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笔下的四个人物

  鲁迅先生笔下的四个人物

  散文 江苏镇江 秦聿森

  鲁迅没有做过我的先生,他死于1936年,我生于1952年,相隔十六年呢。

  鲁迅又是我的先生,在我想识字时,读得最多的书就是鲁迅的著作。尤其有四个人物,刻骨铭心地忘不了。第一个是少年闰土,第二个是孔乙己,第三个是祥林嫂,还有一个是阿Q。鲁迅的散文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虽然用了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手法,但是合在一个人物身上都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读起来一些也不违和。

  我对农村的生活不陌生,虽然我熟悉的是苏北苏南,而鲁迅笔下的发生地是浙东。少年闰土的形象我在镇江五墩子西某个少年身上看到再现,十六岁的人挑着担子大步颠。他告诉我担子颠起来,有一半时间重量就不在肩头上。

  我的堂兄抓鱼摸吓,我的邻居小孩叫绕脐的爬树下河,我在农场居住在农户家短暂的时间跟他家大儿子下海滩捞蛤蜊抓蟛跻蟹的点点滴滴。农村少年,勤劳,有着城市小孩不具备的采撷捕捉能力,掼个跟头,淌血了,都是满不在乎,摇摇头,甩甩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没有那么娇气。但是都木讷,没见过大世面,他们的思想和技能都是来自于父辈的传承。出于蓝而青于蓝的很少。看上去聪明,或者滑头的少年,长长着就变得跟父亲一模一样。“北国之春”里说: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的人。我听了这句话,就想,这说的是日本乡下,中国乡下的男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到底是环境的平延力太强大,还是传统的复原性太厉害?反正,多少年之后鲁迅再见到闰土,看到的已经是一个规规矩矩的老农民,嘴里嗫嚅着“大先生”。他们蜷曲着生长,长着长着,长成了一个圈,终生就活在这个圈子里,走不出去,无论少年时多么聪明调皮。

  孔乙己是识字的,绍兴的山不高,但是难爬!有洞,有坑,还有狗头虎。孔乙己终身没有爬上山去,孔乙己也走不进另外一个圈子里面去。他生活在两个或者多少个圈子之间,不尴不尬,不莨不秀。孔乙己有知识吗?他懂得“回”字的四种写法,或者还懂得别人不懂的许多东西。可是清朝倒了,也没有秀才状元考了。那些为考秀才靠状元准备的知识全部没有用了,放街上也没有人来买。窘迫的孔乙己靠仅存的家产换酒换茴香豆,终于得靠偷书了,被打断了腿。

  孔乙己其实是个好人,多乎者不多也的茴香豆竟然还舍得分给小孩子几颗,能不是好人吗?可是好人也得生在好时代。断腿的孔乙己走不远,也走不长了。时代在走,他撵不上。

  阿Q倒是肯与时俱进,别人摸小尼姑的脸,他也去摸。别人造反,他也去造反。他的鼻子是尖的,可是眼睛是瞎的。最后被人鼓弄得画圆圈,从来没有抓过笔的人,尽量想画一个完美的圆圈出来。阿Q之后,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了吗。在我,就看见过好几回。奋不顾身地上去,灰溜溜地下来,一辈子有话也不敢多说了。

  最后就是祥林嫂了,我也被她感动得掉下许多眼泪。真的太苦了,小小少年,就丧恃失怙。做童养媳,丈夫在她肩上驮。一嫁夫死,二嫁夫亡。独子饲了狼,做佣人人家嫌她晦气。那时候没有多少垃圾可以回收,她是走投无路了,冻死在冰天雪地中。祥林嫂可怜吗?很可怜!祥林嫂可哀吗?很可哀!

  但是祥林嫂很讨厌,她总是拉着别人喋喋不休反反复复向人诉说着她的痛苦,乞求别人的同情。世间哪有那么多会同情别人的好心人呢!解决自己的痛苦靠自己,指望不了别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全世界都不相信眼泪。因为眼泪太廉价了,用血可以唤醒的用眼泪不可能唤醒。何况还有用血都唤不醒的人在。

  鲁迅先生的用意不是写悲剧来博取别人的眼泪,而是想撕碎了喜剧悲剧引人觉悟。他希望少年要一直走,别按圈子走回头。他觉得学文化重要,但是学见识更重要。他提醒盲目的激情和模仿会走进死亡谷。他认为宣泄痛苦换不来同情,有痛苦该自己忍着,想方设法走出痛苦才有活路。

  现在还有多少文章会告诉我们这样做人,怎样走出生活的怪圈,怎样深刻地领会社会吗?好像不多,即有,也是语焉不详,或者叫人走火入魔。

  鲁迅先生是我一直崇敬的老师!虽然有很多人不喜欢他,怪他做了刘谦的揭底者。不过,人都因为害怕就蒙着头睡觉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