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精选5篇)
期刊论文范文第1篇
编辑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杠杆,作为精神生产力,是既可以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又可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的。由于期刊编辑文化品位与它的文化本质属性相联系,其文化内涵的发展又应集中体现在它产品的高品位上。编辑的事业是文化事业,编辑的使命是文化使命。推动这项事业,完成这一使命,要求编辑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的文化境界,才能成为合格的编辑。编辑的文化内涵包括文化品位、文化自觉和文化底蕴。
1.文化品位。
文化品位是指文化产品的内容美恶、格调高低,也指人们面对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所持的态度、标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评判和取舍[2]。期刊这一文化载体是编辑文化品位的外化,因此,通过对期刊的探察就能对有关编辑的文化品位有个大致的了解。以往人们对期刊的评论,往往忽略期刊编辑责任,更缺少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剖析。
2.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文化判断的基础。编辑作为以文化选择为神圣使命的文化人,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编辑的文化自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观念的自觉。要说做编辑的人不知道什么叫文化,这绝对不是事实,但如果说所有的编辑都能了解文化的科学内涵,这恐怕也不是事实。二是文化实践的自觉。这里所说的文化实践,是指与编辑的职责和使命直接关系的那个部分的文化活动实践,也即指在建构文化的过程中,编辑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方式。三是文化追求的自觉。有人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过中国的学报文化,指出中国学报文化的审美本质是尽善尽美,以善为本,以充实为美。这一审美本质,是通过学报文化的重要主体——学报编辑的自觉文化追求而实现的[3]。编辑的自觉文化追求,又体现在对文化精品的执著追求和对文化垃圾的自觉抵制上。
3.文化底蕴。
期刊编辑具有了文化品位和文化自觉就有了文化底蕴。基础越深厚,储藏越丰富,编辑在自己的文化构建活动中就能游刃有余。近年来,出现于编辑文化活动中的策划,突出地体现了当代编辑参与高层文化建构的特点。在现实的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于以作者的作品为主导的择优劣汰,而是在编辑有意识的文化意向中进行初始化控制,以导引作者的选题和作品方向。期刊编辑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制约着编辑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也导引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作为期刊编辑,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并总是在孜孜以求充实自我,不断地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基础越深厚,储藏越丰富,编辑在文化构建中就越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期刊是重要知识、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和载体。编辑要提高创新意识,为编辑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1.观念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将创新文化及时传播出去,进而产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求新是学报的生命,要办好期刊必须开拓创新,没有创新,期刊就失去了它作为学术理论刊物的价值。期刊无论是在选题策划还是在栏目设计和内容选取上都要力争出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具有创新成果的信息奉献给读者。
2.方法创新。
创新精神是编辑出版工作者最可宝贵的精神品质,以创新为品质的编辑文化是在出版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作为现代期刊的编辑工作者,要尽快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尽快适应和掌握网络环境下的出版流程一体化的技术和手段,熟练掌握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这才能使刊物在与同类期刊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3.制度创新。
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并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要想保持现代期刊编辑的创新理念和思路,在对编辑进行选拔和考核时,除了制定相应制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人才竞争机制,如责任编辑竞争上岗制、责任编辑轮流制等,为编辑创造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另外还需建立编辑培训制度,为编辑人员创造接触发达地区期刊的条件,提供办刊经验交流和培训锻炼的机会。
编辑是社会上一种极其重要的角色,人类文化在其萌发期都只是一些首创者个人提出的不系统、不规范的认识、见解和思想,称为“文化个体创造”。期刊编辑文化不仅仅只是传播文化思想,还对这些文化思想以文字的手法和出版的文化产品形式,将智能知识转变为物质财富[5]。编辑将科学技术知识通过文化物质产品这一形式转化,体现了改造自然、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一文化生产过程。期刊编辑文化的内容是综合性的,那么,期刊编辑文化对编辑素质的要求也是综合的。
1.知识性与技术性素质。
编辑需要对自己负责的文稿进行审查,对其内容进行加工润色,拾遗补缺,订正错误,为作者完善初稿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一层面的工作内容,属于智能性的工作。因此,这一层面的工作特性要求期刊编辑必须是具有相当学识的人。编辑在整个文化产品生产的流程中,要对文化产品进行工艺操作,这一层面的工作内容属于技术性的工作,这一层级的工作特点要求编辑工作者必须是精通编辑工艺的行家。
2.科学与人文素质。
编辑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是学报编辑文化体系的命脉,缺少了哪一个方面,都会使编辑文化发生病变。编辑在参与不同层次的编辑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种种问题必然是综合性的,多因素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相辅相成,那就会失去判断正误和优劣的能力,无法胜任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任。编辑对两种文化整合的影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互补性和同一性以及编辑活动兼具两种文化的特质,决定了编辑在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具体地说,期刊编辑可以通过自己的编辑活动,借助出版物,经过提高认识、普及方法和丰富语言三条途径,对两种文化的整合产生影响。
3.文化的审美素质。
期刊论文范文第2篇
案例1:张某某,某建筑企业工作人员,平时很少关注的事情,因为突然评职称,而找一个同事帮忙同时给发表,同事在网上随便找了个什么文化公司的网站,找他们办理发表了论文,结果发表后,没有任何数据库检索到论文。经我们了解发现,该期刊名字为某某加副标题的名字,而新闻出版总署只有一个期刊名,该期刊却有多个版本,其他版本任何数据库都没收录。张某某和同事去找站要钱,站满嘴是理,钱未要回。
案例:2.许某某。石油企业工作人员,需要发表核心期刊,在网上找了一家站,三天就给了他核心期刊的用稿通知单,而且刊物刊期还是一个月之后的。徐某某办理了定金3200元,而该站让徐某某尽快办理余款6800元,徐某某心里不放心,找到我们,让我们帮忙分析,经过我们了解,徐某某所发表的这期刊,已经安排到一年以后了,刊期根本不可能在1个月以后,而该期刊的审稿在1个月左右。徐某某得知上当,索要定金,未果。
案例3:郭女士,中学教师。自己写了篇论文,一直想找一些比较好的期刊投稿,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个核心期刊,结果发现了核心期刊的网站,于是投稿过去,不几天,该网站说稿件被录用了,要求郭女士办理余款,郭女士办理余款后,等着收刊物。不料,几个月后,该网站通知,说稿件不合适,给安排到了另外的一个期刊上。郭女士收到期刊后,在出版总署一查,竟然是个电子版期刊,而且跟自己投稿的期刊完全不搭边。原来,该站只是假冒一些期刊的官网,以此来欺骗作者,收到作者的款项后,又给安排到电子版期刊上。郭女士向站讨说法,未果。
以上是给大家讲几例,后期会继续写,我们遇到了笔者被欺骗的经历作为警示,希望大家警惕,避免落入陷阱。我们会定期更新一些发表的论文和期刊的知识,会讲解一些发表的论文,以免被知识所欺骗,还有一些作弊的案例,希望大家注意我们的更新。
下面我来看看有哪些骗局:
1.冒充杂志官网。这是最近一段时间遇到的问题,很多作者因为阅读了我们的文章,通过搜索学术参考网,访问到我们,然后通过我们。结果,文章录用了,审核通过了。作者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该杂志的官网,然后反过来告诉我们文章没有查到,有的还担心我们是骗子,经过一番了解,他们才弄清楚事情的真相。相信部分作者也有类似的经历吧。在此,专门谈一下杂志官网的辨别技巧。通常来说,大部分杂志是没有官网的,或者说自己不弄网站的,为什么呢,因为杂志在某个范围内,尤其是学术期刊,在某个范围内,有一定的人认识就够了,他们只等着看邮箱处理稿件就足够了。而且官网的访问人也很少,杂志人数有限,也没精力维护,因为看稿件,处理稿件已经足够他们忙的了。那么一些少数杂志也是有官网的,他们的页面看上去简单,至少不粗鄙。有些假冒的官网,页面粗鄙,又很多咨询的弹窗,甚至QQ咨询窗口。你想一个正规的期刊,不去处理稿件,摆弄这个干什么呢,这样的通常是假的。
假冒官网常见形式:
(1)页面丑陋粗鄙,很多弹窗,留QQ号,着急让你咨询。这样的页面,看上去就很不舒服,一看就像那种野鸡医院的广告一样,上面有很多弹窗,QQ跳动,告诉你要咨询它,甚至还没浏览几秒,就跳出个窗口给你说话。这样的肯定是有问题的,杂志编辑不好好处理稿件,整天这样是做什么呢,那他们肯定是假冒的,是假冒官网的骗子。更有甚者,页面有只留个手机号或者QQ号。
(2)伪装成高大上,用400电话。这种伎俩要比前面的高明一些,因为他们花钱把页面弄得看上去很高端大气上档次,还留有400电话,你想一个杂志怎么会用400电话,再仔细一看,有问题了,原来他们其实下面有很多杂志,每个杂志都弄个子页面,像是杂志的个官网。其实也就是网站而已。
2.建立多个网站。
期刊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网络营销;可行性
【本文作者】:李嘉刘淑华傅晓琴
网络营销是20世纪末出现的市场营销新领域,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1]。目前,期刊界还没有形成期刊网络营销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期刊的网络营销不等于期刊的上网发行,上网发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期刊网络营销是指在网上进行读者市场调查与分析,选题与组稿,征稿、投稿、与评审,内部网上编辑加工,发行,期刊征订、送货等服务和信息反馈等。期刊网络营销既要实现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要满足读者的需要。进行网络营销的期刊可以是印刷版,也可以是电子版,或一种期刊2种形式。
1.我国科技期刊网络营销现状
我国科技期刊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这一虚拟市场对建立未来竞争优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上网营销的期刊仅见于一些电子刊物,印刷版期刊几乎没有,上网发行的期刊也寥寥可数。如中国学术期刊网虽然开设了“期刊征稿公告”“期刊征订公告”“作者投稿”“编辑部采编”等栏目,但大部分入编科技期刊仅仅停留在网络宣传,只是将编辑部地址、名称、联系电话以及编辑部简介“上载”到网上而已;一些期刊虽然设立了自己的网址,但大多数只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电子函件地址,作者也极少通过此网站投稿,中国学术期刊网所设栏目形同虚设。
我国科技期刊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很低,根本谈不上网络营销,网络资源在营销活动中的巨大优势与深厚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如龙城网站只是利用希网网络平台创建期刊导读,通过向订户发送“高校学报”目次或摘要,引导用户订阅;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只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网络使用方式,通过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为本单位内部用户提供网上检索服务,或经授权后为通过互联网使用的CNKI识资源的机构和个人提供网上检索服务;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站提供西文期刊、会议论文和中文会议及学位论文等文献服务,主要面向全国提供馆藏文献的阅览、复印、查询、检索、网络文献全文提供和各项电子信息服务,其本质还是检索性网站;希网网络的主要业务是函件列表和发行,为网民提供科学、详尽的期刊分类和搜索功能,但其办刊方式仍仅限于电子期刊。
2.科技期刊上网营销的好处
科技期刊经营现有的弊端,一是发行量小,经济效益低,二是利用率低,社会效益差,三是时效性差。若科技期刊借助网络资源上网营销,这些问题就都可迎刃而解。
1)可利用网站进行信息。科技期刊可在网上宣传介绍自己,可以直接向读者发送征订启事等编辑部信息,可以提供电子信箱供作者投稿,可以介绍本刊发表的优秀论文及国内外重大科研成果和最新进展。
2)提高期刊的时效性。通过网上传播稿件,编辑部可及时与作者保持在线联系,大大缩短审稿、退修及编辑加工时间,缩短出版周期。
3)营销沟通互动。买卖双方可随时随地进行双向交流,编辑部通过展示期刊目次或摘要,引导用户订阅或到图书馆查阅,通过网上开设“论坛BBS”和留言簿,促进读者与期刊之间的交流。
4)运行效率高,动作成本低。编辑部只需极小的成本,就可以迅速建立自己的全球信息网和贸易网,发行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科技期刊只有进行网络营销,才能扩大发行量,提高办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科技期刊进行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3.1环境因素
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中心(CNNIC)统计,至2001年底,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337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互联网已成为继电视以后的又一重要媒介。到目前为止,在国家的大量投入下,我国已基本建成4个骨干网络,为因特网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网已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条件,编辑部完全可以借此与作者进行在线联系。
3.2政治法律环境
关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国际立法,主要有1987年国际商会的《电传交换数据统一行动法则》,1990年国际海事委员会的《电子提单规则》等。我国在研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制定并了一批具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法规:1996年2月,国务院(第195号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5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12月,公安部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9年8月,信息产业部了《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1999年《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框架(初稿)》拟就,报国务院审批;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下半年,国家还先后出台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些地方政府也了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可以说这些法规的颁布,结束了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网站管理无章可循的无政府状态,也为科技期刊的网络营销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
3.3经济文化环境
我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3大因特网用户国。上网用户在受教育程度上学历大多比较高,在职业结构上以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例最大,在行业分布上以计算机、IT、商业贸易以及科研教育居多,而在上网户地理分布上,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北京是我国网民最多的地区,广东、上海其次。这些都是我国科技期刊网上营销所持有的优势条件。
3.4物流配送等后备环境
虽然目前我国网络支付
技术手段还不很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仍处于研制认证阶段,但电子商务经过近2年的宣传之后,消费者已经开始关注电子商务。银行、邮政、航空等部门都纷纷采取了行动。[2]随着网络技术、网上支付和信用体制的发展,网络营销会更加快捷、方便,期刊编辑部可以抓住机遇,顺应历史的潮流,进行网络营销。
3.5期刊业内在条件
据美国商务出版社的统计,它所代表的1200种期刊中,1990年有20%设立了自己的网站,而到1998年,这一数字已增加到90%,不少传统期刊开始分享到网络传播带来的好处。英国医学杂志网络版1995年上网发行,至1998年3月,网上浏览人数已达1070万人,远远超过阅读印刷版的人数,且70%是英国以外的读者。美国《时代》周刊于1993年开始发行网络版,仅1年半订户就达到18万人。[3]1997年,美国《科学》周刊获得了《科学在线》在中国的网上发行权,中国作者可通过submit-向美国首都华盛顿编辑部投稿,具体要求和操作程序可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站进入science查得。
4.建议
我们可以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或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在大的网站上做相关链接,标明投稿要求,让作者通过网络将文章发给编辑部。编辑人员可通过网络将文章发送给审稿人,审稿意见也可利用网络向作者回复。若文章达到发表要求,编辑人员可在网上进行编辑加工。出刊后可进行网上征订,读者若需要期刊,只需按一下键,刷一下卡,就有刊物送上门,有什么意见也可通过网络将信息反馈到编辑部。
笔者以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改革不断深化及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我们科技期刊编辑应抓住历史的机遇,尽快实行网络营销,以求生存与发展。在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如市场调查,策划、宣传、投稿、审稿、编辑、订阅、发行等方面都有现成的网站提供服务。我们应重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或者开发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网络营销。有能力的期刊编辑部应建立自己的网站,实行工作流程网络化,并且使网络版与印刷版相互补充,相互衔接,暂时无能力的编辑部可以借助现有网站的资源,实现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1]张卫东.网络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期刊论文范文第4篇
期刊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本文仅从封一和书脊的设计探讨对阅读和馆藏的影响。
1.1封一
1)色彩运用过重。
期刊封面设计是由文字、图形、色彩等通过点、线、面的巧妙连接与组合而使封面达到美化的效果。色彩是封面设计的要素之一,是第一视觉语言,信息的首要传递者。有道是“远看颜色近看花”,封面色彩具有强于图形和文字的表达作用。科技期刊也较为重视色彩的运用,有的期刊为突显自身的学术性,使其高雅、沉稳和大气,封一采用的色彩比较浓重。如《生命的化学》2023年第1期,封一为深蓝,《中国细胞生物学报》2023年第1、2期,封一为深黑。深蓝、深黑对读者阅读影响不大,但影响了期刊的管理。因为期刊到馆后,在每期封一上需要加盖部门印章,标注分类号,以示期刊身份和类别。红色印章、黑色字迹在蓝色或黑色的背景下不易显现,给管理带来麻烦。
2)图片过大。
一些科技期刊为引人注目,将与本期内容相关、色彩鲜艳的写实图片放到封一中,有的占据整个版面。由于内容之别,同种期刊其图片的图案、色彩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如2023年《大自然》第2期是一幅大海蓝天、高山白云的图案,封一主色蓝白相间,色彩明快;第3期是一只雪鸮鸟在黑色的夜空中的图画,封一主色为黑,色彩黑暗。这种极具不同封一的色彩,将影响期刊的辨别和归类。还有期刊因图片色彩浓艳、图案花乱,而掩盖、冲淡期刊的前景标志。封面前景包括刊名、刊期、刊标及各种封面造型的色、块、线等,封一前景是固定不变的部分,是识别同类与区别他类的重要特征,被掩盖、冲淡后,也会影响期刊的辨认和查找。
3)文字设计失当。
期刊封面文字是期刊与读者之间信息传递的视觉桥梁,是识别该刊与他刊的基本要素,是期刊内容的重要提示,它包括刊名、刊期及其他文字和数字等,是查找、阅读、订购、验收、登记、分发、装订的依据,是封面设计中极为重要的元素。而一些科技期刊为了美化和级别提升,却淡化了文字的使用功能。一是刊名字体设计不妥。一般期刊封一名称使用宋体、楷体或其他容易认读的字体,而有些科技期刊为了美观和高雅,封一采用不易认读的美术体或名人题字。这些字体的采用并不为过,关键是有的不易辨认。如2023年《合成纤维工业》中的“维、合”字不易认出,2023年《日用化学工业》中的“日用”和《化工新型材料》中的“化工”都不易辨认;又如《科学24小时》中的“4”字需要定神琢磨才能识别。二是期别号设计不当。期别号是指期刊封一所标注的年月卷期号,是阅读和管理所需的重要信息,它仅次于刊名的作用,应位于赫然醒目位置,标注要简捷、直观。有的期刊为了使封一美观、艺术,设计的期别字不便认读。例如:《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23年第1期中的“1”字,既不像“1”也不像“7”;《中国建材》2023年第2期,封一另有“2023”和“5”字样的背景,与“2023”和“2”期别号容易相混;《中国动物检疫》2023年第2期,将“2023和2”设计成封一图片中的日历本日期,看似设计巧妙,但不易被发现。三是外文刊名设计失当。有的期刊为提高自身的档次与级别,将期刊中文版改为英文版,而封一只有英文刊名却无中文名称注释。这样装订时,因装订员英文水平有限,将数十个字母的英文名称烙在刊脊上,错、漏、添字母常有发生,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错的名称给查阅、归类带来很多麻烦。此外,有的期刊由于封一英文刊名缩写字母字号太大,如2023年的《遗传学报》、2023年的《植物分类学报》,其封一刊名缩写字母“JGG”和“JSE”设计得特别大,掩盖了全称刊名。装订时,有的把缩写名称写在书脊上,严重影响查找和阅读。
1.2书脊
书脊是期刊封面的一部分,是期刊厚度的显示,虽为方寸之地,但有着封一的功用。GB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期刊的单册和合订本,其书脊厚度大于等于5mm时,应按照GB/T11668的规定,在书脊上排印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份;若书脊厚度小于5mm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排印上述信息时,可将其排印在封四上距订口不大于5mm的范围内。”笔者调查发现,书脊名称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1)书脊名称标注问题。
一些科技期刊在书脊名称标注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规定。有的书脊厚而无字,有的薄而有字,还有的时标时不标。如《分子科学学报》2023年第1期(88页)、《统计与管理》2023年第5期(192页),其书脊厚度都超过5mm,但未标书脊名称;而《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23年第1期(52页)、《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23年第1期(62页),书脊厚度都小于5mm却标有书脊名称。又如《中国果菜》2023年2~12期都有书脊名称,只有第1期未标注。这种设计,不仅影响期刊的美感,而且给查阅带来不便。
2)书脊字样设置问题。
一些科技期刊的书脊名称字体、字号既不符合人的视觉审美观,也不便认读。例如:《中国果树》2023年各期,书脊字大小随期刊厚薄而变,最厚的第5期比最薄的第3期的书脊字大好多,放在一起不协调,也不美观;《中国食品工业》2023年、《计算机系统应用》2023年书脊字小而笔画粗,字间距小,不易辨认;《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3年第1期、《病毒学报》2023年第1期,书脊字太小,与书脊宽度不协调,既影响美感也不好认读;《通讯技术》2023年各期书脊的字体、字号2期一变,格式大不一样,严重影响识别和归类。
3)书脊色彩问题。
书脊颜色方面有2个问题:一是同种期刊书脊颜色不一致,例如:《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23年第4、5、11期,书脊为白色,其他书脊为淡蓝色;《无线电通信技术》2023年一期一色。这样的期刊放在一起不仅不美观,而且影响辨认。二是书脊颜色与书脊字之间色差小。例如:《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23年各期,书脊为深红,字是黑字,不能突显;《世界林业研究》2023年各期,书脊为绿色,字为黑色,不易辨认;《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23年第1、2期,书脊为蓝色,字为黑色,也不易识别。
4)边缘名称标注问题。
边缘名称虽然不类属书脊名称,但期刊立放刊盒时,起着书脊名称的作用,所以在此一叙。GB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若书脊厚度小于5mm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排印上述信息(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份———笔者注)时,可将其排印在封四上距订口不大于5mm的范围内。”笔者统计发现,无书脊名称的期刊大多也无边缘名称。在无书脊名称的期刊中,有边缘名称的期刊只占29.4%,但标注规范者只有17.6%。如《微型计算机》边缘名称写在封底右上角,字小,间距也小,刊名不醒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建议
1)色彩运用要恰当。
封一、书脊浓墨重彩,虽能撩人眼目,但不是读者、馆员所需,只有方便阅读、便于管理才能赢得人心;因此,封一、书脊设计不要企求以色装扮,要注重实用、方便:一是若封一色彩浓重,要设有突显印章、分类号的色块,以便管理;二是同种期刊的书脊色彩要一致,便于查找归类;三是字与底色差要大,切忌黑红、黑蓝、白黄、灰绿色相搭配,否则难以识别。
2)图片使用要得当。
封一图片不宜占据整个版面,应只占封一的一部分,这样,无论图片的色彩、图案怎么变化,也掩盖不了封一前景标志,使期刊易于辨别和归类。若图片过大,其图案不要太花、太乱,要突出期刊前景标志,以便辨认。封一色彩格调要一致,期刊一期一色、一期一个面孔的设计样式不可取。
3)文字标注要直观。
期刊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3)06-0059-02
学术期刊编辑对拟刊用论文的修改应该有个“度”。“修”者,校正也,如果失“度”,修改就变成了一定程度的“改写”,而改写是作者的权力,而非编辑的义务。况且,编辑并非百分之百地比作者高明。
笔者供职于一家公开发行的高职学报,通过自己的编辑实践,以及与同行的交流、切磋,通过对相当数量编辑校对稿的审视,通过一些作者的意见反馈,发现在编辑过程中的稿件修改环节,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感到有探讨、交流的必要。
由于有些编辑充分尊重作者原作的意识不强,或者唯恐自己的编辑工作不够周全,以及受自己编辑水平所限(专业知识方面、文字修养方面)和顾虑影响刊物的质量等原因,一些责任编辑在对拟刊用稿的处理,存在过度修改的情况。其中有的情况笔者也曾有过。现选择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罗列于后,并加以分析,以资共同探讨。
一、修改强迫症
有些期刊编辑习惯性地喜欢无度地修改作者的论文,好像不动一下“刀子”就无从体现自己的水平;好像不在稿件上留下点点“朱批”,稿子就不曾经过校改。于是就喜欢以自己的口味为标准,能不改的也要改,特别是对一些年轻作者的论文,随意“划拉”或填充,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包容之心,连一些可以通融的小地方也不肯放过,看似认真负责,实则呈现出一种“修改强迫症”的倾向。具体表现由下列例子可见一斑。
比如,有的编辑在编校文稿的过程中,喜欢对一些近义词作不必要的替换:比如,“调查对象(为)休宁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教师……”,有编辑用“是”替代“为”,似多此一举。再比如,在“要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务……”句子中,有编辑用“做”替代“搞”;在“经过医学研究生教育方法、管理制度、导师(等)层面的革新……”句子中,有编辑用“多”替代“等”,这些修改意义其实都不大。
实在没有改的了,有些编辑甚至在结构助词“的”的使用上也喜欢作无谓的修改。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的”的使用呈现出一种可以有,也可以无的情况,常常因作者的行文习惯所决定。有些编辑面对稿件时,喜欢刻意纠结:作者论文中有“的”的时候,他就将其去掉;作者论文中没有“的”的时候,他却将其添上,这就实在是有些不可理喻了。
请看下列句子: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加……”“传统(的)公文写作……”“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共青团工作不被独立学院(的)高层领导重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等。笔者认为,这些句子中的“的”字,无论有与无,都无伤大雅,不必斤斤计较。
二、将自己的行文习惯强加给作者
诚然,“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修改不可无度。比如,“独立学院共青团近些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果你非要按照自己的行文习惯将其改成:“近些年来,独立学院共青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有多大意义?既不能提升论文的学术性,也未能令文句更通畅。何苦来?
再比如,有这样一段话:“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得日益紧密,学生在工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写作较多……”有编辑将其修改为:“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日益紧密结合,学生在工学过程中写作的针对性较多……”仅仅是将“结合得日益紧密”修改为“日益紧密结合”。这仅仅是一个行文习惯的问题,编辑不应该将自己的习惯强加给作者。
我们应该意识到,不同的作者具有不同的行文习惯。不能因为是编辑,有修改权,就将自己的行文习惯强加给作者。同样,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有不少时候,对作者论文能做出某种“修改”,并不一定能表明编辑就一定高明;反过来,能理解作者,具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能对作者提出具体修改的意见,而不是越俎代庖,对编辑的能力要求更高。
三、“无事生非”
如果变动几个词,换一下表述方式,对论文相关内容的表达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提升,语句的流畅度也无明显的改善,却偏要去删改,其修改的动作,或多或少就呈现出一种“无事生非”的态势。
比如,“所推荐的书目要易于搜寻,是普及本,而不能是孤本、珍本等。特别是在地方院校里,要注意在所在学校已有的图书中推荐”。有编辑将“要注意在所”删去,改为“尽量”,看似语气通达了,但对内容的表达并无实质上的提升,反而抹去了其中强调的意味。
比如,“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专业要求……”有编辑将其修改为:“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主要依据专业要求……”仅仅是将什么的“开设”前置。完全多此一举。
比如,“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实践课程,但课时基本被语、数课程占用,外语和综合实践课则从未开设过”。有编辑的修改就是换了两个词序,修改为:“虽然学校开设了艺术实践课程,但课时基本被语、数课程占用,从未开设过外语和综合实践课”。将“学校虽然”改为“虽然学校”;将“外语和综合实践课则从未开设过”改为“从未开设过外语和综合实践课”。这种修改,其实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比如,“这里所说的人文环境,……也包含导师对学习者生活、科研、临床方方面面的人文关怀与人文引导”。有的编辑非要用“等方面”去替代“方方面面”,在笔者看来,确实有点儿“无事生非”了。
四、代替作者作文
对一些年轻作者的论文,编辑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为了扶持年轻作者,既然决定刊用,有些编辑不是明确地给作者提出建议,请作者自己修改,而是为了省去稿件来来往往的麻烦,随意地将自己的一些泛泛之论填进去充数,或者随意删节,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年轻作者的成长,也会给编辑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给期刊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比如,“学历虽然不是衡量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准,但是制约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会出现观念和行动的落后,成为课程改革的‘抵触者’或者‘被动执行者’”。经过一位编辑之手,竟然改成“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教育教学观念和行动的落后,成为课程改革的‘抵触者’或者‘被动执行者’”。经编辑如此替作者行文,编辑可能认为行文简洁了,但原文论述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却完全失去。
再比如,“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原因,笔者在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与多名独立学院共青团干部进行过探讨”。这段话被一位编辑修改为:“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在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与很多独立学院共青团干部进行过探讨。”抹去了“原因”,估计是这位编辑认为,只能针对问题,不能针对问题的原因。可原文探寻的正是原因,问题已经在前文作了罗列。另外,将原文中的“多位”改为“很多”,估计编辑是认为,“很多”才足以说明问题,但事实是否真的“很多”呢?
再如,“调研发现,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准入门槛低,选拔机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质参差不齐;出路模糊,流动性大等。有的团干部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团情团史,缺乏扎实的团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
平心而论,这段论述,逻辑是成立的,表达是清楚的,但有的编辑却大动干戈,修改成:“调研发现,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准入门槛低,选拔机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发展平台,流动性大等。有的团干部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团情团史,缺乏扎实共青团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如此修改,改得好与不好我们姑且不论,但其中表现出来的代替作者作文的倾向十分明显。代作者作文,自己辛苦不说,抹杀了作者的行文风格和学术个性,且并不能确保一定正确,作者也未必领情。
五、有违作者意图的误改
一个期刊编辑文字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也不可能做到全覆盖。如果动辄下“刀子”,草草修改之,难免会出现误改,重则对原作造成破坏,轻则贻笑大方。
比如,“这与用人单位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需求产生了极大的落差,也违背了工学结合的初衷”。有编辑将“初衷”修改为“要求”。“初衷”在这里有“原始要求”的含义,以“要求”替换之,显然有失偏颇。
比如,“学生自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对应用文接触较多,从而形成一种认识,觉得不用系统学习也能使用和规范操作”。有编辑将原句修改成“学生自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对应用文接触较多,从而形成一种认识,觉得不用系统学习也能写作应用文”,将“使用和规范操作”,用“写作应用文”替代,将原文的两层意思缩减为一层意思;将原文较严密的表达修改成较笼统的表达。
再如,“教育实习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感受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逐渐培养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的过程,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段话中,编辑将“感受”修改为“实现”是一个错误。因为实习生只能是感受,并不能实现。
另外,“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等,为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或康复训练”。编辑将“康复机构”修改为“康复医院”也有误,因为“康复机构”的内涵大于“康复医院”。
六、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尊重作者、保持原作的原创性和行文风格,以及学术气质方面,还是从有利于作者和编者的水平共同提高方面,或者避免编辑失误等多方面看,编辑动笔修改论文都是一件应该慎重对待的事。编辑的“笔锋”所向,当有规矩,有原则。
笔者认为,对处于拟刊用阶段的论文稿件,应尽量尊重作者,能不改的尽量不改。这样才能在不影响内容表述的同时,保持作者原有的行文风格,论述方式和论述思路。修改是以“修”为主,而不是以“改”为主。编辑对拟刊用论文的修改,主要是纠正字词句的笔误,并把不合理的、不合常规的东西转变为读者可以理解的东西,而不应该是代作者作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编辑的义务和权力是根据相关编辑要求对论文进行一种在一定范围内的“修正”,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增添或删除内容,呈现出一种“越权”的态势。这样不仅不尊重作者,也不利于作者的提高,且并不能保证编辑增删的内容就一定正确。为此,对问题较多的稿件,编辑有权否定稿件,有权力指出稿件存在的问题,要求自己作者修改,但无权力、也无义务根据自己的难免存在偏见的判断和认识,以及某种需要作过多的修改与增删。
【参考文献】
[1]王亚.撰写科技论文的一般规则[J].焊接学报,2007(10).
[2]吴晓红.学术论文题名的语法规范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040.
[3]张国范,王萍;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的编辑加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4]胡昌军,胡昌标.科技学术论文题名应言简意赅[J].编辑学报,2005(02).
[5]张品纯;科普期刊出版产业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