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交通局企业的改革经验材料
以人为本抓改革 规范操作保稳定华容县交通局我局原有8家企业,其中特困企业3家;2606名干部职工中,上岗人员不足500人;企业总负债3208.3万元,人平负债1·23万元。过来全局上下一班人整天就在“如何缓解人员就业压力,化解债务包袱”的迷宫中打转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扭转被动局面,2004年年初,我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按照“积极大胆、稳步推进、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改革思路,因企制宜,分批启动,以人为本,规范操作,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局属8家企业的改革任务,2004年先完成县航运公司、装运公司和汽车修配厂三家单位。2004年,我局在市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上级没有一分钱的资金支持,没有一名县级领导具体抓,改革的各项优惠政策极难落实兑现,干部职工人平受偿不足5000元的情况下,胜利完成了改革的各项预定任务,盘活存量资产340万元,三家企业1360名干部职工的身份全部有偿解除,期间没有一名干部职工到市县上访闹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统一思想,坚定改革的信心交通企业改革是一场深层次的攻坚战,不仅涉及到利益的调整,而且也触及到观念的碰撞。我县交通企业改不改,如何改?当时可以说是顾虑重重,莫衷一是。有的主张立即改,马上改,趁企业还有一些资产可变现,快点分光走人;有的主张维持现状,认为交通企业点多、线长、面广、摊子大、包袱重、情况复杂,搞得不好就会捅“马蜂窝”,出乱子,怕收不了场;有的认为交通企业属于特殊行业,具有行业优势,不改革也能维持下去,能拖则拖,何必劳神费力,自讨苦吃。为此,局党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经过反复讨论,权衡利弊,大家一致认为企业改革正当其时。一是上级有政策,有优惠条件,支持企业改革。二是企业能够支撑到今天,说到底,靠的是行业垄断优势,如果直面市场,企业必死无疑。三是干部职工有要求。在走访座谈中,大部分干部职工对企业现有的经营机制不满意,要求改革。特别是一些有资金、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同志,要求改革的愿望更强烈。通过讨论,局党委一班人不仅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而且树立了信心,坚定了决心。在此基础上,局党委要求负责企业改革的同志,要以人为本,从党性的立场对待改革,千万不能把企业当“包袱”甩;要用发展的观点指导改革,千万不能把改制看作是交通企业“最后的晚餐”;要依法依规实施改革,依法依规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不能把企业当作“包袱”“了难”,一卖了之。为了使上级的政策精神和局党委的决定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我们通过会议、电视、墙报、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真正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街道上有标语、墙壁上有文字,形成了“地毯式轰炸”的宣传局面,使企业干部职工认识到深化交通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是促进交通企业发展壮大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大势所趋,现实所迫,形势使然,“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死路一条”,营造了浓厚的改革舆论氛围。如县航运公司是一个有50多年历史、改革难度较大的企业,去年4月份全面启动改革后,我们分别组织召开了在岗人员会、职工代表大会、中层骨干会、退休人员会,反复宣传改革政策,并印发了《企业改革征求意见表》311份,征求职工意见,把握好了舆论导向,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 。二、规范操作,完善改革的措施企业改革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政策性非常强,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诸多热点问题。在一年的工作中,我们一是认真学习,准确把握政策。“磨刀不误砍柴工”。改革启动之初,我们认真学习了与改革相关的各项政策,吃透精神,负责改革的同志对职工提出的问题基本能当面做出合理合法的解释。同时,为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我们事前采取逆向思维、换位思考的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把困难估计足一点,把问题想得细一点,并针对改革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二是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严格遵照《破产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和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改革文件,认真理解法律法规及文件的原意和精髓,不变样,不走调;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谁说了都不算,只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办。保证了政策执行的刚性和各企业横向之间的可比性,避免了人为制造心理上的不平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没有关起门唱“独角戏”,做群众的“包办者”和代言人,而是开门改革,坚持了公开透明、阳光作业的原则,资产清查结果、职工身份状况、资产处置过程、职工受偿情况等全部上墙公开。一句话,只要能够向职工公开的统统上墙公开,并留下充足的时间让职工针对公开结果发表意见,反映问题。 如县航运公司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有143名职工被除名 。改革时,这些人强烈要求参与受偿,对此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征求广大职工意见,最终否决了他们的要求,并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一结果。县装运公司对40多名企业轮换工要求解决养老保险和参与职工受偿、以及文革中误判刑人员要求补偿等问题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职代会的决策作用,使矛盾和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三是履职尽责,维护职工利益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该给职工的,一分钱都不少 。资产拍卖变现后,为确保受偿职工能最大限度地再就业,我们在与新的业主签订合同时,总是坚持把聘用原单位职工作为重要的一条写进合同。同时,我们还要求参与改革的人员特别是企业负责人要严格自律,加强廉政建设,注重疏导工作,规范操作行为,严防在改制中出问题。三、以人为本,巩固改革的成果改革效果好不好,关键就看有没有后遗症。为确保资产卖得出,职工卖得断,稳定有保证,一年来,我们坚持“改革与稳定并重”、“改革无情,操作有情”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解决各种难题,化解各种矛盾,做好了职工安置受偿及企业重组工作,巩固了改革的成果。一是发动企业骨干积极投身改革保稳定。改革要想成功,没有企业骨干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的 。但要这些人带头把自己的饭碗革掉,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我们多次召开会议,反复讲解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了他们抓好企业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思想包袱重,改革有顾虑的骨干,我们分头上门做思想工作,个别谈心,激发了他们对企业、对职工的深厚感情。一年多来,全体企业骨干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主动投身改革,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积极安排就业保稳定。在改革过程中,在资产变现后,我们没有满足“一改了之”,“一卖了之”,而是千方百计,努力做好职工再就业工作。县汽车大修厂、县装运公司、县航运公司三家改革企业的资产公开拍卖变现后,通过我们的努力,新企业又基本上安排了原岗位的大部分职工就业。如县装运公司资产整体拍卖后,原93名在岗人员又全部被新企业聘用。三是切实为特困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保稳定 。航运公司是我县特困企业之一,大部分职工生活相当困难,只能长期借住公司住房。公司破产过程中,我们报法院同意,对房屋进行低价出让,但这些职工仍然买不起房屋 。为此,我们又征得法院的许可,通过公司破产清算监督小组讨论,先后三次下调房屋价格,解决了300多名职工的住房困难。航运、装运两公司积极向县民政部门反映情况,争取500多人解决了“低保” 。另外,我们还克服困难筹资19.2万元为三家改革企业94户职工住房进行了水电分户改造,并为所有职工家属楼办理了房产过户手续。今年春节前,我们又发动干部职工捐款5·6万元,由局领导带队走访慰问三家企业的职工130户,真正把温暖送到了他们的心坎上。由于我们处处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真正得到了实惠,实现了交通企业“无震荡”改革 。二○○五年三月二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