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精选5篇)

品德教育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品德,体育教学,教育

1. 思想品德教育的解释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学校而言,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可以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

2. 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2.1 体育活动能体现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

体育教学是一种群体性活动,相互配合、集体协作在其中十分重要。学生在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过程中树立和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并在友爱、好学、上进的观念引导下,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把体育健康与个人发展、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使学生思想水平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进行。竞赛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给其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德育论文,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也有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

2.2 体育活动能体现公平竞争意识

任何体育活动都具有鲜明的公平性,这集中体现在体育思想的精髓——奥林匹克精神之中。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公平竞争、公正竞赛、遵守原则、照章办事、光明磊落、平等公平等体育规范不仅是体育运动的一种道德标准,而且也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行为道德规范,是人类追求和弘扬的优秀品质和公德规范。这种公平公正意识、规则平等意识长期在体育教学中被灌输、强调,促进了学生的心性修养,逐步塑造了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这就为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有效基础,使这些思想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规范意识,而只有作为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的思想品德才是巩固的、持久的。进而言之,如果把这种公平意识、规则意识迁移到社会各个领域,让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能遵循“游戏规则”,那么整个社会将是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3.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

3.1 强化体育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即把体育教学中所必须遵循的课堂要求、措施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严格遵守。它不仅 是顺利进行体育教学的保证,同时又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的过程。通过规范课堂常规,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品质。

3.2 深化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体育运动项目多,每个项目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 结合不同项目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技能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给学生讲授中国体育发展史,奥运会、体育界的名人和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与事迹,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和运动员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振奋民族精神的斗志。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以及遵守规则、团结互助、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的品质;在教学中及时肯定成绩,表扬好人好事,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作风也具有重要作用。在集体项目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合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3.3 适时地运用自然教学条件

体育课多在室外运动场地上进行,经常受到气候条件和周围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部条件恶劣时,体育教师不但不能回避这种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应更 好地运用这些恶劣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教育。例如夏天烈日炎炎,学生往往情绪低落,组织纪律性差。而冬天寒风阵阵,学生常常缩手缩脚,棉衣棉帽全副武装,不爱参加体育活动。这时教师必须身 体力行德育论文,教育学生与酷暑严寒做斗争,不向困难低头,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奋勇拼搏的优良品质。

3.4 突出教师榜样作用

言传身教,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在教学中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得体,在讲解示范时应语言简练清楚,示范规范准确,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做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发掘其隐性教育因素,不但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会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永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改革之我见[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0,2.

[2]许杰.学校体育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

[3]魏岭.健康教育要强化环境育人意识[J].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4]杨芳.实施素质教育与学校运动会的重新定位[J]. 体育学刊,2001.

品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思想品德;道德教育;问题与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在细节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巩固,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不足,随后分析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道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后,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设置更加合理,尤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实践的培养。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可塑性非常之强,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有重点的开展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对当前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帮助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成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学内容上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政治教育四大类,道德教育则是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学校“立德树人”教学观念的直接体现。

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学观念传统落后,授课模式过于单一

初中思想品德与其他基础类科目相比,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社会中,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体现。但是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固化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手段、授课模式难以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和转变。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片面的进行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灌输,要求学生背诵大量定义、概念,致使思想品德教育课气氛沉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理论教育,缺乏课堂自主性和能动性。久而久之,很多学习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利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故事,通过这种“举例论证”的方式,一方面丰富了道德教育内容,使道德教育内容不会显得空洞;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忽略案例讲解,只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趣味性降低,导致道德教育质量不高。

2.考核方式不尽合理,缺乏教学实践活动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了普及实施,但是在许多地区的初中校园内,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没有彻底根除。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家长,为了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都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提高学生应试水平作为初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查中发现,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无论是安排教学计划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考试大纲来开展,要求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背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道德教育也只能停留于纸面上,与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从学生角度来说,在教师、家长的双重压力下,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被动的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受到极大的制约,无论是学生个人的道德水平,还是心理素质都受到了负面影响。

三、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1.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客观要求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性,给予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就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接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情况下还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意识,提高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贯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现实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教育基础,社会道德实践是关键。因此,新课程改革后,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或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并在下节课让同学们讲一件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的事。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道德教育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四、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真正目标

教师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于道德教育的开展|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内容有了新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当实现与时俱进的转变,以满足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一,深挖教材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内容完善、执行到位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更加高效的开展,尤其是在教材内容革新之后,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重新制定教学计划,以此来保证学生学习能够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计划的制定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基本原则,教学中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故事、案例,增加学生道德教育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明确改革标准,树立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改革要求和实际的教学需要,制定短、中、长三期目标,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能够有层次、有梯度的进行。短期目标可以是对下节课或本章节的教学安排,中期目标可以是本学期道德教育所要取得的成果,长期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整个初中阶段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等。

2.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完成预期的道德教育目标,就必须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探索欲望。

首先,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准备丰富的教学案例。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体现。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所接触,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考虑生活中家长、自己在生气时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自我控制的。然后教师利用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案例,采取正反案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情绪控制方式,从而水到渠成的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其次,充分借助于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初中生对网络、多媒体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一特点,科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提升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教学效率。教师既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动画、视频或图片,使原本相对枯燥的理论内容直观的展现在大屏幕上,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又可以从多媒体上下载海量的教学资源,或是与其他思想品德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与讨论,从而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开展道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还应当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教师要协调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提供动力支持。

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重应试能力教育,而轻道德情感教育、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教育的现状,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祖国的繁荣进步培养出高素质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品德教育范文第3篇

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智慧,为人师表的举止,会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敬仰、崇拜乃至模仿行为。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对学生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有一次,一个校外歹人气势汹汹地闯进教室,直奔一个学生而去。我见势头不对,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冒着挨打的危险,紧紧护住我的学生,并据理训斥歹人,直到学校保卫人员来把他们拉走。 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教师高尚的道德,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热爱关心等方面,无论是教师那认真的态度还是精湛的造诣,对学生都是一种很好的品德教育,这是教师师德在课堂上的体现。教师在教知识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用学习上的困难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二、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相结合,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主渠道。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想真正实现这些德育功能,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恰当的德育点,使思想品德课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

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七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八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自然环境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九年级有许多内容都渗透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跨上了新的台阶。“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施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等等,都能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新中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讲解,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通过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正确的人才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品德课的这些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品德教育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5B-0089-01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人才,首先得让学生成人,所以德育是首要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授课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要做到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要形成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如何才能利用思想品德课更好地实施品德教育,让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升华,成为具为高尚品德的社会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品行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品德教师身兼智育与德育的双重重任,一定要在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学会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拥有一颗“国家公民的良心”。如果教师自己奉行道德双重标准,就会使学生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品德教育就无从谈起。如教师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要树立为中华腾飞而努力的理想,那教师首先就要用心、认真、努力地上好课,真诚地对待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引领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绝不能只是马马虎虎地对待工作,应付式地对待学生,把满腹怨气带到课堂上。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要富有智慧

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受教材内容较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实效性较差,品德教育难以落实。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首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幽默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能够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学会尊重他人”的内容时,恰逢某学生要趴桌子睡觉。笔者走到这个学生旁边,目视其他同学,用轻松的口吻说道:“尊重他人很重要,曾有一名人说过,打扰别人休息,等于谋财害命。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人休息的权利。老师可不想谋同学的财,害同学的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命更重要的呢?同学们说是不是呀?”此种情境下,学生们自然明白笔者的话中有话,都笑了,而那个半睡半醒的学生顿时清醒,满脸的不好意思,认真地拿起了课本。笔者假装不理会,继续讲课。这样做,也就一会儿的工夫,既让课堂气氛轻松,又巧妙地结合了教材内容及时提醒学生,品德意识就在教师用语言营造的氛围里得到了强化,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教师要注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丰富道德教育的形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枯燥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平时上课时,笔者经常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实践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八年级“相处之道”中有关“尊重孝敬父母”的内容时,笔者请学生在课堂上真诚地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激之情的信,并希望他们能在家里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过后,有不少家长向笔者反馈,认为这一做法不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孩子,而且拉近了亲子关系,有些学生开始理解父母并从行动上孝敬父母。笔者认为,只要教师适时灵活地采用符合学生情感特征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品德的养成会“船到桥头自然直”。

品德教育范文第5篇

一个民族要想不断的发展和壮大,除去要不停的吸收好的先进的外来文化外,更主要的是要拥有属于自身体系的完整的内在精髓——民族自身生生不息的文化内涵。纵观世界历史每一个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民族都有着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积淀下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髓,如何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了解和熟悉民族文化的同时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而肩负起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一直是萦绕在我们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问题。

自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教育体系后,我们一直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通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 践,我们已经发现培养一个有着优秀品质的人要比培养一个智力优秀的人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和谐。为此,我们一直在使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德育教育。从小让学生能够拥有辨析优劣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格品质。

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品德学科,学科教师拥有着别科教师所没有的德育教育优势。如何在品德学科中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德育教育?是每一个品德教师要反思的问题。

在几十年的品德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发现,逐渐的梳理出一些方法和经验。

1 统观全局,分阶段在品德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六年制教学中品德课分为一二年级的品生课和三至六年级的品社课两大学科。在小学阶段要想有效的在品德课中渗透更多的德育教育就要求教师不可能只是关注自己所教的学科和年级;要有一种统观整个小学阶段的能力和对中学德育教育衔接的意识。要有对教材的充分认识,才能够有的放矢的在整个小学阶段有顺序有方向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可以大体将品德课分成三个部分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

1.1初级部分,既小学的一二年阶段,也是品生课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喜欢生动、有趣的语言等特点。此阶段的品生课程也是以一种短小、浅显、易懂的形式出现。此阶段的德育教育渗透可以选取一些比较学生喜闻乐见的浅显的小故事、小寓言等,从中让学生获取相应的品德教育。当然不能只是单一的、零散的去选取,应该有顺序、有条理的针对整个品生课程由浅入深的选取。使得德育教育能够有序的渗入到课程中,走入学生的心里。

1.2提高部分,既小学的三四年阶段,为品社课的初级阶段。学生在经过了一二年级的学习和积累已经能够对一些事物和问题提出一些属于自己的简单的看法和主张,此阶段的德育教育要更深一层的选取。有意识的让学生了解有关社会、家庭、自身的优秀品质,为更高年级的德育教育奠定好基础。也为自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奠定基础。

1.3深入部分,既小学的五六年级阶段,是小学品德课程的最后阶段。此时的学生已经能够很好的认识自身,更加拥有了辨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此时要将德育教育更深一层的渗入,为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奠定基础,也为学生升入初中进行进一步的德育教育奠定基础。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品德学科中要有统观全局的眼光,要有针对性的在品德课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务求做到教知先育人!

2 有针对性的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在学校,学校教育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是完成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有效的系统的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品质。

课堂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

2.1通过在课堂上对品德教材的有效补充,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

每一册品德教材分不同的章节,每个章节又分为不同课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的对不同课时,不同章节进行有机的补充;不但是对课程的一种丰富,更是对学生品德品质的一种加强。在素质教育中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系统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面让教师有更多的选择面,在对教材拥有了相当的了解后,针对教材选择更能够提高德育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的品德形成达到一个更高更快的要求。

2.2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充分认识。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早已突破了老式的填鸭式教学,多种教育方法的使用,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曾有教育家这样说过: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品德教材本身就具有宽泛的知识面,有趣的知识点,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获取品德素质的提高。

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不可能抱着书本去授课,一句话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德育教育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中去。

3 通过品德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如果品德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品德活动就是对品德课堂的有效补充。通过学生年龄的不同增长和知识的不断积累,适当的参加到社会活动中更加能够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品质。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学校、教师都可以适当的组织一些公益性活动,如: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参观各种博物馆、拜访老年公寓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可以让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和不断的交流中让学生得到在书本上不可能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得到了一个对社会、人生、历史等多方面的认识,为树立良好的品德品质奠定了丰富的经历。

4 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让学生能够获得德育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