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第1篇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制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在快速发展,在不同年级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不能固定化、模式化,而应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现实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新授课中,教师常常通过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对事物、情境的演示,或借助于实物、模型等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直观感知和理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实物钟,并仔细观察思考:钟面上有什么?学生仔细看后,有的说: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又长又细,一根又短又粗。有的说:钟面上有12个数,是从1到12。还有的说:12个数正好把钟面分成12个相等的大格。此时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钟面,对学生的发言适时总结,并告诉学生:又长又细的指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指针叫时针。由于有了前面实物观察的基础,学生马上就记住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接着通过教师演示的方法告诉学生在钟面上整时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自己拨一拨、说一说,进而理解整时的概念。之后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场景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里,如果没有实物钟面及多媒体画面的支持,要想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在低年级学段的教学中,演示法和操作法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对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讲,无意注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制力明显增强,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大为提高。对于他们来讲,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他们可以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此时教师没有必要像对低年级学生那样步步都予以引导,更多的是扮演着一种合作者的角色,常常只需对学习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即可。

二、决定教学方法使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材 转化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明确地将数学思想方法列入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中。转化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数学思想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一种重要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思想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的方法,转化成易解决或已解决的问题,最终使原问题得以解决,它能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转化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材多有渗透,从教材内容到习题设计,需要我们充分来挖掘,让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这些思想方法,以便更好地、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

一、化新为旧,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任何一个新知识,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和转化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感到陌生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熟悉的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解决,促使其快速高效地学习新知。

在小学数学里处处充满了转化。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均是在学生认识了这些图形,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的,是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中能较明显体现转化思想的内容之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通过剪拼转化为长方形求得的;圆的面积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求得的。除此之外,在计算部分的内容中也蕴含着转化的思想,如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计算的……转化思想方法的实质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从而解决各种新问题。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19页的图。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计算公式。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11页的图。

异分母分数由于分数单位不同,可以通过通分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计算。这样的过程,就是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看来不能解答的问题转化成能解答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利用“旧知”解决“新知”。

二、化难为易,将难解问题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

“曹冲称象”,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年仅6岁的曹冲,将“大象”转化为“石头”,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称出大象的重量从而解决了一个令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难题。其实,这就是转化思想中的等价变形,我通常把等价变形比作将一块橡皮泥在不同的需求的情况下捏成不同的形状,但是变化的只是外观和形式而已,橡皮泥的本质却并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数学中,很多问题能化复杂为简单。下图为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中的一道习题,此类型习题的“化难为易”主要策略是“图形分解”,即把复杂图形转化成成简单的基本图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来计算,还有的学生将队旗横向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来计算……这里让学生领悟转化的思想方法,又同时在“转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化数为形,把抽象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学中,数和形是两个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小学儿童的抽象思维还不很发达,如果有形象性的图形作引线,学习的抽象知识也直观了,解题思路就会一目了然,便于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分与合”的图就是借助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与分解。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1页的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化数为形的解题思路。

例7: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第3篇

一本好的教材有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当今教材不断改革,小学教材版本多样,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课程,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一、教材简介及编排特点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制历时十余年,经过4次修订,最近的一次是于2001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从2001年秋季期起在全国的17个省22个部级实验区试用。该套教材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教材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多套教材编写的经验与特点,在此基础上编写而成,两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编写理念、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在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上,两版教材均将分数乘法排在分数除法之前,层层递进,盘旋上升,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结构编排上,北师大版和人教版都以单元划分,每一单元再分为不同的节。北师大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涂一涂”、“算一算”、“试一试”、“做一做”、“讨论”、“数学故事”、“联系”等八个部分;人教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做一做”、“算一算”、“练习”、“解决问题”等五个部分。正文一般会以例题的形式呈现。

二、分数乘法对比分析

1.总体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用时8课时;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用时12课时。其中,北师大版将分数乘法细分为三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整数与分数的乘法”、“分数与分数的乘法”;而人教版只包括了两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和“分数与分数的乘法”。

2.重视概念和算法相同

虽然两版教材的分数乘法的总体结构和课时安排不同,但他们都将概念理解和运算法则的深层含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说,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小节,两版教材都引入“倍数”的概念,将乘法看作反复相加,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节,两版教材均把分数乘法理解为“部分的部分”,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拓展分数乘法的意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北师大版的教材借用裁纸的小案例引出分数乘法,并将其总体分为三部分。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部分,部分占总体的问题通过加法和乘法的方法得到解决,随后配套几道练习题,供学生摸索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最后,以两个小孩讨论的形式直接给出分数与整数的运算法则:“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部分,北师大版的教材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但该法则的表述易产生歧义,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还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子与分母相乘”呢?该处需要教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解决问题部分,北师大版选用更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应用题,例如“衣服打折问题”、“学校铺草坪的面积问题”、“部分零用钱用于捐款问题”、“水果分配问题”等,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加深理解。

人教版的教材则采用线段累加的方式引入分数乘法,并将其总体分为两部分。在分数乘法部分,提出概念之后,利用例题进行讲解,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并总结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但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运算法则,需要教师归纳。例如,在“分数与分数的乘法”例3中给出“1/5×1/4=1/20”,书中直接给出其运算法则:“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如此搭配案例理解运算法则,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思考和记忆。在解决问题部分,人教版教材偏向于生物和地理的问题,例如:世界范围内的桦树种类、海象和海狮的寿命、人类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等,以其他学科为知识背景,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在某种程度上不易于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三、分数除法对比分析

1.总计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用时9课时,与第一章分数乘法之间穿插了长方体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用时13课时。考虑到难度,两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均比分数乘法多一课时。

2.重视概念和算法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强调概念的理解,而北师大版的教材将计算方法放在首位。人教版教材采用法则加例题的方式,先明确指出“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随后利用三个例题,给出倒数相乘法的计算方法。北师大版在计算方法中叙述得十分详细,应用了大量篇幅。例如,在分数除法(一)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情况,在分数除法(二)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最后总结出运算法则:“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从除法的意义来说,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定义为乘法的逆运算。人教版教材先介绍了整数除法,采用分数与整数对比的方式,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介绍分数除法。例如,首先,例1提出整数乘法的案例:“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以引入整数乘法,随之将其改编为整数除法:“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有多重?”联系紧密,对比鲜明。然后,例2通过折纸实验,在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而这部分的内容,北师大版跳过了整数除法,直接引入分数除法,不仅没有揭示出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而且在理解分数除法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补充整数除法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理解。

四、总结

两版教材的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部分均满足国家的教材编写要求,在编排方式、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优劣。北师大版教材强调理解计算法则和运用简便算法,很好地结合了纯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明确地给出了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分数的运算法则,以及两种约分方法。北师大版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以步骤单一的简单计算题为主,生活化的案例丰富且生动,尽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分数的运用,呈现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在版面设计上北师大版细致生动、素材丰富,穿插了大量的图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在课时安排上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部分均比北师大版多4个课时。人教版内容编排清晰,讲解由浅入深,多习题,且习题较北师大版更难,步骤多,但并未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实际应用问题的结合不像北师大版极富生活化,而是与地理和生物知识相关的案例。人教版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意义,而非仅仅掌握习题计算。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尊重小学数学教材,有效地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通读教材,理清脉络

教材是各教育机构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而编写的教科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目前,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版本繁多,如现行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师版等,都各有特色和可借鉴之处。教材是个例子,它能给给教学提供一个较好的范本。以最新审定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趋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在教学中准确把握知识脉络和教学目标,就需要通读全套教材并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从中找出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脉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教师配备全套教材供研习使用。

二、细读教材,挖掘深度

图文并茂的教材能带给学生更多探索的空间。在解读教材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赋予知识的生活化,还要细读教材,深入推敲编者意图,从关注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设计,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地学习。如人教版中“梯形面积”的教材内容呈现了三位同学探究时的不同思考,分别是“我把一个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我剪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随后,教材展示用第三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恰好可以将前两种作为推导过程的深化,让学生验证前两种方法的可行性。

三、比读教材,发现不足

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例子,因此,教师要借鉴、处理甚至摒弃一部分教材内容。目前,便捷的网络和丰富的教材版本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比读优选和批判接纳教材的机会。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进行对比后发现,三种版本的教材都是结合生活实际呈现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解法列式入手,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相等。此外,北师大版还要求再写出几组算式去发现和总结规律,强调了获取知识的严谨;而苏教版和人教版则只通过对比一组算式就得出规律,缺少归纳的科学性;三种版本的教材都没有用乘法的意义去从根本上理解乘法分配律。通过比读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劣,可以使教师设计出科学、严谨,且充满数学味的教学内容。

四、品读教材,巧设问题

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灵魂,课堂提问宜大不宜碎。“大问题”就是以学生现有视角和能力为原点,设计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求最大程度地解决主要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大问题”能够让课堂走向本真,能够让教师从众多琐碎的小问题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浅层次的被动学习走向深层次的主动探究。通过品读教材的提示或提问设计“大问题”,如人教版“打电话”的相关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统领课堂教学,提出“你打算怎么解决呢”“还有更快的方法吗”“为了让它切实可行,还需要做些什么”三个问题。

五、精读教材,剖析思想

教师要精读教材,解读出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转化思想的渗透过程。如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两个三角形来计算;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或者三角形来解决。数与形的结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达到“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之效果。如设计人教版“分数除法”例2时,教师可以把分数的计算与线段图相结合,让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有更加直观地理解。归纳和演绎相对又互为补充,并相互转化。如人教版“烙饼问题”,教材始终围绕“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从烙1、2、3张饼中找到烙3张饼最省时的方法,在学生找到最佳烙饼方法后,用归纳的方法解决怎样烙4张饼、5张饼、6张饼最省时间,验证前面所得的结论,烙饼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归纳与演绎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推理、比较优化的过程。

总之,解读小学数学教材能够让教师充分地认识教材、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让教师的课堂设计更加贴合实际,为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便利。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有利于数学课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丰富多彩。

作者:刘建波 单位: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第5篇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新大纲从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体小学生数学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数学文化素养的训练、潜在智能的开发、数学心理素养的培养以及在数学文化素养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性教育。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了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全面性和群体性以及发展性。全面性是指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内容而言,它包括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潜在智能开发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四个方面。其中数学文化素养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习心理素养包含学习数学的情趣、主动性、习惯和意志力;智能开发包含探索能力、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质疑能力、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口述表达能力、综合计算和解题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等;思品素养包含理想、道德、审美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等;群体性是指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性是指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因此,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新大纲和新教材为依据

新大纲是根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而制订的。它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规定和意见,均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时,一定要认真学习、钻研新大纲,把握新大纲的精神实质,自觉地以新大纲来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教材是根据新大纲和小学数学教育实际,在经过实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好媒体,那种认为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就要或可以离开新教材另搞一套的认识和做法,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是错误的。而恰恰相反,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紧扣新教材,理解与运用好新教材:

(1)明确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2)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其中包括教材是怎样对定义、法则、计算公式和概念进行表述的、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每一道例题的编排意图,每一插图的用意,练习题的安排序列、层次、目的等;(3)正确理解与掌握新教材知识内容,其中包括对新教材中的定义、法则、计算公式和概念的正确理解,对每一插图的正确理解,每一道题的正确解答;(4)正确理解新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思路、顺序和教学方法等。

实施素质教育要正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课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课时教学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应试教育把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课时教学目标,而素质教育则是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四落实”,即数学知识目标的落实(含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含探索能力、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培养学习数学心理品质的落实(含数学情趣、习惯、意志力等)、思想品质教育点的落实。

“四落实”中数学知识目标在教材中是显见的,而其余三项目标在教材中则是比较隐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从中正确把握好教材中所体现的能力、心理素养和思品教育目标。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的知识教学目标,课题本身就可告诉了要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而这一课时教材内容的能力、心理素养和思品教育点不是一下就可以看出来的。但是,只要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分析教材,就不难得出:

1.该课时的能力目标是:①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方法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如教材先是出现在方格纸上画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提出“不用数方格的方法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再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紧接着教材分别出示三个实验,要学生仿照教材中的示意图进行操作实验,最后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如教材中出现的图形和文字说明,要学生先去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抽象、概括);③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如教材安排的第一个实验,出现小华与小林的不同拼法);④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如教材安排由数方格的方法和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迁移类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⑤渗透转化、旋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是用旋转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等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