方特色产业相连接。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借鉴外地成功的做法,我们认为全市应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行政区域乡乡建站的落地式,改为以优势主导产业专业区跨乡镇建设区域站、中心站,集中精良的人才、设备,打造坚实科技支撑基础 。优化组合人员,因需设岗,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中心站或区域站做为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派出机构,以实现推广队伍稳定,科技推广高效,为农服务到位。同时,可考虑区域性的专业农资经营贸易服务站,推广与经营分离,达到人尽期能,个司其责。
2、全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光靠农民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要尽快盘活整合农技推广机构的人才资源,增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校长高兴久认为,对于农民职业教育应建立学历教育、技能教育、专项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尽可能吸纳农民的职业教育体系。比如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内容应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流通技术、绿色安全食品加工、保鲜技术、卫生知识及生态保护多方面知识。有关专家指出,应建立起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措施,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民职业证书发放体系;建立促学激励体制,对学有成效的农民可给予适当奖励;可采取岗位轮换、外出学习、继续教育、自学考核、任职资格考核等措施,促进农业教育体系中技术人员的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以保证教育质量;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对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设施等硬件环境进行改善;由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转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并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措施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调动民间投资者投资于农业科研及推广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投入的多元化。
3、大力推进科技推广体系多元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主要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企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和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技术协会。从它们自身的利益取向上看,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作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政策的实施者,是以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后两者则是作为有理性的经纪人所从事的推广活动,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它们这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后两者是对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重要补充 。因此,我们进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改革过去的一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同时也要大力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服务组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二是要培育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组织,由原来的间接供货为直接供货和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多方面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三是培育农村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济能人、专业协会的作用;四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科研单位的联合,充分依靠农业科研单位拥有科研成果的优势,走育、繁、推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之路;五是抓好科技示范户,结合科技入户工程,每村建立几个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建立联系点,将他们的试验点作为"技术示范橱窗",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